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炮楼可攻可守,亚洲战场上随处可见,为何欧洲战场却不太用?

有什么样的装备就有什么样的打法。

二战亚洲普遍都是农业国,造枪炮都费劲,炸药质量又不过关,一座炮楼配上机枪、掷弹筒那就是铜墙铁壁。打炮楼听得多的,都是智取,拿人填太伤部队元气,收益低。

而欧洲普遍都是工业国,枪炮质量先放一边,好歹多少都有一些,这玩意不是光拿出来吓唬人的,轰在身上那是粉身碎骨,炮楼再结实那也是活靶子,50mm口径的不行,就换90mm口径的,再不成120mm口径的,总之,总有一款适合的。

炮楼不是可攻可守。绝大多数是用来守的,而且是占绝对火力优势下,可用来蚕食推进。但我认为这也不是好的办法,炮楼攻推进太慢,日久生变。

最好的招就是进攻,主动出击,正面刚,侧面击,背后偷,只要是招都能用。




青岩来答。

日本炮楼,说白了就是日军为了对付中国抗日游击队而量身定做的一种独属于中国战场的军事设施。说是炮楼,其实里面根本没有炮,充其量也就十来条三八大盖,外加一挺歪把子。富一点的炮楼会配属一具掷弹筒,穷的连掷弹筒也没有。炮楼用的建筑材料也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价格低廉的青砖与木头。

同时代,欧洲钢制防弹碉堡

碉堡内部安装双联装要塞机枪

而同时期的欧洲战场,普遍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碉堡或暗堡,露出地面的只是整个工事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全部被安置在地下。其设计原则是受弹面积越小越好,火力配置越强越好。正面必须要能抗住轻型步兵炮的直接射击,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消灭对方有生力量。

像日本炮楼这种军事设施,在欧洲战场上是绝对不会使用的。主要因为日军炮楼又高又大,防护能力还弱的出奇。碰到欧洲军队那种炮兵给步兵开路的作战方式,士兵还没冲到跟前,炮楼早就上天了,简直就是活靶子。


八路军在攻击日军炮楼前,做的炮楼沙盘。

接下说的话,虽然有些刺耳,但完全都是真实的情况。

绝大数人肯定认为,日军炮楼就只是一个光秃秃的瞭望楼,只要八路军能够趁夜色摸到楼下,就能把炮楼里的日军,给一锅端了

可我要问你,如果你是日本人,你会修建这么弱智的军事设施吗?

在大家眼中,那个类似瞭望塔的炮楼,其实只是日军工事群中的核心工事。在炮楼的周围,日军还会修筑一圈2.5高的砖质围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院落。围墙里面建有储备粮食的仓库,简易操场,水井等基本生活设施。而在院墙外围,是2—3米深的壕沟。如果情况允许,日军会向壕沟灌水,形成简易版的护城河。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当然没有。壕沟外面还会有10-15米厚、挂有诡雷的铁丝网。在铁丝网外围还有军事警戒区。在军事警戒区内,不允许有民房、庄稼、树木、草丛等任何遮挡实现的障碍物。炮楼中的守军在日常训练中,会针对性的对周围地形进行精准射击训练。如果八路军强攻炮楼,驻守炮楼的日军往往能够给八路军造成非常的的伤亡。

最为难缠的是,日军的炮楼一般修筑的都十分密集。也就是说炮楼与炮楼之间,是能够进行火力支援的。这边枪一响,附近炮楼的鬼子就立刻开火,形成交叉火力。

我们在来看看八路军游击队的装备情况?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很熟悉的话,叫每一颗子弹都要消灭一个敌人,是八路军想秀自己枪法么?当然不是,这是被现实情况给逼的。就是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民党对于八路军的弹药供给也几乎处于零的状态,像手榴弹、炸药包、迫击炮什么的更是想都不要想。在敌战区坚持游击战,利用缴获的武器弹药来补充损耗,是我军作战纪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如果打了胜仗,但是弹药损耗过大,缴获远远不能弥补损耗,那这个指战员是要写检讨的,严肃总结经验教训。

黄崖洞兵工厂使用的工具

当时八路军总部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黄崖洞兵工厂,在开设之初也只是一座手工作坊。只能用手工打磨的弹头,对弹壳进行二次复装。或是用自制的黑火药,生产一些土制手榴弹。八路军里正儿八经的主力团,能够装备的也只有几门弹药不足的迫击炮。普通的八路军别说大炮,连炸药都不多,游击队就更可怜了。在那段艰苦的岁月,如果游击队能够发现日本飞机投掷的航空哑弹,都会甘冒大险将其拆解,好把里面的炸药给弄出来。没办法,八路军穷啊。

所以敌后抗战的现实情况就是,一个日军炮楼明明就只有日军一个分队(班),甚至是十几个伪军,就能让几百甚至更多抗日军民拿他们没办法。


那如果把日军炮楼应用到欧洲战场会怎么样呢?

