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夷陵之战前,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还执意伐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备在曹丕篡汉建立魏朝后,也随即建立了蜀汉政权。在建国之初,刘备就面临着一个战略性的选择问题。那就是讨伐东吴或者曹魏的选择问题。在当时,曹魏篡夺了汉室江山。作为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口号的刘备,讨伐曹魏恢复汉室江山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可是东吴也同样与蜀汉有着深仇大恨。东吴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出兵袭取了荆州,并擒杀了关羽。东吴的背信弃义的举动,不但使蜀汉蒙受了沉重的损失,还让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遭到了破产。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刘备选择了讨伐东吴。在刘备决定讨伐东吴之后,孙权赶快向刘备求和,并且还让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写信劝说刘备。诸葛瑾详细的论述了伐吴与伐魏的得失,指出刘备的主要敌人是曹魏。但是刘备根本就不予理睬,继续进军,直至发生了夷陵之战。那么,刘备为何不答应东吴的求和,执意进军呢?

  一、关羽、张飞之死让刘备无法回头。

  在刘备的创业过程中,关羽、张飞是刘备最得力的助手。他们对刘备忠心耿耿,不顾一切的追随刘备,在战场上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关羽作为刘备手下最出色的武将,在曹操手下,不顾曹操对他的笼络。在白马之战中为曹操斩将立功后,便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的手下。他在镇守荆州期间,挡住了曹军的攻势,为刘备夺取西川创造了条件。

  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创造了军事史上有名的战例。他利用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水淹七军,以微弱的损失,消灭了曹魏三万精兵。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迫使曹操考虑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

  张飞是刘备军中与关羽齐名的将领。他和关羽一样威武雄壮,只是比关羽稍差一些。张飞在战场上,勇冠三军。在长坂坡之战中,他率领二十名骑兵,为刘备断后。张飞大声报出自己的名字,让曹军前来决死战,吓得曹军不敢上前。就这样,张飞保护刘备逃脱险境。

  在入川之战中,张飞率领先头部队,首先攻占江州,打开了西川的门户。随后,他和手下扫荡益州,攻占了大批的益州的城镇,与刘备在成都会师。在刘备占领成都后,他和诸葛亮、关羽、法正等人都得到了最高规格的奖赏。在随后的汉中之战中,张飞依然表现出色。他大败曹军中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使得张郃抛弃战马,率领十几人狼狈爬山逃命。

  可是,这两位被刘备当作左右手的将领,都因为东吴的原因死于非命。关羽是在襄樊之战中,被东吴袭取了荆州,在逃亡途中被东吴擒杀。而张飞则是在出兵东吴之前,被部下杀害,拿着首级投奔了东吴。

  因为关羽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的那批人的代表。这些人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也是刘备阵营中最忠实于刘备的人。刘备如果不能为关羽张飞报仇,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这会给刘备阵营造成极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管怎么说,都有必须为他们报仇的义务。

  同时,随着关羽的败亡,荆州的丢失,那些从荆州投奔刘备的人员也失去了故乡。这些人也同样强烈要求刘备出兵东吴,夺回自己的家乡。刘备作为一个集团的君主,也同样要考虑他们的意愿。

  二、东吴的求和毫无诚意,更加深了刘备的仇恨。

  东吴在刘备决定出兵的时候,也对刘备进行了外交斡旋。为了劝阻刘备出兵,东吴派出使者向刘备求和,还让诸葛瑾给刘备写信。但是,东吴的这种举动,只是它的一种外交姿态,根本就没有一点诚意可言。

  东吴向刘备的求和,只是一种简单的求和,只字未提如何解决双方的争端,也根本没有提到荆州的归属问题。而诸葛瑾的书信更是一种姿态,他是以个人的名义来劝说刘备。诸葛瑾在书信中反复向刘备指出,蜀汉的敌人应该是曹魏。可是他一不代表东吴官方,二没有提到如何解决双方争端。

  这就如同一个强盗,强占了别人的住宅,杀害了他人的家人。可是当受害人的家属回来复仇的时候,这个强盗却和受害人握手言和,还让受害人自己离去。试想一下,这种求和刘备怎么可能答应,他怎么会答应这样的条件?

