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种“朝天女”,世袭官职,享尽荣华,为何却闻者色变?

哈哈,最近刚好有一部新电视剧,叫《浮图缘》,讲的就是一个“朝天女”跟宦官太监搞对象的事。

对,你没看错,就是“朝天女”跟着一个大太监两情相悦,想尽一切办法逃离皇宫的故事。虽然编剧将朝代隐去了,弄了个莫须有的大邺王朝,但是遍观整部中国史。存在掌印太监一职的,只有明朝有,而且还把太监们跟锦衣卫糅合在一起了,成了昭定司。

剧情一开始,就是“朝天女”们,一个个准备陪先皇赴黄泉,到九泉之下伺候先帝去。

因为女主不想死,开始想尽一切办法逃生,其大母(她爹的夫人,她娘是没有名分的小妾)还偷偷跑进宫里,给太监塞钱。别人家庭前来塞钱,是想办法救自己的女儿,但是她来塞钱,却是希望女主能死在里面。

她大母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这个问题提到的原因,她代表着自己的家族,她随葬了以后,她的兄弟可以世袭官职,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她不愿意啊,凭啥自己得去送死,让兄弟,还不是亲兄弟去享受荣华富贵呢?

当然,后来她也没死成,因为给掌印太监给救了,再后来,俩人就好上了,最终耗死了继任的皇帝,俩人远走高飞了。

接下来,咱们就来好好讲一讲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发起于原始氏族社会,在商、周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大多为王公贵族陪葬。权贵们生前有人服侍,死后也同样需要各种服务人员。秦始皇去世后,胡亥就曾发布命令:

“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这次殉葬人员的具体数量不得而知,只是后宫中没有儿子的都要陪葬,大量的妃嫔因此而死。殉葬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断断续续,直到明代,又被朱元璋继承了。

据说,是因为朱元璋宠爱翁妃,瓮妃年轻貌美,当时刚刚21岁,朱元璋曾经感叹,如果翁妃能永远伺候自己就好了。

于是某天就问翁妃:

“能久侍朕乎?”

这种问题根本没法回答,当然不能回答不想啊,不然不用等到朱元璋驾崩,自己先崩了,翁妃自然得回答能啊,这下子好了,进套了。

史料记载:

“孝陵四十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

朱元璋去世后,遗诏宣布三十八位嫔妃殉葬,只有张美人幸免于难。美人是嫔妃的称号,除了美人,还有婕妤、才人、选侍等等。最高级别是皇后,美人属于级别较低的妃嫔,那么为何只有张美人免于殉葬?

洪武二十八年,张美人为朱元璋生下最小的一个女儿,宝庆公主。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宝庆公主才三岁,这么小的孩子可能还无法表现出什么天赋。也许是宝庆公主的一个笑脸或一声啼哭,让朱元璋生前动了恻隐之心。

主要原因应还是孩子太小需要母亲照顾,随即张美人才获得新生。母凭子贵,后宫的妃嫔大多以生儿子为荣,这皇子的待遇比公主要强很多,最起码是个亲王,母亲也会因此提升待遇。好运的张美人虽然没有生出儿子,但在关键时刻生下了宝庆公主,保住了性命。

宝庆公主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儿,成祖靖难继位后,对待这个小妹妹也极好,不仅让徐皇后亲自抚养,还为其婚事准备了厚礼。宝庆公主最后嫁给了千户侯赵辉,朱棣的嫁妆异常丰厚,赵辉因此也成为皇亲国戚。为了表示重视,宝庆公主出嫁那天,是由朱高炽亲自送入官邸,以显示尊贵。

富贵的外表下,宝庆公主的婚后生活却颇为不幸,宝庆公主生性乖巧贤淑,但赵辉的妻妾就有一百多人。况且赵辉还喜欢奢侈声色,宣德八年,宝庆公主就去世了,年仅四十岁。赵辉则一直活到了九十岁,享了六十年富贵,可谓时也运也命也。

明代的殉葬由朱元璋开启,但并没有到此为止,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征途中走完了一生。在朱棣生前并没有明确要求殉葬,不过按照祖制,也就是朱元璋的传统,殉葬仍旧被执行了,据记载:

“至太宗长陵,则十六妃具殉矣。”

为朱棣殉葬的有十六个妃嫔,殉葬的那天,先让这些妃子们吃顿丰盛的饭菜,估计到这个时候谁都难以下咽。接着宦官把他们带入准备好的房间,里面已经摆置好了小木床。此时房内哭声一片,也无可奈何,手无缚鸡之力的嫔妃,被强迫站到小木床之上,将头身进绳套之内,一旁的宦官撤掉木床,妃嫔便香消玉殒了。

