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继承给儿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对吗?

我的观点是,如果真如题主所言,朱棣必反……

朱棣的野望由来已久,据《姚广孝本传》记载,早在洪武十五年年,太祖选高僧侍诸王时,姚广孝以“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的言论而深得燕王欢心,于是“遂乞道衍随行”。之后,北伐成功,路经燕藩的蓝玉又曾向太子朱标暗示“燕王所谋非常,愿深察之。”由此可见,朱棣的野心在当时的有识之士眼中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那样一个“人臣无将,将则必诛”的时代里,莫非朱棣还有什么退路不成?

懿文太子朱标

一:朱标在,朱棣不反;简析朱标的政治优势

现在的人都说朱标若还活着必定能够如何如何,可《明史》对他的评价却是“熟读儒家经典,性格宽仁慈厚,为人孝悌恭俭”至于其他则一概无所涉及。虽然也有“处理政事的记载”,但这背后终究是站着朱元璋这座大神,群臣百姓又有谁敢有所怠慢?这种近乎政治作秀、镀金添政绩的活计不向来是中国的官员轻车熟路的事情吗?

《明史》一句“仁慈天性使然”的定语,无疑也从侧面印证了朱元璋曾对刘伯温表示“四字酷类朕,必欲有天下”的记载。由此可见,仁厚的朱标本人或许并不是最佳的帝王人选。

当然,即便如此,朱棣也是不敢造反的,因为朱标虽然未必是最佳的帝王人选,但他确实最佳的关系纽带。

凉国公蓝玉

武将方面:朱标的妻子是常遇春的长女,是蓝玉的外甥女,而蓝玉本人又是淮西勋贵集团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仅此一点,就足以使朱标利于不败之地;

文臣方面:朱标是儒林领袖宋濂的学生,而宋濂、刘基等人又是明代文臣集团的代表人物。虽说明朝建国伊始就存在大范围的党派斗争和文武之争,但朱标却恰是连接文武的桥梁,两个派系都心甘情愿地追随人,当这种缔结于战火之中,稳固于太平之后的君臣之谊,再加上嫡长子身份的加持,无疑使朱标拥有了兄弟皆无法企及的政治光环,成就他成为古今以来最具权势的太子。

建文帝朱允炆

二:朱标死,朱棣反;简析文武分道扬镳的关节点——朱允炆

如果朱标能够顺利继位,那自然是无话可说,即便要削藩,那朱棣也只能乖乖地伸着脖子挨刀,毕竟,区区一隅之地,纵有雄兵战将又如何能与天下锐卒相抗衡呢?

可如果真像题主所说,朱标仅仅当了一天皇帝就嗝屁了呢?继位的朱允炆就真的能够玩转各路藩王、摆平文武集团吗?

在我看来,如果朱允炆是从朱标手中接过皇位的话,那都不用等朱棣煞费苦心地找出“清君侧”的借口,朝廷内部就会产生巨大的变故——淮西武将集团的分裂。

洪武帝朱元璋

1、该死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因为太子妃常氏英年早逝的缘故,青春正盛的朱标便扶立了妾室吕氏为妃,如此一来,根据“子以母贵”的原则,原本只是庶长子的朱允炆一跃而成了嫡次子(嫡长子朱雄英早夭),而原本的嫡次子朱允熥则沦为了庶子。而这吕氏却又偏偏出自小门小户,并不足以获取蓝玉等淮西勋贵集团的拥戴,不仅无法取得蓝玉等人的拥立,甚且还可能因为“继妃”之事,使得原来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朱允熥沦为庶子之事而使彼此心存嫌隙。毕竟,任何一个权贵集团的形成都是有所依附然后才能长久的,非亲非故且有亲近文臣的朱允炆何德何能攫取勋贵武臣的效忠?

朱元璋晚年在册封朱允炆之后,随即展开对以蓝玉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的清洗,又何尝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呢?

