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死后是扶苏当皇帝,历史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如果秦始皇病逝之后由公子扶苏继位,或许大秦帝国的结局不会是“二世而亡”。

大秦为什么会覆灭呢?成为了仅仅存在14年的短命王朝。我们可以从秦始皇时期开始看起,在大秦还是秦国的时候,它经历了几代明君的发展和积攒实力,在秦始皇继承王位之后,秦国便开始了扫荡六国一统天下的征程。秦国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六国打下来,消耗了很多的国力,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政治上他推行了郡县制,实施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也是稳定了大一统的措施。但是在经济和军事上,秦始皇太过于激进和急切了,他在南北两线同时作战,大兴土木在北方修建了长城和在南方修建了灵渠,这种动则就要数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大工程根本不是刚刚结束大战的秦国所能承受的。秦始皇在驿道上也是下了重心血的,因为交通网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之一,只有打通南北交通,才能让经济出现流动,并且在军事上也有利于兵马的调动和传信。秦始皇想打造一条可通全国的交通线,自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去,但是这是一个不亚于长城的大工程啊,需要的劳动力那可是不计其数的。据大概的估算,大秦可用的劳力只有两百万,这三个大工程同时开工基本上相当于把整个大秦帝国的劳动力给抽干了。还有一些别的大兴宫殿等工程,更是把仅存的劳动力给用掉,田地都没有青年劳力去耕种了,老百姓刚刚经历完连年的征战,又面临无止境的修建工程,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这就是秦始皇想在他在位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都干完,让秦朝能固若金汤从而传承很久。但是正是他的心切,让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暴君,不止奢靡而且压迫人民,为秦灭亡埋下了祸根。

而秦二世胡亥这个败家子则是直接拿着火柴把他爹埋下的炸弹给引爆了。胡亥在治国征战方面一点都没继承到他爹秦始皇的才能,但是在奢靡上胡亥可是天赋异禀的。他大兴宫殿,为了有足够的财富供自己享乐他把秦国的赋税一下子从秦始皇时期的百分之十收到了三分之二,这是什么概念?都相当于跟百姓说你们这一年不止白干而且还要面临饿死的命运呢!不止如此,他还把那些生活极端贫困的雇农给征收做劳役了,秦始皇修建三个大工程的时候都没有要征收这些贫苦农民,胡亥直接来了一手竭泽而渔,这证明了他都打算把整个大秦的家底给抽干净了。这也是史书上说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秦始皇埋下了祸根,胡亥把它挖出来引爆,所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响应他们的人会有那么多就是一个秦二世根本就是要置贫苦之人于死地,不造反迟早也是死,造反了也是死路一条,但是造反却有一线生机,所以才会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心声。

那么假设如果不是赵高和李斯篡改了遗嘱,由公子扶苏继位的话,秦会二世而亡吗?我想可能不会的。扶苏生性善良,宅心仁厚,这正是秦始皇为秦国寻的解药。他把一切的骂名都揽在自己这一世,想着让扶苏继位后,宽厚待民,减轻赋税免除劳役,而后收拢民心取得百姓的支持,然后才能让大秦帝国休养生息地发展起来,只有这样子才能把他从战国时期埋下的祸根慢慢除掉。扶苏继位后以他的心性肯定是施展仁政,那么百姓就能得到恩惠,自然也是不会造反的。因为扶苏仁爱之名已经在百姓中传得很广了,就连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打着的都是扶苏的旗号,因为“百姓多闻其贤”。而且扶苏继位了,军权就会落入到蒙恬的手里面,作为秦后期唯一一位有才能又让人佩服的将领,以及他手中掌握着的数十万的北方军团,即便那个时候还有人造反,那也根本不会动摇得到大秦帝国的根基,秦朝自然也不会二世而亡了。

所以说秦始皇立新朝,需要挖骨疗伤,要进行改革就得严,赋税劳役都已经严到极致了,在他的下一任就必须要仁厚,就跟明成祖朱棣那一世一样,他之所以传位给长子朱高炽,也是明仁宗,而不是传位给最像他的二子朱高煦,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位的时候连年战争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必须要一位仁厚的君主来修养生息,要守成而不是征服了。秦始皇也是因为最信任的李斯和赵高因为一己私欲背叛他,篡改了遗书,逼死了扶苏,秦国也不会是一个短命王朝。




