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贝壳做货币,为什么穷人不多捡贝壳,让自己一夜暴富?

马斯克说:“金钱只是信息,它没有权力。”

这句话是前一句重要?还是后一句重要?本回答可以借助此问题而说明。

马斯克年纪轻轻成了这颗星球上拥有货币最多的个人,再然后,他又借助他手中货币的力量本事大的都能上天了。这岂止是暴富啊!他一言一行全世界都必须注意听,因为他的星链计划各种政府也不敢小觑,他其实有了一定的“权力”。

让人生气的是,我很明白他上面那句话啥意思,可是已经晚了,他出名之后,借助媒体报道,也许是他自己的宣传,我才知道早年间他究竟靠了什么信息才陡然发财的。但在这之前,我不知道,所以我是穷人。

更让人生气的还有,借助媒体,他平时在公开场合的一言一行我也听到了看到了,但我还是找不到以后能暴富成他那样富裕程度的致富信息究竟在哪里,是内部消息吗?是知识学问吗?还是他干脆就是外星人?是穿越客?

或者?马斯克他根本就是美国政府豢养的征服未来世界的马前卒?然后美国政府把各种高密技术向他敞开了?以至于他想不做世界首富都不行?

我通通不知道,所以,以后的我肯定还会是穷人。

目前这颗星球上深切明白下一个能成为世界首富信息究竟在哪里的也没有几个人吧!

还有一个问题,你知道了你又能怎么着?你有资源和人脉吗?各种大佬们允许你致富吗?

回到中国使用“贝币”的时代,那大概是商代和周代前期的时代,部落式国家林立。那个时代文字才刚刚发明不久,没有媒体,书也没有几本,能识字的更是寥寥无几,几乎都是奴隶主(奴隶主都不一定识字)。普通人接受信息的途径不外乎与身边人闲聊,那时候普通穷人交通全部靠走,绝大多数人一生生活的半径超不过一百里土地,日常不是种地就是打猎,劳累终日也就是混个半饱不死,所交往的不是邻居就是亲戚,所交流的不外乎就是东家长西家短以及明儿天气怎么样。你以为他们可以接触到千里之外的海边弯腰就可以捡到贝币这种“致富信息”吗?

可能性很小的,如同现在我们这些普通穷人不可能理解“材料科学”究竟是什么,“应用物理”究竟是什么,商业的本质又是什么,而马斯克他懂,21岁他在沃顿商学院读经济学,三年后又去了斯坦福大学攻读材料科学和应用物理。

马斯克不能算是一个普通人,他母亲梅耶·马斯克是是模特出身的世界级名媛,交往的全是世界级大佬,和邓文迪那种人物是闺中密友。

就算远古时代阴差阳错某一个普通穷人接触到了“遥远的海边满地都是贝币”这个信息,以他的地理知识大概也想象不到海是什么样的,算他胆子比较大,做人比较莽撞,贸然决定放下生活中的一切往东走,一定是从河南往东海走吧!一路上各种部落、各种狼虫虎豹会不会放过他?

部落社会的人,脱离部落就一个字,死!除非他持有商王或者周王的通行证,但他要是有通行证了,也就不是普通的穷人了,他是一位有了某些权力的人。

这很重要!

请注意马斯克后面一句话,“它(货币)没有权力。”

人类社会中,权力才是最大的财富,货币真不是,事实上所有的货币都要归属于权力。如果只是单纯的拥有太多的货币,其实是灾祸。

普天直系莫非王土,上古时代,普通的穷人连人身都是奴隶主的,你手中如果竟然拥有了大量的贝币,当然要归于奴隶主,而奴隶主的权力来自于他们手中的合法暴力。你服不服?不服你就违法了。

如果一个上古时代的穷人有幸生活在海边,他也是没有权力去制造贝币致富的,他大概只有打鱼谋生的权力,制造贝币的权力一定属于他的奴隶主国王。他如果够聪明,首先应该做的是去想办法让国王重用他,求下来磨制贝币的工作机会,也许就可以一夜暴富了。

贝币时代一定也有靠着磨制贝币一夜暴富的家伙,但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铜钱时代倒是有一个专门靠着挖矿炼铜铸钱一夜暴富的家伙,那就是西汉的邓通。

邓通一夜暴富至天下第一,是因为他知道哪里有铜山可以挖矿铸钱这个信息吗?

