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满门抄斩,为什么不偷偷跑掉?

古代很少会有大家族能够一直享有荣光,历史上多的是在朝夕之间,就被满门抄斩的家族。可是为什么被满门抄斩的族人都不选择偷偷逃走,而要留下等死呢?

在王权专制的封建社会,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挑战君主的权威。古代对于严重触犯皇权的人,往往都会诛灭九族,以除后患。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少会有人选择出逃,而是留下来等死。

古代又没有电子监控,也没有身份证和指纹录入,为什么还是没有人选择出逃呢?

虽然在古代没有电子监控,却有人工监控。在罪臣被宣布满门抄斩之时,就会被限制人身自由,严加看管。这个时候,这些罪臣的对手们就会死盯着他们,不会给他们任何活着的机会。

满门抄斩的指令一般都会由皇帝亲自下达,这时候会由中央带着朝廷文书传达到各郡县。等到文书到达,再由地方政府一级级向下传达。这种消息只会在官府内部传达,且保密度极高,传达过程严谨。

由于被满门抄斩的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都不会太低。大家族的人员居住比较复杂,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居住在一起。很多人在得知被满门抄斩的时候,就是被官府带上枷锁的时候。这个时候官府为了防止有人出逃,还会将罪臣家属的宅子围得水泄不通。

除此之外,就是古代的管理制度。那个时候的政府虽然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但却有着更为严格的方法。

在秦朝,有一种叫验传的东西,这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身份证。甚至,比我们的身份证还要详细。“验”是你的身份证明,上面有你的详细家庭住址、姓名、性别、相貌特征;“传”是证明,由当时的亭长来为你写,类似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如果这个时候,拿着验传的人违法了,那么亭长就要一起受罚。只有拿到验传,才是合法公民,不然就要被抓去坐牢,直到能够证明你的清白了,才会将你从牢里放出来。

当然,任何朝代都会有办理假证件的人。如果逃犯使用假证件,逃亡到一个谁也不认识他的地方了,当地的村民还会因为他的口音与当地人有差异上报给官府。

到了明朝,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叫锦衣卫镇抚司的机构来追捕逃犯。他们在收到命令之后,就会拿着抓捕逃犯的海捕文书,在各处张贴,拿着海捕文书挨家挨户搜寻。

如果找到了逃犯,他们往往就是直接斩杀,因为他们有权利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需要经过司法部门的鉴定。

古人若想要逃离某个地方,还需要“路引”。没有它,想要出门可谓是寸步难行。明朝时规定,人员要离开居住地百里之外,都要有一个正常的理由,比如去京城考试,去探望亲戚等等,由当地政府颁发一个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文书。

如果没有这张通行证,或者行人与通行证上面说的内容不相符合,都是要被判刑的。据说路引兴起于唐代,到明清时最为盛行。

所以罪犯要想逃跑,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成功。就算有人侥幸逃到了深山老林,那也难逃一死。深山老林猛兽众多,且无食物来源,还时有致命的瘴气。总归都是一死,还不如留下来。

当然,也会有皇帝看在这些大家族曾经为朝廷做出的贡献网开一面,主要诛杀家族中的成年男子,女子则会被充作官奴,七岁以下的小孩和90岁以上的老人也不会被诛杀。

因为逃跑被抓到是会被一律斩杀的,还要每天担惊受怕。所以很多人都会抱着侥幸心理,选择留下来听从发落。




可以跑掉,但跑了不等于就没事了。

在不少人的概念里,古代通讯技术低下,又没有什么人像识别和DNA检测技术,那些被处以是满门抄斩的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漏洞,来一个一走了之。

只要在官兵前来抓之前,带上一家老小以及金银细软,跑路至深山老林或者隐姓埋名,甚至浪迹天涯,那绝对是能活下去的。

但实际的情况是,古代被处以满门抄斩的人,很少有逃跑的,大部分都是难逃一死。

那么,为何这些古代的犯人不偷偷跑掉呢?其实很简单,不是犯人们没想过跑路,而是跑了之后,就会相当麻烦。

甚至,比直接受死还要残酷,因此,犯人们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下什么叫做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顾名思义,就是在抄没家产的同时,还要将犯人全家集体斩首,这种刑罚,在古代历代王朝中,是最残酷的一种。

