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前一年的1944年为什么还有能力发动豫湘桂战役?

蒋军战力低下,尤其是各部之间协调互援能力差是有目共睹的,解放战争前期的强大战力只是因为五大主力回归,等五大主力灰飞烟灭后,败局已定!




这场战役是一场非常丢人的战役。

1944年春天,日本已经快死了,他们几乎动员了所有的力量,来打这场没有十足把握的战役。

没想到,日军居然打出战争史上的奇迹,在这次战役的“豫中会战”中,37天夺取38个城市。

要说明一下,战场上的官兵都非常了不起,坏就坏在国民党内部。“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一直是国民党的传统,直到现在。

一、日军为什么要发动“豫湘桂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1944年,轴心国败局已定,意大利已经在1943年9月就投降了,德军被苏联红军的反击打得到处跑。

太平洋战场,日军已经没有海军可以用了;1943年4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被美军伏击,死在南亚小岛;1944年3月,继任的古贺峰一也在南太平洋摔死。

东条英机身兼首相、陆相和内相三职,也就是集日本“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日本实行恐怖的“宪兵政治”。1944年,东条内阁实在被办法支撑下去,他在找机会脱身。

日本国内的局势可以高压压制,海外战场不是东条英机可以控制的,美国对日本的封锁让日本岛内什么都缺,老百姓在野外挖树根吃;海外驻军更是得不到补给,舰船也在不断损失。

1943年8月,阿留申群岛上驻扎的日军被美国太平洋舰队全部歼灭,一个活口没留;南太平洋上的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群岛全部丢失;太平洋上的海战,日军海空军精锐几乎全部消耗掉了。

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也在不断进行,恐怖的是日本不知道美军会从哪个方向来;也可能从东面的海上,也可能从西边的大陆。

而美军下一步进攻美国本土,最有利的做法显然就是依托大陆进行。

要为日本打通海外战场与本土的连接通道、要为下一步艰苦的防御建立态势、要为美军打到日本本土提前做好准备、要减少来自大陆的美军军机对日本本土的轰炸···

东条英机要做的事太多了,摊开地图,最理想的态势就是:打通中国南北的通道,连接大陆的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交通线,这样,美军对日本的海上封锁就失去效果。

这样做的好处还有:1、明显让美军从大陆进攻日本本土变得不可行;2、日本即使丢失部分海上控制权,大陆也将是个巨大的战场;3、打通大陆南北通道,将有力支持中南半岛的日军作战。

为此,东条英机下令进行“阿号作战”,海上以马里亚纳方向为主,想用日军仅有的9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机动部队,对美军第五舰队进行致命打击。

在中国战场部分,则是开打“豫湘桂战役”,一举打通从河南、经湖南、到广西的陆路通道,将中国战场与南太连成一片,这样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场态势。

想法很美好,唯独让日军不放心的是中国军队的反击。因为1943年6月8日,在河北宋庄,两个八路军连的兵力突然遭遇日军精锐“坂本旅团”;

结果,战斗打了一天一夜,八路军牺牲了73人;坂本旅团2500人,在拥有装备上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打死1100多人,旅团长坂本也被打死。

经过这一场战斗,日军也分析了八路军的战法,他们发现抗日部队战术素养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不管是夜战、野战,他们都是行家里手。

在这个认识下,日军为即将发起的战役做了充分准备,他们能动员的所有力量都动员了。

只是在后来的战斗中,日军发现:原来有美式装备的国军跟土八路不一样,日本人高估了国民党的水平。

二、为了打“豫湘桂战役”,双方是怎么动员准备的

所谓“豫湘桂战役”,就是打通河南、湖南、广西的铁路线,这个纵贯南北的铁路线把大陆一分为二,铁路线以东就没法威胁到日本,还让日本能顺畅地得到南亚物资、资源南亚军队。

日本人也知道,这是日本最后的机会,海上消耗美国军队、陆地连通南北交通。所以,日本几乎把国内能上战场的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都征召了,还调来关东军、华北派遣军等,筹齐了50万人。

装备方面,也是尽了日军最大的能力,能拿出来的都拿了出来,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的是日军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他们要孤注一掷。

日本人想实现自己的企图,要打赢河南的战役,那里有蒋鼎文任司令的第一战区;还要打赢湖南的战役,那里是薛岳任司令的第九战区;最后还要打赢设在广西的第四战区,司令是张发奎,“小诸葛”白崇禧的部队也在这里。