我可以郑重的告诉你,前线的士兵更愿意趴在战壕中挨炸,也不愿意钻到炮楼里被活埋。在中国战场,之所以会出现炮楼这种怪胎。完全是因为中日军备水平完全不对等。而在欧洲战场的情况则完全相反。美军、德军、苏军的陆军装备要比日军整整先进一代,你让日军炮楼还怎么玩?

美军轰炸机正准备起飞


美军作战一般都是空军开路。战斗开场前美军轰炸机都会将敌方阵地所有的地表工事,全部摧毁。假如会有一些炮楼幸免遇难,美军士兵在冲锋途中也会利用步话机,呼叫空中支援对幸存的炮楼进行二次攻击。

德军虎式坦克

德军在二战战场,推崇闪电战。实际作战中,德军会首先利用轰炸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而后德军装甲师与摩托化师就会作为主要突击力量撕碎敌人防线,在敌后纵深形成战略合围。当包围圈合拢后,德国步兵师就会在自行火炮与自行突击炮的掩护下,一个又一个的清除包围圈中的敌人。日军炮楼这种怪东东,在德军炮口下简直就是一盘菜啊。

苏军ML-20S型152毫米加榴炮阵地

苏军作为“大炮兵主义”的忠实拥趸,在东线战场一共装备了大概11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8万辆是中型和重型坦克。火炮方面,苏军在战时一共生产了52.6万门火炮和迫击炮,加上战前的火炮,总计达到63.9万门。苏军在发动进攻作战时,作为突击方向上会大量集中使用重型火炮与坦克群,作为突破地方阵地的保障。一般情况下,其密度可达到每公里正面200-250甚至250门以上的火炮和迫击炮,70-85辆甚至更多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这种情况下,你认为纸片一样的日军炮楼能幸存下来吗?

所以说,日军的炮楼战术也就在亚洲战场横行霸道。一旦应用到怪物横行的欧洲战场,不过就是自取其辱罢了。

我是青岩谈书,喜欢二战风云的朋友们,请关注我吧。我会持续更新这方面的文章,希望大家点赞、评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炮楼放在欧洲,分秒就被干掉。

也许大家不知道欧洲军队火炮多到什么地步。

二战德军75毫米 le. IG 18 步兵炮,一共生产了8266门。

这只是德军多款步兵炮的一种而已!

战争初期,步兵炮属于团一级支援火炮,但中后期往往直接配属步兵营。


再说德军步兵师一级,有多少可以干掉炮楼的武器。

步兵师的反坦克营:75毫米反坦克炮36门。

步兵师的炮兵团:10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火炮4门,150毫米榴弹炮8门。

每个步兵团: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6门,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门。

所谓的炮楼,用以上的跑,随便几炮就干掉了。

欧洲的要塞尚且三下五除二被搞定,何谈这些炮楼。



日寇在中国的炮楼,很多都是土木砖石结构,勉强可以防弹防手榴弹碎片,遇到任何平射炮都会完蛋。

只要有炮兵,干掉日寇的炮楼并没有问题。



其实在红军时代,第五次围剿国军也是使用碉堡战术,用简易碉堡打垮了五大苏区。

但这些碉堡并不难对付。

在解放战争中,锦州、长春、沈阳、天津这些城市都被修建为复杂的防御工事体系,包括很多半永久性要塞工事,比炮楼强悍百倍。它们一样被解放军大炮轰的稀烂。

天津攻坚战,解放军22个步兵师34万人,配属山炮、野炮、榴弹炮等大口径火炮538门,坦克、装甲车40余辆。

在这些火炮攻击下,天津国军只坚持了39个小时。




炮楼,多么熟悉的字眼,只要看过“抗战”片,就绕不开这个“词”。影视剧中的炮楼“长”得细高,一来可以作为瞭望用,二来可以作为“攻击”用。

如果在抗战期间,哪个小分队要端掉了鬼子一个炮楼,那在军队里是要被另眼相看的。

二战期间,最喜欢建炮楼的就是日本人了,特别是在中国战场上,日本人没少建炮楼。而同一时期的欧洲战场,相同炮楼的使用频率却很低,这到底是为什么?

