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民间一直盛行“四川填陕西”的传说,真实的史实是怎样的?

这个说法符合史实,但是片面了。四川只是汉中迁入人口的来源之一,其实还有“湖广填汉中”的说法。

而且,与汉中毗连的关中、安康、甘肃省、湖北省乃至河南省,以及中部、东部沿海地区,也是汉中人口迁入的主要来源地。

为什么汉中的迁入人口来源这么复杂?

一.汉中吸引人口迁入的自然条件

人口的迁移,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汉中的人口迁移现象,也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资源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其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南面与四川毗连,西接甘肃,东面通往湖北。

汉中位于连接南北的接合部,自古就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

在历史上,汉中多次是南北政治势力争夺的焦点地带,成为军事前线,战事频繁。

古代汉中是秦蜀之间栈道的交汇点、总枢纽,例如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米仓道等栈道。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这些栈道在古代长期是官方驿路,担负着沟通输送南北人员、商旅、货物往来的重要角色。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刻影响着汉中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活动。

汉中作为连接西南与西北的天然纽带,与北面的关中、南面的川蜀的地缘关系源远流长,人口流动密切,因而兼有秦、蜀风情。

曾到汉中游历过的北宋诗人陆游,对此总结为:“城郭秦风近,村墟蜀语参。”

历史上长期将汉中和四川北部地区融为一体,纳入同一个行政区管辖。

例如北宋时设置川峡四路,也是“四川”之名的来历,其中汉中隶属“西川路”管辖。

元代中统三年(1262年),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将其分成陕西等处、四川等处两个行中书省。

为了加强对川蜀地区的控制,防止历史上蜀地多次割据、对抗中央王朝的现象发生,开始在汉中设置兴元路,由陕西行中书省管辖。从此,汉中脱离四川,归属陕西省管辖至今。

由此,更加彰显了汉中连接南北的战略区位特点。

二,丰富、优越的自然资源。

汉中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中部为平原。

这里植被广袤,树木茂密,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水的发源地,水资源充足,水利工程修建较早,稻麦两熟,具有优越的农耕条件。

因而,汉中自古以来物产丰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被誉为“西北小江南”、“天府之国”。

《华阳国志·汉中志》中记载:

“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

《全宋文》中记载汉中的农业状况:“平陆延裹,凡数百里,壤土衍沃,堰隶棋布,桑麻粳稻之富引望不及”,“川陆宽平,鱼稻丰美”,一派鱼米之乡景象。

这里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人的气候及自然环境,吸引着人口迁入、居住。

二.汉中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活动成因及特点

在上述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汉中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活动比较频繁和复杂,周期律现象并非单一,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不断起伏式的循环状态,迁入、迁出的人口流动现象都很显著。

这也导致了汉中的迁入人口来源复杂。

按照现代社会人口学理论,人口迁移类型可分为:生存型迁移、强制性迁移、开发型迁移、少数民族内迁和海外移民。

在政治、军事、强制性移民、流民、经济贸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这几种人口迁移类型在汉中历史上表现得都很突出。

夏商时期,汉中之地属于褒国(汉江以北)及古蜀国(汉江以南)。

夏商时期,羌族已迁入陕南,居于宁羌(今汉中市宁强县)一带,逐渐与汉族杂居融合至今。

秦汉时期,氐族分布于“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


《尚书·牧誓》中记载,武王伐商纣时,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参加战争。这些氏族的活动区域就包括今汉中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汉中是巴、蜀、苴、秦国、楚国激烈争夺的三角焦点地区。

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在汉中激烈决战获胜,成就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随后诸葛亮以汉中为北伐的据点,六出祁山。

南宋时,汉中位于宋金对峙的前线,属于南宋三大战区之一;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下,重兵攻克汉中,然后进入四川等等。

