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为何感觉像是隔了好几百年?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安史之乱后,唐朝就灭亡,可翻看史书才知道,原来安史之乱后,还过了144年,历经14个皇帝,唐朝才灭亡。

所以,很多人意识中的唐宋之间的差距,很大的可能都是从唐玄宗李隆基的安史之乱开始算起的,安史之乱(755年开始)到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这两百来年的历史,本来就是很长的。

可实际上呢,唐朝直到907年才灭国,到960年宋朝建立,也就53年而已。

这让人感觉像几百年的53年,却也有不少人从唐末一直活到了宋初,甚至还有人历经五朝不衰。

此人叫符彦卿,他出生在唐朝末年,历经五代,死在北宋,不仅自己是五朝大将,他其中三个女儿,还成了两个朝代的皇后。

符彦卿出生于898年唐昭宗时期,曾经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的大将。

父亲符存审,是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之一的九太保,晚年的时候曾经告诫儿子

“我出身贫寒,自幼便携剑在外闯荡,历经四十年方才位至将相。期间历经危难,数次冲锋陷阵,入万死而无一生,才有了现在这个地位。我一身伤痕累累,光从身上取出的箭头就有一百多个”

而符彦卿也谨记父亲的教训,一生征战天下,晚年假装昏聩,保全自身家族荣耀。

符彦卿,13岁的时候就骑射武艺高强,跟随父亲一起侍奉李存勖,因为是第四子,被军中人称为“符第四”。

在一次打猎中,一天之内就猎的猎物42只,被称为神人。

跟随李存勖年间,因为忠诚和谨慎,被视为亲信,出入宫闱,成年后,被任命为亲从指挥使。

公元926年,郭从谦因为叔父和养父被李存勖所杀,为报仇发动兵变,李存勖身边的侍卫和近侍逃得只剩下了十几个,这十几个人一力保护李存勖,仅符彦卿一人就杀敌数十人,奈何对方人太多,后来李存勖中箭而亡,符彦卿等人痛哭一场后才离去。

在中原与契丹几十年的战争中,符彦卿以其一己之力,让契丹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

公元943年12月,契丹大举南侵,石重贵命符彦卿为骑军左排阵使,与高行周和梁进明一共抵御契丹。

结果高行周被数万契丹围困,其他的将领都不敢前去救援,唯独符彦卿率领百人骑兵进攻,迫使契丹退走,救回了高行周。

此战之后,符彦卿被封祁国公。

公元945年,符彦卿、李守贞和杜重威三人趁着契丹北撤,进军幽州。

契丹听闻消息后,卷土重来,符彦卿等人带领军队退至阳城。

契丹军数十万人马重重包围阳城,粮道被切断,城内又缺少水源,人马几乎要被渴死。

符彦卿觉得,与其被渴死,不如放手一搏,带着数万人马冲击契丹军队,血战到底,最后大败契丹,耶律德光趁乱只身逃跑。

此战之后,契丹人十分害怕符彦卿,甚至在战马生病不吃粮草的时候,也要骂上一句:“难道粮草里有符彦卿吗?”

后来,辽朝攻破后晋的时候,述律平皇后特意询问起符彦卿在哪里,当得知符彦卿已经回到徐州的时候,恨恨的说:“怎么会将此人放回中原,真是失策。”

《宋史》里称他为:“有谋善战,声振殊俗。”

符彦卿不仅非常善于带兵打仗,且十分善待部下。

《宋史.符彦卿传》记载:“前后赏赐钜万,皆分给帐下,故士族乐为效死。”

也正是因为此,让他在后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能够保全自身。

符彦卿这个人,出生在唐末,自后唐开始出仕。

后唐历亲从指挥使、散员指挥使、龙武都虞侯、吉州刺史、庆州刺史、耀州团练使。

后晋历同州节度、左右羽林统军、河阳三城节度、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祁国公。

后汉历侍中、中书令、魏国公、太保。

后周历天雄军节度、大名尹、准阳王、卫王、魏王、太傅、太尉。

宋加太师。

可以说,历经五朝而不衰。

一个人可以从唐末活到宋初,由此也可以看出,唐宋之间,其实间隔并不远。

那么,为何会给人以长达几百年的错觉呢?

