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登基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明仁宗朱高炽在明朝是位特殊的皇帝,甚至在大一统朝代也是极为特殊的,他在位仅仅只有十个月却得到了仁宗这个极高的庙号。在位仅十个月,却能得到历史的好评,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对他尤为赞赏,说明他对历史是有贡献的。整个历史上大一统朝代只有四位仁宗皇帝,既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各一位,但其他三位都在位时间比朱高炽长多了。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清仁宗永琰在位二十五年,连元仁宗在位也有九年,只有朱高炽不到一年。其实朱高炽的功绩是他在做太子时候监国攒下的,毕竟监国那么多年。

朱高炽是朱棣与最爱的女人,也就是元妻仁孝皇后徐妙云的嫡长子,也是开国第一军功元勋徐达的亲外孙。朱高炽虽然贵为嫡长子,但并不讨父亲的喜,甚至被朱棣嫌弃,理由是子不类父。朱棣一辈子都在打仗,连死都是死在征战漠北的回京途中,朱棣不仅自己尚武,也喜欢武将。恐怕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像朱棣那样宠爱武将的,他极为宠爱跟他一样威武雄壮打仗又勇猛异常的嫡次子朱高煦。

他为了让类己的次子上位,甚至让军功集团所有高层都参加立嗣之争。文官们一致支持朱高炽,武将则全体支持朱高煦,以靖难功臣第一名的淇国公丘福为首,成国公朱能次之,集体在庙堂之上跟文官理论。虽然后来文官占了上风,朱高炽立为皇太子,但朱高煦和武将在朱棣心里的地位丝毫没有下降。

朱棣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为了鼓励老二,甚至对他说你哥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努力。朱高煦听到这话跟打了鸡血似的,一路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战功,他立下的军功甚至不亚于丘福,朱能和张玉等靖难元勋,后来朱棣在朝堂上立储,武将就拿这事来替朱高煦加分。

朱棣虽然从小不讨父亲喜欢,但他深得祖父朱元璋的欣赏,朱元璋是马背上的天子,大半辈子打打杀杀,他也喜欢自家后人有文化。他的儿子们出了嫡长子朱标文质彬彬,其他都有不少缺陷,不像文化人,尤其是老四朱棣,只喜欢打打杀杀。他那些孙子里面,朱元璋最宠爱的是常太子妃所生的嫡长孙朱雄英,但这孩子没福气,六岁就夭折了。其次就是朱高炽这个老四家的胖孙子,这孩子不像他爹,他更像燕王妃徐氏,要知道徐氏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女诸生”的美称。所以朱元璋特别留意这个喜静不喜动的胖孙子,没少夸他有文化,鼓励孙子们像他学习,所以才几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燕王世子。

就算有朱元璋喜欢他加持,但朱棣还是不喜欢他,徐皇后在世的时候就没少劝朱棣对老大好一点,他毕竟是嫡长子,朱棣倒也听老婆的。有徐皇后罩着他,倒也相安无事,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在母亲那是恭恭敬敬的,要多孝顺有多孝顺,丝毫不敢造次。但是永乐五年,这位千古贤后去世了,朱棣没了约束,老二老三也放纵起来又蠢蠢欲动了,朱高炽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威胁,他过得并不好,甚至提心吊胆。以前有徐皇后居中调解,朱高炽虽然被批评,倒也没有危险,现在不一样了,他没了靠山。

直到永乐晚年,朱棣年老才开始考虑身后事,他左思右想,还是忍痛割爱,确立朱高炽接班。并着手安排,把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调开,而且把两人封地隔的老远,远离朝堂,不让他惹是生非,因为朱棣自己也折腾不起了。

朱高炽能保住位置主要有三个大方面的原因:

1、嫡长子继承制

徐皇后有三个嫡子四个嫡女,永乐大帝一生中总共有九个孩子,其中徐皇后就生了七个,而且没有夭折的情况,其他庶妃才生了两个。其中唯一的一个庶子很小就夭折了,只有一个庶女常宁公主,下嫁沐英的儿子沐昕。徐皇后是永乐大帝一生的挚爱,他对徐皇后的爱甚至超过朱元璋对马皇后,历史上独掌大权的天子几乎难以超越朱棣,除了明孝宗一生只有一个张皇后。

朱高炽是朱棣和徐皇后的嫡长子,宗法祖制上是最有资格的继承人,特别是苦读圣贤书的士人是百分之百支持宗法祖制的,这是朱高炽第一个也是最有利的优势。

2、长期监国积攒人望

朱高炽喜文不喜武,靖难之役的时候,李景隆十几万大军围了北京城,当时朱棣在外征战一时间抽不开身回援。朱高炽留守大本营,他顶住了朝廷大军的攻势死守北平。北京保卫战是朱高炽为数不多的统兵时机,但真正的核心是他的母亲徐皇后。北京城危在旦夕,徐皇后颇有乃父徐大将军风范,她身披戎装亲冒矢石站在城墙上亲自鼓励将士们和百姓民兵组织。她团结百姓鼓励军人,大家深受徐皇后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都誓死与北京城共存亡,终于击退李景隆十几万大军。其实北京保卫战徐皇后是定海神针,功劳却给了自己儿子朱高炽。