另外,在古代时期,满门抄斩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诛族”。

所谓诛族,是指将该犯人的族人全部诛杀,不过,在不同的朝代,对于诛族的具体定义也有所不同。

最早的时候,也就是先秦时期,诛族被称为“夷三族”,这三族包括姥、母、父三族,另外根据史料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姥、母父、兄弟这三族。

而在秦朝时,被史料明确记载的“夷三族”者,一个是丞相李斯,另一个则是赵高。

李斯在帮助秦二世胡亥登基后,朝政大权落入了赵高手里,而赵高为了巩固权力,诬陷李斯“谋反”,最终怂恿胡亥将李斯腰斩,并“夷其三族”。

除掉李斯之后,赵高逼迫胡亥自尽,立子婴为帝,结果被子婴反杀,同样也被“夷三族”。

秦朝灭亡后,这个“夷三族”的刑罚却被流传下来,汉代时不少人就尝到了其中滋味,像汉初功勋盖世的大将军韩信,也是被吕后下令“夷三族”而死。

随着朝代的更迭,“夷三族”也逐渐有所发展,涉及的成员从犯人的“三族”上升至“五族”、”七族“,辐射面更广,被处死的人更多。

而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或者小说里看到的”诛九族“。

这九族的具体成员,普遍认为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按照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将一个家族一网打尽。

由此可见,古代的刑罚制度是多么残酷,一人犯罪,全家遭殃。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更是“发明创造”了一个“诛十族”的说法,当时,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宁死不愿归顺朱棣,惹得朱棣大怒,当庭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

“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明实录》

都知道诛九族是包括父、母、妻,那么这第十族又是什么人呢?据记载,当时朱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把方孝孺的学生算作一族,拉到刑场斩首。

了解完什么叫做满门抄斩,以及古代的株连刑罚之后,我们回到问题本身,就是这些即将被诛杀的人,也就是犯人的族人,为什么不提前偷偷跑掉?

没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一个大活人呢?他们之所以不跑,是因为知道跑了还不如不跑。

想偷偷跑掉也不是不可能,但这里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提前得到消息,另一个是贿赂地方官员。

提前得到消息,就是说在被抓之前,通过某种渠道,或者是有事先预感,从而做相应准备,带上家人老小逃走。

但这个前提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了。

古代传递一个信息,主要是依靠遍布全国的驿站,皇帝下达了一道指令后,就会通过驿站,传递到全国各地。

同样的道理,如果某个人被诛九族的命令被下达后,也是通过驿站传递。

而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这个消息被传递到犯人所在的地方之前,是基本上不可能被提前知道的,既然不知道,那就没有逃生的机会。

至于说什么飞鸽传书或者八百里加急之类的方式,且不说犯人有没有使用这个的能力,即便是有,谁又会冒着违背皇帝诏令的风险,去给犯人通风报信呢?

所以,这个前提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另一种是贿赂地方官员,也就是说,在得到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后,花大价钱买通当地官员,从而不对自己进行羁押,这样就能让自己和族人逃出升天。

这种方式可行吗?答案是不可行。

第一,风险太大,第二,一旦这个官员被人检举放走了犯人,那么等待他的将是罢免官职,甚至被处死的结果。

所以,没人会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

即使是这两个前提某一个成功,比如提前得到消息,但犯人们依然不会选择偷偷逃走,因为实在是太麻烦了。

首先,假设一个犯人有机会带着一家老小逃走,那么他至少需要一样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他就会寸步难行。

这个东西在古代叫做”路引“,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行证。

古代时,若是一个人想要远行,路引是一件必须要有的物品,没有路引,可能这个人连附近都去不了。

比如在明朝时,就规定了凡是”离家百里者“,就”须持路引“。

若是没有,那按大明律法,士兵就会被以逃军论处,平民则会被以”私渡关津“论处,每一项可都是大罪。

那么,可不可以办理一个路引呢?可以,就是手续有点繁琐。

还是以明朝为例,如果一个人想办理路引的话,首先需要向所在地的里长和甲长提出申请,等到他们核查无误后,再将申请递到州县进行复核。

并且,这份申请中,需要注明申请者的姓名、年龄、籍贯、住址等信息,同时还要写明为何申请路引,要去往哪里,何时回来等内容。

除了这些基础信息之外,明万历年间,路引还需要注明申请人的父母家人等信息,以方便各地进行查验。

”若州县为远行,照得本州县某百户某人,年若干岁,身长几尺,无须有须,方面亦或瓜子脸,面白或黑或紫等色,有无麻疤“---明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吕坤设计的路引要求