一、对历史的不熟悉,认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灭亡了

很多人对唐朝历史的认知,都停留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一代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以及“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引发的安史之乱。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历史,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就跟不存在一样。

看过《深宫计》的人应该都知道,里面的郭太后,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历经7朝,他的丈夫李纯,是唐朝的第12位皇帝,公元805年继位。

而李隆基退位的时间发生在756年,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不到50年的时间,就换了5位皇帝。

李纯死后,郭太后的儿子李恒和三个孙子相继继位,自820年到846年间,仅仅26年间就换了4任皇帝

到了846年后,又换成了李纯的另一个儿子李忱继位,李忱的母亲是郭太后的曾经的婢女郑太后。

而李忱在859年死后,又历经了4位皇帝,直到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才算真正的灭亡。

从756年,到907年,151年的历史,经历了14任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不到11年。

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们所学的历史教科书中,一笔就带过了。

二、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太快,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发生,给人的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唐朝灭亡后,到赵匡胤建立宋朝,中间经历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十几个割据的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给人的感觉就是国家好多,应该时间也很长,实际上呢,五代加上之后的北宋,和十国是并行存在的。

五代存在于907年-960年间,十国则是902年-979年,而北宋的建立是960年。

后梁,自朱温907年建国,到923年李存勖覆灭后梁,建立后唐。

朱温在位期间,对手握兵权的功臣存有戒心,寻找各种理由剥夺他们的兵权,甚至杀戮功臣,导致这些功臣每天早上上朝都要跟家人生死决别一番,晚上能回到家就觉得十分庆幸。

不仅如此,朱温还荒淫无度,本就流氓出身的他,十分没有道德,不仅杀戮功臣,还把大臣的妻女召入宫中侮辱,甚至连自己的儿媳都不放过,不管是亲子还是养子的媳妇,逐个召见侍寝。

他的儿子为了讨好他,居然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妻子。其中养子朱友文的妻子格外漂亮,朱温非常喜欢,连带对朱友文的宠爱也超过了对亲生儿子,后来病重期间,甚至打算把帝位传给朱友文。

但是被亲子朱友珪得知后,带兵杀入宫中,把父亲朱温杀死,后面有斩草除根杀了朱友文。

朱友珪912年称帝后,引起了其他兄弟的不满,一年后被弟弟朱友贞夺取帝位。

朱友贞在位期间,与李存勖之间的战争不断,最终在923年被灭。

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但是李存勖当了皇帝后,自以为大功告成,就只顾享受了,宠爱伶人,四处搜罗美人,信任宦官。

可是对为他卖命的军士,则十分吝啬,导致军士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当皇帝不过四年的时间,就被大臣给杀了。养兄弟李嗣源成为了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明宗。

明宗在位的8年时间里,后唐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但是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就被节度使李从珂杀了。

公元937年,明宗的养子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后唐覆灭。

在耶律德光的册封下,石敬瑭当上了后晋的皇帝,他尊称耶律德光为父亲,实际上,石敬瑭比耶律德光要大11岁,因此被称为“儿皇帝”。

因为石敬瑭上位不光彩,很多人受不了向契丹称臣的耻辱,有些大臣和将领投奔了南方,而有些则起兵造反。

石敬瑭死后,继位的石重贵不想继续向契丹称儿子了,结果惹怒了耶律德光,在947年直接被耶律德光灭了国,而耶律德光在灭了后晋后,直接穿上汉族的龙袍称帝了。

这时,远在晋阳的刘知远得知石敬瑭蒙难,便打算东征营救,但是手下将士认为应先称帝。

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将士的拥立下,称帝,仍然沿用后晋的名号,6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后汉仅仅存在3年的时间就覆灭了,因为刘知远的儿子汉隐帝猜忌大将郭威,想要杀了他,结果郭威反了,汉隐帝被杀,后汉就此灭亡。

