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了22年皇帝,为何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1421年,一名即将处死的宫女,说出了朱棣不能生的真相!史官们怕杀头,谁也不敢如实记载。


说起明成祖朱棣,熟悉历史的朋友,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朱棣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仿佛他生来就是做大事的。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10岁被封为燕王,16岁被下放到祖籍凤阳“实习”,17岁与徐达的嫡长女大婚,20岁到北平就藩,30岁深入漠北、大败北元大将乃儿不花,39岁举起靖难大旗、以区区藩王之力对抗整个朝廷,42岁大功告成、登基称帝。


在此期间,朱棣不仅出色完成了事业上的积累和转型,还成功为皇家开枝散叶,有了4子5女,虽然这半数以上的指标,都是燕王妃徐氏完成的。


然而,自此之后,朱棣的人生就出现了分裂。


一边是事业上继续高歌猛进,南平安南、五征蒙古、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举世闻名的“永乐盛世”,一边是生活上偃旗息鼓,后宫里再也没有新生儿出现。



我们不禁会问:


朱棣当皇帝的这22年里,发生了什么?


从年龄上看,朱棣登基时42岁,完全在育龄内,要知道他的父亲朱元璋,直到68岁时,还生了一位宝庆公主


从条件上看,皇家的子嗣越多越好,完全不用考虑计划生育,而且不管生多少,都能养得起;


从利益上说,朱棣的妃子们比他更想生孩子,因为只有生下孩子,她们在后宫里的生活才有保障,朱棣驾崩后,她们才不会沦为殉葬品。


……


既然朱棣有条件、有能力、有动机生更多的孩子,但他登基后,为什么再也不生了呢?



目前,针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咱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说法一:朱棣身体不行


直白点说,就是朱棣作为男人那方面不行。


这个说法的最直接依据,就是朝鲜留下的史料——《李朝实录》中关于“鱼吕之乱”的记载。


永乐十九年,朱棣在调查“权妃之死”的真相时,意外发现另一位后妃贾吕氏及宫女鱼氏行为不检点,与宦官私通。


朱棣大怒,遂下令彻查此事,结果又吃惊地发现,这位贾吕氏曾和宫女密谋,想要毒死朱棣。


是可忍熟不忍!


朱棣顿发雷霆之威,让锦衣卫将涉事的2800多名宫女全部抓捕起来、凌迟处死。


一位宫女在临死前,对朱棣愤愤地说:“你自己作为男人不行,妃嫔们才与太监私通,我们有什么错?”


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 皆亲临剐之。或有面诟帝曰: “自家阳衰, 故私年少寺人, 何咎之有?”


虽然《李朝实录》直接交代了朱棣称帝后没有子女的原因,但国内很多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


一方面,《李朝实录》里的记载有很多失实的地方,比如,满皇宫的宫女加起来,也不过就2000多人,怎么会有2800名宫女凌迟处死?


另一方面,《李朝实录》里的记载是孤证,国内野史、正史均没有相关的记载,所谓“孤证不立’,我们目前只能把它作为一个参考,而不能把它当做史实依据。


也有人反对说,朱棣有功能性障碍,这件事毕竟关乎到皇家的颜面,所以,正史不会记载。


但如果朱棣有需求的话,一定会去寻医问药、留下相关的诊疗资料。


就像宋高宗赵构一样,他也是年仅22岁就“不行了”,于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赵构四处求医问药,留下了大量治疗“痿腐”之症的记载



我遍查史料,虽未找到朱棣“阳衰”的直接证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朱棣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这或许就是导致他登基后不能生育的罪魁祸首。


我有三点证据:


第一、朱棣爱吃生芹、曾患有寄生虫病。


朱棣年轻时,经常肚子疼,朱元璋就下旨,特派名医戴思恭为燕王诊治。


结果,朱棣喝了几服药仍不见效,戴思恭纳闷不已,就问燕王:“敢问殿下,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啊?”


朱棣回答说:“生芹”。


戴思恭心中了然,当即重开了一服药,让朱棣喝下,当晚朱棣拉出了很多虫子,病也好了很多。


燕王患瘕,太祖遣思恭往治,见他医所用药良是,念何以不效,乃问王何嗜。曰:“生芹。”思恭曰:“得之矣。”投一剂,夜暴下,皆细蝗也。——《明史·戴思恭传》


从现代医学上说是,芹菜适量吃,对人体不会有害。若吃得过量,就会抑制男性睾丸酮的生成,减少精子的数量,进而就会影响生育功能。


而朱棣几乎到了每餐必食生芹的地步,这种吃法,怎么会不过量?



