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曾坐拥72城,兵力超项羽跟刘邦总和,他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孙权故意偷他军印,好想我只能这样了,,没法子了,处境还不如阁下呢?实际是戏弄,他韩信反个试试?不定手下有多少人会反他,都在打趣和拆散韩信,实力在刘邦一边,他也不敢反。




韩信没有想过当皇帝,这是当时天下诸侯的普遍心态,刘邦是个意外。


(韩信剧照)

当皇帝就意味着走秦朝的路子,施行中央集权制,但摆在人们眼前的现例是秦始皇失败了,秦朝只存世15年便分崩离析。所以普天之下的诸侯王都认为那是一条走不通、注定失败的路,几乎没有人愿意再去尝试。

因此,最具实力的项羽也没有去当皇帝,他认为皇帝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闹剧,远不如顺应潮流,当个齐桓公式的霸主更现实。其实这就是一种在周朝分封制框架之下,历时800余年演变下来的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割据、并存的固有思维——战国思维。

秦始皇想打破这种思维,但失败了。它是一种新鲜事物,在世人眼中,秦始皇不过是做了场试验。于是在秦朝灭亡之后,诸侯割剧,自得其乐的思维很快复苏,原来它从来没有消失,而是处于暂时的冬眠状态,一直活在人们的殷殷期盼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的“皇帝”成功了,于是世人才看到了当皇帝的可能性,从而摒弃掉“战国细维”,形成“皇权思维”,并延续了两千余年。到了近代,辫子军张勋拥戴清室复辟,袁世凯自己搞复辟,都是没有走“皇权思维”的缘故。

回过头我们再看秦末。秦朝为什么灭亡的那么快?原因就是天下人都希望它灭亡,而且越快越好。所以当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响应他们的有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六国后裔、扛锄头握铁锹的农民、刘邦一样逃亡者及苦役、迫不及待的底层官吏等等。在这些人中,一半想回到战国时代,一半不堪秦政府的压榨,而后一半人又服从了前一半人领导,于是,他们组成了一个“打碎秦朝,重建诸侯国”的整体。

所以我们才会到一个现象:陈胜吴广起兵两个多月便建立“张楚政权”,陈胜本人急匆匆自立为王。吴广领兵攻打荥阳之前,陈胜还得给他一顶“假王”的帽子;接下来,陈胜派武臣攻取赵地,武臣很快自立赵王;赵王武臣派韩广去攻取燕地,韩广马上自立为燕王;周巿负责攻打魏地,他倒是没有自立,却拥立了魏国后裔魏咎;其余诸如齐地田儋兄弟自立、楚地项梁叔侄起兵,名义拥立楚怀王;稍后又陈余张耳拥立赵歇、魏豹自立魏王、张良求助于项梁,拥立韩国后裔等;另外还不能忽视那些跃跃欲试的秦朝官吏,代表人物如会稽郡守殷通、沛县县令等人。总之,在通往诸侯王的道路上,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没有人甘于落后。直到项羽在关中分封时,共诞生了18个诸侯王。

回到韩信。韩信崛起于社会底层,他没有六国后裔的优越感,他却能看清社会的格局与潮流,所以他认为当诸侯王已经到达了人生的天花板,不可能再有上升及突破的空间。韩信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自立,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这样一来,又与他在刘邦的名下当诸侯王没有什么差别,好处是还不留下背叛刘邦的坏名声。

那么韩信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就兵力而言,远不及刘邦与项羽兵力之合。韩信完全占领齐国之后兵力不足二十万,垓下之围时才达到了三十万。而当时在鸿沟对峙的刘邦项羽总兵力肯定超过了三十万,所以韩信没有明显的优势。

其次韩信占领的只是原来的齐国故地,确实有72座城池,但不占优势。因为刘邦除拥有固定的关中秦国故地及汉中、巴、蜀三郡外,另外在关东还有一些“机动”的势力范围。而齐国之南,荥阳以东,南抵闽越,理论上都可以划为项羽的势力范围。因此,韩信的“72座城”在刘邦项羽拥实力总合面前还是寒酸了许多。

再则,韩信也灭不了刘邦和项羽。因为韩信与刘邦决裂,刘邦也不会同项羽抱团。如果刘邦与项羽联手灭掉韩信,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对项羽后方的战略优势,届时很他又有可能被项羽吃掉。韩信也不会坐视项羽攻打刘邦,因为刘邦灭亡就意味着他必须单挑项羽。既然不愿意和项羽单挑,韩信也不会去灭刘邦。刘邦又谁都打不过。所以,最终看似最弱的刘邦也会生存下来,与项羽、韩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邦剧照)

