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前侍卫都带着刀,皇帝会不会担心被他们刺杀?

御前侍卫凭什么带刀入宫呢?了解御前侍卫的选拔制度,你或许会豁然开朗。

首先我们要明白清朝皇宫侍卫的人数以及等级,谁又可以成为离着皇帝最近的御前侍卫。清朝早期的时候,侍卫们全部都由上三旗的人中选拔,清朝的八旗制度相信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八旗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其中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属于上三旗,这三旗属于皇帝的私人财产,当年建立八旗制度时,也就确立了这三旗的地位是要高于其他五旗的。八旗的顶头上司是皇帝,他们各旗中也会有旗主,这些旗主就是奴隶主,不管旗下的人官做多大,见到旗主必须跪拜。

上三旗的旗主就是当朝皇帝,前文也提到过能够进入皇宫充当侍卫的都是上三旗的人,而且这些人还要进行严格的选拔,不单单是要出生高贵,甚至对样貌、武功都要进行严格的考察,这样才能进入皇宫充当侍卫。在清朝早期能够充当皇宫侍卫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不单单薪水比起普通人要高出不少,也能够体现出自己高贵的身份,加上御前侍卫必须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当年皇太极登基后,组建了一支实力强悍的御前侍卫军,全部由御前侍卫组建,这支部队被称为“少爷兵”,可上了战场后杀敌一点都不含糊,招招毙命!

严格来说御前侍卫随时能够当场军队使用,皇帝使用起来自然很顺手,加上这些人统统都是效忠自己,基本上不会有二心,皇帝也就不用太过于担心。当御前侍卫还有很大的前途,例如康熙朝的明珠,明珠就是御前侍卫出身,最终做到了一品大员。

足以看出御前侍卫的前途是一片光明伟岸的,当御前侍卫绝不会随随便便当一个小保安,每天领着保底工资,伴君如伴虎,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一品大员可以说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得到。

御前侍卫最低的品级是正六品,这种官职在清朝不高不低,可实权较大。且能够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也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中期的时候,御前侍卫的选拔也逐渐到了下五旗以及民间武状元。

和珅就是下五旗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例子,由于长相俊美,从小勤习武艺,到了年纪后就被选入了皇宫当侍卫,加上自己会办事,让侍卫处的领导很开心,没多久就被提拔到了御前侍卫。也正是有了这份机遇,他才能和乾隆说上话。

乾隆也是非常抬举和珅,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和珅就当上了户部侍郎,且成为了乾隆皇帝的知心人,几年后和珅也是慢慢的来到了一品大员的位置,成为了乾隆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为了能够光宗耀祖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当御前侍卫,当上御前侍卫一辈子的饭碗都有了,皇家的饭并不难吃,清朝中期的时候是御前侍卫的鼎盛时期,民间武状元、下五旗的人一看能有当上侍卫的可能,纷纷挤破头朝中宫内的侍卫处进。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武状元何礼,参加了入选皇帝御前侍卫的考核,不仅能够带刀出入皇宫,甚至还能身着黄马褂,家中也是被皇帝亲自赐了一块牌匾《御前侍卫府》!这种光耀门楣的事情,也是在十里八乡流传开来,相信有如此待遇,自然不会有人的傻到去刺杀皇帝!

乾隆是一个特别喜欢秋猎的皇帝,当他秋猎的时候,侍卫们可以手持弓箭在皇帝左右。按理说这种行为是极其危险的,太后们都劝他千万小心谨慎,乾隆却说:他们如今的地位、尊严都是我给的,若是我死了,他们还能有这些吗?