  东吴之所以敢于这样对待刘备,是因为它已经做好了对付刘备报复的准备。在外交上,为了摆脱战略上的被动,防止遭受两面夹击,孙权向曹丕屈膝称臣。这样,孙权就摆脱了两面作战的局面,得以专心对抗刘备。

  在军事上,孙权起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在日后的战争中,陆逊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而且东吴在西线也准备了充足的兵力,实际上,在夷陵之战中,不算后方的兵力,仅仅战争一线的兵力,东吴就远远超过了蜀汉。这也是蜀汉无法突破东吴防御的根本原因。

  正是有了这些准备,孙权认为可以抵抗住刘备的进攻,所以才会采取这样的求和方式。这种求和在刘备看来,是对自己的愚弄,更加激起了刘备的怒火,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三、从伐吴和伐魏的综合考评来看,伐吴对蜀汉更有利。

  刘备在兴兵之前,曾经考虑过很长时间。在衡量伐吴和伐魏两者的得失后,终于选择了伐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伐吴要比伐魏更对蜀汉有利。

  首先,从双方的国力对比来看。在当时,魏国的国力最强,兵力也最强。而蜀汉在丧失了荆州的那支主力后,仅仅剩下蜀中的那支主力。这支主力只能运用在一个主要方向上,自然是打击弱敌为最好。那么,兵力比较弱小的东吴就成为蜀汉的第一选择。

  其次,从双方的形势来看。在当时,东吴已经向曹魏称臣。如果刘备攻打曹魏的话,东吴就可能会趁火打劫,攻打刘备的后方。而刘备攻打东吴的话,由于战场地形的限制,曹魏没有与蜀军交集的部分。因此,曹魏要不攻打东吴,要不只能袖手旁观。这样,刘备就避免了两面作战,只要专门对付东吴就可以了。

  第三,从战场地形来看。如果刘备出兵攻打曹魏,只能兵出秦川,这就要翻越险峻的秦岭。当时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就对秦岭的险峻心有余悸。他在勉强救出夏侯渊的余部后,说南郑就是一座天狱,而中斜谷则是五百里的石穴。对于能征惯战的曹操,秦岭尚且是这样一座天险。如果刘备北伐,这些昔日曹操的险阻则都落到了刘备的头上。

  而如果刘备出兵伐吴的话,战场形势则要好得多。蜀军位居长江上游,有长江水道作为补给通道,后勤的压力要减少很多。再加上整个战区都是山地,这对于以山地步兵为主的蜀军更是如鱼得水。假如刘备有得力的武将、谋士,采取水陆并进的战略,打败吴军不是不可能的。

  第四,从将领素质来看。在当时,蜀汉虽然损失了关羽、张飞、黄忠等将领,不过由于有刘备领兵,蜀军还是有强大的战斗力的。刘备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将领,他在与曹操交战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遇上曹操胜败不可知,像曹操手下的将领则没有可惧怕的。

  曹魏阵营中的曹操虽然已经去世,但是由于长期的积累,曹魏还是拥有众多的军队,还有大批优秀的将领谋士。相比于曹魏,东吴则差得多。东吴的老将吕蒙已经病逝,在当时东吴,刘备认识的将领中,没有一个是刘备的对手。接替吕蒙的陆逊则名不见经传,不孚众望。因此,刘备对于战胜东吴还是有信心的。

  第五,战役胜利后的战果来看。如果刘备出兵秦川,打败了曹魏,得到的战果也不理想。这是因为,关陇一带经过长期的战乱,百姓死伤惨重。剩下的人口或是流失逃亡,或是被曹魏强行迁移征调。这使得这个关陇一带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当年,刘备夺取汉中的时候就面临了这种情况。刘备动员了蜀中的全部资源,终于击退曹操,夺取了汉中。可是曹操对汉中采取坚壁清野,将那里的人口全部迁走,使得刘备得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汉中。如果刘备出兵秦川,即便获胜,也跟夺取汉中是一样的情况。

  而出兵荆州则完全不同。荆州的人口、物产要远比秦川多,而且这里经过刘备的长年经营,有着一定的统治基础。如果夺取荆州,刘备能够迅速恢复自己的统治,补充战争的消耗。从这一方面来看,伐吴的收获要比伐魏强得多。

  结语:

  在刘备伐吴之前,对伐吴和伐魏的利弊进行了长时间的考虑,最终选择了伐吴。这个考虑,是审慎严谨的,将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了进去。因此,蜀汉上下,对伐吴的胜利都抱有信心。虽然有一定的反对意见,也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

  而东吴则早就在杀害关羽,夺取荆州的时候,就对刘备可能的报复做好了准备。东吴向曹魏称臣,选拔优秀将帅,集中一切可能的兵力。正是在这种准备下,孙权认为可以抵挡住刘备。所以,孙权对刘备的求和,只是单纯的求和,根本没有其他条件。这种行为是刘备不能容忍的,因此,刘备当然拒绝了孙权的求和,加速发动了夷陵之战。