看起来国民党的几个战区很厉害,人数也占有优势,装备不比日军差,老蒋的嫡系基本都是清一色美式装备。

日本人积极准备“豫湘桂战役”的时候,国民党军队是知道的,但这时候从老蒋到基层士兵,都被二战形势麻痹了,老蒋在1943年11月23日跑到开罗开了个会,回来后就开始自己的新打算。

首先,他要平衡国民党内部派系势力;国民党从“兴中会”开始就是派系林立的,内部为了权力争夺不断,暗杀不断。军队有派系、情报系统有派系、政治人物还有派系。

所以,对于日本将要发动的“豫湘桂战役”,老蒋根本没做什么准备,他在等日本自己死掉,或者美军打到日本,日军也就回去了。

为了让美军更好地打日军,老蒋放着国内危机不管,天真地把很多精锐远征军派到东南亚打日军。对日军,他要“固守待援”;对待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他绝不手软,这就是老蒋恶心人的地方。

在国民党军队,老蒋自己心腹掌握的是“嫡系”,外围还有阎锡山的“晋系”、白崇禧的“桂系”、李宗仁的“闽系”等等,军官也分“保定士官学校”和“黄埔军校”,特务系统有中统、军统等;要平衡这些,老蒋很忙。

而国民党内部大佬们,也知道战争快结束了,现在不抢占优先位置,将来就不会得到好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保存实力,不能傻乎乎的把实力打光。

老蒋很忙,何应钦、阎锡山、白崇禧、胡宗南、陈诚等等都很忙,他们要把自己的力量维持住、把自己的心腹按在关键位置、把自己的盟友拉拢好,都在等着吃胜利的“果子”。

基层军队的官兵实际是非常有牺牲精神的,但他们做不了主,他们只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拼命,徐蚌会战是这样、武汉会战也是这样、这一次“豫湘桂战役”还是这样。

三、“豫湘桂战役”的主要三场会战

这场战役过程不复杂,主要是“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这三次会战。

“豫中会战”是1944年春季日军先发起的,日军计划先突破国民党第一战区正面,将主力集结于黄河南岸,假装准备沿平汉线南下,扰乱第一战区部署后,主力突然向西迂回,围歼第一战区主力,这样“平汉线”不用打就通了。

这场会战没什么好说的,第一战区坐镇洛阳的是蒋鼎文,具体指挥的是汤恩伯。国民党军队30万;日军15万,在这样的兵力对比下,这两伙计打定主意坚守重要城市,打防御战。

为了让日军不能轻易过河,汤恩伯还派飞机去炸黄河大桥,结果炸了三次没炸掉,炸死了不少当地老百姓。

日军的态势又让汤恩伯下不了决心好好打,导致从1944年5月开始不断地丢失城市,37天丢38城就是这一次会战的“壮举”。

在得不到友邻兵力的支援下,第一战区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奋力战死;等汤恩伯反应过来,组织兵力反攻时,已经来不及了;5月25日,洛阳古城沦陷,日军先头装甲部队直接开进洛阳时,汤恩伯带着卫队早跑了。

实事求是讲,“豫中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在许昌保卫战和洛阳保卫战中打得很英勇,重创了日军。

一直在抗日战争中拼命搏杀的川军牺牲很大。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就是川军,他们不是“嫡系”。

“豫中会战”结束,日军稍微休整就接着南下,他们达到了作战目的:消灭第一战区主力,平汉线自动落入日军之手。

冈村宁次指挥的军队攻陷洛阳之日,就是“豫中会战”结束之时;因为洛阳是第一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老窝都被端了,还打个鬼。

也就是在“豫中会战”结束时,“长衡会战”打响了,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把指挥所从南京西进到武汉,“豫湘桂战役”最主要的“湘桂作战”开始,进攻方向就是长沙、衡阳两个要地,这是铁路线的要点。

集中在长沙、衡阳的日军主要是日本第十一集团军,总人数约20万,指挥官是横山勇,这家伙1952年作为战犯,死于巢鸭监狱。

第九战区总司令是薛岳,他有4个集团军(共15个军)、两个直辖军,共约40万人,空军飞机181架。

薛岳

薛岳据说很能打,在湖南,他在日军进攻的各地到处设立阵地,打算固守阵地、消耗日军。还把这种方法起了个神叨叨的名字“天炉战术”,实际上这种战法就是“诱敌深入”的战法。

虽然消耗量日军很多力量,但这种保守的战法拦不住日军的,他们早就做好了攻坚准备,日军横山勇以优势兵力,加上有绝对的制空权,在1944年6月18日攻陷长沙。第九战区只有死守衡阳了。