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坐上天子宝座,虽然有过汉王争储插曲,但在徐皇后的支持下,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还是坐住了。徐皇后在永乐五年去世后,朱棣对太子没少批评,拔高汉王的的待遇,导致汉王野心勃勃,甚至蠢蠢欲动。朱棣虽然是马上天子,但他政治智商还是很高的,治理国家可不是打打杀杀,离不开文化人支持。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一半时间都在打仗,真正的马上天子。他其实也不想每次都御驾亲征,但是没办法,因为那帮靖难兄弟里面最能打的丘福败了几次,甚至全军覆灭,朱棣再宠爱他也不过用了。其次既有统帅能力又年轻力壮的朱能病死在争战南越的路上,这给朱棣打击不小,简直断了他臂膀。而另一位悍将张玉早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战死了,张玉的儿子,袭爵英国公爵位的张辅还年轻,还没成长起来。如果朱能不病死的话,朱棣根本不用每次都御驾亲征,朱能的统兵能力是最强的,关键他才三十六岁。

朱棣一生五征漠北,每次都是让太子监国,朱高炽打仗没怎么打过,但监国倒是一把好手。他本来就是文化人,又有谢晋、三杨这些大儒们支持他,倒是顺风顺水,把国家治理的妥妥的,朱棣也可以安心的在前线打仗。长期监国给他带来的政治利益那是非常可观的,他善待文人,事事都谦虚,也让文人们对他死心塌地,这是他的最大的政治优势,时间一长全天下的文人都夸他礼贤下士,将来一定会是合格的继承人。

3、好圣孙和贤媳妇的加持

朱棣虽然对朱高炽横竖看不顺眼,两百多斤的大胖子,走路都要人搀扶,半点不像自己威武雄壮,还整天文绉绉的。但他对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那是当成心头肉,甚至亲自培养他,每次打仗都带在身边。对儿媳妇张氏那也是怎么看怎么顺眼,没少夸她贤惠。有一次朱棣又在骂朱高炽,骂急了就说要不是我儿媳妇贤德废你多时了,搞得朱高炽胆战心惊。正好太子妃张氏在旁边,他为了缓解父子尴尬,马上去厨房亲自煮了一碗面条给朱棣吃,朱棣看到儿媳妇端来的热汤面,脸上也有了笑容。

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老爹朱元璋送给他一个大圭,这大圭是象征帝王权力。朱棣醒来后朱瞻基出生的喜讯就传来了,他惊喜异常,认为这是老天赏赐给他孙子。所以从朱瞻基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朱棣就特别疼爱这个嫡长孙,到哪都带着他,亲自培养他一切。朱高炽能继位,朱瞻基的功劳很大。

朱高炽死亡原因众说纷纭,有好几种说法,比如被大臣李时勉气死的,从欲过度,被宠妃害死,吃丹药中毒,胖死的,甚至说被朱瞻基害死的。首先宠妃害死有点不可能,他的发妻虽然是孝诚张皇后,但最宠爱的是郭贵妃,这个郭贵妃是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孙女,也是名门之后。郭家在郭英死后做了两手打算,把两个女孩送到皇室,一个送给了汉王朱高煦,另一位就是郭贵妃。他们两面下注,不管谁将来当家他们郭家都是赢家,朱高炽也当然明白郭家的想法,但他是真的宠爱郭贵妃,要什么给什么,还为他生了三个儿子,郭贵妃是不可能害朱高炽的,因为她的仰仗就是朱高炽,没有理由害那么爱她的丈夫。后来朱高炽一死张皇后马上让她殉葬,按规矩有儿子的妃子不用殉葬,而且郭贵妃还生了三个,所以宠妃害死不存在。

朱瞻基害死更不可能,他可是嫡长子,这是朱棣老早就册封为皇太孙的,谁也抢不走他的皇位,况且还有张皇后在背后支持呢。可能有人会认为朱瞻基在南京,朱高炽故意支走他,其实不然,这正是朱高炽信任朱瞻基的地方。因为朱高炽最喜欢南京,他不喜欢北京,他一直念叨要搬回南京去,那里文化气息更浓。他让朱瞻基去考察,做迁都回南京做准备,但没想到朱高炽当皇帝才十个月就驾崩,所以朱瞻基不可能害死自己的父皇。

朱高炽确实吃丹药,丹药吃多了也不利于身体,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吃丹药,李世民就是因为丹药吃多了,后来几乎腿都不能走路了,后来的雍正也吃丹药也是到了晚年基本走不了路。还有朱高炽本来就没瘦过,从小就是个小胖子,走路都气喘吁吁,还一瘸一拐,按现在说法肯定是三高人群。

纵欲过度说法是有可能,毕竟当了皇帝天下都是自己的,享受一下还是可以的。大臣李时勉确实把他气够呛,朱高炽广开言路,李时勉就上书劝朱棣不要远离太子,不要纵欲过度。这可把朱高炽气的火冒金星,叫来武士暴打一顿,然后就关进大牢,朱高炽还不解气,又把心腹宠臣夏言吉叫来说李时勉侮辱他,然后晚上就驾崩了,临终前让人快马加鞭去南京叫太子回京安排后世。

朱瞻基听闻噩耗马不停蹄往京城赶,他一定要快点回去,主要是怕汉王整事情。朱瞻基回京后听说李时勉气死父皇,当时就想把他千刀万剐,最后还是被夏言吉等人劝住了。后来朱瞻基登基后腾出手来收拾李时勉的时候,朱瞻基问他怎么气先皇的,他说劝先帝不要纵欲过度和不要远离太子,朱瞻基一听有道理,然后把他放了,还官复原职,最后活到成化五年善终。

其实朱高炽的死是综合因素,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从小就肥胖体虚。再者朱棣二十多年给他高压,早就吓掉了半条命。朱棣驾崩他总算是熬到头了,加紧享受,如同开了闸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他还吃丹药,再加上李时勉言语激烈,反对迁都,劝朱高炽不要纵欲过度,又建议朱高炽不要把太子发配到南京去。朱高炽平时脾气好,这李时勉说话这么难听,简直在指着鼻子骂他,越想越气,一时急火攻心,再加上本来就一直身体不好,综合各种所以几个时辰后就驾崩了。




