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弹道导弹打航母靠谱吗?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弹道导弹打航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答案出来以后,问题就来了。弹道导弹的作战原理都了解,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打到太空之后,利用重力的拉扯将弹道导弹的速度拉大,拉到二十倍,乃至二十五倍的超音速进行突防,它的抗干扰能力特别的强。

那么这一运作原理,就决定了弹道导弹只能攻击固定目标。

这也是很多人,对于弹道导弹的一个固有印象。

而航母可不是固定靶子,它是可以机动起来的,那么弹道导弹面对这样一个可以移动的目标,怎么进攻呢?

其实弹道导弹是可以打活动目标的。

早在1969年的时候,苏联就造出了可以远程弹道式的反舰导弹,SS—N—13,这款导弹的研发目的就是为了攻击航母,以及各种大型水面军舰用的。

当然了,当时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它的攻击距离只有一百八十五公里到一千一百公里。

但任何东西,只要有了,那么它的发展将是不可限量的,到了1973年的时候,苏联就对SS—N—13弹道式反舰导弹进行了改进。

而且改进之后,还计划装备到Y级核潜艇之中。

不过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这个计划最终搁浅了。

那么苏联发展的可攻击航母的弹道导弹的研发,到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就没有了消息。

之所以先说这件事,就是为了说明弹道导弹的确具有攻击航母的能力。

这个事情就先说到这里,然后来说说弹道导弹攻击可移动目标的事情。

在这个方面,美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美国后来研发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长矛II型导弹,就具备了一种可以攻击活动目标的能力。

这个所谓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单级固体火箭推进的弹道导弹,这个系统包含很多型号。

其中这个II型,它的最大射程是一百四十公里,可以装上十三颗只能反装甲子弹。

在海湾战争时期,美军就是利用这套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发射了II型导弹,一举击毁了二百多辆想要通过一座桥梁的车辆。

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得出来,弹道导弹的确具有攻击可移动目标的能力。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

这个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是如何攻击这些可以移动的目标呢?

怎么说呢?攻击可移动目标的,其实并不是这个II型弹道导弹,而是这枚导弹上装载的十三枚智能反装甲子弹。

这种子弹上装有双模导引末端制导系统,什么是双模呢?就是声学和红外线的制导系统。

当这种子弹被抛撒到空中之后,也就是进入到攻击目标区域之后,声学传感器就被打开了,以很快的速度捕捉移动目标发出的声音,从这些群体中的声音,捕捉一个独立目标。

当子弹在滑翔的过程中和这个独立目标十分接近的时候,第二套捕捉系统红外线搜索器就开始启动。

这个红外线搜索器的目的就是,让子弹从目标的顶部实施攻击。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任何地面移动的目标,顶部的装甲往往是最好突破的一个点。

说道这里就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才一百四十公里,太短了吧?再有就是汽车击中在桥上,机动能力本身就弱,所以攻击的时候,其实和打固定目标没有多大区别。

那么针对这两个问题再举几个例子。

首先是射程问题。

这个问题很好,毕竟航母的防御圈,最少也有一百八十公里,再远一点可以延长到四百公里,如果加上侦察机的搜索距离,这个防御圈最大可以推到六百公里左右。

所以一百四十公里的攻击距离确实有点差,但如果换一个型号比如IIA型,装弹量变成六颗的时候,射程可以达到三百公里的。

再说,这仅仅是陆军使用的一款弹道导弹,如果是反舰弹道导弹这个射程还会更远,比如文章开头说的苏联研发的SS—N—13型反舰弹道导弹就有一千一百公里的射程。

再有就是目标灵活性的问题。

汽车被锁定在一座桥上,二百辆的数量,这就让车辆的活动空间大打折扣,所以有疑问也是应该的。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解释什么原理,直接举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

地上汽车在怎么机动,能机动过卫星吗?

