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孙权当政后,对他的哥哥孙策,以及孙策的子孙,都不怎么好。

众所周知,孙权能成为东吴之主,与他的哥哥孙策遭逢意外有很大关系,若不是孙策壮年早逝,根本轮不到孙权出头。

想当初,孙策仅带了一千多兵卒,以及百余个门客离开袁术,可谓是极其势单力薄。

但就是凭着这点力量,孙策积少成多,加上其颇有号召力,吸引不少人才来投,才逐渐有了一定规模。

有了部分实力之后,孙策先后又击败曲阿的刘繇、吴郡的许贡,以及会稽的王朗,终于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随后,因袁术僭越称帝,孙策正式与其决裂,并在之后又占据丹阳,这就让其的实力更进一步,而朝廷也认可了孙策,封其为吴侯。

从这个过程中来看,孙策能起家发迹,完全是靠着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在此之后,孙策再接再厉,继续拓展自身实力范围,先袭取庐江,后又打败黄祖,另外还收降了豫章太守华歆。

这一套操作下来,孙策终于统一江东。

到了这个时候,孙策已经成为汉末时期不容小觑的诸侯之一,就连当时的曹操都说,难以与其争锋,不得已之下,只能采取与孙策结为姻亲,以便对其进行安抚。

但就在孙策的事业达到巅峰之际,他却突然遭逢意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正对阵官渡,而孙策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因此他就计划袭击许都,把汉献帝抢回来,也过一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瘾。

不过,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因为孙策突然死了。

孙策突然死的原因,是由于遇刺,史料记载,他某天前往丹徒山中打猎,当时也有部下跟随,结果孙策逞能,骑了一匹快马,愣是把自己的随从远远的甩在身后。

结果,孙策就这样只身进入了丹徒山。

进入丹徒山后,落单的孙策遇到了三个人拦路,而这个三个人,正是之前被孙策所杀的许贡之门客,他们拦截孙策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为许贡报仇。

虽说孙策也是一个猛将,但有道是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因此,一番厮杀之下,孙策虽然击杀了三人中的一人,但仍然被其余二人射中面颊。

幸运的是,孙策的随从已经赶到,将剩余二人击杀后救下了孙策,这才没让孙策命丧当场。

但即使是这样,孙策也身受重伤,回去之后,伤势愈发严重,而自知时日无多的他,只能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虚岁十九的孙权,接管了江东。

当然,孙权接管江东后,也确实将江东带至巅峰,他对内重用周瑜、张昭等人,稳定内部形势,使得孙策死后一度十分动荡的江东日趋稳定。

对外,他锐意进取,平定了庐江太守李术之乱,又收服山越,并最终击杀黄祖,算是给哥哥报了仇。

完成这些后,孙权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并在赤壁之战中一举获胜,随后又在荆州大败关羽,另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最终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登基称帝。

但在不断拓展事业的同时,孙权对于哥哥孙策的身后事,却显得颇为“自私”。

首先,在追谥问题上,孙权相当吝啬。

孙权在武昌称帝后,对自己的父亲孙坚,以及哥哥孙策,分别进行了追谥。

所谓追谥,就是对某个已经去世的人进行追加谥号,毕竟如今孙权都当皇帝了,因此,理应对父亲和哥哥进行追谥。

更何况,江东基业也有孙坚和孙策的一部分功劳,但在具体的追谥中,孙权却对父兄二人,进行了区别对待。

他先是将自己的父亲孙坚,追谥为了“武烈皇帝”,另外,将自己的哥哥孙策,追谥为长沙桓王。

如果按照权力的接替顺序来讲,孙坚算是第一代,孙策算是第二代,而孙坚则算是第三代,因此,他追封父亲为皇帝这倒是没错。

但是他追封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就明显存在有很大问题。

要知道,孙坚在东吴政权的建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可要比孙策少的多,既然他都能被追谥为皇帝,孙策理应也该被追谥为皇帝才对。

可惜孙权没有这么做,硬是把一个所谓的长沙桓王塞给了哥哥。

更重要的是,孙策这个所谓的长沙桓王,还是不能世袭罔替的那种,也就是说,仅有已经死去的孙策享有,孙策的后人,是不能袭爵的。

而对于孙策的儿子,孙权的安排更是“凉薄寡恩”的很。

孙策只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孙绍。

在孙策遇刺时,孙绍年纪尚小,等到孙绍的叔叔孙权登基成为东吴大帝之际,已经长大成人的孙绍,仅被封为了“吴侯”。

并且,这个吴侯,孙绍也没干多久,没多久,又在孙权的安排下,其爵位被改为上虞侯。

另外,孙绍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就是孙策的孙子孙奉,最终还是被自己的堂兄弟,也就是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所杀。

这么一来,当初对东吴基业建立有着巨大贡献的孙策,算是彻底绝了后。

上述便是在孙权当政之后,对待哥哥孙策,以及孙策后人的待遇,而从这个待遇中就可以看出,孙权对哥哥孙策,以及其后人属实不怎么样。

尤其是他连一个皇帝的虚名,都不愿意追谥给哥哥,甚至连长沙桓王都不愿意让自己的侄子承袭,这种做法,真的可以说是极其“凉薄寡恩”。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孙权会如此对待哥哥孙策以及其后人呢?其实这背后深究起来,都是孙权打的一手“如意算盘”。

第一,如果把孙策追谥为皇帝,那么将来孙权死后,皇位传给谁就是个问题。

前文讲到,在孙权登基称帝时,他的大侄子,也就是孙策的儿子孙绍,已然成年,而这个年纪,对于孙权来说,明显是一个潜在的隐患。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作为孙策的儿子,在法理上,也是可以当皇帝的。

虽说在早期,是因为孙绍年幼,江东不稳,孙策不得已才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孙权,但如今孙绍已经长大了。

哪怕是当前孙权还活着,但他总有去世的一天,到那个时候,皇位是不是该由其接替?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自私的,因此从情理上来说,孙权肯定是想将来传位给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侄子。