如果扶苏继位,秦朝极可能成为后来的汉朝。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非常相似的是,汉承秦制,在政治架构上并无不同,而且秦始皇和汉武帝非常相似,都是雄才大略,也都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不惜民力;两人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汉武所托得人,霍光不同于李斯,辅佐汉昭帝、宣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抚平了国家的创伤,使政权得到平衡过渡。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扶苏的政策主张:重儒术,亲文士;心怀仁孝,情真意切,与汉昭帝、宣帝的政策主张非常相似。

重儒术,亲文士。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反对父亲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措,多次上书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心怀仁孝,情真意切。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天,秦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病重,秦始皇命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遗诏内容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一封遗诏赐给扶苏,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他们自杀。胡亥派使者将遗诏送到上郡给扶苏,扶苏看到遗诏内容,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陛下如今在外,还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为人仁弱,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便自杀而死。

其次,看一下历史评价:

《史记.赵高列传》中,赵高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作为最了解始皇爷俩的身边人,赵高的说法是有可信度的。

司马迁《史记》:“扶苏为人仁。”

司马光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但在晚年,汉武帝刘彻却因巫蛊之祸滥杀大臣王子,引得后世非议。相较于一生从未滥杀一位大臣的秦始皇,这无疑是刘彻的不及。他们留给后世的都一个外强中干,经济凋敝,人心不稳的烂摊子,扶苏面前的秦朝并不比汉武帝之后的局面差。

秦始皇虽然喜欢小儿子胡亥,但他在政治却始终是看好扶苏的,很多人认为秦始皇让扶苏在外戍边有放逐之意,其实不然。秦始皇的做法是在让扶苏接触军队,熟悉军事,树立军中的威望。这一点和本朝太祖让太子到朝鲜军中效力是一个意思。

扶苏素有贤名,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以至陈胜、吴广起义时仍然借扶苏之名,而到百姓的拥护,可见这样一个如果继位,采取重儒术,“与民休息”,其政策大致和汉武帝的继任者相近,秦朝极有可能走上大汉的道路。




如果秦始皇病逝后,其长子扶苏继承帝位,假设这种结果成立,那么历史进程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扶苏如果能顺利继承帝位,原有的历史将不复存在,秦始皇病逝后的历史将会完全改写。首先秦朝的历史不会仅仅只存在了14年,扶苏继位,意味着胡亥和赵高的势力集团无法在推动原有的历史进程,赵高不会掌握实权,也就不能实行残暴的统治。

那么显而易见的结果是:秦朝百姓的生活不会那么苦;陈胜、吴广不会在大泽乡起义反秦;六国贵族也就不能顺势而为进行复国运动,最终的结果就是秦朝不会短暂灭亡。这种变化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可以遇见的,也是扶苏继位,最起码会改变的历史。

接下来的变化会是翻天覆地的改变,其次紫陌认为:如果扶苏继位,秦朝之后的汉朝将不会存在,秦朝会在扶苏的励精图治下逐渐进入盛世。如果汉朝消失,那么汉朝之后的朝代也将不复存在,扶苏将会完全改变历史进程,最后将历史带入另一条主线(后文具体论述)。

公子扶苏简介

扶苏为嬴姓、赵氏,本名嬴扶苏,是秦始皇长子(秦始皇一生未立皇后,所以不存在嫡长子),也是秦朝的宗室大臣,常称其为“公子扶苏”。

据史料记载,扶苏为人宽仁、刚毅勇武、信人奋士、有政治远见。后因反对父亲坑杀儒生和术士,触怒其父,被发配上郡监军,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

如果扶苏继位,之后的历史走向会是什么样?

扶苏顺利继位,胡亥、赵高退出历史舞台

原本的历史是:

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后,给扶苏治丧即位的遗诏被近侍赵高暗中扣押,然后赵高说动胡亥和丞相李斯发动沙丘政变,先对外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并伪造始皇遗诏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太子,之后用矫诏赐死始皇长子扶苏,最后赶回咸阳,拥立胡亥为新帝。

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作为胡亥的亲信之人,掌握朝政实权,为此开始铲除忠良(杀害蒙恬、蒙毅等大臣)、迫害秦国王室之人(胡亥的兄弟姐妹皆遇害),陷害丞相李斯。在其残暴的统治下,百姓的反秦呼声越发高昂,最终爆发乱世,秦朝在起义浪潮中被推翻。

