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

第一个是任命醇亲王载沣为清政府的摄政王;

第二个是选中载沣的儿子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虽然这时候光绪皇帝还没死,但是慈禧也不会让光绪再活下去;

第三个是让人给光绪皇帝送了一碗“酸奶”,毒死了光绪。

她之所以会选择让载沣当摄政王,又让载沣的儿子溥仪当皇帝,一则是因为载沣和他爹奕譞一样足够听话;二则是因为慈禧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她原本还想着毒死了光绪,让溥仪当皇帝,她自己继续掌控清政府。

只可惜,光绪皇帝一死,她自己也松了一口气,松完了这口气,她也就咽气了。

所以,慈禧死后,因为小皇帝溥仪才三岁不到,清政府的权力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清朝历史上只有过两个摄政王,一个是顺治时期的多尔衮,一个自然就是载沣,只不过载沣的能力远不如多尔衮而已。

载沣掌权的时候,清朝已经快走到了尽头,虽说让多尔衮来摄政,多尔衮也救不了清朝,但说实话,载沣的能力绝对比不上多尔衮,这一点毋庸置疑。




慈禧死后,清朝的权力当然是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慈禧在临终前最后做出了三个影响清朝命运的决定:

第一个是任命醇亲王载沣为清政府的摄政王;

第二个是选中载沣的儿子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虽然这时候光绪皇帝还没死,但是慈禧也不会让光绪再活下去;

第三个是让人给光绪皇帝送了一碗“酸奶”,毒死了光绪。

她之所以会选择让载沣当摄政王,又让载沣的儿子溥仪当皇帝,一则是因为载沣和他爹奕譞一样组够听话;二则是因为慈禧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她原本还想着毒死了光绪,让溥仪当皇帝,她自己继续掌控清政府。

只可惜,光绪皇帝一死,她自己也松了一口气,松完了这口气,她也就咽气了。

所以,慈禧死后,因为小皇帝溥仪才三岁不到,清政府的权力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清朝历史上只有过两个摄政王,一个是顺治时期的多尔衮,一个自然就是载沣,只不过载沣的能力远不如多尔衮而已。

载沣掌权的时候,清朝已经快走到了尽头,虽说让多尔衮来摄政,多尔衮也救不了清朝,但说实话,载沣的能力绝对比不上多尔衮,这一点毋庸置疑。

载沣主政之后,总的来说只干了一件事——巩固皇权。

他很清楚想要巩固皇权就得掌控兵权,所以他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罢免了袁世凯,收回了北洋新军的兵权,随后又换掉了兵部尚书铁良,试图将兵权牢牢地掌控在皇室自己的手中,或者说是掌控在他自己的手中。

除此之外,他又借鉴了德国皇家近卫军,花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训练了一支人员编制在1.2万人的禁卫军。

这支花了3年时间打造出来的禁卫军,也可以说载沣掌权三年的时间中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但是,禁卫军刚刚训练好,他也刚刚意气风发地去检阅万禁卫军,武昌城里就响起了起义的枪声,拉开了推翻清王朝的序幕,载沣可谓是又悲催又无奈。

载沣虽然看似收回了兵权,巩固了皇权,可他对闹得越来越激烈的革命党却束手无策,对回家钓鱼的袁世凯更加束手无策。

汪兆铭在载沣的必经之路,也就是银锭桥下埋炸药想要炸死载沣,载沣很生气,想要杀了汪兆铭,可是被善耆一劝,他冷静下来之后又不敢杀了,只能判汪一个永远监禁。

为什么呢?

因为局势太动荡了,清朝已经支离破碎了,载沣根本不敢冒险去激怒革命党,所以为了稳定革命党,他只能关着汪,不敢动手。

武昌的枪声一响,载沣赶紧让荫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可是荫昌有没有这个能力呢?显然没有,所以载沣虽然收回了兵权,可却没有一个可堪一用的将领,这样一来,收不收兵权又有什么用?