因此,孙权必须想办法,让孙绍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继而打消他的这个念想。

这么一来,孙权是万万不敢将哥哥孙策追封为皇帝的,因此一旦如此,那么就意味着,孙绍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而假如他有了资格,势必会想办法夺得皇位,比如联合朝中大臣等等,真要那样的话,不仅孙绍会和孙权的儿子产生争斗,甚至孙权都未必能安享晚年。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孙权是不会追谥哥哥为皇帝的。

其实这种做法,也是孙权在效法他人,历史上出现过类似的例子,当初汉光武帝刘秀,他的哥哥刘縯,情况与孙策几乎是一模一样。

同样是奠定了基业之后,在壮年之际被杀,并且也是在他死后,刘秀才接管了权力。

而到了刘秀登基称帝后,对哥哥刘縯,仅仅追谥为“齐武公”,数年之后,又再次追谥,封为了“齐武王”。

刘秀的做法,正是考虑到未来皇位更迭,为了避免将来哥哥的儿子有“非分之想”,干脆从根源上杜绝这个问题发生。

而回过来看孙权,其心思和考量,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不如刘秀的是,人家刘秀好歹还让哥哥的王爵世袭罔替,但孙权却连这个都不舍得,所以说他吝啬也不为过。

总之就是,孙权不追谥哥哥为皇帝,就是怕将来这会给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带来麻烦,所以与其到时候麻烦,倒不如提前杜绝。

除了这个因素之外,也有孙权在其中的“小心思”。

什么小心思呢?说的简单点,就是不想承认哥哥孙策对江东的功绩。

当初,在孙策创业期间,孙权只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而开疆拓土的艰辛,孙权是没怎么经历和体会过的。

这就意味着,孙权在江东的创业过程中,存在感并不高。

当然,这并不是说孙权没有功劳,相反,他的功劳也不小,但那都是孙策死了之后的才发生的事情。

因此,如果孙权将哥哥孙策追谥为皇帝的话,这就相当于,他承认了哥哥曾经对江东的丰功伟绩。

但这种做法,明显是往别人脸上贴金,同时又降低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威信。

而按照孙权的性格,他愿意干这种事情吗?当然不愿意,更何况他这么做的话,还会造成一个麻烦。

什么麻烦呢?如果追谥哥哥为皇帝,那就意味着承认了哥哥的功绩,而承认哥哥的功绩,是不是就得承认当初追随哥哥打天下的老臣们的功绩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承认这些老臣的功绩,那些跟随孙权打天下的人,又会不愿意。

毕竟蛋糕就这么大,多一个人分,剩余的人就会分的少一点,这对于新一批的功臣来说,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毕竟是他们帮助和见证了孙权的登基称帝,因此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别人抢了自己那份功劳的。

更重要的是,当初跟随孙策的老臣,基本上都已凋零,而新一批的功臣则正值壮年,这两者对比,是个人都知道该选择谁。

所以,为了让新一批的功臣支持自己,进而稳定自己的地位,孙权必须选择无视哥哥。

还有,也是最核心的一点,那就是孙权这个人,本身就凉薄寡恩至极,因此他这么对待哥哥孙策,一点都不奇怪。

前文中提到,刘秀对待哥哥刘縯,虽说也是没有追谥为皇帝,而仅仅是追封为王爵,但起码,他还让哥哥的王爵,世袭罔替传了下去。

刘秀的哥哥刘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章,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齐王,而小儿子刘兴,则被封为了北海靖王。

并且,刘秀对这两个侄子相当不错,史料记载为“抚育恩爱甚笃”。

但反观孙权,却相差甚远,不仅不让侄子继承长沙桓王的爵位,同时后来封的吴侯也不让侄子当的安稳,又改为了上虞侯。

由此可见,孙权对于侄子孙绍,始终还是不放心。

而再去看孙权晚期的作为,比如他亲手赐死自己的四儿子孙霸,又废掉了三儿子孙和,另外派人活生生的骂死了陆逊,足以可见,孙权是一个生性凉薄的人。

对自己亲儿子以及重臣尚且如此,所以,对待已经死去的哥哥孙权,以及自己的侄子,孙权自然就好不到哪里去。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孙权至少没在孙绍活着的时候杀了他,这一点,就已经算是孙绍福大命大了。

但孙绍虽然得以善终,不过孙绍的儿子孙奉,结局却不怎么好。

史料记载,孙绍死后,其子孙奉承袭了上虞侯的爵位,此时东吴的皇帝已经是孙权之孙孙皓,他听闻民间说孙奉有可能会夺回皇位,因此一怒之下,将孙奉诛杀。

至此,孙策这一脉,算是绝了嗣。

而这么看来的话,孙策的子孙整体上的结局确实不算太好,他本人被弟弟孙权强行塞了一个不能世袭罔替的长沙桓王爵位,而他的儿子孙绍,则在孙权的安排下,先是被封吴侯,后又改上虞侯,期间不用说,肯定是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边缘人物,而孙策的孙子孙奉,则是莫名被杀,这便是孙策祖孙三代的凄凉结局。




孙策一生有一子三女,其实从孙权建国之后对待孙策及其后人的结果就能看出来,孙权的器量真的不大,孙策的子孙最后都断子绝孙了。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策外号江东小霸王,而在历史上孙策也被评价为类似于霸王项羽的英杰人物,历史上的孙策骁勇善战,统一了江东地区,但是孙策却在26岁时就英年早逝,最终把位置让给了弟弟孙权,而正是由于孙策奠定的基业才使得孙权最终开创并建立了三国之一的吴国。

孙策和孙权之父孙坚在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被杀,当时年仅17岁的孙策便承担起了振兴孙家的重任。此后孙策东征西讨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袁术就曾经感叹过自己如果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而无憾。

公元200年,孙策夺取了豫章郡(现今江西南昌)基本统一了江东地区,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孙策便想出兵北上,趁曹操与袁绍对峙之机后防空虚,率精兵奇袭曹操的老巢许都(现今河南许昌)迎取汉献帝。