嫔妃们可能没有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殉葬制度的血腥、暴戾可见一斑。

仁厚的仁宗、精明的宣宗也没有取缔这一暴行,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即位:

“己巳,大渐,遗诏罢宫妃殉葬。”

至此殉葬制度终于被废除,朱祁镇糊涂半生,还是在死前做了一件对的事,挽救了无辜的妃嫔们,也让其在后世的评价中多了一丝亮色。

出于恻隐之心,朱元璋饶过张美人一死,而明代的殉葬祖制是由朱元璋开启的,那么为何朱元璋要采取这一残酷制度?

朱元璋为了子孙的天下安危,不仅杀掉了数不尽的功臣和官员,还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他想让子孙们以此执行,就可以保证国家万世长存。想法很好,执行则很难,随着时间推移,明代皇帝们也逐渐不把祖训放在心里。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然而明代却成为宦官最强大的王朝之一,例如王振、魏忠贤等等,都是祸国殃民的奸佞之辈:

“凡吾平日持身之道,无优伶进狎之失,无酣歌夜饮之欢;正宫无自纵之权,妃嫔无宠恣之专幸。朕以乾清宫为正寝,后妃宫院各有其所,每夕进御有序。”

他们可不是《浮图缘》里演的那样花痴哦,太监是不能花痴的,也不能爱人,更不能陪着妃子睡觉!

朱元璋曾在祖训中要求后世皇帝,要洁身自好,不能纵情饮酒欢愉,嫔妃不能专宠,后宫要有严格规定,妃嫔要分配好住所,每天行事有序。朱元璋出生布衣,对官员几乎没有任何信任感,而除了马皇后,他也不在乎后宫的妃嫔,大多只当作生育的工具罢了。

朱元璋也曾对大臣说过: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恩宠或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不为祸。”

后妃母仪天下的同时,也可能会干预政事,况且还有外戚干政的先例,很多政变,都是由内患引起,要引以为戒。朱元璋做事都有其强烈的动机,他也许有暴力倾向,却并非杀人狂,他之所以要严格要求妃嫔,并以身作责,就是害怕由内宫祸事,败坏了江山社稷。

继承殉葬不一定是朱元璋想干的,他只是不放心身边的妃嫔。朱标已经离他而去,朱允炆很年轻,经验不足,为了帮助孙子铲除未知的威胁,朱元璋选择了杀戮,在他死亡的同时也带走了几十条无辜的性命。

想得多看得远的朱元璋也无法预测未来,他以为他江山能万世不朽,而在去世后不久后,朱棣就起兵造反,朱元璋在天有灵,估计也会后悔不已。为江山社稷着想,这可能就是朱元璋开启殉葬的原因。

太祖、成祖把殉葬确立下来,下任皇帝也就继续执行了,在英宗废除殉葬之前,皇帝们也只是奉祖训操作,妃嫔们成了牺牲对象。明代后期的妃嫔也并非那么乖巧可爱,小万历继位后需要李太后的扶持,梃击案、红丸案也跟郑贵妃有关,魏忠贤的对食客氏阴狠毒辣,内宫干政也不可避免。

朱元璋以为他能帮子孙处理好一切,事实则是他什么都没有处理好,当然他也无法保证帝国的未来。殉葬让珍贵的生命白白牺牲,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效果,之后的皇帝只能靠他们自己的本事来解决问题,遵守祖训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当一个人突然从一贫如洗,到掌握绝对的权力后,他往往会把这项权力发挥到极致,或许重启殉葬制度,这也是朱元璋掌权后,发泄的一种方式吧!

而张美人被赦免,或许那是朱元璋临终前,心中尚存的那一点善吧。

这就是明朝的“朝天女”制度,作为本人来讲,自然不想死,可是不想死就是抗旨,其家族也不愿意啊。而只有陪着先皇去了,自己家还能获赠大批礼物,甚至能升官发财。

这就是答案!