两京之间一千一百多公里,朱高炽在洪熙元年五月十一日病重,派太监海寿通知在南京监国的太子朱瞻基回京。朱瞻基六月三日就回来了,只用了二十二天。因此有种说法,怀疑朱瞻基有谋害朱高炽的嫌疑。



朱高炽在三月份刚下诏,把京师改成“行在”,六部前面都加上了“行”字,立意要把京师迁回他曾经呆了十八年的南京。

想迁回去,就得有人预先到南京做准备。

朱高炽自己很想去,但是朱棣刚驾崩不久,他这时候去南京,那就是不孝顺。

无奈之下,他只好让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到南京去看一下。

群臣反对迁都对明仁宗朱高炽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压力,而朱瞻基到南京去,后来竟然能及时赶回北京,导致后人怀疑朱高炽的死与朱瞻基有关。



《明史》记载: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

也就是说,朱高炽病重是在五月十一日,而且非常的突然。因为五月十日他还召见了云南的土官,第二天就病重了,赶紧把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黄淮,杨荣等重臣召集到身边。由大学士杨士奇起草诏书,派宦官海寿立刻动身,到南京去通知太子朱瞻基赶紧回来。

这位海寿之所以被委以重任,是因为他已经是第二次做这样重要的事了。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征返程中病逝于榆木川,后来死于土木堡之变的英国宫张辅与杨荣秘不发丧,也是这位海寿陪着杨荣一起回京送信。

当时的朱高炽接到命自己继位的遗诏,并没有着急前去迎接朱棣的遗体。因为当时的京城只剩下了老弱病残,所以,他的第一项命令是让随着御驾亲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带着精锐的骑兵赶回京城护卫。同时命太子朱瞻基前去迎接朱棣的遗体。

之所以这样谨慎,一个是朱高炽监国二十多年,一直是以处事谨慎周全著称,第二个,当然也是为了防备他的弟弟,汉王朱高煦。

那是永乐二十二年六月份的事了,过了不到一年,洪熙元年五月,海寿又领到了这样的一项任务,不知道这位中官的心里,是什么感受。但,心急如火那是肯定的了,他知道事关重大,还是因为,有一个一直对大明皇位虎视眈眈的,汉王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的窥视在旁,可以部分地解释宣德帝继位的过程,算是历代帝王继位过程中特别匆忙的一位的原因。



从京师到南京,大约为一千一百公里,直线距离是九百多公里,当然咱们就不能算这个直线距离了。那个时代,只能靠马力,水运,步行,而五月十一日海寿出京,太子朱瞻基六月初三回到良乡,前后只有二十二天。

换句话说,太子朱瞻基只用了十几天就走完了一千一百多公里。这合理吗?另外,海寿带着明仁宗病重的消息到达南京时,南京竟然已经有了明仁宗驾崩的传闻,这又是怎么回事?

所以,就有了一种说法,说太子朱瞻基早就知道仁宗要驾崩,他是提前赶回北京的。

不过这说法有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如果太子朱瞻基是谋害明仁宗的主谋,那么,这件事应该做得越机密越好,越机密,越能给自己争取到时间。又怎么会在南京闹得几乎人尽皆知了呢?

好,接下来咱们再看看朱瞻基在大明朝那个年代,用多少天能得到明仁宗病重并召他返回的消息。

这就牵扯到大明的邮传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急递铺。



与图中所示的骏马往返不同,急递铺是以人力邮递急件。您没看错,是人力。铺兵腰里别着铃铛,以示意让闲杂人等给他让路。

五公里就到了下一个急递铺。这五公里,要求四十五分钟之内赶到。到了就换人,送往下一个急递铺。目前高三学生一公里跑的及格线是四分三十四秒,五公里四十分五钟,一个成年人,并且是专门的急递铺兵,应该是能够轻松完成的。

简单算一下,每小时的速度是六到七公里。急递铺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传递。这样一天,就可以传递一百六十公里左右。

咱们去掉中间交接文书的时间,过江,过河的时间,保守算每天传递一百五十公里吧。大约七天最多八天,这个消息就会传到南京太子朱瞻基那里。

当然,还有咱们通常在影视剧中听到的八百里加急,这就是完全凭马力传递。



虽然也是昼夜不间断,但是,骑马也要考虑道路崎岖,地形不平坦,晚上看不清道路的问题。大约是日行五百里问题不大。也就是合两百公里每天。那就用时更短,六天多就能到南京。

海寿持诏书是一路,急递铺和八百里加急是两路。这样三路同时进行,可以确保太子朱瞻基最多五月十八日就得到了父亲病重,他必须回京的消息。

这样一来,太子朱瞻基立刻出发,他就有十五天的时间赶到良乡。虽然也是很匆忙,但是确实是合理的。这样来说的话,太子谋逆篡位的说法,就不存在了。

从时间上排除之后,咱们还可以从情理上再排除一下。明仁宗监国已经二十年了,在文臣当中,威信很高,说实在的,在文臣的眼中,大手大脚花钱的朱棣当家,真的不如仁宗当家做主来的稳当。



而去年六月朱棣刚刚驾崩,仁宗才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人心初定都谈不上,又有汉王朱高煦这个上蹿下跳的叔叔在一旁窥伺,太子朱瞻基无论如何都应该以稳为主。

因为他已经是太子了,他这个太子,还是朱棣当年就认定的皇太孙。说句不孝顺的话,他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他真的不用动什么不该有的心思来给自己平添恶名。