燕王朱棣

2、时势的变换,被寄望在朱棣身上的希望

朱棣的妻子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而徐达本身又是早期淮西勋贵集团的代表人物,虽然为人低调,但却架不住其“隐然为淮西诸将之首”的事实。而在徐达死后,朱元璋又对徐家多有照拂,徐达三子皆在军中担任要职。在“靖难之役”发生之后,愤怒至于的建文帝还曾亲手诛杀有里通外敌之嫌的徐增寿。

在身系淮西勋贵武臣集团兴衰的朱允熥被降为庶子时,就意味着淮西勋贵集团百战余生得来的泼天富贵失去了连续的可能,从而增加了“名利到头一场空”的风险,如此一来,“性英睿、雄武果毅、好战阵,英武颇类高祖”的燕王朱棣自然也就成了淮西武臣集团的新选择,因为他是朱元璋诸子中除朱标外唯一能淮西集团有着直接关系的藩王。是帮助他们延续其荣华富贵的最佳人选。而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在“靖难之役”中会有大量朝廷武将倒戈相投的事实。

永乐大帝

三:“靖难之役”——近乎顺应天意的造反行动

在我看来,发生在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几乎是一次顺应天意的造反行动,且不说建文帝的各种骚操作和颠三倒四的各种政令与口谕,单说朱棣在造反过程中的数次脱险以及不断加入朱棣阵营的文官武将。甚至于到了建文三年,当时仅仅以一隅之地顽抗天下锐卒的燕王军竟然先后得到了各路藩王和朝廷之中重量级武将的效忠。这种造反越早越强、越平越乱的局面在一个刚刚经历过战火兵燹的朝代可谓是难得一遇的奇景。由此可见,朱允炆的一系列政策的变更实际上是于天下多有不便的,而在国丧期间,朱元璋尸骨未寒就行以侄杀叔的举动更是有悖伦常为人所不齿的行为。

建文帝朱允炆

所以说,如果明朝的权力嬗变真是经朱标而至朱允炆的话,那么建文帝怕连四年都坚持不到。毕竟,事实已经证明这位“仁弱谦厚,一意复古”的君王对政治上的权谋术数几乎一窍不通,纯乎其粹的就是一个满怀理想主义情怀的腐儒。




我先说一下我的观点,朱棣不敢造反,若造反则必败。

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朱棣是被逼上了绝路才不得不反。而建文帝刚登基不久,羽翼未丰满之前就盲目削藩,最终一败涂地。



那么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再传位给儿子会有不同结局吗?结局会不同。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提问者很有水平,他说的是继承给儿子,而不是说继承给朱允炆。因为,如果朱标死在朱元璋后面继承了皇位,再由朱标传位的话,朱允炆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朱标会传位给第三子朱允熥。而朱允熥继位,即便削藩,朱棣大概率也不敢造反,因为一旦造反则必败。

朱允炆继位符合法制,朱允熥更嫡

朱标与正妻常氏生育有两子,长子朱雄英以及三子朱允熥。这两人才是朱标真正意义上的嫡子。而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原本只是庶子。因为常氏以及长子朱雄英早逝,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才被扶正为续妃,从而令得朱允炆“升级”为嫡子,也成了朱元璋的皇长孙。所以说,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也是符合“嫡长子传承制”的,因为朱允炆和朱允熥同样为嫡子,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标准,朱允炆继位顺序在前。至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即便是嫡子,在继承皇位的顺序上是排在朱允炆后面的。



朱元璋选择朱标“替身”朱允炆

很多人都觉得朱元璋选择隔代传位给朱允炆是一个重大的错误。不过上面也说了,从“嫡长子继承制”来看,朱允炆继位没有一点问题。但光从“嫡”的程度上来看,朱元璋立朱允熥也是可行的。或者朱元璋干脆放弃“嫡长子继承制”,直接立当时诸皇子中最优秀的皇四子燕王朱棣也是可以的。为什么朱元璋没有这么做呢?因为朱元璋对于后代帝王的执政理念的要求。