951年,郭威在开封称帝,建立后周,后来其养子柴荣继位,柴荣死后,幼子柴宗训继位,太后符氏垂帘听政。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建立北宋。

53年的时间内,历经5个朝代。

而与之并行的十国,就更混乱了。

前蜀,907年-925年,由西川节度使王建建立,定都成都。

后蜀,933年-966年,由李克用的侄婿孟知祥建立,定都成都。

南吴(又称杨吴),902年-937年,由庐州刺史杨行密建立,都城有两个:南京和扬州

南唐,937年-975年,由南吴权臣李昪建立,定都南京

吴越:907年-978年,由钱缪建立了。

闽国:909年-945年,由王审建立,占据了福建省

南楚:907年-951年,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建立。割据湖南

南汉:公元917年-971年,907年刘隐继承父志,统一了岭南地区,917年刘隐的弟弟刘陟正式称帝,建立了南汉政权。

南平:924年-963年,朱温手下的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当地割据自立,建立南平。

北汉:951年-979年,后周灭了后汉,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依附于契丹人,山西北部建立了北汉政权。

50多年的时间里,十几个国家更替,给人的感觉就是漫长的。

当我们对历史不了解的时候,就会发生时间很漫长的错觉,但是,当我们把每一个时间节点搞清楚后,就会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几十年而已。

而且唐朝给我们的感觉是强盛多一点,而宋朝,因为靖康之耻的缘故,给人软弱的感觉,两个朝代巨大的差别,给人以相隔已久的感觉。




“新科学事实之所以胜出,并不是因为反对者都被说服了,而是因为反对者最终都死了”。

套用这句话,同样可以解释唐朝和宋朝为什么时很近却境已迁。即:

宋朝的社会风貌之所以迥然不同于唐朝,不是因为唐朝人集体转性了,而是因为他们都死了。

这种死,不是生物上的死而是历史上的死。诸如人事、制度、文化模因以及主旋律,全都死了,只能全都变了。



那么,宋朝的诸般种种,是从天而降的吗?

不是。它也是孕育于历史。

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讲“人事”,一讲“制度”。

唐宋之变,首先是制度和人事之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重点关注的是制度。其认为宋朝的制度“一切因循承袭”,所以只能说变动而不能说建立。

那么,宋朝的人事呢?

所谓人事,简单理解就是哪拨人上台了、哪拨人下课了。这是从政治上看。而从历史上看,则是哪拨人主动引领了时代而哪拨人被时代所引领。

在这个问题上,唐宋之变,则相当于一场秦汉之变或周秦之变。

秦汉以前,是贵族引领时代。即便是游士,也多以没落的贵族子弟为主。而汉朝呢?彻底的平民政治,简单说就是贵族下课了、平民上台了。而唐宋之变,也是如此。

在唐朝,引领时代的是豪族。在宋朝,引领时代的是平民。或者说,是平民中的翘楚,即士大夫精英。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种场景,只能出现在平民时代的宋朝。

唐朝就没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吗?

当然也有,但与豪族精英相比,平民精英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唐宋的人事之变。人事之变,不可能不反应到制度上。