卫星的运动起来,最低一秒都能绕着地球跑七公里,最高也有十几公里。

弹道导弹打卫星也不是没有的,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就用快递打下过一颗废弃的卫星。

所以射程和目标的机动性,对于弹道导弹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接下来就来说说弹道导弹使用什么原理可以攻击到航母。

其实话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朗了,弹道导弹仅仅是把弹头运输到攻击区域,真正实施攻击的应该是末制导系统做的事情。

毕竟弹道导弹说到底,就是利用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然后由控制系统控制,最后关闭发动机,让导弹做一个自由抛物体弹道飞行的导弹而已。

那么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火箭发动机一旦关闭,依据导弹的速度,以及导弹的飞行角度,其实就很容易计算出导弹最终的落脚点。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航母什么也不干,眼睁睁地看着导弹往身上扎。

所以关键就是让弹头跟着航母的运动而运动起来。

也就是说,弹道导弹攻击航母,重点不再弹道导弹本身,而是制导系统的功能。

那么现在的导弹制导系统,都有那些呢?

首先从反舰导弹的末端制导说起。

目前的制导模式包括波束制导,有线指令制导,无线点指令制导,以及半主动或者主动累到末端制导,甚至是红外线,地形匹配制导等等。

算下来,怎么也有十几种制导方式。

这些制导中有成熟的也有正在研发的。

但不管怎么说吧,虽然数量很多,但十几种制导方式,适合反舰导弹的就不多了。

比如无限电指令,半主动雷达,半主动激光这些末端制导模式就不适合弹道导弹,毕竟这些制导模式是需要外部的指导站向目标发送能量,形成最后的命令。

这对于反舰导弹来说,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以现在普遍使用的是主动雷达,外加红外线辅助的末端制导模式。

首先是使用主动雷达作为引导头主体进行搜索,当雷达受到严重干扰之后,就启动第二套搜索模式红外线传感器(是一个小型的),做最后的补救措施。

在这里必须明确说明,这两套制导模式并不是复合的,都是单独使用的,而红外线传感器仅仅是起到最后的补救措施使用的。

当然如今也有将两套叠加复合使用的,但非常的少。这里边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两套装置在设计融合的时候,技术上很少有国家掌握。

第二个原因,这套系统在容纳了两套装置之后,非常的大,会把导弹本来就不宽裕的弹头空间,给挤占了不少。

所以这么做虽然让导弹具有了非常强的抗干扰能力,但以目前的技术并不具备实用性。

只能是两套装置并存,以主动雷达为主,再加入一个小型的红外线感应器。

在这里说一个有趣的末端制导,地形匹配末端制导。

这种制导模式一般情况下,都是陆军使用的,海军并不会使用。

毕竟大海的地形,随着波涛的起伏,会随时随地发生改变的。

但隔壁的三哥,居然将地形匹配末端制导给装到了反舰导弹上了,这款导弹叫做莎加里卡潜舰导弹。

他们解决波涛改变地形的方式是,使用卫星或者侦察机为导弹提供目标数据。

这种制导模式的缺点显而易见的,不说也罢。

那么目前反舰导弹的最佳末端制导方式有哪些呢?

并不多,只有四种,第一个种主动雷达末端制导,红外末端制导,主动加被动雷达复合制导,以及红外成像制导。

比方说,第一款将速度提升到两倍音速的反舰导弹SS—N—19,采用的是主动雷达,以及被成为航母杀手的SS—N—22,采用的是被动红外制导。

反舰导弹的末端制导了解了,接着就看看反舰弹道导弹的制导模式。

话说虽然反舰导弹的是反舰导弹中的一种,但两者相比反舰弹道导弹还有两个非常大的特点。

第一个速度特别的大,少说有二十倍音速,多了二十五倍音速。

而反舰导弹最多也就是七倍音速而已,比如三哥家的布拉莫斯II型,就是这个速度。

速度快是一个好事,它可以做到很轻松的对目标实施突防。

但问题来了,速度上去之后,就要面对一个导弹的应变能力要变强的一个技术难点。

比如在相同的条件下,一个两倍音速的导弹处理时间就要比0.8倍亚音速的导弹要少近60%的时间。

而弹道导弹的速度是二十倍音速,想想都感觉这个处理时间绝对短的厉害。

这个时候,如果遇到了诱饵,数据处理得不及时,接结果就是,这枚导弹就会奔着诱饵突击去了。

这个时候就算是要把目标进行修正,已经来不及了,毕竟速度太快了,回转的余地是没有的。

第二点,弹道导弹是先进入到太空,然后再一头扎入到大气层中的。

那么在再次进入到大气层中的时候,弹道导弹就要受到巨大的空气阻力,所以弹头的速度会慢慢地变小。

这就会导致整个导弹的过载会很大的,不说别的,就光纵向的重力加速就会高达几十个G。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弹道导弹要进入到搜索模式,寻找航母的位置,就会实施大范围寻的机动,这个时候横向受到的重力加速度会超过纵向,说得夸张一点,达到一百个G都没有问题。