不,是因为他讨得了最高权力者汉文帝的喜欢。

我想,这大概就是可以一夜暴富至天下第一的唯一信息吧!

可惜下一代最高权力者汉景帝有另一套政策,不再需要他邓通,尽管邓家印的钱很好,当时第一的好,从不偷工减料。但汉景帝还是让他饿死在街头了。

邓通临死依然是一名穷人,没有把握住关键信息。

明白了吧!古代人不比现代人笨,他们懂怎么生活,怎么致富。

身为穷人,还是本本分分比较好,勤劳而小康也就很好了,是努力来的福气,想什么一夜暴富呢!不智慧!




想得太简单了,这是根本是不可能的,来说几点吧。

1、中国历史上使用贝壳当作货币的时期是在夏商周,也就是先秦时期。在东周贝币逐渐失去了货币价值,到了秦朝贝币停止流通。先秦时期的“文明人”主要居住在内陆的陕西河南一带,离海洋较远,东部海边都是凶残的蛮夷,跑去捡贝壳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2、不是所有的贝类都可以制作贝币,根据出土的各类贝币实物来看,用作货币的贝类主要有货贝、阿文绶贝、拟枣贝、虎斑宝贝、环纹货贝、黍斑眼球贝和伶鼬榧螺等。这些贝类大多分布在我国较温暖的东南和南方近海,就拿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6800余枚打孔贝壳来说,这些贝壳多是阿文绶贝,目前这种贝类分布在福建厦门以南近海岛屿至南沙群岛,在较温暖的两千多年前可能黄海和东海也有分布。而河南安阳距离海边最近也有400公里左右,距离福建厦门的直线距离更是超过1300公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先秦时期,东部海边有“蛮夷”,南方多是未开发的“瘴疠之乡”,普通人根本到不了那里。

3、天然海贝并不能直接捡来当货币,还需要复杂的工序,比如人工打磨、钻孔、雕刻等,这样才具有极高的价值,普通人根本无法完成这些工序,就拿现代社会来说,有几个人能仿造RMB?贝币在当时不仅是货币,还是装饰品,是身份的象征。正是由于制作贝币费时费力,内陆地区极度缺乏海贝,后面又逐渐出现了铜贝、铅贝、石贝、骨贝、铸币等作为货币流通使用。到了东周,东部沿海一带开始发展起来,贝币也逐渐被金属货币取代。

4、贝币并非像如今的RMB一样全国流通,因为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根本没有太多的剩余物品用于商品交换,只有大贵族大地主之间有少量贸易,贝币可能就是他们之间用来贸易的工具,或者是上级给下级的赏赐,比如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戍嗣子鼎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九月丙午这天,商王在宗庙明堂大室赏赐给戍嗣子贝二十朋。贝就是贝币,朋是计量单位,十个贝币为一朋,二十朋就是200个贝币。也就是商王赏赐了200个贝币,戍嗣子就要铸鼎来纪念,可见贝币的价值在当时非常高。因此一个穷人身上如果突然出现了大量来路不明的贝币,那一定是杀头的罪名。

5、最后是最关键的一点,先秦时期的穷人根本不知道大海是啥东西,也不是到贝币是从哪来的。先秦时期的穷人要么是奴隶,根本没有人身自由,要么是底层农民,一辈子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根本没见过多少世面,不知道大海是啥,更不知道大海在哪里,也不知道贵族身上带的那一串串好看的东西是从哪来的。让他们去海边捡贝壳实在太难为他们了,他们可没有现代人这样的“上帝视角”。前面说过贝币只是贵族和地主之间的玩物,穷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见过。

因此,我们在讨论古代的一些事物时一定不能开“上帝视角”,需要结合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




很简单,靠捡贝壳不仅不会暴富,反而还会赔钱,甚至搭上性命,所以没人肯干。


众所周知,我们的老祖先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贝壳当做货币,进行贸易活动,而这种用来贸易的贝壳,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贝币”。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现代钱币的始祖就是贝币,除了形状材质不同之外,其性质和作用几乎完全一样。

换句话说,如果当时某个人拥有一堆贝壳的话,那么就和现代人拥有一堆钱是一个意思。

那么,既然贝壳可以当钱花,为什么古代的穷人不去捡一堆贝壳回来,这样不就一夜之间成了富翁吗?