排除了太子朱瞻基的嫌疑,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因还有很多说法。

没办法,这位明仁宗在位的时间实在是太短。虽然后世明光宗朱常洛只在位二十九天就死于“红丸案”。

但是朱元璋活了七十一岁,朱棣活了六十五岁,朱高炽却只活了四十八岁。这么一对比,有些说法或者是疑问,也就不稀奇了。

其中属朝鲜的《李朝实录》最为奇葩。

朝鲜使臣赵忠佐出使大明,听到有人说明仁宗是“天震之”,意思是朱高炽是被雷劈死的。

这位使臣回到朝鲜就这么当奇闻汇报了,结果就记到了《实录》当中流传了下来。

正德十六年的进士陆釴(yì),曾任山东学政,他的著作《病逸漫记》中记载的比较详细:

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有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宫人欲毒张皇后”这种说法,来源于给明仁宗殉葬的一位郭贵妃。

这位郭贵妃给明仁宗生了三个儿子,竟然被殉葬,所以就有了张皇后逼着她殉葬的说法。

就是祝枝山那本《野记》书所说的,张皇后过生日,结果明仁宗陪着郭贵妃去了,张皇后不高兴,就没喝郭贵妃敬的酒,明仁宗一气之下就喝了那杯酒,不就久驾崩了。

这一说,也不靠谱,因为虽然郭贵妃殉葬了,但是他父亲传下来的武定侯的爵位并没有从老郭家被剥夺,如果郭贵妃毒害张皇后误中明仁宗,那老郭家早就满门抄斩了。

所以,“阴症”也就是病亡的可能性,最大。

这就牵扯到朱高炽那糟糕的身体状况了。

《大明风华》中,对明仁宗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表现,但是历史上的朱高炽,身体要更差。

走路都要太监扶着走,像电视剧中那样是个行走自如的胖子,那是不可能的。

不然,当年在靖难之役中,朱棣也不会拍着救了自己命的汉王朱高煦的肩膀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

这说明,当年的朱棣就不看好自己的亲儿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

永乐朝二十二年的时间,太子不仅要背负多疑猜忌的父亲,和始终想取而代之的弟弟带给自己的压力。还要背负大手大脚花钱的父亲给整个大明朝带来的压力。

所以,似乎朱棣一驾崩,朱高炽就有些“放纵”自己,似乎说得过去。



《明史》记载

五月己卯,侍读李时勉、侍讲孙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寻下狱。

这二位因为什么“言事”气得明仁宗先是让他们当了御史接着又抓他们下狱呢?

李时勉的奏折里说的是“暗中不宜近妃嫔”,话很直接:陛下请克制自己啊!

而孙汝敬在宣德帝朱瞻基继位后给大学士杨士奇的上书中,则又加了一条原因:丹石。

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所谓“憸(xiān)壬小夫”,就是卑鄙小人的意思。

也就是说,他认为仁宗这么快就驾崩,一是不知克制,二是服用了那些佞臣献上了“金石”。

虽然明朝的读书人大都说话比较夸张。但是这时候,杨士奇,夏元吉,蹇义这些正臣在朝。

大明的读书人也还没有被嘉靖帝的“庭杖”打断脊梁骨,应该说,说话还是比较靠谱的。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的话,明仁宗朱高炽应该是压力过大,积劳成疾,又服用了那些“金石”。本来就达到临界点,还没喘口气,两位侍读和侍讲这样的近臣,又数落了他十五条“罪状”(十五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仁宗,五月十一日“不豫”,五月十二日就“大渐”了。




朱高炽之死,实在太突然。去世当天,他还在愤愤不平地对心腹重臣夏原吉说,有大臣在朝堂之上侮辱他。当天傍晚,他就咽气了。

而此时,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

朱瞻基是4月下南京,朱高炽是5月去世,可见,4月份朱瞻基离开的时候,朱高炽的身体还没有问题。

否则,绝不可能让皇太子在这个时候远离君王。

史料上,对朱高炽的去世过程,记载也十分仓促。

当天早上七八点这样,觉得身体不舒服,中午就病危,傍晚就去世。

《明史》: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时辰记载得如此详细,却唯独,没有记载具体的病因。

以至于朱高炽的死亡原因,在各种野史和推测中,衍生出了很多说法。

  • 有人说,朱高炽是因为胖过头,身体不好,猝然去世。
  • 有人说,朱高炽是被李时勉,也就是朱高炽临终前说侮辱他的那个大臣,气死的。
  • 有人说,朱高炽是因为吃丹药而死的。
  • 有人说,朱高炽是因为纵欲过度而死。
  • 有人说,朱高炽是因为后宫之争殃及池鱼,被宠妃误杀。
  • 还有人怀疑,是皇太子朱瞻基下的手。

每一种说法,都能找到相应的依据或记载。

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这些说法靠不靠谱。我们能不能从史料的重重迷雾中,找到朱高炽之死的真正原因。



一、胖过头,身体不好

朱高炽是个大胖子,胖得连马都骑不上,走路都得让人扶着。

戎马一生的朱棣,一看到他就心烦,曾经勒令他减肥。东宫的厨子仅仅给朱高炽多做了一点菜,就被朱棣处死。

即便如此,朱高炽的减肥大计,还是以失败告终。

过于肥胖的身躯,让朱高炽从年轻时候开始,身体就不好。靖难之时,朱棣就曾经鼓励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好好干,你大哥身体不好。

《明史纪事本末》: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到他去世那年,已经48岁了。这个年纪,这么肥胖的身躯,想来三高、心脑血管之类的疾病,是少不了的。

