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给雍正,为何不担心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造反?

老十四的全名是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1755年),是雍正皇帝胤禛的同母亲弟,其为人坦荡真诚,德才兼备,聪慧异常,但在夺嫡时支持老八胤禩,又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在西北军有一定影响力,而被雍正忌惮。

雍正登基,对西北进行了部署,对十四阿哥胤禵采取了奔丧、换将、隔离等措施。

令十四阿哥胤禵奔丧,马上回京,若敢拖延,那就是不孝,不交兵权,便是谋反,这样便让胤禵处于道义道德的风口浪尖,也让雍正有了充足的理由对胤禵采取措施。

对西将领进行替换,主要的将领一是延信,二是噶尔弼,延信康熙时生病回来了,雍正继位,让其去西北代替胤禵,让年羹尧代替噶尔弼,这样,西北军重要将领都换成了雍正的心腹。

派人接胤禵回京,而胤禵与妻儿老小不在一起,当胤禵回京时,让其在景山寿皇殿等着谒陵,未让其回到京城,这样便无法与其他皇室子弟见面,无法商量谋事。

而胤禵按兵不动,从他自身考虑,也是想回京与兄弟同党商量谋划,从长计议。

胤禵掌管的西北军兵力其实是较小一部分,只有十多万人,相对全国来说还构不成致命的威胁,西北方准噶尔部并不安分,如果贸然起兵,胜算不大。

而且胤禵虽身居抚远大将军,但并非一直在军中征战沙场,是生在宫中,在军队根基不深,对将领们并非有绝对的影响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将领们未必听之任之。

再者胤禵生在在宫中,在汉文化的教育下,知礼法,懂进退,很难走到起兵造反这一步。

虽然胤禵内心悲愤,郁郁不平,还是按兵不动,听从雍正诏令回京,未走到造反这一步,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这个为何不担心,是因为十四阿哥的兵是没有后勤的,在青海等地出征,后勤粮草都要后方供应,供应一断,就是要饿死了。造反是需要条件的,不光是私家军队,更是要有地盘,按照流寇那样造反是不会成功的,流寇是要裹挟流民,难以建立王朝。就如后来雍正罢免年羹尧,年羹尧也没有反抗能力。年羹尧可以牵制十四,也是因为后勤。年羹尧于康熙六十年(1719年)五月入热河觐见康熙帝,升任川陕总督,支持十四阿哥的后勤在他手里。到了明清时期,应对武将造反的辖制技术已经非常完善了。

康熙选择雍正是一个重要的平衡,也就是带兵在外的十四阿哥不好造反,十四阿哥的后勤是雍正贵妃的哥哥把持,而在内的八阿哥也不好造反,四和十四是一个妈的,相对可以接受,老八则需要顾及外面的大军。




1722年康熙死在了畅春园,而康熙死前最信任的人是隆科多。隆科多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康熙,一个是第三任孝懿仁皇后,一个是悫惠皇贵妃,隆科多是康熙的小舅子,康熙是隆科多的姐夫。

图为雍正养母,孝懿仁皇后,也是就是隆科多姐姐。

建立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隆科多担任京师的步兵统领,也称为九门提督,负责警卫京师的安全工作,说白了就是清朝皇室的禁军统领,他控制着整个北京城的内内外外。

图为十四阿哥胤禵。

对于隆科多来讲,谁当皇上对自己最有利,当然是四阿哥胤禛。在康熙后期胤禛已经没有了竞争者,八阿哥因势力最大人缘最好,处处被隆科多打压,十四阿哥胤禵虽然和胤禛是同母亲兄弟,但他当时在西北地区戍卫边疆,而且十四阿哥是被他自己的母亲乌雅氏带大的,而四阿哥胤禛是隆科多姐姐孝懿仁皇后抚养,所以隆科多当然支持四阿哥胤禛。

图为雍正读书像。

所以对于继承康熙皇位的关键人物隆科多,他选择了胤禛,只有胤禛是在他们家长大的,跟他们最亲。康熙去世时,身边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胤禛代行皇权去祭天去了没回来,胤禛回来时,隆科多已经完全整理好了胤禛登基之事。

雍正皇位稳固后,鸟净弓藏了年羹尧和隆科多,1728年隆科多死在畅春园。

在康熙去世第二天,胤禛便封爱新觉罗·延信为抚远大将军,所以十四阿哥胤禵在回京的路上时,兵权就被胤禛解除了,并且收缴了所有与康熙来往的奏折,雍正根本没有给这位亲弟弟起兵的时间和机会,胤禵回京后即被囚禁。另外说一句,康熙不怕胤禵起兵是有隆科多坐镇,胤禛不怕胤禵坏事,是因为胤禵虽然手握十万重兵,但胤禛的心腹年羹尧是川陕总督,同样手握重兵,敢在新疆起兵也过不了年羹尧这一关。




公元1722年,康熙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宣布:传位于四阿哥。老四的生母德妃哭要给康熙殉葬:“我不要当太后!”