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

所以,宋朝的制度,一定要规定和限制这种人事。否则,平民士大夫精英不可能一直在前台弄潮。



这种制度,在核心层面的安排是:宰相之权被肢解、皇帝之权被强化。

如果认为皇权家天下,那么皇权强化肯定不好。前期,宋真宗封禅泰山,搞国家级形象工程;末期,宋徽宗兴花石纲,搞帝王级享乐工程。这就是绝对的权力带来了绝对的腐败。

但如果认为皇权是公共权力的表现形式,那么宋朝则有可圈可点之处。

南北朝期间,南朝之所以落败于北朝,除了实力无法匹敌,还因为南朝的皇权发挥不了公共权力应该发挥的作用。

相比于唐朝,宋朝的公权力更为强势。士大夫官僚集团,就无法抗衡代表公共权力的皇权。所以,皇帝不需要引入宦官、胡人等外部势力。

唐朝的政治是豪族士大夫的政治。但皇帝不满意,要么拉拢胡人将军、要么拉拢宦官集团。但是,到了最后,皇权竟被胡人将军和宦官集团反噬了。

宋朝的武将不能造反,宋朝的宦官也不成气候。这都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在这种格局下,宋朝的君臣关系,可以非常融洽。这一点,很重要。

君臣之间关系紧张,只是表象。实质则是:代表国家权力的皇帝与代表政府权力的官僚,在尖锐斗争。这种斗争的伤害性极大。



在明朝,皇帝、太监以及大臣之间,一直在斗地主,地主是大臣而不是皇帝。在唐朝,则是皇帝、大臣(两京阀阅们)以及宦官在斗地主,地主是太监而不是皇帝。

而制度上的安排,就是从上到下建立流官制度。简单说,除了皇帝能世袭,官僚集团不能世袭。

唐朝的大臣能世袭吗?不能世袭,却是一种阶层固化的变相世袭。后期的藩镇节度使就不说了。只看一个数据:

在唐朝担任过朝廷要职的大家子弟的墓葬,98.5%出自洛阳、长安以及两京走廊。而在长安墓志中,宣称自己是宰相之后的高达20%。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两京阀阅基本控制了大唐帝国的顶级权力。而这就相当于世袭了。宋朝也有世袭,也就是荫庇制度,但总体上维持了一种流官制度。实现的手段,就是低头走流程、认分不认人的科举制。

人事,宋朝与唐朝完全不同。而规定和限制这种人事的制度,宋朝虽然大体承袭了唐朝,却也实现了质变。其复杂、规范以及严格的程度,高出唐朝不止一个数量级。

人事和制度的不同,自然导致文化模因的不同。

文化模因,完全可以认为是一套“如果……则……”以及“否则,如果……则……”的表达组合。

如果皇帝与官僚集团斗争,则皇帝引入胡人将军或宦官势力;

否则,如果皇帝与官僚集团和睦,则皇帝与官僚士大夫共治天下。

除了人事和制度,当然还有环境。

如果中央帝国能够打遍整个地理视野,则帝国豪迈、雄风万里;

否则,如果中央帝国不能打遍整个地理视野,则王朝婉约、精致内敛。



文化模因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这是先天的;而哪段基因能够表达出来,则是后天的。宋朝和唐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模因,可以说完全不同。

大唐帝国衰败于安史之乱;羸弱于藩镇割据;灭亡于农民起义。帝国,先是与边地的胡人将军,矛盾不可调和;再是与地方的军政力量,矛盾不可调和;最后与天下的大唐子民,矛盾不可调和。

唐朝,始终处理不好内部的关系,内部矛盾才是大唐的主要矛盾。

而大宋呢?

因为契丹和党项人的竞争存在,使得统治者必须对自己人好一点儿。你只有对自己人好了,才能团结住自己人,然后才能对外竞争。

这种竞争,首先是军事上的竞争,看谁能打得过谁,但主要是文化和软实力的竞争。王道乐土在哪里?你只有证明在大宋,才能获得竞争胜利。宋真宗封禅泰山、搞国家级形象工程,就是为了竞争。

为什么说主要是文化和软实力的竞争?

