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过的怎么样?

我80年初的。1996年上的省属重点中专四年制“工民建”专业。

2000年七月份毕业后没有接受学校安排的国企工作,也没有接受家里安排的事业单位的工作,而是与男朋友一起南下深圳打工。

在深圳关外工作、生活了9年。

2000年到2002年在一家施工单位做工程造价,最高月工资1500。

2003年到2004年与男朋友结婚生下大女儿。

2004年学习了相关设计软件AutoCAD、Photoshop、3Dmax等,于2005年初到2009年底在一家景观绿化公司做工程部主管,最高月工资5000/月。

2010年初带着大女儿回到了昆明,从此一直在昆明。

2010年到2011年底自主创业,边带孩子上学边开店,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精力也没有人帮忙,最终创业失败,亏光了全部积蓄。

2012年考过了造价员证,在昆明一家造价公司做造价员,平均月工资3500。

2013年取得自考“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证,同年取得“一级水利造价师证”,公司每月补贴500。

2014年生了二胎,在家带娃并接造价私活做,年收入6万左右。

2015年拆建了老家的房子,造价约60万(公公婆婆出资35万,我们出资25万左右)。

2016年至今一直在现在这家集团公司从业,担任某工程处的造价部主管职位。

为了提升自己提升待遇,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逼着自己加班加点地充电学习,于2017年取得“一级土建造价师证”及“中级工程师证”。

现在月工资1万,证件补贴3.5万一年,保险包括个人部分均是公司全额缴纳,年终奖4到6万一年,偶尔接点私活做做,现在平均年收入20万余。

2018年贷款在城里买了一套120平的三居室,虽然负债一百多万,月供7千多,但勉强还能维持。

从此实现了城里有一套房农村有一栋房的愿望。

我一个中专生,能婚姻同频,家庭幸福是我这一生最好的值得

我的婚姻是牵手于校园的自由恋爱,与老公结婚19年多,一直平淡相爱,公公婆婆待我如自己的女儿,待我的两个女儿不重男轻女宠爱有加,我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因此我不后悔缘分让我们相遇相爱。

今年大女儿上了公办大学,小女儿的学校已经“民转公”了,以前的各种压力终于有所缓解,感觉日子越来越顺,越来越有希望了,生活已慢慢地步入正轨。

写在最后:想当年一直想上高中考大学,但因条件限制只能选择上中专,这或许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

这一路走来,全靠自己一步一步地拼命努力才能拥有现在这样的生活,虽说很不易,但是我却倍感珍惜与幸福。

我总在想,如果当初能上高中,或许我也能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以我这样一直努力向上的进取,或许我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好吧。

可是人生哪有如果,命运给你定了一条即定的路,你只能在那条路上披荆斩棘。虽然过程并不都是美好的风景,但是走过来了就是自己的人生路。

回过头去看看,走过的那条路还是有很多人生值得的。

所以虽然我也算得上只是一个70后的中专生,但是我自己感觉我的人生过得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就值了。

都说人生知足常乐,就会拥有幸福嘛。大家说是不是?




兄弟不才,1991年省属中专生,1995年毕业。现正处实职五年多了,向副厅奋斗中。_




1993年初中毕业时,我大哭了一场,因为我以第4名的成绩考入一所高中。而排在我前面的那3个同学,一个考上师范,一个考上卫校,一个考上粮校。


那时候,考上这些中专,那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这些考上的佼佼者都是下一届学弟学妹的榜样,会被老师们拿来作为标杆衡量学生。

我不情不愿地读了高中,然后考了一个一般般的大学,然后分配到一个不好不坏的单位,一晃就是20多年。


当年考卫校的女同学,毕业后就失业,最后在村里当赤脚医生,但她要强,通过不断自修,不断提升,最后在市医院成了一名很有名的内科医生。

当年考粮校的男同学,毕业后分配在粮管所,后来粮管所解散,他下岗。中专水平的他找工作处处受限,最后成了微商,但似乎不大成功。

前两天刷到他在直播唱歌,一个人站在小河边歇斯底里的唱,直播间只有两个人,我默默地加入粉丝团,送了灯牌,送了礼,说了一句:“加油!”


