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使得大唐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在李世民登基之前,他却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斗争,那就是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当时唐高祖李渊已经老迈多病,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觊觎皇位。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有着合法继承权,但他性格温和,做事不果断。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深得人心和支持。两兄弟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一场血腥的兄弟相残。

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初四日凌晨,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率领部队前往宫中朝见李渊。不料,在玄武门外遭到了埋伏在那里的秦王李世民和他的亲信将领们的突然袭击。经过一番激战,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射死在马上。这场政变后来被称为“玄武门之变”,也是唐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向唐高祖禀报情况,请求立自己为太子。李渊虽然对李世民的行为感到愤怒和悲痛,但也无力反抗,只得同意了他的请求。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开启了贞观之治的辉煌时代。

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还要清理掉所有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政敌。他首先下令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共计十一人。这些侄子们都是李世民的血亲,但他却毫不留情地将他们全部诛灭,以防止他们长大后报仇。这一举动被后人视为李世民最残忍和冷血的一面,也让他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

但是,在杀光了所有的侄子之后,李世民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那就是放过了所有的侄女。这些侄女们有十一个,分别是李建成的五个女儿和李元吉的六个女儿。按理说,她们也是李世民的仇敌,也有可能对他产生敌意和威胁。但是,李世民却没有对她们下手,反而给她们封了县主的爵位,并安排她们嫁给了一些重要的官员或贵族。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和网友们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有人认为,李世民放过侄女们是因为他良心发现,想要补偿自己对兄弟子侄的残忍;有人认为,李世民放过侄女们是因为他想要保持自己的名声,表现出仁爱和宽容的一面;有人认为,李世民放过侄女们是因为他想要利用她们来联姻,与其他势力结成亲缘关系;还有人认为,李世民放过侄女们是因为他认为她们不具备威胁性,不会对他的政权造成危险。

其实,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反映了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放过侄女们可以体现出李世民的仁爱和宽容。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虽然成功夺得了皇位,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兄弟和侄子,也失去了许多人的尊重和信任。许多人对他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厌恶,认为他残忍、冷血、无情。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李世民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改善自己的形象,让人们相信他并非一个暴君,而是一个有着仁爱和宽容心肠的明君。放过侄女们就是一种表现出这种品质的方式。李世民通过这种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他对家族和亲情的重视,也向人们证明了他并非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而是一个有着人性和良心的皇帝。这样做,不仅可以缓和他与李建成和李元吉家族之间的恩怨,也可以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尊重。

其次,放过侄女们可以利用她们来联姻,与其他势力结成亲缘关系。在古代社会中,联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手段,可以增强双方的联系和信任,也可以防止双方的敌对和反叛。李世民作为一个政治家,非常清楚这一点。他通过将侄女们嫁给一些重要的官员或贵族,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些侄女们在嫁入夫家后,就成为了李世民的亲家,也就成为了他的盟友。这样一来,李世民就可以通过她们来控制和影响夫家的政治态度和行为,使之对自己效忠和服从。这种做法,在当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有助于确保唐朝的稳定和繁荣。

再次,放过侄女们可以表明李世民认为她们不具备威胁性,不会对他的政权造成危险。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权力有限,因此她们很难对李世民及其政权造成实质性威胁。李世民之所以采取行动,无论是对待侄子还是侄女,都是为了消除潜在的危险和障碍,而非单纯的杀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侄女们并无威胁,他们的生命得到了保全。这也说明了李世民是一个理性和冷静的皇帝,他不会因为情绪或偏见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

综上所述,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之所以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这是因为他有着多方面的考虑和目的。他通过这种方式,既体现了自己的仁爱和宽容品质,也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他利用侄女们来联姻,与其他势力结成亲缘关系,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为大唐帝国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除掉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又将十个侄子全部诛杀,但他却放过了所有侄女,他这么做并非是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留着这些侄女还大有用处。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长安城玄武门爆发了一场宫廷之变,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部下提前埋伏在此,将前来上朝的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世民当场诛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发生后,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向唐高祖李渊禀报,而看到李世民已经掌握局势,无奈之下的李渊只得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一方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杀戮却并没有因此停止。