清朝皇帝对自己的安全都特别重视,这一点从吃饭方面就能够看出来,皇帝们每天都会吃上百道菜,可就算是御厨、贴身侍卫也不会知道皇帝到底喜欢吃什么!清朝皇帝在吃饭方面把控得十分严格,不管再好吃的饭只允许吃三口,再也不能多吃。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心之人在饭菜中下毒,并且皇帝在品尝前还会有太监帮忙尝菜,太监尝菜之后半小时皇帝才能进食,当然太监尝菜的速度也很快,一位太监会品尝十道菜。从这一点足以能够看出清朝皇帝对安全的重视。

御前侍卫能够带刀的并不多,带刀是皇帝给予的特权,大家可以想一下皇帝会随随便便将这种权力交给不信任的人吗?况且侍卫的品级从三品到六品,其中有带刀资格也就是离皇帝很近的人,大多都是三品大员。

在宫中的三品大员大多都是皇帝的亲信,他们会有什么原因去刺杀皇帝呢?官职比一般人都大,权力比朝中三品大员还要大,金钱他们的待遇是十分优厚的!从这三点来看,别有用心的人没机会带刀,能够带刀的人不可能刺杀皇帝。

加上这些侍卫的家眷大多都在京城之中,清朝皇帝动不动就是诛九族,相信没有侍卫会去惹这个麻烦。诛九族这个词大家经常听,或许也很陌生,诛九族到底诛的是哪九族呢?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分别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还有自己,甚至还包括自己的儿子、孙子还有曾孙和玄孙。这仅仅是父亲这边,母亲那边也是同理。

因此诛九族动轧就是几千人,难道会有侍卫去拿着几千人的性命搏命吗?还有一点,刺杀成功皇帝有何意义?是你自己能够登上九龙宝座还是你的亲戚能够上位呢?显然这种事情就是自己找死。

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案例:嘉庆八年,一位失业的河南厨师,前往北京玄武门准备刺杀嘉庆皇帝,事发后,审问厨师:你为何敢谋杀当今圣上?厨师却怒气冲冲地说道:若是我刺杀成功,你们这群人早已唯我马首是瞻!

次日,嘉庆就命人在菜市口凌迟了这名厨师,并且还牵连了厨师的九族!

可笑的是厨师居然认为杀死嘉庆自己能够当皇帝,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这是十分荒诞的,首先八旗子弟兵就会把这名厨师活剐,京城内外部队难道就因为你杀了皇帝听命与你吗?说白了这名厨师就是一个亡命之徒,活不下去了才想出这种办法。

反观那些御前侍卫,他们一个个吃好的喝好的,怎么可能对皇帝下手?加上官职不低,这样的官职到了地方上也算得上是封疆大吏。他们绝不会如此愚蠢地去刺杀皇帝,无论成功与失败,结局都是死,甚至牵连同族,谁又会干这样的事情呢?

根据清史记载:侍卫处一共570人,头等侍卫60人(正三品);二等侍卫150人(正四品);三等侍卫270人(正五品);蓝翎侍卫90人(正六品)。

其中头等侍卫是妥妥的御前侍卫是享有持刀权力的,二等侍卫中前十几人也有权力拿刀,剩余人等一律不许带刀,仅此一点我们就能够看出,清朝对侍卫制定的规格也是十分严谨,其中就算是有人心中有异心,也会被其他人瞬间收拾掉。

我一直强调能够进入皇宫当侍卫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清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惯例,侍卫年纪大或提前被提拔出宫后,都会比当前的官职加一级,这是特别可怕的。要知道在宫内虽说不算什么大官,可一出去就是二品大员,这已经相当于封疆大吏的存在。

细心的小伙伴还能够发现,清朝即便是能够带刀的侍卫佩戴方式都是刀囊朝前,刀柄朝后,这种配刀方式刚开始我认为是满人的习惯,阅读史料后发现满人的确有这种习惯,目的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射箭,可后来我才发现这或许就是清朝皇帝的心机。

若是换成这样的持刀方式,士兵们想要拔刀刺杀皇帝,第一速度很慢、其次动作幅度太大,稍有响动就会被直接摁倒!或许就会有小伙伴们问了,既然抽刀很慢,那到时候保护皇帝的时候,刺客动作很快那如何保护皇帝呢?

其实宫内的侍卫保护皇帝的正确方式是:用身体挡在皇帝的面前,当年嘉庆遇刺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方法才让他逃过一劫。

因此御前侍卫这份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他们需要用身体帮助皇帝挡刀,这样才能够保证皇帝不会出事!

