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樊梨花这样的人吗?

樊梨花这一形象,见于众多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其源头却未有考证。樊梨花究竟是脱胎于历史人物,还是产生于文学创作?目前看来,学界大多数持后一观点。

文学作品中,樊梨花往往是作为薛丁山之妻这一形象出现的。然而,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樊梨花这一形象历史上并未有记载,甚至其夫薛丁山,正史中也从未出现。并且,事实上,薛家将系列中的薛仁贵、薛丁山、薛刚、樊梨花等人物,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仅薛仁贵一人而已。

《旧唐书》卷八三《列传第三三》中有记载,薛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年,太宗亲征辽东之时,应募从军。也如文学作品一贯塑造的形象一般骁勇善战,平辽东,破高丽,又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战功赫赫。

但与小说不同的是,薛仁贵并非为白虎星转世,被其子射死,而是于年七十病卒。在其传末尾处,有“子讷,别有传”。这说明薛仁贵之子并非薛丁山,而樊梨花——薛仁贵之媳历史上自然也并非真实存在。

但薛丁山是否是以薛讷为原型,而樊梨花是否是以薛讷之妻为原型,需结合薛讷传来探究。

《旧唐书》卷九三《列传第四三》中记载:薛讷,绛州万泉人,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之子。薛讷继承了其父的军事才能,曾拜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转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久当边镇之任,累有战功。性格沉勇寡言,临大敌而益壮。在其传末尾有“讷弟楚玉,开元中,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以不称职见代而卒”。

可见历史上的薛仁贵共育有两子,并且,不称职的次子薛楚玉显然与薛丁山这一英勇善战的形象不相符。那么,有可能作为征讨西番的薛丁山原型的只有薛讷。

经查证,薛讷在职期间确实有过两次征西之举。

一次是:“时契丹及奚与突厥连和,屡为边患,讷建议请出师讨之。开元二年夏,诏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众二万,出檀州道以讨契丹等。”

此次征西以“诸将失计会,尽为契丹等所覆。讷脱身走免”告终。

第二次是征吐蕃:“其年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众十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牧而地去。诏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与太仆少卿王睃等率兵邀击之。”

克捷,玄宗大悦,拜讷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

值得注意的是,大唐所征之“西番”,虽然广义上是一种泛称,有不同的指代,但在唐宋乃至元明时期的史书中,“西番”指广泛分布于今青海、甘肃等地的西羌或吐蕃民族。《明史》中也有载:“西番即古吐蕃”。由此,薛丁山这一人物形象是以薛仁贵之子薛讷为原型,这一说法,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然而关于薛讷之妻,正史上并无丝亳提及。究竟樊梨花是以唐时期某一女将形象为原型还是由作者根据历史上其他女将形象创作而出,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樊梨花其人历史上是并不存在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樊梨花和薛丁山都是文学人物,历史上并没有其人其事。

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见于各地史志稗史,后以传说、话本的形式在全国各地流传。清代乾隆年间中都遗叟杂采历代民间传说、角本子编纂成讲史小说《说唐三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征西全传》,从李道宗谋害薛仁贵开始,一直到薛刚反唐、薛家大团圆结束,上下薛家三代人,其中系统的介绍了樊梨花薛丁山的故事。

但中都遗叟到底是谁也有待考证,只能从中都两个字推断有可能是洛阳人。

《说唐三传》采用章回体,整体类似于评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且人物关系简单,特点鲜明,尤其是其中薛丁山三打樊梨花等情节,在民间影响力很大,由此衍生出《寒江关》、《马上缘》、《三休三请樊梨花》、《姑嫂英雄》、《梨花挂帅》、《梨花巡营》等大量戏剧。京剧、婺剧、豫剧、越剧、秦腔、粤剧、昆剧、黄梅戏、歌仔戏都有类似版本。

《征西全传》中的樊梨花,不但英姿飒爽,本领高强,还敢爱敢恨,和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爱听评书的网友可以看出,樊梨花的形象与穆桂英有诸多相似之处,人物性格、故事设定都有雷同,不排除在演义过程中有交叉成分。

那么樊梨花是否又历史原型呢?据考证也是有的。

(1)平阳昭公主

平阳昭公主是李渊的三女儿,也是李世民的姐姐,柴绍的妻子,她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当年李渊太原起兵,平阳昭公主与老公柴绍配合李世民一起攻占的长安,娘子关就因为她在此驻军而得名,她也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更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据《唐会要》记载:

“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义兵起,公主于鄠县庄,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间使以闻,使者至,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公主引精兵万馀,与太宗会於渭北,与其驸马柴绍,各置幕府。营中号为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於他主。及薨,追谥曰昭。”

“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 “昭”。这就是后世称她为“平阳昭公主”的由来,由于《新唐书》《旧唐书》对她的事迹语焉不详,甚至连姓名八字都没有记载,后世对她有许多演义,黄易《大唐双龙传》中的寇仲念念不忘的李秀宁公主就是以她为原型。樊梨花演义过程中明显吸收了平阳昭公主的事迹。

(2)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是唐肃宗李亨三女儿,她三岁丧母,由韦妃抚养成人,颜真卿说她:纯孝过人,幼而聪惠,事韦妃如所生。和政公主也因此很受李亨的喜欢。

安史之乱中和政公主和唐玄宗一起逃亡四川,蜀军首领郭千仞有反心,把唐玄宗包围在玄英楼,和政公主身先士卒,和老公一起拉弓搭箭,射杀叛军,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

代宗时期,和政公主不幸死于难产,《新唐书》记载是“翌日,免乳而薨”,代宗十分悲伤,说道:余此妹,国之鸿宝。方期云如何,祝降时丧?天实为之,胡宁忍予!