在此之后,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以及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均被李世民派人杀掉,并且,李世民还下令,将他们十人的名字从宗室的名册上删除。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举动,后世多批评他为残暴冷血,并说他是由于担心留着这十个侄子的话,将来他们长大成人后悔对其进行报复,所以才会心狠手辣的下令将他们全部诛杀。

正所谓“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就是大部分人认为的李世民这么做的动机。

表面上看,这种解释似乎合情合理,毕竟李世民杀了侄子们的父亲,称得上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了,双方的仇恨也就此埋下,因此,他这么做也有情可原。

但是,真相却并不是这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李世民的几个侄女就保住了性命。

如果仅仅是为了斩草除根的话,那么李世民大可将他的几个侄女也一道杀死,反正手上都已经沾满了血,再多沾点也无所谓。

但是,偏偏李世民却只杀侄子没有杀侄女,这又是为什么呢?背后又隐藏了什么真相呢?其实也很简单,李世民杀侄子是为了给手下人铺路,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担心他的这些侄子将来会对他进行报复,但实际上,他根本不担心这一点。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要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成为太子,并且马上就是皇帝,而此时他的几个侄子,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左右,也就是说,此时的他们是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的。

真要是想报复,那最起码得长到十几岁或者二十岁左右才行,而在这期间,李世民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将侄子们幽禁起来,除了提供吃喝之外,其他任何也不提供,这样如果养上十几二十年,那么即便是将来把他们放出来,也差不多成了一个傻子。

明朝的太子朱标死后,留下了几个儿子,而在朱棣赶走朱允炆后,对待大哥朱标的儿子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根据记载,朱标的三子朱允熥前后一直被囚禁了十五年之久,等到永乐年间时,他几乎与废人没什么两样。

别以为李世民想不到这种方式,况且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即便是他的几个侄子体质和才能异于常人,但毕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生活在李世民的严密监视之下,要是他们胆敢有一点非分之心,那么李世民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更何况,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身边的护卫力量肯定要大大增强,作为他的几个侄子而言,无权又无势,又拿什么去暗害李世民。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李世民杀这十个侄子,还真不是担心他们将来会报复。

既然不怕这些侄子们将来报复,李世民为何还要残忍地杀掉他们呢?难道他就不怕担上“暴君”的恶名吗?

其实他这样做,首先是利大于弊,其次是不得不这样做。


前文说到,李世民确实不担心侄子们将来会报复他,并且,即便是他们留住了性命,也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报复不了李世民,但是会报复李世民的手下。

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居首功的尉迟恭,他可是结束李元吉性命的“直接凶手”。

虽说这些孩子现在年龄小,但假如留住他们的性命,未来他们长大了,哪怕手里没有什么权力,但是皇室宗亲这个身份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有了这一层身份,杀尉迟恭或者尉迟恭的后人还是很容易的。

哪怕是他们来阴的,作为臣子的尉迟恭和他的家人,又该怎么反抗?总不能还像杀李元吉一样再次杀掉他们吧?

况且,即便是李世民能护得了尉迟恭一时,他能护得了一世吗?肯定不能。

除了尉迟恭之外,还有众多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其他大臣,比如长孙无忌。比如侯君集等等,这些人可都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大功臣。

因此,为了手底下人将来的安危,李世民才不得不痛下杀手,将侄子们全部诛杀,以免留下祸患。

为什么李世民会有那么多忠实的拥趸?其实也是因为这一点,他把这些问题考虑到了,并且为手底下的人免除了后顾之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豁出命跟着他干。

不然,明知道玄武门之变是一件诛九族的大罪,但为何像尉迟恭、侯君集等人还毫不犹豫地愿意去?

难道就是因为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大?肯定不是,真相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跟着李世民,不仅没有后顾之忧,并且也不用担骂名,李世民把所有一切都扛在了自己身上。

玄武门之变中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就是李建成被李世民射落马下后,当时并没有马上断气,紧接着李世民前去追赶李元吉,却不慎掉落马下,而李元吉则趁势过来准备干掉李世民。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匆匆赶到,这才帮李世民解除了困境。


那么,在尉迟恭赶过来之前他在干什么?根据当时的局势分析,他是补刀去了,而补刀的对象,正是李建成。

也就是说,在李建成被射落马下后,尉迟恭看到李世民追赶李元吉,为了免除后患,策马来到了李建成身旁,并最终结束了他的性命。

而是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是尉迟恭杀了李建成,所有的责任,全部都被李世民担了下来。

