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有出息,父母就有底气”你怎么看?

古人道:父以子为贵,子以父为荣。继父业、秉父志、承家风。这种家世思想,在古代的特定环境里,其实是一种优良传统。继父业、秉父志、承家风,是促成和激发其子斗志,以光宗耀祖为荣。

当前社会,虽然不再是古代的那种环境,但是只要“儿女有出息,父母就有底气”这句话还是照样有用的。

我有一个远房姑姑,她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早些年,因为她家孩子多,再加上她们家地少,所以她们家里穷的一贫如洗,屋子里除了一台破旧的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家用电器了。又因为他家是村民眼中的“外来户”。原来她的丈夫是她的公婆抱养的,原因是她的公婆一连生了六个女儿后,为了自己不断子绝孙,才从其他人家抱养一个男孩充当儿子。因此,在他们孩子还小的时候,村里人常常找各种理由欺负他们两口子。有时候,那些仗着兄弟多的家庭还三番五次的侵占他们的地边和地头。对此,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但他们两个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生,因此他们对四个孩子的学习抓的很紧,并且从小就让他们培养出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可能他们俩的基因比较好的原因。他们的四个孩子从小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平时,他们姊妹几个不是和其他孩子比吃穿,而是比学习。因此,等高考时,这四个孩子高考成绩考的都还不错。上的大学还都可以,后来他们四个中两个是四川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另外两个一个西安交大本硕博三级连读后毕业后先工作一阵子后又读了博士后。而另一个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毕业后去了美国,现在在美国加州大学任教授。

如今,她的大女儿考上了四川省组织部的公务员。而唯一的儿子在腾讯研发部门研发软件,年薪超百万。

现在,我这个姑姑在她们村过得可谓是“意气风发”,村里以前欺负过她的人,如今见了她,老远就给她打招呼。村里的社区领导见了他们两口子,也是笑脸相迎。甚至现在市里的有关侨务部门每逢节日都去看望一下他俩,给他们带去很多礼品。为此如今她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对她露出“羡慕”的表情。




我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天,爸妈抱头痛哭,从不敢跟亲戚联系的爸妈,挨个通知亲戚吃升学宴。

我太理解爸妈的心情了,他们多年压抑的情绪终于得到释放,卑微了那么多年,终于可以抬起头了。

我出生的时候,爷爷甚至都没看一眼,只说了一句,你们这房人也就这样了。

我一个大伯,还有一个姑姑,大伯家有两个哥哥,姑姑嫁去城里了。

我爸左脚十多岁干活的时候落了残疾,重活干不了,村里很多年轻女人都看不上她。

爷爷以为我爸就要打一辈子光棍,对我爸更是觉得没指望,大伯老早结婚生孩子。

我爸快三十岁的时候,同村一个妇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又矮长相也不怎么样的女人,那个女人就是我妈。

同病相怜的两个人组建了一个家庭,村里人视我们一家人为可怜人。没事的时候,总是拿着我们一家人去比较。

我出生的时候,正赶上北上广打工潮,我爸妈这个样子自然出去不了。

大伯一家也是出去打工,每年挣不少钱,爷爷即使一个人在他们家生活也觉得甜,在我们家的时候,看那都不顺眼。

我妈每天上坡干活,爷爷忍不住就要补上一句,没出息的一家,连着孩子都没出息。

言下之意,我爸和我妈两人一辈子窝在农村,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我也是个女娃,以后要出嫁,有什么指望。

我妈干活,爸爸去补鞋,爷爷不肯带我,我妈就让我在地上爬着玩,一身的泥土,活脱脱得像个小叫花。

姑姑每次回来,都说我妈不会打扮我,城里的小女孩个个都像个小仙女。

过节的时候,我妈给爷爷钱,他拿了钱还要对比一番,我们家也不比大伯家,他们出去打了几年工,回来房子一盖,气派得很,我那堂哥吃的、穿的无一不是最好的。

有一年,爷爷生病住院,我爸妈买了水果带去医院。他一脸不悦地训斥爸爸,你们穷就不要来看我,水果谁没钱买似的。

他一点瞧不上我爸挑担子去街上给人补鞋,说做的事情没出息。他一点不体谅这个儿子生活得多不容易。

连带着我,他和姑姑都会不避嫌地当着我的面和爸妈说,你两口子想要以后日子过的好,孩子读差不多的书就行了,趁早去打工。

姑姑逢年过节回来的时候,总是区别对待,堂哥买的是几百块的学习机,给我买一本书,还加上带棍地说,你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你堂哥。

我小时候成绩也不是特别拔尖,爸妈也没因为这样就不让上学,反正只要我想读就供我上学。

每次看到爷爷他们盛气凌人的样子,我内心都很煎熬,爸妈日子过的也不好,村里人也在背后各种议论。

我妈说,日子是各过各的,他们爱说就说。但是出去的时候,听到村里人的议论,她免不了自卑,低着头就过去了。

村里人总是拿大伯和我爸两兄弟比较,哥哥家是儿子,两口子会挣钱,房子也气派,相反弟弟家就什么都不如意,女儿上学也不咋样,以后老了该咋办。

事情的转机就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念重点高中需要中考分数达到学校的要求,幸运的是,我考上了。

我堂哥因为读书爱上网,成绩一落千丈,学校时不时地叫家长去谈话,眼看就要高考了,希望学生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我知道爸妈心里都想我考上市里的高中,只要能考上,哪怕是乞讨都会把学费给我凑足。

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我的努力有了回报,中考的时候,我的成绩超过市一中录取分数整整30多分。

