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最终成功上位,他上位之后,为什么没有清理秦琼等这些握有兵权的武将呢,有人将原因归结于李世民、赵匡胤等是贵族出身,不像刘邦、朱元璋那么的狠苛,其实未必。

为什么呢?因为李唐能够代隋而立,李世民自己就是最大的功臣。

作为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在少年时就表现出不凡的本领。他幼时聪明机智,见解高深,临大事而刚毅果断,又不拘小节,在当时的许多人就很看好他。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在雁门关被突厥大军包围,危在旦夕,幸好听从了宫人的建议,做花灯上面写上敌情信息,顺流而下,被人收到之后,报到了朝廷,李世民响应招募去救援,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

临行前,李世民就对云定兴说:我们一定要多带旗鼓来布疑兵,始毕可汗率全国之军来包围皇上,肯定是认为国家在一时之时无人救援,我们扩大军容,军旗连绵数十里,夜晚钲鼓呼应,他们一定认为救兵大军云集,就会望风而逃。不然,以我们的实力,肯定不能应付。

云定兴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解围。

后来随着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失利,三十万大好男儿葬身辽东,再加上一系列改革的失败,本人又斗志顿失,乘龙舟南下,窝在江都声色犬马,整个中原反隋的起义此起彼伏。

眼看隋朝的命数已尽,李世民暗中图谋,自降身份与士人结交,拿出财物还供养门客,还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可以说李渊能够下定决心起兵反隋,李世民居功至功。

攻下西河之后,李世民又被封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从此之后,由于他的大哥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要守在长安,居中策应,整个反惰甚至在李唐初立时的多次战役都是由李世民指挥,灭王世充,败窦建德,打败刘黑闼、刘武周,讨伐薛举,李世民率领部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整个大唐的立国之战,除了武德三年李靖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之外,谁有他的功劳大?

李世民就是李唐最大的功臣。而秦琼、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等人,都不过是李世民的马仔而已,哪一个有指挥大战役的经验?

秦琼、程知节等人在李唐初立之时,他们还是瓦岗寨翟让的部下,后来瓦岗寨起义失败,这三人都投奔了王世充,后来发现王世充非人主,才阵前起义,逃奔了李唐。

但到了李唐之后,被李渊安排,在李世民手下打工,由于他们武力非凡,就是李世民的金牌打手,秦琼是马军总管,后来是秦王府的右三统军,直到尉迟恭被李世民打服,投降李唐之后,李世民成立了一支三千人的精锐骑兵部队,叫玄甲队,秦琼、尉迟恭就是这支玄甲队的主将,在李世民的指挥下作战。

不管是资历还是权利,又有哪一个可以和李世民相比?

打一个不好听的比方,李唐是一个黑社会帮派,这个帮派在成立之时,李世民就已经是最大的堂主,立下了汗马功劳,秦琼、尉迟恭只是这个堂口的红花双棍,打手而已,论级别还是功劳,甚至在大家心里的地位,都和堂主差一个档次。堂主做了帮派的老大,他们有造反的能力吗?

所以自始至终,李世民从来没有对这几个人有过疑心!

相反李世民最为忌讳的人,是卫国公李靖。

李靖虽是一介书生,做了许多的糊涂事,比如说在李唐晋阳起兵时,提前发现异常,向朝廷报告,哪料到等他跑到长安时,李唐的大军已经攻下长安,最终被俘,眼看就要被斩,他为了保住小命大声疾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

李渊很欣赏他的嘴炮能力,李世民很欣赏他的勇气,因此被释放,加入了李世民的团队。

李唐建国之后,李靖跟着李世民东进,在洛阳击败了称帝的王世充,在这个过程中,李靖出谋划策,功劳不小,因为军功授任开府。也就是说有了自己独立的指挥权。

当时盘踞在江陵(今湖北)一带的是南梁的萧铣势力,他派水军顺江而上,想要攻打李唐的峡州,被峡州刺史许绍击败,为了削平这一势力,李渊调李靖赴夔州(今重庆奉节)平定萧铣。