这样一份信息详尽的路引,单是申请起来就十分麻烦,而那些犯人因为犯罪,也基本上失去了申请路引的可能,所以,在知道没有路引的严重后果后,他们只能选择不逃跑。

除了路引之外,即便是侥幸犯人们侥幸逃了出去,也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第一,犯人也是人,总需要吃饭住宿吧,住宿还好解决,随便一个荒山野岭或者是破庙之类的就能栖身,但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

哪怕是你带着金银珠宝,但金银珠宝不能当饭吃,你得拿它来买或者是换食物充饥,但在古代,有句话叫做”十里不同音“,一个陌生的面孔突然出现,很容易被当地人警觉。

而警觉的结果,就是报官,报官之后,就会被抓回来归案。

除非是遇到那些当地的大财主或是有势力的人,得到他们的赏识或者是庇护,这样尚且有可能换来一条生路,但这种事只能是想想,现实中很难遇到。

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早就有对于包庇以及窝藏罪犯的严厉惩处。

古代实行里甲制,每十户为一甲,每百户为一里,里长和甲长相互保识,并对所在地方进行监管,这就组成了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单位。

如果在当地发现陌生流民隐瞒不报或是窝藏包庇的话,首先包庇之人就会有罪,根据明朝规定,只要是当地发生盗窃案件,无论是不是这个流民所为,那全部归责于此人,并且,对他包庇之人也会连坐。

若是发生更恶性的案件,那么官府第一个要查的,就是包庇流民的人家,届时,各种严酷刑罚就会轮番上阵。

在这种架势之下,没有人敢和官府对着干,所以也就不会包庇罪犯了。

那么,这些被处以满门抄斩的犯人,难道侥幸跑出去之后,就没有一点活路了吗?有倒是有,只是会活得很艰难。

比如,落草为寇,再比如出家当和尚。

但需要注意的是,落草为寇虽说听起来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山贼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不仅要胆大,并且要心狠。

最主要的是,山贼本身就是一群亡命之徒,面对一群被迫逃命的人,尤其是那些带着一家老小,且还有家眷的犯人,他们的第一想法不是收留,而是抢掠。

可能入伙还没达成,就被山贼们吃干抹净了。

而出家当和尚同样也不容易,很多电视剧中,在涉及到一个人犯了重罪后,选择遁入空门就万事大吉,这种情况在古代并不现实。

为什么呢?那些大寺庙,里面的和尚都是有身份证明的,除此之外,要想出家,还需要有度牒,没有度牒,大小寺庙都不敢收留,不然就会引来官兵的围剿。

落草为寇不成,出家当和尚也实现不了,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逃到深山老林里离群索居,当一个野人。

但问题是,在深山老林里活着可不容易,豺狼虎豹、蚊虫鼠蚁,每一样都可能会要了人的命。

所以,古代那些被处以满门抄斩的人,即使是有可能跑掉,他们也不会逃走,因为在跑了之后,会遇到各种麻烦,这些麻烦会让他们生不如死,与其那样,还不如一刀来个痛快。




古代没有身份证,没有监控摄像头,更没有DNA技术,那些被满门抄斩、诛连九族的人,其实完全可以提前收拾行李逃跑,躲到深山老林里,带上一家老小偷偷苟活。

就像现代人的思维里,很多逃犯都会想方设法的躲避追捕,但古人很少却这么做,选择偷偷逃跑的人更是少数,难道是古人不害怕这种严格的惩罚吗?为何不选择偷偷转移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想要清晰的知道深层因素,还得从基础的知识了解开始:

01:满门抄斩、诛连九族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刑罚很多,其中最严重的的莫过于“杀头”,如果犯下了滔天大罪如造反、欺君之罪、犯上等,就有可能会被全家送上“刑场”,甚至是不管远近亲疏的亲戚都会被牵连,上下几代人都要被连坐,难以再翻身。

“满门抄斩、诛连九族”这种做法最初始于夏商时期的连坐法,在秦朝的时候被发挥到了极致,例如丞相李斯就被诛连三族,而明代的方孝孺也被灭了十族。那么问题来了,惩罚往往是针对整个家族的,但导火索是因为家里的某个人犯了罪,为何那些没有犯罪的亲属不提前逃跑呢?