明代初期,在陕西设有军事10卫,其中有汉中卫、宁羌卫(在今汉中市宁强县)、沔县卫(在今汉中市勉县)。

作为军事重镇,尤其是南北对峙时,汉中往往处于战争前线,受战争波及较大,人口流动频繁。

例如军队在汉中屯兵、养兵、屯田,调集大量外地将士驻屯,安置留居。

战争过后,由于当地社会生产破坏、人口减耗情况严重,政府就招民垦荒,使其成为人口迁入区。

同时,由于汉中地处山区,交通比较闭塞,属于地旷人稀之区,需要开发。因而也成为罪犯的流放、安置地。

例如明代时,陕西巡抚马文升在《添风宪以抚流民疏》中奏称:

“汉中府地方广阔,延袤千里,人民数少,出产甚多。”

明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命陕西、四川流徙迁徙罪囚,发汉中沔县为民。”沔县即今汉中市勉县。

当周边地区遇到战乱、灾荒、赋役繁重、瘟疫等时,汉中就成为人们理想的避难、谋生之地。

例如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关中地区发生大饥荒,朝廷“令民就食蜀、汉",让人们前往汉中、巴蜀解决温饱。

西晋“永嘉之乱”时,秦州人邓定等率饥民二千余家,流入汉中;襄阳人“李运、杨武等自襄阳将三千家入汉中,张光使居成固。”

两晋南北朝时,天下动荡,氏、羌、獠、蛮等大量少数民族入居汉中,仅獠人部族迁居川北、汉中的人口多达二十余万户。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都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连续发生叛乱、战祸。唐德宗携皇室、大臣南逃至汉中避乱。后来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逃至汉中、成都避乱。

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陕西地方政府向朝廷奏报:

“陕西之地,可忧者有二,一则三边(省界边境)之虏寇,一则汉中之流民。……且汉中地处偏僻,在西南万山之中,为川蜀喉襟之地,而四方流民聚者不下数万。”

为此建议朝廷设专员,“专治汉中流民……其有久住意愿且愿附籍(落户口)者,从(准)其附籍(落户);或从便安置之。”

在古代,朝廷将西南地区的大量茶叶,通过蜀道运往西北,与少数民族贸易换取马匹,从而形成了一条延续千年的茶马贸易之路。汉中自然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

秦岭巴山生长有大量的野生中草药,加之本身就是产茶区,人们通过栈道、汉江水道运输贩卖至外地,进行商品贸易,从而在汉中形成了商品集散地和汇聚地。

三.明末清初的“湖广填陕南”运动,刷新了汉中的人口格局

明末清初,由于大规模战乱、饥荒等原因,四川省及毗邻的陕西省南部一带,荒凉破败,人口稀少。同时,南方尤其是湖广地区也因战祸、灾荒不断,很多人流离失所。

于是,清廷采取优惠政策招徕移民和强迫迁移的政策,掀起了规模盛大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以鼓励移民开垦土地,发展社会生产,增加赋税。

其实,这次人口大迁移的目的,也是同时为了填补陕南的人口。只是由于四川是一个省、吸纳的人口数量庞大,陕南相对而言只是个小区域,因而被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这次人口迁移的大军中,以湖广行省(湖北、湖南省)人口最多,其次是客家移民。其余少量的涉及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云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人口。

这次人口大迁移浪潮,使得四川省及陕南的人口直线上升,大大刷新、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成分和格局。

据各种文献资料,从乾隆至道光的百年间,当地接纳了大量移民安家立业,在当地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0-90%。成为"土著之民十无一、二","十家九客户,百年土著无"的"移民区。

经过这次人口大迁入之后的汉中,南北汇萃,东西交融,“五方杂处”的特征更加突出。

四.汉中人口“五方杂处”的特征表现

这个特征,在今天汉中市所辖的11个县(区)的民族、方言、风俗等方面,表现得很明显。

目前汉中市户籍总人口为379.65万人,主体民族为汉族,其余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朝鲜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交汇杂居。