载沣只能去求袁世凯了,袁大爷呀,你可赶紧出来帮帮我吧!

袁世凯出不出山呢?当然出,但是得好好地和载沣讨价还价,最后载沣不得已之下只能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让他一手掌控军政。

同时,又因为载沣镇压起义军不利,在隆裕太后的逼迫之下,他只能选择引咎辞职。

1911年12月6日,载沣这边才向隆裕太后提交辞职申请,隆裕太后那边便迫不及待地批准了他的辞职。

于是,清朝的权力又从载沣的手上转移到了隆裕太后的手上。

隆裕太后在清朝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掌控了清朝的话语权,她能够力挽狂澜吗?

显然不能。

隆裕虽然有心学一学自己的姑姑,也就是慈禧,可是她的能力比之载沣更加不堪,载沣尚且不能力挽狂澜,隆裕又怎么可能做得到?

所以,载沣的退休,隆裕的掌权,只会加速清朝崩塌的速度,绝不可能出现力挽狂澜的情况。

袁世凯和革命党谈妥了条件,得到了革命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这个承诺之后,赶紧北上忽悠隆裕,怎么忽悠呢?他说革命党已经成势,遍地是革命党,他也挡不住了,但是他帮溥仪和皇室争取到了一个优待条件。

只有让溥仪逊位,将政权交给革命党,才能得到这个优待条件,不然的话,不仅得不到优待,还会被赶尽杀绝。

隆裕一听,瞬间花容失色,情况竟然已经这么糟糕了吗?好吧好吧,哀家也无能为力了。

于是,隆裕被吓唬得答应了袁世凯的条件,让溥仪退位,将政权和平地移交给革命党。

溥仪的退位,也就意味着清朝的灭亡。

虽然后来紫禁城里还有个所谓的“小朝廷”,但终究不足一谈。




明着是摄政王—载沣,实际上落到袁世凯手中,因为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北洋军厉害,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公元1908年11月15日,手握晚清最高权柄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太后在西苑仪鸾殿病逝,终年74岁。此时距离光绪皇帝驾崩不过20多个小时的时间,一日之内,清王朝两位最高统治者相继离世,一时之间引起了朝野上下的纷纷议论。


由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相继离世,清王朝的朝政大权曾短暂出现了真空。光绪皇帝死后,慈禧太后病逝前的这段时间里,已经大限将至但仍自我感觉良好的慈禧太后匆忙之中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立为皇帝。随后的几个小时之内,慈禧太后病情恶化,由于当时的新皇帝溥仪仅三岁,根本无法临朝理政,因此慈禧太后将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封为监国摄政王,为了防止出现清朝初年多尔衮专权欺凌幼主的情况,慈禧太后又将朝政事务的最终裁决权赋予了已经升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的叶赫那拉氏。


监国摄政王载沣:

慈禧太后选立溥仪为新皇帝,实际上是想继续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进而继续把持清朝最高权力,这实际上是同治十三年册立光绪皇帝的故伎重演。但是令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溥仪被立为新皇帝的十多个小时之后,慈禧太后便一命归西了。在慈禧太后人生中最后的几个小时里,这个自感不久于人世的精明老太太才想起来将日后清朝的权力归属问题。然而此时慈禧环顾皇族宗室之内,能够在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中肩挑重担的寥寥无几。最终经过权衡,慈禧太后将溥仪之父载沣封为监国摄政王,命其在皇帝年幼期间,代行皇帝职权。载沣也因此成为清王朝仅有的两位摄政王之一。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虽然将最高权力交于摄政王载沣,但是深知载沣为人和能力的慈禧为了防止载沣倚仗皇帝生父的身份专权秉政,因此在将朝政事务处理的权力交由载沣的同时,还规定了重大朝政事务的裁决仍需要请示皇太后(即隆裕皇太后)。慈禧太后还确告知载沣:”摄政王是臣,皇太后是君,君臣之间的法度不可废。”慈禧此举实际上是将摄政王定位于朝政事务的具体施行者的身份,而将皇太后作为朝政事务的最终裁决者。说白了,载沣只是负责一些具体事务的处理,而隆裕太后则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


