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别国插手呢?

曹魏、蜀汉、孙吴,都是虎狼之国,周边国家能自保就不错了,还插什么手?古代国家都是帝国主义,能和睦相处,要么双方势均力敌,斗则两伤;要么一方打不过,另一方认为对方没油水,打了不划算。


每逢中原大乱,王朝更替,都会有周边势力借机发难,抢人、抢粮、抢地盘,甚至入主中原。例如,秦末有匈奴,晋末有五胡,隋末有突厥,唐末有契丹。

但是东汉末年,中原武德充沛,周边都成了“小绵羊”。

先说曹魏,曹操建军第二年,就在剿灭黄巾军余部时一举打败南匈奴于扶罗部,后来在创建青州根据地期间再败于扶罗,该部匈奴归顺曹操,匈奴骑兵成为曹军先锋。

曹操北上消灭袁绍势力后,听从谋士郭嘉和战将张辽的意见,马不停蹄奔袭塞外,在白狼山一战阵斩乌桓单于蹋顿,俘获乌桓二十余万人。从此,曹操的骑兵集团,除了南匈奴又增添了乌桓铁骑。


消化乌桓后,鲜卑部占据漠北草原,日渐强盛,曹丕任田豫为护乌丸校尉,任牵招、解俊同为护鲜卑校尉,屡屡击破鲜卑。史书记载:“虏众弃弓马步走,僵尸蔽地”,“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

曹丕还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当时,辽东地区是公孙康割据,兵强马壮,威震海东,虽然名义上是汉朝辽东太守,实际上是个独立王国。曹操、曹丕父子一直以笼络安抚为主。后来,司马懿主政后,联合高句丽,一举铲平了辽东公孙氏势力。

要说辽东公孙康、公孙渊父子实力不亚于蜀汉,如果放到宋朝就是金国了,只能说他们生不逢时。

铲除公孙氏割据势力后,曹魏将辽东汉人大举内迁,高句丽趁机东扩,结果惹恼了幽州刺史毌丘俭。公元244年和245年,毌丘俭两次讨伐高句丽,攻破其都城,歼灭其主力。其他扶余、沃沮等国纷纷称臣。


再看蜀汉,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但不影响其威震西南,威震西凉。

刘备时期,蜀汉主要与曹魏和东吴在中原大战。诸葛亮主政后,西南三郡反叛,孟获等蛮王很是猖狂。为了反曹兴汉事业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诸葛亮率军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主导思想,很快击败了孟获的部队,生擒孟获,平定了西南,《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流传千年。


稳定西南后,诸葛亮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大量征兵,组建了白毦、无当飞军等精锐野战部队。后期姜维主军后,大量征召羌人军队,给曹魏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我们知道,宋朝的时候西南云贵地区是大理国,陇右一带是吐蕃唃厮啰部,但蜀汉时期,在诸葛亮和姜维恩威并用,持续努力下,这俩地都成为蜀汉的天下,可见小小的蜀汉战斗力比宋朝都强。

东吴,与曹魏划江而治,没有接壤外国势力,但内部有大量的山越部族,在孙权的持续打击下,这些部族都被征服消化。


孙权还派海船出海,登上了台湾岛,东吴使团也几乎跑遍了东南亚各国,据记载,最远跑到印度地区。与南洋诸国相比,东吴俨然是天朝上国。

宋朝时期,越南正式独立,而在东吴时期,孙权招降割据今天越南地区的士燮,杀死怀有割据企图的吴巨,牢牢控制整个岭南地区,设立了广州管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设立交州管辖交趾、日南、九真三郡。

估计孙权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八百年后,宋朝会放弃交州,明朝居然拿不下交州。

魏蜀吴“三虎”当道,周边的势力怎敢插手中原的事!




神仙打架,闲人退散。

赶去掺和一脚的参见乌丸(被灭)、高丽(被屠王城)等的下场,下场好一点的也是被七擒七纵的。

甚至没想掺和一脚的山越,吃着火锅唱着歌也被东吴收纳了。




原因很明显啊,在匈奴帝国崩溃之后,汉王朝帝国的周边就没有其它的国,顶多就是部落、族群。

后来的五胡,羌人正在从高原往河西走廊迁移,稍有规模的匈奴、鲜卑和乌桓被公孙瓒、袁绍还有曹操压制得喘不过气来,还有一个什么族更是不知在哪个灰暗地带繁衍滋长。

西域诸国更是无法对汉王朝形成威胁和挑战,至于比西域更遥远的中亚区域,欧洲区域,它们更乱,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实力与能耐插手我们的事务。

所以,汉王朝是东亚、包括中亚唯一的国,即便陷入了东汉末年,三国格局,但实力依然鼎盛,是周边任何部落和族群无法挑战的存在。

直至这么消耗了近百年时光,这才有了五胡崛起的机会,毕竟此消彼长,到底是给了觊觎人机会,使得其壮大自身后,脱离了部落和族群的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蜀汉   汉王   辽东   公孙   东吴   中亚   西域   乌桓   中原   鲜卑   匈奴   宋朝   族群   势力   三国时期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