亚洲战场,日本人建炮楼多,是对手造就的

日本人喜欢建碉堡,喜欢盖炮楼,没有其它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手的进攻武器不行。

当时,日本在亚洲最主要的战场就是中国。抗战早期,中国军队的武器那是相当的LOW,不要说大炮、机关枪相当稀少,能一人一支步枪都不错了,武器不足时,拿着大刀片上的,也是一队一队的。

鉴于这样的情况,日本人的策略是大量盖炮楼,盖碉堡。

这些炮楼居高临下,武器有歪把子机关枪,九二式重机枪,还有掷弹筒,最弱的就是三八大盖,关键是这些日本的武器射程较远,让中国军队拿着轻武器很难靠近。

其实,日本炮楼的建筑工事一般,大多是砖混结构。但就算如此,对中国军队拙劣的武器来说,还是很有压力。

可以说,是“对手”造就了日本人的“炮楼”战术。

欧洲战场,日本这样的炮楼根本不顶事

二战期间的欧洲,军事工业相当发达,德国、苏联、英国、法国,一个个都是军事强国。

假设一下,苏联整了一堆日本那样的炮楼,德国人的坦克装甲杀到,天空再配合上飞机大炮,炮楼的作用还没体现出来,炮楼可能就被轰翻了,炮楼里的人只能作鸟兽散。

所以,一般的炮楼,在二战的欧洲战场没什么意义。

但是,欧洲战场炮楼少,不代表没有,这里有炮楼的升级版“防空塔”,作用还是一样,但那工事,完全不是日本人的炮楼所比拟。

有些“防空塔”简直让人惊愕不已,最出名的莫过于德国的“柏林动物园防空塔”,这工事太牛逼了,苏军进攻时,碰到柏林防空塔竟然绕道走,因为打不透,轰不塌,一般的枪炮根本没用。

这座建筑高六层,顶层四个角装置高射炮架,整体建筑墙厚8米,房顶厚5米,70米长,70米宽,里面可容纳一万五千人,还有大量的医疗设施。

当然,柏林防空塔是“防空塔”中集大成者,但就算一般的防空塔不如“柏林防空塔”,那也不是日本的简易炮楼所比拟。不过,这些“顶级炮楼”最大的缺点是,不容易建造,费工费时费人。

总体来说,日本建大量的炮楼,纯粹是欺负中国当时的武器差,到了战争后期,随着各方支援,中国军队的武器强了后,日本的炮楼作用再也没有那么大了。

欧洲战场没有亚洲战场这样的简易炮楼,因为欧洲战场上,武器太先进,日本这样的炮楼根本不够看的。而欧洲战场上的“顶级炮楼”防空塔非常坚固,但建造不易,数量较少。




谁说炮楼在欧洲战场不大用的?只是欧洲战场的炮楼与日本用来欺负中国人的小破楼不一样罢了。

1945年的柏林战役中,让苏军最头痛的德军工事之一,正是德国人在市内建设的4座巨型炮楼。

这四座炮楼都有名字,被称为“洪堡莱茵防空塔”、“弗雷德里防空塔”、“动物园防空塔”、
“国会大厦防空堡垒”。

为了能获得良好的射界和观测位置,这些防空碉堡被修成了高达40米的塔楼,上面列有多门88甚至128mm的高射炮台,还内驻有保护得极为妥帖的弹药库。

而且为了避免被飞机炸塌,防空碉堡的用料异常扎实,采用厚达2.5米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构成,以至于战后拆除这些炮楼时遭遇了巨大的麻烦,耗费了35吨炸药,炸出了400多个洞才勉强拆了一座。

英国人更是自取其辱,在上千德国人围观下拆除一座防空碉堡,用了800公斤炸药只炸掉了几层墙皮,把德国人乐坏了。

这些巨型炮楼上打天下打地,如果没有它们,英军轰炸机早就把德国人的地面防空给干光了。

柏林四个炮楼中的洪堡、弗雷德里和动物园呈大三角排布,然后又与国会大厦的防空堡垒构成小三角区,彼此相互能形成火力支援,如果敌军进入三角中,这里将会成为他们的绝境。

苏军进攻柏林时,巨型炮楼给苏军带来了相当大的损伤,打到半个柏林城都没了,伊万们仍然在跟这些难搞的炮楼较劲。

最后没辙的苏军只得将坦克和大炮冒死推上去,先火力封锁楼顶的炮台,再用加农炮往窗子里猛灌,打到炸死房间里面的德军为止,这才基本解决了难缠的德国炮楼。

英军也有“炮楼”,与德国人的又不一样。

英军的炮楼主要负担海岸警备任务,这是一种钢架、木板、铁壳制造的近岸高塔,它们密密麻麻的布置在靠岸的海中,组成英吉利海峡的第一道封锁线。

这些塔中会驻守少量的士兵,放置一些大炮、机枪,以及听音监测设备。

因为英吉利海峡实在太近,英军无时无刻都在担忧德军登陆,再加上为了防范德军通过小船、潜艇进行的间谍渗透,他们不得不在岸边设置这些吊脚炮楼。

这些炮楼同时还负担着海岸防空监测的作用,他们将通过人耳和肉眼进行空中预警,这样只要德军来袭的轰炸机群路过,他们便能通过电台将信息提早一步传回去,给后方提供反应的时间。