孙权求和交凶,反而刘备不同意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刘备有难言之隐。

三国是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而关羽,张飞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一个人少了膀臂也就凶不起来了,甚至成之废人。

同时即使刘备内心同意孙权的求和建议,面子上也不能这样做,也就是这面子让刘备下不了台,虽史记上没有桃源结义这一说,但三人的关系情同手足这是事定,有记载。为了利益放弃两兄弟的仇恨,刘备太难了。

刘备怎么可能同意孙权的建议呢?这不是自己打脸吗?那不怕寒了天下人的心,说刘备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家伙,所以刘备宁可放弃大的政治方略,事实上是拼命,犯了兵家大忌,乱了大谋。

无论诸葛亮,赵云等怎么劝都无效,诸葛讲如法正在可以劝阻刘备出兵,自己无能为力。

带着情绪出兵,心浮气躁,夷陵之战必输,事实上输了,而且输得很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刘备眼睛红了,一天也不肯,与孙权誓不两立,曹操笑了…。






因为刘备伐吴的目的没有达到,也就是还没有完全夺回荆州。

先更正题主一个错误,刘备攻下了东吴大片土地,并没有。刘备最后只进军到夷陵、猇亭一带,不要说东吴的大本营江东扬州,就连关羽丢失的左荆州都没完全夺回来。双方的局面甚至没有回到关羽失荆州之前。刘备怎么可能就此罢手?

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伐吴是为关羽报仇,还写率领七十万大军要灭尽东吴。这都是胡扯。为关羽报仇只是个幌子,七十万大军子虚乌有,全灭东吴更是不可能。刘备的目的只是夺回荆州,至少蛇是关羽丢失的左荆州,进一步则是当年割让给孙权的右荆州,如果能全部将荆州收回,刘备自会收手。

刘备的全盘战略是什么?就是隆中对的目标。横跨荆州、益州,候天下有变,两路出兵,进取中原。因此,拥有荆州、益州是刘备的基础,他不能丢。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自己率军夺取益州。此时,眼看刘备势力做大,孙权如果不出手之后就可能会被边缘化,因此作势要攻打荆州。刘备那时正与曹操争夺汉中,无法与孙权翻脸,不得已将长沙、桂阳划给孙权,也就是右荆州。刘备自己继续保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也就是左荆州。这是迫不得已。

而由于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攻打曹操,此时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不可能两路并进一起攻打,因此,关羽只是出荆州一路,也就给了孙权可乘之机,所以乘机攻取左荆州,擒杀关羽。此时刘备彻底失去荆州,隆中对的战略基础便不复存在。所以,刘备为了恢复隆中对的条件,发动伐吴之战,目的不是灭吴,他也根本灭不掉,只是为了夺取荆州,不仅是关羽失去的左荆州,还包括当时划给孙权的右荆州。

此时孙权是什么态度?其实跟当时自己逼刘备交出荆州时的状况相似。不愿意给,但又不敢跟刘备硬拼。因为如果真的拼起来两败俱伤,肯定让曹丕坐收渔翁之利。但是他也有底线,他最多也就只能将从关羽处夺取的左荆州让出去,而刘备的胃口显然不止于此,他要一并将右荆州拿下。所以东吴军采取的战法就是且战且退,基本只采取防守,不主动进攻,防得住就防,防不住就退。可以说在这段路上,只要刘备撤兵,孙权这边肯定也撤了,双方立刻在撤军处形成新的边界,相安无事。但是,当刘备打到夷陵、猇亭时,已经逼近左右荆州的边界,再退,左荆州就全丢了,进而刘备一定会继续夺取右荆州,所以此时,东吴主帅陆逊才发动了第一次攻击。因为夷陵这边是东吴的底线了,不能再让了。可以说一举击败刘备是有偶然因素的。但是其实双方都明白,不能接着拼下去。所以其实刘备并没有被全灭,只是主力部队受损,还能重新集结继续战斗,但是刘备立刻退走了。因为他知道不能拼,打不赢硬拼自己后方也危险。而孙权这边也一样。陆逊见刘备撤兵后完全没有追赶而是立刻赶回去防范曹丕,而此时曹丕也确实乘双方交战发动了江陵之战意图夺取江陵。陆逊率主力及时赶回,未让曹丕得逞。

所以,刘备的目标是荆州,荆州未拿下来,不可能在自己占优的情况下撤兵。但只要主力一败,势必不会硬拼,立刻退走了。




阿呆认为,刘备错过了一个最好的机会。

刘备自从夺了汉中,战胜了曹操,称王汉中之后,有些膨胀了,忘了自己姓啥了,以为自己翅膀硬了。

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旗号,发起的讨伐东吴的夷陵之战,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受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诸葛亮更是痛心疾首,但是,反对无效。