李靖只带了数骑赴任,正好碰到庐江王李瑗讨伐屯居山谷间的蛮人邓世洛,李靖给他出谋划策,一举击败了蛮兵,到达了峡州,在这个时候,由于萧铣控制着险要位置,出兵受阻,无法前进,李渊以为李靖贻误军机,秘密诏令陕州刺史许绍处死他,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干,为他请命,李靖这才免于一死。

李靖发威了,佐助李孝恭出兵,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因其战功卓著,李渊诏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

李靖后来更是安抚岭南,平定了辅公祏,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从南到北都打了个遍。

可以说,李靖虽没有主角光环,但他的荣耀和功劳,不比李世民少,再加上他不是李阀家族之人,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也颇受猜忌。

李靖在进击吐谷浑时,盐泽道总管高甑生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被李靖责骂之后心生不满,战事刚刚结束,尘埃还没有落定,就串通了广州都督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

李世民下令调查此事,弄清真相,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李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开始闭门不出,远离朝堂。

由于李靖擅长兵法,李世民就下令让李靖教自己的爱将侯君集兵法,哪料到侯君集刚刚跟着李靖学习没多久,就把李靖给告了,说他谋反。

原来是他跟着李靖学习兵法,每讲到精妙之处,李靖就放下不讲了,久而久之,侯君集很生气,就跑到李世民那里告状,“李靖每次讲到兵法的精妙之处就不讲,这是故意藏着的,他是准备谋反!”

李靖赶紧问李靖怎么回事,李靖给李世民分析说:“不是我要谋反,是侯君集要谋反,皇上您想想,如今大唐一统天下,中原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我教给侯君集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但侯君集却不知足,非要学尽臣的兵法,他这是有异志啊。”

李世民听说之后,感觉李靖说得有道理,只是觉得侯君集对自己忠心耿耿,又没发现什么谋反的迹象,就将此事不了了之。

表面上看,是李靖与侯君集的矛盾。实际上,谁能说不是李世民与李靖的矛盾呢?

李靖的功劳太大,又在李唐有名的“战神”,可以说和李世民的军事能力不差上下,还略有胜之。李世民太过忌讳,才找了一个理由,让李靖将自己的兵法传下来,传给自己的爱将。

李靖的一生,可以说是惊险不断,多次差点被杀,多次被诬造反。

除了第一次状告李渊造反,被李渊攻进长安抓住之后,后来在平定萧铣时,就因为耽误了进军的时间,差点被李渊下令秘密处死。可见李唐的皇帝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宽容,后来征吐谷浑,教侯君集兵法被人诬告造反,未必不是李世民的手下见风而动,揣测上意。

李世民的年龄优势,也让他没必要杀功臣。

朱元璋为什么杀功臣,一方面是他出身于贫农,父母兄弟皆饿死,开局一个碗。他一个应对整个功勋集团,虽在能力上可以压制,但老虎尚有打盹的时候,万一自己哪一天松懈了,就万劫不复。再说了胡惟庸等人不进知退,才有了杀功臣之举。说白了,有朱元璋的原因,也有这些功臣自己的原因。

再后来,就是给自己的儿子朱标,孙子朱允文扫清上位的障碍。

而李世民不同,李家在晋阳起兵之时,就是有名的大族,族内的英雄人物并不少,除了李世民,太子李建成,齐元李元吉,还有一些党兄弟比如说庐江王瑗、李赵郡王李孝恭都是李家的杰出人物。哪怕经历了玄武门之变,李家的新一代已经长成,李家势力的强大,让秦琼、尉迟恭这些武将始终是外人,哪怕战功再大,也进不了核心权力圈。

李世民登基时,也只有三十岁,相反功臣比如说尉迟恭、秦琼、程知节,徐茂公、李靖等都比他的年龄大。秦琼由于在李唐初立时,经常冒着矢石,亲临一线,所以受伤很多,从贞观年间就淡出了朝野,李靖在灭了吐谷浑之后也闭门不出。都非常的“懂事”,剩下的人,尉迟恭虽然对其他的同僚比较跋扈,甚至在朝堂上有殴打官员的劣迹,但在李世民面前乖得跟一只猫一样,整个武将阶层没一个挑事的,李世民用得着杀功臣吗?