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又落后,突然去世,也就不奇怪了。



二、被李时勉气死

朱高炽登基之后,广开言路。很多大臣,就趁机直言进谏。其中,自然免不了说话过于偏激的。

李时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言辞之激烈,把老好人朱高炽都给惹恼了,命令武士用金瓜一阵狠打。

把李时勉扔进监狱之后,朱高炽还不消气,愤愤不平地对心腹重臣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

当天傍晚,朱高炽就去世了。

《明史》: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这个时间,实在是太巧合了。

结合前面说的朱高炽过于肥胖,身体不好,所以,他很有可能是在李时勉的刺激之下,一时气急攻心,没熬过去。



三、吃丹药而死

朱高炽吃丹药,是当时的大臣说的。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罗汝敬给“三杨”之一的杨士奇上书的时候,提到过:先帝(朱高炽)继位不足一年,就去世了,是因为奸佞小人给他献金石之方,导致他生病。

金石之方,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很多皇帝都爱嗑的丹药。

罗汝敬在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的手下做官,杨士奇则辅佐朱高炽20年,是朱高炽的心腹重臣。

所以,罗汝敬不会敢对杨士奇胡说八道,朱高炽吃丹药这事,应该是真的。

《明史》:(汝敬)上书尚书大学士杨士奇曰:‘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古代人练的丹药,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吃多了,对身体的危害很大。

朱高炽本人的身体又不好,再吃这些药,突然去世,也属正常。



四、纵欲过度而死

朱高炽好女色,是正史里记载的。

前面说到,李时勉劝谏朱高炽,言辞过于激烈,戳到了朱高炽的痛处,被朱高炽痛打一顿之后,扔进了大牢。

那么,李时勉对朱高炽说了什么呢?

就是劝谏朱高炽,不要纵欲无度,要远离女色。

后来,朱高炽去世之后,朱瞻基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问起李时勉,李时勉照实说了之后,朱瞻基就气消了,还说李时勉是忠臣,将李时勉官复原职。

可见,朱高炽纵欲过度,以至于影响身体,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李时勉胡说八道。

否则,朱瞻基绝对不会放过李时勉。

《明史》: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

而把朱高炽之死和纵欲过度联系在一起的,则是正德和嘉靖时期的一个官员,陆釴。

他在著作《病逸漫记》里说,他遇到了一个姓雷的太监,问起朱高炽之死的事,雷太监说,是“阴症”

但这已经是朱高炽去世快100年后的记载了,且正史中没有记载,可信度为多少,见仁见智。



五、被宠妃误杀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朱高炽的宠妃郭贵妃,和正宫张皇后,一直在争风吃醋。张皇后生日那天,郭贵妃为皇后庆祝寿辰,给皇后献上了一杯酒。

皇后不肯喝。一旁的朱高炽就说:你又怀疑她搞小动作了?说完,把酒拿过来,一饮而尽。

郭贵妃大惊失色,想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那杯酒里有毒。很快,朱高炽就去世了。

《野记》:仁宗郭妃以中宫诞辰,邀过其宫上寿,上亦往,妃进卮于后,后不即饮。上曰:“尔又为疑乎?”遽取饮之,妃失色,无及矣。俄而,上崩,妃自经死,时适雷。

祝枝山的这本《野记》,记载的,基本是当时的奇闻异事,街头巷尾之谈,可信度不高。

并且,当时的皇宫,验毒应该是很严谨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说法,基本上不可信。



六、被朱瞻基所杀

这个说法,由于被写进了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里,被广泛流传。

乍看史料,似乎也能找到点蛛丝马迹。

比如,从朱高炽得病,召回朱瞻基,到远在南京的朱瞻基千里迢迢回到北京,只用了22天。以古代的交通条件,这实在太难做到了。

比如,朱瞻基还在南京的时候,南京城里就已经传言,说朱高炽去世了。北京都还没发丧,这消息是谁传出来的?

《明史》: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

但是,仔细一想,这些也不是说不通。

有人计算过,南京和北京相隔1100多公里,以当初800里急报的传信速度,朱瞻基再快马加鞭,22天的时间,虽然紧张,却也不是不可能。

而朱高炽去世的消息,可能是普通的流言蜚语,正好撞对了。

更何况,朱瞻基是朱棣亲封的皇太孙,朱高炽亲立的皇太子,板上钉钉的继承人,又只有20多岁,还很年轻,实在没必要急着弑父上位。

所以,这种说法是否可信,也是见仁见智。



七、我的推断

通过上面整理了一些史料,排除了一些我认为可能性不大的说法,结合史料上的集中记载,我认为,朱高炽之死,很有可能不是单一原因诱发的,而是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 因素1:身体肥胖,有基础疾病;
  • 因素2:纵欲过度,导致体虚;
  • 因素3:吃丹药,积累毒素;
  • 因素4:被李时勉刺激,气急攻心。

我想,单一的因素,可能不会让朱高炽这么快就去世。但是这几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综合作用,以至于,他早上觉得不舒服,下午就去世了。



朱高炽虽然只在位短短10个月,却做了不少大事。

他停止了朱棣年间一系列劳民伤财的措施,专心休养生息,为明朝国力的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高炽去世之后,朱瞻基继位,也基本上沿袭了朱高炽的国策,没有做太大的改动。

他们父子二人统治的11年,被后世合称为“仁宣之治”。

但是,朱瞻基虽然在大方向上,沿袭了朱高炽的政策,却也在朱高炽的基础上,做了不小的改动,停止了不少朱高炽在世之时的举措。

所以,朱高炽的突然去世,对明朝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这让明朝的轨迹,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朱高炽早逝,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

1、北京的首都地位

明朝建立之初,定都南京。后来,朱棣上位,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但是,直到朱棣去世,朱高炽登基,这3年时间里,还都南京的争论,从来都没停过。