考师范的同学,如今是小学老师,情况一直稳定。

这3位同学曾经是时代的宠儿,最后又成了时代的弃儿。如果他们选择读高中,进清华北大可能也不是问题,他们选择了中专,随着时代发展,他们的中专文凭又成了前进路上绊脚石。

但无论如何,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永远是王道!时代在不断淘汰跟不上时代的人,却永远厚待一直朝前奔跑的人。




70后的中专生大多数是人中之龙,要知道那时的中专可不是容易考上的,国家给分配了工作。大部分人成了所在单位的骨干,其中优秀者已经成长为领导层。总体都不错,他们现在也是建设者中的中坚力量!




2008年,局里从学校借调一个小伙子,分到了我们科室。他72年出生,初中考上师范,分配到农村小学当老师。我们共事十几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他叫耿玉寒,名字中有一个字与我父亲的名讳相同。所以,还未见面,就对他平添几分好感。

那一年,我所在的科室有两人退休,人员青黄不接。正式人员只剩两个,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年龄比较大,身体不好,病病殃殃的,工作根本顶不起来。因此临时借调了两人,耿玉寒是其中一个。

那天他来报到,门开处,进来一个瘦高的小伙子,干净、朴素,真是人如其名,玉面书生,文质彬彬。

他一来就接手了科室最棘手的一件事: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专人负责,量大、严密,不允许出一点差错。

他上手很快,吃透了相关文件、材料,马上制定方案,开会布置,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基层的人都给我叫苦,说:真是要命,好不容易盼着老张走了,又来了个小耿,一个比一个较真,一个比一个严谨。

看似埋怨,其实从他们的话中,我听出的更多的是褒扬和赞许。

我发现小耿特别能钻研,经他手的工作,他都要弄个汤清水透,明明白白。

机关上见多了敷衍了事,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之人,我感觉我们科室拣到了一块宝。



逐渐熟悉起来,我发现在他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出身寒门,勤奋好学

他出生在我县最西北的一个村庄,号称我县的"西伯利亚"。当年为了跳出农村,他放弃高中,选择中专,因为考上中专就转户口,吃公家粮,有助学金,包分配。不用家里花钱了。

毕业分配工作,他成了一名小学老师。

他给我说起刚参加工作时的艰辛:住在四处透风的宿舍里,冬天每人分200斤煤,掺上土,生个小铁炉子取暖,晚上躺进冰冷的被窝里,冻得上、下牙直得得,浑身打颤。

忆往昔,他满是对当前生活的感恩和满足。

参加工作后,他不辍学习。毕业几年内,通过自学考试,先后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本科毕业证。

思想传统,循规蹈矩

他根红苗正,真正称得上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说话还是处理问题,事由事体,正事正办,从不搞歪门邪道;言语得当,从不会油嘴滑舌那一套。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从他身上,时时刻刻都体现出一个真正的老师的影子。

居芝兰之室,耳濡目染,日久生香。与他相处久了,我们办公室愈发风清气正,特别受大家喜爱。

孝顺父母,注重家庭

他有6个姐姐,是家里的独苗。从他身上,丝毫看不出一点恃宠而骄的影子。

他是最小的弟弟,感觉却有大哥风范,是大家庭的主心骨。

整个家族,只有他在县城工作,其他都是农民。他的家,就是所有家人来县城落脚的驿站。

几个姐姐,只要有点事,就打电话找他,让他帮忙,或者让他帮着拿主意。

任何时候,接到电话,他总是和颜悦色,能帮忙就出手帮忙,该拿主意就帮着出谋划策,每次都打发姐姐一个满意。

对于十几个外甥来说,这个舅舅就是他们人生的指路明灯。

无论上学、报志愿、找工作、结婚生子,这个舅舅尽心尽责,从不缺席。

有4个外甥步他后尘,考上了老师。

记得有一年,他已经不在我部门工作了。他大姐的女儿左侧腹痛难忍,病因不明。去北京治疗,确诊脾栓塞,让她转院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