爸妈心里真真舒坦了一回,我家和大伯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堂哥不出意外地落榜,没考上大学,连个大专都没考上。

不知道是谁在村里瞎传,说我只是运气好,考试的时候是抄了别人的答案。

我听了这些话心里难受得很,爸妈出去,村里的妇女就拉着我妈问,你闺女是不是抄别人的答案了,平时成绩也不怎么样啊。

我妈真是一句话也不想说,说了别人也不一定信。

她低着头,能避开人多的地方就避开。

她和我爸在村里的存在感极低,容易被爷爷找麻烦的那种。

我爸自己知道作为儿子没啥本事,家里穷,自己还是个残疾,出门让人议论。爷爷觉得脸上无光,免不了被责备。

我爸妈在村里就像鸵鸟一样,弓着背,低着头,别人说的难听,也是一笑而过,我们家穷是真的,那些年,爸妈的日子真的是很难过。

08年高考,我考上了我心目中的985大学,是村里唯一的一个考上本科的大学生。

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我爸看了又看,他跟我妈说,去街上买酒买菜,做上一桌子。我姑娘考上大学了。

那天,他给姑姑打电话,腰板挺得直直的,说话也利索了。

我爷爷听说我考上大学了,也赶来家里,拿着录取通知书说,该不是假的吧,我看电视上那有些学生作假。

我爸爸终于硬气地反驳了爷爷一回,她是你亲孙女,你说这话合适吗?

村里人都谄媚,各种恭喜,各种美好的祝福,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完全变了个样。

有人跟我爸说,大学的学费不低,你这补鞋子恐怕是没办法交学费吧。

我说,学校可以给贫困地区的学生发助学金,我爸他们可以不用借钱,我也能把大学读完。

人群里开始说我爸妈好命,家里出了个大学生,而且还是村里唯一的一个重本大学。

那天我清楚记得,爸妈说话掷地有声,笑容灿烂。

我毕业后,在省城工作,月薪两万左右,想着爸妈辛苦,就把他们接去城里生活。

他们在城里住不习惯,闹着要回去,我又把老家给他们重新盖了下房子,每个月给他们寄三千块钱的生活费。

在村子里,爸妈俨然成为了别人羡慕的对象,不少人拿着我的事说,你看那个谁现在工作好,对父母也孝顺。

爷爷在世的时候,他生病爸爸第一时间带他去医院,想吃什么就给买,在吃穿上一点也不含糊。

爸爸说出了他一直想说的话,爸,现在不差钱,你想吃什么就说。

这些年,村里人都很羡慕我爸妈,说他们有福气,女儿工作好,又孝顺,还每个月给那么多生活费。

“儿‬女‬有出息了‬,父母‬才有‬底气‬”,这句话‬我是‬赞同‬的‬,特别是‬我‬家里‬经历‬的‬这些‬事情‬,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所以‬也能‬理解‬,父母‬为什么‬都希望‬子女‬成才‬,因为‬他们‬在‬同辈人‬的‬面前‬才会‬有‬脸面‬,子女‬也是‬父母‬的‬另外‬一张‬脸‬。

你们认可这种说法吗?




邻居王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县长竟然会亲自登门拜访,而这一切都缘于那个曾被村里人嘲讽为“二流子”的儿子王宏。

王宏比我大三四岁,他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的。在他之前,王伯已有了三个女儿,所以王宏一出生,一家老小就把他当成了宝贝疙瘩,真有点含到口里怕化了,捧到手里怕掉了的样子。

正是因为王宏一出生就被娇生惯养,所以他小时候就很调皮。跑到漆水河里游泳,捉鱼,抓蛤蟆,逮蜻蜓、蚂蚱,样样精通。

记得刚上小学一年级,有一次,上自习课时,他和一群男生大声说话,班长小美把他告到了老师那儿。结果第二天,他偷偷抓了一只蛤蟆塞到了小美的书包里。小美不知道,手伸到书包里掏书时,却摸到了蛤蟆,当场就吓哭了。

为此,小美的爸爸还专门找到王宏家,当然王宏免不了一顿挨揍。

有次,他和几个男孩子在村口放羊时,闲得无聊,便在通往村子的小路上,挖了一个深坑,然后用大树叶覆盖上面,再在树叶上撒上土,看不出有任何破绽。

大队长二爷从公社开会回来时,骑着自行车路过时,前轱辘一下子掉了进去,把车圈给弄歪了,走不成了。王宏和几个小朋友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当然,回家又免不了一顿饱打。

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于是,王宏便有了个绰号“二流子”。

虽然王宏非常的调皮,但脑瓜子却非常的聪明,加减乘除,别的同学几遍都算不准,他只要一遍就算得非常的准。

可惜他把聪明劲没有用到学习上,全用在了歪门邪道上,上学请家长是经常的事情了。

家长请得多了,村里人都对王伯说,快让你家那个二流子早早不上学了,到生产队劳动还能挣工分。

每当村里人这么说的时候,王伯都会对村里人说“我在药王山道士那儿算过卦了,我家王宏是文曲星下凡,迟早会考上个大学做大官。”

