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子嗣众多,为何没人能阻止得了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

曹操有25个儿子,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操还有五个儿子在世,分别是:曹据、曹宇、曹林、曹彪、曹茂。他们没人起来反抗司马懿,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权力、没有兵、没有钱。

曹魏诸侯王无权无兵,备受打压

第一,就是只虚封而不给实权。曹丕虽然把自己的弟弟们都封了王,但这些诸侯王没有任何治理封国的权力,封国内的官员全由朝廷任命。至于兵权,更不是诸侯王能染指的了,他们甚至连保护自己的安全都比较困难:封国内最多只有几百人的军队,而且都是老弱病残。

第二,经常更换诸侯王的封地。曹丕为了不让诸侯王在地方形成自己的势力,经常迁徙他们的封地,改变他们的封号(曹植经常迁来迁去)。让他们从一个封地到另一个封地,而不能通过长期在一地积累势力。而且曹丕还不允许诸侯王之间见面,联络,防止他们交通搞事情。

这样的政策,确实起到了很好地效果,终曹魏一朝也没有诸侯王作乱,甚至连作乱的想法都没有。但也造成了一个弊端,那就是当司马家夺权的时候,曹魏各地的诸侯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魏被取代,因为他们无兵、无权、无钱(估计也没有心思,已经寒心了)。




曹操子嗣众多,没能阻止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的罪魁祸首其实不在司马懿,而在曹操的儿子曹丕和孙子曹睿身上

一、高平陵之乱暴露的问题

众所周知的是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控制权,这里面虽然有司马懿本身才干出众的原因,但是和曹魏彼时当家人曹爽的懦弱无能,优柔寡断有很大关系,而且最主要的是曹魏的大权当时在曹爽手里,不在曹家帝王曹芳手里。

问题就在这,曹魏历时四代到了曹芳手里,当家做主的却不是曹芳,而是曹睿,涉及参与高平陵之变的臣子呢?司马懿,蒋济,高柔这些,那是曹操时期的臣子,这分明就是功臣影响力大过君主的威望了,这种情况下一个乳臭未干的曹芳能斗过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才怪了。

二、曹睿的私心

曹芳是曹睿的继承人,可是曹芳的身份一直是一个争论,有说是曹睿私生子的,有说是曹彰一脉的,反正虽然姓曹,但是影响力太差了,接班曹睿又没有忠臣相辅佐,肯定要出问题。

这点上曹睿会没有想到吗?史书上对曹睿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真实的曹睿除了死的早点,还是很有本事的,可以说是翻版的秦皇汉武了,无论对当时时局的把握,还是御下的本事,那是比他老爹曹丕强一百倍的人呀,这样的人掌权期间一切都好,但是撒手人寰时候继承人的选择上却藏了私心。

曹睿能不能选合适的继承人,肯定可以,但是如果选择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诸夏侯曹,那么继承人往后在继承就和他曹睿这一脉没什么关系了,但是选了曹芳,起码是自己扶持的,将来自己稳稳的第三代曹魏君主,没有任何问题,可惜曹芳太小,根本经不起折腾。

三、坑爹的曹丕

曹丕这个人,其实文采和老爹还有他那个才高八斗的弟弟有得一拼,但是专心政治,最后终于得偿所愿地继承了曹操的衣钵,本来挺不错的事,可惜这家伙和他哪个牛掰的老子一比,还是差了不少。

曹操是唯才是举,曹丕这镇不住呀,来了个九品中正制,这是干嘛的,就是扶持士族大家的,这下可好,司马懿这种的士族实力越来越大,最后肯定要给曹魏政权挖坑的,但是这个坑谁填他可不管了。

还在自己的儿子曹睿还不错,可是曹丕也没想到,最后这个大坑让曹芳平了,毕竟士族大家权利越大,曹魏本身的权利就越被压缩,加上曹丕当年分权自己兄弟,又开始禁止后宫干政,最后到了曹芳那,能帮曹魏政权的力量基本没了。

总结:虽说曹操子嗣不少,但是没有军权实权,又被曹丕曹睿挖了坑,即使不被司马懿篡权,还有其他人会上,就是那个妥协的曹爽,还不过是曹真的儿子,而曹真也不过是曹操的养子,也不是真正的诸夏侯曹,所以乱世之中,幼主临国,还是有很大风险的!




曹操的子嗣确实非常多,仅仅儿子就有二十五个之多,但是这些人都没能够阻止司马懿篡夺曹魏的江上,确实令人扼腕叹息。究其根源,还是来源于曹操的继任者曹丕的一系列措施,为曹魏江山倾覆埋下了伏笔。

那么曹丕到底做了那些事情,让司马懿以可乘之机篡夺了曹魏政权呢?