其实,这是明朝最让人不齿的污点,也是一项非常残忍的荣誉,虽然“朝天女户”世袭官职,享尽荣华富贵,但这都是用其家族年轻女性生命换来的,里面充斥了血腥与残忍。

而建立这种“朝天女”制度的,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病重,尽管太医全力救治,群臣也高呼“万岁”,但朱元璋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可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自己还没享受够,朱元璋非常不甘心,再加上自小过惯了穷日子,朱元璋也害怕自己死后,失去眼前的荣华富贵。

这时候,朱元璋突然看到在身边伺候自己的翁妃,翁妃年轻貌美,刚刚21岁,是自己最中意的妃子,朱元璋感叹,如果翁妃能永远伺候自己就好了。

可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已经油尽灯枯,而且还比翁妃年长近50岁,这明显是无法实现的愿望。不过,在朱元璋看来,就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办不到的。

于是,朱元璋就问了翁妃一句:“能久侍朕乎?”翁妃听后心中一惊,连忙表示愿意永远侍奉朱元璋,并且还表示这是自己莫大的荣耀。

其实,翁妃和朱元璋根本就没在一个频道上,翁妃以为朱元璋问这句话,是一个将死的老人随口感叹一句,而翁妃如果回答不愿意,那不就相当于说朱元璋要死了吗?

翁妃知道,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永远,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所以她自然拣好听的话说,向朱元璋表起了忠心。

不过,朱元璋问这句话的意思,却没有那么简单,他知道翁妃的回答一定是愿意,因为翁妃根本不敢说不愿意。

而朱元璋就等着翁妃说这句话呢,随后朱元璋就顺着翁妃的话说,既然你愿意永远服侍我,那等我死后你就给我殉葬吧!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朱元璋的话犹如晴天霹雳,翁妃听后心里拔凉拔凉的,但她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朱元璋,更不敢申辩什么,只能在忐忑与惊惧中,继续小心翼翼的伺候朱元璋。

可以说,直到此时的翁妃,依旧心存侥幸,如果朱元璋只是随口说说呢?身为后宫嫔妃,翁妃自然知道,自秦汉以后几乎没有活人殉葬的情况发生了,朱元璋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吗?

事实证明,朱元璋真的敢。很快,朱元璋就下旨恢复了自秦汉以来就废除了的殉葬制度,并且专门点名要求了,曾给自己侍过寝的40多名嫔妃,在自己死后一同陪葬明孝陵。

在这40多名嫔妃名单中,自然有第一个就被朱元璋选中的翁妃,翁妃等人听后瞬间吓得昏死过去,很明显朱元璋没跟她们开玩笑,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但翁妃等人根本不敢哭出来,也不敢表露出任何不快,因为如果让朱元璋察觉出异样,或许没等朱元璋死,她们就得先死了。

此时的翁妃等人,只能不断祈祷朱元璋多活一段时间,这样也相当于给她们续命了,然而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翁妃等人终于绷不住了,她们的哭声震天动地,没有丝毫装假和做作的成分,因为她们是真的伤心与绝望,她们是在为自己而哭。

很快,这些即将为朱元璋陪葬嫔妃的死期就到了,那一天天没亮,翁妃等嫔妃就被宫女太监叫了起来,随后就帮她们沐浴更衣,毕竟是要为先皇殉葬的人,得干干净净的走,没人敢马虎。

而在此之前,翁妃等嫔妃已经把能想的招都想了,该求的人也都求过了,但没有丝毫自用,毕竟这是朱元璋生前的旨意,作为之前的皇太孙,也是现任皇帝,朱允炆不可能违抗朱元璋。

翁妃等嫔妃吃了一顿毫无胃口的“断头饭”后,就被宫女太监带入一个偏殿之中,里面摆好了40多个小凳子,每个小凳子上面对应一个用于自尽的白绫。

所有准备殉葬的嫔妃,不管是已经吓傻了的,还是试图逃跑的,都被太监驾着站在了小凳子上,等把白绫套到嫔妃头上后,太监就把嫔妃脚下的小凳子踹倒。

这些嫔妃挣扎了一会儿,也就没了气息,随后宫女和太监就按照这些嫔妃生前的品级,装殓到不同的棺椁中,最终等到朱元璋出殡时,一起跟朱元璋封入地宫之中。

虽然,这些嫔妃大多都是被迫自尽的,但明朝官方则宣称她们是自愿追随先皇而去,而且为了“表彰”她们的“壮举”,朝廷还会对其进行特别奖励。

朝廷除了在给这些嫔妃火速提拔,提高位份的同时,也会让她们的家人世袭官职,永享皇恩,在《明史·后妃传》中是这样描述的: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至英宗遗诏,始罢之。”