当初孙策曾对曹操展现出了臣服,于是曹操不以孙策为意,还以汉献帝名义册封孙策为吴侯,这样孙策才得以有机会统一江东地区,但是后来曾被孙策打败的吴郡太守许贡为了夺回自己的吴郡地盘,许贡给曹操秘密上奏折,称孙策有项羽之勇,野心勃勃,建议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召孙策入京。

许贡这番密折如果被曹操看到,那么曹操为了和袁绍对峙时扫除后顾之忧,肯定会以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孙策到许都,孙策如果接受征召,那么就会被曹操监控起来,江东地区也就不足为虑了,孙策如果不接受征召,那么就意味着孙策公开背叛朝廷,与东汉朝廷决裂,那曹操就有理由号召江东地区其他的军阀起兵讨伐孙策,这样一来孙策刚刚统一的江东地区在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又会重新四分五裂,孙策的辛苦也就白费了,因此许贡这一招很厉害。

但是很不巧许贡的奏折被孙策截获了,孙策看到之后既惊且怒,于是孙策盛怒之下将许贡满门诛杀,只有许贡门下三名门客拼死护着许贡幼子跑了出来,此后许贡三门客就一直寻找机会刺杀孙策为许贡报仇。

也就是在孙策准备奇袭曹操老巢许都之际,许贡三门客找到了机会,他们趁孙策游猎的时候落单的机会,对孙策实行了刺杀,孙策为人十分骁勇,当场击毙一名门客,但是另外两名门客却重伤了孙策,不过两名门客被随即赶来的孙策护卫所杀。

虽然三名刺客全部死于当场,但孙策却重伤难治,孙策病危时就开始与手下商议继承人选的问题,当时孙策家里的情况很尴尬,孙策年纪最长也不过26岁,由于孙策常年征战,因此他的子女并不多,当时仅有一子三女,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当时才2岁。

孙策当时就面临三种选择,一种就是让手下扶持2岁的儿子孙绍继位,但是想一想孙绍那么年幼,会不会夭折且不说,就说这么年幼怎么能服众,而且当时江东地区还十分不稳定,如果让儿子孙绍接位的话那么孙策创下的基业肯定就会分崩离析。

第二种选择就是当时孙策的手下建议立孙坚的次子孙权继位,孙权虽然当时年仅19岁,但为人老成持重,很有谋略,还经常跟随孙策东征西讨,声望很高。

第三种选择就是以谋士张昭等人为首,建议孙策立三弟孙翊继位,当时孙翊年仅17岁,不过相比于孙权,孙翊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与孙策更像,都是骁勇善战之辈。

最终孙策在三个选择中选择了让二弟孙权继位,孙绍年幼这是孙策不可能选的,孙翊确实很像孙策,骁勇善战,但孙翊为人性格暴躁,没有城府,喜怒形于表面,因此孙策考虑到江东基业刚刚稳定,急需要一名有城府有谋略的人来巩固稳定基业,而孙翊适合开疆拓土,却不适合巩固基业,因此孙策才会选择让孙权继位。

所以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孙策这意思就是希望孙权可以守成,确实后来历史也证明了孙权是很合适的守成之君,他在接替孙策之后只是在孙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规模的扩张,始终没能北上与曹操一争长短。

可以说孙策没能让自己的儿子孙绍继承吴侯之位还是无奈之举,毕竟孙绍当时太过年幼,因此孙策只能让弟弟孙权继承了吴侯之位。

后来孙权凭借孙策留下的基业终于开创了与魏国、蜀国并立的吴国,公元229年孙权先在武昌称帝,随后迁都南京,也是在迁都之后孙权开始追谥父兄并为之立庙,孙权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是却只追谥了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

如果说孙权不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是为了避免侄子孙绍卷入皇位之争,担心孙策被追封为皇帝,孙绍就有了皇子身份,就有资格和孙权的儿子们争夺皇位了。

可如果孙权真是这样想的,那为何孙策的长沙王爵位居然不是世袭爵位,孙权在称帝之后虽然追谥孙策为长沙王,但他的侄子孙绍却没能承袭长沙王爵位,而是最先被册封成了吴侯。

从这就可以看出孙权的器量有多么狭隘,而且孙权在掌权后一直努力在江东地区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他在称帝后封侄子孙绍为吴侯,也是想告诉所有人,吴国的基业是他孙权开创的,而他的哥哥孙策只是吴侯,现在把吴侯的位置还给孙策的儿子孙绍,就算是他们兄弟之间两清了。

孙权的私心其实很重,他在掌控江东统治权后,一直努力淡化哥哥孙策的影响,他想给人打造出一种吴国基业全都是由他一手创立,尤其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在江东地区的去孙策化最为明显。

主要就在于用人上,孙策临终时给孙权留下了包括周瑜、张昭等人在内的不少部下,但是在赤壁之战后,除了立下大功的周瑜之外,其他孙策旧部基本都被孙权所边缘化,最主要的就是张昭。

张昭这个人出身江东名门望族,在江东地区很有威望,孙权最开始依靠张昭凝聚了江东士族人心,但是由于张昭曾经推荐过孙权的弟弟孙翊当继承人,加之他在赤壁之战时属于主降派,因此在赤壁之战后,孙权表面上虽然尊重张昭,但内心中却很反感张昭,最后张昭的结局也十分凄惨,在孙权称帝后,张昭被虚职高位赋闲供养起来,只能在家中著书立作度过余生。

可以想象周瑜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恐怕未来也会被孙权卸磨杀驴如此对待,对孙策旧部的边缘化,也代表着孙权在江东地区极力想淡化孙策的影响。

而且孙权在称帝之后,对外一再表示自己之所以能称帝,除了靠自己运筹帷幄之外,就是依靠的周瑜,要知道周瑜是孙策的至交好友,也是孙策留给孙权的得力干将,孙权宁可凸显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也不肯承认自己称帝的基业是哥哥孙策为他开创的,可见孙权就不想让别人提起自己是依靠哥哥孙策才开创了吴国。

所以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王,还不许侄子孙绍承袭王爵,其实主要也是为了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如果让孙绍承袭了长沙王爵位,那不就代表着孙权承认了孙策之前的功劳,所以孙绍不能承袭王爵。