总结以上几点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明白:清朝侍卫为何不敢刺杀皇帝,皇帝也不用担心被护卫刺杀了!




怕!当然怕了!别说清朝,就算三国时期,曹操都说过:“吾好梦中杀人!”说白了就是告诉所有人,自己睡觉的时候,谁都别靠近,否则格杀勿论。

同样的,清朝时期御前带刀侍卫,也不可以随便进入后宫,实际上对于皇帝来讲,把后宫围成铁桶一样,远比让这些侍卫跟着自己要安全。

这也杜绝了,皇帝晚上睡觉时,被御前带刀侍卫刺杀的可能,纵观历史,威胁皇帝性命的,往往可能是不起眼的太监、宫女,侍卫却很少出现叛变的情况。

因为皇帝在挑选侍卫时,标准非常严格,并且待遇异常丰厚,除了根红苗正这一基本条件外,也通过多种举措防止了侍卫的叛变,下面我们就结合题主的问题,聊一聊清朝的御前侍卫。

01御前侍卫的选拔非常严格

清朝侍卫制度,最初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而能够被选作侍卫的人,大多是满蒙王公勋臣和宗室贵戚子弟。

这些人,都是忠臣之后,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忠于皇帝,并且很多人小时候就入宫了,可以说在思想上已经完全与皇帝统一,只知道效忠于皇帝。

随着清朝皇权的不断集中、巩固和发展,作为帝王近臣的侍卫队伍,也相应地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越来越详尽的侍卫制度也建立起来。

总体来讲,皇帝身边的日常侍从、值宿的高级侍卫,被称为御前侍卫、御前行走、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这些侍卫的品级也从正三品到正六品不等。

并且虽然同样是侍卫,也是有很大区别的,真正能带刀的御前侍卫,都是皇帝亲自挑选的绝对信任之人,这些人几乎都来自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品级也在四品以上。

02御前侍卫的丰厚待遇

作为御前侍卫,那是皇帝身边的人,其工资待遇是非常优厚的,并且除了正常的俸禄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补贴、恩赏,比如跟着皇帝出行,皇帝不可能亏了这些人,获得赏赐的机会是非常多的。

而除了这些物质上的奖励外,还有很多精神上的奖励,比如可以穿黄马褂,或许今天看来,不就是一件黄色衣服嘛,没什么了不起的,可在清朝这绝对是巨大的殊荣,因为很多大臣都未必能穿上。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御前侍卫由于靠近皇帝,近水楼台先得月,很容易被皇帝赏识,获得升迁的机会,比如索尔图、和珅等清朝的权臣,最初都是从侍卫干起的。

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和珅,他在科举名落孙山之后,去宫里做了侍卫,由于和珅只是正红旗,属于下五旗,最初只是一个三等侍卫,可凭借着离皇帝近的优势,很快就成长为权倾朝野的重臣。

03御前侍卫同样受到制衡

前面我们说了,御前侍卫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不是随便一个市井之人就可以担任的,所以这些御前侍卫是有着家人的,他们的家人牢牢地被皇帝掌控着。

而刺杀皇帝,是诛九族的死罪,没有人会冒这个风险,来刺杀皇帝,更何况成功的几率几乎是零,因为自古皇帝就多疑,他永远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所以皇帝身边是同时有着很多侍卫的,这些侍卫在保护皇帝的同时,也彼此监督着对方,因为一旦他们中间出现一个神经病刺杀了皇帝,那其他侍卫也会因护驾不力被赐死。

而皇帝身边除了带刀侍卫,还有很多的太监、宫女,这些人也服侍在皇帝的周围,所以想越过这些人,一刀毙命直接刺杀皇帝,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结

所以说,作为清朝的御前带刀侍卫,他们只要稍加努力,或者有足够的运气,很容易成为皇帝的亲信,日后的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就算没有成为皇帝最信任的人,至少工资待遇很高,社会地位同样在普通之人之上,可以说一人担任皇帝侍卫,全家跟着沾光,这是莫大的荣誉。