而朱高炽,坚定地站在还都南京一方。

他登基不久,就下令,恢复南京“京师”的名号,而北京,则改成为“行在”,意思是,天子巡幸之地。

还下令,收拾南京的宫殿,并让皇太子朱瞻基打头阵,先行一步去南京驻扎,而自己,来年就迁都回南京。

朱瞻基出发不久,朱高炽就去世了。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则支持北京做明朝的首都。

但是,朱瞻基的爷爷把都城定为北京,父亲把都城定位南京,他又把都城改回北京,祖孙三代,反反复复,这就太尴尬了。

于是,朱瞻基采取了“拖”字诀,既不定北京的首都名分,一直把北京叫做“行在”,也不动身回南京。这一拖,就拖了10年。

后来,朱瞻基去世,朱祁镇登基。北京虽无京师的名分,但是首都的地位,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于是,朱祁镇终于下令,正式恢复北京的“京师”名号,明朝重新定都北京。

如果不是朱高炽突然去世,他就会迁都回南京。明朝的历史走向,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2、建文旧臣的平反

朱棣是靠靖难,推翻了建文皇帝朱允炆,自己登上了皇位。登基之后,废除了朱允炆的帝号,对不肯投诚的建文旧臣,非常残忍。

朱高炽不认同他的这些做法。

朱高炽一登基,就开始着手为建文旧臣平安。而很多被拘禁在教坊司、浣衣局等地的建文旧臣家属,也被他下令释放,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但是,这些事,他还没来得及做完,就去世了。而继位的朱瞻基,并不认同他的这一行为,没有沿袭他的政策,继续为建文旧臣平反。

这让很多无辜的人,至死都没有被释放出来。



3、下西洋、下南洋

赫赫有名的郑和七下西洋,在朱棣期间,其实只进行了6次。

下西洋,实在是太劳民伤财。而下西洋得来的大批珍宝,又归了宫廷使用。

反而下西洋带回来的大量胡椒和香料,堆在仓库里用不完,被当做官员的工资发放。这些东西,平时使用,又用不了多少,想要售卖,也卖不上价,相当于变相克扣了工资。

所以,对于下西洋这种事,耗费巨大,又没有立刻看到明显的好处,无论是官员还是民间,都怨声载道。

朱高炽一登基,就下令,从此以后,停止下西洋。下西洋的相关人员,也全部撤走。

但是,由于朱高炽在位不到1年,就去世了。所以,朱瞻基登基的时候,无论是下西洋的人员,还是相关的资料,都还在。

宣德六年,朱瞻基命令郑和,第7次下西洋。

宣德九年,又命令郑和的副手下南洋。

要知道,明朝后来的皇帝想要再下西洋的时候,却找不到能下西洋的人,和下西洋的资料,只能不了了之。

要不是朱高炽去世早,朱瞻基可能就没有条件,再下西洋和南洋了。



写在最后

虽然,朱高炽去世的时候,登基还不到1年,非常匆忙。

但是,他活了48岁,在明朝的皇帝里,居然算是长寿的了。

明朝16个皇帝,除了下落不明的朱允炆,寿命比朱高炽长的,也只有朱元璋、朱棣、嘉靖、万历4人而已。

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实在太短了。

你们认为,这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当了二十年的太子,整天在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中度过。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结果不到十个月就去世了,死的时候也只有四十八岁。这个很憋屈的人就是明仁宗

朱高炽。并且朱高炽的死不太可能是正常死亡,因为关于朱高炽的死,史书中的记载也是语焉不详。

我们看《明史》中的记载:“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从史书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明仁宗朱高炽当时死的非常急,在早上七点到九点之间的时候,朱高炽感觉身体不舒服。就预感到自己的身体不行了。当时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立刻下令让皇太子紧急返回北京。但到了九点到十一点的时候,就已经病危了。于是颁布遗诏,传位给皇太子,当天就死了,活了四十八岁

史书的高明之处就是如实的记录事情发生的结果,但中间发生了什么情况,得了什么病,怎么死的,一句话也不说,让看历史的人自己猜测。

朱高炽就这么死了,关于他怎么死的的谣言立刻满天飞。有说他是病死的,有说他是纵欲过度,吃了伟哥死的。有说是太子朱瞻基谋害死的,还有说是郭贵人谋害的。最离谱的是说被李时勉气死的。

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们根据史料来拨云见日,分析一下。

1)有没有可能是被皇太子谋害死的。

应该说朱高炽的死,最不可能的就是被皇太子朱瞻基谋害致死。因为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明仁宗朱高炽死的时候,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如果朱瞻基真的要杀父皇,有取代他的野心。也不至于自己在南京的时候,再执行这个计划。因为一旦计划执行完,皇帝死了,太子不在身边,被其他不怀好意的人钻了空子,不就坏大事了。比如一直想做皇帝朱高煦。

既然朱瞻基在南京,为什么还有人会这么想呢?肯定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于朱瞻基知道朱高炽的死讯非常快。


因为朱高炽死的非常突然,北京城里密不发丧。但据历史记录,朱瞻基很快就知道了,当时有人劝他走小路。而他坚持走大路。走小路意味着私密,别人不知道。走大路意味着会被很多人看到,被很多人知道。如果有人欲行不轨,走大路的风险比较大。

但朱瞻基还是光明正大的回去了。因此,很多人猜测朱瞻基对父亲怎么死的了如指掌。所以才选择走大路。就是胸有成竹。这个现在看来也比较牵强。

最重要的是,他不在北京,万一出了紧急情况不可控。他不可能傻到这种地步。

2)李时勉气死之说!