假设扶苏顺利继位

秦始皇在病重时,自知大限已到,便写了一封盖有皇帝玺印的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给扶苏,意思是让身在上郡的公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葬礼。虽然史料记载中没有明说让扶苏继位,但基本上已经肯定了扶苏继位的事实。

秦始皇去世,扶苏作为长子是有理由回咸阳参加葬礼的,秦始皇何必要再发一封盖有玉玺的诏书给扶苏呢!并且还是让扶苏主持葬礼,如果秦始皇选定了继承人,那么自然由未来的储君来主持葬礼。所以,秦始皇临终前的意思就是让扶苏治丧即位。

秦始皇之前派扶苏去上郡监督30万的大军,也能看出秦始皇对扶苏是很信任的。赵高拥立胡亥也是因为自己和扶苏向来不合,担心扶苏即位后,对自己的地位不利,如果赵高和扶苏的关系正常,也就没有必要冒着诛三族的风险去发动政变。

回到正题,假设秦始皇的这份诏书顺利送到公子扶苏手中。身在上郡的扶苏在收到诏书后,便会和蒙恬做好交接工作,然后快马加鞭地赶回秦都咸阳,然后稳定朝中局势,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朝中自然会有不少跟随者,如蒙恬、蒙恬兄弟。

扶苏除了长子身份外,还是秦宗室大臣,秦宗室贵族也会支持扶苏,只要扶苏能顺利抵达咸阳,继承帝位可以说是板上钉钉。扶苏回到咸阳后的工作便是:联合支持自己的文武百官、稳定始皇病逝出现的朝局动荡、提前做好秦始皇葬礼的准备、继位称帝。

扶苏称帝后,自然要组织自己的领导班子,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身边的近侍之臣也会更换,因为赵高向来和扶苏不对付,而弟弟胡亥虽受父亲喜爱,但先帝已故,加上分封制已经被废除,胡亥和赵高从此便会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扶苏继位后、农民起义很难爆发,六国贵族不能进行复国运动

关于扶苏继位的历史会是什么样,可以通过扶苏的为人进行论证模拟。首先扶苏的为人与性格和其父秦始皇、其弟胡亥是不同的。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本纪》:“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意思是说,丞相和大臣处理公事都是依赖秦始皇的决断,可见秦始皇是一位自以为是、过于霸道的帝王。

秦始皇在位时,百姓是惧怕心理,《秦始皇本纪》记载:“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因秦始皇喜欢用残酷的刑罚来确立自己的威严,天下人因此都惧怕秦始皇,可见秦始皇是比较暴虐的。

根据秦二世在位时的结果,也可看出胡亥并不是一位贤能的君主,而且比其父更加残暴,秦二世所有兄弟姐妹都惨遭杀害,被征发劳役的百姓,连饭都不管,需要自带粮食无偿工作。

但扶苏与秦始皇和秦二世几乎完全是两种人,根据史料记载“百姓多闻其贤”,扶苏为人宽厚仁慈,连百姓都多有听闻扶苏的贤能,那么扶苏作为秦朝的统治者,其结果自然和秦始皇与秦二世的统治是不同的。

我们也知道,秦朝是在农民起义下被推翻的,那么扶苏继位后,秦朝还会爆发农民起义吗?紫陌认为是不会,秦朝之所以爆发农民起义,是因为秦二世实行残暴的统治,导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意思是说秦二世时,秦朝的法令刑罚越来越残酷,群臣和百姓已经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想反秦的人也越来越多。

百姓心中是讨厌秦二世的,百姓反秦是秦二世自作自受,但如果换作是扶苏,结果完全是另一种结果,首先扶苏在百姓心中享有盛名,陈胜在起义时都说,很多百姓都说公子扶苏很贤明。

在秦始皇坑杀触犯法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时,扶苏就曾直言劝谏,希望其父明察此事。理由是:天下刚平定不久,边疆的百姓尚未安抚,用严厉的刑罚惩治效法孔子儒生们,容易造成天下动乱。

以扶苏曾劝谏秦始皇的理由,便能看出扶苏为人宽仁、贤明、有政治远见等优点。得出来的结论便是,公子扶苏很得到民心,也不残暴,能想到利弊,那么在扶苏的统治下,百姓几乎不可能造反,且会比秦二世在位时,生活的更加幸福。

紫陌认为,如果扶苏继位称帝,陈胜、吴广不会起义反秦,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反秦,主要原因是因为“失期,法皆斩”,以扶苏宽仁的性格,秦朝的严酷的律法只会逐渐改善,因严酷律法产生的不利事件会大幅减少,甚至很难发生。