其实,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有道是赔钱的生意没人干,说白了就是由于投入太大,产出太小,同时还蕴含极高的风险,因此古代的穷人才会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暴富”方式。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拿贝壳当钱花是怎么来的。

远古时期,处在原始社会的人们,生产能力低下,因此各种生活物质也较为匮乏,人与人之间,或者部落与部落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很少。

即便是偶尔需要进行交换活动,那么通常采用的也只是“以物易物”的方式。

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各类物质的丰富,交换交易等活动便逐渐增多,而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物易物”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贸易需要了。

因此,就需要有一种中介物,来充当双方进行交换活动时的媒介。

不过,那个时候的人,既没有发掘和冶炼金属的能力,也不知道纸为何物,所以,这种中介物,就必须从自然界中寻找。

而找来找去,最终,选择了贝壳。


之所以会选择,一来,贝壳相较于石头、土块或者木头来说,更加坚固和耐用,同时,贝壳大小适中,色彩也多种多样,因此就成了当做交换的媒介。

自此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贝壳都是古代人类贸易活动中的主要媒介,人们靠着贝壳,交换来各种自己需要的物品,同时也将自己多余的物资交换出去,换取来一定的贝壳。

所以,贝壳在当时,其实和我们现代的钱币性质是一模一样的。

贝壳当钱使用的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夏朝开始,夏朝建立后,由于中原与南方部族的来往增多,因此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贸易,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贝壳作为交易的媒介,正式登场。

并且,贝壳这种货币在当时单价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在西周时期,80个朋贝(即贝壳钱币),就能换10块田地。

而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曾出土过朋贝高达7000枚,如果按照80块朋贝换10块田来推算的话,那妇好绝对是个超级富豪。

不过,随着贸易的增多,传统天然的贝壳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在周朝中后期,各种诸如石、骨、蚌、陶等仿贝开始出现,甚至还出现了用珠宝制作成的“珠贝“。

只不过,这些仿贝和珠贝,在价值上却相差甚远,最上品的是珠贝,中等的是天然贝壳,价值最低的就是那些仿贝。

但不管是什么材质的“贝”,它们还是依托于传统的“用贝壳当货币”的基础上在市场上流通,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春秋时期还存在。

直到春秋后期,各国开始出现用金属制成的“贝币”,比如金贝和银贝,这就为之后的金制币、银制币打下了基础。

而到了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并称帝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正式废除贝币体系,自此,贝壳作为货币的传统才算彻底终结。

说完贝壳作为钱币使用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刨除那些人工制造的仿贝和珠贝外,天然贝壳也是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的。

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多捡点贝壳,就可以成为富翁了呢?

理论上确实如此,但实际操作上却远不止这么简单。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并非所有的贝壳都能被当做钱币使用。

我们都知道,贝壳的种类有很多,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只要是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的外壳,都可以叫做贝壳。

但叫做贝壳不假,能不能当钱花就是另一回事了。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夏商周时期,一般能当做钱币使用的贝壳,通常是海贝,其中个头大、价值高的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斑眼球贝、蛇首眼球贝等,个头小、价值稍低的,则有货贝、拟枣贝等。

上述贝壳中,以“货贝”最为常见,市场上流通的也最多。

由此就可以得知,并不是说你随便捡一块贝壳,就可以拿来当钱花的,必须是指定的贝壳类,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海贝。

因此,想靠着捡贝壳就暴富的可能性,就由此降低不少,要想暴富,需要捡一大堆的海贝才行。

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捡回来的海贝,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拿到市场上买东西的,还需要进行加工后方能使用。

加工的方式,通常都是先打磨,一直打磨至光滑之后,然后再在两端进行穿孔,并且,古代各个地区打磨的方式也大不相同,有些地方在打磨完毕之后,还会进行雕刻。

这就好比我们现代的钱币,在上面做防伪标志是一个性质。

要知道,古代缺乏各种机械设备,在坚固的贝壳上打磨雕刻,完全是靠着人工完成的,再加上没有什么先进的辅助工具,因此,打磨出来一个贝壳钱币,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

而作为穷人来讲,他既没有工具设备,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他也没有相应的技术。

所以,就算是有人能捡回来不少符合标准的海贝,但在缺这少那的情况下,寻常人很难进行大批量加工,既然无法加工,自然暴富之梦就不能实现了。

毕竟,最切合穷人实际的问题,是这一顿饭去哪吃,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哪里有闲工夫去做打磨雕刻这类的复杂加工程序呢?