第二、朱棣常感到双腿“痹弱不支”。


1407年,47岁的朱棣,与侍从太医蒋用文讨论养生之道时,抱怨说:“朕近日感觉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双腿无力。吃了太医的很多药,也不见好。”


蒋用文遂赶紧安慰朱棣:“皇上还是以保养为上,只要正气足,疾病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药下得太猛,反而会伤了根本”。


“双腿常感痹弱不支。诸医多以痿症治之。”


但身为皇帝,即便疾病缠身,朱棣也没有休养的时间和资本。


为了彻底打败北元的残余势力,他五次北伐,其中三次带病出征,以至于元气大伤、病情日重。



第三、朱棣患有严重的风湿病。


1409年,49岁的朱棣召见了获罪的江南名医盛寅


在给皇帝诊过脉后,盛寅断定朱棣得的是风湿病,遂开了一副药,朱棣服用后,果然日益见好,于是,免了盛寅的罪,并将他升任为御医。


朱棣对盛寅的判断很认可,他进一步解释说,自己这病,都是长年在塞外征战,被风寒所侵导致的。


“盛寅,……永乐初,为医学正科。……,即召入便殿,令诊脉。寅奏,上脉在风湿病,帝大然之,进药果效,遂授。成祖对此深然之,可知其病患之感已久,故亦自谓称:朕北征出塞,动至经年,为阴寒所侵而至。”——《明史·盛寅传》


可奇怪的是,自1417年后,朱棣再身体不适,就不怎么传召太医了,而是请道士。


众所周知,道士所谓的“灵丹妙药”,不过是一些强体壮阳的丹药,虽说一时能给人强壮之感,但天长日久,会让病人更加虚弱不堪。


从这一事实记载里,我们起码能得到两个信号:


一、寻常太医已无法治好朱棣的疾病;


二、朱棣开始吃道士的虎狼之药,是不是在房事上也力不从心了?


从上述分析可知,朱棣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但他拖着病体,仍旧常年征战,更加掏空了身体,以至于最后病死在了北征途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对付房事已属勉强,想生孩子,更是难上加难啊!



说法二:朱棣励精图治,没空

尽管,朱棣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朱棣是一位好皇帝。


他用22年的时间,从内政、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全面整顿,给子孙后代打下了200多年的基业。


正因为朱棣一个人干了这么多的事,所以有人认为,朱棣当皇帝后,没有子嗣的原因是:没空


我却不这么认为。


若论忙,朱棣应该比不上父亲朱元璋。


朱元璋自废除宰相制后,将军权、行政权全都揽在了自己手里,据记载,为了批阅奏章,朱元璋一天只睡4个小时,就连吃饭时,都在看奏折。


即便忙成这样,朱元璋磨刀不误砍柴工,依然生了十来个孩子。


朱棣虽然也没宰相的辅佐,但他创建了内阁制,允许解缙、胡广、杨荣等大臣入值文渊阁,参政议政。


这就大大减轻了皇帝的负担,也为朱棣争取了充足的“个人娱乐时间”。


再加上,朱棣北征蒙古时,权贤妃和吕美人一直随驾。


所以,朱棣登基后,没有诞下一儿半女,真不能拿“没空”当借口。



说法三:朱棣与徐皇后感情甚笃,对其他后妃没兴趣

这种说法前半句符合史实,后半句就有点离谱了。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六王之首徐达的嫡长女。


作为将门之后,徐皇后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她既能陪朱棣花前月下、儿女情长,又能代朱棣厘清政务、保卫城池。


朱棣有9个孩子,徐皇后一人就贡献了7个。

从子女生育数量上看,朱棣与发妻徐皇后的感情非常深。

从洪武十年,二人大婚到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整整八年的时间里,徐皇后为朱棣生下了7个孩子,也就是说,这八年里,朱棣对徐皇后几乎是专房之宠,其他嫔妃再多,充其量也只是个摆设。


要不然,以朱棣这么高的命中率,别的妃嫔不可能没有孩子。


1407年,徐皇后病逝,朱棣悲痛欲绝,并当众表示再不会立皇后。


惟永乐五年仁孝皇后崩,上追思甚笃,不再立中宫。——《烬宫遗录》:



虽然朱棣对徐皇后是真爱,但徐皇后驾崩后,朱棣并没有“守身如玉”、不踏入后宫一步。


1408年,朝鲜送来一位擅长吹箫的权姓宫女,朱棣对她宠爱非常,不仅破格将其封为“贤妃”,还让其执掌六宫。


谁知三年后,权贤妃在伴随朱棣北征途中,突然暴毙。


朱棣经常“含泪伤叹,至不能言”,还为了调查权贤妃的死因,在后宫大开杀戒。


除了权贤妃外,朱棣的后宫里还有吕美人、王顺妃、吴惠妃等数十位后妃。


由此可见,朱棣在徐皇后死后,对其他后妃不感兴趣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说法四:朱棣担心皇子们争储


这种说法更荒诞了。


朱棣登基时,皇长子朱高炽已经24岁、皇次子朱高煦22岁、皇三子朱高燧19岁,三位嫡子已经成年,而且各立有军功,朱高炽又是朱元璋钦定的世子继承人。


连战功赫赫、颇受宠爱的朱高煦都无法达成心愿,朱棣若生下幼子,庶出的弟弟们,又拿什么本钱动摇皇储的位置呢?


总的来说,朱棣登基后虽后妃如云,却不能生下一儿半女的原因,既不是因为没空,也不是因为痴情,而是因为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再加上他常年征战、操劳国事,渐渐掏空了身体,以致于失去了生育能力。




1402年,在“靖难之役”中最终获胜的燕王朱棣登基为帝,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1424年,在第五次远征蒙古的回师途中,明成祖朱棣因病去世,时年64岁。翻看史籍中记载的朱棣的一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朱棣在做皇帝的22年间竟没有一个孩子出生。要知道朱棣继位的时候不过才42岁,正值壮年,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不至于一个孩子也不再出生了,在这一方面他实在和他的老爸朱元璋没法比,朱元璋66岁还有一个儿子出生,67岁还有一个女儿出生呢?

说起来,朱元璋的生育能力在古代帝王里还算是很可以的,一生有42个孩子出生,他的长子朱标37岁去世,也还有10个孩子,在去世的那一年,朱标还有孩子出生,而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64岁去世,却只有9个孩子。而且,朱棣最小的一个孩子名为朱高爔,生于1391年的冬天,这一年朱棣只有31岁,朱高爔生下来不过一个月就夭折了,而朱棣的倒数第二个孩子是长宁公主,生于1386年,22岁的时候去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棣在31岁的时候似乎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当然古代孩子的夭折率是很高的,也不能说明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朱棣32岁之后再也没有孩子出生了。

32岁放在现在的话,还有很多男的没有做爸爸呢,那么,为什么朱棣在这样的年纪就不再生育了呢?这里最先排除掉后妃的原因,朱棣的妃嫔并不少,在史籍中有记载的就有二十多位,还有很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史籍中没有留下记载的。因此只要朱棣想,有无数的女人想为他生儿育女,但偏偏皇宫中谁也没有能够生下一男半女,一个女子可能不育,两个也可能,但所有的都不能生,那就不是妃嫔的问题了,而是朱棣的问题。

那是不是朱棣很忙呢?他确实很忙在做燕王的时候忙着守护大明朝的北疆地区,后来又有一个靖难之役,打了近三年,继位之后又因为得位不正,使劲的折腾,甚至还御驾亲征蒙古了五次,更是在第五次的时候死在了回师的途中,但是这都不能算忙的没时间和妃子谈谈人生和生人。

其实说到底,最可能的就是朱棣在三十来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生育能力,不能成功让燕王府和后来的皇宫里的女人怀孕了。

说到朱棣,就不能不提唐太宗李世民,其实朱棣和李世民之间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两人同样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古代没有皇位继承权,但都通过政变夺位成功,得位不正是两人的共同之处,而且,李世民也是在三十六七岁上不再有生育能力,不过,李世民好歹有三十五个孩子,而朱棣只有九个孩子,这个差距就比较大了。

李世民没有了生育能力多半是因为他戎马半生,又操劳一生,身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才失去了生育能力。但我们看朱棣,情况则难说得多,很多人认为靖难之役对朱棣的生育能力有影响,让朱棣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那几年的战争也是比较残酷的,因此他在称帝之后再也没有生育过。但是前面说了,他最后一个孩子出生是在1391年,当时朱元璋还好好在那做着皇帝,离靖难之役也还有八年的时间,这八年里,朱棣也并没有孩子出生,因此朱棣大概率在做燕王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

