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辅佐两代君王,权势滔天,为何自己不效仿武则天做皇帝?

历史上的孝庄皇后能力非常强,但是一山更有一山高,有一个人比她的能力更强。那就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如果孝庄皇后想要称帝的话,会遇到非常大的妨碍。这也是她不能模仿武则天的一个原因之一,但是她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皇位,所以她的运气也是非常好的。

  历史记载在1643年,也就是崇德八年时,住在盛京后宫的皇太极突然驾崩。因为他死了,实在是太过于突然了,所以他还没有立下太子,整个清代的权力出现了一个空档期,这就让其他的王爷们和其他皇族们生出了极大的野心。

  众所周知,皇太极他们并不是汉族,而是满族,也就没有汉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他们的皇帝登位方式是,类似于现在的开会制度,就是民主投票。大家都了解,当皇帝是非常好的,因为皇帝的地位是整个古代地位最高的一个人,大家谁不想当皇帝呢?所以开会的时候,会议中充满了火药味儿,会议的主持人是多尔衮。

  当时支持多尔衮登上皇位的人非常多,因为他的势力非常强大,而且他自己也是非常聪明,能文能武。他的坚定支持者是两个白旗和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士们,而且正红旗正蓝旗,里面都有一些皇族暗中支持他。皇太极的长子,名字叫做豪格,他面对这种情况,当然也只能毫不退让。他他当然也有属于他自己的实力,当时两黄旗的长老平衡了利益之后,就选择了豪格,因为他们的利益和豪格息息相关。

  就这样,争夺皇位的势力就剩下两个,一个是希望豪哥当上皇帝的两黄旗。另一个就是希望多尔衮当皇帝的两白旗,他们这两个势力当时争的很厉害,谁也不服谁。而当时还是皇后的孝庄,也是非常的急切,毕竟当时皇太极和他所生的儿子,年龄尚幼,不论从哪个角度想都没有可能,会争过豪格和多尔衮,这两个人。所以那时候孝庄皇后的儿子能当上皇帝,她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更别提让她从虎口夺食,自己当皇帝了。最后多尔衮想了一下,自己目前的处境和利弊。他就想着,如果我多尔衮成了皇帝,就会成为所有人的眼中刺肉中钉。最后在被逼无可奈何的状况下,多尔衮支持了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也就是他自己的侄子福临,帮助他坐上了皇帝宝座,当时的福临只有六岁。

  在我们现在看来,多尔衮的这一个行为,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行为,他的这一个举动直接让大清逃过了崩盘的结局。毕竟有一句老话说得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且虽然皇太极驾崩的很突然又很早,但是他有兄弟,也有儿子,并且他的兄弟和儿子每一个都非常厉害,都有自己的势力。孝庄太后哪有机会登上皇帝之位呢?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学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帝。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当她自己的儿子死了之后,她的孙子康熙,当上了皇帝,她有没有能力自己再去当一个女皇帝呢?顺治在他登位了,18年后死亡,他的儿子玄烨登基成为康熙帝。那么当时已经是太后的孝庄会不会剥夺她孙子的皇帝之位呢?

  历史上的孝庄非常简朴,在康熙和吴三桂打仗的时候,她经常鼓励康熙,因为康熙当时,年龄还很小。能战胜狡猾的吴三桂,可以说也是因为孝庄太后。还有鳌拜,索额图这些被康熙收拾的人物,背后都有孝庄太后的影子。在平定三藩时,孝庄把宫廷里过节的,省下来的银钱去犒劳,给那些征战的士兵。而康熙每次出京城,每天都会让人写信问孝庄太后的身体怎么样?也会告诉孝庄自己现在在哪里,给她报告自己的方位。