澶渊之盟后,中原和草原维持了一百余年的和平。纵观中国历史,这都是罕见的。



即便是统一了草原和中原的大清,也没少对草原输出暴力。平定准噶尔之战,从1688年打到1758年,从康熙打到他孙子乾隆,干了70年。

所以,宋朝的竞争,主要聚焦于文化和软实力上。文学风华,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这都没问题。软实力呢?不说概念,只看表象: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如果老百姓都跑到辽国和西夏了,这还玩什么?所以,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可以说,宋朝是对老百姓最好的一个朝代。

宋朝的城市化率不仅高,而且城市居民具有高度自治权。中央派出的官吏,大体上只负责收税和消防,至于民间秩序,能放权就放权。

宋朝人可以自由结社,而且各种社团极为发达。尤其是南宋,各种“市”“行”“团”“社”等民间组织,数不胜数。你放在别的朝代试试?几个人聚会饮酒,都能抓起来法办。其他能允许的,或许只有宗族类的组织。

西汉是平民政府,却发展出了豪族社会。魏晋南北朝,是士族的天下。隋唐,是豪族士大夫垄断权力。等等这些,老百姓总要分出个三六九等,上等人与下等人的观念,直接影响到现在。而宋朝呢?不分良民、贱民,一律称齐民。啥意思?大家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历史上还有一个朝代,也曾往这个方向努力。那就是秦朝,百姓一律称黔首。你只有统一命名了,才能实现某种平等。符号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往往就是这么微妙。



宋朝政府甚至竭尽全力地去操弄一套全民福利制度。孤儿有孤儿院,孤寡老人有养老院,这些钱都由政府和富户来出。即便是现代政府,又有多少能够做到这种程度?而背后表达出来的文化模因,就是先秦的王道政治,具体是孟子的主张。

一个王朝总要有一个主旋律。可能人家没有,但后人一定要强加一个。因为要理解、要认识,所以必须要冠名。

秦汉帝国的主旋律,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这么霸气。

隋唐帝国的主旋律,是“昭昭有唐,天俾万国”,以及“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就是如此豪迈。

两宋王朝的主旋律,是什么?

靖康之耻、崖山之战,总是打不过人家。这应该是吧?这是结果论,从结果看,北宋死了、南宋死了。但从结果看,秦汉也死了、隋唐也死了。

而就当时形势来说,可能这一句最为妥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在来看,这句话显得很迂腐。但是,对比一下呢?

相比“郡县掾吏,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个主旋律已经非常了不起。

北宋后期,大约有20万人就读于各地的州学和县学,约有8万学子定期参加各州三年一次的科考。甚至,到了南宋,功名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致力于学习、只要积极参加科举,这样的人也算跻身了精英圈。



历代王朝灭亡,可以很悲惨,却不一定很悲壮。大唐灭国,先是两京阀阅被干死、再是宦官势力被屠戮,再是李唐宗室被灭门。这很悲惨,但不悲壮。而崖山战后,宰相陆秀夫和小皇帝跳海殉国,随后是十万南宋军民集体牺牲。这是悲壮。

唐亡悲惨、宋灭悲壮,原因是什么呢?对自己的人的凝聚,宋朝要比唐朝做得好。

唐宋之间、恍如隔世,在表现上大体可以总结为四点:

人事上,平民士大夫精英,取代豪族士大夫精英;制度上,皇帝和官僚集团的内部紧张关系,转变成了一种共治的融洽关系;文化模因上,集中国力地武力拓土,转变为对自己人好一点儿的内部凝聚;主旋律上,文化建设提升了中原百姓的国家认同,形成了一种国族意识。

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环境的变化。

内部环境:安史之乱干废了地方豪族,黄巢起义干废了两京阀阅,朱温代唐顺带铲除了宦官势力。

到底是那伙人上台、那伙人下课,历史已经做出了选择。

豪族没了。所以,连带的人事、制度、文化模因以及主旋律,全都变了。

外部坏境:沙陀人崛起于山西、契丹人崛起于草原、党项人崛起于西北,中原难以成就隋唐雄风。

时势变了。所以,那种打遍整个地理视野的一贯模式,也就全都变了。

旧时代的如彼种种,全都死了;新时代的如此种种,全要重建。唐宋虽然相隔很短,却只能恍如隔世。




这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不仅仅只体现于唐宋之间。

比如,建立汉朝的刘邦,曾亲眼见过秦始皇出巡,并且还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的感叹,并且,刘邦出生的时候,秦始皇嬴政刚满三岁。