所以,我的看法是李世民没有杀功臣,首先他自己就是最大的功臣,秦琼这些人看似掌握了兵权,实则是他手下的打手之一。不管在资历还是功劳、军事能力,都远远不是他的对手。

相反,像李責、李靖这些真正的军神,李世民还是颇为猜忌的,只不过这些人都激流勇退,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自己而已。




我认为中国历史开国皇帝对待功臣最好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李世民不是唐朝第一任君主,但唐朝天下的四分之三是李世民功劳。纵观贞观一朝,登上凌烟阁的功臣中除了侯君集是因谋反被诛之外,其余功臣均能善终,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李世民本身所带有贵族气质。李世民不同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李家本就出自关陇集团,李世民祖上为北周八柱国之一,本身带有世家贵族的自信。

二是李世民本人就功勋卓著。李渊太原起兵李世民有首倡之功,并力谏直取长安,为夺取天下奠定基础。在平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又是居功至伟,尤其是剿灭王世充击败窦建德,是大唐取得天下的重大胜利。李世民在平定天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治武功和独有的人格魅力足可以傲世群臣,纵览贞观一朝,能在武功上与唐太宗并肩的,我认为只有李靖而已。正是因为唐太宗本人能力超群,所以才会有自信驾驭群臣。

三是李世民本人胸襟开阔。纵观中国历史,能重用人才,不记前仇的君主大抵是雄才之主,齐桓公能重用管仲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唐太宗重用魏征,虚心纳谏,开创了被后世称道的贞观之治。纵使有人怀疑唐太宗重用魏征,虚心纳谏,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是迫不得已,并非真心,但唐太宗终其贞观一朝,都能听取魏征和别的臣子的谏议,这不是常人所能坚持做到的。天可汗的称号当实至名归,我认为唐朝之所以能海纳百川,万邦来朝,就是从唐太宗开始。

四是李世民本人就是玩政治的高手。李世民不但文治武功卓越,玩政治也是一把好手。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逼父退位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政治高手。警诫尉迟敬德,让其闭门谢客,从此不敢过问朝政;升李靖为仆射(相当于宰相),而罢其兵权;外放李绩,为李治登基铺平道路,等等一切,均可以看出唐太宗高超的御人手段,利用政治手段就可以驾驭群臣,那干嘛还要杀戮,留下千古污点呢。




李世民不仅没杀功臣,连兵权都不夺,连玄武门之变不愿出力的秦琼也善终了。但问题是,他怎么敢呢?他不怕武将起兵造反吗?



说真的,李世民还真不怕武将造反。


自古以来,杀功臣的皇帝们比比皆是:


  • 比如,刘邦在妻子吕雉的帮助下,除掉韩信、彭越,英布等有兵权的人,还给他们扣上谋反的帽子。


  • 再比如,朱元璋登基后,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为核心,基本干掉了半个朝堂。


  • 和这2人相比,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倒还算仁慈。他没有直接动手杀人,直接一招“杯酒释兵权”,喝着小酒就把一群人的兵权全部收走了。自此之后,北宋重文轻武,别说拥兵自重了,武将连当大官的资格都没了。


和这些帝王相比,唐太宗李世民还真算得上一股清流。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顺利成为皇太子,并接替父亲李渊成了唐朝的第二任帝王。他登基称帝后,昔日功臣,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得到了优待和重用,尤其是武将,绝大多数都处在最重要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 比如,尉迟敬德当了右武侯大将军,后来带兵攻打突厥;


  • 再比如,李靖从刑部尚书转为兵部尚书,后来也手握十几万军队,领兵出征;


  • 再比如,程知节,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程咬金,成了最左领军大将军,掌管皇城守卫,看护李世民的安全……