纵向几十个G,横向近百个G,都没法形容军工们的烦恼了。

毕竟末端制导系统,这些可都是非常紧密的传感器,这些仪器在这么大的重力加速度下工作,还能正常运转吗?

所以反舰弹道导弹听着很美好,但要把它给造出来,绝对是一个超难的工作。

按照美国以为海军军官的说法,想要让仪器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就三个字——不可能。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俗话说得好,技术不够,智慧来凑。

所以反舰弹道导弹的制导模式要改上一改了。怎么改呢?

以SS—N—13导弹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这枚导弹先从潜艇上发射出去,这个时候发射出去的SS—N—13导弹会直接带着有关目标的探测和跟踪设备。

这些设备,在弹道导弹进入到太空之后的最高点,就开始工作了。

第一阶段工作,就是在预定海域进行探测,找到目标之后,这就开始对弹道进行修正。

这个范围大概是预定海域六十五公里以内的目标。

当然这一次的修正,并不能保证弹道导弹一头扎下去之后,航母还在原来的位置上。

所以这就需要第二阶段的工作了,在装有目标探测和跟踪设备的那一截即将和弹头分离的时候,设备再次的对目标确认,进行第二次的弹道修正。

第二次修正完毕之后,弹头就一头扎入到了大气层中,开始攻击目标。

所以说,反舰弹道导弹的搜索目标,其实是在太空中完成,而且是进行了两次修正。

这样就可以完美的避开了,在扎入到大气层中,弹头受到来横向和纵向的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从而破坏探索仪器了。

毕竟探索仪器早在进入到大气层的时候,就已经和弹头脱离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定位,定位航母的大概位置。

而这个位置的数据输入,就需要天空的侦察卫星来做了,而想要对一片海域做到严密监控,是需要一百多颗卫星,在三个平行轨道上的运行,才可能实现的。

所以反舰弹道导弹不仅仅需要导弹自身的技术,还要搭配卫星的能力。

最后在说说,攻击航母的合适时间。

怎么说呢?航母毕竟是移动的,打这么个目标显示是有难度,想要减低难度,就得让航母慢下来,或者停下来。

那么航母怎么慢下来,怎么就停下来了?

航母在进行补给的时候,靠港补给就不说了。如果是在海上补给,航母的速度就会降低,最低可以达到五节的速度,最高是十节,这个时候攻击航母是最佳的。

而航母如果连续作战四到五天的话,就算是之前补给再充足,也是需要补给的。

所以在作战的情况下,四到五天就有一次非常适合攻击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往往会延续两个小时。

第二个适合攻击的时间,舰载机在起飞或者降落的时候。

这个时候,航母是以三十节的速度航行,但它的运动轨迹是可以预判的。

而天上的飞机要组成编队的,覆盖在航母的上空,这个时候航母就算是想要反击,被这些飞机阻挡,它也做不到。

这个白天大概会有半个小时,夜晚会有一个小时。

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8月25日,火箭军从青海方向发射了2枚东风-26B弹道导弹,从浙江方向发射了2枚东风-21D弹道导弹,打击了位于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之间南海某个区域的海上移动预定目标。

由于我火箭军本次东风-21D/26B发射是发生在他国U-2侦察机擅自闯入我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实弹演习禁飞区活动,且某国商务部宣布将24家中企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某国技术,称这些中企帮助军方在南海修建人工岛之后的第二天。

此举,就引发了外媒的高度关注,美著名科技杂志《大众机械师》网站发文时,公开认为东风-21D和东风-26B都是反舰弹道导弹,都具备反航母作战能力,其中东风-21D射程在1800公里,东风-26B可以在4000公里外打击海上的舰船目标。