末代皇太后隆裕: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光绪十五年通过选秀(慈禧内定)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得到广泛承认的皇后,这位一生不得光绪皇帝宠爱的皇后,没想到在慈禧太后死后,成为了大清帝国的最高裁决者。然而慈禧太后临终前的这个权力布局,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布局,一方面,以载沣为首的满洲宗室贵族不愿在看到女主临朝,垂帘听政的局面,而另一方面,政治才华和能力远逊于慈禧太后的隆裕太后却凭着慈禧太后的政治遗言而干预朝政,因此与载沣等宗室集团产生了矛盾。隆裕太后虽然有干预朝政之心,但是无奈其手段和资历远不及载沣等人,长期生活在慈禧太后阴影之下的隆裕太后多年以来都没能学会慈禧太后的手段和谋略,因次在与载沣试探性的较量了几次之后便败下阵来。


慈禧太后死后的宣统一朝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掌握清帝国最高权力的始终是摄政王载沣,而隆裕太后仍然像光绪年间一样,幽居深宫之中,载沣只会在一些重大事务的决定中,才会礼节性的告知一下隆裕太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2月,摄政王载沣迫于压力,辞去了摄政王一职,此时的清帝国已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仅对北方部分省份保有控制力,载沣此时辞职,将这个烂摊子丢给了毫无政治经验的隆裕皇后,面对外有革命党威胁,内有袁世凯逼迫的情况下,万般无奈的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历时296年的大清帝国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和平谢幕,颇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个慈禧太后临终前遗命的清廷最高权力掌握者,直到清朝灭亡前夕,才真正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对于隆裕太后个人而言,和平退位虽然保全了孤儿寡母和皇家尊严,但是丢了祖宗江山的隆裕太后却经历了千古伤心之事,列祖列宗血染关山造就的大清帝国终结在了丢在了她的手里,她的自责可想而知。

我们绝不能将清王朝的灭亡简单地归咎于隆裕太后,清朝灭亡如同历朝历代一样,都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隆裕太后这位深宫妇人只是在特定时期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她这位清朝最高权力最短掌握者在不经意间扮演了慈禧太后编导的一幕悲剧中的悲剧角色。




112年前,统治了大清朝48年无冕女皇慈禧恋恋不舍的闭上了上眼,在她死前的一天,当朝的傀儡皇帝光绪竟然提前死掉了,原因不明,后来终于清楚了,光绪死于大量的砒霜中毒,这事儿很容易推断,肯定是慈禧觉得身体不行了,决定把光绪带走,带走光绪的理由也很简单,(他曾经想政变杀掉慈禧,结果失败了,所以光绪肯定会在慈禧时候做出种种对慈禧不利的举动)以慈禧的性格,是绝对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慈禧在死前,除了做掉了光绪,还干了另外一件大事儿,那便是重新立了溥仪为宣统皇帝,授权她的侄女,也就是光绪皇后隆裕。仿效她的模式与溥仪的父亲載沣来统治这个帝国,但是事实证明慈禧高估了她侄女隆裕,这事儿咱下面慢慢说。

当載沣带着三岁的溥仪到紫禁城荣登大宝后,載沣便成为了大清帝国实际的摄政王,按照慈禧的设计,摄政王没有全权统治大清的能力,他所做的一切决定毕竟经由皇太后隆裕批准才可以执行,但是不是谁都可以垂帘听政,不知谁都可以像慈禧那样有政治手腕和政治智商,还没干几天,隆裕就被架空了,也就说,在大清朝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摄政王載沣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后来大清朝气数已尽,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这便是后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宣统   辛亥革命   光绪   慈禧   权力   革命党   摄政王   兵权   皇太后   朝政   帝国   太后   清朝   皇帝   手上   能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