从李世民的安排来看,他对曾经的功臣非常放心,丝毫没有要“兔死狗烹”的意思,也没有收回他们的兵权。



为何李世民能如此善待功臣?是他足够相信这些武将的人品,一点都不担心他们造反闹事、居功自傲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人心易变,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不担心武将造反。


只不过,和其他帝王相比,李世民的身上有两个绝杀武器


正是因为有这2个绝杀武器,他才能做到真正的善待功臣,不害怕武将拥兵自重。



李世民的第一个绝杀武器,就是他足够自信。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自信。


李世民和其他帝王都不相同,他的出身够好、军功够高、能力够强,一点都不担心别人比自己厉害,甚至能把厉害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为大唐的江山鞠躬尽瘁。


如果你不赞同,我掰碎了一点点讲给你听。



第一,李世民出身够好,这是天赐的自信。


与刘邦、朱元璋的穷苦出身不同,李世民虽然生在乱世,却实打实生在贵族之家。


  • 他的父亲李渊、祖父李炳,都出生于关陇贵族家庭,有着隋朝时期的唐国公爵位。


  • 他的祖母独孤氏,更是北周大将独孤信的女儿,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


  • 他的母亲窦氏,更是北周皇帝宇文泰的外孙女、神武郡公窦毅的女儿。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李渊没有建立唐朝,李世民的家庭也全都是皇亲国戚。


由此可知,李世民从小就见惯了豪门贵族,坐在皇位上也不会有任何身份上的自卑感。



就算乱世之中,英雄辈出,真正能让李世民忌惮的,也只有他的亲兄弟们。


李渊和窦氏一共生下了四子一女,李世民排行老二。


  • 老大李建成,原本是李渊钦定的太子,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


  • 老三李玄霸,早早去世;


  • 老四李元吉,也在玄武门之变中遇害。


李世民唯一被历史诟病的一件事,就是在玄武门之变后,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10个儿子。但就算是这件事,他也出师有名,毕竟,妇人之仁,无法成就大事。


单纯从出身上来讲,李世民就拥有着不输给任何皇帝的底气。


他的贵气,完全有信心管住手下的将领。



第二,李世民的军劳够高,是真刀真枪打下来的自信。


李世民不是养尊处优的富二代,也并非单纯玩弄权谋之人。


他的皇位,虽然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相残得到的,可在父亲李渊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的军功赫赫,甚至一度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公元617年,18岁的李世民,就知道偷偷用自己的财物来招揽门客,让一大帮草莽人士都甘愿为自己效力。等时机成熟时,也是他,拼命鼓动父亲李渊起兵。


《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李渊的性格相对软弱,远不如李世民杀伐果断。


若无李世民的筹谋运作,李渊或许很难抓住机会“晋阳起兵”。



后来,起义军攻打贾胡堡,碰上了隋将宋老生和他的两万精兵。


李渊评估了一下自己的实力,感觉可能打不过,又恰好天降大雨、粮草有缺,李渊直接就想打道回府。


李世民气坏了,哭着在在营帐外请战,喊得震天动地,誓死不休。


李世民非常清楚,这是起义军的第一场大战,如果就此退回太原,势必士气溃败,以后再想举大旗就难了。


而今,隋朝已经明显是强弩之末,只要将士心诚、士气足,定能拿下此战。


最终,李渊同意了儿子的请求,出面迎战。


在这场战役中,李渊、李建成都被打落下马,而危在旦夕之际,李世民从南面偷袭,冲破了隋军,救下了哥哥和父亲。



这一仗,起义军出了名,李世民也出了名。


此后,不到20岁的李世民就开始了四处征战,攻取永丰仓赈灾、收服群盗、偷袭洛阳……


618年,隋恭帝杨侑把皇位禅位给了李渊,李唐正式建立。


国家虽然建立了起来,但当时的割据势力还很多,李唐只是虚有其名。


从这时候开始,李世民又开始了征战:


  • 讨伐薛举、薛仁杲,大胜归来,俘虏了精兵一万人,男女人口五万;
  • 对战宋金刚部队,和秦琼一起拿下美良川之战,收服了尉迟敬德;
  • 攻打王世充,降服窦建德,俘虏刘黑闼部众……