综上所述,现实的情况决定了韩信只会做一个诸侯王,并且他认为刘邦即便称帝也不会分割他的利益,刘邦充其量是接了项羽的班儿,承担一下维护诸侯秩序的责任而已。不光是韩信这样认为,诸如英布、彭越、张敖、韩王信等诸侯王开始都是这样认为,只不过是最后都被刘邦忽悠了。因为刘邦选择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到他去世,历经八年时间,只剩一个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没被煮。

事实上,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只不过暂时是将异姓诸侯转化为刘姓宗亲,汉朝依然是一个诸侯割据的状态。吕后当政的15年里,这些诸侯都在蓄力;汉文帝时期,这些诸侯对刘邦的记忆尚且清晰;到了汉景帝时期,这些诸侯王终于“六亲不认”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推恩令”的有效实施及对朝廷内部格局的改动,汉朝才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从汉朝诞生那一日算起,这个过程经历了七十余年。

(汉武帝剧照)

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这此弊病逐一被刘邦及后继者化解掉了,所以汉朝这叶风浪中的扁舟才平稳靠岸。假如韩信当了皇帝,试问他有刘邦的能力吗?他的子孙有没有刘邦子孙的智慧呢?实际上韩信根本不具备刘邦的能力,至于皇位能不能传下去,更是一个未知数。




韩信入主齐地的时候,不是没有人劝过他造刘邦的反,不是没有人劝过他自立,他自己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以齐地为根据地自立门户,但韩信思来想去,还是认为时机不成熟,胜算太小,所以他只敢跟刘邦讨价还价,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而不敢造刘邦的反。


为什么我说韩信不敢造反?


其实理由很简单,韩信是常胜将军,韩信从不打没把握的仗,自立门户这事,韩信一旦做了,便几乎没有赢面——因为韩信身边全是雷。


虽然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常被后人放在一起讨论,但其实韩信和彭越、英布区别很大,彭越和英布投靠刘邦时,都是真正的一方诸侯,手下有兵有将,甚至还有封地和百姓,说得再直白点,彭越和英布都可以看成是领导班子完善的小国家,而韩信投汉时是光杆司令。


对于小国家来说,刘邦最多是给他掺沙子,但沙子却很难打入小国家的核心决策层,最多是在外围找补,所以最终,刘邦对小国家的控制力度,也是比较弱的。


对于光杆司令来说,事情就好办多了,刘邦可以在他周围布满自己的心腹,他的一举一动无异于全暴露在刘邦的眼皮子底下,只要刘邦想动韩信,随时都可以动韩信——这样的事,曾在韩信身上上演过两次,第一次是韩信在赵地时,刘邦夺了本应属于韩信统领的军队,第二次是在定陶时,刘邦再次夺去本应由韩信统领的军队。


为啥刘邦能如此轻易地夺去韩信的军队,但却没办法夺去彭越和英布的军队?关键点不还是因为韩信身边几乎都是刘邦的心腹吗?



当韩信替张耳讨要赵王的时候,刘邦应当已经对韩信警觉了——韩信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一个将军应有的范畴,他替张耳讨要赵王,是在向张耳卖好,刘邦自然要有所防备了。


原本,刘邦就在韩信身边放了一些雷,张耳就是其中的一个雷。


派张耳和韩信一同平定赵地,一方面是因为张耳本是赵相和常山王,在赵地有根基,利于汉军平定赵地,另一方面,张耳是刘邦的老相识,也帮刘邦监视“国士无双”的韩信。


除了张耳,还有曹参,自打韩信被派出去开辟第二战场,曹参就一直跟在韩信身边。


曹参是什么人呢?在刘邦举起红旗前,曹参就是刘邦的同僚,是老乡,是沛县的狱椽,而后跟刘邦一路西进,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立下了无数的战功,对刘邦更是忠心耿耿。


在韩信离开赵地奔赴齐地的时候,虽然张耳没有继续跟着,但刘邦又派来了傅宽和灌婴,这可要了韩信的命了,摆明了就是要用亲信围住韩信,让韩信不敢有任何的异动,而韩信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兵、将都是刘邦给的,旗号也是刘邦的,所以刘邦把能力强的亲信安排在韩信身边,一点毛病都没有。


试想一下,韩信怎么反,才能成功?