话说,连自己亲妈都不支持,雍正这皇位坐得稳当吗?

手握十万大军的十四阿哥“抚远大将军王”会不会带着兵打回来呢?



康熙还在世的时候,就说过:

“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

为了皇位的顺利传续,康熙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 他害怕自己一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清王朝被自己的几个儿子一搞,又变得一塌糊涂;
  • 他怕自己儿子各个都很优秀,把持不住自己,闹得朝堂内外鸡犬不宁;
  • 他更怕自己尸骨未寒,儿子们却为了皇位杀得头破血流。

因此,他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平衡,去制约,去帮助未来的继任者,顺利登上皇位。

九子夺嫡

作为皇帝,康熙的前半生是可圈可点的,从8岁登基开始,他诛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退沙俄一生文韬武略。

可最让他头疼的,却是自己众多优秀的儿子们。

除了太子文韬武略,老三著书立传,还有马术骑射不输自己的老八;

文化书法不错的老四和老十三;

以及颇有将帅之才的老十四。

这个顶个的好儿子们,任何一个放在后世都可能是个好君主,可扎堆放在康熙这儿,就变成了大麻烦。



在康熙杀掉太子舅爷索额图后,康熙和太子的关系急转直下。

父子两开始相看两生厌。

最终,在1708年,经过大阿哥的实名举报,康熙实在是忍不住了,就把太子废了,并圈禁起来,闭门思过。

因为太子的事,和太子关系甚好的十三爷也被圈禁了一段时间。

滑头的老三和老四作为年长的皇子,自然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

眼看太子被废,大阿哥胤褆继续步步紧逼,建议康熙帝杀掉胤礽,而这引起了康熙帝的极大反感。

加上老三适时地不上一刀,说查到老大对太子用了压胜之术,才让太子言行失德,所以康熙直接把老大打入“冷宫”。



而此时,康熙另一位聪明绝顶的儿子,八爷开始崭露头角。

这位八爷从小就是厉害的角色:

  • 六岁启蒙,识文断句不输哥哥们;
  • 13岁,可以帮老爸试新收的烈马;
  • 十五六岁和老爸哥哥围猎,年龄最小的他打的猎物和大哥三哥一样多。

所以,康熙对这个“有出息”的儿子也是相当喜爱。



他的养母是皇长子胤褆的生母惠妃,所以,当康熙废太子,皇长子胤褆又知道自己夺储无望后,便向康熙推举八弟。

但大阿哥的推荐有些坑人,他说相士张明德给老八看相,说他有储君之相,建议立老八位储。

话说,这储君乃一国之本,可是你一个相士能说了算的事情?

所以,康熙对老八这种想上位使得歪门邪道表示很不满意。

虽然后来得知,这整件事都是老大个人的骚操作,似乎和老八没啥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在争储这件事上康熙就冤枉了老八。



因为后来康熙准备来一场所谓的“民主选举太子”时,八阿哥通过多年的运作,成功让朝堂上出现了选举乌龙事件。

本应该以绝大多数票通过复立太子的一次讨论,变成了百官推荐八皇子位储君的局面。

未几,上命诸大臣於诸皇子中举可为太子者,阿灵阿等私示意诸大臣举允禩(八阿哥)。上曰:“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上释允礽,亦复允禩贝勒。《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

眼看自己设计好的局变得不可控,康熙没办法,只能以27岁的老八“少不更事”为理由,搪塞了过去。

同时,康熙也真正看清楚了自己这个年轻的儿子不简单的野心,从此开始嫌弃这个儿子。



相反,一直默默无闻的四爷胤禛却在此时恰当地表现出来对父亲的“理解”,他提出,请求复立太子为储君。

这让康熙很开心,大赞老四“诚孝”,同时顺水推舟,复立太子。

顺手还封了老四雍亲王。

经过九子夺嫡第一轮较量,康熙算是明白了,这一个个优秀的儿子们,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不担心自己死后,新君被人造反吗?