而刺杀皇帝的风险就太大了,就算成功了,自己也当不了皇帝,还会被诛九族。所以这些御前带刀侍卫只要脑袋没被驴踢了,就绝不可能去干这种自毁前程,让全家遭殃的事情。




别看清朝的侍卫带着刀,但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行刺皇帝。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对于个人安全问题还是相当重视的,从衣食住行到各个方面,一切都要以安全为首要前提。

比方说吃,古代皇帝为了防止有人在饭菜里下毒,通常都会安排有“试吃员”,这些试吃员其实就是皇帝的试毒之人,所有的菜必须经过他们品尝,且确认无毒之后,皇帝才会下口。

另外在清朝,由于发型的特殊性,皇帝的头发就需要每隔几天刮一次,而为了保证皇帝在理发时的安全,每次理发,光是紧紧顶着理发师的大内侍卫,就多达十几个。

总之,为了保证个人的人身安全,不管是清朝还是其他朝代的皇帝,在这方面都是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在利用各种方式保护自己安全的同时,似乎那些大内侍卫才是对皇帝的人身安全造成最大的威胁之一。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这些大内侍卫出于工作需要,基本上都带着刀,并且他们还可以带着刀出入宫禁,如果他们有心行刺皇帝,那岂不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吗?

因此,清朝皇帝难道就不担心某一天侍卫们给他来一个手起刀落吗?

实际上,清朝的皇帝,根本不担心自己身边的侍卫会对他们进行行刺,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清朝皇帝的侍卫,不是谁都能当的,需要满足多个条件。

要想当上清朝的侍卫,是有不少先决条件的。

第一,你得长得好看,也就是帅,如果外貌长得歪瓜裂枣,让皇帝看了不顺眼,那么是当不上侍卫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乾隆时期的和珅。

和珅在最早的时候,原本是想通过科举来进入仕途,奈何文笔不咋地,导致名落孙山,最终还是靠着承袭祖上爵位的方式,混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

之后,和珅又被授予三等侍卫一职,而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和珅则当上了乾隆仪仗队的侍卫。

能当上仪仗队的侍卫,足以说明,和珅的长相不差,毕竟我们都知道,仪仗队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脸面,因此对身高长相都是有一定要求的。

说白了就是,要想当侍卫,最起码在长相上得说得过去才行。

当然,仅仅是长得好看也不行,毕竟侍卫是来保护皇帝安危的,要是弄一堆花架子,那根本就不管用,所以,当侍卫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有真本事。

这个真本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具备一定的文采,不能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要做到皇帝问话或者咨询的时候能接得上来,能听懂并对得上皇帝要说的话。

这一点,和珅就做得不错,史料记载,当时他在当乾隆仪仗队侍卫的时候,乾隆皇帝正是看中了他的文采,才对其愈加重视。

除了文采,还需要的就是真刀真枪的武艺了。

毕竟,侍卫的本职工作是保护皇帝安危,因此没点真本事是不行的,万一遇到点紧急情况,侍卫武艺稀松,那岂不是置皇帝于危险之地吗?

而清朝本就是游牧民族出身,因此皇帝在挑选侍卫时,对于武艺更为重视,而挑出来的侍卫,也确实个个能打能拼。

比如皇太极时期,他的御前侍卫,就曾经跟随皇太极攻克了锦州城外的多处堡垒,也就是说,这些侍卫放到战场上,都是可以当做精兵来使用的,足以说明他们个人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

“复合内大臣、侍卫等,诱锦州敌兵,击斩之。”---《领侍卫内大臣胄制》

也就是说,要想当清朝皇帝的侍卫,你需要满足长得不错,另外武艺水平高这两个先决条件,但即便是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也未必能当上清朝皇帝的侍卫。

为何呢?因为清朝皇帝的侍卫,需要有好的出身。

这个好的出身,主要是指侍卫的家族,在清朝的早期,侍卫选拔,尤其是御前侍卫的选拔,一般都只在上三旗中挑选,也就是说,御前侍卫必须是清朝宗室或者是蒙古王公的子弟才行。