东风-26B的超远射程意味着在未来一场有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中,任何希望打击中国大陆目标的航母海上作战群,都必须冒非常大的风险,因此,他国海军航母作战编队正在努力增加舰载机的航程。

以前强调用反舰导弹对航母作战编队实施“饱和攻击”,是原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在美苏在海洋争霸时期,研究使用反舰导弹打击美海军航母作战群时制定的一种战术,用舰射、潜射、空射、岸射反舰导弹,采用大密度、连续攻击的突防方式,同时在短时间内,对海上的航母作战群发起攻击。

“饱和攻击”其实一直就停留在理论上,从未正式组织实施过,但却对美海军航母作战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随着美海军装备“宙斯盾”系统+防空导弹舰载垂直发射装置以后,护航的巡洋舰、驱逐舰至少能携带千枚以上的远程、中程和近防空导弹,具备拦截来袭的所有反舰导弹的能力,据此航母作战群的生存能力得以大幅提高,实际上破了反舰导弹“饱和攻击”对航母作战群的严重威胁。

因此,企图用反舰导弹打击有“宙斯盾”系统+防空导弹舰载垂直发射装置的航母作战群,在实战时就显得非常困难了,打航母必须要换新的思路。

在此背景下,用超高速的弹道导弹来打航母,也就成为了可能,关键是制导系统已经不成问题,有了天基预警侦察卫星,空基的预警机、无人机,陆基的远程预警雷达,海基的潜艇、渔船、哨舰、侦察船等,战时就能锁定航母作战群的位置,反舰弹道导弹就能对海上的航母作战群发起有效攻击。

由于东风-21D/26B反舰弹道导弹末端冲刺速度大于10马赫,且采用垂直灌顶攻击模式,因此,现有的“宙斯盾”系统即便发现了来袭的东风-21D/26B反舰弹道导弹,护航舰艇包括航母本身的防空导弹和近防炮系统对其都无法拦截,只能剩下被动挨打的份了。

目前,国外承认中国火箭军部队装备东风-21D型弹道导弹具有反应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寻踪目标准、打击精度高等特点,能对海上大中型移动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而东风-26B则是核常兼备的导弹,是火箭军中远程打击武器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具备跨区无依托机动发射能力,能够对包括驱逐舰级别以上的水面舰艇进行精确打击。




目前我国装备了两款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和东风-26,前者射程1500公里,后者射程3000~4000公里。它们自出现以来就被认为是“航母杀手”。不过由于缺乏实战的验证,所以一直以来,对于它们的作战能力和是否具备反“航母”能力都存在着争议。

那用弹道导弹打航母到底靠不靠谱!接下来从其发射攻击过程为打架剖析一番。

发现航母

想要击沉航母首先必须要发现航母的位置。虽然航空母舰船体非常的巨大,但在浩瀚的海洋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想要将其就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

目前,追踪航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派舰艇跟踪。冷战初期,苏联海军为了能时刻掌握美国航母的行踪,会派出一支小舰队时刻跟踪美国航母,并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时刻向上级汇报敌舰位置。

第三种,远程侦察机。这种方法很容易理解,就是使用有人或无人侦察机在大海上搜寻航空母舰。

第三种,海洋监视卫星网络。这种方法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光学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等天基侦察卫星,通过大区域及全天候 侦察收缩,来发现航母。

目前,我国我国海军的规模有限,要跟踪美国航母可能要出半数的主力舰艇,显然得不偿失。至于侦察机,我国的有人和无人侦察机现的性能,现在还并不能有效突破美国岛链和舰队的防御圈前出获取情报,而且战争时期,侦察机的生存率同样也较为堪忧,所以侦察机可以作为辅助侦察手段,但无法担当大任。最后再说,海洋监视卫星网络,我国近年来发射的遥感卫星和探测卫星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作为海洋监视卫星使用,可以将海洋情报更新的速率减少到1个小时甚至40分钟以内,可以很高效的发现航母的行踪。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卫星侦察是我国发现航母的主要手段。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弹道导弹打航母”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多了,卫星网络已经组建好了,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敌人也很难的察觉到。

