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或者明朝其他皇帝陵墓,《永乐大典》全集会有可能面世吗?

我觉得不可能,因为这么多年一直都在琢磨这个事情,到现在都没有个结果,近年来是不可能的




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想要发现《永乐大典》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在明朝其他皇帝的陵墓里面寻找《永乐大典》,找来找去,在嘉靖的陵墓里或许能够找到。

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永乐大典》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大典》听名字就能够知道这是在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书。

早在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就想要编一部大典,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现。朱元璋没有实现的事情,他的儿子朱棣替他实现了。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开始了修书计划。他的目标是编一部巨著,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在彰显国威的同时也造福天下人民。

说《永乐大典》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一点也不夸张,从数量上看,《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有11095册,字数大约有3.7亿个字;从内容上看,《永乐大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医学的内容,有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有工艺农艺的知识......包含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智慧。

朱棣一开始是让解缙来负责编撰的,解缙负责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给朱棣过目后朱棣对此不太满意,就派出了黑衣宰相姚广孝,让姚广孝来负责。

编这样一部巨著容易吗?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方方面面的知识,数亿个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永乐大典》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太多太杂,编撰队伍的人数不断扩大,最终扩大到3000多人。

并且,那个时候没有打印机,内容是要用手写的,手写的话那就需要时间。《永乐大典》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定稿,但抄写完成的时间是在永乐六年,也就是说抄写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巨著的内容有多少,可想而知。

正因为《永乐大典》是一部集大成的巨著,它被称之为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会在哪?

《永乐大典》有正副两本,原先只有一本正本,但因为正本有一次差点被大火给烧掉,嘉靖帝就决定让人抄一遍,这也是副本诞生的原因。

可惜的是,这部巨著的正本不知道何处去,副本惨遭浩劫,现在流传下来的永乐大典全部是副本部分,并且流传下来的很少,只有800多卷。22877卷变成了800多卷,可以说大部分都遗失掉了。

永乐大典的正本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呢?有可能在朱棣的陵墓里面吗?

这个猜测其实是不太可能的,虽然说朱棣下令编撰《永乐大典》这样一部剧作,但我们知道朱棣他喜欢的是打仗,喜欢的是驰骋疆场,对文学的兴趣不大,让他看这样的剧作,他是不感兴趣的。再者,《永乐大典》编完后朱棣也没有让人去誊抄,他何必费了大力气去编一部巨著然后又把它带进陵墓呢?说不过去。

有没有可能在嘉靖帝的陵墓里面?这个猜测是有可能的,因为嘉靖帝挺喜欢看这部巨著的,并且也是她让人誊抄了《永乐大典》。因此,如果挖开明朝皇帝的陵墓,寻找《永乐大典》的踪迹的话,最有可能的就是在嘉靖帝的陵墓里发现《永乐大典》。




书籍不同于金银玉器,尤其是《永乐大典》这么一部规模浩大的书籍,流入民间私藏起来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毁于战火或火灾;二是陪葬进明朝某位皇帝的地宫。

要想知道这部书的下落,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这部书的来历和规模。

《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类书就是将原来各种图书典籍里的内容打散,按照不同内容分类编纂,再按照字韵等重新排列起来,便于检索查阅。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向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达了修书敕令:

“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事,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明太宗实录》

解缙起初没有理解透彻朱棣的想法,他匆忙组织了一百多人只用一年多时间,就编好了一部《文献大成》向朱棣交了差。

朱棣看后很是不高兴,认为该书不够完备,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随之任命姚广孝为总负责,让礼部在全国搜罗纂修和缮写人员,在南京文渊阁重新开馆编书。

姚广孝是朱棣的心腹,他很明白朱棣的心思,于是很快从全国各地召集组织了2169人的编修队伍和3000余人的后勤保障队伍。

在几千人的不懈努力下,到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 这部一字一字人工抄写,收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11095册、3. 7亿多字的大典终于编撰完成。朱棣龙颜大悦,亲自为这部新书赐名为《永乐大典》,并作序说:

“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明太宗实录》

这部《永乐大典》 继承了历代的传统,总汇了历代所有的著作,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据有关学者考证,该书有正副两套,修成后起初放在南京文渊阁珍藏,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后,全部搬运进紫禁城。

那么《永乐大典》现在还有可能面世吗?这个不好说,至少在清朝康熙时,翰林们已经对原书正本所在,“竟无人知,是可怪也”!