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知根知底,而知根知底就能保证侍卫们的忠心程度。

比如康熙时期的重臣明珠,他在最早的时候,就是康熙的侍卫之一,而康熙选择他来护卫自己,正是因为他对明珠,以及明珠的家族都极为熟悉,甚至还沾亲带故。

史料记载,明珠的父亲尼雅哈,与康熙的祖父皇太极,属于是表兄弟的关系,因此这么算下来的话,康熙还得叫明珠一声表叔。

此外还有索额图,索额图与康熙的关系更加紧密,康熙皇后赫舍里氏需要叫索额图一声叔叔,而索额图所在的赫舍里家族,更是与爱新觉罗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

因此,包括明珠、索额图这样的人,都先后当过康熙的侍卫,而他们能当上侍卫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康熙信得过他们。

也正是因为信得过,就保证了他们对皇帝的忠心,加上他们与清朝皇帝有着各种各样的亲戚关系,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他们就不可能去加害皇帝。

换而言之,清朝的皇帝,在长得顺眼和武艺不错的先决条件下,更愿意去选择一个他信得过的,或者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弟来当自己的侍卫,毕竟只有这样的人才知根知底,自己才能睡得安稳。

其次,清朝侍卫的福利待遇很高,并且也有十分远大的前途。

个人方面,只要当上了侍卫,如果表现不错的话,那么升职加薪,甚至成为皇帝的宠臣,那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还是以和珅为例子,和珅是在乾隆三十四年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仅仅三年后,也就是乾隆三十七年,就被授予三等侍卫,并出任粘杆处侍卫一职,而到了乾隆三十八年,由于和珅在乾隆面前展现了自己的才学和本事,因此被乾隆重视,直接被选入了皇家仪仗队之中。

而这一年,和珅才刚刚二十三岁而已,在此之后,和珅一路升迁,最终成为乾隆朝位高权重的大臣。

也就是说,在清朝时,只要能当上皇帝身边的侍卫,那么就有了与皇帝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而善于抓住这种机会的人,就会由此得到皇帝的重视和喜爱,那么,自然就会步步高升了。

另外还有前文提到的索额图也是,索额图当侍卫是为了帮助康熙除掉鳌拜,他在这其中起到了居中联络的作用,为康熙扳倒鳌拜立下了大功。

而有了这份大功,康熙自然会感激于他,所以,事后对其封赏,以及委以重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离皇帝进一点,才能有机会帮助皇帝解决一些问题,而帮助皇帝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皇帝自然会感恩,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当侍卫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侍卫除了在个人方面有得到重视、升迁的机会之外,还有因为成为皇帝的身边人,起到了光宗耀祖的作用。

清朝的侍卫,不管是内廷侍卫,还是御前侍卫,每一个侍卫都是有相应品级的,也就是说,他们也算是清朝官僚体系中的一员。

虽说这品级相比于那些朝中重臣不算高,但是也相当不错了。

毕竟清朝的侍卫,品级最高可以到正三品,最低也有正六品,而当时在京城的官员,除了有背景有势力的之外,要想混到这个程度,那可是需要熬资历才能熬出来的。

并且,侍卫的这种官职,若是放在地方上那更让人羡慕,一个寒窗苦读十余载的读书人,如果没有考中太高的功名,比如仅仅是个秀才的话,那么说死了也顶多会混个八九品的县吏当当。

即便是普通的举人,如果没办法更进一步,也无非临老混个五品上下的地方官职。

但侍卫既不用参加科举,又不用熬资历,只要能入选,且能表现得好,那么四五品是十分正常的事,运气好了落一个正三品也不是不可能。

更有像和珅这种,受到了皇帝喜爱,一步登天,位高权重,这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清朝后期因为开放了武举人可以当侍卫的口子,民间一些能成功入选的人以及其家庭,就觉着极为自豪和荣耀。

比如,清朝道光年间,河南偃师顾县的一个叫做何礼的人,凭借扎实的功底,先是在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考中了河南乡试中的武举人,之后又在次年,赴京赶考,又成功通过了兵部组织的考试,最终考取武进士。

