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喜欢事的诸葛亮一般去总结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
1.事实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面对多尔衮和吴三桂在军事力量上的双强联手,既有明王朝最核心军力,又有新崛起的游牧高素质兵马;在对战吴三桂时,兵力消耗巨大,而此刻多尔衮骑兵突然加入,面对古代最优秀的机动部队,李自成兵马疲倦至极,从而溃败而逃。
2.间接原因在于,闯王部下本是流氓军队,李自成没有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能收纳国土上的各阶层精英以为己用的胸怀,到处以自己的民兵为中心,一路烧杀抢掠,一路走来不曾给自己留下政治补充的后方支援力量;可谓大逆不道。
3.个人心理素质太差,败后没有重新构建自己再来一次的心墙,没有像刘邦一样的抗击打能力。
4.对政治的认知不够,吴三桂的老婆,这样的政治资本,被他玩坏了;还有进入京都,依旧大抢大杀成性,逼出了太多的政治敌人。
确实,李自成前期的命运相当不错,也会让很多人觉得,他可以坐稳江山的,可是后期的一系列举动,又让他丢掉了江山。
如果没有李自成,京城不会那么容易陷落,清军也是打不进关内的。而最后的胜利果实被满清窃取,李自成什么都没有捞到,还成了满清的嫁衣。
在起义的过程中,李自成曾多次面临险境,数年间,常常被明军击败,但起义军总能死灰复燃。面对明军,李自成可以东山再起,为什么被清军击败后,就一蹶不振了呢?
明军无法将其赶尽杀绝,两线作战,疲于奔命
对于崇祯而言,李自成是他的心腹大患,杨嗣昌曾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总体来讲,农民军的威胁要大于满清,满清好歹还有个山海关阻拦,而且满清也从未攻破过山海关。如果不是后来吴三桂的投降,满清也必定无法进入关内,然而,不管崇祯帝多么努力剿杀李自成,这支农民起义军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史料记载:
“杨鹤抚贼不效被逮,洪承畴代鹤,张福臻代承畴,督诸将曹文诏、杨嘉谟剿贼,所向克捷,陕地略定。而山西贼大盛,剽掠宁乡、石楼、稷山、闻喜、河津间。”
崇祯四年,猛将曹文诏等人平定了陕西叛乱,而山西贼寇兴盛,明廷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剿匪,却总是东边不亮西边亮。而且之所有叫流贼,就在于这些起义军经常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想彻底剿灭起义军,绝非易事。
崇祯八年,卢象升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崇祯赐予尚方宝剑,卢象升由此大权在握。在卢象升的统领下,明军连战连捷,农民军的实力被大幅缩减。崇祯九年,卢象升会师祖宽、祖大乐、罗岱的部队,在七顶山大败李自成的骑兵部队,李自成的部队几乎被全歼。
就在卢象升剿匪的关键时刻,辽东情势危急,京城戒严,卢象升被要求北上戍卫京城。卢象升离开后,起义军死灰复燃,继续兴风作浪,之后更是发展迅速,愈发难以扑灭。
而且明末崇祯帝面临的可不止一支起义军,前有王二、高顺祥,后有李自成、张献忠,尤其张献忠,后来还建立了大西政权。
这种状况屡见不鲜,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崇祯手下就那么几张牌,他总是要拆东墙补西墙,再拆西墙补东墙,这样来来回回,根本无法彻底剿灭农民军。常常是在最关键时刻,满清攻了进来,崇祯只得抽调剿匪的部队去对付清军,两线作战让明军疲于奔命,明军根本无力剿灭农民军。
明末对百姓剥削太过严重
为了解决钱的问题,崇祯开征三饷,辽东打仗需要钱,就征收辽饷,内部剿匪需要钱,就征收剿饷,练兵也需要钱,就征收练饷。加之崇祯那几年年景不好,干旱、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不停地折腾着中原大地的百姓,令其不堪重负。
史料记载:
“神宗末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初再增百四十万,总名辽饷。至是,复增剿饷、练饷,额溢之。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万,民不聊生,益起为盗矣。”
没有饭吃,朝廷还剥削严重,于是乎大家都投奔了起义军,这也是起义军总能死灰复燃的原因之一。李自成被击败多次,但只要他振臂一呼,总会有众多追随者,这并非李自成有多高的水平,而是百姓没有活路,才不得已成了流贼、草寇。
不仅如此,明军军饷总是不能按时发放,而且军中贪腐、吃空额行为严重,很多士兵也活不下去,随即投奔了农民军。崇祯征收的赋税越来越多,那么百姓没有饭吃,去参加农民军的就更多,由此恶性循环,愈发不可收拾。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吃饱饭,那么平定内部叛乱,也是痴人说梦。自古至今,只要有口饭吃,中华大地的百姓就不会造反,假如崇祯能解决钱的问题,不从百姓身上割肉,那么起义军才有望解决。