此外,汉武帝时期有个大臣叫做董仲舒,他曾经见过当初在荆轲刺秦王时,拿药袋砸了一下荆轲的夏无苴。

再说两个距离我们现代较近的。

清末甲午战争时期,有一个驻守在威海日岛(位于今威海市刘公岛东南2000米)抵抗敌军的清军军官,名字叫做萨镇冰,他曾经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攻入汉城时写了一首诗来赞扬志愿军的壮举。

而萨镇冰本人,则是在志愿军攻入汉城的次年去世。

注:志愿军攻入汉城的时间为1951年1月4日。

还有,从八国联军侵华,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间也就仅仅相隔了五十年而已,但同样给人的感觉也是“恍若隔世”。

这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有一个专用的名词,叫做“断代感”。

并且,不仅唐、宋之间有这种“断代感”,宋朝和明朝之间同样也有,要知道,从陆秀夫抱着南宋的最后一个小皇帝跳海(公元1279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公元1368年),中间也就相隔了九十多年的时间。

但要是说起来,宋朝距离明朝,同样给人的感觉是相隔很远。

那么回到主题,为什么唐宋之间仅仅相隔53年,却给人一种像是相隔了好几百年的印象呢?这种强烈的“断代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本质的原因,是现代的历史教科书造成的。

现代的历史教科书,普遍采用的是对重点时期和重点人物加强讲述的方式,也就是说,对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时期以及人物,就会着重笔墨进行叙述。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嬴政,由于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地位太高,且他所制定的相关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因此对于他的描述就相当之多。

这其中,有讲述秦始皇如何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还有讲述他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

此外,还有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以及他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在北方修筑长城的等等。

这么一来,关于秦始皇确实是讲清楚了,但是就给人造成一种什么感觉呢?觉得秦朝很长。

但实际上,秦朝满打满算,也不过14年的时间(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算起,到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持玉玺献于刘邦结束)。

所以,历史教科书的这种重点人物重点讲述的方式,就在无形之中,让人有了时间上的错觉。

再来看唐朝和宋朝之间,同样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深度的历史研究者,那么说起来唐朝的话,一般给人的感觉就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好像就没了。

但实际的情况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放在整个唐朝的话,连一半都没有到呢。

唐朝开国于公元619年,而唐玄宗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为741年,至于安史之乱,则是在公元755年爆发。

这个时候,距离唐朝开国才过去了136年的时间。

但为什么只要说到安史之乱,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唐朝已经结束的感觉呢?第一个原因就是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需要讲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隋末唐初需要讲吧,得知道唐朝时如何建立的,然后玄武门之变也得说吧,毕竟“天可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才登基的。

再然后,贞观之治又得说一说吧,说完贞观之治,还需要讲一讲武则天,然后再讲完武则天之后,还需要着重说一说唐玄宗李隆基是如何上位的,以及他开创的“开元盛世”等等。

上述这些,都是教科书中的历史重点,都是需要详细讲述和了解的。

而这一套下来,就占据了历史书中关于唐朝的大部分章节,而在讲完这些,紧接着就是安史之乱。

并且,历史教科书上通常会有这么一句,“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当然这句话确实没错,唐朝也确实是从安史之乱后开始逐渐衰落的。

但问题是,这个时间段,勉强才算是“中唐时期”,之后,还有实行两税法的代宗时期,以及“元和中兴”、“牛李党争”、“会昌中兴”、“大中之治”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

而这些,教科书中通常是简略带过,并且还会很快跳到唐朝末期的藩镇割据以及黄巢起义,然后就是唐朝灭亡。

这样一来,就给很多人造成一种感觉,唐朝似乎在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但实际上,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公元755年,到唐朝正式灭亡的公元907年,中间还有足足一百多年的时间。