输入射击诸元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光学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等天基侦察卫星可以发现航母,但这个发现,只是一个大致方位。想要导弹命中还需要有更精确的数据。这时就需要调集测绘卫星、气象卫星,侦察机等手段,迅速提供出目标所在的精确地理坐标、天气情况、重力、干湿度.....等一系列的信息。当各类信息准备完全后,所有的信息会汇总到指挥系统进行处理。信息处理完成后(批准后),会传递给作战单位。作战单位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迅速装定射击诸元,并开始发射作战。

这一步,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不过各种大量信息和情报的传递,很可能会被敌方的电子侦察发现,进而会引起对手的警惕。

导弹发射

输入完射击诸元,上级也批准了发射,导弹会很快被发射升空。而导弹在发射后是很难会逃得过美国的眼睛。美国拥有覆盖全世界的卫星侦察体系,同时在西太平洋地区又部署了不少的警戒雷达(如萨德系统、"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路基宙斯盾)以及大量的宙斯盾驱逐舰(算上日本和韩国两个盟友)。因此,当反舰弹道导弹发射后恐怕很快就会被美国发现。而美国在发现后,肯定会迅速发出警报,并下达戒备令,甚至还会尝试在导弹上升段进行拦截。

导弹中段飞行

从导弹出大气层到导弹在入大气层这段被称为中段。这一段是导弹飞行高度最高、速度极快的一段,拦截起来非常困难。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和日本进行过类似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并掌握有相关的拦截技术。

而为了躲避敌方的拦截,反舰弹道导弹在在中段。这一阶段,需要释放轻诱饵来迷惑对手反导系统中的侦测设备。

末端突防

当反舰弹道导弹重新进入大气层后,会打开弹载雷达扫描目标,与加载的导弹内部的图像进行比对,之后弹再计算机会综合目前的位置坐标及飞行参数,开始生成控制指令,并控制导弹进入末端突防状态。(反舰弹道导弹从发射到进入末端突防,也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以航母30节,也就是每小时55公里的速度。根本跑不了多远)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四大难点:

首先,弹道导弹的机动变轨能力比较有限,同时弹载雷达扫描范围也不大,这使得导弹必须先飞到预定区域才能扫描到航母,从而使控制系统。而想要做到这点需要要高精度的导航系统对导弹进行精确的导引。不过随着北斗系统建设的日益完善,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其次,需要面敌人的干扰。反舰弹道导弹能准确的攻击到目标。弹载雷达对目标的搜索和扫描至关重要。不过既然是雷达,那就可以被干扰。美国航母编队具有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各种机载和舰载的先进电子战设备一大堆。反舰弹道导弹的雷达如何能避免对手的电子干扰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其三,飞行速度。末端突防时,反舰弹道导弹的速度不能太快。因为飞行器在20~100千米的大气层内,进行5~25倍音速的飞行时。飞行器与空气剧烈摩擦,会在飞行器周围,产生一到“等离子稍”。电磁波信号遇到“等离子稍”会产生衰减和中断。而这样一来导弹内的弹载雷达的电磁信号无法穿透“等离子稍”,也就将不能搜索到航母。所以末端突防时,反舰弹道导弹必须要控制速度。不过这样一来,也会使对手的拦截变得更加容易。

其四,敌方拦截。末端突防时,距离航母的距离已经比较近了。与此同时,也进入了敌方绝大多数防御武器的射程,可以想象,反舰导弹肯定会遭到对方狂风暴雨一样的阻拦。

最后,若是一切都顺利的话,反舰弹道导弹会命中目标,击沉航母。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总体来看,反舰弹道导弹的技术原理还是靠谱的,但其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是艰巨的。其真实战力究竟如何 ,还有待时间和实战的检验。

此外,就反舰弹道导弹远射程的作战样式来说,决定了其作战不可能是单个武器或者单个平台的单打独斗,其作战样式只能是基于体系的协同作战。而想要建这样一个体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花费巨大还需要雄厚的技术底蕴。因此,反舰弹道导弹不适合中小国家发展。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本想不回答,但看到条友的评论,实在忍不住!有种不得不说的感觉!