首先,选官制度的更改,导致曹魏失去了基础。

东汉时期选官任能采取的是察举制,到了汉末时期,这一制度的弊端导致选官制度混乱,天下大乱。

作为出生在这个时期的曹操深知察举制的弊端,因此高举唯才是举的大旗,招揽了大量的人才至麾下,为创立曹魏打下了基础。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逐步稳定,人才的成长和选拔处于稳定期。

唯才是举这个方式不再适应曹魏的发展,因此在曹丕即位后不久,希望获得另外一部分的人拥护,这部分人就是世家大族。

在曹操在世时期,利用唯才是举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成为曹操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但是等到曹丕时期,由于本人缺乏过人的威望和气魄,需要取得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在陈群的建议之下,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意味曹魏政权的主要支持者逐步从庶族为基础转向世家大族为基础。

这一转变一直从曹丕延续到曹睿时期,曹魏逐步向世家大族融合,共享权力。然而这一景象到曹睿去世后得以转变改变。

辅助曹芳的辅政大臣曹爽等人试图扭转从曹丕到曹睿时期以来的权力格局,企图从世家大族手里夺取权力。

可是九品中正制已经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和壮大,已经深深的扎根于社会各个细胞之中。不仅世家大族已经从中获益,不愿意改变,即使是原来的庶族,由于没有更多的人才资源可以提供,因此对于曹爽们新的提法也不感兴趣。

因此,曹爽等人历经十年的努力,既没能打破世家大族掌权的局面,也没能从底层提拔更多有用的人才,从而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中应声而倒,毫无反手之力。

究其根源则源于曹丕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已成气候,无法扭转,让曹魏失去了可以利用的人才资源。

其次,疏远亲族,导致皇权失去翼护。

曹丕在激烈的兄弟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赢得王位。这一胜利成果让曹丕非常珍惜,甚至到护食的地步。

等到曹丕即位之后,对于曹操的子嗣,也就是自己的兄弟采取了虚位,迁徙甚至禁锢的方式,从而让曹氏亲族远离曹魏的权力中心。

从东汉,西汉以来,皇权的翼护方式不外乎利用宗室和戚族。宗室就是皇帝的兄弟,戚族则是外戚,这些人在拱卫皇权,制衡外臣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局限性,也让曹丕无限放大其危害性。

因此在曹丕即位之后,放弃了亲族拱卫皇权的方式,只是起用了一些曹氏远宗;对于戚族,则主要是继承曹操的风格,不和世家大族联姻,同时也不再封赏外戚,从而避免了外戚势力在权力格局中出现。

曹丕这一行为固然可以起到避免宗室夺权,外戚干政的局面,但是皇权的守卫势力来源于哪里呢?当皇帝强悍,才干出众的时候,皇帝本人可以制衡各方势力,统筹全部,可是一旦皇帝能力低下,那么权力格局则如何平衡呢?

曹魏权力平衡格局在曹睿死后就失去了平衡。曹睿鉴于继任者曹芳幼小,没有足够的能力统筹全局,不得不启用总是曹爽等人来拱卫皇权,可是宗室久不在曹魏权力中心,临时起意的任用完全无法撼动久已形成的世家大族掌权的格局。

因此,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无论是宗室还是外戚均无法起到拱卫曹魏政权的作用,反而世家大族则一股脑的站在司马懿的这边,从而导致曹魏政权就这么轻易的让给了司马家。

最后,皇帝短命为司马懿篡位创造了客观条件。

曹魏掌权被司马懿窃取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曹魏历代皇帝的寿命相对比较短,无法形成有效的统治。

曹丕于公元220年即位,死于226年,在位大约七年,活了40岁;曹丕的儿子曹睿,是为魏明帝,于公元226年即位,死于239年,大概只活了三十六岁,无论是曹丕还是曹睿当政期间,以司马懿为首的世家大族只是忠心耿耿的护卫着曹魏政权,其原因是曹丕和曹睿才能卓越,正值盛年,能够有效的掌控曹魏实际权力。

然而形势到曹睿的后代曹芳发生了变化。根据历史记载,曹睿去世的时候没有儿子,从其他宗室中抱养了曹芳,而曹芳即位的时候年仅八岁。

一方面曹芳年纪过小,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朝政,另外一方面出身并非嫡子,因此无论是声望还是地位来看,曹芳作为皇帝没能够有效的治理曹魏,让曹魏平稳过度。

在实际权力掌握在以曹爽为首的亲族手里的情况下,这就无可避免的导致宗族和世家大族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后宗族失败,世家大族完胜,权力落到了以司马懿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手里,为后来的权力更迭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即使曹操子嗣众多儿子,依然无可避免了曹魏政权更迭,落到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手里,既有曹丕时代形成的选官制度,也有曹丕虚其宗族和外戚的措施,甚至继任者短命,这些都是导致政权更迭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养儿防老,古代的皇室大多大兴后宫,为了开枝散叶以永保皇室血脉流传。另一方面,毕竟血浓于水,很多时候统治者为了巩固皇室权利,将自己的儿子给予实权,以拱卫皇室。不过事无绝对,比如三国时期的魏武帝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但是曹魏的江山还是被司马懿夺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曹操儿子并非个个人中龙凤