百姓心中是希望扶苏称帝的,这便是民心,即便有零星的起义,也难以对秦朝构成威胁。百姓好不容易迎来和平的生活,能吃饱喝足的情况下,谁还参加起义,没有百姓的支持,六国贵族便无法进行复国运动。

即便有复国运动,扶苏也能派兵镇压,扶苏继位,意味着蒙恬、蒙毅不会遇害,众多的兄弟姐妹和忠心于秦朝的文武大臣也不会被胡亥陷害,如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人。

扶苏拥有精兵强将,众多中流砥柱的大臣支持,六国贵族拿什么和扶苏对抗呢?有贤明的扶苏在,南方的赵佗估计也不会脱离秦朝,自立为王。即便没有赵佗的支持,扶苏也拥有数十万的强大秦军。

蒙恬、蒙毅出生将门世家,其家族三代为秦将(爷爷蒙骜、父亲蒙武),兄弟二人可以说自幼习武、熟读兵书,蒙恬又曾和王翦一起攻打过楚国,有大规模作战经验。如果六国贵族图谋复国,相信一有苗头就会被镇压了。

并且以扶苏的宽仁和贤明,六国贵族可能会是另一番想法,如电视剧《神话》中,项梁、项羽叔侄二人遇见扶苏后,复国的心态便出现了改变。而刘邦也不会遇见机遇,只能老老实实地为扶苏打工。

扶苏继位,秦朝逐渐步入盛世

扶苏继位的情况下,秦朝会安稳的过渡政权,之后便会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为之后的盛世奠定基础、如果扶苏能像高祖父秦昭襄王那般长寿,秦朝更可能在扶苏在位时便会步入盛世。

根据推算,扶苏在公元210年,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根据秦始皇49岁病逝的年龄,加上男子大约在16岁左右具有生育能力的条件加以推算)。如果扶苏在位20年,秦朝在扶苏发展下,会逐渐强盛,向盛世前进。

如果扶苏在位50年,即便是熬,也将刘邦和项羽熬死,六国旧贵族也逐渐离世,覆灭秦朝的想法更加难以实现,秦朝变得更加稳定。

扶苏未继位前,属于旁观者清,对秦朝存在的问题要比秦始皇有着更深的认知的。在扶苏还是公子身份时,就具有政治远见,如果扶苏成为秦朝的皇帝,扶苏便能改善秦朝存在的各种危机,最终改变秦朝的现状。

扶苏对于秦始皇惩处460余人,都会担心天下动乱,相信对于征发数百万的民夫修建长城、皇陵、阿房宫等大型工事,则会更加反感,结果便是服劳役的人数会大大减少,不会出现“天下苦秦久也”的情况。

扶苏很大可能会与民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赋税、采取能安抚百姓、安定社会的一系列措施,逐渐让六国百姓忘却仇恨,从心中接受新生的秦朝,接纳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秦朝在经过扶苏的治理、时间的沉淀,不出昏君的情况下,秦朝必将迎来盛世,秦朝国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百姓富足、对外军事强大、和中原之外的各国建立联系,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果扶苏继位,秦始皇病逝后的历史必将会改写,秦朝之后的汉朝很可能不会存在,直接将历史进程带入另一条主线,列强不敢觊觎华夏,华夏迎来恢弘篇章,最终进入盛世中华。

结语:

扶苏之死其实源于秦始皇,若其父没有将扶苏发配到上郡监军,何以能给赵高机会迫害。扶苏作为始皇长子,宗室大臣,在秦始皇巡游天下之际,完全可以在咸阳和文武大臣一起监国,有众多的宗室大臣支持,岂能看着赵高赐死扶苏!

但扶苏为人宽仁,一生都忠于秦朝、忠于百姓,即便在赐死时,有反叛的能力,也因忠孝耿直,选择相信诏书而自杀,可能对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来说,认为扶苏情商低,或者可以说是傻,但怎能以现代人的想法来衡量古人呢?

扶苏最终被奸臣迫害,忍不住让人感到惋惜!