至于正本的下落,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李自成仓惶撤离北京时一把火烧光了,这个说法只是后人推测,但无任何证据;另一说是由于嘉靖皇帝太喜爱这部书,所以死后随葬到明十三陵中的永陵地宫里!这个说法是否可信,只有打开嘉靖的地宫才知道。

而副本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已残缺不全。后来,经过咸丰朝时英法联军和光绪朝时八国联军两次侵入北京,副本两遭劫难,绝大部分毁于浩劫!

今天所存残卷,已是凤毛麟角。1960年中华书局据历年征集所得,影印出版730卷。1986年再次影印,增加到797卷,但也仅是原书的3%。

综上所述,《永乐大典》是否存世,我们目前也仅能寄希望于正本被存放在了永乐或嘉靖,乃至其它皇帝的陵墓地宫里,当然这需要将来考古研究去发现。做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们更希望天佑中华,默默祈祷这部中华文化瑰宝能幸存于世。




大概讲一下《永乐大典》的来龙去脉。

咱们历朝历代有编书的传统,一个是史书,易代修史是封建王朝统治者的传统,比如《二十四史》,另一个就是类书,集文化之所成编录大型百科全书,以彰显本朝的光辉成就,比如唐朝《文馆词林》,宋朝《太平预览》,明朝《永乐大典》,清朝《四库全书》等。

国家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

这些类书都是皇帝敕令,编录人数庞大,耗时较长,成书恢弘的珍贵书籍,明朝的《永乐大典》是成祖朱棣下令编纂的,总纂官是当时的内阁首辅解缙,带着100多人1年时间就编好了,朱棣不满意,觉得太保守,又让大和尚姚广孝充当监修官,这次编纂人数3000多人,花了3年总算定稿,朱棣非常满意。

这本丛书集当时所有典籍之大成,11000多册,近4亿字,朱棣赐名为《永乐大典》,原稿放在南京的文渊阁东阁,正本放在文渊阁文楼,结果明英宗时期文渊阁发生一场大火,把原稿给烧光了,于是就剩下正本一个孤品了,到嘉靖时,担心这部恢弘巨作被毁坏,嘉靖下令抄录一份,这就是《永乐大典》副本。

解缙,明朝三大才子,朱棣时期内阁首辅,《四库全书》总纂官。

所以嘉靖时,《永乐大典》有正本和副本二份,分别藏于文渊阁和皇史宬,由于明清王朝交替,战乱的毁坏,被偷盗,无人管理等,到清朝乾隆要修《四库全书》找资料时,发现送到北京的《永乐大典》只剩下副本的9000册,藏在翰林院,清末时又是战乱和无人管理,到清亡时剩下副本不到300册。

直到建国后由中华书局保存和民间收集、外国归还等,《永乐大典》副本原件有400册,加上抄录、影印的,到今天存世的总共不到800册,而最令人诧异的是,存世的只有嘉靖时期的副本,永乐时期的正本连个纸片片都没有,早在清初时正本就已经丢失了,所以说《永乐大典》的正本去了哪里就像泥牛入海样,一点线索也没有。

图为副本《永乐大典》,手书所用明代官用楷体,非常漂亮。

关于正本下落目前只有猜测,如果正本存世,无论是战争毁坏还是偷盗,那可是几万本书,总会留下点残卷吧,如果是被大火烧毁了,比如万历时期就发生了大火,那也应该有记载或留点线索,可都没有,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正本不存世了。

没有记载的消失的无影无踪,第一个能想到的是跟着殉葬了,有这个可能,因为嘉靖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而且就是在嘉靖以后该书的记载就没了,符合失踪的时间,如果真是这样,那这部大典现在还躺在嘉靖永陵地宫里。

图为明永陵,世宗嘉靖皇帝的陵墓。

对于地底丝纸文物来说,长期封闭与空气隔绝,一旦发掘与空气接触会瞬间氧化化为灰烬,抢救都抢不过来,如果地宫已经渗水了,那就更麻烦的,不过只要地宫是干燥的,文物能解决氧化问题,躺在永陵的《永乐大典》肯定会有重见天日的那天。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让大臣编纂一部大规模的丛书,收书越多越好。为此,他命解缙还有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3000多国子监的监生进行编纂。