后来孙权还觉得封孙绍为吴侯,而吴侯这个爵位毕竟是之前汉朝册封给孙策和孙权兄弟的爵位,孙权自己也在吴侯的爵位上很多年,因此他觉得容易引起误会,所以他又改封侄子孙绍为上虞侯,到孙绍被封为上虞侯之后,这个爵位基本就和外姓大臣获封的爵位差不多了,要知道吴国名将陆逊的爵位也就是江陵侯,和孙绍的上虞侯等级是一样的。

相比之下同时代兄终弟及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则比孙策和孙权兄弟好看多了,三国最后为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创立的晋朝所统一,而晋朝能统一中国其实是靠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司马师贡献最大,可以说司马师对晋朝建立的贡献等同于孙策,也是属于奠基者。

司马懿为儿子铺平了道路,但是带领司马家族在魏国做大做强实际上还是靠得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但是司马师一生无子,只有三个女儿,因此他临死时也面临了选择谁当继承人的问题,最终他选择把位置让给年长的弟弟司马昭,也是兄终弟及。

司马昭对大哥司马师让位之恩很是感激,因此他把自己优秀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为嗣子,司马昭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儿子司马炎不可忘却伯父司马师创业之功,因此司马炎在称帝后,不仅追谥了爷爷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为皇帝,连大伯司马师也被他追谥为晋景帝。

司马师可不是单纯的因为没有儿子才被追谥为晋景帝的,要知道司马攸是他的嗣子,从古代礼法上来说嗣子和亲生儿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利,而且司马攸一度还真对司马炎的皇位威胁很大,但是司马炎还是不顾这些坚持追封大伯司马师为皇帝。

后来司马炎追封司马师为皇帝后,果然就有了麻烦,由于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帝智力不太健全,因此就有不少朝臣建议司马炎册立弟弟司马攸为皇太弟,理由就是司马攸既有司马昭的血统,名义上又是司马师的嗣子,立他当皇太弟可以兼祧两支。

虽然司马炎没有听从这些建议,但是从这还是可以看出司马炎追谥司马师为皇帝后,由于司马师有嗣子,确实给他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可是司马炎在追谥司马师时他就应该会想到这些,他还是坚持给司马师追谥了皇帝谥号,这也说明了相比之下司马炎比孙权有气量多了。

其实孙权不仅对待哥哥孙策如此,他对待其他的弟弟和近亲宗室也是非常刻薄,孙权除了三弟孙翊之外,还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四弟孙匡和五弟孙朗。

孙翊由于脾气暴躁,最终被下属妫览和戴员所暗杀;孙匡是曹操的侄女婿,当初曹操为了笼络孙策,特意把亲侄女嫁给了孙匡,而五兄弟中就属孙权与孙匡关系最为亲密,不过孙匡英年早逝没有太多的事迹;孙朗是孙坚的庶出之子,与孙权算是异母兄弟,关系本来就不太好,后来孙权借着孙朗触犯军法,将他永远圈禁起来。

孙权称帝后,他这些亲侄子基本都不得重用,只有与孙权关系亲密的孙匡之子孙泰经常被孙权带在身边,不过孙泰后来在合肥之战中替孙权当了一箭就死了,相比之下孙权反而更加器重与自己血缘关系比较远的孙氏宗亲。

在孙权称帝时孙绍已经成年,但与父亲孙策不同,而是成长为一名文士,不过孙权也没有重用孙绍,只是因为孙绍精通礼法,所以孙权在称帝时命孙绍和张昭共同制定吴国礼制。

孙绍在吴国建立后基本碌碌无为就去世了,孙绍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了上虞侯爵位,但是到了孙权的孙子吴末帝孙皓时期却惨遭灭门,原来孙皓继位之后残暴无道,沉迷酒色,有一次很久没上朝,因此民间传言孙皓已经去世,孙权第五子孙奋和孙策的孙子孙奉二人中一人将有可能继承皇位。

后来孙皓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怒,于是他将孙奋及其子孙全部诛杀,孙奉满门也被孙皓所杀,所以在吴国后期孙策就基本断子绝孙了。

从孙皓杀孙奉满门也能看出来孙策对于东吴地区的影响确实很大,一直到吴国后期,孙策已经去世70多年,东吴地区的人还希望孙策的子孙能继承皇位,也难怪孙权想极力淡化哥哥孙策的影响力。

所以从孙权的所为也能看出他的猜忌之心很重,他唯恐皇室近亲尤其是孙策的儿子孙绍来争权夺位,因此对近亲都很提防猜忌,更愿意重用血缘关系较远的亲戚。

不过孙权对孙策的三个女儿还算不错,给她们都选了一个好夫家,孙策的大女儿嫁给了吴国丞相顾雍之子顾邵,二女儿嫁给了名将陆逊,小女儿嫁给了吴国大将朱治之子朱纪,孙权给侄女们选的夫婿都属于当时的名门望族青年才俊。

总得来说孙权对哥哥孙策的态度以及对孙策的子孙并不算太好,而孙策子孙的结局也比较凄惨,最终断子绝孙。

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就这样评价: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这意思就是说开创割据江东基业的人是孙策,但孙权却对他不够尊崇,可以说孙权是很不够意思的人。

孙权对待自己至亲的人如此刻薄猜忌也显得他很没有气量,也难怪孙权最终只能固守江东当一个土皇帝,他的气量与哥哥孙策相比确实差了不少,比之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差远了,只可惜江东小霸王孙策凭一己之力白手起家奠定了割据江东创立吴国的基础,最终却只成了一个还不能世袭的长沙桓王,而且还断子绝孙了。




孙策去世的时候,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弟弟孙权,孙权本应感恩戴德才对,但他称帝之后,既没有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对孙策的子孙也不怎么好。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史书说他是类似项羽那样的人物,而在演义中则将他称之为江东小霸王。

说起来,孙策的创业之路确实不容易,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孙坚就去世了,部众也大多被袁术给吞并了,他因此变得一无所有。

不过,孙策懂得隐忍,他先是借助袁术的势力,逐步做大做强,后来又在江东一带征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因此逐渐成为了一方诸侯。