很显然,“朝天女”和“朝天女户”是明朝时期出现的特有词汇,所谓“朝天女”就是在皇帝死后,为皇帝殉葬的女子,而“朝天女户”则是为皇帝殉葬女子的家属。

原本,活人殉葬制度,自秦汉以来就已经消失了,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却又让这项制度死灰复燃了,后来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彻底把这项残忍的制度废除。

由于给皇帝殉葬的“朝天女”大多数都是没有生育过子女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给皇帝生下一儿半女就安全了,但实际上在明朝时期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从明朝朱元璋开始,安排嫔妃殉葬,并不是出于政治目的的考量,而是朱元璋等明朝皇帝为了一己私欲,想让人永远服侍自己才制定的规矩,这与汉武帝“立子杀母”是有本质区别的。

比如,在公元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病逝后,他的宠妃恭肃贵妃郭氏虽然曾生下3个皇子,可依旧成了“朝天女”,不得不为朱高炽殉葬。

纵观明朝历史,绝对不需要殉葬的后宫女人是皇后,而且皇后不但不需要殉葬,还很可能参与安排哪些嫔妃当“朝天女”,也就是说皇后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嫔妃们的生杀大权。

综上所述,“朝天女”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好听,但根本没有人愿意当“朝天女”,毕竟谁都不想死,而且“朝天女户”虽然名义上是世袭官职,但真正能世袭下去的又有几个?

在封建社会,君主一个不高兴就可以剥夺了权臣的性命,甚至连“免死金牌”都不好使,更何况“朝天女户”的官职并不大,也没什么影响力。

据记载,“朝天女户”获得的官职并不高,在“朝天女”死后,她的父亲或者兄长会获赐锦衣卫百户、千户,对应着正六品、正五品,并且后人可以世袭。

初看起来,后人相当于有了“铁饭碗”,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在封建社会哪有什么“铁饭碗”,别说“铁饭碗”就连“金饭碗”都随时可能被砸了,总体来看这种世袭一般不超过三代就会被剥夺。

所以说,在明朝时期,人们一听到“朝天女”就非常害怕,因为这其中代表着血腥与残忍,这也是朱元璋被后人诟病的地方之一。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朱元璋设立“朝天女”制度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70岁的朱元璋躺在病榻上连喘粗气的力气都没了。如花似玉的嫔妃们平时难得龙宠,这会儿奉命轮流御前侍疾,这一天伺候老朱的是翁妃和李淑妃。

翁妃是蒙古弘吉剌部人,六年前老朱夜读《元氏》,读到弘吉剌部强盛往事时,忍不住问侍臣:“弘吉剌部还有后人吗?”

弘吉剌部是蒙古草原上五大部落之一,以盛产美女著称,蒙古贵族都以娶到弘吉剌女子为荣,成吉思汗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弘吉剌美女。

侍臣心领神会,不久就带来南海卫正千户瓮氏14岁的姑娘。从那时起翁姑娘入宫,伺候老朱六年,只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翁妃身上的香气阵阵,飘入老朱的鼻孔。沉睡了很久的老朱醒来,定定地看了她好一会儿,嗓子里呜噜呜噜地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声音。身边人辨析良久才听清:“能久侍朕乎?”

意思是你们能长久地侍奉我吗?这话问的,纵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也不敢说呐!于是二人跪倒呼万岁,意思是妾等伺候陛下那是无上光荣,俺们愿意天天伺候您。

老朱一脸冷笑:真蠢,都听不懂话外之音,朕的意思是你们愿不愿意到地下,永远伺候朕?

翁妃、李淑妃愣了半晌才明白了这个“久”字是什么意思,顿时吓得浑身筛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老朱一撂脸:赐白练,给朕殉葬吧!

估计一旁的皇太孙朱允炆都被搞傻了:老头病糊涂啦?人家汉武帝立子去母,这两位也没儿子啊,杀她们干嘛呢?

这个故事记载于査继佐的《罪惟录》,没有交代题干中的“朝天女”跟这个故事有什么关联,《明史·后妃传》交代了: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原来,朱元璋让翁妃、李淑妃殉葬跟政治无关,纯粹是“个人爱好”,而且殉葬的远不止瓮、李二人。这些被殉葬的女子就是“朝天女”,她们的家属就被称为“朝天女户”,会享受优待政策,这个习俗后来成了惯例。

殉葬这个陋习,作为早期贵族葬礼的“规定动作”,早在春秋战国就饱受争议,因此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朱元璋却恢复了这个残忍的制度。

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大夫也知道这么做容易挨雷劈,所以在史料中尽量掩盖,导致很多细节不得而知,我们从零碎的资料中整理出以下几个细节。

什么人能有资格做“朝天女”?