每一次的战斗,李世民都不只指挥者,更是直接冲到前线真刀枪干的人。


他几次身陷险境,几次被救了出来。



可以说,李唐能够一个稳固的江山,李世民起到了大半的作用。


因此,有军功的李世民,在军士心中的地位和号召力,丝毫不亚于那些有兵权的将领。


这是他自己实实在在打下来的江山,他心里有底,也有着足够自信,能让武将追随自己。


毕竟,没当上皇帝时,这些人就对自己忠心耿耿,没道理当上皇帝之后,还怕他们造反。



第三,李世民能力够强,善用帝王之术,有着御人的自信。


有能力的人,玩权谋;没能力的人,才会用最简单的生死去解决问题。


说真的,李世民手下的武将,没几个孬种,大家都不服管,身上全部是武将的毛病。


这些人,如果换个朝代,可能都得满门抄斩。


但李世民从来不会用生杀予夺的权利,来制衡这些将领,他讲究的是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到必要时刻,绝对不会下死手。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 【秦琼】


秦琼是个非常讲气节的人,他讨厌兄弟相残,不愿意在玄武门之变出力。


后来,他自请处在半退休状态。


李世民也没有去找他麻烦,乐得自在,给了秦琼充分的荣誉和适当的虚职嘉奖,既能体现他对功臣的关怀,又不会让正在兢兢业业干活的人寒心。


《旧唐书·秦琼传》:十二年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 【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是个非常傲气、自负的人,他屡立战功,可天下太平之后,他就四处得罪官员,触犯法律。


李世民也没有直接对尉迟恭动手,而是非常巧妙的提醒他,要注意言行举止。


李世民是怎么提醒尉迟恭的?


一方面,他对着尉迟敬德直接讲述汉高祖刘邦杀韩信、彭越的故事,另一方面,他又提出要把自己不到20岁的女儿嫁给50多岁的尉迟敬德。


《资治通鉴》:上又尝谓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头谢曰:“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上乃止。


前一个,是明着敲打;后一个,是暗着试探。


李世民的女儿,基本上都嫁给了武将的儿子,到了尉迟恭这里,他不顾尉迟恭的发妻还没死,非要把女儿嫁给他,就算尉迟恭再杀,估计也知道李世民在暗示他不知收敛。


后来,尉迟恭果然非常收敛,还主动告病,不再耀武扬威了。




  • 【李靖】


李靖军功累累,开始有了盖过李世民的苗头。


一般来说,武将显赫起来,就离死不远了。


但李世民大手一挥,直接让李靖当了尚书右仆射,相当于丞相之位。


丞相,是文臣中的最高职位,让李靖当丞相,也不算辱没了他,而既然当了文臣,手中的兵权自然而然就放下了。


对于李靖的后人,李世民更是特别下令,允许他们世袭爵位,给足了恩宠,全然没有卸磨杀驴的影子。



从以上对待功臣的态度来看,李世民这个人,有着充分的自信和手腕,可以巧妙驾驭诸位朝臣,让功臣们心服口服。


既然人家都心服口服了,他自然也无需和刘邦、朱元璋一样对功臣动杀心。


当然了,李世民太优秀了,也不是件好事。


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信任,毕竟,老爹这么厉害,老臣们如何能看得起尚且稚嫩的幼主呢?



不过,能力强、够自信并不是李世民善待功臣的唯一理由,他还有一个绝杀武器——年纪。


年龄,是李世民能善待功臣的第二个绝杀武器。


李世民年少成名,他带着一帮老臣打天下的时候,不过20出头。


而等李世民当上皇帝,他也才27岁。


当时,尉迟敬德41岁,程咬金39岁,李靖55岁……


和这些功臣相比,李世民还处在青少年呢!