笑到最后的兄弟俩

更让人头疼的是,太子复立后,父子俩依旧两看生厌,仅仅三年时间,康熙又把太子给废了。

这一次,康熙表示,不再立储,但要选谁来接班,依旧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前面提到:

  • 大阿哥、八阿哥已经不受康熙待见;
  • 和太子亲厚的老十三因为身体原因也并没有过多参与朝政;
  • 老九老十实力不突出,和废太子一样,也不在考虑范围内。

所以,最后,剩下的选择只有老三、老四和老十四。

老三作为可选范围内最年长的皇子,心里自然有一分胜算。

但是,他觉得不能表现出来,准备靠着著书立传来暗渡陈仓,博取康熙的好感。

可本想走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保险路线,结果走歪了,康熙没重视他,却换来了雍正上位后的狂虐。



而老四和老十四这两位一母同胞的兄弟,因为并不是一起长大(老四出生一个月便被送到康熙第三位皇后佟佳氏处抚养),所以兄弟两人的性格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老四城府极深,十四则更加果敢直爽。

在最后的决胜局中,两位嫡亲的兄弟不得不站到了对立面。



从康熙对三人的态度来看,完全演绎了一个慈祥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状态。

他赞扬老三编的书,并且在得知老三家人到地方行贿官员时,将事情压下来,不牵扯老三。

其护短的心思,表达得很明白。



对老十四,康熙派给他远征青海的任务,还拉满格地顶配“皇帝亲征”的仪仗。

“用正黄旗之纛 ,照依王纛式样”。

这个时候,大家都感觉,康熙似乎是属意于这个文武双全的小儿子,八爷之前的旧党也转而支持十四爷了。

然而,康熙真的是这样想的吗?其实不然。

首先,十四出征青海,号称手握十万大军,但是,军粮是归川陕总督年羹尧管。

而年羹尧,大家都熟悉了,就是《甄嬛传》里仇恨拉满格的年贵妃的亲哥哥。

可以说,有年羹尧在,十四手里的这十万兵就不可能开到京城谋反。



其次,在康熙六十年十月的时候,十四曾经回京,但是第二年4月,康熙又将他发派了出去。

这时候到康熙已经感觉到了自己身体快要不行了,但是,却不将十四留在身边,从一个侧面来看,显然已经将十四排除在了候选人的名列。

“近日多病,神情恍惚,身体虚惫,既神不守舍,心失怡养,目不辨远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岂能久存”

与此同时,他的哥哥,四大爷胤禛却代替父亲去盛京祭祖,回来后又被派到南郊祭天。

祭祖祭天,这些都是代表皇权的象征,这样的安排,康熙也在暗示众人,他的选择已经差不多定下来了。



最后,在京城,十四并没有内应,反而是一家老小做人质,即是他有想法反,但是,代价太大了。

作为皇家子嗣,这点起码的政治觉悟还是有的。


因此,当康熙做完这一切都安排后,安心地传位给了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时。

不出所料老十四并没有反,既然老爸没有选中自己,那么就老老实实把兵权交给年羹尧,回京守皇陵去吧。

后记

综上所诉,康熙并不是不担心十四造反,他不光担心十四,也担心老八、老三返。

所以,在权利的分配上,他就已经做好了钳制。

  • 十四虽然有兵权在手,但是,兵不能为他所用;
  • 老三年高德劭,却只能在文海遨游,不能触及政事;
  • 至于其他的儿子们,他则在一早该圈禁的圈禁,该发配的发配。

他有理由相信,凭借老四的城府和雷厉手段,加上自己给他留下的隆科多(雍正养母兄弟)和年羹尧(雍正年妃哥哥)两张王炸,他有能力坐稳这来自不易的皇位。



而远在青海的十四,只能听哥哥的安排,回京接受圈禁。

在老妈以不称太后的威胁下,哥哥对他不错,没有像其他兄弟一样,没过几年就病死。

十四爷健健康康活到了哥哥雍正驾崩,由亲侄子乾隆皇帝放出来,重获自由。

而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悲剧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命运早就给了许多提示!

十四爷究竟是不是天选之人,相信他比谁都有感觉,所以,他才能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淡然接受来自哥哥的圈禁。

好在,他有过轰轰烈烈的理想,也过得了平平淡淡的人生。

所以,他才成为所有参加九子夺嫡的皇子中,寿命最长的一位。

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他的补偿吧!


