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气泡鉴定瓷器靠谱吗?

用死亡气泡鉴定瓷器靠谱,这不是我的个人观点,是前辈留下来的密招。

古代人烧瓷器,主要使用柴草,气泡就会出现不规则的疏或密,大或小。今天遇到瓷器上出现了黑色的大气泡,我们就叫它死气泡。观察这些水泡,不需要很大的放大镜,十几倍的放大镜就能看到。手头没有放大镜,利用手机的微观放大功能,也能看清楚,也能拍照后放大照片再看。

当然,用死亡气泡鉴定瓷器不是唯一标准,还要看开片,金丝铁线,气泡大小,疏密等等等。






死亡气泡鉴定瓷器靠谱吗?当然死亡气泡鉴定瓷器是相当靠谱的,老瓷器都会随着年代的变遣会留下历史的印记,这其中就包括了死亡气泡,它就象我们人类年纪大了不免会出现老年斑,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同样瓷器也会留下岁月的痕迹,发黄,发褐,发黑气泡,年代短的气泡就变化不明显,而代久远的只要有气泡就有明显的变化,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定的;再高明的造假师都很难在放大百倍才能看清的小气泡上做出气泡变化的色差层次来,尤其为了利益的造假者,更不会下如此血本,追求未知的价值!当然,鉴定瓷器也要兼顾其它的老化特征,因为古代瓷器科技水平的改革,用的釉水不一样,老化特征也就不一样,所以也得参照其它的鉴定经验,望,闻,问,切,总之本着实事求是,死亡气泡鉴定瓷器也就是一条非常靠谱的鉴定经验。





气泡鉴定瓷器是需要的是怎么看气泡,是看气泡群的特征辨别瓷器的品种?还是看气泡老化情况辨别瓷器的新老?瓷器的气泡是瓷器随窑温的变化而变化,窑温高气泡就会大,窑温低气泡就会小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气泡大小疏密与釉料的成分厚薄也有关系。窑温高低不稳釉中气泡也会大小不一,窑温恒温釉中气泡大小相对比较均匀,这与开水的沸腾一样火大水泡就大火小水泡就小是一个道理。古代用柴煤烧窑窑温靠窑工的经验,全凭窑工师傅的“眼”看窑中火焰的颜色判断窑温,无法保证窑温的绝对温度。现代高仿也可以用柴煤烧也可以达到古瓷的气泡效果,瓷器的制作工艺,纹饰,器型都可以仿,所以不能以瓷器气泡鉴定瓷器的新老。辨别瓷器的新老就需要老化痕迹证明,瓷器从出窑暴露在空气中就会慢慢老化,就像老人的老年斑一样不断增加时间越久老化痕迹越明显。瓷器釉面的老化痕迹是千姿百态不会是单一的,但是老化痕迹只能证明瓷器的新老不能判断朝代,鉴定一件瓷器就需要综合分析判断。下图是数码显微镜下拍摄仅供参考。





有层次过度渐变的衰老死亡气泡的鉴定,相对其它方式来讲应该是十分靠谱的瓷器鉴定方法之一!只要瓷器釉层表面不被化学物质侵蚀严重的,还维持着不被破坏的釉层自然状态,品相完整,润泽度好,包浆厚实,圆润饱满,不明显有化学试剂腐蚀的痕迹,才有可言。

气泡是长在釉层里头,受着瓷釉保护,瓷釉表层在一两百年内,一般不会被正常土壤中腐蚀粒子侵蚀入沁的,釉下气泡不会发生很大变化,气泡体积只有变大的可能,不至于涨破了,不破就没有裂隙,外界土壤中的水或矿物质就很难侵入,入沁成色。在这一两百年时间里,不会那么容易破裂发生入沁变色的现象。

瓷器烧造出窑后,由于炉温和自然温度变化等,对瓷器釉层和胎体内微小气泡都会产生内应力的作用,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变大变粗。由于应力作用,其力的方向是加工前相反方向作用于气泡皮层,而且力的形式错综复杂,比较综合,是由各种各样的力学原理所至,无法单纯用某一种力学性能来概括与考量的,随着时间的增长,内应力的释放,气泡产生变形,不断长大长粗后,逐渐破裂,从而产生微小裂隙,而后裂纹再慢慢扩大,最终入沁成色。

但必须要有充分的岁月年轮时间来实现。除非强加腐蚀化学试剂浸泡,或将它埋藏在恶劣的侵蚀土壤环境空间里,让釉下微小气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侵蚀,裂缝一次性长到位,并入沁成色,才成统一气泡颜色。

否则大自然万物衰老都有一定时间的发展规律性,气泡生长衰老到破坏有时间先后形成,长到一定年轮才会逐渐出现这种自然破裂的现象。当然与瓷器本身的材质性能、加工烧造工艺、水火土相结合比例、与烧造火的控制温度高低等等都有息息相关。瓷器本身质量好的,自然耐内应力破坏就强,气泡层破裂的就晚,气泡寿命相对活得久。其实它与人的生长衰老到死亡的寿命发展周期是一个相似的原理。

根据赏臻阁说宝对瓷器的观察、研究、与理解,正常情况下,釉下微小气泡破裂约在200年上下的瓷器中才可观察到,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大致在清中期乾隆时代这个时间点上下,在100倍的放大镜下可隐隐约约找到釉下气泡的变色。若储藏的周边土壤环境侵蚀性比较强的,微小气泡破裂与颜色相对看得较严重些,颜色比较深,气泡开裂相对来得更早点。

估计实际发生破裂现象比我阐述的时间甚至还来得更早,在嘉庆早期瓷器中也有发现,但很少见。若想更推前年代观察瓷器这种变色现象,可能要采用更先进的设备加以验证识别,我就没有这个条件了。但凡科学研究结论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要很缜密认定才行,赏臻阁说宝切不敢妄加界定气泡破裂科学确切具体的形成时间。我所提供这些见解也只是提供藏友参考意见。

当然起初的气泡表现为微小裂隙,往后缝隙逐步变大变宽,以至受到入沁,气泡颜色逐渐加深,逐渐形成有层次感的不同颜色,呈现在藏友显微镜下面的颜色一定是“深浅不一”。若是统一颜色的气泡就必须注意了,可能是作伪,用化学试剂一次侵蚀破坏入沁而成,它就没有层次感。

当然气泡鉴定这个规律,也不是针对所有瓷器都是这个永恒不变的鉴定规律。主要还是看瓷器本身的材质不同,存储周边土壤侵蚀环境不同,时间年代不同,还有其它因素不同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藏友眼皮下的釉下气泡颜色和破坏程度形状产生不一样。

如成化年间的瓷器,定窑瓷器,和唐三彩陶,其釉层气泡都很有自己个性特征。鉴定时要特加关注,必须采取机智灵活、能动思维、加推理的方式去识别掌握鉴定技巧,切莫生搬硬套!这就是瓷器鉴定通常所说的新老易分,年份难定说法的依据。

赏臻阁说宝最敢于下结论的是:“到目前为止,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采用微小激光技术造假釉层下死亡气泡的情份上,让它有层次渐变感的不同沁色气泡,做不到!”。因此百倍放大镜下的瓷器微小气泡鉴定方法,是当前较为可靠的一种鉴定新老的手段,是十分靠谱的。建议藏友放心采纳与大胆推广使用!

赏臻阁说宝一向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声明匡扶藏界正义,尽我所能,代藏友出声,为民间文物代言,发出藏友心中沉闷已久的声音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吸水率   气泡   瓷器   鉴定   釉面   裂隙   裂纹   放大镜   微小   土壤   衰老   痕迹   特征   颜色   时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