这时村里人都人嘲笑他说,还文曲星下凡呢,可能是扫把星下凡吧,还考上大学做大官呢,家里蹲大学吧。

在村里人的嘲讽中,王宏上完了小学,考到了公社中学。离家远了,需要住校。

那时候的学生宿舍就是几间四处漏风的大瓦房,大通铺,一个宿舍住几十个娃。

每到星期天,王宏妈都要蒸够他一周吃的馍,用蛇皮袋子装上,。再用罐头瓶子装上一些家里腌的红、白萝卜丝,星期天下午几个同学搭伴走十几里山路到公社中学。

每天早上放学后,大家排着队在学校锅炉房接开水,回去拿出洋瓷碗,把馍掰碎,把开水倒入碗里,放一点盐,再放些用油熟好的辣椒面,中午和晚上都是这样吃。

一周的前三天,比较好过,因为有周末从家里带到学校的咸菜。可是到了周三下午,有些学生就得回去背馍。

而有的虽然背了一周的馍,但馍放了三天时间,已变得非常的硬,特别是夏天,有时馍皮上都开始发霉。没有办法,只得把馍皮上的霉点扣一扣,然后泡到开水里吃。

王伯虽然心疼儿子,但他不会骑自行车,所以有时会跑十几里山路,给王宏送点馍,但有时地里活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了。

八十年代的初中专和师范对农村学生来讲,是非常向往的地方,因为一毕业就分配,曾经有些农村学生为了考一个初中专,不惜补习四五年。

初中三年,王宏虽然非常的努力,但最终还是没有考上令人羡慕的中专和师范,只是考上了县城高中,而同村的小华、小卫却一个考上了初中专,一个考上了市里的师范。

等于说,三年后小华和小卫开始挣钱了,而王宏三年后能不能考上大学还是个未知数。

村里有些人又开始说王伯了,你家王宏不是文曲星下凡嘛,怎么连个初中专都没有考上。

说得多了,臊得王伯都不好意思见村里人了。可王宏却一副大不咧咧的样子,好像村里人说的和他无关一样。

带着东拼西凑而来的学费,王宏走进了县城高中。

到了这里,王宏才知道,以前公社中学的教学水平有多差。知耻而后勇,终于在头一学期结束时,王宏排到全年级一百二十名。

春节过后,第二学期的一天,王宏正准备去上课,却见同村的小军来找他。小军和他是一级,但不是一个班。

原来小军因为和同桌阿花下课说话太多了,被阿花所谓的男朋友,高二三班的刘磊给知道了,刘磊直接把小军拉出去打了一顿,并扬言让小军拿十块钱来作为补偿。

十块钱,对一个农村学生来讲,那几乎是一个月的生活费,怎么可能给这个小流氓呢。所以小军跑来找王宏想办法。

这还用想办法吗,直接用武力解决就行了。农村孩子谁还没有打过几次架呀。再说了, 这是为正义而战。

然而,有时候所谓的正义,并不是谁有理谁就说了算的。虽然王宏将刘磊打得满地找牙,表示再也不敢给小军要那十块钱了。但最终刘磊的爸爸财政局的刘副局长还是找到了学校,要求要开除王宏。

学校也没有办法,财政局副局长,谁敢惹呀。第二天,学校教导处通知王宏和小军回家去叫家长。

王宏清楚地知道,县城高中平时就管理严格,班主任通知学生叫家长,已经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了,而教导处通知学生回家叫家长更意味着什么。

可他怎么敢回家呢?他恨刘磊,但更恨自己,如果自己不是用武力来解决这件事,可能就不会出现让他回去叫家长这个后果。

但现在悔恨已晚。事已至此,必须回去叫王伯来,可他哪敢面对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王伯!

王伯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了王宏身上,虽然并不指望王宏考个名牌大学光宗耀祖,但也希望他最起码能堂堂正正做人,不走歪门邪路。

然而,他却彻底地让王伯失望了……

当王伯得知这一切后,他虽然对王宏有点儿气,但更多的是对学校以前刘磊还有刘磊爸爸。这件事情,王宏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学校如此处理,也有失公允,但一个没有背景的农民娃,又能如何呢?

他安慰了一下王宏,坚定地对我说“别怕,有我在呢,今天你就听我的,我让你怎么办你就怎么办。”

来到了校长办公室,王伯见了校长,忙低着头说,校长好、教导主任好,娃给您们添麻烦了。

校长一脸不耐烦地说道“你就是这娃家长吧,你赶快领走吧,小小年纪就学会讲江湖义气,替别人打架。”

王伯谦卑地低着头说,“都怪我没有把娃教育好,但娃本质上不坏,看能不能不要开除他”。

然后王伯就自言自语地讲,他供王宏上学时受的艰难,等等。说着说着,就变成了哭腔,说到动情处时,眼泪竟然流了下来。

或许是王伯的说词打动了校长,他说话的口气没有刚才那么生硬了。

校长指着王宏说“你这怂娃认真听听,你看你大为了你上学,把罪受咋咧,你这娃怎么这样不懂事呢,还敢打财政局长的娃,你说你对得起谁?”

就在王宏羞愧地低着头听校长批评时,这时王伯抡起巴掌,对着他的脸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耳光来得太突然了,一下把王宏给打蒙了,把校长和教导主任也吓了一跳。王宏捂着脸怯生生地看着王伯。

“跪下”王伯对儿子吼了一声。王宏被这一记耳光吓得没了反应。

这时王伯又踹了王宏一脚,来了一句“跪下”。

王宏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话,还没等他作出下跪这个动作时,他突然看到,五十多岁的王伯,扑通一下跪在了校长面前。

那个曾教导王宏“男儿膝下有黄金”的王伯,此时,为了儿子的学业和前途,当着王宏的面,跪在了校长面前。

两年后,王宏被西安一所医科大学录取了。多年之后,这个曾经被村里人称为“二流子”的王宏已成为了省医院知名的专家“王一刀”。

“王伯,想到省医院给我大看病呢,能不能给我王宏哥说一下”