李自成攻破京城,明朝灭亡,那么自然这些三饷、赋税也就暂时消失了,毕竟那时候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满清击败李自成,占据京城之后,也是做了一些安抚百姓的工作,因此,李自成东山再起就相对困难一些。
孙传庭没有乘胜追击,留了李自成一条命
史料记载:
“承畴、传庭合击于潼关原,大破之。自成尽亡其卒,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其年,献忠降,自成势益衰。”
崇祯十一年,明军在梓潼大败李自成,洪承畴、孙传庭在潼关再次击溃李自成,李自成几乎成了光杆司令,他带着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人,逃到了山中。
这大致是李自成最狼狈的时候,百万大军,被杀得只剩下十八人,如果孙传庭再进一步,想方设法杀掉李自成,那么农民军想要再次复盘,估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明军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当然其中还以很多问题在掣肘这些将领,比如崇祯的疑心,比如那些文臣的流言蜚语、无时不刻的党争,再比如满清随时随地的威胁。
孙传庭的能力再强,也解决不了这众多问题,他只是一员武将,他也必须服从上级命令,奈何这剿灭李自成的好机会,就这样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就这样,李自成打进了京城,并占领北京四十二天,但是,他却只当了一天皇帝,那么,这些天他都干了些啥呢?
很多人说,李自成一共当了四十二天皇帝,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李自成并不是只当了四十二天皇帝,而是他只在北京待了四十二天。在一片石之战(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不是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对手,于是被迫撤往西安。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被攻克,历经二百七十六年、十六帝的明帝国结束了,也宣告着改朝换代的开始。
可惜李自成并非京城的新主人,他这一路折腾,不仅没有坐稳江山,反而给满清做了嫁衣。李自成只在北京潇洒了四十二天,为何时间如此短暂,这段时间内,李自成在北京究竟做了什么?
羞辱百官,拷打群臣
崇祯即位后,废掉魏忠贤,随后东林党一家独大,这些文官表面上仁义道德,背地里一肚子男盗女娼。在京城危亡之际,崇祯曾下诏,召群臣商议对策,没想到这帮大臣一个说话的都没有,一个个趴在地上呆若木鸡。
等到李自成进了京城,大多数官员随即投降了李自成,随手将崇祯抛于脑后。这当然也并非都是崇祯的责任,从朱元璋开始,皇帝们大多没有把官员当回事,是想杀就杀,想如何就如何,使得群臣在朝廷任职没有丝毫归属感。
在改朝换代之时,这些倒戈投降的官员,自然也没有什么罪恶感可言。官员们认为,李自成如果成了皇帝,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换了个老板,只要他们足够听话,还是可以保住荣华富贵的。
如果是一位明君当政,大概这些官员的愿望可以实现,但李自成并非善类,且他也不乎这些官员的性命,他入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抢钱、抢东西。
史料记载:
“自成不出,群贼争戏侮,为椎背、脱帽,或举足加颈,相笑乐,百官慑伏不敢动。”
大学士魏藻德率百官入宫朝贺,本以为李自成会以君臣之礼相待,没想到却被群贼戏耍。这就叫成王败寇,李自成落魄之时,曾被明军杀到仅剩十八骑,狼狈躲入深山,而此时的李自成早已改头换面,成了百官的主宰者。
群贼争相戏耍官员,有的抢夺官员的袍服和帽子,有的对官员拳打脚踢,笑声此起彼伏,而官员们根本不敢反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对于百官被侮辱,李自成也不加阻拦,不久李自成出场,开始颁布任命书。
这些明朝旧臣将耳朵竖得高高的,生怕听漏了名字,很快任命官员的工作结束了,被授予官职的人很少,剩下的八百人全部被送到了刘宗敏这里。
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头号悍将,立下不少战功,但刘宗敏为人也相对残忍,为达目的也是不择手段。这八百个官员被送到刘宗敏这里,就成了板上的鱼肉,剩下的只有无情的拷打和折磨。
史料记载:
“其余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