他有着大把的时间来安定天下,也有着充足的时间,来看清谁是真正忠心于自己的人,有着大把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事业。


有时间、有空间好好玩一把帝王的制衡之术,李世民自然没道理去杀功臣了。



当然,李世民也不是没有杀过功臣。


比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因为帮着太子李承乾谋反,就被李世民处死了,家人流放岭南。


《旧唐书·侯君集传》太宗谓君集曰:“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因歔欷下泣。遂斩于四达之衢,籍没其家。


但这是极个别的例子,而且都事出有因,并非欲加之罪。


整体上来看,李世民对待功臣非常厚道,而这种厚道,并不是因为功臣们多么完美,而是因为他们遇见了一个有能力、有自信、有手腕,最重要的是够年轻的君主。


我想,若是他们在朱元璋、刘邦等人的手上,估计也很难善终。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李世民文治武功,被誉为千古一帝,比起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杀功臣的手段比起来,要明智的多,李世民不杀功臣,至于是何原因,我的观点和大部分学者是同样的,很有可能是因为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

李世民并没有杀功臣的记录,而且他登基皇帝之后,身边有许多功臣,比如程知节、徐茂功、秦琼、尉迟敬德等,手握重兵的也比比皆是,但是李世民不但没有将他们赐死,反而后期还设立凌烟阁,对功臣的肯定。

之所以没有出现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情况,主要是李世民登基时正值青壮年,才27岁,而历史上那些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大多都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毕竟自己年纪到了,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原本只服自己,万一自己哪天驾崩,儿孙是否能够控制得住这帮臣子还是个问题。

驾驭手段高超

但是李世民完全不需要担心,同样,李世民虽然不杀功臣,但是手段也不少,最多的就是点到为止,提醒他们,尤其是跟尉迟敬德说的一番话,使得尉迟敬德从此再也不敢居功自傲,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单独和尉迟敬德聊天,说自己读书时总看见汉高祖大杀功臣,自己并不看好这种做法,也一直没动你们这些功臣,毕竟有福同享,但是就怕有的人做的太过分。

已经实在忍不住了,万事都要适度,说到这里,尉迟敬德自然是知道李世民在提醒自己,于是连忙说自己不应该自视甚高,居功自傲,最后尉迟敬德自己写了离职书,要求告老还乡。

除了李世民驾驭臣子的能力,他也并没有对开国功臣放任不管,任由其发展壮大,李世民在登基称帝之后,对原本的秦王府旧臣显然没有以前那么重用,开始重用李靖、李勣等人,逐渐将旧臣的权力过渡到他们手中。

演义影响

都知道秦琼和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爱将,也算是最信任的将领,多次解救李世民,但是之后就开始冷落这些旧臣,再加上李世民可能也是个念旧情的人,他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婉言训诫,令他们有所收敛,秦琼等人也不杀,李世民本就能征善战,又何必自讨苦吃。

话说回来,其实秦琼等人并没有手握重兵,很多人也是受到演义内容的影响,认为他们权力极大,其实真正权力都是在李世民宗亲手中。再者府兵制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李世民完全没必要杀秦琼这些功臣,因为他自己可以掌控住局面。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李世民不杀功臣,是因为掌握的权力变了,在众多文臣武将中,多数人不值一提,最值得李世民担忧的只有两人。

为什么说是因为掌握的权力变了呢?

所谓的权力,它本质上来源于从底层士兵、军官等人自下而上的拥护,并不是自上而下的。

不是说你当了将军,你就拥有了权力,一个武将被皇帝封为将军时,他最多拥有了基于皇权赋予的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力。

如果这个将军聚众谋反,要过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就是士兵和军官愿不愿意追随他,愿不愿意拥护他。

如果一个将军在聚众谋反的时候,得不到士兵和军官的拥护,他还拿什么谋反?

权力源于自下而上的拥护,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古代那些篡位成功的权臣,哪一个不是有众多的拥护者?

司马昭能架空曹魏,是因为常年带兵打仗的多数时候是司马懿,常年累月下来,他们在军中树立了无上的威望。

隋炀帝杨坚能够篡位北周,是因为军队拥护他。

赵匡胤能够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是因为他有兵权,是因为军队拥护他,他在军队中有无可匹敌的威望。

但是到了李世民这里,一切都变了!