“火车好坐,衡阳难过”,从6月20日起,日军就开始对衡阳外围进行攻击,到6月28日,日军先头部队第68、第116两个师约五万人,直面衡阳。

由于长沙失守,薛岳对“长衡会战”失去了信心,他把衡阳丢给方先觉指挥的第十军,自己跑了;而方先觉指挥的第十军在前期大量牺牲,现在只剩下一万五千多人。

这些情况薛岳都知道,在他看来,衡阳将很快丢掉,日军五万、守军一万五,没法打;即使去增援,也意义不大,更何况他也组织不起任何增援。

方先觉是安徽萧县人,很能打的一名战将。他带着这不多的一万五千人,付出惨重伤亡,坚守衡阳47天;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举枪自杀,被副官打掉手枪,已经抠响的手枪打伤了手臂。

1944年8月8日,日军以六倍与守军力量,付出更多的伤亡,在方先觉为了保住大量伤兵生命的情况下,主动放弃衡阳,日军才占领衡阳。至此,“长衡会战”结束。

“豫中会战”、“长衡会战”结束,剩下的就是广西了,主要方向就是桂林、柳州,所以叫“桂柳会战”。这一场会战实际就是乱七八糟的乱战,所谓的“第四战区”就是一盘散沙。

方先觉

因为预计到战争将非常激烈,白崇禧为了保存实力,把自己的嫡系部队第31军、40军调走了,留下的都是非桂系军队,或非“白系”军队。搞得这场会战一开始就内部不和。

1944年8月10日,约16万人的日本第6方面军在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向桂林、柳州发动猛攻,目的就是打通到越南的公路。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约20万人的军队进行分区防御。

10月28日,日军第23集团军主力逼近武宣、第11集团军主力逼近桂林城郊;第11集团军另外一部分向柳州进攻。

11月11日,桂林陷落、15日,柳州失守、24日,南宁沦陷。28日,日军打通了从中国东北直至越南河内的大陆交通线。

12月中旬,日军也打不动了,他们只能互相依靠地驻扎在漫长的铁路线附近,防备被打散的国民党军队的反击,桂柳会战结束,“豫湘桂战役”也就结束了。

四、“豫湘桂战役”是如何震惊世界的

国家之间,尊重是打出来的。“豫湘桂战役”结束后,美国人、苏联人都惊呆了: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日军还这么能打?

在八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国民党军队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从北到南的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都被日军控制;146个中小城市、36个飞机场全部成为日军的基地。

日军达到了自己的战役目的,但由于地盘实在是太大了,他们那点军队照看不过来,最后的效果没有达到;而分散在铁路线周边的军队有不断受到打击,也苦不堪言。

仔细分析战役内容后,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再也不带常凯申开会了,他们对他失望至极,而“雅尔塔协定”,罗斯福和丘吉尔痛快地把很多东北亚利益给了斯大林,因为常凯申明显不是个值得投入的对象。

对于中国士兵,美国人史迪威这样说:中国士兵是世界上最善战的军人,一点也不会比别国的军人差!军官太混蛋了。他指的是高级军官。

日军通过战役,缴获了大量物资:成堆的炸弹、稀缺的消炎药、白花花的大米、无数的弹药、被服、航空燃料、还没拆封的机枪、火炮。

日本还通过这次战役,成功地在美国和苏联那里取得一种“势”:在东亚,只有日军是最能战斗的,那么战后,要顾及日本的体制、保留日本的利益。

国家的国际地位在二战结束前,就这么悄咪咪地打下埋伏

要不是朝鲜战争,不知道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会对东方大国蔑视到什么时候。

也许当年做出抗美援朝决定时,挽回这次战役的恶劣影响,也在伟人的考虑之中。

那些鼓吹所谓“正面战场”的,应该多看看“豫湘桂战役”,这还是日军马上要投降时打的战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砸锅卖铁,倾家荡产,总是能凑齐不少的资本的。

我们南京有几个大龄女青年被杀猪盘,大家看看金额:

2021年11月2日,家住马群的雷某(女,28岁,海外留学)被骗138万。

11月5日,家住南苑的惠某(女,40岁,中学教师)被骗100万。

11月5日,家住仙林的姚某(女,38岁,大学教师)被骗270万。

11月5日,家住顶山的丁某(女,30岁,外来人员)被骗99万。

11月6日,家住锁金村的程某(女,36岁,银行职工)被骗240万元。

11月6日,家住二板桥的单某(女,40岁,银行职工)被骗242万。

其中一名大学教师,被骗了270万元。

我草,这些数字让萨沙多么汗颜,我最多也就被骗个万儿八千吧,哪有几十万、几百万被人骗。。




豫湘桂会战为例,此战日军直接使用了50多万人。

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三册,P.1101:“这次战役是要在漫长战线上投入兵力约50万、马匹约10万匹、汽车约1500辆、火炮1500门的连续作战”;《一号作战之一河南会战》的第一页:“作战从华北开始,……打通纵贯大陆1500公里的路线,以大约51万人的总兵力,击溃约100万人的重庆军,……堪称大规模的远征”。



而侵华日军总数是120多万,也就是说日军用了接近一半的兵力。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之前抗战最大规模战役,是武汉会战,国军用了接近100万大军,日军使用了30万。

而豫湘桂会战堪称日军历史上,使用兵力最高的一次作战,几乎相当于武汉会战的两倍。



严格来说,日军使用的并不是50多万部队,而是60多万。其中10万大军并没有直接参战,却充当了后勤工作、补充工作和总预备队的作用。虽然这10万人没用,但不代表不是直接参战。

一般认为,豫湘桂会战日军累计使用兵力67万,其中豫中会战15万、长衡会战36万、桂柳会战16万。

此次日军使用的重武器也众多,在豫中会战中使用坦克装甲车就高达600多辆,在抗战历史上从没有过。


日军哪里搞来这么多军队和武器装备?

三个方法。

第一,不顾一切的投入一线机动部队。

当时日军只要能用的一线部队,几乎稀疏上阵,连治安旅团、治安师团、独立混成旅团也全部都用了。

这些部队很多是用于对付游击队的,连重武器都很少,编制也比较小,以便于灵活追击游击队。

以豫中会战为例,日军投入第7独立混成旅团、第9独立步兵旅团。

这种独立混成旅团有各种口径火炮计28门,全员4816人,而日军正常师团都有上万兵力,大量火炮。

至于独立步兵旅团也好不了多少,只有5000多人,重武器不多。

现在连这种治安旅团都上了,可见连家底都用了。



第二,从华北后方抽调大量部队。

豫中会战,破天荒的使用了坦克第3师团。

坦克第3师团人数高达1万3000多人,装备大量坦克装甲车。

该师团本来驻扎在华北的内蒙古,用于对付苏联军队和绥远的国军。

到了豫湘桂会战之前,该师团竟然不去对付苏军,而是直接南下编入华北方面军第12军,参加了豫湘桂会战。

类似从华北抽调的部队还有很多。

实际上,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以后,遭到日寇重点打击,损失很大,地盘也缩水了三分之一。但豫湘桂会战的1944年,日军为了南下作战,将华北对付八路军的日本驻军几乎全部南调,剩下一下部队驻守大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之类,地方尤其是农村几乎放弃,由伪军接手。伪军战斗力不值得一提,所以八路军在1944年迅速恢复了实力。

以山东为例,这么大的山东,日军兵力锐减到2万左右,只能待在交通干线、战略要点和工矿区的一些守备重点。

这点兵力做不了什么,日军最重视的津浦铁路,也被迫放弃了津浦路以东据点264个、碉堡353个。

电影《地雷战》的故乡海阳县,驻扎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军也撤退了,留下伪军独自防御。



山东八路军则迅速发展到正规军15万人之多,民兵和游击队37万人的规模,加起来为52万多人。

八路军在1944年发动局部攻势,攻击伪军部队,共歼伪军5.4万人,争取伪军反正1.1万人,收复县城9座,拔除据点1200余处。到12月,山东八路军先后占领沂水、利津、临邑、乐陵等县城和15500余个村庄,共计人口900余万。



第三,从关东军和国内抽调了大量部队。

资料这么写:1944年初日军为了豫湘桂会战,从关东军调动主力师团去南方。在 1至3月间,关东军兵力有明显减弱,总兵力由一百六十五个步兵大队减少到九十六个大队,炮兵由七十三个大队减少到五十一个大队。兵员总数则由六十五万人减至五十万人,其中大部分加入豫湘桂战场。

至1944年底,日军结束豫湘桂会战时,关东军比1943年减少了一半,仅剩下二、三十万兵力,调出的部队达十二个师团和一个坦克师团,以及大部分航空兵。其中一部分南下进入太平洋战场,更多是暂时参加豫湘桂会战。