朱棣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跟朱元璋最像的,一样的文韬武略,一样的心狠手辣。这样的性格最适合打江山,而治江山的话需要更多的仁义,起码在朱元璋心中是这么想的。说起仁义那朱标太子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楷模,自幼学习儒学思想,待人宽厚,兄友弟恭,这个特质亦是朱元璋始终没有考虑更换太子的重要原因。而朱允炆则是很好的继承了朱标这方面的特质,这是朱允炆力压朱允熥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就是朱标的“替身”,是施行朱元璋“仁政”的人选



朱标传位,朱允熥占据绝对优势

朱元璋虽然选择传位给了朱允炆,但如果朱标先继承了皇位,再选择传位的话,朱允熥将占据绝对优势。

首先,蓝玉案将不会发生。

历史上蓝玉案发生在朱标太子死后的第二年,朱元璋的目的也很明确,为的就是给朱允炆继位扫除障碍。蓝玉等开国功臣原本是朱元璋为朱标量身打造的辅政班底,朱标太子的英年早逝令朱元璋有点措手不及。在确定朱允炆为继位人选后,蓝玉等人就必须死。因为留着蓝玉等人不但朱允炆的皇位不保,甚至连大明朝都有可能改国姓。



其次,朱允熥继位板上钉钉。

这里不得不说下朱允熥和蓝玉的关系。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常遇春之女,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就是说,蓝玉是朱标太子的妻舅,朱允熥的舅姥爷。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在,蓝玉才会被贴上朱标太子一党核心人物的标签,也是朱元璋放心蓝玉辅助朱标的原因。因此,如果朱标传位,绝不可能传给跟蓝玉毫无关系的朱允炆,只能是传位给朱允熥。



第三,朱允熥削藩,朱棣不敢造反。

有着蓝玉等一众开国功臣大将在,朱棣绝对翻不出一点浪花来。即便是同朱允炆一样一继位就削藩,朱棣想要造反也根本没有一丝成功的可能。不论是实力上还是作战能力上,朱棣方面处于绝对下风。如果朱棣不想死的话,唯有乖乖接受削藩,做一个闲人王爷。



朱允熥继位或许才是大明太平的最佳选择

刚才也说了,朱允熥继位有着舅姥爷等保驾护航,朱棣根本没有起兵造反的可能,即便造反也绝对不会成功。当然这是基于朱允熥削藩的前提下。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朱允熥不削藩。内有蓝玉等外戚存在,外有诸多皇叔藩王存在,对于皇权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隐患。一旦削藩成功,没有了藩王的制约平衡,外戚势力进一步坐大,难保不会出现外戚篡位的可能。或许不削藩,让外戚和藩王相互制约才是保证皇权稳定的最佳方法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和留言。




差不多,会是如此。

因为如果朱标能继位。即,如果朱标比朱元璋死的晚。

哪怕只晚一天。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等十五名在“蓝玉案”中被朱元璋故意冤杀的明朝开国元勋,都不会死。(都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太子党)

此外,如果朱标能继位。作为“蓝玉案”的附属牺牲品,两位常胜将军,傅友德和冯胜,也不会死。

想想看,如果这些人都活着。会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

他们必然会紧密团结在朱标身边,监视所有藩王的异动。

用明史专家王崇武先生的话说:“玉驻兵北方,实可牵制燕王,设非太祖诛功臣,成祖之能否起事未可知。”

只要蓝玉还活着,他就会监视朱棣。就算他不具体负责这事,也会派人盯住朱棣。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他就会拿下朱棣。根本不给朱棣机会造反。(也包括对其它藩王的监视)

如果朱棣敢造反,我不是轻视他。就以他的水平和实力而言,确实不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太子党的对手。

这一点,想必朱棣自己心理也是清楚的。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如果朱标能活到继位,他死后,继承他皇位的人,可能就不是朱允炆了,而应该是朱允熥。

蓝玉是朱允熥的舅老爷。常升是朱允熥的舅舅。蓝玉又是常升的舅舅。此外,冯胜还是常升哥哥常茂的老丈人。

这几个人通过姻亲,紧密团结在朱标和朱允熥身边,构成一个派系。朱标和朱允熥当皇帝,他们才“荣”。朱标和朱允熥垮台了,他们也要跟着倒霉。

试想,朱棣如果敢造反,他将会面对一群什么样的对手?