除非韩信能把刘邦的亲信都策反或一网打尽。策反是不可能的,既然是刘邦的亲信,只要刘邦不死,就不可能成为韩信的亲信。一网打尽也难比登天,既然就是过来监视你韩信的,怎么可能同时涉险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韩信技高一筹,成功地搞掉了刘邦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全部有能力的亲信,但韩信上哪去找能够接替刘邦亲信的大将呢?一只三十万人的军队,如果没了大将,还怎么打仗,怎么打胜仗?


所以说,韩信在齐地时,根本就没能力反,也就根本不敢反。




公元前202年,韩信率兵讨伐齐国,大败齐王广和楚将龙且,占领齐国全境,个人实力达到了顶峰,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有多么重要呢?可以决定刘邦项羽封成败,如果韩信现在刘邦这边,那么刘邦就会取胜;如果韩信现在项羽那边,项羽就会取胜!项羽为了拉拢韩信,派盱眙人武涉到齐国劝说韩信叛汉,武涉称汉王想要吞并整个天下,现在楚汉之争,权码在韩信这里,韩信想着谁谁就会取得胜利,韩信最好的选择就是和项羽联合,共同抵抗刘邦,然后自己称王,三分天下。韩信拒绝了这个建议。韩信的谋士蒯彻也看到了这一点,以相人之术劝说韩信,称以韩信的面相而言,贵不过封侯,又很不安稳,但是如果看韩信的背面,贵不可言,认为现在韩信功劳太大了,投靠刘邦和项羽都不安全,最好是三分天下,自立门户!韩信也拒绝了蒯彻的提议。

其实这个时候的韩信是有机会自立门户的,从他索要假齐王的时候,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刚知道韩信要假齐王,刘邦大怒,认为刘邦和项羽正处于胶着状态,屡次被项羽打败,处境很艰难,这个时候,韩信不来帮助他抵抗项羽,反而索要封号,确实太过分了。但是陈平说道:“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刘邦马上转变观点,大声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立即派遣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既然有机会自立,那么韩信为什么不自立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刘邦是韩信的伯乐,韩信成功的机会是刘邦给的,韩信感激至深,不忍背叛。韩信在拒绝武涉时,自己说的很清楚:“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真的不可背叛!这也说明了刘邦笼络人的手段确实非常了不起。

二是韩信刚刚以武力平定齐国,远不能掌控齐国,以其为基地争霸天下。齐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诸侯国,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田氏在齐国苦心经营了160多年,而且当时齐王不战而降,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齐国普通百姓的生命财产,齐国百姓对田氏有很大的感情。从秦末田氏很快复国就可以看的出来。而韩信率兵攻齐,再一次灭亡齐国,在齐国百姓来来,那就是侵略者,只是迫于武力,敢怒不敢言,不可能死心塌地的跟着韩信造反。况且齐国王族田横还在负隅顽抗,稍有不慎,田氏就会卷土重来。所以说韩信的基础是很脆弱的。

三是韩信也不能完全掌握手下的军队。韩信投靠刘邦,是孤身一人投靠的,韩信的军队最初是刘邦给的,说白了从大将到士兵,都是刘邦的,韩信叛变,这些人大概率不会跟着韩信。这个从刘邦屡次夺走韩信的精锐可以看出来。在张耳和韩信击赵时,刘邦不断的派遣使者,将张耳和韩信的精锐调离到自己这里对抗刘邦,张耳和韩信毫无办法。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早晨直接到张耳韩信军中,夺了韩信的兵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韩信击齐的兵马是从张耳赵国征发的,说白了是张耳的人,而且曹参、灌婴等都在韩信手下,这些人都是刘邦的人,其中张耳和刘邦还是亲家,张耳的儿子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怎么都不可能背叛刘邦。

四、如果韩信反叛,力量最为弱小,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韩信虽然占据了齐国,但是相比刘邦占据关中、汉中、巴蜀、魏、赵、代等广大地区而言,力量要小的多,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即使是项羽,韩信的力量也赶不上。况且还有彭越、琼布等力量。韩信很难成功。




你以为战略游戏么。古时候的皇帝称号无比尊贵,如果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就自称皇帝,那跟你现在说自己是神一样。别人怎么看你都是傻子。自称皇帝还会被人落以口实,就算刘邦和项羽不搞你,你底下的有野心之人就会把你自称皇帝做口实反叛自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项羽   陈胜吴广   刘邦   关中   皇帝   齐国   秦朝   亲信   汉朝   兵力   诸侯   总和   自立   军队   思维   身边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