  在1683年秋天,康熙和他的奶奶孝庄太后去五台山上玩,每到有了下坡的地方或者怎么样,康熙都会亲自扶着孝庄太后,孝庄对于这么一个孝顺的孙子,她怎么可能下得去手?孝庄是一个很慈祥的人,他和武则天不同,在孝庄太后死后,并没有葬在昭西陵,而是选择了葬在顺治的坟墓旁边,就是为了陪伴子孙。




孝庄太后,即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一部《康熙王朝》和一部《孝庄秘史》,让我们了解孝庄这位清朝初年的杰出女政治家,也是公认的满蒙第一才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孝庄太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9年)生下福临,也就是日后的顺治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年仅6岁的顺治皇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文皇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不算是顺治还是康熙,可以说都是幼年登基,孝庄文皇后全心全意辅佐自己的儿孙,帮助他们稳定政局,平衡朝堂内外关系上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与贡献,可以说孝庄为了顺治和康熙,为了大清朝初期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孝庄太后在面对两位皇帝幼年登基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效仿武则天夺权称帝,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孝庄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像武则天一样掌握绝对的权力。

武则天能够废唐立周,改元称帝,是因为武则天从唐中宗李治在位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正是因为李治的身体原因加之其对武则天的信任与依赖,武则天辅佐、协助李治处理朝政,因而就有了“二圣临朝”的说法,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则天就已经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唐中宗李治去世后,唐睿宗李旦继位,武则天则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实际上,武则天才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这也为武则天称帝提供了坚实的权力基础。

反观,孝庄太后,则自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绝对的权力。

在皇太极时期,还是永福宫庄妃的孝庄太后,在“五大福晋”中仅仅排在最后一位。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太后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皇太极所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

位居首位的是中宫清宁宫皇后哲哲,称国君福晋,即孝端文皇后,也是孝庄太后的姑姑。

位居第二位的是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称东大福晋,即敏惠恭和元妃,也是孝庄太后的姐姐。位居第三位的是西宫麟趾宫贵妃娜木钟,称西大福晋,即懿靖大贵妃。位居第四位的是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称东侧福晋,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位居第五位的是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称西侧福晋,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孝庄太后。

其中,地位最高的还是当属皇后哲哲,而她还是孝庄太后的亲姑姑,而最受皇太极宠爱的莫过于关雎宫宸妃海兰珠,而孝庄太后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另外两位从察哈尔部林丹汗处改嫁给皇太极的两位遗孀,所以这个时候的孝庄,没有任何权力优势可言。

顺治时期,政权主要集中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

在皇太极去世后长达十七天的大清皇位争夺战中,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两派势力的僵持不下,最终选择了一个双方利益能够实现平衡的方案,那就是由孝庄太后为皇太极所生的儿子——福临继位,这就是顺治皇帝。

虽然福临登基成为了皇帝,但是此时的福临只有6岁,期初权力还是掌握在满洲贵族议会以及两位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手中。之后多尔衮通过一些列手段,打击代善、济尔哈朗等满洲传统贵族势力,并且除掉了豪格等政敌,从而实现了大权独揽,成为大清朝真正的实际掌权人。

所以这个时候的庄妃应该考虑的并不是自己要不要效仿武则天,而是要防着多尔衮自立为帝,毕竟,这个时候如果真的多尔衮要称帝可以说是易如反掌,而对于孝庄而言是没有任何的一点机会的,而她能做的也是首要确保的,就是维护她的儿子,顺治皇帝的皇位。

即便是在多尔衮死后,朝堂上的顺治皇帝已经亲政,再加上济尔哈朗、索尼、鳌拜等人的辅佐,孝庄也不掌握权力,因而也就没有了称帝的可能。

康熙时期,政权主要集中在辅政大臣的手中。

顺治临终前,为了防止多尔衮专权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因而安排了四位并非皇室成员的辅政大臣,即索尼、遏必隆、苏克沙哈以及鳌拜。期初,四位大臣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但是,随着索尼的年老以及鳌拜势力的崛起,使得辅政大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在索尼病死和苏克沙哈被杀后,出现了鳌拜的专权局面。