不止如此,在唐朝灭亡之后,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而五代十国和曾经的五胡十六国颇有些类似,即政权如走马观花似的一个接一个,甚至有点那种“山头又换大王旗”的感觉。

正因为政权太多,更换的也太频繁,因此又给人造成了这一段历史时间很长的错觉。

但实际上,五代十国期间曾出现过的政权,有不少都是同时期存在的,比如取代唐朝的朱温在建立后梁的同年,四川境内一个叫做王建的人建立了前蜀。

还有,李存勖在公元923年建立后唐的时候,江南的南吴政权已经创立数年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虽说政权较多,但有好几个是同一时间并行存在的,因此这一时期从开始(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算起)到结束(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仅仅只有53年而已。

正因为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单独的时代,加上政权较多,如果不去看前后时间的话,那么就给人造成了一种很久很久的感觉。

加上前文提到的很多人有“唐朝在安史之乱就已经结束”的错觉,因此综合在一起,就会觉得宋朝距离唐朝仿佛是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的样子。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的教科书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大事件加深了解和印象,因此采取的讲述方式是“热点”、“重大事件”、“重点人物”等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大部分人对中国的历史大致发展和基本脉络快速了解,也正是因为这种方式,才让我们大部分国人对历史的掌握都较为不错。

但带来的影响,就是对历史上一些热点较少时期和人物了解不深,同时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对于历史时间也不太敏感,从而造成了有“唐宋之间好像隔了几百年”的“断代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造成大部分人会有“唐宋相隔数百年”错觉的原因。

这个因素就是,社会形态以及经济形态的变化,让唐代以及唐代之前那种尚武的气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官员到民众日趋保守,这便是给人造成“恍若隔世”的核心原因。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唐朝和宋朝,完全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精神风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先秦时期,君臣之间如果见了面,还有互相行礼以示尊敬,老话“来而不往非礼也”,便是说的这种情况。

而在汉朝乃至在隋唐时期,虽说当时的皇帝不需要像先秦时期那样,频繁地对臣子还礼,但如果见到像丞相这样的重臣,依然会起身表示尊敬。

并且,在隋唐时期,大臣们上朝议事,通常都是坐着。

但到了宋朝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上朝的文臣武将,不管是地位高低、官职大小,都必须统一站着和皇帝说话。

“始废坐论之礼”。---《宋史》

至于说君主向大臣还礼,那在宋朝更是没有的事,由此就可以看出,从唐朝到宋朝,臣子的地位在逐渐下降,而君王的地位却在不断上升。

除此之外,像汉唐时期那种从上至下的尚武精神也在逐渐消失,比如,唐朝时的书生,可以佩剑而行,游遍大江南北,当年的李太白不就是如此吗?

但这种情况,在宋朝可能吗?答案是不可能。

而这样一来,宋朝就给人带来一种“文弱保守”的印象,不管是朝堂上的官员,还是民间的百姓,再也没有曾经那种充沛的武德。

正是因为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就让人有了仿佛是相隔数百年的两个完全不同时代,所以,“恍若隔世”的感觉也就因此而出现。

那么话说回来,为什么唐宋的社会制度和精神风貌会差别如此之大呢?核心的原因,是强宗大祖瓦解并消失了。

前文提到,先秦时期,君臣见面还要相互行礼还礼,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莫非是当时的君主比后世的君主懂礼貌?当然不是。

很简单的原因,当时的生产力较为落后,地多人少,加上生产工具简陋,因此就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生产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

因此,作为君主,他需要把土地分给诸侯,而诸侯二次分配将土地分给卿大夫,通过三方合作,最终完成了土地耕种,且都能有所收获的结果。

这就好比,当时的君主与诸侯、卿大夫之间,更像是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君主是大股东,而诸侯和卿大夫则是占股份不同的中小股东。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君主股份最多,但他也不能对大臣们太过分,毕竟大家都是董事会成员嘛,你见过哪个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吹胡子瞪眼的?