曹操的儿子的确不错。不算早逝的曹昂,曹丕城府极深,曹植文采斐然,曹彰勇武过人,曹冲少而聪慧。但是除了这四个,曹操其余的儿子史书中并没有过多的着墨,史书不提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人并没有多少能力,没有做出大事自然没人记得。而且曹植,曹丕,曹彰,曹冲都死的很早,最长寿的曹植也在232年去世,说白了,司马懿活得太久了!

其二,曹丕对宗室的限制

曹丕登基后,出于对权利的巩固,曹丕启用世家大族势力,削弱宗室的权利。举个例子曹丕先后幽禁了曹植和曹彰,将出于大族的贾诩,陈群等加以重用,所以当司马懿搞破坏的时候,曹家已经没有多少有反抗力量的人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曹操儿子多和司马懿篡位有关系?我觉得有,但是关系不大,毕竟司马懿正式夺权不是在曹操儿子那一代夺权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不准确,因为司马懿虽说权势极大但是我感觉要是说“曹操儿子多,却没有一个能解决司马懿的,这就有点牵强了。”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喜欢历史,不关注在下,你,过得去吗?

一、老曹儿子多

曹操儿子多这是真的了,咱就先来说说最有名,有能耐的几个吧!

有后来坐上老大位置的曹丕,这个就不用质疑能力了,兄弟这么多,而他坐上这老大的位置虽然有运气成分,但是能力还是有的,而且自己老爹也只敢叫“魏王”,而这个儿子却敢称帝,的确是个人才。



曹植,这个文学大家啊!老哥想杀自己,七步成诗救下自己,的确也是个人才,不过不是当皇帝的料,也就写写文吧,最后还是被老哥盯上,生在帝王家真的惨啊,身不由己。就连自己喜欢的女人甄洛都成了老哥的人,自己只能写个《洛神赋》抒发抒发感情了。能靠曹植跟司马懿斗吗?显然不可能。



还有本来应该继承曹操一切的曹昂,但是曹昂为了老爸,战死在了沙场之上,也是很悲催的。

曹冲,就是那个小小年纪就去称大象的,可惜十三岁就得病死了,天妒英才啊。

还有曹勤、曹干、曹乘……曹操的儿子真的是一大堆,但是真的能出来扛事的,说句实话“不多”,这后来司马懿篡权最大的一个原因了。

二、司马懿篡的权,不是儿子是孙子



大家都知道司马懿篡权是在清除对手曹爽后,那时候是谁主曹家呢?曹芳,曹操的曾孙子。中间还有孙子曹睿呢,曹睿老爹曹丕在临死前还托孤司马懿,这就说明这时候曹家没一个人看出司马懿的狼子野心,这直接就说明了,司马懿最后能篡权上位,和曹操儿子没直接关系,也谈不上曹操儿子没除了司马懿,毕竟在曹操儿子辈这一代里,司马懿没暴露自己的野心啊,这样别人看不出来也不好动手。



曹丕到死都给儿子说:“儿子啊!老爸给你留了三个能人,司马懿、陈群、曹休,这三个你就放心用吧!可不能不相信他们哦,这是老爸精心挑选的人,不用担心。”有了曹丕这句话曹睿也是放心大胆,但是曹氏一代代下来,远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基本上算是废了,而且曹芳上位时,年纪也不大,刚好给了司马懿一个机会,让自己在魏国的权利进一步增大。

三、司马懿夺江山?

司马懿根本就没有夺江山,撑死算个专权,他没有逼皇帝退位,也没有改朝换代。(这些都是他孙子司马炎做的。要说夺江山,不能赖在他头上。)

司马懿可以说是为后来孙子建立晋朝打基础,而不是建立“晋朝”。司马懿或许有这样的想法,但司马懿当年的环境也不允许。内部和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很多,他篡位不合适。 司马家经过司马懿的经营,在加两个小狼司马昭和司马师,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大了,到了司马炎这里篡位也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司马懿最开始是有野心的,但可能也没想着做老大,也就是当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了自己俩儿子这想,你曹家可以篡权后篡位称帝,我司马家有何不可?我司马家也可以,更何况你们还没几个能人了,老爹司马懿还给我兄弟俩打下了这么好的基础,不更进一步都对不起老爹,孙子看见老爹都这么拼,自己不能落后,也就称帝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江山   中正   司马   孙子   外戚   大族   子嗣   宗室   皇权   老爹   诸侯   政权   世家   皇帝   权力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