朱棣生于1360年,大明朝建国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因此并没有参与建国之初的战争,可以说朱棣的童年还是不错的,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16岁的时候才被要求到外地做藩王,但在就藩之前,朱元璋的儿子们都从南京回到了凤阳老家,直到朱棣20岁的时候才就藩。不过朱棣的藩地是在北平,从南方进入北方生活,难免会水土不服,这对于朱棣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并且还要经常参与对塞外蒙古的战事,后来的北方战事大部分都以朱棣为军事将领展开。

北方塞外的恶劣天气以及不间断的战事可能是导致朱棣失去生育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还有不加节制的私生活等等,这都能损害生育能力。当然,这些也都只是猜测,或许还有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也说不定。




朱棣儿女少,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太忙。

作为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一出生就注定很忙的,在朱元璋的家庭计划里,北方的防线必须有“藩王”坐镇,朱棣是老四,比较排前,这个任务他跑不掉。

朱棣十岁的时候,他的岗位确定了,没有意外的话,下半辈子待在北京,这个地方可重要了,是原先大元的都城所在,十七岁那一年,和徐达长女徐氏正式结为夫妻,开始了一个男人完整的一生。


二十岁的时候,朱棣就藩,一开始的新婚生活,过得还算幸福,但朱棣不知道,他的人生最清闲的,就是这段日子了。


和妻子徐氏结婚那一年,长女永安公主出生,次年,嫡长子朱高炽出生,如此一来,燕王世子便有了,第三年,次女永平公主出生,也是这一年,燕王朱棣带着老婆家人开始前往北京,职责是一生镇守北京。


因为和妻子徐氏属于是“青梅竹马”,两人是有感情基础的,在燕王时期,朱棣的“侧室”屈指可数,他的子女大多数都是“嫡子嫡女”,属于是比较“奇葩”的一种皇帝,毕竟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是庶子庶女更多一点。


就藩之后的朱棣,过的日子并不是很快活,北京位于对抗北元的第一道防线,二十来岁的朱棣就已经要天天忙着守卫边境了,跟那些其他兄弟描述的美好生活根本不一样。


很快地,朱棣过上了“三点一线”的生活:


军旅、生孩子、回北京。

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年轻的朱棣和年轻的徐氏继续“造人”,朱高煦、朱高燧,还有两个公主先后来到人世,这个时候,要说朱元璋哪个儿子最自律,除了朱标以外,朱棣绝对是排在第一的。


这种弟弟守边疆,哥哥拿江山的日子,也过得挺自在。


但世事无常,朱标在英年状态下早逝,给了朱元璋致命一击,脆弱的朱元璋开始看儿子们不顺眼,朱樉、朱棡经常有作风问题被朱元璋严厉训斥,或许朱棣这个时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怎么敢找其他媳妇。


就这样,时间到了建文帝时期。


建文帝登基前,曾和四叔朱棣发生过摩擦,建文帝还派人监视朱棣,看看朱棣想干啥,朱棣在侄子登基这段时间里,忙着“装傻”,什么睡猪圈啊,傻笑之类的事情都做完了,他可不敢在这个时候生孩子。


随后又到了叔侄二人撕破脸皮的阶段,朱棣带着人马一路杀向南京“靖难”,军旅生活是很苦的,靖难之役,朱棣一路都很辛苦,这可是他事业的转型期,事业太重要了,他不可能说在这个时候干点别的啥。


唯有管住自己,才能功成。

公元1402年,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建文帝“消失”在了大火燃烧的南京皇宫中,朱棣被内应打开城门,顺其自然地登上皇位,成为了大明第三任皇帝,朱棣的即位是很忙的,忙着清算建文帝的臣子,又忙着迁都。


正式坐稳皇位后,朱棣算是忙里偷闲了一会,但这个忙里偷闲的时间里,没有记载朱棣纳妾生子,纳妾倒是一直纳,但却是也没有再生下孩子,后世人对这个阶段的朱棣,表示了一点“怀疑”。


稍微闲的时候,朱棣都没有生出孩子来,不久之后,他为了“一劳永逸”,绝对带着大军北伐,他御驾亲征,国内的政治事理,就交给了太子朱高炽,这种模式就跟朱元璋和朱标是一样的。


