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如何区分首辅和次辅的?

首辅次辅是明朝内阁的说法,北宋是没有首辅次辅的,但宋代的正宰相确实有“高低”之分

宋初也沿晚唐、五代旧制,“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上为宰相”。三省中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为门下侍中,尚书省的长官本来是尚书令的,李世民担任过,所以尚书令就不再设,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

如图“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宰相”,而这些人要商议朝廷大事,就必须到中书省“政事堂”去议事。有资格去政事堂的官员,都会加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包括低一级的官员,只要加这个头衔,就能去政事堂议政。后来政事堂从中书省搬到了门下省。

合并到最后,宰相就成了二等——侍中与同平章事。

宋初(直至元丰官制改革以前)的宰相职衔分为侍中、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等,而宋朝只有很少几个权位隆盛或德高望重的同平章事衔宰相,才能晋升为侍中衔宰相。史称:“国朝以秩高罕除,自建隆至熙宁(实际是至治平四年,1067年),真拜侍中才五人。”

因此,一般的宰相只会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平章事。

但是在“平章事”的宰相中,也分为三个“小段位”,也就是兼职,宋初也循唐、五代旧制,宰相都例兼三馆馆职。

三馆分别为;昭文馆、集贤院史馆

史馆,即编修史书的地方;昭文馆,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皆参议焉;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隶焉。

当了“同平章事”的宰相,如果不兼任“三馆”中任何一馆,就是宰相中最低的级别。一般情况是当宰相的同时是兼任集贤殿大学士,称集贤相;后升兼监修国史,称史馆相;最后升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

也就是说宰相中;侍中>昭文相>史馆相>集贤相>无兼职的宰相,如果同时有二名以上的宰相,其高低也是按这个排。




纠正一点,所谓首辅次辅之称是明朝出现内阁之后的事,在此之前执掌中央权力的是宰相和副宰相。而宰相和副宰相在历朝历代所得到的官职名称都不一样,宋朝宰相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而副宰相则被称为“参知政事”简称“参政”。

一、宋太祖创立宰执

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为了牵制相权扩大皇权专制,将原属于宰相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权一分为三,在中央分别设置了管行政的政事堂、管军权的枢密院和管财权的三司使,三个部门相互独立又相互牵制,谁也不能做到部门独大的局面。

虽然把同平章事的军权和财权分割出去了,作为统领六部和地方的政事堂,依然是大宋最繁忙的部门,所以执掌政事堂的同平章事也常被认为是宋朝的事实宰相。

但是皇帝认为这样的宰相依然可以威胁到自己的权威,所以在同平章事的下面又设立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虽然说是副宰相,但事实上参知政事有时可以越过同平章事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参知政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一同被称为“宰执”,成为北宋最高级别的官员之一。

二、宋神宗元丰改制

由于北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导致文官体系异常的冗杂,而北宋又实行的是高薪养廉的制度,导致各机构重复叠加,大多数官员无所事事成为闲职。

他们在其位而不任其职,同时又可以领取高额的薪俸,经常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办事效率极其低下,出现国家财政支出异常等。

到了宋神宗时期,为了支持王安石变法,神宗皇帝决定对北宋官职来一场彻底的变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缓解财政超支等。

元丰改制首当其冲的就是改变宰相的职权,将同平章事的相权分割为左仆射和右仆射,分管中书省和门下省,二者同时被称为宰相。

由于左仆射管理的是中书省,而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就是百官,所以虽然为相同级别的宰相,但是左仆射在地位上还是较右仆射要高一些。

宋神宗又将副宰相参知政事分割为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四者同时被称为副宰相。

宋神宗元丰改制,可以说是对相权的又一次削弱,使得宰相和副宰相职权一分为六,并且皇帝可以同时向三省官员进行问询和发布命令,这样做可以让皇帝更直接的插手政事,从而强化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

三、宋徽宗宋高宗改制复制

宋徽宗作为中国古代最有艺术细胞的皇帝,不但喜爱文学艺术同时还喜欢复古,所以在蔡京的建议下,宋徽宗将尚书左仆射改为“太宰”,将尚书右仆射改为“少宰”,以此来标榜在自己的治下达到了圣贤时期的水平。

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由于此时还处在宋金交战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官员被掳掠到金朝,使得南宋朝廷缺将缺相。

而宋高宗在面对战争的时候很需要一个人为他独挡一面,所以赵构在建炎三年,宋高宗将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同时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原本尚书左仆射是管理中书省的,其地位较管理门下省的尚书右仆射要高,但是此时二者同时兼任同平章事,就分不出高低了,两者都是实际意义上的正宰相。

同时还恢复了宋初的参知政事的官职为副宰相,并撤销了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宋高宗的建炎复制基本上让宋朝的宰执一级的官员又重新恢复到了北宋初期的模式。

四、南宋相权的变化

宋孝宗乾道六年,将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又改称为左丞相和右丞相,并且合并了中书门下两省,左右丞相同时成为宋孝宗时期的最高行政长管。

到了宋宁宗时期,随着北方就是的变化,南宋开始要面对金军和蒙古军的接踵而至,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些权相就出现了,他们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北宋时期的同平章事的职权,并且可以号令枢密院和三司使,完全集行政、军事和财政于一身,被称为“平章军国重事”