在用计处理掉鳌拜之前,康熙已经亲政,而在擒拿鳌拜之后,康熙随即大权独揽,并且由明珠、索额图、陈廷敬等人辅佐,也使得孝庄太后没有掌握任何的权力。

而此时的孝庄也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也没有那个精力去过多的参与政务,对于效仿武则天,也确实不太实际了。

“后宫不得干政”,是满清王朝的组训,孝庄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掌握到像武则天一样掌握绝对的权力,因而也就失去了像武则天一样夺位称帝的政治基础。


不得不说的是,大清王朝的建立者和统治者是满洲人,作为蒙古人的孝庄太后,是根本无法多的一个满洲人王朝的统治权的,何况她还是个女人。

如果放眼在世界历史上,可以找到一个外民族的女性统治国家,并成为这个国家元首的例子,这就是沙皇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一位普鲁士没落贵族的女性,硬是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也征服了俄罗斯人。

但是叶卡捷琳娜是在俄罗斯,并不是在中国,中国社会历来有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武则天当年临朝专政就已经遭到了极大的反对,称帝后,反对声音更是从未停歇,直至“神龙政变”,武则天下台,重新恢复李唐神器,反对的声音才算停歇,但是历朝历代对于武则天的称帝行为的批判之声明显多于褒奖之声。这些都说明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对于女人当政统治的排斥。

而更为重要的是,孝庄太后并不是出自于满洲,不是出自于建州女真本部,更不是姓爱新觉罗姓氏,而她是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这对于满洲贵族以及整个满洲集团而言,意味着是国本发生变化,是意味着自己的先人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要被蒙古人抢夺而去,这样的结果是必然不能接受的。

因而对于孝庄太后而言,别说是效仿武则天称帝,即便是想要在掌握一定的权力,也会受到封建伦理和满洲贵族议会的双重打压,而变得举步维艰。

而从孝庄本人而言,效仿武则天并不是她真正的想法,她只想好好的辅佐自己的儿孙。

当年,作为政治联姻的筹码,能够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岁的皇太极,安稳度过这么多年,就说明孝庄太后的责任心以及她对于满清王朝以及科尔沁部落的感情。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心,才让孝庄太后全力维护大清王朝的政局稳定,尽心培养自己的儿孙,为大清王朝能够夺取天下,统治全国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康熙皇帝在追忆孝庄太后时就曾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雍正皇帝更是称其为:“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足可见孝庄太后的地位及影响力。




这是孝庄太后活得最明白,最高明,最睿智的地方。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由于死得突然,皇太极还没来得立接班人。



清朝是少数民族,他没有汉民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他的继位形式是“八旗共同推举”制度,也就是“八王议政”。

八旗旗主共商立储。大会充满了火药味,会议由多尔衮主持。多尔衮由于战功卓绝,赢得了不少人拥戴,这是皇太极长子豪哥站出来反对。


利益面前,各人心思各异,也有不少人支持豪哥,为了权衡利弊和各家利益,最后多尔衮和豪哥都退出,推举年仅8岁的福临为继任之君。福临生母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史称:孝庄文太后。嫡母哲哲被尊称为母后皇太后。

大清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多尔衮为摄政王,后迁都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被尊为太皇太后;1688年孝庄文皇后去世,享年75岁。


顺治和康熙,都是8岁登基,孝庄文皇后全心全意辅佐自己的儿孙,帮助他们稳定政局,平衡朝堂内外关系上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与贡献,可以说孝庄文太后为了儿子顺治和孙子康熙,为了大清朝初期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顺治初期,主要权力在多尔衮手里,为了儿子,孝庄太后不惜身份和多尔衮虚与委蛇,这就是多尔衮去世后,顺治亲政后,把多尔衮鞭尸的主因。