这和李世民诛杀自己的十个侄子性质基本一样,从内心将他并不是很想杀自己的侄子,但是为了自己的手下,更为了自己将来的统治,没有办法,只能残忍一次了。

而他之所以不杀侄女,原因则有两点。

首先,这些侄女不具备像侄子一样的威胁。

在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很低,也没有什么势力可言,因此,这就让她们不可能成为李世民或者其部下的威胁。

况且,李世民不管是杀李建成、李元吉,还是杀侄子,总之目的就是为了清除威胁和障碍,并不是为了杀而杀,在这些侄女不具备威胁的情况下,自然就会留她们的性命。

另外,留她们性命,也算是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这一点在当时很重要,毕竟李世民未来是要当皇帝的,为了朝局稳定和自身形象,肯定要有所考虑。

这种既能彰显自己仁爱,又利于统治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会去干。

其次,留着侄女,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什么作用呢?很简单,就是用她们来联姻,也就是把她们当做一种交换投机手段,嫁给需要嫁给的人。

这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在唐朝存在,包括在历史上,皇室用公主来进行联姻这种事情,就屡见不鲜。

比如在汉朝时,就将汉家公主嫁给匈奴,只不过,当时所谓的汉家公主,要么是宫女选拔出来的,要么是一些不受宠的妃子所生的女儿。

但不管原先是什么身份,经过朝廷一包装,就成了尊贵的皇家千金,而匈奴人也不辨真假,十分乐意娶一个汉家公主回来。

除了把公主嫁给游牧民族之外,历代皇室还经常会与大臣进行联姻,比如某个重臣的儿子娶了皇帝的某个女儿,或者是某个大臣的女儿嫁给了某个皇子。

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皇帝在拉进双方关系,并稳定人心的一种策略,毕竟都成了亲家,那理所当然就该好好效忠皇帝了。

因此,李世民留下了几个侄女的性命,目的也是如此。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她就是李世民作为联姻手段,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刘林甫出身广平刘氏,隋朝时就是一名能吏,李渊建唐后,他又担任中书侍郎,因其颇有才干,被封为乐平县男,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臣。

而李世民登基之后,自然要对这种能臣干吏多加笼络,因此,就将李建成的女儿李婉顺,许配给了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除此之外,还有李元吉的几个女儿,情况大多也是如此。

比如,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就嫁给了纪国公段纶的儿子段俨,李元吉的另一个女儿寿春县主,则嫁给了宰相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

尤其是寿春县主嫁入杨家,更能体现皇家与重臣之间的联姻性质。

而这无一例外的,均是出自李世民之手,他几个侄女的婚姻,差不多都是他安排的,这便是李世民留着侄女们性命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她们还有利用的价值。


总而言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杀掉侄子,并非是担心报复,而是因为这些侄子们未来会对李世民的部下产生直接威胁,因此为了部下考虑,这才痛下杀手,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可以作为联姻的人选,继续发挥她们的作用。




李世民精心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为的就是将大哥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置于死地,然后夺父亲李渊的皇帝宝座。可见李世民的终极目标是清除障碍,抢权夺位,并不是杀人。杀人是达成目标最直接、有效,且唯一的途径,他也不能滥杀,否则对于唐朝政局的稳定,以及自身形象,都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同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早薨的李玄霸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母亲是李渊的发妻窦氏。窦氏死于隋朝大业年间,李渊称帝后又追谥其为太穆皇后。所以李世民弟兄几人都具有嫡子的身份,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选。其实李渊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实际上参与争夺天子之位的只有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原因也很简单,李玄霸比母亲窦氏去世还早,没赶上,其余那些皇子无非就是年幼和没有资格。

按自周朝沿袭下来的“宗法制”来说,皇太子莫李建成莫属,别人都是痴心枉想。事实上,李渊在称帝之后也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这个结果合情合理。可唐朝的现实情况是“先上车后补票”,尚无拥天下之实,却把自己当成了天下的主人。这样虽捷足先登,不居人后,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终致玄武门之变。