而这还只是涉及到材料和工艺的问题,单是这两个问题就不容易解决,而下面的几个难点,更让古代的穷人放弃了捡贝壳暴富的梦想。

第一,贝壳去哪里捡。

贝壳不是土块和石头,随随便便都能找到,要想捡贝壳,那就必须到有贝壳存在的地方,那么什么地方有贝壳呢?

答案是海边,只有到大海边上的沙滩上,才会见到并捡到贝壳。

而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交通问题,在沿海等地尚未被彻底开发之前,大部分古人的生活区域,都集中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更是如此。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生活在中原的古代人,如何穿越上千里的路途,来到海边呢?

要知道,古代没有火车,没有飞机,出远门基本靠双脚,但问题是,单纯靠着双脚就真能走到海边吗?

且不说一路上有多辛苦,单说离开居住地就是个问题,古代人流动很低,要想出远门,就需要当地地方长官出具证明,没有证明,那不好意思,在家待着吧。

要是敢强行出门,硬闯那些沿途设置的关卡,没等走到海边,就被关进大牢了。

有人也许会说,我不走大路,我翻山越岭走小路,不就可以躲开沿途关卡了吗?理论是没问题,但是,你得先问问盘踞在深山老林里的劫道贼人答不答应。

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贼人抓去,要么被剁,要么成为苦力。


所以,捡贝壳听着简单,但光是怎么抵达有贝壳的海边,就是一个大问题,也许有人还会说,那我找辆马车,沿途贿赂那些把守关卡的兵卒,不就可以畅通无阻了吗?

可以是可以,但你都能雇得起马车,还能大撒金钱开路了,还有必要去冒着危险捡贝壳吗?

因此,古代的穷人在没有交通工具,以及无法离开居住地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可能去海边捡贝壳的。

第二,就算侥幸到了海边,贝壳也不是你想捡就能捡的。

前文也讲到,贝壳能够当钱花的时代,主要集中在夏商周时期,并且周朝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仿贝、珠贝这样的替代品。

也就是说,只有在夏、商以及周朝前期,才是天然贝壳大量流通的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像沿海等地,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时期,说白了就是不开化,因此,这里存在有不少蛮族。

这些蛮族,与中原比起来,不管是文化还是习俗上都大相径庭,甚至语言都可能不互通。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来自中原的贫民,侥幸抵达海边,能安安心心地捡贝壳吗?肯定不能,有肯达几率,会成为那些蛮族的宵夜。

况且,既然贝壳是钱币,那么官方肯定也会对此严加看管,这就好比古代王朝对盐矿的重视一样,普通人是很难接近的。

所以,贝壳在海边不假,但也不是谁都能捡走的。

还有,就算有人侥幸抵达海边,并成功地捡到了一部分可以当钱使用的贝壳,但怎么带回来也是一个问题。

不管是路上的强盗,还是沿途的关卡,都有可能导致贝壳被抢去夺走。

并且,一个人在路上,也是有消耗的,衣食住行都得花钱,说不定这一路上的花费,就远远超过辛辛苦苦带回来的那些贝壳。

这么算下来,别说暴富了,很有可能还会赔钱。


正是因为捡贝壳很可能会赔钱,并且风险很大,一路上各种危险数不胜数,甚至还会因此丢了性命,所以,古代的穷人才会放弃这种不切实际,且得不偿失的“暴富”想法。




三星堆遗址和殷墟考古出土的贝壳,充分说明在古代靠捡贝壳不劳而获,是在痴人说梦不但靠不住,还会作茧自缚。

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汉字传承和记录了中华先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中与财富和价值,相关的都会有贝字旁,举例:财,赚,贩,赠、贵、货、账等等,至今人们在口头语中,依然将最心爱最珍贵的东西,称为宝贝。

在河南殷墟发现的龟甲中,专家发现了最早的贝的字,其形状就像一个被打开的牡蛎、蛤。较之更早河南登封南洼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不少的海贝、这些海贝的出土,证实和支持贝币很早就在我国使用。

古人为何选择贝壳为货币?