康熙8岁登基,清王朝也是风雨飘摇,外有三藩之乱,郑氏台湾割据,沙皇俄国和葛尔丹勾结,罗布旦增在西北拥兵造反,内有四大辅政大臣勾心斗角,真正的内忧外患,孝庄先用立后拉拢了首辅大臣索尼,后有为了麻痹权臣鳌拜挥泪斩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一步一步稳固了政权,继而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到康熙26年孝庄太后去世,强敌基本肃清,为清王朝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孝庄太后是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

慈禧太后也是母以子贵。




武则天称帝是特定环境下的偶然,是一个很难复制的奇迹。皇权不仅是一把龙椅,也不光是一枚玉玺,而是政治天平中的支点,是权力系统的一环。所以,它不是哪个人,单凭自己的意愿就可以随心所欲的。


表面上看,顺治和康熙都是冲龄即位,按照古代惯例,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在握后,学武则天登基称帝,似乎易如反掌。这是完全忽视了朝中政治势力的存在,及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因素。

我们就拿武则天的经历做参照系,假设孝庄太后也有称帝的愿望,看她是否具备条件。

唐朝的开放环境不复存在

古代中国,女人的地位有一个逐步下降的过程。西汉两任太后是二婚,甚至还有歌舞伎出身的皇后,这种状况,到明清时代简直不可想象。两汉、南北朝,甚至北宋,太后听政几乎是惯例,到了明清则是偶然现象。

唐朝的开放程度,恐怕是中国古代史上,女人最后的辉煌。那个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的女政治家,甚至女将军。比如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皇后、平阳公主等,甚至还出现了有人谋求“皇太女”身份的事件。


慈禧太后的陵寝建筑,有凤在龙上的图案,以炫耀自己在男权社会的殊荣。这事如果放在武则天身上,她会嘲笑慈禧像捡了一锭银子的乞丐,人家伺候先皇,还能再入宫当皇后,还能与皇帝并肩坐朝,称“二圣”,没人会因为性别问题,对武则天指手画脚。

在女人毫无政治地位的满清环境下,孝庄连垂帘听政的资格都没有,如何枉谈称帝?

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历史无二

后人对孝庄的政治价值,有明显的夸大倾向,客观讲,她的政治才华,尚不如慈禧太后。孝庄终其一生,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政治舞台的中央,她对顺治和康熙的辅政,仅限于监护人身份的护佑,对朝中大事,也仅仅停留在建议层面。


议政和实操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前者是见识问题,像孝庄这样一辈子活在政治漩涡中的女人,经验就是财富,她不缺洞察力,可以扮演参谋的角色。后者是操作层面,光动嘴不行,还得有本事把计划落实到位,需要综合能力。

孝庄显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举个例子,历史最大的误会,认为是孝庄给儿子顺治运作来皇位。笔者曾撰文分析,顺治即位跟孝庄没一毛钱关系,它是多尔衮与豪格斗争的必然结果,当时有资格的三位候选人,顺治即位几乎毫无争议。

武则天则不一样,她从感业寺回到皇宫,就一路拼杀,踩着血腥一步步走上龙椅。其才华,不光没有一个女人能望其项背,就连男人们,也没几个可以与其媲美。


曾经有人拿慈禧跟武则天对比,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武则天是凤凰,慈禧是鸡,她的高度跟武则天差了十万八千里,孝庄亦如此。

孝庄没有对抗皇权的政治势力

最关键的因素,是政治势力,没有坚强的拥护势力,即便名正言顺的皇帝都坐不稳龙椅,何况抢龙椅。武则天最难以复制,甚至不可能复制的地方就在这里。

  • 1.武则天顺应历史潮流,成为寒门士族阶级的代表


人们总是批评李治昏庸无能,认为是他纵容了武则天,其实不然。武则天能走向前台,首先是因为她与李治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打倒门阀士族集团。