到了宋理宗和宋度宗时期,权臣贾似道被升任为“太师”和“平章军国事”等高职,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正宰相,而原本身为国家最高行政官员的左右丞相则被迫屈尊成为副宰相。


在两宋三百年间,宰相的职权在太平年代被一削再削,而遇到战乱时期,宰相就又重新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但是宋朝大部分时期还是严重的限制了宰相的权利,并且使得正副宰相可以同台执政议政,所以在宋朝正宰相和副宰相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皇权和时代背景在随时调整的。




首辅、次辅之称,是明代内阁制的产物。而宋代的文官之首为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次之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同平章事(宰相)也可能不止一人,加昭文馆大学士的位在第一



【一】宋代宰相职权被分割削弱

虽然《宋史》说“宰相之职,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同平章事虽为宰相,但宋代的宰相权力实际上已被分割成三部分,同平章事只掌其中一部。

一是主文的政事堂,长官和副职就是上述的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二是主武的枢密院,长官和副职是枢密使、枢密副使。

三是主财政的三司,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分别设使、副使。





【二】宋代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加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者居首位,但轮流当班

《宋史•职官志》说,“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

也就是说,宋代的宰相(同平章事)没有固定名额,如果有两人以上同为宰相,就每人轮流行使职权

虽然同为宰相,但也得分一个高低。《宋史•职官志》说,“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也就是说,加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的那位,才是“上相”,才是宰相中的首位

如果遇到同时有三个宰相,就按照分别加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来排序

比如宋初的范质、王溥、魏仁浦,就同为同平章事,又分别加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



宋神宗时期,改革官制,又分别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后又一度改为太宰、少宰。王安石就是尚书左仆射,而位居宰相的。



但无论如何改,宋代多位宰相的设置,宰相权力的分割,是一直延续的。




宋朝只有宰相、副宰相的说法——即“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没有明朝内阁“首辅、次辅”的说法。



同平章事全称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设立于唐朝,即是我们熟知的宰相,宋朝继承;参知政事也是唐朝出现,但只作为临时的副宰相。到了宋朝,为缓解第一位嫡系宰相——赵普的压力,赵匡胤同陶谷商议,从唐朝典籍里找出这个官名,常设为副宰相,分担宰相的工作、压力。



(赵匡胤首位嫡系宰相——赵普)

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所谓半部,不是没学问,而是指辅佐了两位皇帝,即一半论语给了宋太祖,一半论语给了宋太宗。


【涛说乱世史原创,您喜欢要点赞关注哦】

赵匡胤代周建宋,政务繁重,百废待兴。乾德二年(964)正月,前朝"后周三相"为范质、王溥、魏仁浦被罢相。赵普接任。


范、王、魏三人在后周、北宋刚建国地位没有差别;但到了赵普这里,赵匡胤为感激赵普拥立之功,新找来的人——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的薛居正和吕余庆,要比赵普等级低,后来翻阅“前朝故事(惯例)”,任命薛、吕二人为参知政事,即后来说的副宰相;自此,宋朝中枢便有宰相、副宰相之说。


(宋代宰相设置)

一般来说,宋朝的同平章事有1——3名,而参知政事有2——4名;这体现了北宋皇帝,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相权进行削弱。


我们进一步统计,宋代的参知政事一共有87人,绝大部分通过科举入仕途,体现了宋朝对文人的重视。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宋朝没有首辅和次辅,首辅和次辅仅存在于明朝的内阁制度。虽然宋朝没有首辅和次辅,但有宰相和次相,跟明朝的首辅和次辅大致相同。

宋朝初期,也沿用唐、五代旧制,“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上为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宋朝的宰相职衔分为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等,侍中为一等衔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二等宰相,很少有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升为侍中衔宰相。据《宋史》记载,自北宋建立到宋英宗治平四年,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只有五个人晋升为侍中衔宰相。这五个人中最著名的就是后周老臣范质和赵普。

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任命赵普一个为宰相,于是想给他找一个副手,以协助他处理政务,但不知取什么名称为好,于是召问翰林学士承旨陶榖,问他比宰相低一等的官叫什么。对前代官制一知半解的陶榖竟然答道:“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其实,当时赵普的宰相职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唐代参知政事的地位是高于同平章事的,所以,陶榖是闹了一个大笑话,因此遭到宋真宗时的宰相李沆的讥讽。虽然如此,但参知政事却因此成为宋代副相的职衔。

参政知事设置后,虽然作为副相,但其职权、地位都比较低,“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廷别设砖位于宰相后”,而且“止令就宣徽使厅上事”,也不在政事堂办公,充其量就是宰相的助理,或者秘书。参知政事职权的提高还是因为赵普擅权才有所改善,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六月决定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使其真正发挥与宰相类同的职权。后来或有降低,或有提高,但总体来说参知政事的职权与宰相相同。宋真宗寇准任参知政事之后,除朝会仍由宰相押班外,其他职权都与宰相相同,缺相或者宰相请假不能理政时,由参知政事代行实相职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宋朝   宋史   神宗   集贤   中书省   明朝   国史   大学士   政事   宰相   尚书   北宋   职权   门下   宋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