有一种说法是,“朝天女”是那些没有生育的嫔妃,但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以朱元璋为例,给他殉葬的女子有46位(此数字有争议,有十几个,38个等多种说法),其中宝庆公主的生母应该就是“朝天女”。

朱元璋驾崩时,宝庆公主才3岁,是老朱最小的一个孩子。民间传说其生母张美人因此被特赦免于殉葬,但在《文皇帝实录》中却记载说:“主,太祖皇帝第十六女也,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

意思是老朱驾崩时张美人也死了,怎么死的?没交代。如此巧合,大概率成了“朝天女”!明仁宗朱高煦驾崩后,他的宠妃郭贵妃也成了“朝天女”,但她却生了三个皇子。

由此可见,所谓“朝天女都是没生过孩子的嫔妃”之说,是靠不住的。那么,到底“朝天女”的选择标准是什么?谁有决定权呢?

从目前史料来看,“朝天女”选择根本就没有标准,所有的嫔妃,甚至宫女都有可能进入“光荣榜”。只有一个人肯定被排除在外,即皇后。而决定“光荣榜”名单的,正是皇后和太后。

“朝天女”能得到什么优待?

求生是人的本能,这些青春年华的女子谁不留恋人间?更让她们恐惧的是“朝天女”的死法。

所有朝天女梳洗打扮后被集中在一间大殿,横梁上早就悬挂好了一排排白绫,女人们哭作一团,哆哆嗦嗦爬上凳子,在太监们的催促中将白绫套在脖子上。太监一脚踢开凳子,一条鲜活的生命在痛苦的挣扎中消失。

倘若遇上胆小的,或者不愿意配合的,就会有人帮忙,强行帮她升天。

据说还有被毒杀,或者被灌水银而死的。但无论哪一种死法,那么多人哭声震天,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姐妹顷刻香消玉殒,谁不胆寒?假如有儿女在人间,那种生离死别岂不是撕心裂肺?

唯一让“朝天女”欣慰的是,她们的死会得到三个补偿:

  • 一,火线提拔

临死前,“朝天女”的等级获得到提拔,甚至坐火箭破格“升职”,同时赏赐一个美谥。比如宋仁宗的谭昭容晋升顺妃,谥号“恭僖”,明宣宗的何贤妃晋升为贵妃,谥号“端静”。

  • 二,配飨祭祀

祭祀在古人心目中是头等大事,得不到祭祀的人就是“孤魂野鬼”。有资格与皇帝一起,在祭庙享受祭祀的除了皇后外,还有少数重要的大臣及妃嫔,当然,他们只能叫“配飨”,意思是皇帝与皇后坐主位,他们陪吃。

本来没资格“上桌”的女人们,因为“朝天女”的身份获得了配飨资格,身后不愁挨饿了。

  • 三,福荫父兄

在现代人眼里,这一点最实惠,可惜跟“朝天女”本人无关。“朝天女”的父亲或兄弟,会获得锦衣卫千户,或者百户的带薪职位,且可以世袭。

锦衣卫千户正五品衔,百户正六品衔,不算太低,关键是能世袭。但如果你以为这是个“永久饭票”,那就未免太天真了。古代所谓世袭,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朝廷有的是办法给你剥夺了。

因此,所谓的补偿其实不大靠谱,如果女子们能有选择的权利,估计没几个愿意做“朝天女”。

明朝谁有资格获得人殉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不光是皇帝,诸侯王也有获得人殉的资格。比如周王朱有炖,他的王妃巩氏,以及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就全部被殉葬了。

由于朱家人开了个恶劣的先例,导致民间殉葬之风抬头,但都打上了“自愿”这个遮羞布,舆论也鼓励所谓的“贞洁烈女”给丈夫殉葬。

“朝天女”制度是如何终结的?

从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后,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代宗朱祁钰都用了“朝天女”,五位皇帝的殉葬女一百多人。

谁也没想到,宣布废止殉葬制度的居然是大明王朝最没有作为的明英宗朱祁镇。明英宗曾经在土木堡被蒙古人俘虏,又被弟弟囚禁多年,大概是经历了生死劫难,对生命有了反思吧。




“朝天女”看似享尽荣华,实际上背后尽是血和泪。


在大明朝,有这么一群人,被称为“朝天女”,她们不仅本人享尽荣华,并且还因为她们的存在,使得其父兄乃至后人,也能担任官职。

这待遇,听起来似乎非常不错,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做这个“朝天女”,甚至就连提起来,都闻之色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袭官职也好,享尽荣华也罢,都是“朝天女”用生命作为代价而换来的。