拷打这些官员,不是为了所谓的道义,而是为了钱,为何李自成能在京城搜刮出那么多三千多万锭白银,就是源于这些官员的“付出”。
虽说李自成得到了数不清的财物,但也犯下一个大错,那就是得罪了士大夫阶层,犯了大忌。要想改朝换代,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争取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他这一番折腾,明朝旧臣死走逃亡,他这个皇帝也就做不长了。
东汉末年,荆州刺史王叡被杀,刘表继任荆州刺史。刘表很有水平,他独自一人进城,不久之后,荆州就成了他刘表的地盘,据地数千里,军队十余万,且成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为何刘表只凭借一人就能收复荆州,主要就源于刘表结交了当地的世家大族,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才能控制整个荆州。
很明显,李自成并不太清楚这个道理。
烧杀劫掠,失去民心
除了折腾官员,这些农民军也将目光盯向了老百姓,本来都是贫苦人出身,眼看攻下了京城,那么就挑最实惠的来吧,于是一场残酷的烧杀劫掠就此开始。
史料记载:
“贼又编排甲,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到了何时何地,倒霉的总是老百姓。除了财物,遭殃的还有百姓家中的妻子、儿女,甚至这些贼人要求五家供养一人,百姓无法忍受,上吊而死的人随处可见。
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何李自成手下的农民军这么多?主要在于李自成有个靠谱的口号,那就是“均田免赋”,可是李自成进了京城,就不管不顾了,放纵手下胡作非为,这民心也就跟他李自成没有什么关系了。
民间传说,李自成进京要求天天过年,天天吃饺子,饺子哪里来的,还不是抢来的!
朱元璋统一天下之时,就严令军队,所到之处禁止骚扰百姓,徐达军队攻克城池,总能保证百姓不受影响,所以朱元璋才能如此迅速地摆平元朝。可见民心还是很重要的,纵兵掳掠、没有顾忌,这样的军队是无法长久的,如此这般,李自成的皇帝宝座就成昙花一现。
纵容刘宗敏胡来,伤了吴三桂的心
李自成攻下京城后,大明算是完了,但他还有几个强大的敌人,一个就是吴三桂,一个就是虎视眈眈的满清。当时,吴三桂还在勤王的路上,之后得知消息,京城沦陷,崇祯自缢身亡,吴三桂手下的这支部队,成了没妈的孩子。
吴三桂手下的这支部队,是最后的关宁军,尽管国破家亡,但这支部队仍然有较强的战斗力。而且吴三桂镇守着最重要的山海关,吴三桂的决策,关系着整个局势的走向。
李自成要想占据京城,那就必须拉拢吴三桂,假若吴三桂投奔了李自成,那么清军想要入关,还是极其困难的。可是李自成没有这么做,刘宗敏不明所以,将吴三桂的爱妃抢走了,原本吴三桂是想投奔李自成的,但得知消息后,马上投到了清军麾下。
可谓一招棋走错,满盘皆是空,当然了,吴三桂并不一定是为了他的小妾,其中还由于他的家人被折磨和拷打。逼走了吴三桂,局势即刻急转直下,对李自成便极其不利。
如果没有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军就入不了关,而满清得到了吴三桂,也好比如虎添翼。在两方夹击之下,李自成在一片石败下阵来。
迫不得已,仅剩三万人的李自成只得退回北京,当然,北京也是保不住的。但在撤出北京之前,李自成还是过了一把皇帝瘾,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三十四口,称帝后的第二天逃往西安,这四十二天的荒唐也就宣告结束了。
数年间,李自成多次绝境逢生,东山再起,其中一个基础因素,就是他必须活着。只有李自成活着,他才能以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集结部队,如果李自成死了,这些起义军将很快变成一片散沙。
史料记载:
“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
公元1645年,清军穷追猛打,李自成连战连败,到了九月,李自成路过一片村寨,就亲自带着二十人去抢吃的,结果被村民所捆住,勒死了。具体李自成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得而知,有很多种说法,但李自成的确是死了。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李自成一死,起义军群龙无首,变成了没头的苍蝇,如果李自成还活着,东山再起也并非不可能。毕竟当时百姓仍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到处都在打仗,但李自成已死,一切都飘散如烟。
李自成、崇祯都为满清做了嫁衣,崇祯两线作战疲于奔命,毫无效果,而满清则同样多线作战,就可以问鼎中原,统一天下。
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也有人心的险恶,当然更重要的是人口因为战争急剧减少。人少了,田并没少,于是粮食供得上了,老百姓也就失去了造反的动力,毕竟他们还是很温和的。