200年,孙策攻占豫章郡之后,得到了整个江东,当时曹操正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孙策便打算趁机攻打许都,将汉献帝迎接到江东。

然而,就在当年四月,孙策却在丹徒山狩猎的时候,被许贡三门客给行刺了,不久不治身亡。

许贡,原本是吴郡太守,孙策在攻占吴郡之后,许贡因此失去了地盘,但他很不甘心,就暗中写信给曹操,与曹操勾结在一起对付孙策,哪知道信在途中被孙策的部下给拦截下来,孙策恼羞成怒之下,将许贡给杀死了。

许贡死后,其幼子与门客逃到江边隐居起来,后来孙策准备攻打许都,刚好驻扎在江边,还到山中狩猎,许贡的三个门客就尾随而去。

当时,许贡三门客用箭射中了孙策的面颊,孙策当场就晕死过去,好在他的部下及时赶到,将许贡三门客给斩杀了,这才将他救了出来。

孙策被抬回去之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就召来张昭等人,说打算传位给弟弟孙权,他还将自己的印玺交给孙权,让孙权好自为之。

事实上,当时孙策有一子三女,他之所以传位给弟弟孙权,而不传位给儿子孙绍,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

第一,孙绍年纪太小,当时只有几岁,不足以成为江东之主,而孙权当时已经十八岁了,是个成年人了,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第二,正如孙策在临终前所言,孙权打仗不如他,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却不如孙权,因此让孙权作为继承人,做一个守成之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在交代完后事之后,孙策就去世了,死时只有二十六岁,留下美貌的小妾大乔,以及年幼的四个子女。

可以说,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孙策是没有存半点私心的,但凡他自私一点,肯定会跟其他诸侯一样,传位给儿子孙绍的。

而对于孙权来说,在哥哥有儿子的情况下,自己却成为了江东之主,等于是天上掉馅饼,他本应该感恩戴德才对,那他对孙策及其子女如何呢?

我们先来说说孙权如何处理孙策的身后事。

孙策去世之后,孙权在他的基础上,带领江东一步步走向强盛,最终与曹魏、蜀汉三分天下,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

229年,也就是孙策去世二十九年之后,孙权登基称帝,建立了吴国,他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封母亲吴夫人为武烈皇后。

按道理来说,孙权作为哥哥孙策的继承人,他怎么着也应该追封孙策为皇帝才对,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且不能世袭。

孙权为什么这么做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孙权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那孙策的儿子孙绍岂不是皇子了,这样不就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了吗?

当初,孙策选孙权当继承人,这样的心胸无人能比,现在孙权当了皇帝,是不是把江山还给孙策的儿子孙绍,这样才显得公平呢?

也就是说,孙权是存有私心的,他为了让皇位由自己的儿子继承,所以刻意不追封孙策为皇帝,这样就避免了孙绍与自己的儿子争夺皇位了。

再一个就是,孙权继位之后,为了凸显自己的功绩,一直在做一些事淡化孙策的影响力,比如他在重用孙策旧臣张昭、周瑜的同时,还提拔了程普、吕范等人,作为自己的心腹将帅,这其实就是为了扩大自己权威的一种表现。

而在赤壁之战之后,孙权对除了周瑜之外的孙策旧臣,进行了严厉打压,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张昭。

张昭,出身于江东大族,其家族的影响力非常大,孙权继位之初,将他当做老师来对待,并借助他的影响力,树立自己在江东大族中的威望。

不过,在赤壁之战中,张昭作为投降派之一,被孙权所厌恶,等到孙权称吴王之后,在选择丞相的时候,故意没有选择张昭。

孙权称帝之后,更是将张昭明升暗降,以高官厚禄奉养起来,让其不再参与朝廷决策了。

孙权对张昭的态度,表面上看是张昭主降造成的,其实是他想要淡化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从而凸显出自己的功绩,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动摇,张昭不过是他达到目的的工具而已。

孙权一方面打压旧臣,另一方面又提拔新人,哪怕是当初与孙氏一族为敌的江东大族,也是他拉拢的对象,比如说陆逊,他家族当中一百多人因为孙策而死,但孙权继位之后,却将他召入自己的幕府任职。

经过孙权的不懈努力,他最终达到了一个目的,东吴的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孙策时期的旧部。

同样的道理,孙权对孙策子孙的态度,其实跟“去孙策化”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他是怎么对待孙策之子孙绍的。

按照汉朝时期的一般惯例,父亲去世了,儿子是可以继承爵位的,孙策生前是吴侯,那么儿子孙绍理应继承吴侯爵位才对。

但是,孙权却没有让孙绍继承爵位,原因是当时孙权也没有爵位,如果让孙绍继承吴侯,那江东之主岂不是孙绍了,那孙权将以什么身份统领江东呢?

等到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的时候,身份地位算是彻底确定下来了,这个时候总应该册封一下侄子孙绍了吧,但是他依然没有。

并且,那时候孙绍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为国家效力了,孙权却没有给他任何职务,而是让他干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帮助张昭等人一起制定帝王临朝的礼仪,等等。

由此可见,孙权对孙绍一直都是十分忌惮的,他不愿意让孙绍地位过高,从而威胁到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儿子。

一直到229年,孙权称帝了,在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的同时,册封孙绍为吴侯。

这个做法就很值得玩味了,因为孙策被追封为长沙王,爵位却无法继承,儿子孙绍只是继承了他的吴侯爵位。

通过这件事,孙权的私心昭然若揭,因为孙绍如果继承王爵,那他就跟孙权的儿子们一样就都是王了,权势不是侯爵可以想相比的,这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

并且,孙权让孙绍继承吴侯这个爵位,可以向东吴臣民暗示一个事实,那就是江东基业是他打下来的,因此他当皇帝没有问题,而孙策不过是个吴侯,他让孙绍继承吴侯爵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也就是说,孙权封孙绍为吴侯,其实是夹带了很多私货的,不过没过多久他就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吴侯代表的含义太大,因为他开创的政权是吴国,孙绍作为吴侯,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个吴国都是孙绍的封地 。