那么,这个所谓的“朝天女”,究竟是干什么的呢?这一切,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说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朝,而在他建立明朝之后,却恢复了一项惨无人道的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人殉”,说得通俗一点,即以活人陪葬死去的皇室成员。

不过,虽说朱元璋恢复了人殉制度,但在明朝历史上,他并不是第一个“享受”这种制度的皇室成员,第一个享用“人殉”的,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樉。

朱樉是朱元璋的次子,其生母为马皇后,在他活着的时候,被朱元璋封为秦王,其藩地为西安,是明朝初期九大塞王之一。

那么,这个朱樉是怎么死的呢?很简单,被人下毒毒死的。

据史料记载,朱樉在幼年时秉性还算不错,但在其成年之后,就如同换了个人一样,不仅多行恶事,并且极为荒唐无度。

如果仅仅是荒唐倒也不至于丢了性命,但是他在就藩之后,常常以虐待下人为乐,或是将人丢在雪里冻死,或是将人活活烧死,总之就是变着法的折磨人。

时间长了,他府上的奴仆就再也忍受不了,其中有三个伺候他生活起居的老妈子,就在朱樉的饭菜里下毒,生生的将朱元璋的二儿子毒死了。

朱樉死后,他的两个妃子(王保保之妹和邓愈之女)则被朱元璋下令为朱樉殉葬。


由此,那个自汉朝就逐渐销声匿迹的人殉制度,在朱元璋的手里再次得以死灰复燃,并且还愈演愈烈。

比如,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为其殉葬的嫔妃多达四十余人(一说为三十八人)。

那么说,朱元璋为何要恢复这项残忍的制度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属于是“元规明随”,意思是元朝自打成吉思汗开始就实行了人殉制度,朱元璋只不过是沿袭而已。

究竟是“元规明随”或者是其他原因,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项制度实在是毫无人性可言。

史料记载,在明成祖朱棣去世后,要为其殉葬的嫔妃有三十几人,这些人被集中在一间大房子里,被太监监督着自缢,而这些嫔妃们知道自己已是末日来临,一时间“哭声震殿阁”。

其中,一个朝鲜的妃子,在自缢时边哭边喊“娘,吾去!娘,吾去!”,喊声未断便气绝而死。


还有,在明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时候,当时宫里有一名叫郭爱的妃子,仅仅进宫一个月左右,连朱瞻基地面都没见过,却不得不被迫成为了殉葬成员之一。

除了像上述被逼自缢之外,这些殉葬成员的死法还包括强制灌水银、灌毒酒,以及活埋等,毕竟几乎没有人愿意就这么为了一个死去的人陪葬,但迫于地位等因素,却又不得不这样做,因此,这就是为何说人殉是一种毫无人性的制度。

而上述的情形,在明朝的中前期称得上比比皆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钰,前后仅仅死了几个皇帝,但却有几百名年龄大小不一的妃子为他们殉葬。

这些被迫殉葬的妃子,就是我们要说的“朝天女”,而“朝天女”的家人,则被称为“朝天女户”。


“朝天女”以及“朝天女户”这两个词语,属于明朝首创,其最早出现在《明史·后妃传》的记载里面。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明史·后妃传》

具体的意思,是那些为朱元璋陪葬的嫔妃们,他们的家人在朱允炆在位时期的建文朝,以及朱棣在位的永乐朝,会受到一定的优恤。

什么优恤呢?就是对这些已经殉葬的嫔妃家人(主要是其父兄),进行封官。

而所封的官位,大多皆是锦衣卫百户、千户这样的职位,虽说这些职位的级别并不算高,但好就好在,可以世袭。

也就是说,只要成了朝天女户,并被封了官位之后,其子孙后代均能享受这份好处。


这个制度,究竟是朱元璋临终前制定的还是朱允炆登基之后制定的已经不得而知,但从朱元璋死后开始,该制度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在之后的几个新皇登基后,都会对为上一任皇帝陪葬的嫔妃家属,进行优恤。

除了能享受优恤外,这些朝天女户们,还因为身份,躲过了明朝初期的一次政坛风暴。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难清君侧”的名义,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皇位后,自己当了皇帝,史称明成祖。