“永乐北伐”,这是一个举国之力的漫长规划,北元势力春风吹又生,顽强至极,不说灭了他们,就连暂时性地遏制都做不到,为了后世子孙,朱棣就决定出发了。


永乐七年,朱棣派出“绥靖”的使者被杀,也是同年,北伐大军因为冒失而大败,亲征鞑靼,朱棣必须要提上日程了,跟北元的外交,朱棣只能是以战斗来回应,这个时候,朱棣也已经步入了中年了,身体机能开始下降。


徐皇后也已经不在人世了,朱棣心中那份纯粹的感情减少了,而他的儿子、女儿们都长大了,该成家的也成家了,朱棣心中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没有那么强烈,跟朱元璋不同,朱元璋当年是为了生儿子守卫家国。

把大事交给朱高炽,带着汉王朱高煦,朱棣就已经打了很多场硬仗了,永乐北伐是一个漫长跨度的问题,很大程度地削弱了草原的实力,第一次亲征,明朝就把几个强大的部落成功“招降”封王。


不过麻烦还是不断,朱棣的日子过得并不安静,永乐十二年,朱棣再次带着大军北上,草原恢复了实力,又再扰边大明,刚好首都在北京,朱棣带人北上不要太方便,于是便有了“忽兰忽失温”之战,大明再次获胜,几个蠢蠢欲动的部落又再次认怂了。


在永乐十三年之后,朱棣开始了一段较为轻松的生活,但是国内的事业也是没有停下,从太子朱高炽每天忙得快要失去自我就看得出来,但即便是开始闲了下来,朱棣已经开始老了,也许已经过了人生的黄金时期。


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来,朱棣的妃子是真的不少的,还有来自于朝鲜的妃子,后宫算是充实,但不知道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还是朱棣压根跟她们就没有什么来往,朱棣没有在她们生下留下龙种。


朱棣九个子女中,四子朱高爔和五女常宁公主是非嫡生的,这也就意味着,朱棣再努努力,就跟杨坚接近了,因为杨坚就是只跟自己的皇后独孤伽罗生孩子,而且朱高爔和常宁公主,生母的记载都是不详。

为何会不详?怎么说都是皇子皇女,只要一出生了,就必须把一切信息记录下来,永乐皇帝算是个有文治武功的千古皇帝,子女绝不可能被史官寥寥几笔带过,能够解释的是,朱棣对于这两个孩子的生母,并不重视。


只有不重视,下面的人记载才会模糊,甚至是刻意处理淡化掉,再结合朱棣的子女中的嫡庶比例,基本可以确定,朱棣对于这些妃子真的不怎么上心,或许朱棣为的就是不走朱元璋的老路,子女过多,皇权受威胁。


这一个理由,是极有可能的,朱棣知道藩王制度的危害,即便他曾经是藩王。


要说错,他跟建文帝谁都没错,错就错在这个制度,天生要君臣做对,所以朱棣也在削藩,遏制藩王们的权力,既然朱元璋的后代们都这么难打发了,自己的后代,更不是处理不了这些关系吗。


但也有人说,朱棣在登基之后就生不出孩子了,跟他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原因,因为靖难之役数年艰难的环境,生理心理都压力倍大,朱棣在获胜后,身体也已经出现了病变,身上有病灶,因此皇嗣不诞。


不过这个说法只是一种可能性的猜想,因为朱棣登基后,压根没有说大方面寻找这类型的御医,好像完全不在乎一样,要不就是朱棣不在乎了,否则就只能是朱棣故意不留下种了。

永乐二十年到二十二年,朱棣发动了人生最后一次北伐,这一次出征,收获巨大,但朱棣也已经到达了人生的最后光阴了,他在归来的途中死去,在他死后,还出现了他的儿子、孙子们争权夺利的情况。


或许朱棣早就猜到了,这个时候的争权夺利,还真的是多一个人多一个变数,要说朱棣不想给朱高炽和朱瞻基一脉再增加难度了,这个理由倒是完全有可能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很显然,朱棣壮年遇到生育困难,为什么这样说呢?朱棣出生在公元1360年,登基于公元1402年,朱棣在登基称帝时已经42岁,正值壮年时期。

朱棣共生育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其中最后一个孩子是朱高爔,他出生在公元1392年,也就是说朱棣从32岁之后就没有生下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


因此历史对朱棣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朱棣在正值壮年的年纪后就没有生育子女?