大家对扶苏有何看法?认为扶苏如果继位后,历史会有哪些改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文/历史紫陌阁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世间无万古不灭之国,区别只在国祚长短。假使扶苏继承大秦皇位,大秦绝不会这么快灭亡,“扶苏不死,大秦不亡”。扶苏继位,大秦君臣同德同心,国内富庶,国力强盛,国祚绵长,大秦帝国延续二三百年可期。

扶苏本有四大优势可以扭转乾坤,但历史车轮滚滚而来,一切事实都已注定,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

德厚本应是扶苏最大的实力

中国历代帝王,开国之君大多是豪强、军阀、强人,后世之君多文弱、腐朽、愚蠢,像汉文帝、宋仁宗这样儒雅的翩翩君子,为历代所称颂,扶苏本也有机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诗经·郑风》当中《山有扶苏》一篇,其中一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想必就是扶苏名字的来源。

扶苏,树木名,一说是桑树,诗文的意思就是枝叶茂盛,香草佳木。公子扶苏,想必也是人如其名,秦始皇以此为其子命名,显而易见是对扶苏寄托了无限期许。作为长子,虽未明说,但秦始皇却一直将他当成大秦的皇位继承人来培养

在人们的印象中,扶苏俊雅挺拔,温润如玉,乃一位谦谦君子,甚至连宵小之人赵高也曾称赞他“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

这样温文尔雅,淡然高华,谦逊有礼,成长于政风良好的秦国宫廷,又接受了良好的学识教育和治国理政培养和熏陶,扶苏具备了一切成为明君圣主的素质。


民心本应是扶苏最大的支持

民间对扶苏什么看法,史记记载如下: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陈胜、吴广率先发动了大泽乡起义,这两个秦朝的掘墓人,尚且还打着扶苏的名号起事,可见百姓对扶苏爱戴之深。

在秦末这样一个波澜壮阔风云诡谲的乱世之际,扶苏的死亡成为了一个精神事件,一种民心的风向标。陈胜、吴广高高举起扶苏的名号,数万众云集响应,可见扶苏在天下百姓心中享有多么高的威名。

扶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谦恭有礼,至仁至孝,重视“以德化民”,在朝臣和百姓中有较高威信。这样的人,继立为君,众望所归,天下百姓也会臣服。


仁政本应是扶苏最大的政绩

秦始皇雄才武略、刚毅果断、深谙峻法,公子扶苏宽厚仁义,两人性格正好相辅相成。秦始皇一统华夏,靠的是武力;扶苏收民心,靠的是仁义。

这一对父子,恰好似后世的康熙与雍正,康熙晚年以宽仁治国,朝政懈怠;而雍正务实严猛、振作有为,一改朝野靡靡之风。

在秦帝国始建初年,根基未稳,复辟逆流势力蠢蠢欲动,赋税增加、徭役增加,可以说是终结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富强的必经之路,但也是百姓必须要承担的一个历史过程。

扶苏的政治思想非常适合战乱以后的国家治理,他主张仁政治国,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倡导“与民休息”。

假如扶苏继位,将“顺民之情而与之休息”,力推“休养生息”政策,“约法省刑”、“轻徭薄赋”,修补前朝弊政,稳定帝国基业,广大人民将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环境,大秦国力也将日益蒸蒸日上。


良将本应是扶苏最大的后盾

史载,扶苏多次为国策直言劝诫,始皇大怒,结果扶苏就被派到了上郡去做蒙恬大军的监军。实际上,扶苏绝不是被发配,而是被始皇帝精心保护起来。

当时朝廷上,复古派与郡县派廷辩激烈。让其去边关,也有让扶苏远离政治漩涡中心,以求保全之意。秦始皇还希望扶苏能通过跟随大军,在军中磨炼性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更加重要的是,扶苏去的是蒙恬的大军。蒙恬是谁?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将军,掌握的是大秦最精锐的军队。派去蒙恬的军中,实际上有托孤于蒙恬之意。

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在军中经营多年,弟弟蒙毅常侍秦始皇左右,在内出谋划策。秦军当时的将领大多曾在蒙氏三代麾下效力,蒙氏一族在朝中军中威信极高。

始皇深知,一旦朝局或地方形势有变,蒙恬大军将是大秦的定海神针。把扶苏交给蒙恬,实际上是为大秦后继之君找了最大的实力靠山。

假如扶苏继位,蒙恬、蒙毅兄弟和秦军一班勇猛之士如臂指使,朝廷上的阴谋家也就没有了可乘之机,扶苏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大秦将迎来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扶苏之悲?大秦之悲?