而在朱棣登基之后,不仅对原建文帝的班底进行了清洗,也对朝中反对他的官员进行了一一打击和更换。

但在这其中,朝天女户们却没有受到任何冲击,不仅如此,朱棣还亲自下诏,提出这些人是“好职事”,随后,将他们调至陵卫带俸世袭。

由此可见,这些朝天女户,是享受着实实在在的好待遇的,除了朝天女户之外,朝天女本人也会享受一定的优待,其等级会在殉葬之前得到提升,另外,还会被赐予一个“美谥”,

比如明宣宗朱瞻基有一个姓吴的妃子,在明宣宗活着的时候,连个封号都没有,但正是因为殉葬了明宣宗,她本人被升级为惠妃,谥号则为中上的“贞顺”。

父兄能背诵升官,自己也能地位得到提升,这看起来好像还有些不错,但对此并没有人愿意主动去享受这荣华富贵。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种荣华富贵,是用生命换来的,作为朝天女本人来讲,即使是地位提升得再高,但自己已经死了,这地位又有什么用呢?

还有就是,朝天女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父兄的官职不错,而这些家属们又会记住这个朝天女多久呢?说不定,很快就把这个人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数年之后,谁还会记得她呢?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世袭官职,其实是一句空话,哪一天皇帝要是不高兴了,那么官职就会被皇帝的一句话收回。

到那个时候,朝天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的最终结果,却是一场空,什么也没落着。

因此,有人在听到朝天女后才会“闻之色变”,他们知道,这些所谓的富贵,都是拿着自家的女儿或者姐妹的性命换来的。

而如此残忍的制度,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手里被终结。


这个意想不到的人,是明英宗朱祁镇,也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沦为阶下囚的皇帝。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在他在位前期,由于轻信权监王振的谗言,从而御驾亲征瓦剌,结果爆发了改变明朝命运的“土木堡之变”,其本人也被瓦剌生擒,当了好长一段时间人质。

而在其被遣送回国后,又经历数年的幽禁,最终趁明代宗朱祁钰病危时,发动了“夺门之变”,才得以重新登上皇位。

而在朱祁镇临终之前,下诏将人殉制度自此废除。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至。”---明英宗朱祁镇

关于朱祁镇废除人殉,同样也是有不少说法,一说是因为朱祁镇在当人质的时候,吃了不少苦,也受了不少罪,因此他良心发现,才废除了这项制度。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朱祁镇的钱皇后因为没有儿子,按照明朝的制度,无子的后宫成员,必须要为皇帝殉葬,但朱祁镇于心不忍,所以才专门下诏废除人殉,其目的是为了保护钱皇后。

良心发现也好,保护他的皇后也好,总之,这项经朱元璋之手而死灰复燃的残忍制度,就此废除,不管怎么说,朱祁镇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没有了人殉,也就没有了“朝天女”,没有了“朝天女”,自然“朝天女户”也就不会存在,因此,这个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产物,就逐渐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总而言之,明朝的“朝天女”,尽管其父兄能世袭官职,但这都是拿命换来的,荣华的背后都是血和泪,因此,人们才会对此“闻之色变”。




“朝天女”这种官职并不能世袭,这玩意儿是被丧尽天良的朱元璋搞出来的,而终结“朝天女”的人是朱元璋孙子的孙子。



话说朱元璋70岁那年,眼见着自己要“嗝屁”了,这家伙眷恋啊,舍不得这花花世界,更舍不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江山。

一句话,朱元璋舍不得死,恐惧死亡。

换谁也恐惧死亡,可是谁都没有朱元璋那么留恋人间,一个放牛娃,一步步地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万民之王,天下之主,想啥有啥,谁舍得两脚一蹬,双眼一闭呢。

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即使是对贵为天子的朱元璋也是如此。

朱元璋要死了,临死之人,最是畏惧,皇帝也不例外,如何才能让自己临死的心稍稍安稳些呢?



找人同行,共赴黄泉。

朱元璋下令,让一众嫔妃陪葬,也就是陪着朱元璋一起去死,过奈何桥也有个伴儿。

这就缺大德了,“殉葬”这种玩法战国后期就没人敢玩了,直到明朝朱元璋这里,中间这两千年里,谁要是主动拉人殉葬,不被人骂死才怪。

“殉葬”这种陋习早被历朝历代所禁止,为何到了朱元璋这里又重开呢?根子上,还是朱元璋的出身和成分有问题。

朱元璋一介农民,从底层爬起来,最害怕的就是失去,最恐惧的是回到过去那种一贫如洗,为了将这人世间的繁华带入另一个世界,泥腿子的“小农意识”违背人伦,强行使用权力,草菅人命,重开殉葬葬仪。