从考古发现,进入新石器石器,随着中华先民在农耕和畜牧业技术提高,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摆脱了食不果腹的情况,个人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还出现了产能剩余,

这给货币产生提供了基础的前提条件 ,随着生产剩余不断累积,人们为了各取所需,以物易物应运而生。从物这个字可以看出,最早的以物易物,采用的参考物是牛。

刚开始以物易物的交易比较简单,也就是相互之间交换所需要的东西,因此还没发现什么问题,但是随着交易人群和物件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发现以牛作为参考物,并不划算而且不适合多方交易。

为此人们寻找更好的替代品,在众多的替代品中,可能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某个部落的男子,为了送给心爱的女子一份礼物,用自己的牛换了一串贝饰,

从河南仰韶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贝饰中,能看出在数千年前,漂亮贝壳是当时非常稀罕的装饰品,

因为贝饰很漂亮,或者出于某种原因,女子将贝饰换了其他的物件,这样一来,人们发现发现本来用作装饰的海贝,不但质地坚硬,而且便于携带,只要钻个孔,穿上一条皮绳,就可以随身携带,

这也非常符合当时结绳记事的习惯,更重要的就是它获取较为困难,因此海贝约定成俗的成为了大众使用的交易工具。

随着交易的不断增加,贝的价值也有了一个大约的衡量,例如一个海贝等于一头牛,人们以此作为等价交易,用作交易的贝币,已经区分出单个和一串,在古文中的朋字,其实本意就是一串贝,类似于后世的一吊铜钱。

朋字等于是几串的贝币,引申出来到意思,就是有钱。从朋字我们明白发现远古时期的先民,已经懂得了富在深山有远亲的道理。可见古代先民也明白,兜里没几个贝币,连个朋友都没有。

甚至有专家认为,因为贸易的关系,中国货币的影响里甚至到了国外,例如在英文中发音BABE,就和贝币的发音非常接近,在翻译中BABE,其中一个含义就是宝贝。

贝壳何时成为了主流货币?

从古代典籍中,能发现贝币出现三皇时期,但当时是部落为主,因此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交易方式,贝币只是其中一种,同时期还可能存在,龟甲,锦币,玉石等充当货币物品。

海贝成为了衡量商品的通用货币,专家推测应该是在夏朝时期,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以后,部落之间相互联系更为密切,随着相互贸易的不断增加,可推测夏朝努力推动贝币的使用。

有专家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在夏朝时期,已经采用了贝币,因为夏朝作为中国历史被记载的第一王朝,已经具备了推广货贝的基础,

二里头的考古发现,也引证了这个观点,实物货币很可能夏代已经开始使用。其主要材质就是天然海贝,虽然这个说法至今还没有定论,但却能侧面引证了贝币的起源。

虽然夏朝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货币体系,但贝币真正的推动者,专家认为是商朝人,众说周知,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商朝的王都非常富有。

早期的商不过是一个小部落,因为跟着大禹治水有功,获得了商这块封地,但此时的商还非常弱小,真正让商族崛起的,是王亥的出现,

王亥是商王中特别的存在,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不但脑子灵活,而且非常善于贸易,他独具慧眼的掌握了一套驯服野牛的方法,同事不但使用牛来耕作,

还创造性的发明了牛车,牛车的出现可以说是划时代性的,因为它改变了原始的拉货方式,让人们可以拉着货物到更远的部落贸易,这样一来商朝点亮了科技树,开始长远贸易的以物易物的商业模式,商朝因为商贸往来逐步强盛。

虽然王亥当时以物易物可能有使用贝币,或者就是赶着牛群到另外的地方贸易,但他的贸易行为,却促使贝币的推广使用,

其后商汤建立商朝后,商朝的生产力比夏朝又有了提升,人们的财富积累不断的增加,为了多方贸易的需求,商朝就开始将“贝”作为标准货币来推广,贝币也成为了商朝标准的货币单位。

并且商王朝当时还把贝币作为重要的赏赐,在甲骨文经常能见到,“赐贝”“取贝”的记录,这些侧面上说明了商朝贝币已经成为了财富的象征,更是当时的一个标准货币,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商朝为何要推行贝币呢?