中国共产党人有一句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李自成的失败有许多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根基不牢,也就是在没有赢得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下,被内外敌人联合剿杀了。
比较一下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
朱元璋和中国共产党都可以算作是领导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
其他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失败了。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宋江、方腊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总结一下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一,没有稳定的基本盘,也就是说没有坚决支持自己的根据地。遇到困难和挫折没有从头再来的本钱。
没有稳固的战略大后方,冒然进取侥幸获得胜利。成功来的迅速,失败来的也快。
二,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比占山为王的强盗只强一点点。虽然提出了一些分田地,分粮食的主张,但只是一时的痛快。
每次胜利分完东西,人一走一把火。完全没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当回事,不把自己当作这片如此多娇壮阔山河的主人。只知道破坏和享受,不懂得建设和发展。
三,没有大格局。不懂得政治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个道理。
在京城政权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四面树敌。把本来可以做为盟友的吴三桂推向了敌人。
眼光狭窄,看不到关外的满人正蓬勃兴起,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四,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初心。
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奢淫逸,内部各个小山头争权夺利,造成了互相伤害不能团结一致对外。
不能更多的发动普通老百姓站在自己的一边。
历史上所有的统治者,谁看轻了人民最后都要归于失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李自成集团却有一个弱点,那就是缺乏一个高效有力、战略规划得当的参谋团体。李自成进北京是带着报复的心理进北京的,这也是农民起义军的通病,既对被他们征服的前朝官员大开杀戒,李自成比以往的农民起义军做的更甚,失去民心支持是他最后命亡九华山的根本原因,吴三桂只不过是趁势而为,李自成的失败是必然结果老舍先生在茶馆中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清朝虽然不好,民国也不见得能好到哪去,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政府,而不是需要一个比前朝更不好的政府。他虽有所谓牛金星之流,但是却决不是可以和孔明、刘伯温等谋略家相比的,甚至连李善长也比不了。因此李自成集团一直是一个缺乏长远规划,只知道杀官劫富,四处游击的队伍。而这就是所谓的流寇主义,是注定没有办法正常成长、壮大的——他能得势只是凭借了有利的时机而已。即所谓其兴也勃焉。由于李自成的长期流动作战,长时间执行避实击虚的战术。导致其缺乏有效的、巩固的根据地!而没有一块可靠根据地的后果便是:假如形势有利,进军顺当自可形成势如破竹之势,尽显其打击的突然性。而且没有根据地的拖累,也使其少了后顾之忧,从而更有利于集中全力予以突破。
但是假如形势逆转了,有利时机丧失了,那么没有巩固根据地的缺点,就将暴露出来。没有根据地将会使得李自成集团,缺乏持久、有效的可靠人员与物资补给,从而不利于其实力的恢复。况且有了巩固的根据地,更可以将其作为攻取天下之前的“雏形政权”来治理,从而锻炼出一批有能力的官僚队伍,也可以培育出执政经验。便利于日后推而广之,用于治理天下。
也因此李自成才在后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才有了以西北为家,将其打造成后备基地的行动!但是西北地区早已不是当年秦国凭之雄起、汉高祖借之吞并天下时的状态了,由于土地的贫瘠、资源的匮乏,在事实上这里已经不适合作为李自成的安身立命之所了!