参考资料:《清史稿》




康熙去世,雍正到底是“遵照即位”、“矫诏夺位”还是“无诏篡位”,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清宫谜案。

一直以来,关于雍正的即位一直是众说纷纭,因而也就此留下了“清宫八大疑案”之“雍正登基之谜”,而其核心点就在康熙的传位诏书上。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这是康熙传位诏书,关于传位安排的内容,这份内容也基本可以否定民间流传的将“传位十四阿哥”该为“传位于四阿哥”的说法,关于此,已经有众多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另外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份诏书是在康熙去世前完成还是在康熙去世后完成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去世,十一月二十,雍正登基,期间经历了七天时间,而康熙遗诏的汉文部分也是在雍正登基后公布的,距离康熙的去世也过去了七天的时间。

如果是同一时间完成的,为什么不同时拿出来,还非要等到雍正登基之后再公布呢。并且现存诏书的满文部分均大面积的破坏,为何还要保留完整的汉文部分,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而最让人感到疑惑的是,雍正是在康熙去世前三天被派到天坛祭天,康熙去世当晚由天坛出发,第二天上午才打到畅春园,这中间“消失”的十多个小时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团,因为重新起草一份诏书完全有这个时间和机会,可最终的结果却又满汉文的诏书没有同时公布,并且满文诏书大面积损坏。

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未解之谜,才使得雍正的即位变得扑朔迷离,就此成为至今尚未破解的清宫谜案。

不过我更认为雍正应该是正常即位而不是篡位。

一来,前文中也说了,康熙在临终前安排雍正代表自己祭天,此前都是康熙亲自前往或者安排早先的太子胤礽前往,可见康熙已经将雍正视为了自己的接班人。

二来,康熙去世的时候,除了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以及前往天坛的雍正,其余的皇子都在康熙身边,当然还有一个“外人”就是康熙的小舅子、当时的九门提督隆科多,雍正的即位后他的兄弟们并没有激烈的反抗,只是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也说明最终的过程是相对温和的,并不过激也不过分。

当然,也不应该忽视隆科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隆科多的支持才是雍正顺利登基的最大保证,其作用超过了康熙的遗言或者是遗诏。

而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康熙的安排和考量,那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四阿哥胤禵曾回到了北京,却在短暂停留后被康熙重新派到了西北。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带领朝廷十多万兵马前往西北,平定了叛乱。康熙六十年(1721年),胤禵回到北京复命,就在当时所有人包括十四阿哥胤禵本人都以为立下如此大功后,胤禵必然会被康熙留在北京,坐等康熙去世,由他继承皇位,但是康熙最终的安排却是,胤禵在北京短暂停留三个月后,被重新派驻到了西北,直至康熙去世后,才由雍正将其召回,康熙始终未再召其回京。

从这个方面来看,康熙心中的继位人选,却是应该是雍正,并非十四阿哥胤禵,甚至可以说在京城中的三阿哥胤祉的可能性都要高于十四阿哥。



尽管十四阿哥手握重兵,但是完全没有造反夺位的可能。

首先,此时的雍正名分已定,十四阿哥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十四阿哥胤禵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领,并不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在他的军队中,从军官到士兵,都是吃着皇粮,服从皇命的。所以,即便是十四阿哥自己想要造反,军中上下并不会完全的支持他,甚至在其军队管理系统的内部就会遭到巨大的抵制和反对,想要造反,争取军中支持,难度极大。

其次,十四阿哥胤禵还要面对一个非常重要的对手,那就是年羹尧。

横在十四阿哥前往京城道路上的最大对手,便是当时的川陕总督年羹尧。年羹尧不仅掌管着西北大军的军需粮草的供给,成为十四阿哥最大的掣肘,同时年羹尧是总督、巡抚职责一肩挑,行政权、军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加上他是雍正的藩邸故人,十四阿哥想要通过年羹尧以及他辖管的陕甘地区,是难上加难的。

再次,就是从西北到北京山高路远,京畿地区还有重兵把守。

从西宁到北京长达数千里的路程,大军一路摸爬滚打,至少也要行进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到达北京的时候早已是人困马乏,战斗力也是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即便不算沿途的征战与抵抗,单是京畿地区的防卫力量,就是十四阿哥的西北军队难以招架的,除了分布在京畿附近的八旗军队的精锐主力,还有丰台大营等京城卫戍力量,城内还有隆科多同龄的两万多人的军队,这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必然也是十四阿哥无法逾越的。

最后,还不应忘记的是,十四阿哥自己去了西北,但是他的家人还都在北京。

所以,当时的十四阿哥胤禵不敢也是不会用造反的方式来反对雍正,争夺皇位,即便是真的起兵造反,也注定是难以成功的,这一点不管是康熙还是雍正,以及十四阿哥胤禵本人,都是心知肚明的。于是在雍正登基后,马上将十四阿哥胤禵进行了召回,而胤禵也没有做任何的反抗,直接回到了北京,进而被雍正夺下了兵权,并发配去看守皇陵,至此开始了其纵贯雍正朝十三年的沉沦岁月,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之后才得以重获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雍正   阿哥   京畿   康熙   京城   诏书   兵权   皇位   重兵   皇子   将领   北京   太子   儿子   哥哥   担心   兄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