首先要排除朱棣不近女色的可能性。

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发现,朱棣在登基之前已经迎娶多位妻妾,通过靖难之役登基称帝后,明成祖朱棣曾经多次广选美人充实后宫,这是皇帝登基后的普遍操作,因为皇帝子嗣兴旺程度之间关系着王朝皇权传递。

明成祖的后宫中有明确记载,也就是有固定位份的妃嫔就超过20人,朱棣共有四位皇子,其中老四幼年夭折,史书上关于他生母的记载都没有,其余三位皇子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他们三兄弟的生母均为仁孝文皇后徐氏。

更为神奇的是,朱棣共有五位公主,前四位都是仁孝文皇后徐氏所生,也就是说朱棣的这位原配妻子为朱棣生下七位子女,可以说对明朝的贡献都非常大。


这位仁孝文皇后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徐氏从小就在皇宫中长大,知书达理深受婆婆和丈夫的喜爱,并且徐氏不愧是将门之后,在靖难之役期间帮助朱棣镇守北平,为其解除后顾之忧。

从徐氏的性情判断,其他妃嫔没有为朱棣诞下皇嗣应该不是徐氏从中阻挠,并且徐氏在去世后上谥号“仁孝皇后”,从谥号可以佐证徐氏的性格是宅心仁厚类型的。

朱棣的后宫女子众多,按道理来讲应该为朱棣产下子嗣,别说皇子,就连公主都没有,可见并不是后宫的问题,问题出现在朱棣身上。

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中曾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事关朱棣的生育能力。

朱棣曾经娶了两位来自朝鲜的女子,她们分别是贤妃权氏和丽妃韩氏,史书记载贤妃权氏因擅长吹箫而得到朱棣的赏识宠爱,看到朱棣经常与贤妃交流乐器,受到冷落的丽妃韩氏就心生妒忌,于是在贤妃的食物中下毒导致权氏死亡。


朱棣得知消息后大怒,在严查过程中发现丽妃韩氏与宦官私通,下令处死韩氏。韩氏在临行刑之前大声咒骂朱棣“自家阳衰,故私年少寺人,何罪之有?”

简单地说,就是韩氏咒骂朱棣不行,因此后宫妃嫔与其他男子私会,这有什么罪过?罪过肯定是不能赦免的死罪,但是同时也透露出朱棣在生育能力方面确实遇到难题。

朝鲜史书上的这段记载主要是出自朝鲜妃子侍女的口中,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其中很有可能是侍女抹黑明成祖朱棣,但同时由于朱棣从登基称帝到驾崩去世的22年时间里确实没有皇嗣出生,不得不让人怀疑朝鲜史书中的记载是真实的。


不管朝鲜史书中的内容是否可信,至少问题出在朱棣身上是确定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由于朱棣前期是能生育的,所以从公元1392年之后发生的事对朱棣来说可能造成不能生育的伤害。根据朱棣的经历来看,很有可能是在北伐蒙古期间留下的永久伤害。

公元1390年和公元1396年,朱元璋发动最后两次北伐蒙古的战争,而这两次战争都是燕王朱棣作为核心主力部队冲锋在前的,在这两次战争中朱棣取得胜利,朱元璋对朱棣也是赞赏。

但是朱棣的身体很可能在这段时间里悄然发生变化,因为朱棣本来是生活在南方地区,气候相对来说更为温暖,自从父亲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朱棣就与众位兄弟担负起拱卫皇室的重任,燕王朱棣镇守的就是今天的北京。


由于气候的变化,再加上朱棣经常要带兵远离北部边疆与蒙古人作战,整天骑在战马上导致身体寒气淤积。朱棣在晚年也曾说“朕北征出塞,动至经年,为阴寒所侵而至。”

此外与朱棣的饮食习惯也有关系,史料记载朱棣喜欢吃芹菜,按照现代人的养生观念,适当增加吃芹菜的数量可以保持血脉更加健康,但是朱棣对芹菜的喜爱程度超乎常人,几乎达到没有芹菜就没有味道的地步,而饮食过量的芹菜会产生杀精的副作用。