“王哥,想到省医院给你弟妹看病呢,看能不能让咱侄娃子给走个后门”。现在的王伯非常忙,家里经常都会有村里人找上门来,想在省医院看病时,让儿子帮忙给行个方便。

如今的王伯,走在村里,腰杆很硬,因为儿子太有出息了,不再是以前那个“二流子”绰号,已变成了“王一刀”这个敬称了。

这天,王伯正在村口闲话广场聊天,忽然见远处来了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那轿车到了王伯面前停了下来,一个年近五十岁的中年人下了车。

那人一下车,便亲切地拉着王伯的手,感激地说“王叔,谢谢你培养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救了我老父亲一命,他老人家命令我一定要来感谢一下您老。”

后来才知道,原来下车的人是我们县上的县长,县长父亲在省医院住院需要做手术,可由于年龄太大,几个医生都害怕风险太大,最后还是王宏“王一刀”,亲自给做的手术,非常成功。所以县长专门跑来感谢。

人活一辈子,子女有出息比什么都重要,万贯家财也有散尽的时候,孩子有能耐,做父母的不但有面子,老了还能享清福。如今的王伯就是这样。

实际上,王伯并不在乎儿子出息后给自己带来面子上的荣耀。他觉得儿子有出息了,能多为社会做贡献,用自己高超的医术救治几个病人,这比他的面子更重要。

这也是他现在走在村里腰板挺得直直的最大底气。




李叔是爸爸的同事,单位的装卸工,因为执意不肯和下乡时候结婚的老婆离 婚,所以被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嫌弃;可现在谁不说他有福气,儿子博士毕业在北京的大学当老师;女儿研究生毕业在上海年薪过百万,关键是子女还孝顺……


李叔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李婶是李叔知识青年下乡时娶的老婆;李叔是个忠厚善良的人,没有因为回城抛弃自己的妻子。


这也被他的父母兄弟诟病,他的父母看不起乡下的儿媳妇,想让李叔离 婚,重新找一个城里的媳妇,可李叔不愿意抛弃李婶和孩子。


为此,李叔的父母要和他断绝关系,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除了他母亲,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帮过他。


李叔回城的时候,父母不喜欢他的乡下媳妇,家里也不让他住,李叔只能花钱在外面租了个单间。


刚回城的时候,李叔还没有分配工作,一家人是靠着从乡下带回来的粮食,勉强度日的,那时李叔李婶经常饿着肚子。


李婶是农村户口,只有一个孩子能上城市户口,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城市户口代表有粮票,布票,肉票等一系列生活用品可以买到,代表以后有包分配的工作。


家里只有两个人有票,一直过得紧巴巴的,李叔觉得自己饿没关系,有一次女儿生病,饿得哭得心疼;只能偷偷去找母亲借几块钱,想给孩子买点吃的。


李叔家里的钱是父亲管的,母亲扣扣搜搜把一个手绢给他,里面全部是一分二分五分的钱,一共七块五毛二分,但李叔知道这是母亲的全部家当了。


李叔后来被分配到爸爸单位,做的是装卸工的工作,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工资待遇还行,李婶也在单位找了份临时工的工作,家里的日子才好过一些。


李叔的工作落实以后,单位给她发了一间单身宿舍,李叔和李婶就带着两个孩子住到了我们的大杂院。


也是是穷 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叔的儿子比我大三岁,不仅学习好,做饭烧菜干活也是一把手。和他差不多的孩子只知道玩的时候,他就会在家升炉子烧菜做饭,带妹妹,等下班的父母回家吃饭了。


院子里的家长教训孩子都是差不多的话:“你看看你李叔家的李辉,和你差不多年纪,不但学习好,还会帮着爸妈做家务带妹妹,你能干什么啊?”


尽管李叔儿子李辉很优 秀,但我们院子里的孩子都不喜欢他,也许是因为他太优 秀,衬得我们太没用了;因为他,大家被爸妈骂太无 能。


我们院子拆 迁,大家都分了楼房,但基本都还在同一幢房子,只是不同单元而已。搬到新房子的时候,李辉已经上高中了,他那时考上了还在蒋堂的金华一中,一只脚迈进了重 点大学的门。


李辉的妹妹李嘉是我的初中同班同学,也是学霸,我们那时8个班,400多名学生,她基本考试都在年级前五名。


1989年,李辉考入了中国人 民大学,李嘉以607分(总分640分,那年全金华5个人过600分,五个全在我们金华四中,那年我的中考成绩是538.5)考入了还继续在蒋堂的金华一中。


爸爸单位的同事都叫李叔李婶请客,要好好庆祝一下,两个孩子都这么优 秀。我爸单位的领导还特意给李辉包了200元红包,奖励他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这时李叔的父母也来认孙子了,家里的兄弟姐妹也来认这个有出息的侄儿,都说李叔李婶辛苦了;李叔李婶也都是大度的人,既然父母兄弟姐妹主动来和好,他也不多说什么,但在他心里,他的妻子和儿女是最重要的。


80年代的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学费很低的,每个月还有补助;家里即使只有李叔一个人有正式工作,也负担得起;但李叔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给李辉包了不小的红包。


爸爸单位的很多同事都羡慕李叔,都说李叔李婶以后就等着享儿女的福。


李辉大学还没有毕业就被保送了研究生,而李嘉那年考上了南开大学,这消息让李叔再一次在爸爸公司扬了名,都说他们的孩子是生来报恩的。


李辉研究生毕业直升了博士,留校当了老师,不仅在北京工作,也找了个北京姑娘结婚。


老婆生了孩子以后,李辉把父母都接到了北京,记得一次他回老家的时候,跟我说起:“我刚开始接我父母来北京,和我一起生活。是想我自己有能力了可以让我的父母过上好日子的,是想接他们来享福的。”


“可我爸那人来了,才住了几天,就不习惯了,说不工作,他不习惯。我让他跟我妈一起帮我们带着孩子,可他说孩子由我妈带就可以了。”


“他一定要我帮他在北京找个工作,说他让别人养着不习惯。可他自己有退休工资的,他说他还能做得动。”


“没办法,我只能托人给他找份工作,但我爸没多少文化,而且又不是北京户口,能找到什么好工作?”