在此之后,何礼经过层层选拔,被道光皇帝选中,不仅被赐花翎和黄马褂,还让其充任皇宫乾清门行走、御前侍卫等职。

也就是说,何礼成了道光皇帝的“贴身保镖”。

而何礼的步步高升,也让其家族倍感荣耀,据史料记载,当时他的家族中,专门打造了一个“御前侍卫府”的牌匾,隆重的挂在了何礼的祖宅上,据说,这个牌匾到现在还有。

通过何礼的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到,当上侍卫,是一件能让家族倍感荣幸的事情,毕竟,成了皇帝身边的人,那往后的机会就多了去了。

因此总的来说,在清朝当一个皇帝身边的侍卫,不仅待遇好,并且前途远大,同时品级也不错,更能让自己的家族以自己为荣,在这种情况下,那侍卫必定是卖力工作,拼了命去保护皇帝安危,不为别的,就为了将来能被皇帝青睐从而一步登天。

所以,侍卫们又怎么可能去行刺皇帝呢?一旦如此,且不说能不能成功,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将化为泡影,侍卫们又不傻,不会随意赌上自己的前途,因此,不仅不会行刺皇帝,反而还会玩命儿保护皇帝。

还有,就是侍卫即便是有心行刺皇帝,也得掂量掂量一下后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一个能在皇帝身边担任侍卫的人,不管他是出身于宗室,还是出身于民间,其背后都有相应的家族成员。

如果这个侍卫哪天行刺了皇帝,成功与否倒在其次,但他所在的家族,那可会遭受灭顶之灾。

比如被抄家、流放、处死等等,这些都是这个行刺皇帝侍卫的人,必然会迎接的结果,甚至一个家族都有可能因为这个侍卫的举动,从而被覆灭。

尤其是那些高门大族,也就是清朝宗室子弟之类,他们的先祖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才走到了高位,但却会因此全部被抹除。

哪怕是民间出身的侍卫照样也是如此,咱就不说侍卫,单说清朝时行刺皇帝,会给这个人以及其家人带来什么后果就知道了。

清朝嘉庆年间,河南泰县有一个叫做陈德的人,他原本是内务府的厨师,但由于失业,导致生计没了着落。

俗话说“穷极思变”,陈德在饿了一段肚子后,琢磨出一个大胆的办法,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那就是行刺嘉庆皇帝。

于是,他仗着自己对皇宫的熟悉,混进皇宫,然后在嘉庆八年二月的一天,发起了对嘉庆皇帝的行刺。

当然,他的行刺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当时官员在审问他为何要行刺时,陈德说了一句“若事成,则公等所坐之处,即我坐处也。”

这意思就是,他以为只要他成功了,那么就可以荣华富贵了。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便是陈德成功,导致嘉庆皇帝死了,但清朝的宗室子弟甚多,马上就会拉出来一个扶上皇位,而陈德最终依然是逃脱不了被处死的命运。

并且,在陈德被抓后,他本人不仅被凌迟处死,连带着他远在家乡的老母,以及他的两个幼子也因此被处死。

从陈德的例子中其实就能看出,在清朝想行刺皇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并且更重要的是,不管能不能成功,最终发起行刺的人,以及他的家族等,均会受到连累而遭受极刑。

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们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要是有了行刺皇帝的想法,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承受这个后果,愿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举动,而搭上家人的性命。

还有一点就是,清朝能混到皇帝身边的侍卫,也不是所有人都带着刀,如果全部都带着刀,皇帝心里也发憷,毕竟万一来一个精神错乱的,那皇帝就惨了。

因此,清朝就有规定,只有四品以上的侍卫,方可带着刀护卫皇帝。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能做到四品以上的侍卫,通常都是皇帝极为信任的人,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亲信中的亲信,正因为皇帝对他知根知底,加上信任有加,才允许他带着刀在自己面前晃悠。