单凭西北之地是不足以供养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因此在建都西安、建国大顺之后,李自成就必须挥师向其他地区进军。而西南的四川已经成为了“大西王”张献忠的天下,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朝余部的势力仍很强大。因此李自成便做出了直取灾难仍很深重的中原的决定。正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所以李自成认为可以趁明朝疲敝之时,直捣明朝的统治中心——北京。试图在夺取了北京之后,再利用北京的政治地位及其影响力,传檄而定天下!然而李自成却忽略了关外清军的勃勃野心,没有看到即使明朝再腐朽,但却一直在拼死阻止清军入关的事实。彼时的局势是:明朝內外受敌,内无充足的粮饷支配,外乏老成谋国的干才支撑大局,正在依靠残余之力苦撑危局,力图避免亡国的噩运。而关外清军也正在被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牵制,一时尚无法突破山海关!假如不是李自成轻易攻破北京城的话,则明政权、清政权、顺政权三方暂时平衡的局面,就不会被轻易打破。而明朝也再无余力进剿李自成了,至于清军也不能趁着明朝中央覆灭的混乱机会,轻易入关扫荡李自成和明朝残余力量!李自成自起事之后,曾经归附于闯王高迎祥,在高迎祥阵亡之后,李自成继承了其闯王的名号和队伍。其后因为内部权力争夺之故,李自成和另一个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的矛盾激化了。最终双方因此而分道扬镳,张献忠和李自成之间的心结就此种下!此后的张、李两支农民军,便走向了分别建功立业的道路,导致了农民军作为整体的力量被分散了,他们已经很难再合作了。此外李自成在反明期间,大肆诛杀明朝宗室王侯,还毁坏了明朝皇帝的祖陵,从而与明朝势力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只要李自成活着,南明政权就绝对不会与其合作。因此到了清军入关之后,李自成一路败退之时,南明才会不仅不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以此为喜,甚至妄图“联虏灭寇”!而清军在入关后,更是将李自成视为洪水猛兽,必欲灭之而后快。清军也是打击和灭亡李自成集团的主力之一,而另一主力则是吴三桂那样的明朝降将!
同时,反观李自成入京后的作为。不仅没有自我约束自己,恢复社会生产,也没有提高农民军的战斗力与军队的素质,或是早年起家时的作为,得到更多人的拥护。而且也没有管理好自己的部下。部下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并没有得到惩处。劝降吴三桂归降不成,就动用武力,派兵攻打吴三桂军队。结果没能攻下,并没有及时反思自己的兵败的原因,而是恼羞成怒,一怒之下杀了吴三桂一家老小34口人。使得吴三桂彻底倒向清军。最终被吴三桂与多尔衮联手打败了。此后,在清军的步步追击下,,李自成节节败退,最终于1645年彻底的失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之败,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特别是其团队领导能力不强、对外树敌过多、战略规划失当!因此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才会昙花一现,很快便灭亡了!
我是这样认为,凡当皇帝坐江山者,必须以心系天下苍生为已任,为自已的子民过上好日子,才能国泰民安。李自成的初心是好的,被百姓尊称为闯王,民间流传着开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之说,进京之后,忘了初心,开始贪图享受,放纵官兵奸淫掳掠,把旧宫庭当自已的享乐窝,把京城当手下作官兵的发家之地。按照他的作派和习气,只能当个山大王,无能称皇称帝坐江山。
更重要的是他无文不化,虽有匹夫之勇,但无治国之财,更谈不上治理天下的深谋远虑,且心怀狹窄,把旧皇妃子居为已有,甚至把三海关总兵吴三桂爱妻陈圆圆奸污,迫使吴三桂倒戈,于是点燃了自身毁灭的炸药包,这就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4-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