需要说明的是,日军虽然在豫湘桂会战中,兵员素质有所下降,但武器装备和火力没有任何减弱,甚至更强。

以参加豫中会战的日军为例,资料这么写:

参加会战的日军各师团,炮兵都非常强大。

甲种师团(第27师团)拥有91式105榴弹炮12门,38式75野炮36门,41式山炮12门,11式平射炮6门,94式速射炮6门,92式步兵24门,计各式火炮96门。

乙种师团中,第一类(第37师团)拥有38式野炮24门,41式山炮9门,92式步兵炮18门,计各式火炮51门。

当时由于交通线还没有打通,国军只能通过驼峰航线运输少量武器弹药。


所以,国军重武器仍然奇缺。

防御衡阳的第10军,是国军装备最精锐最好的部队之一。由于让他们收衡阳,破天荒的装备了大量火炮。

即便如此,第10军下辖的制式火炮,只有山炮10门、野战炮4门,一共14门而已。

第10军兵力为1.7万人,兵力同第27师团差不多,火炮是14:94。

这还是最优先装备补给的第10军,其他部队可想而知。



另外,你说日军兵员素质下降,国军兵员素质下降更厉害。

当时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只有西南、西北地区,人口不算多。

以广西为例,据广西档案馆资料显示,“抗战的时候,广西共征调了100万兵员补充部队和组建新兵。征调的兵员中,死伤人员已经无法统计了”。

而广西全省总人口只有1400万,除去老幼妇孺和种地必须有的男性壮劳力(不然没粮食大家都要饿死),基本所有能用的成年男人都上战场了。

要知道,三国时期蜀汉90万人口,使用了8万军队常年作战,四川就已经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经济崩溃了。

既然能用的男人都上去了,哪里还能保证什么素质,能行军能端枪的就行了。



还有很多人认为国军有兵力优势,其实都是扯淡的。

当时国军名义上确实有400万人,但三分之一是留在后方训练的新兵,三分之一是在敌后作战的部队,这些都用不上。

真正可以使用的兵力也就是100多万,还要分散在从南到北各战区,相对日军兵力优势是有限的。

以著名的长衡会战为例,日军出动了36万大军,而薛岳第9战区已经是国军兵力最强的战区,当时只有16个军54个师,共40多万人。

由于日军有着火力和后勤巨大优势,薛岳依靠区区40多万人,根本就顶不住。

当时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10万人,薛岳也是用了30万兵力才打赢的。



说通俗点,日军在1944年知道自己肯定要完了,就孤注一掷,倾家荡产发动豫湘桂会战,试图垂死挣扎。万一这一次重创国民政府以后,后者直接屈膝投降,日本就赚了。




关于豫湘桂战役,恐怕有一点抗战历史爱好者都误解了,侵华日军的“一号作战”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是日本人在主动和积极地发动进攻,而其战役实质却是出于“防御”之目的。那就是要打通侵华日军各部之间、侵华日军与南方军之间的陆路联系,以便未来当盟军迫近日本本土的时候,确保日本列岛、朝鲜、中国大陆、印度支那等几个战场上的日军,能够互相策应,实施负隅顽抗。


(抗战士兵)


换句话说,日军制定“一号作战”计划的初衷,那是为了保命!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华北的河南大部、华中的湖南大部仍然掌握在中国军队手中,从北平到汉口的“平汉铁路”,以及从武汉到广州的“粤汉铁路”都处于中断状态,日寇“中国派遣军”被分割在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的若干区域,陆路联系颇为困难。


如果是积极性的战略进攻,那么作战目标就应该是西安和重庆了,显然,日本人在1944年并没有这个企图,豫湘桂战役实际是围绕从北到南的铁路线展开的。抗战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日军若集中兵力攻取某一地区,老蒋的部队很难最终坚守成功,包括常德和衡阳。



由于彼时美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和制海权,南方军到日本本土的海上运输线也基本被切断,50多万鬼子(陆军数量,不计海军和航空兵)得不到粮弹接济,早晚是要饿死的。海上整不过美国人,那就得打通从华北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然后从本土、朝鲜和东北筹集粮草南运,因此“一号作战”又被日本人自己称为“纵贯大陆交通线作战”。


那么豫湘桂战役的诱因是什么呢?其实还要追溯到1943年的常德会战期间,当时从桂林、柳州等空军基地出动的中美联合航空队,不仅支援湖南战场的作战,还一度轰炸了湾湾的新竹机场。这使日本人大为恐慌,如果中美空军的基地再朝前建建,恐怕就要直接威胁日本本土了,所以“一号作战”还有一个附加目标,即要摧毁桂柳地区的空军基地群。