李渊于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第二年就建唐称帝,但当时所谓的唐朝不过偏于关中一隅,整个天下已被大大小小的势力割据。所以李渊皇帝虽然当上了,但是没有人承认,而且还面临随时被别人赶下去的危险。因此,李渊当务之急并不是握着皇帝的虚名自嗨,而是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天下。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李世民身上,因为李建成身为储君,要回避刀光剑影的厮杀,李元吉文韬武略皆稀松,不堪大任。于是从公元618年起,李世民用了6年时间,扫除割据,一统天下。

对于李渊或李建成来说,这六年时间过得还算惬意,但于李世民就是刀头舐血、九死一生。所以,这样的结果是,李世民自己不甘心,他的拥趸们认为不公平,将来皇帝由李世民来当,才恰到好处。而对李渊来说很矛盾,能者居之未尝不可,但也不愿废弃礼制,要知道大唐王朝才刚直立行走,这头开了后患无穷。所以,李渊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不断提升李世民的地位,最后竟然能与太子李建成平起平坐,但又不把太子的位置转让给李世民。

(李渊剧照)

其实李渊这样的操作有百害而无一利,徒增李建成的焦虑及李世民的幻想。在这种山雨欲来的紧迫情形之下,李建成不会坐以待毙,用司马光的话说,他没有泰伯的贤达,所以他必然会同李世民争斗。于是兄弟反目、鱼死网破成了时间问题。

可是就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剑拔弩张的时候,李元吉也参与了进来。他表面上像影子一样为大哥呐喊助威,实际上如幽灵一般别有用心,他也想过把皇帝瘾。所以,后来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只能干脆地把李元吉“一锅烩”了。当然这个操作看似犀利,背后却胆战心惊,我们可以想像800死士对阵2000精兵的激烈场景。

在杀掉李建成及李元吉之后,大将尉迟恭挟持李渊,讨得圣旨,令东宫人马息战,事件暂告一段落。接下来,李世民急需处理两个问题:一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二是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女。

李世民主张追剿李建成余党,一网打尽。尉迟恭则建议安抚为上,据理力争。最终,李世民采纳。而对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女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从李渊的角度看,他们无辜不至于赴死,那怕流放。但是李世民想一劳永逸,因为给他们生路就等于给自己挖陷阱、埋炸弹,且数量无法估量,也防不胜防。最后,李世民理性战胜感性,果断处置,10个侄子命丧黄泉。

李世民的几个侄子分别为: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巨鹿王李承义、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前五位是李建成之子,后五位是李元吉之子。按年龄推算,年长者不过弱冠,年幼者尚在襁褓。

综上,李世民心狠手辣的一面坦露无遗。可是他不用为“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去买单,充其量就是受些良心及人伦的拷打。而这些虽着时间的推移自会烟消云散。这就是是李世民作为一个精明政治家,对人性洞察后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处理方法,占在他的角度无可厚非。

对于李建成及李元吉的女儿来说,不幸与幸运交织。不幸的是她们成了“罪人”的后代,受到株连和压制,幸运的是她们保住了性命。在中国古代,男女不平等,男权主义压制着女性。第一次“男女平等”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女性是弱势的一类,但是正是因为弱势,所以容易被“忽视”了她们可能存在的“强势”。这就是李世民放过她们的根本原因。如果李世民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都容不下,那么他也没有资格做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的帝王。

因此,李世民不仅放过了几个侄女,而且还给了她们相应的身份。比如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顺,成为了闻喜县主。李元吉的五个女儿分别成了新野县主、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归仁县主等。

(解忧公主剧照)

(解忧公主剧照)

其实善待罪人女眷,李世民不是先例,汉朝时候就很常见。举几个例子。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消灭,他的儿子臧衍逃往匈奴。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就是臧荼的孙女臧儿的女儿。再比汉武帝时期,派往乌孙和亲的刘细君及刘解忧都是罪臣的后代。刘细君的父亲是因谋反自杀的江都王刘建。刘解忧的祖父就是“七国之乱”的核心人物楚王刘戊。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真相就是这件事是真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展现出了人性最残酷的一面,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算了,连他们的儿子都诛杀了,所谓斩草除根,自此以后,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没有了拥有“姓名”的后代,只剩下只可以称“姓”的女儿。

那后人又说了,李世民乃是好色之徒,仇人的女儿,弟弟的老婆,堂兄的小妾统统都收到了自己的后宫中,那么李世民会不会打破人常的禁忌,跟侄女们有一腿?