那个时候转诊非常麻烦,他找到我,一起去找在新农合负责的我的同学,帮忙做工作。

他跑前跑后,无论花钱还是出力,全力以赴,让人动容。后来他外甥女手术顺利,转危为安。

他的父母皆高寿。

作为最小的儿子,他刚成家立业,父母就老了。风烛残年,病痛缠身,他一身担起了养老的担子,从没麻烦过姐姐们。

天暖和的时候,父母回了老家。他骑自行车每周回去一次,备好米面粮油、蔬菜水果;冬天接父母跟他过冬,把腿不好的娘背上5楼。父母跟着他,很享福。

耿玉寒虽然长得挺帅,又吃公家饭,可是并不好找对象。

学校领导给他介绍了一个附近农村的姑娘,叫王秀平。学校分了一间平房,他们就结婚了,一年后儿子出生。

后来他调到县城的学校任教,买了房子,举家迁到城里,老婆开始打零工。

他是我见过的男人中,对老婆说话时语气最平和的一个。有事说事,慢声细语,从来不会急赤白脸的。

我见过他老婆,个子不高,胖墩墩的,一脸农村出来的女子憨厚老实的样子,站在玉树临风的耿玉寒身边,像一株红高粱一样。

她有着让很多女人羡慕不来的福气:有个体贴、暖心的老公。

他们的儿子长得跟耿玉寒一模一样,高高瘦瘦,温良谦和。考上了本省的医科大学,学的全科医生。

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借调的人员往往有临时观念,或者只是把单位当个跳板,工作上扎不深。

耿玉寒来到我们部门,一点不生分,从不拿自己当外人,一副主人翁姿态。

他分内的工作,严谨细致,丝丝入扣。面上的工作,他仔细钻研,没多久就掌握了全盘工作,成为行家里手。

来我部门咨询的,都愿意找他。


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我们科室,是局里对外的一个窗口,直接面向社会。老张未退的时候,事情一忙,心浮气躁,经常产生一些小纠纷、小摩擦,让人觉得我们科室门难进,脸难看。

耿玉寒来了之后,办公室氛围冰雪消融,如沐春风。

有些人就有这样的魅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善意待人,瞬时化干戈为玉帛,化矛盾于无形。

他不说什么大道理,也从不跟人论长短,推心置腹的几句家常话,一脸诚恳的态度,让人根本生不起气来。

他是我们部门的定海神针,有他在,永远风平浪静。

精打细算,生活节俭

他很会过日子,但不会让人觉得小气。

他借调到我们科室的时候,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

我们年龄差不多,他的工资比我高3千块钱。

可是他非常节俭。一年四季,只有那几件衣服,不断换洗着穿,干干净净的,很少见他穿新衣服。

工资再高,他从不炫耀,家庭负担再重,他也从不抱怨。

安贫乐道,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他很瘦,胃不太好。有时喝了茶,胃不舒服,他就去单位旁边的小超市买那种两块钱一长条的钙奶饼干,抽屉里常备。

他经常拿出来给我们分享,不觉得廉价而寒碜,他边吃边说:粗茶淡饭最养人,越简单的食物越养胃。

2015年,县城的西外环开发了一个楼盘,地处偏僻,价格低廉,大部分人都不看好,销售遇冷。

因为便宜,耿玉寒出手买了一套,给儿子准备的。

当时我劝他,儿子毕业后不一定在哪儿就业,现在买房子未时太早。

他说:房子早晩要买,晚买不如早买。如果他不回县城工作,我就把房子卖了给他在外地买房。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仅仅一年后,这个项目旁边建了个学校,房价每平米一下飙升二千元。