刘备坚持要这样做,一是想彰显自己的权力,不再是个言听计从的无主见之将,而是蜀国的一国之君。二是想涨面子树威风。以往一直求着孙权,如今也是君主了,让孙权臣服。三是想表现一下仁义,兄弟被杀,不报仇说不过去。

说白了,刘备是想耀武扬威,扬眉吐气。

孙权求和,送还凶手、送还孙尚香、送还荆州。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第一、孙权服软了,目的达到了。

第二、孙刘联盟重新修好,再好不过的事情。

第三、规还荆州,东边的战略要地获得了。

第四、关羽的仇,也有个交代。

第五、孙尚香回来,多了个人质。

第六、这是个台阶,是个梯子,顺势收兵,有面子有实惠。

这么好的事情,刘备却拒绝了。为什么?

膨胀了,以为自己有横扫天下的实力了。不愿意维持三足鼎立的局势,想一统天下,成就霸业。

阿呆要说的是,刘备脑子进水了,把幻想当事实了。即使刘备灭了孙权,占领江东。他的日子也不好过。江东是孙家三代基业,能服你刘备吗?光后院起火就让你招架不过来。更别说曹操专心对付你一家。刘备也是站不住脚的。

刘备太心急了。想一口吃个胖子,却把自己给噎死了。




刘备东征之初,进展十分顺利,很快就攻破了巫和秭归。

东吴举国惊骇,紧急向蜀国求和。

然而,刘备拒绝了东吴的求和,坚持东征。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东吴的求和

221年七月,刘备东征。

很快,蜀军攻破吴将李异把守的巫和陆逊所守的秭归。

东吴紧急求和,并让诸葛瑾写信劝刘备息兵。

尽管东吴求和的条件,史未明确记载,但由诸葛瑾的信件看,其求和条件基本可以确定。

诸葛瑾指出:关羽之亲,比先帝怎样(当时,刘备集团宣称献帝遇害,所以称献帝为先帝)?荆州大小,比海内怎样?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决策易如反掌!

从诸葛瑾信件的内容可见,他清楚地认识到:刘备东征,一为报关羽之仇,二为争夺荆州。然而,信件也明确显示出:东吴求和,但一没有所谓交出凶手,二不打算割让荆州。

而从劝刘备息兵一事看,东吴做出的让步是:承认刘备对固陵郡(战前,孙权将巫、秭归二县从宜都郡划出来,设立固陵郡)的占领。

东吴知道刘备的核心诉求,但并不满足其核心诉求。

显然,刘备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当然,对刘备这样的枭雄来说,其进退,还要依据其对形势的判断。

对曹魏立场的判断

孙刘相争,曹魏的立场自然举足轻重。

原本,刘备曾试图缓和与曹魏的关系。

东征前,刘备曾派遣使者吊唁曹操,试图缓和双方关系,然而,因为曹丕称帝,这一企图无法实现。

因此,刘备原本最担心的,是曹魏的立场。

当时,孙权主动向曹魏称臣,以争取魏国的支持。

接受了东吴称臣的曹丕,一开始也确实有攻蜀之意。

然而,刘晔指出:孙刘交兵,是曹魏之福!现在是孙权不想打而刘备非要打!如果我们攻蜀,刘备必然结束与东吴的交战!这于我不利!

因此,曹丕确立的方针是:安坐以示天威,一面继续挑动吴蜀相争,一面抓紧时间“敲竹杠”,要求东吴做出遣子为质等让步,加强对东吴的控制!

显然,孙权虽愿称臣于曹丕,但绝不希望以子为人质,接受曹魏的控制!

因此,尽管孙权拖延时间,与曹丕做出各种周旋,但谁都知道:这种虚与委蛇长久不了,魏吴关系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此后,曹丕干脆集兵于江北,托名是助吴攻蜀,实际上是给东吴施加压力!

时间,对孙权是最不利的!

孙权主动与刘备求和,其实并非出于对刘备的畏惧,主要是出于对曹魏立场的担忧!

而对刘备来说,只要曹丕不在西线集结军队,汉中就无忧,刘备只要在秭归筑城,即可稳固后方,(当时上庸等地已为曹魏夺取,秭归北面受到曹魏威胁)!