站在男性的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李世民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留下这些侄女们究竟要干什么,那就要结合历史来看了。

解读关陇世族,一定要看他们的联姻。

自宇文泰创造出“关陇贵族”这个存在时,胡汉在政治上,实现了政治的第一次平等,汉人不再藐视胡人的政治思维,胡人不再小看汉人的军事能力,而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为“联姻”。

自古以来,联姻这种事情并不罕见,越是贵族越要联姻,但是关陇贵族却是联姻最为彻底的一个群体,毫不夸张地说,关陇贵族的新鲜血液,全部都要以“联姻”的形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实现利益的绑定。

李家是这样,杨家是这样,所以从隋朝到唐朝的变迁,也被人视为几乎没有改变,来来去去,都是这一家子人。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李元吉的齐王妃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于是杨氏也成为了妃子之一,先不说李世民是不是怪癖作崇,但是他娶了齐王妃,大大缓和了在玄武门之变后,跟杨家造成的关系紧张。

所以,在大唐,贵族女眷是有很大作用的。

当年**干布不断侵扰唐朝,以示自己的武力强大,非要唐朝派出一个公主嫁给他,不然他就杀进中原,谁知道转头就被大唐神将揍得连连乞求,后来放低了姿态,却还是没有放弃要“和亲”的想法。

李世民一看,既然这么坚持,也为了西边的他们不要搞事情,那就安排一个公主跟他和亲吧,但是安排自己的女儿,李世民是不愿意的,于是就安排了“**公主”,**公主据记载很有可能是李道宗的女儿,一开始,他不属于公主。

李道宗乃是李唐宗室,江夏王,这属于是一个“三字王”,在后世叫做“郡王”,而郡王的女儿,严格来讲不是公主,顶多是个“县主”,可是为了联姻,出于这个需要,**公主被抬高为了“公主”,远嫁吐蕃。

因此,李唐宗室女延续了关陇的一个习惯,喜欢联姻。

那既然女性能联姻,男性不能吗?为什么李世民要杀掉这些侄子们呢?

男性虽然能联姻,但是男性一样有资格“传承”,在唐代,女子地位虽然不低,但是还不至于高到可以入自己的族谱,接受传承,简而言之,那就是李世民杀了她们的父亲,她们是没有道理去报仇的,报了也没用。

但是男性却是可以,且看李渊的女儿,一个唐初功劳很高的女子,平阳昭公主。

平阳昭公主在确定李渊起事后,也立马响应,拉拢商人和流民,组成大军,在后来李渊拿下长安的时候,帮了很大的忙,但是即便是如此的功绩,平阳昭公主都没有留下名字,还是被称为“李氏”。

由此可见,当时的男女观念还是很刻板的。

李世民这些个侄女里面,最有名的是“李婉顺”。

李婉顺是李建成的第二个女儿,但是生活未必过得潇洒,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全家被“剔除”宗籍,不论男女,所以李世民的人这些侄女们,曾经是“失去”了皇族地位的。

不过因为李世民对女眷的放过,又或者说是刻意的培养,李婉顺自小就博览群书,文化水平很高,更是写得了一手好字,李世民也很关心她,虽然不可能给她多好的待遇,但在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封她为“县主”,让她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刘家当时可是政治新贵,除了刘林甫和刘应道以外,刘林甫的另一个儿子刘祥道,在后来唐高宗时期官至宰相,当年十四岁的王勃写信自荐,就是写给了刘祥道。

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李家的女眷,作用是很大的。

跟国家君主、太子这一层级的人联姻,这些“被除去”宗籍的宗室女子尚且不够格,但是国家内部也有大臣,也有需要被投资的政治新贵,这个时候,宗室女就要发挥她们的人生价值,听从安排分别去成婚,稳定政治集团的利益关系。