朱棣后来丧失生育能力还有可能与朱元璋的遗传基因有关。

朱元璋是从街头乞丐一步步成为大明皇帝的,朱元璋在生育孩子方面属于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共生育有42个孩子。但是如果细数朱元璋的孩子会发现,长子朱标37岁去世、次子朱樉39岁去世,三子朱棡40岁去世,这三位都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就死掉了。


如果说壮年去世是个例,但是朱元璋三位儿子都在这样的年纪去世就有点蹊跷,并且这三位并非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尤其是朱标更是众位兄弟中的典范人物。

因此不得不推断是朱元璋的问题,很有可能是朱元璋前期一直处于东征西战的状态,并且由于早期一直都处于吃不饱穿不暖饿肚皮的状态,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对朱元璋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身心压力都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子们的健康程度。当朱元璋称帝后,生活条件好转很多,在心态上也发生很大的转变,因此后来朱元璋所生的孩子都没有出现大面积壮年去世现象。


从朱棣的后代中也能发现,朱棣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是夭折的,最后一个女儿也是年纪轻轻就病逝,极有可能是朱棣的身体出现潜在问题。

总结一下,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但是在位22年甚至从更早时间开始,朱棣已经丧失生育能力,而其中的真实原因史书并没有记载,根据历史资料推断,可能是因为朱棣常年镇守苦寒之地造成身体损伤,也有可能是朱棣不良饮食习惯导致,也有可能是朱元璋遗传给朱棣四兄弟。




永乐帝之所以能被后人称之为“大帝”,就是因为他是个工作狂,在位二十二年,文治武功都非常不错,那么从大体上总结,永乐当皇帝这么多年都没再产下子嗣,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工作太忙。

朱棣四十二岁登基为帝,年龄算不上老,按照常规的历史来讲,这个年龄生孩子的皇帝并不少,唐朝李渊六十几岁也还不停地生,后世的乾隆六十多岁又迎来了固伦和孝公主,所以朱棣四十二岁,这个年龄要是想生育,那肯定是不难的,而且朱棣一生有妻妾总共二十人,他在位二十二年没有再生育,的确有些稀奇。

在公元1392年,朱棣迎来了人生中最后一个孩子,是个男孩,起名为朱高爔,但朱高爔的命运不好,早夭了,最后连爵位都没有被追封,自他之后,朱棣也没有再生下子嗣。

其实纵观朱棣一生,会因为他还那么年轻就没有了生育而感到惊讶,可深入了解他的人生历程,又会觉得,其实他没有生育也是意料之内的事情,前面说到,朱棣是个工作狂,在位二十二年,为了弥补上“篡位”带来的恶名,朱棣把自己奉献给了大明中兴,所以没有孩子,或许是他所选择的一条命运。

朱棣在洪武二十三年正式出道伐元,这一年,注定了他的人生里的金戈铁马。虽然早在洪武十三年,朱棣就坐镇北京,但是真正抛头颅洒热血,还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朱棣这一战讨伐北元大将,最终获胜,之后的时间里,虽然没有发生大战,但因为位于北京,和北元势力极其接近,朱棣的军事能力得到很充分的磨砺。

征战之人,没有子嗣的概率很高。

不过朱棣最艰难的日子,还是在于建文帝登基后,要说朱棣后来难以生子,也许就和建文帝有关。

建文帝上位削藩,朱棣是建文帝要针对的头号藩王。朱棣用过很多办法,装傻充愣,但还是逃不过建文的削弱,在公元1399年,朱棣被迫无奈,只能走上了“靖难”之路,靖难之役,是朱棣人生战役里最浓厚的一笔,可这三年多的时间,朱棣并不好过。

靖难之役很难打,因为双方力量太过悬殊。

朱棣仅有数百兵卒起步,而建文帝坐拥数十万军队,虽然没有大败,可是有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是,朱棣不是坐在后方指挥的那种将领,而是真刀真枪地带头冲锋、拼杀。朱棣一生受过的伤是不少的,靖难之役中受过的伤更是不言而喻,这场长达数年的“靖难”,对朱棣的身体、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等到朱棣进入南京登基后,他实际上已经心力交瘁了。

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看似风光,实际上他背负着“洗刷骂名”的巨大责任。

在朱棣的儿子中,最明显的是朱高炽,朱高炽就是朱棣的“高级助手”,但朱高炽的命运也是显而易见,后来登基没几个月就驾崩后,身体的病痛很多,其实朱高炽就是在帮朱棣监国这么多年落下的病根,由此可见,四十几岁的朱棣承受的压力只会更大。