不妨看一下日军大本营,上奏请求批准再次进行动员时的文件:“摧毁中国西南要地的敌各飞机场,以保本土及中国东海的防护安全为第一目的,打通大陆后,即使海上与南方的交通被切断,也可经大陆运输南方的物资,以加强其战斗力,为其第二目的”。所以日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战役企图,主要就这么两条,其他都是顺带的,并没有进攻川陕的设想。


既然是为了保命,那么日本人必须要拿出最后的家底进行垂死挣扎,实话实说,到1944年日本陆军的主力并未伤筋动骨,尽管太平洋战场伤亡惨重,动不动就整个联队“玉碎”,但是太平洋战争有其特殊性,主要是海空力量的大战,日军投入的陆军兵力占比不大,因为没有什么大兵团陆军会战,包括美军投入的陆军力量也有限。


比如截止到1943年年底,日本陆军全部方70个师团中,有38个师团在中国战场,占总兵力54%以上;只有 23个师团在太平洋战场,占比33% ,另有9个师团在日本和朝鲜,占比13%。




而这38个师团中,真正在山海关以南作战的,隶属于“中国派遣军”指挥的只有23个师团,加上独立混成旅团等杂七杂八60余万人(伪军倒是不少),所以要明白,尽管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被打得露出底裤,但是其陆军还是有一定战力的。什么叫战略相持阶段?那就是双方都无力彻底打垮对手,但是如果日本陆军在局部大举增兵,还是能够取得战场优势的。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的签署,这将意味着,在苏联专注跟希特勒死磕,不会主动对日作战的情况下,一旦日本人选择了“南进”的战略,则已经扩军至100万人的关东军,就成为日本陆军最大的战略预备队。彼时抗联在东北境内已无成建制的部队,关东军不再需要留驻太多的警备兵力。




所以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关东军的精锐师团纷纷南调,要么送到太平洋上当炮灰,要么调往关内助战,特别要注意,日本人从关东军再抽调13个师团增援太平洋战场时,已经是1945年1月间。换句话说,在1944年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是有一定战略优势的,只不过关东军并没有大举南调,战略僵持是指山海关以南的诸战场。


同时,日军大本营为了实施一号作战,还紧急进行了大规模动员,大肆征集新兵,在1944年初一口气编组了14个独立步兵旅团,并第一时间派往中国战场,接替了准备参与豫湘桂战役各师团的防务,同时还成立了八个野战补充队(旅团级)来随时补充战场伤亡,这属于回光反照般的玩命了。


(三个战区司令长官)


解释一下,日本人的办法是,动员和新编一批三流部队,接替原来在关内战场上维持占领区的二流部队(能算一流的只剩下第3和第13师团),然后抽出所有的二流部队、再加上从关东军抽调来的若干二流部队,全力跟豫湘桂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死磕。懂抗战史,就应该懂中日双方的战力差,日军的二流部队,对付重庆的一流部队基本没有问题,74军毕竟只有一个。



战役发起前,华北方面军负责攻击的第12军,野战部队达到了16万余人,还加强了山路秀南的第3战车师团。而华中、华南方面动用的部队多达362000余人,并配有67000匹战马和9450辆汽车,这已经大大超过了原来维持僵局时的兵力。我们知道,日寇第11军前面三次南犯长沙,最高兵力记录也只有11万人,而现在一下子来了20多万,薛岳肯定招架不住的。


所以从兵力对比上来看,豫湘桂战役最不该惨败的应该是河南战场,蒋鼎文和汤恩伯太垃圾。


从本土和东北向关内增兵,加强两大战场的野战攻击力量,同时日军为了实施一号作战,还在华北收缩了占领区来集中和节省兵力,1944年八路军得以实现第二次大发展,抗日根据地恢复和扩大,都与华北日军战略收缩有关。为什么收缩呢?兵力不足呗,有限的精锐力量抽出去都去河南参战了,华北方面军之前就20来万人,现在一下子出动了16万呢。


因此总结来说,日军能够有条件发动豫湘桂战役,第一是关东军这支战略预备队的存在,第二是不要下一代了拼命扩军,第三是收缩原有占领区,第四是老蒋的部队实在是“等胜利”思想严重,其战力和战斗意志反而不如1937年了。实际上,越是到抗战末期,老蒋的部队越腐败了,抗日热情特别高的官兵,之前已经伤亡大半。