这个模式,乃是关陇贵族一贯以来的发展模式。

不过该说的是,李建成的女儿并不多,而且在历史上,也就是李婉顺出名一点,其他的女儿都是“野史”记载,具体过得真的好还是假的好,都是不知道的。

真正过得好的,乃是李元吉的女儿。

李元吉有五个女儿,在贞观初年时候,被李世民一下子都恢复了“宗籍”,并且册封县主,比李婉顺都要早,或许因为她们的年龄会大一些,所以她们可能早嫁人了,比如“和静县主”,就嫁给了“薛元超”。

薛元超乃是隋唐薛家的新一代人物,后来因为也依靠着关系当上了宰相,所以和静县主嫁得不差,这算是对得起她的身份,对于李唐而言,能用这样的县主联姻,成本更是小了。

另一个“文安县主”,也是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嫁给了段家人段俨,段俨乃是纪国公段纶的儿子,这也就意味着以后文安县主也是一个“段国公”夫人,地位不低,反正生活肯定不会差。

而如此一来,也能拉近跟段家的关系。

第三个县主乃是“归仁县主”,她嫁给了隋唐时期大臣姜谟的儿子,虽然姜谟在贞观初年就去世了,但是他也是有功绩的,如此安排一个县主跟他们家族联姻,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第四个县主乃是“寿春县主”,在李元吉被李世民诛杀后,充入了掖庭,但她后来嫁得不差,跟杨氏政治联姻,嫁给了唐朝宰相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这属于是非常经典的政治联姻了,乃是弘农杨氏和李家人的再次结合。

最后一个乃是“新野县主”,新野县主的联姻对象乃是唐朝的政治贵族裴氏,嫁给了裴重晖,但是因为裴重晖这一脉混得不是很好,新野县主反而不是地位很高,只能说是发挥了她作为李家女儿的一个作用。

总体而言,李唐的宗室女都是有着自己的政治价值的,家族内部人的疼爱是一回事,但是她们也必须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即便是李世民的女儿,都要拿来联姻,只是真公主的地位更高,联姻的对象更高级罢了。

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李世民不杀侄女们的意义就特别明显了,因为有她们的联姻,李唐皇族跟这些政治贵族才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所以李唐也能持续长久地坐拥江山,最起码的,几代人以内,皇族和这些贵族都有“亲戚关系”。

这便是关陇贵族“联姻”逻辑背后的实际力量,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所以“唐朝”的和亲文化,不仅仅只能看成胡汉联姻,还更应该从内部的皇族和政治贵族联姻结合来看。

当然啦,这些逻辑的背后还有一个基本的逻辑,那就是自古以来,战败后被俘虏的女子,一般都是充入掖庭,这种对她们类似于“保护”的原则,才让她们度过了生死的关卡。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这天,李世民来到齐王妃杨氏的寝宫,拉着她的手说:“弟妹你放心,齐王去世我也很伤心,如今你才20岁,我会好好照顾你的。”杨氏听闻此话,心中窃喜,披在身上的衣裳霎时飘落。


打完扑克之后,杨氏问李世民:“陛下,您打算怎么对待您的侄女们?”


李世民眉头微皱,想了一会,然后回答道:“放心吧,她们都是朕的亲人,朕会把她们接进宫,专门安排先生教他们练书写字,以后长大了再赐婚。”



01,“玄武门”暗藏玄机,李元吉弯弓搭箭,李世民被射落马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前,李世民一行人等将李建成、李元吉团团包围,弓箭手将弓箭拉满,齐刷刷地对准路中间的二人,此刻氛围极其紧张,李建成暗想:不妙!


但是他依旧假装镇定:“世民啊,你等这是打算做什么?今日父皇并没有交给我们训练骑射的任务吧,赶紧把弓箭收起来,小心伤到人。”李建成依旧一副慈祥大哥的样子,耐下地说着话,生怕哪一句惹怒李世民,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李元吉这个莽夫,哪里有那么多心眼,他只想着:这李世民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大哥还跟他好言好语,真是没骨气!


于是,他右手搭在李建成左肩上,把李建成直接拽了过来:“大哥,你还跟他费什么话,他这是要取我俩性命啊!”


李建成此刻真想缝上他的嘴,这个时候,还要逞口舌之快,当真是没长眼睛吗?


但是他不能有任何异动,自己寡不敌众,不能冒这个险。


李元吉看到大哥面对如此嚣张的李世民,居然一句话都不敢说,越发的气愤了。只见李元吉直接拉弓搭箭,朝李世民的方向射了出去。


“老四,不要!”