这样一来,就更杜绝了一些怀有非分之心的侍卫,想刺杀皇帝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清朝皇帝是基本上不担心侍卫会对他们行刺的,主要的原因是侍卫都是自己的亲信加亲戚,知根知底,因此就不会对他们下手,此外,侍卫也基本上不会对皇帝动手,毕竟自身的福利待遇好,且前途远大,犯不上因此而葬送,最重要的是,一旦侍卫行刺皇帝,不仅成功可能性很低,同时成功了也没多大用,最终还会给自己带来灭门之灾,基于这种考虑,清朝的侍卫与皇帝之间,通常都会相安无事。




皇帝虽然号称孤家寡人,但如果到了人人都恨他入骨,就连侍卫都要弄死他的地步,那这皇帝当的也太失败了。皇帝担心有人谋害他,所以有了侍卫,又担心侍卫的忠心,所以有了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和三旗侍卫。

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就已经有了侍卫的雏形。不过这个时候,侍卫更像是亲兵。等清朝入关后,才正式确立了侍卫机构。

侍卫处的全称叫“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武官,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每旗抽两人,内大臣也是一样,当然级别是从一品。为散秩大臣是从二品,出身没有特殊要求。

题目中的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一起负责的是内廷值班,更确切的是御前侍卫是贴身保护皇帝。

因为御前侍卫还有乾清门侍卫都是近距离负责皇帝的安全,所以皇帝还是会有所担心,毕竟总有刁民想害朕嘛,于是选拔侍卫就非常严格,有种种限制条件。比如人员的主要来源就是上三旗和宗室子弟,还有八旗大员的子弟和武进士。

首先上三旗选拔的也都是满人,并不包括汉人。其次康熙时期开始选择宗室子弟担任侍卫,理由有点奇葩,康熙不是为了宗室子弟的忠心,而是解决宗室生计问题。宗室侍卫共九十人,并入三旗随班行走。

除了限制选拔条件,清朝对侍卫的待遇都是相当优厚的,比如给侍卫戴翎就是显示他们与其他官员特殊的方式,还有就是侍卫都穿黄马褂,黄色可是皇帝专用的,文武大臣非特赐都不能用的,只有天子侍卫才能穿出去显摆。

当然只有精神满足也不成,物质满足也很重要嘛。例如:

乾隆四年八月谕: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批本处人员,俱每日在内廷行走当差,著将户部库内饭银每年赏给一万两。

除了给侍卫们各种餐补福利,在皇帝外出巡幸、狩猎时,侍卫们也都能分到赏钱。如写《佳梦轩丛著》的作者奕赓,他就担任过五年的三等侍卫,除了有半年被罚俸了,共得到三百六十两,如果折合到现在来算也得小一百万了。要知道这才是三等侍卫,就连看皇宫大门的大门侍卫都比这高。

给皇帝当侍卫这是谁都眼红的肥差,拿钱一等一的多,更重要的是侍卫还只是很多人的一个跳板。清朝权贵子弟要想当官,不需要十年寒窗苦读无人问,只需要从侍卫干起就可以了。这其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福康安从三等侍卫干起,两年后升为二等侍卫、御前行走,次年升为头等侍卫,再一年就成了户部右侍郎、镶蓝旗蒙古副都统了。这前后只有短短四年的时间,福康安就成了二品大员了。这是那些寒窗苦读的穷书生能比的吗?

除了从底层往上爬,也给了高层回旋的余地,不至于身败名裂坠入深谷。一般满族大臣犯了错,不会直接像汉族大臣一样革职不用,而是被任命为侍卫,发往西北边疆效力,以备东山再起。比如嘉庆时期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托津犯了错,被革去副都统职务,成了头等侍卫前往叶尔羌。结果两年后就恢复了副都统,后来更是官至大学士。

皇帝当然怕拿刀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的侍卫不安好心,所以他排除了一切不可控因素,只给利益集团内部的成员机会。他还给了这些侍卫荣誉满足他们的虚荣,给了他们金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上升的机会。如果从皇帝那得到这么个肥差还想着抛弃妻子弄死皇帝,那得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可是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被召为侍卫呢?