蓝玉那帮人就算不在乎姻亲关系,仅为了家族富贵,也会跟朱棣玩命的。


注意了,是“玩命”。这些人就是一群杀红眼的野狼。

他们与历史上朱允炆派去征讨朱棣的那些只是抱着“打卡”心态,意思意思,无所谓谁赢谁负心态的中立派将领,可谓是有天壤之别。

这一点,想必朱棣也是清楚的。

朱标政权的合法性,再加上蓝玉一党的战斗力。二者强强联手,朱棣压根不会有起兵的念头。

当然,凡是都有例外。

假如朱标死后,继位的人不是朱允熥,而是朱允炆,那结果就不一定了。朱棣是有可能逮着机会造反的。

因为,当年朱元璋册立朱允炆,而不立朱允熥,就是因为朱允炆出身“清白”,不会被强大的太子党控制。(朱允炆也就比朱允熥大几个月而已,册立朱允炆,绝对不是因为朱允炆比朱允熥老持稳重)

而清洗常蓝太子党,也同样是因为朱标死后,朱元璋怕朱允炆控制不住蓝玉那帮骄兵悍将,要给朱允炆提前扫清路障。


所以,如果朱标死后,蓝玉、常升那帮人还活着,而继位的又是朱允炆。那么,他们肯定会跟朱允炆闹矛盾:

朱允炆如果不想被常蓝党掣肘,就要打压他们,让他们通通靠边站。

而常蓝党如果不想靠边站,他们就要搞倒朱允炆,扶持朱允熥上台。

最终的结果,估计就是打起来。

蓝玉哪天看朱朱允炆不爽了,大吼一声:“朱允炆,你个小王八蛋,赶紧给我从龙椅上滚下来,那是我外甥孙朱允熥该坐的位置!”

双方开打。

如果他们内斗,朱棣会不会趁机造反呢?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为朱棣和蓝玉也有结构性矛盾。


据《奉天靖难记》记载,蓝玉在世时,曾提醒太子朱标,说燕王有不臣之心,惹得朱棣对蓝玉也是十分忌惮。双方关系并不和睦。

(蓝玉对朱标)曰:臣所见亦然。臣观其在国,抚众甚不烦扰,且得人心,众谓有君人之 度,恐此语一闻于上,殿下之爱日衰。且臣窃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殿下推赤心问臣, 臣不敢隐,故言及此,惟尽臣愚尔。殿下慎之勿泄,所谓事机不密则害成。——《奉天靖难记》

当然了,《奉天靖难记》是朱棣造反成功后命人撰写的,并不是客观史料。

只能说,这只是一家之言。可供参考,但不能尽信。

但是,根据明初的利益冲突来看,蓝玉即便没有诋毁过朱棣,他跟朱棣也合不来。

原因还是前面说的,蓝玉支持的人是外甥孙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更不是朱棣。

朱棣手握重兵,对中央的权威是个挑战。他不仅能威胁到朱允炆,同时也能威胁到朱允熥。所以无论如何的说,蓝玉都是容不下朱棣的。

再进一步说,除个别藩王,比如蜀王朱椿(蓝玉的女婿),大部分藩王在太子党眼里都是祸患。

蓝玉如果还活着,也保不齐会把包括朱棣在内的藩王逼反。

朱允炆和蓝玉打起来,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们又加入混战。这样一打,明朝估计也要凉凉了。



另外,假如朱标继位,又传位给朱允炆。然后太子党输给了朱允炆。

结果也会跟历史差不多,朱棣还是会反。

因为历史上朱棣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朱允炆逼反的。

朱允炆这个人,执政水平极低,他的三个军师,除了齐泰,另外两个人,黄子澄和方孝儒,也都是办事能力极低,做事偏理想化的腐儒之辈。(黄子澄很早就是朱允炆的老师了,方孝儒又是黄找来的帮手。所以朱允炆继位,他们二位铁定会上位)