待李建成反应过来已经晚了,这支箭直奔李世民而去。但因为李元吉比较慌忙,射歪了,没有射中李世民。


李元吉急忙拉起第二支,李建成心想:完了!直接冲过来想要拉住李元吉。


但是他的力气比李元吉差太多,被李元吉一把甩到一边。



也许是命不该绝,李元吉三次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此刻李世民看中时机,一箭射中了瘫坐在地上的李建成。


李建成满脸的不可置信:“你……你居然真的要杀我!”


看着中箭的李建成,李世民嗤笑了一声:“我不杀你,难道等着被你杀掉吗?大哥,我们到了今日这个地步,谁都不要再装了。”


中箭的李建成大口的鲜血从口中流出。


李元吉慌忙蹲下,扶着李建成:“大哥!你挺住啊,三弟带你找太医……”李建成又一口鲜血直接喷了出来。


“大哥!”


……


“大哥,三弟,你们放心,你们妻女我都会好生照应的,把她们都接入后宫。至于儿子嘛,我本来跟这些侄子也没什么感情,就让他们下去陪你们吧。”


李建成满脸的眼泪,和血融合在一起,他的手指向李世民,仿佛是想要把他掐死一般。


“你们不用担心,女孩我都会好好把她们养大的,都是水灵灵的姑娘,我舍不得。”


没等他把话说完,李元吉直接冲上来:“我要杀了你!”


一箭便射了过来,可惜只是射中了李世民的战马,李世民掉了下来。李元吉想要趁机杀了李世民,却被及时赶到的尉迟恭射杀了。


事后,李世民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全部杀掉,就连幼子也没有放过。至于二人的妻妾和女儿们,都被李世民带进宫中,真的没有杀掉他俩的女儿们,反倒是好好地把这些孩子养大。


那么,李世民这么做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背后又暗藏了李世民的什么心思呢?



02,“功高震太子”,李世民被迫反击,上位后斩男留女


公元620年,随着李世民打了一系列胜仗,他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矛盾更激烈了。李世民这个人虽说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处理兄弟矛盾,就显得非常笨拙了。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打败了盘踞在洛邑的王世充,而后第二年,用计活捉窦建德。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到达了军事权力的顶峰。


李世民为初期的大唐扫除了很多障碍,这也使得父亲李渊对二儿子更为看重。


可是,李渊只知道要封赏这个能打胜仗的二儿子,却忘记自己已经立了李建成为太子。然而,朝臣们也跟风,纷纷倒向秦王,这使得太子和齐王更加嫉恨李世民。


太子中允王圭劝说太子: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意思就是提醒李建成:虽然你是陛下亲封的太子,但是你没有军功,大家也不服你。反倒目前秦王功劳天下知,恐怕有一日将取代你。


这件事给李建成敲响了最后的警钟,他开始和齐王商议如何除掉李世民。


虽然李世民那时候不善于权谋,但好在手底下有着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谋士。


为了抢占先机,李世民手下给他出主意,揭发太子、齐王与皇帝后宫嫔妃互通之事,这样皇帝就会审查这二人,自己在陛下心里也会获得一丝好感。


同时,皇帝自然会对这两个儿子心存芥蒂。


但是因为嫔妃告密,李建成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探听虚实,就与李元吉商议第二天亲自入宫。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宫内禁军早已被李世民手下收买。


第二天,李世民带领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在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下埋伏,守株待兔。


李世民和手下门客商议很久的谋划成功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当场斩杀。从此,李世民走向皇位的路上再也没有了绊脚石,不久后,李渊也禅位于他。


这场皇权争斗,算是落下了帷幕。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留在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家眷了。


此时,太子府内有安陆王、河东王、武安王、汝南王、钜鹿王五个儿子。而齐王府也有梁郡王、渔阳王、普安王、江夏王、义阳王五个儿子,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些侄子全杀掉了。


李建成死的时候才37岁,所以他的儿子大的也不到20岁。至于李元吉的儿子们,年纪更小。


李世民不仅把这些孩子都杀害了,还下令将他们的信息从宗室族谱上去除。很多人认为李世民这是为了永绝后患,毕竟儿子长大了如果来寻仇,确实也够李世民喝一壶的。


那么,李世民为何留下所有侄女们呢?