我们要知道除了清朝的御前侍卫,历朝历代帝王身边都有带刀的侍卫保护帝王的安全,我们从各种影视剧和艺术作品中也能探究一二。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精彩的同时难免会生出一个疑问,艺术作品中那些刺杀皇帝的为何不买通皇帝身边的侍卫直接伺机取了皇帝的性命呢?作为皇帝身边御前侍卫都带着致人伤亡的武器,皇帝会不会担心他们刺杀自己?

首先我们要知道皇帝是不会担心御前侍卫行刺于自己的,因为有几方面的原因,御前侍卫只会尽职尽责,断然不敢刺杀皇帝本人。皇帝遇到身临险境的时候,御前侍卫都会不惜任何代价救出皇帝,包括以自己性命为代价也要保证皇帝的人身安全。

御前侍卫经过严格的选拔

清朝的御前侍卫和大内侍卫都属于一个叫侍卫处管理,侍卫处的职责不但要保证皇廷内院的安全还要为皇帝选拔御前侍卫。

一个大内侍卫要成为御前侍卫当然首要条件就是知根知底,一般清朝皇帝都是从直接统领的上三旗挑选。

清朝时期的汉人是不可能成为御前侍卫的,另外清朝建立之初的御前侍卫都是由皇族贵族之内选出。后来随着侍卫职业的发展才让上三旗有了御前保护皇帝安全的机会,到了清朝中期,武举人也有了做皇帝御前侍卫的机会,经过层层选拔,并且调查参加科举之人的背景。

清朝的御前侍卫不但要武艺高强,还要有清白的家世,还要相貌出众并且有一些文采。

御前侍卫的家族亲人都在皇帝掌控之内

皇帝对御前侍卫知根知底外,还要把御前侍卫的家族之中的亲人保护起来,这个保护可以理解为控制起来,也可以理解皇帝为了让御前侍卫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的保护皇帝的安全。

如果一个御前侍卫倘若行刺皇帝,或者对皇帝生出二心的话,他的家族都要受到牵连,其亲人身首异处。反之,倘若一个御前侍卫表现优秀,他的整个家族都会受到无限的封赏,其亲人也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御前侍卫从小就被灌输忠君思想

不但是御前侍卫,清朝时期的全国上下都在被灌输忠君思想,特别是侍卫灌输的更加深刻。

侍卫处从开始选拔一些孩童进行训练,经过教导让这些孩童慢慢成为文武全才,并一直灌输忠君思想,让他们从小就认为自己生下来就是为皇帝而生,为保护皇帝而战死是无上的荣耀。

让他们认为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无限的荣耀,也是整个家族的光荣,如此思想禁锢之下,御前侍卫都是为了保护皇帝不惜自己战死,断然不会生出刺杀皇帝的想法。

御前侍卫个人待遇好,升迁机会大

御前侍卫在乾隆时期虽然只是区区的三品官,但是这个三品官衔可以说比当朝一品大员还要荣耀。御前侍卫在回乡之时,当地的父母官都要出门跪拜,可见御前侍卫地位,另外御前侍卫可是见官大三级的人物。

不但如此,御前侍卫升官的机会非常大,我们熟知的和珅就是御前侍卫出身,区区数载就能从一个御前侍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可见御前侍卫升迁道路让其他官员望然兴叹。

御前侍卫的俸禄,封地,禄米等等加上立功赏赐等等收入那不是一般的高,堪比几个一品大员俸禄的总和。

皇帝对一个御前侍卫如此恩威并施,御前侍卫也不可能生出反叛之心刺杀皇帝吧。自己的性命是小事,一个家族的性命关系重大,并且皇帝都有恩于御前侍卫,御前侍卫也不可能忘恩负义去刺杀皇帝吧。

刺杀皇帝对于御前侍卫来说得不偿失,首先是失败几率非常大,失败之后也就代表着自己全族都要首身异处,自己背上万世弑君的恶名,古代把名节看作比性命还要重要怎么会做出忤逆之事呢,自然作为清朝皇帝也是不会担心御前侍卫会刺杀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侍卫   清朝   大内   嘉庆   乾隆   皇帝   宗室   品级   大员   大臣   皇宫   康熙   担心   身边   家族   机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