耿玉寒拿到钥匙,简单装修之后租了出去,抵消了一部分房贷,还贷压力一下子减轻了不少。

在机关中,耿玉寒的负担最重,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大部分人都开车上下班,他骑个自行车,每天乐乐呵呵的,一副最幸福、最知足的样子。

这部分借调人员在各部门成了业务骨干,为了充实机关力量,局里先后安排了两次考试,从借调人员中选拔一批优秀的转成机关正式人员。

耿玉寒两次都放弃了,没有报名。只要报名的都考上了。

因为转到机关就要取消高级教师待遇,工资一下子降低几千块。

我找他谈话。

他说:我上有老,下有小,都靠我的工资养活,我虽然知道转到机关的好处:可以一劳永逸,安稳下来,只要工作努力,政绩突出,还有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可是家庭更需要我的高收入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放弃自己更好的前途,选择为家庭带来更多一点的实惠。

2018年,机关整顿,不允许借调、混岗使用,机关所有的借调人员都各归各位了。

耿玉寒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学校,拿起了粉笔,从一年级开始教语文。

共事多年,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我敬重他的人品,佩服他的能力,他的离开,让我非常不舍,更是深深地替他惋惜。

那些跟他一样的借调人员,甚至比他来得晚的,只要转到机关来的,大部分摇身一变,成了机关一员,甚至得到了提拔,走上领导岗位,而他回到原点,大概率一辈子就是个小学教师了。

而他本来有机会让自己站上一个更高的舞台的。



后来,我们一起吃饭,我问他为当初的选择后悔吗?

他笑着说:事过不悔。我现在觉得挺好的,每天教小孩子读书、认字,充实又有趣,简单又快乐。

我心里感慨万千:他说的太对了,无论干什么工作,于他来说,不但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精神和理想的寄托。

有个这样的老师,何尝不是那些孩子们的幸运呢?

题主的问题: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我想,耿玉寒是千千万万个70后中专生中的一员,他不代表他们全部,但他身上有这群人的缩影。

一、70后考上中专是怎样的存在?

1、70后的中专生们,都是尖子生。

那个年代,考上中专的是凤毛麟角,中专分数线比高中多出二、三十分,含金量高,不亚于现在的985 、211,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尤其是农村出身的孩子,宁愿弃高中不上大学而选择中专,为了转户口,分配工作,有的专业还免学费,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2、改变命运,‬‬给父母争‬光。

60、70年代出生的孩子,有谁家孩子考上了中专,那可是街坊邻居羡慕的对象,一个村里考不上几个。考上之后就是国家的人了,包分配,铁饭碗,不但自己有出息,更给父母争光。

二、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基本上都是40至50岁的人,在那个国家急需专业人才的年代,能上中专的都是人中龙凤,如今他们正年富力强,无疑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因为他们学的专业不同,分配的单位不同,从事的岗位不同,人生的际遇也各不相同,日子过得也是千差万别:

1、一部分进入机‬关‬,走上领导岗位

机关事业单位中,中专出身的大有人在,他们逐渐从各自的岗位上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

2、一部分进入教育系统,教书育人

中师毕业的大多去了乡村学校,他们现在依然在学校挑大梁,大部分成为中层以上的骨干,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3、一部分进入医疗卫生系统

这部分人有医生、护士。做医生的大都通过继续深造,绝大多数自学考试上大专、本科甚至后来上研究生的都有。

4、有的进入了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红火的地方国企或者集体企业

后来企业改制,很多人离职、下岗、重新就业了。

5、头脑灵活的,自己创业

他们抓住市场经济的发展机遇,自己创业,‬大‬多‬事情比较成‬功‬。‬

写在最后:

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学历,人生路上,只要不断努力、勇于进取,就是生活的强者。

就像耿玉寒一样,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无怨无悔。

人生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难‬。‬所有的过往,都是岁月的恩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中专生   科室   县城   中专   分配   父母   女儿   机关   高中   农村   老师   人员   学校   人生   财经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