一:商部落是中国早期最善于经营贸易的部落,因为贸易的关系,商朝累积了大量的贝币,这些贝币成为了商朝的财富之一,从殷墟的妇好墓中,我们就能看出商朝在贝币上的囤积,

在1976年商朝妇好墓发掘中,考古专家就发现了6800枚货贝,这些货贝无一不是海贝,最为特别的其中一个阿拉伯绶贝和两个红螺壳。

根据专家推算6800枚货贝的价值,等同于现在的1000多万元,而这些巨量的贝币,不过只是商朝冰山一角而已,

根据近年来的殷墟考古发掘统计,河南殷墟几百座古墓中,不但贵族墓葬出现了海贝,就连一些品平民的墓葬,也出现了数量不等的海贝,这些有些被墓主双手紧握,有些则是放在口中,可见当时海贝已经是财富的象征。

也因为商王朝足够的贝币储蓄,因此对推行贝币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商王朝拥有一支强悍的商军,从历史记载商王朝从建立以来,一直就和周边的部落不断的征战,因此商朝还不断的迁徙,虽然商朝一直起起伏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四周的诸侯国眼里,商朝都是大邦商,拥有强大而无可匹敌的实力。

这和商朝强悍的商军有关,周武王伐商,正是利用了商朝的主力出征东夷的机会,才一战定乾坤,但商朝这只在东夷的商军,就奇妙的在历史上消息了,史书完全找不到他们的去向。

几千年后,人们对比印第安文化,才惊讶的发现无论是基因还是文明,图腾和建筑物,印第安文化和中原的商文化,都有多相似性,因此也有很多专家提出,印第安正是商朝遗民迁徙到美洲建立的文明。而印第安人之间在几个世纪前,依然将贝壳珠作为一种等价货贝。

至今留存的许多资料中,都能发现海贝是印第安人重要的装饰物,为什么贝壳珠能成为印第安人的货币?专家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不排除这是商朝留下来的一个习惯。

虽然有很多专家提出了各种观点支持这个推测,但这个说法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从周武王伐商能看出,商王朝还是非常的强大,周朝能够以弱胜强,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也正是这支强大的商军存在,让贝币的推广得以有效的施行。


三:商王朝最大的优势,是掌握了贸易的通道,因为商王朝可以说是最早以贸易积累财富的部落,也因此他们掌控了大部分的贸易通道,并且因为贸易,商王朝的贵族掌握了许多地方,风土人情和特产的信息,

这些信息很有可能与山海经对应,能看到山海经大部分的内容,都与当地有什么特产,特产是否可以吃,特产有什么作用有关。而这些路线分为山和海,链接起来其实可能是一条条的贸易通道。只是后世的人觉得里面的记载光怪陆离,研究的时候跑偏了而已。

掌握了贸易通道的商王朝,在强大的商军支持下,囤积了大量的贝币,他们以贝币为结算单位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毕竟普通人当时要随意获取贝币是非常困难的。

贝壳到处都有,古人随地捡贝壳充当贝币不可以吗?

实话说,不是不可能,但却是非常的难,其难度比后世制作铜钱都有难上几倍。

一:要明确一个观念,夏商建立的贝币体系,并非是随便能见到的贝壳就能充当,它是有一个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必须是特定的海贝。

被挑选为贝币的海贝,并非中原拥有的贝类,而是在亚热带和热带海滩上的一种贝类。它的好处就是体积小、颜色丰富艳丽,贝壳的表层非常的坚固,也因为美丽,轻便,耐用。相对起其他的龟甲,玉石,宝石,织锦,其更易加工和携带,容易计算,保存时期长,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等优点脱颖而出。

从考古发现能看到,无论是二里头考古,还是殷墟的妇好墓,或者是三星堆,都是海洋天然形成的贝壳,它和江河形成的贝壳,在外观上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海贝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它背后有个长长的齿槽。专家名为为“贝齿,初期的贝币是天然形成了海贝,没有经过加工,但是到了后期,贝币这经过加工,贝的上面被修理平整,背部这被开了一个小孔,将这些货贝穿连起来,随身携带或者作为装饰品,

因此在当时,如果出外身上挂着一串贝币的人,应该就是一位身价不菲的贵族。当然有人会疑问,为何普通人就不能捡到贝币呢?