于是,孙权便将孙绍改封为上虞侯,以上虞(位于浙江绍兴)作为孙绍的封地,这样从名号上来说,孙绍就是吴国的一个侯爵了,也是孙权的臣子,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至此,孙策子孙的地位就彻底定下来了,不过是吴国的一个侯爵,地位远比孙权及其子孙要低。

孙绍去世之后,儿子孙奉继承爵位,原本与孙权及其继承人相安无事,但在270年的时候,孙奉却被杀掉了,孙策由此绝后,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时候,东吴皇帝是吴末帝孙皓,孙权的孙子,他是个昏庸暴虐之人,将杀人当做游戏,谁要是敢违背他,只有死路一条。

270年,孙皓很宠爱的一个妃子左夫人去世了,他伤心到哭得死去活来,待在宫中几个月都不出来。

由于大臣们长期看不到皇帝,因此一个流言就开始传播开来,说孙皓其实就早去世了,外戚何氏已经将其掉包,派了一个人假冒孙皓,孙权的第五子孙奋或者孙奉当中的一个人,将会夺取吴国皇位。

孙奋和孙奉之所以会卷入皇位争夺传言当中,还在于孙权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相互残害,到孙皓继位的时候,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只有孙奋还活着;而孙奉作为孙策的孙子,也是少数几个有资格竞争皇位之人。

事实上,孙皓虽然不出门,但对于天下大事都是一清二楚的,当他得知流言之后,就认为孙奋和孙奉是巨大的威胁,于是下令将二人处死。

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

由于孙奉没有儿子,因此爵位无人继承,孙策这一脉就就此绝后了。

说完孙策的儿孙,再说说他的三个女儿,她们的结局看起来很好,其实都成为孙权的棋子。

孙策的三个女儿,在他去世的时候,年纪应该都不太大,等这三个女儿长大之后,都在孙权的安排下,嫁给了江东豪门大族。

当时,江东有许多豪门大族,孙权即位之初,以顾氏、陆氏、朱氏、张氏为首,这四个家族都位于吴郡,孙权将哥哥孙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这是个家族当中的三个。

其中,孙策大女儿嫁给丞相顾雍的长子顾邵;二女儿嫁给了孙权的亲信大臣陆逊;三女儿则嫁给了大将朱治的次子朱纪。

表面上看,孙策的三个女儿都嫁得很好,当江东豪族的媳妇,至少生活上是有保障的。

但其实,孙策的三个女儿,也是孙权笼络江东大族的棋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孙权虽然是江东之主,但其实孙氏一族在江东并不显赫,在很长时间里都得不到认同。

当初,孙策刚刚占领江东的时候,就遭到了一些江东大族的坚决抵抗,比如陆逊的父亲陆康,就曾在庐江郡抵抗了两年,家族当中一半的人因此死掉。

后来,孙权为了拉拢陆氏一族,就将二十一岁的陆逊召入幕府,并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他。

在得到陆逊之后,陆氏一族也因此臣服,后来逐渐成为孙权十分依赖的一股势力,并且陆氏一族人才辈出,为东吴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也加深了孙权对陆氏一族的信任。

当然了,像顾氏、朱氏这样很早就跟随孙策的家族,后来也是孙权的支持者,这两个家族在江东的影响力很大,是孙权不得不依靠的对象。

为了与这两个家族加强联盟,孙权又将哥哥孙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顾邵和朱纪,显然是个很好的办法。

孙权的想法是,只要搞定了最大的四个家族,其他家族就好说了。

当然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孙权除了将三个侄女嫁给豪门大族作为联姻之外,其实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毕竟这三个侄女长大了总要嫁人的,总不能让她们嫁给平民百姓,或者远嫁到曹魏或者蜀汉去吧,这样人们会怎么看待孙权呢?

其实,孙权除了将哥哥孙策的女儿进行联姻之外,他自己的女儿也都是如此,比如他有个女儿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其他几个女儿也都嫁给了全氏、刘氏、朱氏和滕氏这几个大族。

不同的地方在于,孙权的女儿,大多嫁给了新晋升的豪门大族;而孙策的女儿,则全部是嫁给了传统的豪门大族。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还在于孙权想要培养更加忠心于自己的豪门大族,毕竟传统的豪门大族大多都是孙策的亲信,他心中还是有所顾虑的。

而在孙权执政后期,他最为依赖的几个家族,除了陆氏一族之外,已经很难看到传统豪门大族的身影了,大多都是全氏、吕氏、步氏这些新晋豪门家族之人,这也符合孙权一贯的“去孙策化”策略。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孙策的三个女儿虽然嫁得还不错,但跟孙权的女儿相比,还是要差一点。

总结一下,孙策去世之后,继位的孙权其实对他的身后事,以及他的子孙,总体来说是不好的。

孙权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刻意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也没有重用孙策之子孙绍,这一点与司马炎的做法相比,就差得远了。

司马炎继位之后,不但追封祖父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为皇帝,也追封了伯父司马师为皇帝,因为司马昭就是从司马师手中继承权力的,司马炎这才有机会建立晋朝,他必须做出回报才行。

并且,司马炎对自己的堂兄弟,尤其是作为司马师养子司马攸及其子孙,也都是十分厚待的,并不吝啬封王封爵,心胸比孙权开阔了不知道多少。

而在史书当中,孙权对孙策及其子孙的做法,也受到了广泛批评,比如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曾这么说: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说孙权之所以能够割据江东,都是孙策的功劳,但他对孙策却不怎么尊崇,既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孙策之子孙绍也不过是个侯爵,这在大义上说不过去。

如果孙策在天有灵,知道孙权对自己及子孙这么刻薄,不知道会不会后悔传位给孙权。




继承父业,依附刘表

孙权能成为孙策之后的江东接班人,是意外,也是现实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封建时代的权利继承制度,绝大多数是子承父业,像这种兄终弟及的情况是少之又少。孙坚原本也是讨伐董卓的一路诸侯,在和世仇刘表水战时,被刘表所败,身负重伤,去世时年仅37岁。孙坚去世时,江东地区还不在孙家的手中,他们的势力还没有大到要衡量继承人的问题。