因此,刘备一面在秭归筑城(长达半年),一面静观形势变化。

对双方战斗力的判断

同时,从战斗力的角度来看,刘备也有充分的信心。

当时,吴蜀双方都出现了指挥换代的情况。

刘备方面,关羽、张飞、黄忠已经去世,马超病重;东吴方面,吕蒙、孙皎、蒋钦等人也已去世。

而从东征第一阶段的表现看,蜀军的战斗力看起来是胜过吴军的。

东吴特意对固陵、宜都防御做出调整,安排陆逊、李异等新一代将领居前防御。

然而,蜀军的吴班、冯习等新一代将领,却沿三峡进兵,连续击败李异、陆逊,夺取了巫、秭归。

看起来,吴军没有什么了不起!

同时,当时的吴军,在陆逊的指挥下正连续后撤。(从当年七月到次年正月,七个月的时间里,陆逊接连退却五六百里!)

此为陆逊的主动退却,目的是将刘备诱入施展不开的地形。

然而,从当时刘备的视角来看:陆逊,没有什么本事嘛!

所以,在刘备看来,在经营好秭归后,继续增兵,击破东吴是有相当把握的!

对荆州形势的判断

刘备还有一个期待:荆州形势。

对刘备来说,南郡、南三郡,是他们的“革命老区”。

刘备、关羽曾治理这些地方10年之久,甚得人心。

相比之下,荆州则自刘表时代起就与东吴相争多年,彼此仇视。

果然,刘备东征发起后,在马良的联络下,武陵等地的五溪蛮接受其招纳,起兵相应,相邻各郡也都呼吸相通。

显然,在刘备看来,加强工作后,荆州地区可能出现更多支持刘备的力量!

连续失误

可以说,刘备在秭归时,总体形势对其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对曹魏其实更有利)

然而,刘备对形势的误判和接连失误,使其陷入败局!

首先是:荆州形势并没有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孙权重用归降的刘备荆州将吏,请出当年留典荆州的潘浚来稳定荆州。

在潘浚等人的帮助下,孙权纳降政策的效果很好,除五溪蛮叛乱外,其余地方都逐渐稳定。

而五溪蛮牵制了步鹭的1万军,但其危害基本得到了控制。

接着,孙权的忍辱负重,使曹魏很长时间没有动静。

七月,刘备拒绝求和;八月,孙权屈尊降贵,在因屈辱流泪的徐盛等人面前接受曹丕所遣使者的册封;随后,面对曹丕遣子为质的要求,孙权指天发誓,表示一定遣子为质,并以十二月为期!

孙权的忍辱负重和虚与委蛇,活活拖了大半年,刘备坐不住了!

接下来,刘备错误的大举进兵,使自己陷入了彻底被动!

222年正月,在退到夷陵地区后,陆逊“突然变强”,停止退却,并让宋谦在夷陵道攻破蜀军5座营寨,斩杀其屯将,由战略退却转入战略防御。

此时,如果刘备继续率大军在秭归,让吴班等人在前线与陆逊僵持,情况未必会不利。

黄权也建议:我们东下,进易退难,不如让我在前面观察形势,如果有利您再进军!

然而,刘备不听,亲率大军在吴班、陈式后推进,一头扎进了施展不开的地形中!

当刘备行军纵队被拉长,被迫连营数百里时,连远在北方的曹丕都认识到:刘备败了!


总的来说,攻占秭归后,形势对刘备依然比较有利。

外交上,曹魏虽名义上与吴联合,但“蜀远吴近”(刘晔所言),曹魏在“鼓励”吴蜀交兵的同时,将外交、军事压力施加于吴,企图借机加强对吴的控制,甚至攻吴。(夷陵之战结束次月,曹魏即三道伐吴,可见其在该方向准备已久)

军事上,蜀军士气正旺,连续取胜。而东吴的新任指挥官陆逊恩信未立。而且,因为要在漫长的防线防备曹魏,东吴对夷陵前线已经难以增兵。

政治上,东吴在荆州的统治不稳,荆州仍有相当支持刘备的力量存在!

因此,在东吴求和没有满足刘备核心诉求的情况下,刘备不接受求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形势的发展,是动态的。

孙权虽不善军旅,但不失为一代雄主。

他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启用荆州降吏,稳定荆州形势;又以其在政治上的老道,与曹丕不断周旋,拖延时间(这些可能还是和“猾虏”刘备学来的呢);军事上,信任陆逊,并以各种方式加强陆逊的权威。

反观一贯以忍辱、“猾”见长的刘备,则在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下,接连失误,使自己一步步陷入败局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东吴   益州   秭归   蜀汉   秦岭   汉中   荆州   襄樊   目的   兵力   将领   凶手   手下   主力   大片   形势   土地   战略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