李治为何废掉王皇后?因为王皇后背后是关陇门阀集团。又为何立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是新兴士族地主阶级的代表。这才是武则天起家的根,她切合了皇权的需求,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武则天就是在团结寒门士族地主阶级,干倒门阀集团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所以,本质上武则天的成功,是历史发展潮流的结果,换一个环境,十个武则天捆一起都不行。

孝庄所处时期,正是皇权与士族地主阶级共治天下的稳固期,没有培养新势力的环境。老的政治势力,孝庄也没有资本拉拢。外戚?蒙古王公都没有资格参与中央朝政。士族阶级?人家与皇权合作模式稳固。宗室?宗室与皇权从来矛盾大于合作。


孝庄能做的,顶多是拉拢个别人,做不到培养一个拥趸集团,这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历史机遇问题。

  • 2.武则天充分利用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尖锐矛盾

武则天上台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高宗时期与皇权合作,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第二步,中宗时期,利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干掉皇权;第三步,把持皇权,扶植傀儡过度。

武则天完成了第一步计划后,中宗李显与宰相裴炎的矛盾,给她送了份大礼。倘若李显与裴炎等宰执班子和平相处,武则天想夺皇权,难度很大。宰执班子与皇权的决裂,让武则天轻松地完成了废黜皇帝的举动。



到这时候,武则天完全把控了朝政,反过头来又干掉宰执班子,换上自己的拥趸,为登基扫清所有障碍。

孝庄则不然,顺治时期是皇权与多尔衮势力的矛盾,康熙前期是皇权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矛盾,孝庄没有自己的势力,她只是皇权的拥护者,而不是第三极,所以,她也只能做皇权的监护人。

即便如此,孝庄也不算合格的皇权监护人,顺治时期,母子俩关系一度紧张到如同陌路之人,甚至孝庄病了,顺治都不去探视。

因此,在孝庄的政治生涯中,她始终以一个弱小的个体存在,而不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第三方平衡力量。


综述

很多历史事件,在表象上存在共性,所以迷惑了人们的视线。只有当我们看清楚历史背景、发展潮流,及社会和主要政治矛盾,才能看清本质。

武则天称帝,绝对是特殊历史环境,以及个人才华、偶然事件等,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孝庄更接近皇位的女人,比如吕雉、邓绥、刘娥,甚至慈禧,这些人尚且不能称帝,何况孝庄呢?




谢谢邀请!为什么孝庄皇太后宁愿一辈子做太后,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王,自己不效仿武则天做皇帝?

原因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爱新觉罗氏的政权本身立足未稳,保持安定,确保儿子顺治登基极为重要。顺治登基时才6岁,孤儿寡母,实权还在爱新觉罗家族手里,不把皇位抢去就不错了。康熙即位时才8岁,也是个娃娃。想这个皇位的人太多了,多尔衮、鳌拜等人,都在打康熙的主意,孝庄皇太后能确保康熙皇帝登基和亲政就很不简单了。

孝庄皇太后本身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如果孝庄皇太后效仿武则天,把儿子或孙子的皇位夺来,自己做皇帝,这就是外戚掌握政权了,这爱新觉罗氏的天下,几代人打下来的江山,就到了孝庄家族手里了,必然要出大乱子,本来孝庄皇太后是蒙古族人,不是满族人,爱新觉罗氏绝不会让孝庄皇太后这样做的。

对比武则天,不同的是,高宗李治还没有去世,武则天就掌权了,孝庄是皇太极的皇后,皇太极去世后,孤儿寡母,没有一点儿实权,还要听从他人的。康熙即位后,孝庄皇太后有些实力了,可她没有这个想法,一心为了孙子,为了爱新觉罗氏的大清朝着想。

孝庄皇太后,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女性,辅佐儿子、孙子两代君王,为大清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爱新觉罗   太后   满洲   皇帝   福晋   太极   皇太后   皇权   皇位   顺治   君王   权势   皇后   康熙   滔天   势力   儿子   政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