孙坚去世于192年,这个时候的孙策已经年满18岁,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能力上来看,孙策都是继承孙坚事业的合适人选。为了完成孙坚争霸中原的遗愿,刚接手父亲事业的孙策,手中只有几百人的队伍。于是想用手中的传国玉玺作为条件,向袁术换回了原本属于孙坚的部下。

袁术知道孙策是个能屈能伸的汉子,依附于他,只是一种无奈之举,更是暂时的。因此他没有马上答应孙策的条件,而是使了一个让孙策投奔堂兄孙贲,舅父吴景的计谋。就这样靠着自己的舅舅,孙策才有了近千人的队伍,作为以后称霸江东的本钱。

孙策的上级袁术是个懂得享受,根本就没有进取之心的公子哥,孙策在他手下“打工”,虽然建立了不少战功,可始终得不到袁术的重视。而且袁术是一个反复无常、不守信用的人。孙策建立战功后,他曾许诺让孙策出任九江太守,可后来又改派自己的亲信出任,这是孙策想脱离袁术自立的重要原因。等到孙策为袁术拿下庐江时,原本继任太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可袁术却空降自己的老部下刘勋接任。

可以说孙策寄人篱下的几年是不得志的几年,虽然他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等到197年,袁术仗着手中有传国玉玺,在寿春自立为帝,孙策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选择和袁术决裂,走上了自立创业的道路。


袁术

三年创业,一统江东

脱离了袁术节制的孙策,凭着手中的近万人马,拉开了称霸江东的道路。等到200年,孙策基本清除了江东的各方势力,完成了一统江东,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立足之地,从此不再需要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了。也是这一年,为了完成统一北方的曹操,为了拉拢孙策,曹操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孙策的弟弟孙匡。

早在孙策投奔袁术时,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志,一统江东后,趁曹操和袁绍决战官渡,许昌兵力空虚,孙策有了袭击许昌,将献帝操控在自己手中的想法。可惜得到江东的孙策,也树立了不少敌人,就在他在丹徒山中打猎时,被仇家徐贡的手下偷袭,面部中箭,只有26岁的孙策,就这么意外的身亡了。留给他的是该立谁为江东的掌舵者的问题。

孙策

面对现实,兄终弟及成了最佳选择

公元200年,26岁的孙策,18岁的孙权,自知没有多少时日的孙策选择把江东交给了弟弟孙权,临终前他对孙权说了这么一段话。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在孙策看来,能打下江东、甚至于争夺天下,孙权是赶不上的,如果说选贤任能,保境安民的话,孙策又不如孙权。为了保住江东这块基业,选择孙权是现实的需要,孙权也有这个能力守住江东。更何况孙策的儿子孙绍还小,只有十来岁,如果选择让孙权辅佐,搞不好江东又会陷入内斗,内斗的结果是好了别人,损害了自己,让好不容易到手的地盘有被人抢走的风险。为了江东,孙策得选一个有才能的人,要守得住;为了儿子的安全,为了避免内斗,孙策在现有的人选中,也只能选择孙权。就这样孙权成为了江东的掌舵人。

孙权

年少的吴候,如何对待子侄

18岁接任江东的孙权,在刘备、曹操这些大佬的眼里,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为了保住江东,孙权一直采取的是尊奉曹魏为正朔,自己甘心当个吴候,这也算是领悟到了兄长的遗愿,守住江东,也从侧面说明孙策不仅有自知之明,更有识人的本事。

229年,孙权即位称帝时,按照礼仪是需要为自己的父兄追封的。出人意料的是,除了父亲孙坚被追封为王,对于兄长孙策,只是被追封为长沙桓王,对于孙策的儿子孙绍只能封为吴候。后来为了封自己的儿子为吴候,只得改封侄子为上虞侯。

虽说只是追封,从这里也看得出孙权作为哥哥的继任者,也只是把兄长当作一个创业未竟者,还不够资格被追为帝,或许他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为了避免给孙氏家族,特别是自己的侄子孙绍错觉,只有孙权的子孙才能继承他的帝位,而子侄为王为侯可以,不能染指帝位。这样的安排,对孙策多少是有些不公平的,他作为江东的奠基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分。

孙绍的儿子孙奉,因为谣传会即位为帝,而被孙权的儿子孙皓给杀了,到这里作为孙策的血脉算是断了。

而孙策的三个女儿,都是嫁给了东吴的将领为妻,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事情发生。




孙策死后,东吴由孙权当政之后,自从孙策的儿子孙绍去世,孙策的孙子孙奉被吴末帝孙皓所杀,孙策这一支就没有了记载,似乎绝后了。

孙策一世英名,没想到竟然落得个这种下场,难怪《三国演义》里给他起个小霸王孙策的外号,那楚霸王项羽下场也差不多啊。

1、孙策打了十年江山,子孙啥都没捞着,都归了弟弟孙权

孙策十七岁丧父,父亲孙坚死后,十年之间,先是依附袁术,后又依附舅舅,最后联合江南四大家族,拉起一支队伍,在二十几岁时,于汉末混乱的时代,打下几乎整个江南的地盘,可谓一代少年英雄,历代人对孙策的评价都特别的高,说他英勇迈人。

而在孙策打江山的过程中,孙权还是个小孩子,几乎没怎么参与,没多少功劳,可是,孙策最终把家族的大权交给了弟弟孙权,对孙权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儿,毕竟孙策还有其他兄弟。

最后孙权称帝以后,后来很多人都为孙策的儿子孙绍打抱不平,觉得孙权至少应该表示表示,把吴国的皇位让给孙策的后代,孙权却没这么做,甚至于孙权也只是追封孙策为长沙恒王。

有人还举出后来司马昭的例子,说当初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当家人是司马师,司马昭家族最终能篡魏成功,都是司马师打下的基础,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坐收了这份豪华大礼,当时司马昭还知道谦让一番,表示将来要把家里的大权让给司马师的后代。很多人说,孙权连虚伪的司马昭都不如。