李时勉是一个天才儿童,12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声在外了,公元1404年,三十岁的李时勉高中进士,成为庶吉士,进文渊阁编书。起点非常高。

公元1425,已经五十一岁的李时勉上书议政,把仁宗皇帝朱高炽气的不行,和李时勉当庭吵了起来。但李时勉毫不退让。

当时明仁宗朱高炽非常生气,命令武士用金瓜狠揍李时勉,李时勉的三根肋骨都被打断,抬出去时都快死了。

就这样李时勉还是被投进锦衣卫监狱。多亏李时勉曾有恩于当时的锦衣卫千户,这个千户还比较有良心,偷偷地请来医生,用海外进口的血竭药给李时勉疗伤,李时勉才活了下来。


而仁宗朱高炽的病情加重,当时还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夏原吉忙安慰劝解。

朱瞻基后来听张皇后讲这件事,就非常恼火。明宣宗朱瞻基就找人把李时勉抓过来,很生气的问他:“你这小臣胆敢触犯先帝!你在奏疏中说了什么?快说!”

李时勉叩头说道:“臣说在居丧守孝期间不宜亲近嫔妃,不宜让皇太子远离于左右。”

明宣宗朱瞻基听了以后,感觉没有什么啊,这才脸色稍有和缓。让李时勉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李时勉说到第六件事上停止了,告诉朱瞻基:“臣惶惧不能全部记住。”

明宣宗朱瞻基这时已经没有了怒气说:“这是难为你了,草稿在哪里?”


李时勉答道:“已经烧了。”明宣宗朱瞻基还为李时勉叹息,还升了李时勉的官。很有可能宣宗皇帝知道朱高炽怎么死的,而李时勉恰好说到点子上。

3)到底是郭贵人谋害,还是纵欲过度?

郭贵人谋害之说来自于野史。郭贵人是明初名将郭英的后人,为了做皇后,就想毒死张皇后。不知道是郭贵人脑残还是作者脑残,在朱高炽的宫廷宴会上,郭贵人拿杯毒酒让张皇后喝,张皇后不喝,朱高炽为了打圆场,自己喝了,喝了就死了。这显然是在扯淡,有这么粗心大意的刺客吗?拜托写东西不能随意到这种地步,还流传下来了,也是奇葩!

朱高炽人长的很胖,再加上脚又些不便,走路都要人搀扶着。但这么胖的朱高炽有一个嗜好,就是非常好色。虽然长相不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但好色的程度非常接近。就是离不开女人。


朱高炽一共有十七个孩子,男孩十个,女孩七个。所以说朱高炽单在生育能力上还是非常强的。我们结合李时勉的奏折,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朱高炽那么愤怒了。也就是说,明明朱高炽那么好色,李时勉还公然揭伤疤。据美国人研究,克林顿好色是一种病,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可能朱高炽也是一样。

朱高炽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四十八岁了。并且朱高炽还是一个大胖子。路都不能自己走了,要人搀扶着。根据现在的医学表面,胖子十有八九心血管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还纵欲过度,可想而知他的肥胖身体是承受不了的。难怪李时勉在说他的时候,他那么激动了。

朱高炽喜欢儒家,一直以宽容和仁爱示人。但他喜欢女色,一天也不能离开女人。但这时候他老爹死还没有过一年啊,孔子不是说要守孝三年,清心寡欲。但朱高炽竟然在自己最标榜的地方翻了车,可想而知心中的愤怒。因此这么温和的人,把李时勉打的半死。

虽然气归气,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因此又和美女春风一度了。本来身体就差,再加上李时勉的奏折生气,后来又纵欲过度。突然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皇帝是因纵欲过度去世的,这不是啪啪打脸吗?特别是道貌岸然的要“存天理去人欲”。皇帝竟然还死在这种事情上,是儒家的奇耻大辱。因此也只能语焉不详了。

更何况皇帝死的还特别快,不到四个小时就去世了。太仓促了!


综上所述:根据一些史料分析,再根据朱高炽自身的身体状况。还有仁宗的喜好来看,极大的可能性是因为仁宗皇帝纵欲过度,触发了心血管疾病而去世的。

因为只有这种事,史官才觉得丢人,有损皇家颜面,不好照实写。因为儒家本来就对于孝非常看重。仁宗皇帝才死了父亲不到一年,就和美女花天酒地,影响也不好。

所以只好模糊的记录仁宗最后的时间,隐晦的告诉后人死因是什么!




九年的世子,二十年的太子,九个月的皇帝,这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一生的轨迹,登基不足一年就驾崩,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大明一十六帝中,要说悲催,明仁宗朱高炽绝对能排上号,有个英明神武、好大喜功的皇帝父亲,再加上一个一直不安分守己的兄弟,朱高炽可谓是一直生活在战战兢兢当中,好容易苦熬苦业的熬到了父亲朱棣驾崩,还没享几天福,自己个身体不济,继位九个月也追随朱棣而去,真是一个苦命的人。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后世有很多版本,有纵欲过度之说,有后宫纷争之说,还有服用丹药之说,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就是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加害之说。这几种说法,容晓生一一道来:

1、纵欲过度之说

纵欲过度嘛,很好理解,就是对于女人没有节制,守着后宫佳丽三千,那还不夜夜箫歌?

其实也能理解,朱高炽当了二十年的额太子,在父亲朱棣的阴影下,惶恐谨慎、战战兢兢,至少在朱棣活着 的时候,从不敢有任何放肆,再加上弟弟朱高煦时不时的对其搞一些阴谋诡计,意图将其拉下太子之位,朱高炽确实不敢以什么破绽被抓住。

终于把父亲熬死了,自己也成为了一国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同时经过朱棣的励图精治,大明到了朱高炽时代,已经是蒸蒸日上,只要做好守成之君就成了,外有悍将守关,内有能臣理政,你说,这个时候的朱高炽,怎么能够不想着放松一下?