颜真卿亲自撰写墓志铭,其中对和政公主极尽溢美之辞,以颜真卿刚正不阿的性格能如此赞美,可见和政公主却有过人之处。

当然,樊梨花的形象还杂取了许多历史人物,隋唐脱胎于五胡乱华,胡人血统浓烈,性格豪放,女性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而大唐从中后期开始连年战乱,百姓期待各种英雄出现,樊梨花的巾帼形象正是在此时逐渐形成,并最终在《征西全传》中完成塑造。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很遗憾,历史上没有樊梨花这个人,不但没有樊梨花,连樊梨花的老公薛丁山,都是虚构的人物。

也就是说,樊梨花的形象完全出自于民间的传说和评书话本。

话本上的樊梨花,父亲樊洪是隋朝旧将,后归附西突厥,任寒江关关主,投靠唐朝。

樊梨花美貌绝伦,又智勇双全,嫁给薛丁山为妻,协助丈夫南征北战,平平定西北,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元帅。

最早樊梨花的形象来自唐宋话本,到了清朝时期,则被编纂入《说唐三传》,也叫《征西全传》,然后继续在评书、曲艺、小说等形式中,樊梨花的形象开始越发的鲜活,成为现在大众喜爱的巾帼英雄形象。




在离我们很近的明朝就有一位青史留名的女将军。

明末崇祯皇帝亲笔题诗一首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这首诗就是写给女将军秦良玉的,秦良玉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将军,也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唯一一位经过官方正式认证的女将军秦良玉。

一战扬名

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东北战线告急,崇祯在全国调兵增援东北,接到调令的秦良玉立即挥师北上,由四川一路赶到山海关外与清军血战,在沈阳之役中,秦良玉率领秦家军渡过大凌河,斩杀数千清兵,可惜后来由于寡不敌众无奈撤回山海关内,在突围的过程中,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战死沙场。

哥哥的战死并没有让秦良玉消沉下去,化悲痛为力量,秦良玉再次亲率三千精兵杀出山海关,狠狠地打击了金兵的嚣张气焰。因为有功,秦良玉官拜二品,为国牺牲的秦邦屏享受立庙祭拜的荣耀。

京师解围

秦良玉在化解了东北危急的形势后,被朝廷调回成都,剿灭当地土著的叛乱,并成功收复重庆。升为都督佥事。

崇祯三年,皇太极率十万清军从内蒙古绕道直逼京师,朝廷大惊,下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秦良玉收到消息后即刻起兵,彼时赶到京师的明朝军队有20万之多,可是大都畏惧清军强大的战斗力,推三阻四,没有一人愿意出战。秦良玉气不过这些懦夫的行为,独自率领秦家军从宣武门杀出与清军激战,数千秦家军杀的十万清军节节败退,死伤无数,后来明朝老将孙承宗赶到,率领大军杀的清军一直退回了大本营。

至此秦良玉的戎马生涯达到了巅峰。

全军覆没

在解决了京师的困境后,全国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良玉无奈只能放弃北上对抗清军,转而去对付国内层出不穷的起义军,杀的张献忠很长时间都不敢入川。

可惜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明军统帅邵捷春命令秦良玉领兵驻扎重庆,但是却放弃了兵家必争的高地,这是提前把自己放在不利的位置。《明史·秦良玉传》记载:


“邵公不知兵。吾一妇人,受国死,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逊之问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


一切都跟秦良玉秦玉良预料的一样,张献忠帅兵居高临下杀的明朝溃不成军,名扬天下的三万秦家军是全军覆没,只有秦良玉在部下的拼命冲杀下幸免于难,孤身一人逃回了重庆,因为打击太大,曾经纵横疆场,威风凛凛的秦良玉从此一蹶不振。

宝刀未老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崇祯17年,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煤山上吊自缢,年近七十的秦良玉突闻噩耗,悲痛异常,为了抵御张献忠的进攻,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阵增援前线,可惜四川巡抚陈士奇跟邵捷春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蠢材,几乎把整个贵州地区全丢了,只有秦良玉驻守的石柱地区誓死不从。南明永历二年,永历皇帝派专人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此时的秦良玉已经卧床不起了。

仅仅几日过后,这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就撒手人寰了。一代女将秦良玉的传说也就此终结。

秦良玉的一生书写了一部真实的樊梨花、穆桂英,其一生的经历远比小说中写得更加激动人心。




历史上有樊梨花这个人物。她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亲樊洪为西突厥寒江关关主,后投唐(樊父原系隋将,归依突厥)。樊梨花美丽无双,她自幼随梨山老母习艺,历时八载,武艺高强,天下无敌。

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现在甘肃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仁贵前去征讨。薛仁贵征西时,他儿子薛丁山在阵前和樊梨花相遇,私定终身。

后来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绣戎刀无可匹敌。薛仁贵身亡后,也一直跟随着丈夫四处征战,并很快成为丈夫军中的主要力量,后又继任征西大元帅,终至西凉之乱弭平。因居功至伟,唐高宗时加封为威宁侯、镇国一品夫人。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虽受辱含冤,却申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是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但薛丁山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史书上虽然记载薛仁贵有5个儿子,却没有任何人叫薛丁山。薛仁贵的长子薛讷可以说是薛丁山的原型。生在公元649年,出身于将门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加入唐军,担任了城门郎,也就是掌管掌管城门屯兵的武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和政   吐蕃   契丹   崇祯   贞观   平阳   明朝   话本   突厥   都督   京师   重庆   原型   形象   公主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