在方言方面,汉中的方言从学术上归为西南官话,但是从民间大致可分为关中话、四川话两大流派。

例如洋县、佛坪县的方言受关中话影响明显,在汉中市独树一帜;而其余县区的方言,则受四川话影响明显。

然而,他们的方言与标准的关中话、四川话有很大差别,因为也同时受到了来自其它地区移民的方言渗透影响。

传统民居方面,汉中既有北方的三合院、四合院,也有南方特色的竹木房、吊脚楼等。

在民俗风情方面,既有古秦之遗风,也有川蜀、荆楚之古俗。

例如戏曲方面,既流行秦腔,也有汉水流域语音特色的汉调桄桄,秦巴山区的山歌,与湖北汉调戏相似的汉调二簧,有荆楚巫风的端公戏等。

饮食口味方面,汉中物产丰饶,稻麦两熟,是鱼米之乡,因而面食、米饭皆有,偏重于川蜀麻辣味,但是也有清淡、杂食之风。

例如独具特色的汉中凉皮,既有面皮也有米皮,可调味为麻辣也可清淡,可以蒸、煮、炒烩、油炸食用等。

这些融合四面八方特色的纷繁的民俗风情,折射出了汉中社会的人文历史变迁,主要根源则与汉中历史上频繁、复杂的人口流动密切相关。




谢谢小秘书邀请,中华大地历朝历代的更迭都是饱受战火摧残的,大量的战争死亡和百姓流离失所,带来的后果便是新朝建立之后,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人口不足,且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区会出现,视野千里空无一人的现象。良田被荒废,庄院无人居住。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统治者们一般会采用强制移民的方式去调整人口结构的空间分布。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移民有很多,比如说著名的大槐树移民,湖广填四川等等。

而题主提到的四川填陕西,很可能就是湖广填四川的一部分,元末明初年间和明末清初年间,明朝和北元之间,清政府入关后与太平军,都发生过许多次大战,而当时的满清八旗兵杀戮残忍,对战场所在地的百姓也不放过。致使四川一带,说沃野千里却人口稀少。因此当满清政府实际控制中原之后。从康熙朝开始,便开始考虑从人口众多的湖广地区迁居百姓至四川耕种生活,填补战争带来的人口稀少等一系列问题。

而汉中虽然隶属于陕西,然而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四川,因此,从长江中游而来的湖广人民,溯源而上进入四川。在北上进入汉中是有可能的,而且讲得通的。因此汉中地区人们所说的四川填陕西,也许就是发生在明初和清初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这一事件的一部分。

谢谢大家,我是珞珈山的猫,欢迎大家关注收藏。




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说过“湖广填四川”,但听说过“四川填陕西”的就比较少了,这种说法主要在汉中一带盛行。

其实,“四川填陕西”并不是单独的事件,而是“湖广填四川”的后续、延伸。究竟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简单说说。

处于新旧朝代交替之际的老百姓,日子最是难过。力挺旧朝有可能死,支持新朝也有可能死,能活下来真的得凭运气。

四川的人口锐减问题,主要是由于明末清初的兵祸。《四川通志》有这样的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张献忠入四川,杀得四川人头滚滚,史料记载“川人死亡过半”;清军入川打败张献忠后,也举起屠刀,采取“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中的做法,不区分“张贼”还是无辜平民,一律杀戮。

1649年,清朝刑科给事中陈调元奏报朝廷时,汇报了一些入川清军将领乱杀无辜的情况,“不得已而动大兵剿之,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全城俱歼,或杀男留妇。”

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不得已,反正结果就是要么全城杀光,要么杀掉男人留下女子。

还有1662年至1664年间,四川爆发夔东十三家起义,清廷派大军镇压,后对四川民众进行大规模杀戮,史载“扫穴无遗类”、“数万巨寇,无一漏网。”