1:信息不畅通,来不及逃跑

古代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冲浪,通讯工具对比现在较为落后,只能靠“飞鸽传书”或者是人与人口口相传而传递,不像是现在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看到最新进展。

古人传递消息的渠道的比较闭塞和单一的,他们只能靠人或者动物传递。而通常来说,被宣布满门抄斩时,多数是在朝廷上,又或者是私密决定的,不会大张旗鼓的宣告,可能只有被处罚者一个人知道,亦或是全都不知情。

当知道自己被满门抄斩的时候,当然想第一时间通知家人逃跑,可是没有通风报信的途径,更没有这个时间!没等信息传出去,官府的人已经到了你家抓人了,又或者是等官兵上门了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想要提前逃跑根本不成立,家人和亲戚通常都是被动接收到的消息。

2:古人重视感情和伦理,君臣思想深入人心

其次,古人可能已经知道要被抄斩的事情了,但没有偷偷逃跑是因为有所顾虑。第一,他们重视亲人之间的感情,古人在这一点上一直做得很好,比较重视家庭伦理观念。所以当家中有人被严刑惩罚时,他们会选择陪伴而非逃匿;

再者,古代的君臣思想也深入人心,例如那句名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很多被处罚的人都服从“上级”的命令,不会做出违抗。而亲戚家属可能也出于这种想法,并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会认为官兵不会伤及妇幼、老人,最多也只是受牵连流放、充军而已,在有这种思想准备后,所以不会选择逃跑。

3:交通条件限制,活动范围局限性,让逃跑成为难题

古代车马很慢,对比现代是真的慢,他们没有交通工具,出行只有步行和骑马。不像是现在有高铁动车飞机,坐地日行千里都不是问题,流动范围可覆盖全球,以往人们的活动范围受限于交通工具,通常是生活在很小的半径里。

如果犯人要逃跑,紧急情况下可能连收拾行李和盘缠都不够时间,更别提步行走出官兵层层封锁的城里,或者是骑马闯过重兵阻拦的士兵群了。所以在交通范围的限制下,那些诛九族牵连的亲属会:我好想逃,但是逃不掉。

4:古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不充分

古代社会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时间去外部出游。男的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很初级的方面,而妇女因为足不出户更是如此,外面的世界可能对她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基于这种情况,逃跑者想跑也跑不掉,因为不认得路,没有一个严格的“向导”,足不出户、有没有地图的人,只能在家里等待官兵的到来。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成功跑了也很难生存下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钱没势无人投靠怎么生活?与其苟活着不如留守家中服从惩罚,万一上头网开一面了呢?

5:逃跑后心理压力巨大,而且会处以加倍的惩罚

对要被惩罚但成功逃跑的人来说,心理压力其实很大。他们首先要隐姓埋名生活,同时每天要躲避官方的通缉令,每一天过得提心吊胆,害怕被人突然认出来然后举报官府。

如果是逃跑再被抓住,那可是罪加一等,要面临更加严重的处罚。与其这样,不如赌一把,因为并不是说要抄斩的,最后都是严格执行,很多人是被罚去充军和流放的,由此看来每天担惊受怕,提防着全城通缉,还不如坦然应对。

6:缺乏陌生环境生存经验,加上古代的严格户籍制度和地区排外性,逃跑很难

最后,是古人普遍缺乏野外、陌生环境生存能力。古人向来提倡落叶归根,很讲究故乡情结,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背景离乡,抗拒去陌生的环境生活。其次,古人不像现代,懂得那么多的野外生存技巧,更没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食物,能够支撑他们在流浪天涯中生活下来。

就算真的跑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也会面临很多难题。首先是严格的户籍制度,盘查肯定少不了,其次是大多数地域的人排外性很强,去到那里很难融入其中,会显得格格不入,极难适应。再加上一些官方机构的存在,如明清时期的锦衣卫和东厂,让很多普通的人插翅难飞。

所以说不是不想跑,是根本跑不掉,跑得掉之后的难题,比不跑还多得多。

写在最后

古人也很聪明,他们一方面是真的不想跑,家里老小都在怎么跑?而另一方面也是真的跑不掉,逃出熟悉的环境难于登天,更何况要面对层层的围追堵截,一旦被发现可能就当场处置。所以,与其去接受这些变数和未知的挑战,还不如听从命令争取获得从轻发落,这就是古人不逃跑的原因。

这种处罚现在回看十分的不人道,但也囿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不得不这么干。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些案例都启示我们:不要轻易触犯红线规定,也不要挑战法律的权威,一定要养成遵纪守法 好习惯,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严惩。




古代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人脸识别,也没有指纹和DNA检测技术,更没有天眼监控系统,潜逃不是什么难事。

跑掉之后可以隐居山林,也可以到庙里出家,甚至还可以贿赂官员,更改名字,重新建户,逍遥自在地生活。

1998年河南周口五兄弟杀人后,还能将身份信息更改,换了身份证,潜逃了17年。现代身份信息如此严格的情况下,尚且如此,何况古代?