“而且我托同学朋友找工作的时候,别人看我的那种眼光,让我觉得难堪的要死。”


“我在想我的那些同学,肯定认为李辉这个人真是不地道,老爸60多岁了,还要老爸找工作。”


“连我老婆都说,说我爸爸60多岁了,辛苦了大半辈子,接他们来北京,应该是让父母好好享享福的。”


“给我们带孩子已经挺累的,现在还要公公出去工作挣钱,李辉你太过分了。”


“我只能让我爸爸亲 自和我老婆说,是他逼着我给他找工作的,老婆才原谅我。”


“工作还是我老丈人帮着找的,给老丈人一个学生开的厂子,去做门卫。而且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我和老婆一听不同意。可我爸他硬要去。”


“哎呀,我和我妈也没有办法,只能让我爸去了,你也知道我爸是个硬脾气的人,他决定的事情是没有人能拉得回来的。”


“我还开玩笑地跟我爸说,爸爸你一定要去工作,我的同学和同事都会认为我是个不孝顺的人。”


“你知道我老爸怎么回答的,我老爸说,什么是孝顺,先孝还要有顺啊。你如果一定要让我留在你家里享福,你不是孝顺,那是逼着我生病,逼着我没精气神。”


李叔去了李辉老丈人介绍的厂里做门卫,有活干,李叔也精神了起来,李婶在家带孩子,做家务。


陈倩每个星期都会做好吃的,买上水果点心让公公带上,时不时会去厂里看看公公。


李辉的老婆陈倩,北京姑娘,独生女,和李辉是校友,研究生毕业以后,她也有留校的机会。


可她那时候已经和李辉恋爱了,李辉已经留校当了助教,她觉得两个人如果在一个学校工作太没意思了。


于是她进了一家国营企业,工资待遇也很不错,陈倩是一个爽朗的姑娘,不但性格好,心地也很好。


陈倩父母都是高校的老师,李辉曾经是陈倩父亲的学生,现在又是同事;李辉是陈倩父亲先看上的,介绍给陈倩的。


两个人见面后,各自对对方的印象都不错,于是谈起了恋爱。在李辉博士毕业以后,两个人决定结婚。


李辉和陈倩先在李辉的老家金华办了一场婚礼;又把李辉父母妹妹和他的亲戚接上,在北京办了一场婚礼;让李叔的父母都觉得孙子有出息,自己脸上有光。


陈倩也没有要一分彩礼,她和李辉买房时,李叔李婶给了5万元钱,她拿着都觉得不好意思。


因为陈倩是知道婆婆是没有退休工资的,培养两个儿女已经很不容易的,这钱都是公婆抠出来的。


结婚以后,在公婆没来北京之前,每个春节陈倩都跟着李辉回金华过年,虽然不习惯南方的冬天。


而每次陈倩来,李婶才会舍得开空调,因为她不舍得陈倩冻,原来李婶哪怕大热天都不舍得用空调。她家的空调还是女儿李嘉用奖学金买的。


陈倩和李辉每次回金华过年,都是大包小包的,里面都是给李婶李叔还有李嘉带的礼物,李叔的兄弟姐妹他们也会捎带着礼物。


在婆家,陈倩是尽可能地找活干,她说:“我们一年就回来几天,可我公婆就怕怠慢我。怕我不习惯,变着法子给我做好吃好喝的。想干活都不让我做。”


李嘉大学毕业以后就去了上海工作,她是个女强人,参加工作以后,又在职读了研究生。


让李婶操心的是,李嘉31岁了还是一个人,她在北京给李辉带孩子都觉得不安心,因为女儿还没有对象。


李辉28岁结婚,32岁才生孩子,让李婶都有些接受不了。可李嘉,作为女孩子三十一岁了还没有结婚,她有些着急了。


李婶都开始叫陈倩和李辉在北京,给在上海的李嘉介绍一个。有一次我出差去北京,想去看看李婶和李叔。


李婶拉着我就吐苦水:“小静啊,你和嘉嘉是同学,又是从小一块长大的。你看你儿子都上小学了,嘉嘉连个男朋友都没有。”


“我都急死了,每次跟她说,她都说不急不急。还说什么谁规定女人一定要结婚的?”


“她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女人如果不结婚,怎么生孩子啊?以后养老怎么办?”