如果是他们辅佐朱允炆,那么朱允炆必然会重演历史。把朱棣逼反。

至于说,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会不会赢。那就不好说了。

本来历史上朱棣造反,就是运三分靠努力,七分靠运气。赢的很幸运。朱允炆和朱棣,都有赢的可能性。

假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有错漏,欢迎斧正。




如果朱标能当皇帝,再给朱棣一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封国在前元旧都北平,以燕王之尊统领燕山三护卫和北平都司数十万将士,绝对的位高权重。要不是被逼无奈,谁会放着好好的亲王不做去造反?要知道在明朝以前,以区区一方藩王对抗大一统王朝而造反成功的光辉例子,不好意思是零。

万一朱棣真的猪油蒙了心还是要造反,他将面对什么样的地狱级磨难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朱标剧照

朱标的班底

朱标,朱元璋嫡长子,生母马皇后。笔者知道,一般这时候总有一些熟读了地摊文学的专家出来表示:朱元璋没有嫡子。这可真是搞笑,感情老朱本人没你们活得明白?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为什么朱元璋要让当世大儒宋濂等人对他从小进行培养?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为什么朱元璋自称吴王,就要封他为吴王世子。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为什么朱元璋称帝之后,就要封他为皇太子?

网上一直有个梗,如果朱标造反,恐怕朱元璋自己先乐得合不拢嘴。这固然是个笑话,但朱标堪称史上权力最大,最受父皇信任的皇太子这一点,基本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开始,已经到了知天命年龄的朱元璋把权力移交给太子,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

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三》

这是个什么概念?朝廷中的大小事务,朱标先拿主意,然后老朱再来背书。而从树立太子威信的角度出发,朱元璋轻易也不会驳回朱标的意见。这样一来,朱标名为皇太子,实为副皇帝。太子东宫集团,和以丞相胡惟庸为首的老牌官僚势力之间,势必会有一番龙争虎斗。

斗争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处死,朱元璋连带废除了丞相制度。数百年来对于这场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大家的注意点都在朱元璋身上。可是我们要想一想,此案之前朱标已经做了三年的副皇帝,这个案子真的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胡惟庸剧照

朱标的文武班底之中,文臣基本是以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人为主,武将则是以太子妃的舅舅蓝玉以及义兄沐英等人为主。这一批人,和老一代的淮西勋贵集团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朱元璋放权的时间是洪武十年六月,沐英进封西平侯的时间是当年十月。而在胡惟庸案发生前两个月,蓝玉、仇成、谢成、张龙、吴复等一批武将进封侯爵。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在此后的十年间,以蓝玉为首的这批新贵如火箭般在大明军界冉冉升起。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四月,蓝玉更是在捕鱼儿海一举端掉了北元王廷,取得了盖世大捷。此时的朱标集团,势力空前强大,很快他们就将对最后的敌人:淮西勋贵发动总攻。

以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革命。这些人对于皇帝的忠心没有问题,可是对太子呢?即使他们愿意献忠心,东宫集团也已经没有多余的蛋糕可以分配给他们了。图穷匕见,就在眼前。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在这场历时两个月的激烈斗争中,尽管朱元璋本人亲自出手又是将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司的领导换岗,又是提出公侯还乡,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李善长等淮西老兄弟,太子党最终大获全胜。

李善长剧照

李善长案之后,朱标的实力有多强?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朱标不死,朱棣造反之时要面对什么样的对手呢?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元璋在次年二月发动了“蓝玉案”,这些人基本就可以认定为朱标的班底: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

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普定侯陈桓、舳舻侯朱寿、宣宁侯曹泰、东平侯韩勋、安庆侯仇正、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西凉侯濮玙、东川侯胡海次子胡玉

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

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

左军都督黄辂、杨泉、马俊,右军都督王诚、聂纬、王铭,中军都督谢熊、汪信、萧用,前军都督杨春、张政,后军都督祝哲、陶文、茅鼎

这些人有多强悍呢?我们就不提蓝玉这位凉国公,也不提曹震等十三位侯爵,单把右军都督聂纬拿出来提一提。靖难战争期间有一场白沟河大战,朱棣本人差一点在这一战中被朝廷方面的大将瞿能阵斩。而在当年明军平定四川月鲁帖木儿之乱时,瞿能也不过只是聂纬的副将而已。