但是,这种可能性只是极少数人能做到,实际上大多数人根本跑不掉,在古代只要是被处以满门抄斩,基本上在劫难逃。

即使跑掉也很难活下去,面临的环境更恶劣,麻烦更多。

只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满门抄斩,问题就不难回答。

什么是满门?满门是指全家。

“满门抄斩”就是一个几代直系亲属全杀光,一个不留。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的重臣、年过七旬的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本人和妻女弟侄七十余人被一并处死。

满门抄斩,古代刑罚中仅次于“株连九族”的重罪。

以清朝为例,“凡谋反,谋大逆,凡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并株连父子及祖孙”。

除了谋反外,里通外国、谋杀皇室宗亲、抢夺军饷、抢夺皇粮也是重罪,大多也会面临“满门抄斩”的处罚。

被判处满门抄斩后,首先是跑不掉。

古人重孝道,拖家带口不好逃

中国封建社会独尊儒术,讲究孝道。

而被满门抄斩的人大都是地位显赫之人,更注重尽孝。

这些家庭往往人口很多,多则数百口,少则几十口。

而且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青壮年逃跑非常方便,老年人腿脚不便,就成为拖累。

但是丢下他们自己逃跑,却又于心不忍,所以行动起来很慢,很容易错过时机,被官府抓住。

官府讲效率,抄斩之前被监控

虽然说古代是人治社会,不像现在司法制度健全,但是古代皇帝对满门抄斩也比较慎重,判处满门抄斩之前,首先要抓走主犯,再用各种手段,搜集证据。

当下达满门抄斩法令前,是不会事先告知的,先是突然袭击将主犯囚禁,投入大牢。

同时要进行一系列行动,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满门抄斩法令下达前,不但主犯已经失去自由,其家属也已经被官兵24小时监视居住,住宅陷入官兵的重重包围之中。

里面的人不能自由进出,更不能有外人进入。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防止串供,二是防止你逃跑,三是怕你自杀。

在此情况下,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又如何能逃跑?

保密工作好,消息难以传递到

被判处满门抄斩的,大多不是普通人,很多是朝廷要员,这些人党羽遍地,一举一动关乎国家稳定。

如果事先泄露了消息,一是会让罪犯及其家属逍遥法外,二是会让他们跟余党串通进行谋反,后果非常严重,关乎社稷江山存亡。

比如汉献帝想要将曹操满门抄斩,写了衣带诏,因为走漏风声反而被曹操知晓,将执行人董承反杀。

还有东吴第二位皇帝孙亮想要将大臣孙綝给来个满门抄斩,结果事情泄露,打虎不成被虎伤,被废为会稽王。

再打个比方,宋高宗想杀岳飞父子,能让他事先得知吗?

所以满门抄斩,都是在绝密情况下进行的,不会大声嚷嚷。

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不是直接办案官员,根本不知道谁被处以满门抄斩。

向罪犯通风报信的官员,要面临株连九族的风险,没有人敢这样做。

通讯设备差,通风报信慢半拍

如果官员事前得知消息,又同情被处罚的嫌犯,也豁出去了,不怕被株连九族。

那么他们能不能提前通知嫌犯家属,让其逃跑?答案是否定的。

古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也非常落后。

假设某个官员提前得知消息,想要告诉当事人及其家属,需要很长的时间。

最快的手段是派人骑马通知,古代的驿站是公用的,百姓无法使用,不能在途中换马。

这就意味着马儿在途中需要休息,需要补充能量,骑马人也需要吃饭、休息。

在此情况下,一匹马每天能走的距离也就一百里左右。

而执行满门抄斩的官兵,胯下都是骏马,无论是爆发力、耐力和奔跑速度都非常快。

不仅如此,他们拥有驿站资源,完全可以途中不休息换马来争取时间。

如此一来,消息还没有送到,执行刑罚的官兵就赶到了。

还有人会说,古代虽然通讯手段落后,不是还有飞鸽传书吗?