这是个看上去很笨的办法,但却有效的帮助英国人提前侦知到来袭的德机,它们与雷达一起构成了英国的铁壁,也有效阻止了德军的频繁渗透。

美国人更狠,他们在太平洋上修了个名为“德拉姆堡”的水泥战舰式大炮台。

这里原来是个名为“El Fraile”的小岛,位于菲律宾马尼拉湾,因为位置重要,美军自1909年开始在上面修要塞,最终将之修成了一个战舰形的大炮台。

这座炮台牢牢扼守着马尼拉湾口,它拥有4门356mm巨炮和4们152mm副炮、2门76mm高射炮,楔形的身躯相当的坚固。

美军为了修建它花费了巨额的金钱,光挖掉的土方据说都达到上千吨。堡垒的外壁达到了11米的傻瓜厚度,连顶部也有6米多,为了防弹,还学着战列舰给弹药库设计了76mm的装甲。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军在几乎同时袭击了美国的菲律宾殖民地,如“德拉姆堡”这样的水中大炮台顽强抵御着日军的进攻,让对方吃尽了苦头。

日军出动了飞机,动用了115门大炮,却几乎拿“德拉姆堡”没什么办法,硬是让这群美军撑了5个月之久。如果不是菲律宾的战局已经颓废,“德拉姆堡”跟着温莱特投降,日军还得多花不少时间啃掉它。

后来一统计,“德拉姆堡”挨了7枚航空炸弹,中炮弹586发,最深的弹坑被炸到了2.44米,离打穿它还远着呢。

“德拉姆堡”直到美军停火前5分钟还在开炮,然后里面的美军毁掉了全部大炮。他们还在炮战中摧毁了日军25门炮,自身仅伤5人。

日军见这座炮台如此神勇,便将之宝贝似的收入掌心,还派驻了“武藏”号战列舰的残余成员驻扎,满以为也能让美军吃个血亏。

结果美军对自家的东西门儿清,打一开始就没去浪费精力动这个乌龟壳,等残局都收拾清楚了,才调来2000磅的巨型炸弹给它开瓤,一炮就震得要塞内的鬼子七荤八素,连顶部的炮管都给扬了。

这还不算完,美军随后派出工兵和LCM登陆艇,将3000加仑的混合燃料以及一个200多公斤的大炸弹运了上去,他们先给碉堡内部“灌肠”,10分钟后用炸弹将燃料起爆。

炮台里的鬼子连惨叫都没发出一声便坐了土飞机,四散的碎片飞出了近千米的距离,而熊熊大火和殉爆的弹药整整烧了2天才开始熄灭。

最后当然还要常规性乳法一下,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某种程度上其表面工事也有不少炮楼结构,只不过它们一般以升降炮台、观测用永备工事和装甲炮台组成,那质量比鬼子的砖头小炮台强了不知道多少。

或者我们可以换种说法,法国人是用挖空连片大山的方式,修了一个超超超巨型的炮楼群。

也正是因为在马奇诺防线上投入了太多的成本,法国人将自己玩得有点病恹恹的。德国人也确实头痛马奇诺防线那林立的碉堡群,他们没把握冲过这样的死亡地带。

最后德国人能成功,还是因为比利时人不靠谱造成的,他们相信自己的列日要塞坚不可摧。

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在二战时也是个著名的炮台群,苏军修筑了不少由巨型炮塔组成的要塞。

当时最有名的为“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它是个安装了双联装305mm大炮的和装甲炮塔的旋转炮台,攻击范围达到40千米之遥,下面还设了3层永备工事防御,弹药库放在地下30米深度。

德军后来在进攻塞瓦斯托波尔时,对这些巨炮群也是近乎毫无办法,损兵折将之下,只得调来了超级巨炮“古斯塔夫”、“卡尔”等来轰掉它们。

总的来说,炮楼这类东西不外乎加强型的大型碉堡罢了,只不过在中国时它们只需要略微坚固的砖墙就足够了,被“铁桶合围”、和“强化治安”封锁的八路军几乎没有重武器能对付它们。

而欧洲、太平洋的那些大炮台、大碉堡,面对的是相当凶猛的空地火力袭击,它们但凡不坚固,早就化成碎砖烂瓦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炮楼   欧洲   炮台   战场   工事   碉堡   火炮   亚洲   步兵   德军   日本人   日本   要塞   大炮   日军   随处可见   美军   二战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