要死的朱元璋自然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可是朝中的大臣还是要这个颜面的,总要给“殉葬”一个华丽的外衣。



于是,“朝天女”这个称谓就出现了,而且还是个正儿八经的官职。

所谓朝天女,就是给朱元璋殉葬的这批嫔妃、宫女,它是一种官职。只要谁被敕封为“朝天女”,那她的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就等着朱元璋断气的那一天了。

朱元璋一死,这些被选中的朝天女就会被集中安排在一个大殿之中,每个人手捧白绫,站在一把椅子上,将白绫选挂在大梁上,白绫打上死结,套在脖子上,等监事太监一声令下,所有人蹬掉椅子,全部悬梁自尽。

朱元璋怕死,难道这些朝天女不怕死吗?

她们也怕,可是处于底层地位的她们又能如何呢,即使自己不蹬掉椅子,边上的太监也会上前一脚踢掉,甚至有些朝天女恐惧得已经无力悬挂白绫,又是边上的太监们将她摁住,要么“帮忙”把脖子挂在白绫上,要么直接用白绫勒死,再挂上去。



朱元璋断了气,这座阴深深的大殿里悬挂着几十具殉葬朝天女尸体,这些尸体会被放下来,装入棺材,送入朱元璋的陵墓,等待朱元璋的棺椁“入住”。

朝天女死后,她的身份和待遇瞬间有了变化。

首先是身份问题,生前不过是普通嫔妃,这一死,朝廷的敕封就来了,什么妃,什么贵妃,原来连个称呼都没有,现在不但有了称谓,而且还被计入史书,每个朝天女都会被赐一个谥号,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不一般,只有皇帝和重臣死后才能上谥的。

其次是待遇,朝天女在生前,每个月也就拿着那点月钱,这一死,不但能够和皇帝平起平坐,每月初一十五享受配飨祭祀,关键是她的家人会得到相当不错的补偿。

朝天女死后,她家会被封为“朝天女户”,有了这个金字招牌,她的父兄只要不傻,基本都会得到一官半职,如果在职,肯定会连升几级。



不过,朝天女带来的这些“荣耀”,也不会世袭,最多两代,也就顶天了。其实想想也知道,皇帝老子一死,儿子会认老子的这个帐,孙子就不一定了。

自从朱元璋开启了“殉葬”制度,这老东西更灭绝人性的将这一制度当作祖制,让其子孙一直传承下去,不能更改。

这就丧大德了,他当了恶人,还让子孙后代一起陪他背锅,乃至于他死后,他后面的几代贤明大德皇帝都在这“殉葬”制度上染上了污点。

永乐大帝朱棣,仁宣之治的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都是明朝少有的贤明皇帝,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在临死前遵照朱元璋的祖制,让一批的朝天女殉葬。

“朝天女”这个官职,明朝的殉葬制度最后在谁手中终结的呢?



朱祁镇,朱元璋孙子的孙子,明英宗,就是在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俘虏的那位皇帝。

大明第一废柴皇帝朱祁镇废除了殉葬制度,其实目的并不那么单纯,他也曾经用这祖制迫害过景泰帝的妃子。

话说景泰帝朱祁钰死后,明英宗朱祁镇非常气恼这位亲兄弟抢过他的皇位,更无法接受后宫中还有他的一些嫔妃,于是下令,除了景泰帝的皇后以外,所有的嫔妃全部敕封为“朝天女”。

这就没意思了,朱祁镇恨朱祁钰,这些女人是无辜的啊,虽然你放过了皇后,那是因为皇后曾经为你的儿子朱见深说过话,你是还人情。



这一次的殉葬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大规模的人殉活动,直到朱祁镇要死了,他有气无力地下了一道圣旨,不允许为他再敕封“朝天女”,也严令后世子孙不得再用殉葬制度。

朱祁镇把“殉葬”制度直接从祖制上刨了下来,原因居然是为了一个女人——钱皇后。

这钱皇后是朱祁镇一生深爱的女人,眼睛瞎了一只,朱祁镇被俘瓦剌,钱皇后哭瞎了;脚瘸了一条,摔断的。

朱祁镇担心自己一死,毫无根基、背景,又不受太后待见的钱皇后会被封为“朝天女”殉葬,为了保全自己的女人,他一咬牙,彻底地将殉葬制度废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明朝   宝庆   官职   天女   妃嫔   嫔妃   后妃   闻者   父兄   太祖   妃子   太监   皇后   皇帝   公主   制度   财经   荣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