的确,飞鸽传书古已有之,它是古人最快捷的联系方式。

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已开始用鸽子传递书信。

但是这需要长时间在固定的两地之间进行训练,非专业人员难以做到,想不被擦察觉也很难。

假设做到了,能用信鸽将消息提前送出去,当事人及其家属是可以潜逃的。

但是潜逃之后,他们真能逍遥法外,自由自在生活吗?同样不可能。

因为潜逃之后,他们还会面临诸多麻烦。

城门都设防,想要出去很困难

一般被满门抄斩的人都不是贩夫走卒,普通百姓,不是土豪巨富,就是王公贵族或者高官名将,他们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这些人生活在哪?当然在繁华都市,不是穷乡僻壤。

城市跟乡村不同,都有城门,城门有官兵24小时执勤,想出城比登天都难。

路上多盘查,没有“路印”会被抓。

古代很多朝代人口禁止流动,逮到要被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往来有印信为证,譬如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路引)等,这样就能畅通无阻。

百姓出门也要携带相关手续,譬如学子进京赶考、商人远行做买卖,需要事先向官府报备,申请关卡通行证,在必要的时候出示。

一旦罪犯及其家属潜逃,朝廷就会对其进行通缉。

按照规定,无论住客栈还是去饭店就餐,或者路过关卡,都要出示手续。

如果没有手续,被查到的几率很高。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重臣商鞅就是在被通缉的时候,因为没有携带相关证件被客栈老板举报落入法网。

当然,古代防伪技术落后,伪造证件通过盘查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即使侥幸通过盘查,也会面临生存危机。

古代的人烟稀少,对环境破坏不是那么严重,生物链非常完整,只要稍微偏僻的地方都有猛兽出没。

晚晴和民国甚至建国初期的50年代,江西、湖南、福建南部等地较为繁华的县城还闹过虎患。

为了对付老虎,老百姓不得组织打虎队自卫,甚至放火烧山。

因此,古人逃跑后,想在深山老林定居也很难活下去,不是被饿死、冻死,就是成为老虎的盘中餐。

古代官话没有普及,到一个陌生地方说家乡话很容易会被人听出来。

古代流动人口不像现在这么多,某个地方突然出现一个或者一伙操着“外语”的陌生人,很引人注目,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当地人注意。

如果这些地方张有官府的通缉令,大家自然而然会将你对号入座,为了赏金去官府举报你。

满门抄斩的罪犯及其家属逃跑了,朝廷出的赏金是非常可观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亲朋好友都会为了赏金出卖朋友,何况素不相识的人?

所以说,躲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去过逍遥自在的生活,也是一个奢望,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落网。

寺庙去出家,大门也难对你开

在古代,统治者不反对封建迷信,因为宗教能巩固政权。

因此,古代很多朝代的皇帝都信仰和推崇佛教或者道教。

在此背景下,古代寺庙很多。

寺庙是一个清净之地,一般看破红尘的人都会去寺庙出家。

理论上,被官府通缉的人也能到寺庙出家。

但是,那里也不是没有王法的。

事实上想要出家也要在官府处申请渡牒,即我们说的营业执照。

有了这个,官府才能根据政策对你免丁口税。

因此,寺庙不会随便收人,也会核实对方身份后才会允许出家,一般对于来历不明的人寺庙是不会收留的,那样会引火烧身,自找麻烦。

历史上,河南大名鼎鼎的少林寺曾经几次被烧,原因很多,其中在民国时期被石友三烧掉,是因为少林寺和尚介入军阀纷争。

因此说,佛门和道观属于净地,住持也好道长也罢,他们都会远离政治斗争,不会收留来路不明的人。

落草去当寇?门槛高得不得了

不能隐居山林,投靠土匪和盗贼可不可以呢?答案是很难。

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人一般都是心狠手辣、无父无君,“大奸大恶”之人,这些人六亲不认、无恶不作,丧尽天良,都是些亡命之徒。