朱棣剧照

结语:如果朱标能当一天皇帝,意味着包括蓝玉在内的东宫班底全部完整。先不说以朱标的政治手腕,是否会像儿子朱允炆那样急吼吼削藩。即使朱棣真的敢于造反,那只怕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要知道即使面对朱允炆,朱棣最终胜利也有很大的侥幸成分,而这个机会,他大哥是不会给他的。




其实客观来讲,建文帝不极端削藩,四叔朱棣也是不敢造反的,再假如朱标当年在世,接过朱元璋的神器,那么按照朱标的性格与手段,他绝对能把诸位弟弟打造成自己儿子的江山铁壁。

即便朱标只能当俩月皇帝,儿子的江山也是稳的。

后世的明仁宗朱高炽其实就是朱标当皇帝后最贴切的一个状态:仁厚、宽善、容忍,但是也会布局。

朱标早逝,其实对于明初被朱元璋屠戮能臣后的政治环境是另一颗雷,当年从胡惟庸案起,太子朱标和父亲朱元璋的政治理念就不同,朱元璋主张用重法重典,对这些大臣吹毛求疵,以至于他的标准下,几乎没有功臣可以活,杀功臣,这个没有办法,但问题是,杀的也是能臣。

当年朱标还健在,作为兄长,作为储君,他多次担任各位已经就藩的弟弟们封地的巡查使,空降长官,例如朱元璋好几个儿子就是品行不怎么样,就把他们调回中央,派朱标去把地方问题搞清楚再给这些王爷定罪,可是朱标作为好大哥,多次帮助兄弟们渡过朱元璋的严厉法则,由是乎,主要的几位藩王都很敬重朱标,常言道长兄如父,用在朱标和他的兄弟们身上,是合理的,这里也包括了朱棣。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难过短命关,在李善长案后竟然去世,这样朱元璋的布局大乱。其实朱标也是属于积劳成疾类型之人,朱元璋自洪武十三年起,独揽皇权,监国太子朱标无法避免也要承担父亲包揽过来的高压,但是朱元璋一遇到事情便启动暴力结算,能处理就处理,不处理就杀,朱标明显是仁慈有度之人,和朱元璋的政见不同,除了和父亲周旋,又要给那些人想办法保命,朱标早已经积劳成疾。

而朱标死后,朱元璋把希望放在了朱允炆身上,而且对于外人一概不信,蓝玉在次年爆发案情被处死,蓝玉案又带了一万多人下地狱,朱家的皇位的确是永固,而朱元璋还想着让这些藩王儿子们拱卫朱允炆,只是他没想到,朱允炆登基后就不按朱元璋的思路走,而朱棣竟然还敢造反。

前面之所以说,如果建文帝不极端削藩,那么也不会导致皇位被朱棣抢走,这其实是有环境依据的。

建文帝上位不久,逼死了朱柏,把四位叔叔削为废人,一上来对五位叔叔心狠手辣,而且朱柏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当年承过朱标情的各位藩王们犹豫了。而朱允炆在解决了这些藩王之后,就立马把手伸向北京,要对这个当年讽刺过他的四叔挥下削藩之刀,可能不会处死,但是对于朱棣来讲,戎马半生的他一旦被废,也是生不如死。

当年朱允炆的二叔、三叔,朱樉和朱棡都已经不在世了,他俩是可以与朱棣齐驱并驾的将领型藩王,少了他俩的帮衬,朱棣几乎等于没有对手。虽然朱樉和朱棡的后代都在帮助朱允炆,可是在打过大仗的四叔面前,他们注定是难以力挽狂澜。

本来当时的情况,能抵抗的朱棣脚步的人不少,数起来能有五个,就是朱权、朱栴、朱瑛、朱椿、朱桢。

虽然朱棣军事能力更强,但当时没兵。朱栴、朱瑛是远一点的塞王,如果勤王回来抵挡,朱棣压根就没胜算,而朱桢当年更是打过云南,就在楚地盘旋着,朱椿盘踞四川,有着雄厚的实力,而朱权理论上可以与朱棣平起平坐,但是却被朱棣威胁站到了他的一边。

那么另外四位叔叔为什么不救侄子?