孙策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孙坚被一箭射死,由于孙坚曾是袁术的部将,于是袁术把孙坚手下的兵马都给收了回去,孙策要为父报仇,便渡过长江,投靠了袁术。结果袁术虽然很看重孙策的勇猛能战,却并不信任孙策,袁术屡次欺骗孙策,说让孙策去攻打谁谁谁,成功了就封他为太守,等孙策攻城略地大胜回来,袁术又食言而肥。

孙策无奈,最后又回到江东,投靠了自己的舅舅,然后在江东的时候,孙策联合当时江南的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从百十人的小队伍,拉起了五六千人的大队伍,不断地在江南攻城略地,扩大地盘,后来孙策的好朋友周瑜回到江南,孙策如虎添翼,最终平定除荆州以外的整个江南地区。

在孙策和周瑜一统江东的过程中,孙策跟袁术彻底决裂了,原因是袁术得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想要称帝,孙策劝说他不听,于是孙策和周瑜放开手脚,把袁术在江南的地盘都抢了过来,袁术死后,孙策和周瑜又带兵打到江北,把孙策大本营都打了下来,俘虏了袁术的家眷和庐江郡的很多妇女。

在孙策和周瑜攻打庐江郡皖县后,他们俘虏了这里的妇女,其中有原来汉朝太尉桥玄的两个女儿,大桥和小桥,《三国演义》里误写成大乔和小乔,这两姐妹都是国色天姿,绝世美人,正是少年英豪、血气方刚年纪的孙策与周瑜,自然不客气,孙策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乔。


孙策娶了大桥以后,仍然在南征北战,然而,在床笫之间,孙策也没放松,最终孙策有一个儿子孙绍,还有三个女儿。

很多人误以为孙策就大乔一个老婆,其实大错特错,孙策娶大桥的时候,已经25岁,而孙策26岁就死了,大桥怎么可能来得及为他生下一男三女?

所以,孙策应该还有一个正妻,甚至还有其他妾室。其实想想也不意外,古人成婚早,孙家又是名门,孙策丧父时十七岁,也许十七岁的他都已经有妻妾了,所以,孙策的儿女大体上并不是大桥所生,大桥估计是个妾室,就算不是妾室,最多也是续弦。至于孙策的正妻是谁,历史没有记载。

我们前面讲,孙策把家族大业托付给孙权,原因也就看出来了,孙策死时只有26岁,他唯一的儿子孙绍,撑死十岁,由于当时各路诸侯还在逐鹿中原,孙家也只是得到了江南,曹操对江南仍然虎视眈眈,孙策不可能把家业交给自己不到十岁的儿子,如果他真的把家业教给儿子孙绍,孙家大业未成,恐怕先祸起萧墙了。

此时孙权已经十八九岁,成年了,孙策把家业交给弟弟孙权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2、孙策三个女儿成了孙权拉拢孙策旧部的牺牲品。

可是,我们也说了,东吴的家底都是孙策打下来的,江东那些东吴的旧部大臣们,都是孙策带出来的,孙权没有根基,怎么办?毕竟当时还有人提议要孙策把家业给他的另一个弟弟孙翊。

孙权必须要巩固自己刚得来的东吴的大权,这就需要拉拢孙策的旧部和江南各大家族。古代巩固这类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

于是,孙策的子女成了政治联姻最好的办法,我们讲过,孙策能在江南起来,与江南吴郡四大家族的支持密不可分。

为首的是张昭的张家,孙权就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昭的孙女,先让张昭帮自己稳定自己接任后的江南士族。

接着,孙权把孙策的三个女儿,全都嫁给了当时江南其他三大家族的子弟。

孙策的长女嫁给了顾氏家族顾雍的儿子顾邵。顾雍是最早追随孙策的江南大家族人物,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孙策的次女嫁给了陆氏家族陆绩的儿子陆逊,陆逊后来可是为孙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关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是陆逊和吕蒙的合谋,刘备夷陵之战也是大败给陆逊。其实,孙策当年还跟陆家结过怨恨,袁术曾派孙策攻打陆绩的父亲陆康,当然,孙策自己并不想跟陆家有矛盾,只是被袁术逼得。

孙策最后一个女儿嫁给朱氏家族朱治的儿子朱纪,朱治是孙策麾下重要将领,孙权不得不拉拢他。

3、孙策子孙卷入皇权斗争,孙子最后死于非命,孙策这一支消失在了历史云烟中。

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在孙权自封为吴王后,孙绍奉命和张昭、滕胤、邓礼等人,根据周朝和汉朝的旧礼而制定帝王临朝的典礼。可见孙绍是个博学的人,也可能是他故意学文,而不是学武,因为他学武的话,孙权对他不放心啊。

孙权称帝以后,孙绍被封为吴侯,后来又改封上虞侯,从吴侯改封上虞侯,孙权为什么这么做呢?

汉朝的吴郡,相当于现在的苏州,上虞相当于现在的杭州,离吴国首都建业也就是南京,越来越远了,此外,吴郡是吴国早期都城之一,孙权不再把孙绍留在吴郡,说明孙绍被孙权降级了,侧面说明孙绍得到了孙权的信任,孙权不怕孙绍再有异心。

孙绍就这样做了上虞侯,他死后,上虞侯的侯爵由他的儿子孙奉继承。

孙绍在孙权时期,说白了,装孙子,平安度过了一生,没有被卷进皇位争斗这种漩涡里,可是他的儿子孙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孙奉当上虞侯的时候,孙权和他儿子孙和已经去世,当时当皇帝的是吴末帝孙皓。孙皓这个人早期还行,后来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感到孙皓这个人很恐怖。

有一次,东吴民间谣言孙皓已经死了,或者被人替换掉了,说孙权的第五子孙奋或者孙策的孙子孙奉打算争夺帝位,这让并没有死的孙皓非常愤怒,孙皓后来为了制止民间谣言,把孙奋和孙奉都杀了。

然后孙策的子孙们就再也没有被人提到过,似乎是绝后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子孙   东吴   上虞   司马   哥哥   大族   吴国   爵位   皇位   长沙   侄子   皇帝   儿子   女儿   家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