可悲的是,秦始皇千算计、万算计,还是未能算到赵高、李斯、胡亥等小人的算计。

扶苏本该成为大秦王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以仁义来治国安邦,兴起一个大秦的“文景之治”、“贞观盛世”。

假使扶苏有后来李世民、朱棣的风范,携蒙氏兄弟以清君侧为由直入咸阳,剿灭李斯、赵高一伙叛党,至少也给自己、给大秦一次翻盘的机会。

扶苏的死犹如巨星陨落,也直接影响了大秦王朝的命数。否则,如此强大的大秦王朝也不至于仅仅到了秦二世就灭亡。




首先,历史是没有假设的。按照官方的外交辞令,我不回答假设性的问题。但是今天要破例了。

假设历史在扶苏自杀那一刻有了分叉,或者说蒙恬的那一番话让扶苏猛然清醒,一定要活着回到咸阳,那就是一段平行时空,让我们来看看平行时空里的扶苏是怎么走下去的。

第一个分叉点:扶苏没有在第一时间自杀。

扶苏不死,他要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他即位的合法性。

秦始皇不是有诏书要立扶苏吗?始皇帝确有诏书说要扶苏从塞北赶回来,来主持自己的后事。但是史书上并没有明说即位这件事情,即使说了,那份诏书也在赵高手里,并没有发出。既然赵高和李斯在沙丘定下了要扶持胡亥,那么这份诏书肯定不会让他面世的。从大义上说,扶苏是失去了有利地位。

真实历史上,扶苏自杀后,赵高和李斯的巡游队直接去了扶苏和蒙恬驻守的地方。这个行动可以理解为威慑。因为当时,对外,始皇帝还是一个活着的形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始皇帝来巡边威慑。

如果,扶苏不自杀,这一步肯定还会有。你不自杀,秦始皇“亲自”来到你面前了,你死不死?按照扶苏的心理,很难逃过这一关。即使是蒙恬,也很难逃过这一关。秦始皇到了你的驻地,要你死,你死不死?你要见面,秦始皇拒绝,在情理上也是正常的。如果扶苏和蒙恬硬是要见面,难道还硬闯不成?无论,扶苏和蒙恬怎么做,都是犯法了。依照秦国的法律,一旦犯法,被杀,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不用说,这种行为已经涉及谋反了。

在正常程序下,扶苏是不可能逃过李斯和赵高的算计的。除非他不走寻常路。

那就是第二个分叉点:扶苏和蒙恬公然对抗秦始皇的政令。

那么,他们就会站到谋反者的行列中。这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他们断定,秦始皇已经死了(这个其实很难,秦始皇才五十多岁,年纪不算大,常理推断是不会这么快死亡的。除非,他们在秦始皇身边有可靠的内应。)扶苏与中央政府对抗。那么结果就是秦国分裂,陷入内战。

胡亥是名正言顺的君主,他手上有秦始皇的“传位诏书”,合法拥有秦帝国的所有武装力量。为了应对北方的危险,胡亥应该会提早汇聚起所有的武装力量。包括南征越国的那支超级大军。如果能提早准备,这些武装力量还是很强大的。真实历史中,秦帝国这么快被击垮,是由于一开始他们并没有认真准备。胡亥直到刘邦屠了武关才知道事情恶化到了这种地步。

而扶苏蒙恬这里呢,二十万戍边大军,是精锐。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战斗力不可小觑,再加上驻地和咸阳之间有高速公路(秦直道),兵临咸阳城下不过数天时间。真要打起来,胜负也是很难说的。但是,军队能不能调的动,这很难说。要军队公然造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真实历史中,蒙恬并没有造反,史书上有段他的自白,说是他本来可以造反的,但是因为世代在秦为将,不忍心造反。到底是不忍心还是不容易,不好说。蒙恬有这个想法,那其他高级将领呢,会不会有类似的想法?军队是很大的一个变数。

第三个分叉点,扶苏在内战中赢了,登上了皇位。

这个假设要除去很多因素,比如说,在内战过程中会不会提早催生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提早叛乱。会不会扶苏得了秦国,而关东六国又独立了等等。

假设一切正常,扶苏到手的是整个完整的帝国。他的做法又会怎样?经过秦国内战(类比楚汉争霸),天下已经疲惫,很可能类似汉初的政治,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历史说不定又会走上一条类似的道路。

再假设下去就没完没了了。也许在平行空间里也有人在写,假如扶苏自杀了,历史会变成怎样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秦国   宽仁   遗诏   诏书   历史   秦朝   帝国   丞相   长子   大臣   大军   盛世   公子   皇帝   百姓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