再说,贼寇那里资源有限,多一个人多一份负担,一般百姓他们是不会收留的,除非你足够狠毒,有利用价值。

看过水浒的人,对林冲投奔王伦的过程记忆犹新。

林冲投奔王伦时,必须要杀人,甚至杀无辜的人,作为投名状。

当然,你也可以将你携带的金银细软作为资本,加入他们的团伙,但是也只是一时的,那些财富一旦被用完,难保他们不过河拆桥,将你抛弃。

总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朝廷要将你满门抄斩,基本上插翅难逃。




1390年,明朝第一权臣,76岁李善长连同子女70余人,一起被朱元璋斩首,而作为曾经一人之下的大臣,尽管李善长手持免死金牌,仍然没有逃过被满门抄斩的命运,整个家族连一个活口都没剩下。

那么为何权倾朝野的李善长,不想办法让自己的家眷偷偷跑掉呢?古代的满门抄斩真的无法抗拒吗?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什么是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是古代对臣子最严厉的惩罚之一,满门就是指犯人全家(包括家奴),抄就是抄家,并没收全部财产,斩就是斩首,一般只有犯下“十恶不赦”这样的大罪才会被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的范围非常大,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不过通常是不会诛杀女眷的,而是让她们充当官奴。另外,满门抄斩的范围要小一点,相比于动辄斩首上千人的诛九族,满门抄斩牵连的人要少很多。

那么,满门抄斩真的能跑掉吗?

在古代,如果一个家族被判满门抄斩,那么这个家族是很难摆脱这个悲惨宿命的,即便古代的消息没有现代这么灵通,但是逃跑的难度也非常大,具体有以下4点。

1.在抄家之前,整个家族就被官府控制住了

在古代,很少有人会逃过满门抄斩的惩罚,因为还不等你知道消息逃跑,抄家的人就已经杀上门来了,因为在古代当官,文官一旦做大了,家属是要搬进京城生活的,而且皇帝还会根据官品大小,赏赐官员面积不一样的宅子。

这么做明面上是奖励臣子,实际上却是一种制约,为的就是防止大臣以下犯上,毕竟直系亲属都搬了过来,要满门抄斩,谁也跑不掉。尤其是武将,一旦出去打仗,其家眷必定留下当人质,为的就是防止武将谋逆。

很多人都看过《水浒传》,里面描述宋江劝降武将的情节就是这个流程,一些被梁山泊生擒的武将,宋江都会极力挽留,而这时武将们都会找个说辞,说自己的家眷在某某地方,实在无法与宋大哥某事。

但这时候宋江就会大义凛然让武将放心,说你全家老小都在都上山了,你可以放心了,其实这句活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你要不投降,你的全家就会被我“咔嚓”了。

2.古代的户籍制度,让人很难逃离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代人也是有身份证的,而古代那些潜逃的人,就会成为“黑户”,要知道古代对“黑户”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一旦被抓就要成为奴役,尤其是在太平时节,根本没法跑。

举个例子,唐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保甲制度”,未经允许是不让普通人离开居住地的,擅自离开就会被判为“逃户”,而满门抄斩的对象更是如此。

就算一个被判满门抄斩的人侥幸逃走了,但只要是有人烟的地方,就会有保长隔三差五的登门核实身份,询问这个人姓甚名谁、多大年纪、从哪里来有到哪里去,一旦稍有纰漏,就会被官府缉拿,根本逃不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古装电视剧中都有那种被权臣所害,满门抄斩后逃得一命的主人公,最后还会靠着顽强的运气,上演王者归来的桥段,但这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为正常情况下,犯人在逃跑的途中就会被捕快抓住了,这才是常规的结局。

3.满门抄斩的信息不会让人轻易知道,所以根本没有机会逃掉

皇帝下达的满门抄斩信息是不会让人轻易知道的,因为皇帝下达的命令都是非常快的,甚至为了效率,还会使用飞鸽传书。比如李善长,在被抄家之前完全没有任何消息流漏出来。

要知道李善长可是明朝的文官领袖,这样的势力,哪怕提前一小会知道信息,也不会全族被灭。而且办理抄家的人员,还极其讲求效率,他们会使用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兵分3路;一路负责从皇帝这里接圣旨,一路直接包围犯人的家,并宣布满门抄斩,根本不给反应的时间,剩下一路则关闭所有城门,防止犯人出逃。

可以说面对这种局面,除了身处外地之人,任何人都插翅难飞,毕竟古代是没有互联网的,信息极其闭塞。比如《水浒传》中的霹雳火秦明,在被生擒后,被宋江留在梁山泊过了一夜,结果宋江利用这个时间差,找人假扮秦明到处抢掠。等到秦明第二天走回城后发现家眷已被杀了,所以只能返回梁山投降宋江,想想看也是十分可悲的。