“李婶,也许李嘉的缘分没到,缘分到了,也许很快就结婚了。而且李嘉自己能挣钱,经济独 立肯定想找个好的。宁缺勿滥,我觉得李嘉的这种想法挺好的。”


“我和李嘉偶尔也会联系,她说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遇到合适的,也许她闪婚都难说。所以李婶,你不要急。”


没想到我一语成谶,我从北京出差一年以后,李嘉打电话给我,她要结婚了。


李嘉老公是她在工作中认识的一名海龟,也是浙江人,宁波的,两个人一见如故,看对眼了,而且她老公还比她小一岁。


我和她开玩笑说:“想不到你还老牛吃嫩草了,而且还是高质量的嫩草。”


李嘉在金华没有大办宴席,只请了我们几个同学吃了一顿饭,因为她还要在上海,宁波各办一场婚礼。


李婶把孙子带到学校上小学后,她想回金华了,但不知道该如何向儿子和儿媳说,结果她病倒了。


后来还是李叔问出了李婶生病的原因,李叔也想回老家,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六七年,但他还是不能适应。


于是李叔向李辉提出了要回金华的打算:“你母亲是想回金华了,你儿子也上学了,你们自己也可以接送。”


“都说叶落归根,我都快七十了,你们都是文化人,不是有一句话说的,七十古来稀。趁着我现在身体还好,我也想回家住几年。”


李辉是不愿意父母回老家的,虽然老家的医 疗也不错,但肯定没有北京好。父母一天比一天老了,他觉得在北京自己可以照顾到。


还是陈倩开解了他,“爸妈现在身体都还硬朗,他们如果想回去,那我们应该让他们回去,不能让父母为了迁就我们,牺牲很多。”


“不过我们应该先给爸妈换房子,你们家在六楼,没有电梯。爸妈年纪大了,每天爬六楼太辛苦了。”


“我们给爸妈换套或者买套房子,最好买电梯房,面积不用太大,但是要比你们原来的地方大。你们原来那套房子虽然是两室一厅,但只有40多个平方。”


“附近要有医院菜场公园的,这样爸妈买菜看病都方便,可以去公园逛逛,锻炼一下身体。我们再在房间里装个监控,随时可以知道爸妈 的情况。”


“到时候如果爸妈身体变不好了,如果他们不愿意来北京,到时候也许我退休了,我可以回金华照顾他们。”


李辉把陈倩的想法,打电话告诉李嘉,问问她的意见。李嘉也同意陈倩的说法,并且李嘉告诉李辉:“给爸妈买房,我们一人出一半。”


“你是嫁出去的女儿,干嘛要你出钱啊,父母的房子我会买的。”


“哥你别和我充大款了,你们家的钱还都是嫂子挣的,你是老师,虽然福利待遇不错,但能有多少钱啊。”


“你老妹我,一年的工资,你得几年挣了,所以哥不要跟我客气,我虽然是女儿,也是父母的女儿,我也有义务给爸妈尽孝。”


李辉和李嘉回了一次金华,给父母看好了房子,李叔特意要李辉买一楼,他喜欢养花花草草。在一楼,他就有条件可以养花草了。


李嘉和李辉也没有卖了,他们原来的老房子,因为有消息说他们的老房子最近一两年有可能要动迁;刚好李辉的堂弟结婚没有房子,李叔借侄儿住二年。


(说实话,如果是我是不愿意建房子的,李慧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觉得李叔是烂好人,但李慧说,只要老爸高兴就行)


李辉和李慧各出一半钱,给父母在江南买了一套87个平方米的房子;房子在一楼,带着一个大院子,附近医院,菜场,超 市,商场,公园,一应俱全。


房子装修好以后,李叔和李婶回到了金华,李叔开始种起了他的花花草草。他还在他的院子里用塑料盒种起了蔬菜,自己吃不完,还分给兄弟姐妹和自己楼上的邻居。


李嘉和李辉每个月,都给各自父母2500块钱,李嘉住得近隔一两个月都回金华看父母一次。他们每年都带父母体检,有空就带父母周边游。


自从李叔和李婶回金华后,李辉和陈倩又每年带着儿子回金华过年了。


我爸单位的同事,我们以前的老邻居一说起李叔和李婶,都说她们福气好,儿子和女儿都争气,有出息,虽然不在身边,但都孝顺,不仅给钱,有时间还都会陪着父母。


我的总结:

都说做人前一段拼的是父母,后一段拼的是孩子,孩子如果有出息,父母就有底气;说实话,真是这样!


像李叔年轻的时候,因为娶了个乡下老婆,被父母兄弟看不起,各种嫌弃;但儿女长大了,有出息,而且又孝顺,让李叔李婶在亲戚朋友面前都有面子。


李苏李婶也因为有出息的儿女和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修 复的感情,让自己在父母和兄弟姐妹面前有面子。


所以很多人才会说父母老了以后,面子是子女给的,我自己不是个有出息的儿女,没有给我父母长脸,真是有些遗憾,所以我只能选择做一个孝顺的女儿。




五哥两口子做梦都没想到,他俩现在居然是他们这个大家族的“红人”!

五哥姓唐名宗清,今年65岁,他们家是我们村大家族,人丁兴旺,五哥父辈就弟兄4个,到五哥这一代开枝散叶,堂兄弟多达12个!

那时候大生产队时,每年到年终分红,五哥家劳动力多,都能分三四百块钱,让许多缺少劳力的家庭羡慕不已。

不过,所有这些成绩,似乎跟五哥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呢?就因为五哥老实木讷,是他那个家族中“最怂”的那一个。

五哥的4个哥哥,个个长的膀大腰圆,说话声音都是瓮声瓮气,只有五哥个头瘦小,连说话声音都是细声细语。

为此我好奇的问母亲,五哥是他们家亲兄弟吗?母亲笑着说:咋不是亲的呢,虽然老五长的不是人高马大,但你看眉眼还是一样的。也许是打小被别人抱养,养父母条件不好,身体受屈了。

我这才知道,原来五哥生下来十几天,他父母觉得孩子太多,就送给一对多年没有生育的夫妻。

过去有“抱子压子”之说,结果还真灵验,那对夫妻在抱养五叔后的第三年,居然怀孕生了一个儿子,结果五哥在家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吃不饱穿不暖,还常常挨打。