我们都知道弹道导弹打航母一共有三个环节,第一航母战斗群的侦查与定位,第二弹道导弹的飞行阶段反拦截,第三飞到目标上空区域后发起的攻击!下面我们逐条讨论下!

第一阶段航母战斗群的定位!

航母战斗群在海上四处游荡,看似难以捕捉其行踪,但实际要想时时监控也并不是太难!因为航空母舰跑的再快也是快不过卫星,侦查机的!再加上舰船,潜艇的定点布控,海底声纳阵列网的监控!航母战斗群想要隐遁大洋,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如果航母战斗群在二岛链我们也许做不到严密的监控,但在一岛链之内我们是有绝对的把握的!有人说美军会先摧毁卫星,这种情况只会在美军蓄意发动攻击才会发生,这么做的确可以削弱中国的侦查能力,但仅凭此是不足以彻底消灭中国的侦查能力的,因为中国侦查的手段多得是,早就形成体系啦!是没太么容易被摧毁的!

第二阶段是飞行段反拦截!

反导是自从弹道导弹诞生起,各国就研究的重要课题!美苏冷战期间,苏联受条件限制,竟然用小当量核导弹做为反导导弹!冷战结束后,美国也没停下脚步,不断提升反导能力,多次进行反导实验!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问题是那些实验都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并且只针对一枚导弹,尚有失败案例。如果战时,多方向,多角度,大量导弹来袭,他又能拦截多少呢?以东风21弹头的装药量加上速度,灌顶攻击,只需一枚足矣让航母丧失战斗力!

第三阶段是飞到目标上空的攻击!

这一阶段可能质疑的声音最多!有人说美军的侦查能力特别强,咱们这边一发射,人家那边就知道啦!等导弹到那里,航母战斗群早跑啦!并举例说前几天我们试射,美军立刻飞到弹着区打探情况!事情真那么简单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美方说的是两枚,而局座说的是四枚!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一是美方没侦测到那两枚,二是局座吹牛!真真假假不去评判,我只想普及一个小常识!导弹预警卫星是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针对同一区域时时监控的,导弹是可以通过卫星飞行间隙发射而不被发现的!所以试射导弹被美军发现也许是故意的,目的是让美军看看东风21的实力,从而好好权衡军事冲突带来的风险美军是否承受的了!

我们再退一步讲,既使美军可以提前发现导弹发射,而单枚的东风21D肯定也有其一定的打击范围,但如此航母就可以逃出打击范围圈吗?我认为不可能!因为东风21D不可能一枚一枚的发射!战时一次齐射最少十枚,而十枚的打击范围多大,航母再快也跑不出去!

而如何准确击中航母,那就是技术问题了,咱也不太懂,跟普通的反舰导弹寻找目标应该差不多!至于黑障问题,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军工工人谈过。具体细节记不清,大致就是弹头进入大气层后会开减速伞,然后弹头雷达计算机开机寻找目标运算攻击弹道,再然后弹头旋转恢复速度攻击目标!他是这么跟我说的,是他听说的,还是真参予制造零部件工作,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这样也不知道,这是几十年前的事!

总之,我认为弹道导弹打航母,极为靠谱!至于还有人说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这么历害,美军还发展航母干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一、美军发展航母并不是只针对中国,中国有这个能力,并不代表别的国家也能拥有这个能力,而从现实看我们是唯一拥有这种理论能力的国家,美军岂会因为中国一个武器而放弃海上霸主的威慑力!二、中国的东风21D只是限制了航母的活动范围,如果美军远离中国海岸,中国是没有能力全域覆盖的,美军航母要是在两千公里的距离上活动,我们既使射程够,侦查定位未必跟得上!三、从目前看,所有的兵器种类,也就只有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可以对航母进行有效杀伤,所以航母在未来仍是海上当之无愧的霸主!