即便是自保,而且削藩一事建文帝的确有错,可是朱棣起兵造成建文帝失踪,还有方孝孺十族被诛等一系列事件,只会成为朱棣的骂名,朱棣当上皇帝,心理压力更大,工作强度也只会更大,虽说朱棣四十多岁还在合理的生育年龄,但前提也是需要“备孕”,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那么也将是没有再次生子的概率。

永乐帝的文治武功是很值得称赞的,先说《永乐大典》,这本巨作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一次汇总巅峰,朱棣做到了前人没有做到的,朱元璋也没有做到的,而《永乐大典》耗资巨大,耗心也是无数,就《明史》中诸多大臣、大学士和朱棣商讨大典修缮的桥段就多如牛毛,这件事极其费心。

除此之外,大明中央政治体系朱棣再次进行完善,虽然还没出现内阁,但是雏形已经存在,当然这也是后来朱高炽的贡献更多。

文治上的建功,已经占用了朱棣在京城之余能够自由的时间,历史告诉我们,励精图治的皇帝,在拼命的阶段,能生下孩子的的确非常少,所以朱棣就跨入了“工作狂”的行列。而在京城这么和谐的环境下,朱棣都没有再生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后来北伐时环境的转变,朱棣再想生,可能性更低了。

永乐七年,本来想着和北方鞑靼友好相处的朱棣因为交涉失败而发兵北伐,这一战,他没有亲征,而丘福带着十万大军竟然折戟,全军覆没,这一战让大明尊严扫地,如果处理不好,朱棣将背负千古骂名,就是这一年,让朱棣不得不亲征鞑靼。

永乐八年,五十岁的朱棣披甲北伐,虽然取得了建树,但是也加重了朱棣的生命负担,在南京的时候都生不下孩子,北伐更是不用说。因为是军人出身,朱棣每次大战都是混战军中,说不受伤那肯定是骗人的,年纪大了,还经常流血受伤,朱棣的身体机能急速下降。

其实在北伐的时候,朱棣有着妃子陪伴,其中当时朝鲜所献来的妃子,就很让朱棣喜欢,著名的贤妃权氏,正是朱棣的宠妃,可与这个宠妃,朱棣都没有生下子嗣,当朱棣的黄金年龄一过,又再次征战,朱棣在心理上、生理上,其实都已经过了可以生育的阶段了。

朱棣自永乐八年后,还有四次北伐,最后一次北伐,朱棣还驾崩在回来的路上,不得不说,二十二年皇帝人生,其实是朱棣另一种无奈的人生罢了。

可关于朱棣难以生育之事,在明朝的史料中的确难以捕捉蛛丝马迹,因为避尊者讳,很多事实或许不会被记载下来。而在同时期的《李朝实录》中,却是记载了朱棣“阳衰”的事情,虽然《李朝实录》未必完全真实,但结合朱棣在1392年之后,在1402年登基之前,这十年的时间里也没有子嗣来看,或许有些事情不是空穴来风。

除了徐皇后以外,朱棣还有十九位后宫妃嫔,而朱棣的“战果”却只有九个,其中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个儿子,还有四个女儿都是徐皇后所生,这也意味着另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和其他妃嫔所生,这里又或许涉及了朱棣的“生育观念”,可能朱棣并不是太想与徐皇后之外的女子生育,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但还是那句话,朱棣的二十二年皇帝生涯,也奉献给了大明,他当皇帝,并不是他人生最理想的结果,这只是靖难之役之后的一种无奈,虽然帝王之位肯定没人会拒绝,可以这样的方式,朱棣也只能走上一条更为疲惫的人生之路。不过在登基后没有继续生孩子,这对朱棣而言没有太大的影响,朱高炽帮他监国,朱高煦跟他征战,仅有的子嗣就能给予朱棣很大的帮助。

而如果朱棣的子嗣再多,无非又是回到朱元璋二十几个儿子的局面,这是等于给朱瞻基埋下“藩王”的大坑,又可能,朱棣是为了避免日后要面对削藩的问题,才刻意没有再生下子嗣,回顾这历史的种种,怎么看都像巧合,这或许也是真相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生下   大明   皇帝   明朝   妃嫔   蒙古   燕王   朝鲜   子嗣   后宫   永乐   皇后   身体   孩子   时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