五哥母亲听说小儿子在那家受委屈,跟丈夫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要把小儿子接回来,就这样,五哥兜兜转转又回到我们村。

或许是在养父母那没有得到过关爱,五哥胆小懦弱,性格跟四个哥哥截然不同,所以那几个哥哥也不把他当回事,给这个弟弟取个绰号叫“拉吧子”,平时就这么称呼他。


四个哥哥先后都娶了媳妇,除了老二媳妇憨厚一点外,那三个一个赛比一个滑头泼辣,把公婆挤兑的唉声叹气,可一旦谁家跟外人发生矛盾,那这哥四个特别抱团,一致对外。

因此,村里人给他们老唐家也起了个外号,叫“四条虎”。

五哥也是够窝囊的,不但家里不受待见,连外人也不把他算在他们家族里。可见五叔有多失宠。

眼看也快三十岁的人了,但五哥媳妇八字没一撇,这一方面是他个性柔弱,不像个男子汉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到他这,连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打光棍,五叔父母就跟“敲竹杠”似的,逼迫那四个儿子每家凑点钱,总算给五哥盖了三间瓦房。不过材料都是对付的,用水泥型条代替了圆木梁,用手指头粗的竹杆代替了木头椽子,盖房时挖地基就一锹深,甚至没有打夯,总算给他垒了个窝。

那个年代家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何况到五哥这,更是一无所有,空荡荡的三间房,除了一张床,啥家具都没有。

要想给五哥在当地找媳妇难,因为女方一听说哥五个,妯娌们个个都是人精,胆量小的不敢进他们家门,担心玩不过那几个嫂子。

还是五哥父母有能耐,多方打听,好不容易让亲戚帮五哥介绍了一个四川姑娘,连结婚到给介绍人费用,总共才花了400块钱。

五哥终于有家了!年迈的父母也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最后使命。

儿子多嘴多,老两口也算明智,五个儿子谁都不跟,老俩口自己住进了两间老房。

五哥找的这个四川姑娘叫杨玉环。或许是出生在山区的原因,玉环瘦小,个子不过1米5,听这个名字,再比较她这个长相,想想有点滑稽,从她身上根本找不到唐玄宗的那个杨玉环的影子。

因为是外地人,一开始说话别人根本听不懂,那几个嫂子也不待见五嫂,所以五嫂干活都是独来独往,哪怕是到河边洗衣服,看到人多她都往回缩,走路溜着墙根走。

公婆也是势利眼,对这个小儿媳也是一百个看不上,尤其是公公说话更气人:算了,“破棉袄,好挡风”,能传宗接代就行。


五嫂还算争气,结婚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儿子,因为那时候是计划经济,红糖还要凭票买,娘家又远,五嫂生个孩子,也就吃了二十多个鸡蛋,斤把红糖。

那时候还没正式分田到户,只是简单的一个生产队分几个小组,别看是亲兄弟,抓阄分组,那四个没人愿意要五哥一家,嫌弃他们两口子干活不行。

结果,最后五哥和几家老弱病残户分到一起,大嫂用讥讽的语调说道:这样正好,他们俩口子要是跟我们分到一起,那是:癞蛤蟆栓在牛鞭子上,打不S,拖S了!

对此,五哥两口子笑而不语,跟那几户人家合作的也很愉快。

五嫂的二儿子出生时,正好分田到户,那时候的人们真是卯足了劲,没日没夜的干活,因为那真正的是为自己家干。

本来五哥五嫂干活就不行,还有两个孩子拖累,五哥想把孩子留给母亲照看,谁知道公公说话了:他们那几家孩子我们都没照看,你家的当然也不看,否则说一碗水端不平!自己想办法吧。

碰了一鼻子灰,五哥垂头丧气的回来了。

五嫂是个有志气的人,看丈夫蔫蔫的回来,知道公婆没给好脸色,所以操着半生不熟的巢湖话说:不给看算了!我们自己往地里带!

就这样,一出去干活,两口子就把两个相差两岁的儿子带到地里,用一件旧衣服往田埂上一铺,任由孩子滚爬,经常回来的时候,五嫂用两只粪筐一头挑一个,两个孩子满脸泥土,就剩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

我亲眼所见他们的小儿子用塑料杯从秧田里舀水喝。回来我把这件事当笑话说给母亲听,母亲没好气的对我们说:跟他们家的两个孩子比,你们就算在龙宫里过日子!

男孩子天生淘气,但很少听到五哥两口子大声吓唬他们,更不用说打了。用五哥的话说:穷家庭,本来就让孩子跟着受委屈了,我不忍心再打!

就这样,五哥的两个儿子有时候都衣不遮体,但却快乐的成长着。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着,转眼两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

五哥大儿子枫华上学后,出乎意料,学习成绩特别好,虽然背着五嫂用旧裤子缝的书包,但每学期回来捧着奖状。

相比较,那几家的孩子们要逊色的多,经常由于调皮捣蛋家长被校长约谈。

大嫂说话向来刻薄,她不屑的对邻居道:哼,现在学习好不算数,就那傻了吧唧的两口子,还能生出来大学生?鸡窝里还能飞出只凤凰来?

就这样,枫华的那几个堂兄弟,基本不是小学毕业,就是读到初二就辍学了,然后扛着斧头锯子学木匠手艺了。

但枫华哥俩都在孜孜不倦的求学路上。弟弟春华比哥哥更聪明,深的老师们的器重,被誉为“双华”。

可指靠农田那点收入培养两个学生,谈何容易?随着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五哥两口子的日子捉襟见肘。


人性是极其丑陋的,尤其是在穷困的农村。看到五哥两口子的日子一点起色没有,俩个儿子“旗杆”似的杵在眼前,家里那几个妯娌就冷嘲热讽起来了:穷家庭,还不趁早让两个儿子出来早点打工,还较什么劲非要上学呢?到时候花篮打水一场空的日子在后面!真不知道这两口子是怎么想的!