到了永乐四年,朱棣曾对解缙说过这样的话:

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

这段的意思就是,朱棣愿意大量购买图书来编纂《永乐大典》。而解缙也没让他失望,这本书的编纂工作于1407年竣工了,书中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全书涵盖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收载。全书分门别类,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共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录,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

然而不幸的是,这本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正本竟然消失了,它的下落一直是个谜。

命途多舛

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后,《永乐大典》也随着朱棣一起去了北京,并被存放在皇宫三大殿附近的文楼内。

到了嘉靖三十六年的时候,皇宫突然失火,火场距离文楼非常得近。心急如焚的嘉靖皇帝一夜之间三次下谕,命人务必要保护好《永乐大典》,足见此书对他的重要性。

好在《永乐大典》并未受损,但经过这件事,嘉靖皇帝明白孤本太珍贵了,他又让人抄写了一个副本。前后抄写了四年的时间,然而到了嘉靖去世时,这本书还没被抄完。

《永乐大典》副本抄写完毕后,按计划正本要被送到南京文渊阁,副本则要藏在北京的皇史宬。可是却从副本抄写完毕,正本送归文渊阁之际,《永乐大典》正本突然就音讯全无了,没有了记载。

下落之谜

对于《永乐大典》的下落,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推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被烧毁

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曾两度在北京做官,有幸接触到了《永乐大典》的副本,他如获至宝,并得到了研究的机会,他对永乐大典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全祖望曾这样说过:

暨我世祖章皇帝万机之余,尝以是书充览,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及圣祖仁皇帝实录成,词臣屏当皇史宬书架,则副本在焉。移贮翰林院,然终无过而问之者。

意思就是说,顺治皇帝曾经读过《永乐大典》的正本,当时正本被放置在乾清宫,副本贮藏在皇史宬,乾隆初副本被移到翰林院中。由此可见,乾隆时期,正本还存于世。

为此有人认为,正本在嘉庆年间被大火烧毁了,因为乾清宫曾经发生过火灾。

不过也有人认为,正被并未被毁,而是藏在了皇史宬的夹墙内。皇史宬是皇家的档案库,修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防火防水功能非常强大,门、窗、大梁全都是用砖石修葺的。

二、藏在了陵墓中

1999年,曾担任过钱钟书先生助手的栾贵明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还存世,永陵就是应该找而没找的地方。

因为正本消失得太过蹊跷,栾贵明先生根据现在可以见到一些残留的《永乐大典》副本来推算,全部《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如果它还存在,那它最有可能被存放在永陵中。

根据《明实录》记载,栾贵明发现《永乐大典》副本重录完成的时间与嘉靖帝的丧葬时间大体相同。嘉靖皇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说,死亡距下葬,有三个月时间。而到了4月15日,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才赏赐《永乐大典》重录人员。

如果要运完所有的《永乐大典》,至少需要4辆卡车,而明朝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运输起来则更费事,这也解释了为何嘉靖皇帝为何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

结语:如今,全世界发现的《永乐大典》只有800多卷,400多册,加起来还不到原书的4%。明清易代之际,《永乐大典》的副本已经丢失了10%。而到了清代,宫中时常发生盗窃案,道光年间,副本中的内容仅存5000册。八国联军入侵时,副本更是惨遭劫掠和焚毁。后来翁同龢入院点检时,它已只剩800余册。

近年来,许多古墓出土了大量消失已久的文书,比如《老子帛书》《孙膑兵法》等。郭沫若还曾推断《兰亭序》被放置在乾陵中。

如果《永乐大典》的正本被存放于永陵中,那如今已被存放了近500年。要想正本完好无损,那永陵地宫必须具有防潮、防霉措施。

曾有人建议扫描永陵地宫,可是也只能探到地宫的结构。就算是采用红外手段,也无法穿透60厘米厚的大石头。

所以要想得知《永乐大典》的正本是否被安置于永陵,只能等到永陵开启的那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明朝   陵墓   永乐   大典   皇帝   类书   地宫   正本   嘉靖   巨著   副本   下落   北京   全集   时间   内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