在李世民的时代,权力源自于自下而上的拥护,这个没有变化,真正产生了重大变化的地方就在于,这种自下而上的拥护,他所拥护的人正是李世民本人。

李世民是如何拥有这种拥护的呢?

李世民18岁开始带兵打仗,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先后击败了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宋金刚、刘黑闼等人。

平定天下时,李世民才24岁,他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既是带兵冲锋陷阵的将军,也是军队的统帅。

这是最大的一个特殊地方。

李世民在征战中,经常披挂上阵,和士兵一起冲锋,在战场上和敌军血战,有几次危急时刻,李世民甚至让士兵先撤,自己断后。

这种长年累月地和军官、士兵一起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经历,让李世民在军队中得到了自下而上认可。

像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则属于猛将一类人物,他们是在军队统帅李世民的亲自指挥下与敌军作战的。

当战争取得胜利后,这种军事胜利带来的威望提升自然提升的是统帅的威望,而不是将领的威望。

换句话说,唐军在征战天下中,无数次的胜利是因为统帅李世民高超的指挥艺术引领唐军取得胜利的,每胜利一次,李世民作为统帅,他的威望就会拔高一次。

一个既能够和士兵们并肩战斗、同生共死,又能多次带领军队打一个又一个胜仗的统帅,他自然是得到了军队自下而上的一致拥护的。

这种自下而上的拥护就是谋反成功必须要有的土壤和关键因素。

很显然,这种自下而上的拥护,最终都汇聚到了李世民一个人身上,其他人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第二个关键点是那些武将的实力。

在李世民麾下那些功臣宿将中,像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人,他们属于猛将一类的人才,不是统帅之才。

这些人在战场上带兵冲锋陷阵还可以,真要说到奇谋妙计、兵学奇略,这些人是不擅长的,他们和李世民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人物。

李世民长期和他们并肩战斗,非常了解他的部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在李世民的眼里,这些人根本不值得担心,就算他们敢谋反,以李世民的能力,分分钟都能将其扑灭,不足为惧。

然而,大多数武将都不值得让李世民担忧,但唯独有两个人,是有这个能力让李世民恐惧的。

这两人就是李靖和李世勣。

他们两人无论是用兵谋略还是奇谋妙计都不在李世民之下,水平和李世民处在同一个等量级,是统帅级别的人物。

但事实上,李靖被李世民当成了故交,李世勣成为了李世民临终前的托孤大臣。

李靖,大唐战神,在李渊称帝之初,李靖率军平定了割据在南方的南梁萧铣政权,接着平定割据在江淮一带的辅公祏,之后又协助李世民打赢了多场战争。

李世民登基后,李靖又作为军事统帅,率领六路大军一举攻灭东突厥。

这一战,是大唐的雪耻之战,李世民报了渭水之盟的耻辱,整个大唐都震动了。

为了庆祝这个伟大的胜利,连不问朝政的李渊都来了兴致,在庆祝会上弹琵琶,李世民当堂起舞,李靖也在此战中功高盖世。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弹劾李靖在灭东突厥后,治军无方,纵兵抢掠了不少突厥宝物。

李世民一开始责备了李靖,但事后不久又觉得不妥,转而将李靖升职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地位仅次于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李靖也明白了鸟尽弓藏的道理。

在担任宰相期间,李靖每次在和朝廷大臣商议朝政时,总是表现出恭谨温顺,像是不会说话的老实人一样。

道理很简单,李靖乃是不世出的帅才,军事能力和李世民在同一水平线,而且功高盖主。

一个在功高盖主的武将,如果在政治方面也表现出极高的天赋,那就属于文武全才,绝对会死得更快。

所以,李靖选择隐藏自己的实力,避免鸟尽弓藏,后来干脆把上书右仆射的职位辞掉。

多年以后,吐谷浑作乱,当李世民正在为派谁当统帅而烦恼时,李靖主动站出来,请求率军平乱。

李靖当时年纪也很大了,李世民原本不好意思请他出来,但李靖主动请命,为李世民分忧。

李靖一举攻灭吐谷浑后,没想到被人诬告谋反!