因为五哥两口子太老实,就是别人当面数落他们,他们也不敢回怼。只有在家里的时候,五嫂哽咽的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就替你们的娘老子争口气,让他们看看!

两个儿子懂事的直点头。

不要说街坊邻居,就是亲兄弟之间,他们照样是“恨你穷,怕你富”的心态。

灰粪堆也有发热之时。枫华那年参加中考,以全市第二的成绩名列我们乡第一,稳稳录取了!

当时记得我大哥等几个任课老师在枫华填志愿的时候,就劝解五哥两口子道:其实凭枫华的成绩,可以不上中专,念一中,将来考大学!

但五哥叹了口气道:读高中还要到县城去,一读就是三年,哪有那个经济呢?还是算了,就让他上中专吧,这样三年出来就能拿工资了!

就这样,枫华填的是粮油学校,然后顺利接到录取通知书。

枫华上了中专后,他的堂哥们已经出师了,所以每到过年回来,都会交一笔钱给父母,他们的父母就开始订砖瓦,然后准备盖楼房,娶媳妇。

而五哥夫妇呢,依然住在当初结婚时建的那三间屋里。

人是英雄,钱是胆,没有钱放P都不响,所以五哥五嫂还是家里不受待见的人,连公婆也同样瞧不起这个外乡儿媳妇,有一年公公生病,五嫂攒了几十个鸡蛋,拎过去给老爷子补补身子,婆婆没好气的说道:你不知道他血压高,不能吃鸡蛋吗?

五嫂默默的往回走,心想:就这几十个鸡蛋,还是我攒了一个多星期呢,连儿子上学回来,也舍不得煮一个给他吃。

第二年,二儿子春华中考居然拿了一个全市第一,这一次,几乎全校老师出动,到五哥家做思想工作,让春华读一中,将来考大学。

Z主要的是春华自己也不想上中专,他要考大学。

权衡再三,大儿子枫华也回来了,他对父母说:不要犹豫了,让弟弟读一中吧,我很快也出来挣钱了,可以负担他上大学。

看到两个优秀的儿子如此抱团,五哥两口子露出欣慰的笑容,于是点头答应了!

为了供二儿子读高中,五哥农闲在外打零工,五嫂地里活忙完就去走街串巷捡废品卖钱,时不时被几个住楼房的妯娌们笑称“破烂王”。

对此,五嫂很淡然,她对儿子们说:不要怕别人打击,只要咱行的正,坐的端,不偷不抢挣来的钱,都是干净钱!


真是老天眷顾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

枫华中专毕业分配到市供销社,他一边勤勉工作,一边供弟弟读书。

转眼三年过去,弟弟春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在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天,五哥用颤抖的声音对五嫂说:孩妈,去买几挂鞭炮去!我们家出了大学生了!

五嫂眼含热泪,一路小跑去买鞭炮了。

清脆的炮竹声像过年一样热闹,大家都替五哥五嫂高兴,连一向看不上他们这一房的公公,也呲着没牙的嘴说道:嗯,不错,我们家几代也没出过大学生,这算是给我们家“搬搬招”了!我要好好活,将来还要等着享这两个孙子的福呢。

自从两个儿子有了美好的前程后,其他几个妯娌跟五嫂说话也不阴阳怪气的了,甚至时不时拿枫华春华哥俩作典型,教育其他孩子以他们为榜样。

枫华由于业务扎实,后来被提拔为副经理,又经过摸爬滚打,积累人脉,后来自己开了两家公司,做起了老板。

春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又被公派出国,回来后也是一个大企业的负责人。

还是大嫂说出当年的话,不过语气变了,她赞叹道:真看不出来,老五这两口子居然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来,果真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啊!

两个儿子有能耐,两个儿媳都是通情达理的人,比着孝顺五哥两口子。

但五哥五嫂不愿去大城市,他们说不适应那快节奏的生活。于是,两个儿子准备给父母也盖楼房,但被五哥制止了,他说道:不要跟人比房子好低,住着舒坦就好。

就这样,在原来的地基上,他们还是盖了三间房,不过院子扩大了,家里的设施一应俱全,跟城里一样。而且哥俩每人每月给父母几千块钱的生活费。

有俩个儿子做后盾,五哥两口子日子过的悠哉悠哉。五嫂在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老两口还种了几亩地,他们还是过着寻常人家的生活,只是时不时被两个儿子接过去小住些日子,又被小汽车送回来。

如今的五哥腰身反而挺拔了,说话声音也洪亮;五嫂经过几十年的适应,完全是我们家乡的口音,现在不但跟那四个哥嫂关系融洽,连远在四川的娘家兄弟姐妹之间也走动频繁了。

真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就是这么现实,现在老唐家这个大家族,无论大事小情,都把五哥五嫂捧的高高在上,他们总算扬眉吐气了!

题主问:儿女有出息,父母有底气。

我的回答是:

这个说法我赞成!父母的底气就是争气的儿女给的,他们的幸福指数也跟儿女日子过的好坏,息息相关!

大家好!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白鹭湖姑娘!谢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出息   父母   公婆   两口子   底气   村里   北京   儿女   爷爷   家里   爸爸   儿子   女儿   房子   两个   孩子   财经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