03,李世民之所以杀掉所有侄子,没有杀掉侄女,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考量


(1),他不想杀戮,但是为了稳固江山社稷,侄子们不得不死


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大的已经10岁左右了,早就记事了。就算是李世民没有杀掉他们,可是等到他们长大,难免不会有报仇之心。就算是实力悬殊,不会对李世民怎么样,可是他们毕竟年轻、有身份,留下迟早是祸害。


所以,李世民不可能让这种危险发展壮大,为自己留下一颗定时炸弹。


为了巩固江山社稷,稳定社会和谐,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的侄子们全部杀掉,即使是婴幼儿也不放过。


因为这件事,他被后人称作是“魔鬼”。可是,作为一个君主,李世民的这种做法,也是无奈之举。


除此之外,虽然在玄武门李世民成功地除去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大部分党羽,但当时还是有人趁乱逃走了。比如翊卫车骑副护军薛万彻,战败的时候带着几十人逃入终南山。


太子旧部在当时没剩下多少人,但是谁能确定,等小世子们长大了,他们不会卷土重来?如果到那个时候,再想着反击,付出的代价和时间,可就太大了。


况且,就算是这些侄子长大后不想报仇,可是在旧部的威逼利诱下,那就不好说了。


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19年,在心腹的帮助下,还能在62岁的高龄当上君主。相对比,太子和齐王的旧部,人数上更有优势。


所以,李世民不得不防。


李世民斩杀所有侄子,就是为了防止皇室互斗。可说来也是命数,李世民一辈子有14个儿子,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只有两个孩子好好地活着。


其中他最看重的皇长子李承乾,竟然意图谋反推翻李世民的政权。很多人说,这是李世民的报应。他阻止了兄弟之子的叛乱,却无力阻挡自己的儿子们。



(2),本就不想杀戮,侄女们无威胁,还有“联姻功能”


在古代,女子不享受上一辈的继承权利,真正算得上“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由于侄子们都已经被杀,那么剩下的女孩没有权力,没有能力,能翻起什么大浪呢?


索性全部接进宫,按照公主礼仪培养长大。而涉及到他们父母死因方面的知识,也有专人教导,这样长大之后自然也不会有其他心思。


除此之外,古代公主也有亲近和疏远之分。


那些不受宠的公主们多数都被皇帝所谓的“联姻派遣”,被嫁到外邦等地,用以维护皇权的稳定与国家的太平,所以那时候女孩的命运非常可怜。


比如李世民留下齐王妃,却没有强占太子妃,就是因为杨氏的家族对皇权起不到威胁;而郑氏的家族,非常传统,朝廷势力不容小觑。所以,李世民没有招惹郑家,给彼此留一个体面。


李世民既可以享受杨氏的美貌,杨家也可以借助李世民的庇护,可以保证子孙后代享受爵位带来的美好生活。


同时,李世民也需要与所有重臣、贵族们保持友好的关系。


所以,她的侄女们就有了用处。


这些孩子都是美人所生,样貌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侄女们名义上都是公主,李世民可以尽情使用她们的人生价值,进行嫁娶联姻,巩固皇权的统治。并且百姓也会觉得这个皇帝仁慈,认为他为侄女们找了好的归宿。


其中李元吉的6个女儿,都被嫁给了大户人家,跟我们想到的大户可不一样。这些家族都是初唐时期的名门望族。


虽说是有可取的婚姻,双方的身份上也是匹配的。


估计李世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就曾经是自己的妃子。如果他能预测到古代女性也有那么大的能量,估计侄女们的性命就比较堪忧了。



写在最后:


历史上,许多皇帝的上位都伴随着杀戮,这是封建社会的弊病。所以,当年兵变,李建成失败失去性命,太子党羽被遣散是时代的必然结果。


换位想一想,如果李建成成功了,李世民的孩子们下场会怎样?


就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对大唐江山的治理来说,他是优秀的。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百姓安居乐业,算是对国家和百姓最好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侄子   侄女   文安县   秦王   婉顺   唐朝   太子   性命   贵族   尉迟   皇帝   真相   儿子   女儿   公主   政治   财经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