一个正常男人,天下最大的权力已经在手,那么除了开疆裂土这种壮志之外,那就是对女人感兴趣了,恰好,朱高炽有个这权力,因此,将精力放在这方面也不足为奇。

但不幸的是,朱高炽从小就身体不好,首先是胖,胖到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走路,因此,在过度的纵欲后,就造成加速的身体恶化,因此而死,也不奇怪。


2、后宫纷争之说

这个说法出自野史,说是朱高炽有一个妃子,是大明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在陈我给贵妃后,要更进一步,想尝尝皇后的滋味,奈何皇后是已经有人,于是郭贵妃就明里暗里的与皇后争风吃醋,想方设法的使绊子。

在多次使绊子没能成功的情况下,郭贵妃就像一劳永逸,将皇后暗杀掉,这样自己才有机会,于是,宫廷争斗中的重要角色-毒酒,就此闪亮登场。

再一次有朱高炽、皇后以及郭贵妃同时出席的宴会上,郭贵妃准备了一杯毒酒,借着敬酒,想着让皇后喝下,但皇后不傻啊,眼见着来着不善,无缘无故的敬酒,肯定不安好心,于是就说死也不喝,在两相僵持下,憨憨的朱高炽出场了。

朱高炽见这两个女人相互推让,心中很高兴,暗道这后宫还是很和睦的嘛,想到这里,就端起酒杯说,朕替你们饮了这杯酒,希望以后你们好好相处。

说完,一仰脖就喝了,这下郭贵妃傻眼了,本想毒害皇后,却不曾想自己丈夫喝了,这下完了,结果,朱高炽毒发身亡,郭贵妃也被迫殉葬。

宫廷内斗害死人啊!


3、服用丹药之说

服用丹药,这在历朝历代都不新鲜,每一个皇帝都或多或少的向追求永生,即便是不能永生,多活些年还是可以的,于是,这些个炼丹的方士 ,就大行其道。

明仁宗朱高炽也不例外,对于丹药,也是相当迷恋,本来身体不好,寻思着吃点丹药,让自己身体倍儿棒,多干些年,在当上皇帝后,这个朴素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丹药这个东西,其实大部分都是重金属,正常人吃了尚且受不了,何况朱高炽这个病秧子,在方士的一同乱补之下,朱高炽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因为重金属摄入过多,造成了中毒死亡的后果。

以上三种,都是朱高炽死亡原因的半只一部分,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第四种,朱高炽死于其儿子之手,是明宣宗朱瞻基提前结束了朱高炽的生命:

4、死于朱瞻基之手

朱高炽这个皇位,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儿子朱瞻基的光,想当年,朱棣在太子之位的人选上,也曾犹豫不决,朱高炽确实仁厚不假,但是身体残疾(瘸子),并且胖的不像样,完全没有朱棣那种英明神武的样子,朱棣对他很不满意,而朱棣的二儿子,也就是汉王朱高煦,却生的仪表堂堂,最重要的是,朱高煦善于打仗,曾经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这个儿子,适合朱棣最像的,朱棣也对他十分满意。

因此,在立太子时,朱棣曾有过将朱高煦封为太子的想法,但最终在大学士解缙的一句“好圣孙!”下,朱棣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好圣孙是说谁?为什么三个字就决定了朱高炽的命运?

这就要说说我们的明宣宗朱瞻基了,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从小就深得朱棣的喜爱,并对其寄予厚望,而解缙正是抓住这一点,才让朱棣下定了决心,因为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才能使朱瞻基未来能够接班。

事情的发展一如既往的顺利,朱高炽在当上皇帝后,立朱瞻基为皇太子,但似乎朱瞻基过于心急了一点,在明知道未来天下必定属于自己的情况下,却依旧迫不及待,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在朱高炽病重之时,不安分的朱高煦想趁此机会搅一搅浑水,意图在权力出现真空之时,籍由朱瞻基在南京需要赶回北京的路上,截杀朱瞻基,自己趁机夺取皇位,

在确定朱高炽驾崩后,朱高煦第一时间在朱瞻基回京吊丧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伏兵,但左等右等,最终等来的却是 朱瞻基已经在北京登基的消息。

从南京到北京的必经之路上,朱高煦提前埋伏了伏兵,按照时间推算,朱瞻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逃出手掌心的,但为何朱瞻基能够避开所有伏兵,早早地到了京城?唯一的解释就是,压提前到了。

要知道,没有皇帝的召唤,太子使不得私自进京的,更何况,在朱高炽死后,朱瞻基已经做好了一切等级的准备,似乎,他知道他的父亲在哪一天会死亡。

他怎么会知道的如此清楚,并且准备的妥妥当当?唯一的解释就是,朱瞻基制造的了父亲的死亡!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从容不迫的准备所有东西,才能够完美避开朱高煦的截杀,因为,他就在京城守着。

按道理来说,朱瞻基已经是太子,他这样做完全没有理由,但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唯一能解释的,就是朱瞻基害怕夜长梦多,早早下手!


这就是朱高炽的死亡原因,这些原因中,有正史记载,也有民间野史,但我认为最可信的,还是朱瞻基的加害之说,同时,加上朱高炽在早年间精神和身体压力太大,自登上皇位后,猛裔放松下来,身体就扛不住。朱瞻基正是借此机会,让朱高炽提前永久退休,自己接了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汉王   大明   明朝   原因   明史   皇太子   南京   贵妃   北京   太子   皇后   皇帝   说法   父亲   身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