杀来杀去,四川人口自然就少了。清廷派往四川的官员本以为蜀地是丰肥沃土,踌躇满志的上任,去了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这般荒凉残破,赶紧上奏朝廷移民。

康熙收到的类似奏报很多,也知这是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因为人少代表着税赋少。便于康熙三十三年颁了一份“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移民四川,这就是“湖广填四川”。

但人口锐减的不只是四川,还有离四川很近的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等三个地区。

明末起义军本来就是兴起于陕西省,陕南不可避免地被波及,其受害之烈,比四川有过之而无不及。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万历四十六年,汉阴县有户六百七十,口三千五百七十六”,但到了明朝末年,汉阴县城“破颓者仅存十余间”,“土著无多,所存十之一、二。”

康熙初年,陕南部分府县的编户里数是这样的,汉阴4里、旬阳4里、镇安2里、商南1里、山阳2里、平利1里、白河1里,从这些数据就能看出陕南萧条荒敝的程度。

移民史专家曹树基估计,当时陕南大约有70%的人口或死于战乱,或转徙他乡。为了避免土地荒置,同时也为了增加赋税,清初朝廷采取了一系列优惠经济措施,以增加战乱地区人口。

比如,顺治年间曾先后颁布《垦荒令》、《垦荒劝惩则例》,明文规定奖励垦荒有功者,并把垦荒的多少与户口的增减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依据,康熙年间进一步修改垦荒条例,规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招徕流民开垦荒地。

但真正大规模的陕南移民,发生在“湖广填四川”之后。各省移民历经千辛万苦进入秦巴山地,由东至西,经过平原,再进深山。

到了乾隆年间,移民基本上填充了汉水谷地和秦巴山地的老林地区,移民潮流大致在道光年间进入尾声。据统计,那时陕南各地客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大致在80%至90%之间,其中以湖广人最多。

这就是“四川填陕西”的传说,其实不是用四川人去填,而是借着“湖广填四川”的政策填陕南。

移民效果如何呢?非常好。

还以汉阴县为例,人口从前面提过的明万历朝的3576人猛增到清朝道光朝的123300人,成为“十家九客户,百年土著无”的“五方杂处的”移民区。

这些移民的迁入,使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促进了陕南的经济发展。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对于“四川填陕西”,一般认为,“四川填陕西”只是“湖广填四川”的余韵,并没有引起太多学者的关注。

对于此次移民,一方面是因为汉中市处于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也有一部分湖广居民移居此地,如张氏“由湖广麻城至西乡县南小洋坝报亩承粮落籍”,程氏由湖广麻城县迁陕西西乡县等。

另一方面,移民开荒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清初,因“湖广填四川”成果显著,湖广、四川等地人满为患,人地矛盾突出,流民日益增多,于是陕西开始招流民开荒,《镇巴县志》有载:

“康熙五十一年,西乡知县王穆设招徕馆,广招川楚两地移民入境定居,开垦农田。”

故有不少流民前往陕西,如观音镇红崖河李氏,乾隆二十六年由四川迁入陕西镇巴;岚皋县大道河镇许氏,其先武昌大阳县人,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西迁四川,清中期,又转徙大道河镇,世代以造纸为业。同时流民定居,也带来了一部分特殊的文化,如四川的渔鼓。




我是勉县人,七零后,我们家族是太爷爷来的汉中,是从四川领着太奶奶来的,太爷爷就是我妈妈的爷爷,我父亲是安康人,祖籍好像是湖北。小时经常听老年人摆龙门阵,他们也是听老一辈人说的,说那个年代汉中一带好像得过一场什么瘟疫,没什么人,再加上战乱,早来汉中的基本都进了山区开荒种地,后来的山区没好地方了就在平川、河边安家落户了。我们那基本上都是从四川迁移去的,我父亲老家安康差不多都是湖北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汉中   陕西   陕南   湖广   汉中市   关中   土著   流民   明末清初   史实   湖北   朝廷   方言   移民   人口   民间   真实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