因为在当时,夏商王朝的地盘大都在中原地区,因此他们远离海洋,而且当时山高林密,到处都有野生猛兽出没,普通人要到达海边,是需要经过翻山越岭,经过许多荒无人烟的地方,

而这样的行程依靠一个人是不行的,因此需要一个商队,而且商队要从中原到达海边,需要经过一个又一个的诸侯国,想想这样的行程,对于当时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不是很多的时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有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且想要去带心爱的人看海,更成为了奢侈之旅,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捡到海贝。

因为这样的付出太大了,一路上不但有很多未知的危险,对于海边到底有没海贝也是未知数,所以夏商周三朝,选择以海贝为贝币,是经过历史的验证和深思熟虑的。

二:夏商时期,贝币也并非普通人可以使用,由于贝币获取是经过贸易,或者进贡得来,因此贝币其实流通的数量并不是很大,而且天然的贝币还是必须是特定的海贝,因此普通人要获得贝币很困难,

更重要的就是当时的商业贸易,被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发达,大部分的人过的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手工业已经分离了出来,但贸易还是控制在贵族的手中,因此普通老百姓并非是贝币的使用者,贝币反而是当时各部落贵族的一个身份象征。

所以如果一个普通人没有经过赏赐,又没有经过贸易,忽然能拿出许多贝币,肯定会引起贵族们的注意,因为贝币本身具有数量的限制,其标志性也很强,天然形成的贝币也完成无法造假,因此为了搞清楚,为何此人能忽然获得如此多的贝币,捡贝币去花的人,反而会作茧自搏。

等于现在一个人,本来日子过得一般,但是忽然一天暴富,花钱很任性,人们就会感觉很奇怪,并且这人一没有特别的发财原因,二没有发财的渠道,财富怎么来的,肯定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如果说是地上捡到的,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个解释有点太荒谬了。

三:夏商王朝获得海贝都是依赖贸易和进贡,他们也不是去海滩捡来的,可见要在中原捡到海贝的机会等于是0,而这也让夏商王朝推广贝币一个基础,由于普通人获取渠道难,本身供应数量有限,反而更利于王朝的把控。

从三星堆遗址中,我们就发现三星堆遗址的贝壳,经过研究这些海贝,既不是中国近海所产,也不是长江黄河流域的贝类,而是远离四川的印度洋上的贝壳,

殷墟出土的海贝,更是数千里外的南方海边独有的贝类,这些考古的发现,也侧面上印证了贝币获取的来源。

由于天然贝币太少,随着周朝建立后,经济不断的发展,特别是春秋时代,各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天然贝币的数量,已经远远无法供给,因此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出现了金属货币,

这些金属货币中,三晋(赵、魏、韩),齐国,楚国所使用的货币形状,就是海贝状。这些利用金属,玉制,石头,模仿海贝形状的钱币,后世统称为贝币,

贝币的影响力直到秦始皇推行五铢钱,才逐渐的削弱,不过天然海贝和金属贝币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几千年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汉唐时期依然有许多达官贵人,会把一些制作精美的金贝作为陪葬品。

因此综合的来分析,夏商周时期,普通人想捡个贝壳去充当货币购买东西,还幻想以此一夜暴富,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因为贝币可不是在江河能随意捡到的,它的来源是远离中原的海边,当时王朝获取这些贝币,是通过贸易和进贡,因此天然贝币是掌握在贵族手中,并且市场流通也是有一定数量。因此一位普通人,忽然一夜之间拿出众多的货贝,的确会令人感觉很可疑,因此人们才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暴富想法,中国先民一早知道踏踏实实的工作,安安心心的过日子,勤俭节约的生活,一定会走上富裕之路。




用贝壳作为货币是在夏朝和商朝,夏商主要集中在安徽以北,河南以西的内陆,离海边较远。

内陆人很喜欢贝壳,欧尔用食物与海边商人交换,就形成了货币。

去海边捡贝壳,在当时可能会有去无回,怎么能一夜暴富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贝壳   穷人   货币   夏朝   王朝   商朝   中原   海贝   河南   钱币   普通人   海边   时期   部落   财经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