4.古代交通不便,而且没有路引寸步难行

古代交通极其不便,未开发的地方难以行走,而且最重要的是,古代去往别处是需要路引的,比如明朝就规定,只要离开家乡超过100里的,就要使用路引,否则不予通过。而且路引的办理流畅十分繁琐,时间也很长,还要标注姓名、来往时间等,短时间根本办不下来。

此外,路引还是一次性的东西,用过一次便作废了,也不能延期使用,而且路引的设计也十分详细,上面还包括身高相貌等各种体态特征,根本无法冒名顶替,而且没有路引根本没有人会收留,毕竟住客栈也是需要身份的。

因为贸然收留,被发现后是要承担连坐罪名的,比如秦朝的商鞅,他在被秦国贵族追捕的时候,想去百姓家借宿,结果人家不答应,就是因为怕商鞅设计的连坐制度,从此可以看出那些满门抄斩的人想要逃跑是多么的困难。

那么,在古代被满门抄斩的家族还会有幸存者吗?

凡事都有例外,被满门抄斩的家族中,还是有极个别的幸运儿能侥幸逃掉的,比如事发时家族中的某一个人正好在外地,或有人武艺高强,在官兵的围追堵截下硬闯出去,虽然概率不大,但是可能性还是有一点的,那么这些跑出去的人会怎么呢?

1.隐姓埋名

因为古代的户籍制度很完善,所以被通缉的人只能到无人烟的地方生活,只有这样才幸免于难,毕竟每个被通缉的犯人都是有赏金的。据说,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人在家族被判满门抄斩后跑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吴三桂的后代吴应麟。

当时清朝建立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成为封疆大吏,然而面对势力庞大的吴家,康熙动了撤藩的念头。于是吴三桂便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直接称帝,而这么做的结果,直接导致吴三桂在京城的长子被康熙处死。

不过吴三桂却未曾心软,而是摆出与清朝决一死战的架势,不过最终还是输了,而失败后的吴家,被康熙皇帝下令满门抄斩,不过吴三桂的长孙吴世璠为了给家族留下一条血脉,便让其子吴应麟隐姓埋名,躲了起来,据说还真的躲过了清军的追捕。

2.落草为寇

除了隐姓埋名,躲进深山外,落草为寇对古代的犯人也是一个选择,毕竟躲在廖无人烟的地方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而且在古代被判定满门抄斩的家族基本上都是豪门望族,让其与世隔绝,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能逃脱满门抄斩宿命的人,基本上都是有点本事的,至少身上的武艺得过关,甚至有些人还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战斗才能,所以落草为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要知道,古代有些地区是非常闭塞的,交通也不便利,尤其是一些穷山恶水的地方,官兵根本不愿意去,这就给了山贼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毕竟拦路打劫可是他们的强项,而且凭此抢来金山银山,还过一段相对“奢侈”的生活。如果实在不行还能加入丐帮,这也是一条出路,毕竟能生存下去比什么都强。

3.出家为僧

其实除了隐姓埋名和落草为寇外,还有一个不错的选项那就是出家为僧,这条路是可以走的,不过古代僧人的门槛还是很高的,必须要有朝廷发放的度牒才能成为僧人,要不然就是“假和尚”,而且那些没有度牒的假和尚,是没有寺庙能收留的。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因为古代的度牒也是可以买的,虽然价格昂贵,但只要花钱就能买得到,所以很多达官贵人为了防止意外,都会准备几个度牒以备不时之需。

除此之外,古代的和尚也是可以冒充的,比如武松就冒充过和尚,被称为行者武松,只不过类似武松这种存在,一旦碰到北宋的官兵就会被搜查,时不时就会露馅,所以风险性极大。

只不过武松的战斗力实在太强,所以即便他被北宋的官兵查出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其他人可就不好说了。此外,实在不行还可以出逃到塞外,毕竟古代的交通和通信都极其落后,塞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

在古代满门抄斩是一项极其严重的判罚,但求生是人类的本能,面对这种惩罚,所有人都会想办法逃走,只不过古代的户籍制度让他们无处可逃,而且满门抄斩的信息也不会让人提前知道,只有等官兵抄家的时候才会知道,所以被判满门抄斩是很难逃掉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满门   度牒   明朝   古代   都会   官府   刑罚   犯人   官兵   寺庙   古人   皇帝   家族   消息   地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