当然,也与重庆方面迫于美国压力,不得不组建第二期远征军反攻滇缅有一定关系,最精锐的30万美械、半美械部队,因此不能作为湘桂战场的预备队,西南各战区虽然纸面兵力不少,单位战斗力却是一塌糊涂。





豫湘桂战役是日军溃败前的回光返照,日军元气大伤,却造成一个日军万万没想到的结果:最终间接导致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发展。

而国民政府方面,由于打了一个说不出口的小算盘,最终吃了大亏。

豫湘桂战役是侵华日军一次性投入规模最大的作战,也是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超过了武汉会战。在日本方面称之为“一号作战计划”。

1938年的武汉会战,是在此之前侵华日军投入兵力最多的作战,日军共投入了140个大队,一个航空师团等部队。

而日军一号作战,日军共投入直接作战部队达41万余人,加上其他辅助部队、后勤人员等共计70余万人。在第二阶段长衡会战中,日军共投入了陆军150个大队,以及第五航空军、两个飞行师团,海军舰艇和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规模超过了武汉会战。

这场战役,无论是日军还是国民党方面,事先都作出了严重误判。

经过这场战役,日军虽然侵占了大量地盘,但也已元气大伤。并直接导致东条英机内阁下台。

而国民党方面,在日军发动进攻后,一溃千里。其国际、国内形象均严重受损。

这场战役虽然破坏极大,却也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积极因素:共产党的人民军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场战役后,得以更加快速发展。人民军队抗日力量的加强,对日寇是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客观上加快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日本发动这场战争主要有三个原因。

原因之一:日军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

1943年,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转入到了战略反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受到美军的严重打击,遭受了惨痛的失败。

而日本国内,由于多年来的战争,国内形势极为困难,民众生活极度困难,战争资源极为匮乏。

由于太平洋战场的溃败,导致日军的海上交通线几乎被美军完全切断。美军通过“蛙跳战术”,把在东南亚的日军分割成几块,日军已完全无法形成完整的战略体,形势极为被动。

而日军的陆军主力,又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虽然日本也从关东军和中国关内战场抽调了一些军队去支援太平洋战场,但由于中国军队的牵制,始终无法抽调大量兵力进入太平洋战场。

日军大本营焦头烂额,由于受到美军的沉重打击,他们想恢复海上运输已经成为不可能。

因此,他们决定孤注一掷,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打通一条北起满洲,横穿中国大陆,一直到越南河内的铁路交通线。并通过满洲及朝鲜半岛,与日本相连,从而以战养战,达到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进出自由,补充战争资源。



此外,如果达成战役目的,也可以使日军各部之间得以连贯,并联系已被切断海上交通的南洋日军,确保日本本土和东海的海上交通安全。

为达到上述战略目的,东条英机决定孤注一掷,发动“一号作战计划”。

原因之二:日军企图通过这场战役,一举消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

为了实施一号作战,东条英机砸锅卖铁豁出去了,动员了日本国内以及伪满洲国还能够抽调的兵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中国战场。

同时,日本发动这场战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重点是打击国民政府中央军嫡系部队。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无论是共产党武装,还是重庆国民政府,都已准备抗战到底。而日军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企图通过诱降的手段,“体面”解决中国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

对此,日本困兽犹斗,企图通过击溃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主力,从而摧毁“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

对此,日军将领冈村宁次曾经说过:“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



整个会战,日军共投入直接作战部队达40余万人,加上其他辅助部队、后勤人员等共计70余万人。

原因之三:日军企图摧毁中美空军基地,确保日本本土安全。

早在1942年4月18号,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中校军官詹姆斯·杜立特尔,就带领80名勇敢的飞行员驾机轰炸日本本土(此行有去无回,轰炸机距离日本本土太远,油料也不能支持返回航母降落),他们驾驶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对日本东京以及大阪等城市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轰炸。后来飞机按计划在中国迫降。

日本本土受到轰炸后,其国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日军为了找到这些美国飞行员,发动了浙赣战役,并企图摧毁江浙一带的中国机场,由此造成了25万中国人被日军杀害。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溃败,美军飞机从占领的太平洋相关岛屿上起飞轰炸日本本土,已经成为常态。

同时,由于盟军力量的增强,从中国大陆各个基地起飞的盟军飞机,也可以直接起飞轰炸侵华日军,并随时可以起飞轰炸日本本土,对日本本土发动大规模的空袭。



对此,日本上下异常恐惧,他们把在中国的中美空军基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摧毁。这也是日本在战争末期,发动豫湘桂战役的直接原因之一。