弹道导弹究竟能不能打航母?这个问题几乎已经成了对我国火箭军的灵魂拷问,不过火箭军一直笑而不语,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性的动作。不过对于弹道导弹打航母这个问题,火箭军表现得相当自信,作为解放军的无敌脑残粉,我选择相信!但是作为一名军迷,我表示这个问题值得怀疑!因为要实现弹道导弹打航母,实在是太难了,除非哪天真的打一次给大家看,否则没人会心服口服的!
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真的能反舰吗?

这个问题我们从技术上来分析。弹道导弹要实现对航母的攻击,首先要知道航母在哪里。地球上海洋的面积非常广阔,航母是有着高速机动能力的船只,虽然排水量巨大,是一头海上巨兽,但是和海洋一比,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要在海里跟踪监视一艘航母的难度非常大,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做到。目前跟踪定位航母主要使用全球定位系统配合低轨道侦察卫星的办法,由全球定位系统负责大区域,低轨道卫星则负责提升定位航母位置的精度。

但是在今天,低轨道卫星早已经不再安全,美国就曾经使用标准-3区域防空导弹成功打下了自己的报废低轨卫星。当战争烈度上升到需要打击对方航母战斗群的时候,说明两国已经开始了全面战争,而这些用于监视战场的低轨道卫星就是敌方的第一战略目标,绝对在第一时间就报销。所以低轨道卫星的跟踪监视基本上只能平常用,要真正掌握航母的行踪还要靠海洋情报网,还要看雷达配合海上巡逻机和侦察船!

除了要依靠其他技术手段找到航母,导弹自身的制导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难题。因为普通的弹道导弹沿着固定弹道飞行,采用的是陀螺仪惯性制导,在发射之前它就已经知道自己要飞往哪里了,中途没办法再改变导弹弹头的落点。而航母在海上是一直都在航行的,是一个移动目标,普通弹道导弹适用于打击大型固定目标,要想实现打击移动目标,必须增加可以跟踪移动目标的制导方式。

两种不同的助推-滑翔导弹,钱学森弹道和桑格尔弹道

弹道导弹在起飞之后到飞出大气层的阶段是根据设定参数飞行的,要想实现瞄准移动目标,必须在再入大气层之后再改变弹道,巡航飞行瞄准目标。这种使用普通弹道再进行巡航飞行的弹道叫做助推-滑翔滑翔弹道,因为是40年代钱学森先生提出来的,所以也叫作钱学森弹道。弹道导弹弹头在再入大气层之后的速度非常快,会因为和大气摩擦而出现高温等离子流,高温等离子流会屏蔽外界信号,造成黑障期。黑障期持续时间一般6-7分钟,要想实现弹道导弹再入段制导,必须采取减速措施避开黑障期,或者实现黑障期通信。

黑障通信非常困难,世界现在已知可以实现黑障通信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去年俄罗斯火箭发射失败,两位航天员能够幸免于难最大的原因就是俄罗斯突破了黑障通信技术!虽然前苏联发明了弹道导弹的想法,而俄罗斯却仅仅装备有飞航式反舰导弹。目前世界上的反舰弹道导弹只有三个型号,都在我国,分别是东风-21D,东风-26导弹和外贸型CM-401导弹。但是没有任何信息表明我国拥有类似于俄罗斯的黑障通信技术,所以如果我国的反舰弹道导弹真的能够反舰的话,很大概率采用弹头再入段减速的方法避开黑障期,实现再入段制导,跟踪打击航母。不过目前我国并没有公开东风-21D和东风-26打击大型水面舰艇的信息,虽然此前传出东风-21D曾经击伤过远望号改装的靶船,但是真实性无法确认,所以弹道导弹打击航母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世界上打击水面舰艇的飞航式反舰导弹采用的制导方式普遍是主动雷达制导,由目标反射回来的雷达波确定目标位置,并实现跟踪瞄准。采用这种制导方式的飞航式反舰导弹有两个缺点,第一是突防速度不够,第二则是制导雷达信号容易被对方捕捉,并进行拦截。正因为这两个缺点,我国另辟蹊径,研制出了反舰弹道导弹。不过去年并没有公开试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已经在保密状态下进行过试射,究竟能不能真的打击航母,大家一起等待公开信息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弹道导弹   航母   侦察机   东风   弹道   作战   射程   弹头   美国   导弹   美军   速度   目标   能力   财经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