还是那句话,朱允炆自己极端作死,导致几位有能力的叔叔对这个皇帝已经是心灰意冷,如果朱柏不死,这件事本来还有得周旋,但是朱柏死了,亲兄弟被逼死,这些藩王懂得分轻重。而朱允炆呢,他身边真的支持他的只有朱植,就连朱橞都是来诓他的,最后还打开了城门。

靖难之役,其实就是朱允炆自己挑起来的,不是说不应该削藩,而是不应该这样削藩,他有着他爷爷朱元璋很重的执政风格,但问题是,即便是朱元璋,也不敢对儿子们动手,朱元璋中后期之所以敢对这些功臣动辄九族连诛,就是因为儿子们都长大了,如朱樉、朱棡这些人,他们已经可以替代这些功臣了。

可是朱允炆理解有误,他把藩王的危害认为更重于藩王的帮助,于是把藩王要一个个拔掉,而且他还不是各个击破,他是直接一对多,摆明了宣战。

那么假如兴宗皇帝朱标还在世,当了一短短时间的皇帝呢?

其实即便是朱标,他也要削藩。塞王制度是朱元璋留下的一个大漏洞,他是诸位藩王的父亲,自然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是朱标的后代,或者说未来的明天子却不是每一个藩王的父亲,怎么可能还维持着这种家庭形式的江山经营。

不过朱标削藩肯定是张弛有度的,就凭着他与兄弟们之间的理解和感情,就不会如此极端的上来就一顿猛揍。建文帝当年要是没有逼死朱柏,靖难之役其实都还是有点看头的,朱允炆当时在靖难之役中,是说明了不要伤到了他四叔,这是假惺惺也好,还是真的想活抓,无非就是为了安其他藩王的心。

而且在明初削藩的问题中,其实有一些藩王是没有必要削掉的,可是朱允炆还是决定了无差别攻击,朱棣这种,削掉可以理解,不过好几个没有威胁性的王爷朱允炆也削掉,摆出了一幅弱的也不放过的架势,这就让各位叔叔极其反感了。

如果朱标在世,以他皇帝的身份对各位藩王进行一定的规划,再让朱允炆把这个工作接着做就是可以了,不至于让朱允炆自己搞出了个“我的叔叔都想害我,于是我就要把他们全部废掉”的计划。参照后来的朱棣两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其实朱高炽在位的那短短的一点时间,真的为朱瞻基争取了很大的优势。

朱高炽在位时,朱高煦就想着带兵造反了,可是一直被朱高炽压了下来,一直到朱高炽驾崩,朱瞻基掌握了基本的情况,朱高煦大骂他们爷孙父子一直骗他,但这个时候再愤怒,也为时已晚,最后朱高煦还是被侄子朱瞻基给收拾了。

如果朱标在世当上皇帝,那么朱棣就只会成为朱高煦,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年朱棣对于大哥朱标的皇位是认同的,而朱高煦是一开始就想着替代朱高炽当太子,有朱标这个过渡,朱棣肯定会稳很多,不至于后来逼得起事。

当然,后来朱棣为了发挥儿子的能动性,又给自己埋下个坑,还说要把皇位给朱高煦,但事实上,明朝一直都需要仁君,他让朱高炽监国多年,朝廷已经很倾向这位仁慈的皇帝了,怎么可能选择朱高煦。

而朱允炆和朱棣的叔侄矛盾中,大家只看到了朱棣委屈,看到了朱允炆的凶残,于是站队自然就有了明显的区分。如果后来这些藩王知道了朱棣上位后其实也不准备放过他们,那么靖难之役的结果还是两说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奉天   皇帝   明朝   儿子   燕王   江山   都督   皇位   武将   长子   朝廷   标的   太子   当年   集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