日军和国民党方面事先均严重误判,国民政府有一个小算盘说不出口。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间,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发动了滇缅战役。国军全面反攻滇缅,歼灭了日军缅甸方面军,打通了滇缅公路。



日军方面,为了摆脱在太平洋战场以及滇缅战场的被动局面,进行了总动员,决定孤注一掷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从而在中国战场发动了侵华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

日军猛烈进攻,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日军捣毁了数十个国军机场,占领了中国上百个城市以及湘桂粤三省大量的工厂,并打通了印度支那与华南的交通线。

但日军在衡阳城,由于国军方先觉第十军的坚决抵抗,付出了重大伤亡。此战直接导致东条英机内阁下台。

衡阳战役经过47天的血战,最终国军放下了武器,日军占领衡阳城。但日军经过此战之后,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如果没有衡阳城第十军的坚决抵抗,日军一鼓作气,能够打到哪里?那就很难说了。



豫湘桂战役,日军虽然重创了国民党军队,但自身损失也极为惨重。

据日本军部内部统计:共战死11742人,饿死、病死者超过阵亡人数。日军的这个统计数字,其实是大大缩水了。因此,至少有2.4万余名日军死亡,加上伤病员,达十余万人。

日本事先判断:

相比于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国民党军队更好对付。既然打不过美军,就在中国大陆发动一场超大规模的战役,从而改变不利局面。

因此,他们在自身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困兽犹斗。企图从中国战场寻求突破,固守大陆以坚持长期战争。

因此,豫湘桂战役从表面看,是日军积极进攻作战,但其本质上却是出于防御目的。

最终的结果是:日军虽然占据了大量的地盘,但自身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兵力进一步分散,大陆交通线也没有完全打通,已打通的交通线,基本没有能发挥什么作用。之后在中国战场长期维持守势。日军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得不偿失。



国民党方面事先判断:

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和滇缅战场节节败退,重庆国民政府方面认为:日军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绝对没有能力在中国正面战场,再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日军突然发动这个超大规模的进攻,完全出乎国民政府意料之外。而部分精锐主力正在滇缅地区对日军发动反攻。正面战场兵力不足,国民党军一下子被打乱了手脚。

国民党军队一旦处于失利状态,往往就一溃千里。

由于对日军发动的这场大规模进攻战役,事先准备不足,从而造成战略上的大溃败,豫、湘、桂大片国土被占,大量空军基地、场站被毁,一些部队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其国际国内形象都严重受损。

国民党军溃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打了一个说不出口的小算盘:

国民政府想保全自身实力,用于战后对付共产党。他们寄希望于由美军击败日军,因此在正面战场不积极主动进攻,长期执行避战、观战政策,企图“以夷制夷”,等着美国把日本消灭,等待胜利的到来,这是其失败的另一主要原因。

此外,国民政府在自身实力不足的前提下,着重在滇缅战场上取得成效。客观上也造成投入豫湘桂战役兵力不足。



最终结果: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溃败,反攻滇缅战役取得胜利。

反攻滇缅历时一年半,国军以近七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客观上讲,滇缅战役取得胜利,国民政府是完全达到了既定的战略目的,打通了交通线。

但这条交通线最终实际上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日军就宣布投降了。



战役间接带来的积极因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武装得以快速发展。

1944年的战局,对中日双方带来了至关重大的影响,并一直影响到战后。

豫湘桂会战,侵华日军将主要兵力都用在正面战场,从而在客观上大大减轻了华北、华中地区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压力。

在抗战中,国共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抗日武装的发展一直持限制态度。豫湘桂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也无力在此期间继续限制敌后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因此,八路军、新四军在此期间,得以快速发展,从而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重庆国民政府在日军一号作战中溃败,也导致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急剧恶化。

史迪威拿自己参与指挥的滇缅印战役,与豫湘桂战役相比较,由此指责蒋介石政府腐败无能,甚至提出由其取代蒋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而蒋介石也一再要求美方撤换史迪威。罗斯福为了不激怒蒋介石,最终撤换了史迪威。

由于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役的溃败,导致美国对国民党军队作战能力的严重不信任。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为了让苏联尽早出兵进攻在中国大陆的日军,背着中国与苏联达成一项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秘密协定:允许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苏联保护下独立。

这些后果,都对战后中国乃至世界的格局,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关东军   战役   交通线   华北   师团   国民政府   战区   太平洋   作战   日本   兵力   日军   中国   战场   部队   能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