这次,李世民头疼了,李靖可是和自己是同一水平线的人,他要是真谋反,那会很严重的。

但李世民最终选择相信司法,他下令调查后发现,原来是盐泽道总管高甑生在李靖攻灭吐谷浑之战中,没有按期到达指定地点而被李靖治罪。

高甑生因此心怀不满,又看出李靖此时已经功高震主,所以干脆诬告李靖。

但他低估了李世民这个人,李靖一直在试图淡出权力中心,以示自己对权力没有野心,李世民都是看在眼里的,怎么可能因为一两句话就杀李靖。

最后经过彻查,高甑生诬告属实,被流放边疆。

而李靖则是进一步淡出权力中心,干脆长期闭门不出,连亲戚朋友也不见了。

李世民对李靖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贞观八年,李世民任命李靖为畿内道大使,作为皇帝特使巡查全国。

但李靖不久之后便以足疾为由提出辞职,李靖在试图极力远离权力,得到了来自李世民的点赞。

李世民当时还特意派人表扬李靖,是这么说的:

朕纵览古今历史,身处高位还不知足的人着实不少,这些人没有自知之明,即使自身才华不能胜任,也都要拼命往上爬。

甚至有些官员明明身患疾病,不能正常工作,也不愿意放弃官职。

像你这样能够识大体,见识深远的人,朕一定成全你的美德。

李靖越是对权力没有兴趣,李世民就越敬重他!

后来,李靖病重,当时李世民也病重快不行了,都不顾自己重病之躯,前去探望李靖。

当李世民看到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李靖时,老泪纵横,说了这么一句感慨万千的话:

公乃朕平生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这说明,李世民十分敬重李靖,没有把他当作臣子看待,而是当成了故人。

能对李世民产生重大威胁的战神李靖,自动远离权力,让李世民放心,自然得以保全。

另外一个李世勣,在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还作为前锋为大军开路。

李世民临死前,对李世勣做了这么一番举动:

他将李世勣贬官外放为叠州都督,并对李治说:你对李世勣没有什么恩情,现在朕把他贬官,到时候你再启用他,封他为宰相,你给了他恩惠,他就会感激你,对你效死力。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世民非常了解他麾下的人。

他也非常了解李世勣这个人,知恩图报,绝无反心,李世民对他多有恩惠,李世勣只有报恩之心,不会有谋反之志。

无论是李靖还是李世勣,都说明了一点:李世民非常了解属下的人,对他们的性格和志向有很深的了解,他知道这些人不会谋反。

这也是李世民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自信。

一个亲自带兵上阵冲锋,与士兵并肩作战的统帅,一个18岁开始打仗,24岁平定天下的人,他有充分的自信。

最后一点,李世民的价值观。

当初,尉迟恭在李世民登基后,居功自傲,曾经在李世民的宴会上打了宗室名将李道宗一拳,差点把人眼睛打瞎了。

一场好好的宴会,被尉迟恭搅黄了,大家都没了兴致再吃喝。

李世民当场说了这么一段话:

朕读《汉书》时,发现那些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最终被保全的很少,朕心里常常责怪汉高祖。

因此,朕登基后,一直尽量保全大唐的功臣宿将,让他们子孙平安。

今天看了你尉迟恭的举动,才发现原来韩信、彭越这俩功臣被杀,不见得就是刘邦的过错。

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赏罚分明,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出后悔的事情。

尉迟恭听完之后,感到十分恐惧,自此以后,约束行为,不敢再有过火举动。

这段话透露出了一个关键点:李世民的价值观!

李世民认为像汉高祖刘邦杀功臣这种做法是错误,他不认可这种做法,在他心里,杀功臣是不对的价值观。

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时刻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价值观的存在,你才会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李世民正是在这种认为杀功臣是不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加上他自己十足地自信,才保全了大唐的功臣宿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兵权   贞观   皇帝   吐谷浑   大唐   汉高祖   自下而上   刘邦   武将   统帅   功臣   尉迟   权力   自信   能力   财经   秦琼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