并且,这些诸侯、卿大夫由于拥有耕种土地的权力,因此逐渐就富裕起来,而在富裕之后,出钱让家族子弟读书并入朝做官,久而久之,又在朝堂上形成了自己的一方势力。

并且,诸侯、卿大夫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所涉及的产业也越来越多,而古代不像现代的商业如此便捷和方便,所以,一般在某个诸侯的领地之内,出于生活生产的需要,都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诸侯们可不仅仅只会种地,他们还会经营其他项目,比如畜牧、染织、酿造、冶金等等,甚至学校什么都会涉及。

而久而久之,这些诸侯不仅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同时还会形成我们熟悉的“门阀士族”。

别的不说,就说建立唐朝的李家,他们就是出身于关陇贵族,而像李家这种世家大族,在整个唐朝比比皆是。

并且,这些世家大族不仅拥有财富,同时还拥有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也就是世家大族的私兵,这些私兵,也是隋唐时期府兵制的主要兵源之一。

既有完整的商业体系,又有自己的根据地,还十分富裕,同时又拥有让朝廷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有了这些,皇帝就必须对大臣们客客气气。

至于面对君王站着或者跪着议事,那更是不可能的事。

但在唐朝末期,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导致这些拥有大量财富和技术、武装力量的世家大族基本都消失了。

什么事呢?两句话,“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至于谁干的,熟悉历史的人都十分清楚,正是写下“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他用极其直接的手段,将大部分世家大族消灭了。

而在这之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频繁更替,以及连年不断的战争,让社会秩序进一步崩塌,因此也就没有新的世家大族形成的机会和时间。

所以,到了宋朝建立后,君主拥有了无上权威,臣子也因为没有隋唐时那种能让君主不敢轻视的资本,而变得唯唯诺诺。

因此,站着跟皇帝说话,就成了常态。

而民间也是如此,随着皇权的地位越来越高,整个大宋就自上而下呈现出一种“君贵民轻”的状态,再加上宋朝开国后所执行的“重文抑武”政策,就让百姓们再也不复有曾经那种敢于藐视一切的充沛武德了。

所以,拿一个唐朝人的思想状态和宋朝人来对比的话,就会发现,两者的区别相当之大,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仿佛是两个相隔了好几百的错觉。

这就好比,拿我们现代的人,与清末时期的人对比是一个性质。

总而言之,唐宋之间虽说仅仅相隔53年,但却给人感觉像是相隔数百年的原因有两个,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普通人在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时候,通常都是用“热点”、“大事件”、“重点人物”这种方式快速了解了历史,因此就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好像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已经灭亡了,但那个时候距离唐朝灭亡还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这种大部分都有的“断代感”,是造成我们有唐宋之间“恍若隔世”的本质原因。

而核心的原因则是,随着唐末时的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争,世家大族被消失,社会秩序被崩塌,等到宋朝建立后,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与唐朝时的文化大相径庭,因此两者对比,就让人觉得好像不是同一个时代,所以也就有了唐宋相隔数百年的错觉。




唐宋之间的确只隔了53年,可这半个世纪里,中华百姓却经历了五代十国,群雄割据的大分裂时代,政权不断更迭,战火四起,给人一种唐宋之间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混乱岁月的错觉。

唐朝覆灭之后,中原地区出现了许多政权,中原之外也有许多小政权,虽然时间都不长,甚至可以说交替得相当频繁,但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很容易让人在时间上产生误区。

纵横就简单科普下五代十国的历史!

唐朝末年,各地义军突起,纷纷占地为王,其中有实力比较强悍的藩镇义军控制了中原地区,但统一不了整个国家,干脆就在占领的中原地区建立一个小朝廷,所谓的五代,就是指这个时期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朝廷的五个政权。

这五个政权是一脉相承的,和大一统王朝的交替性质是相同,简单来说,就是同一块地盘,换了五家皇帝。

最开始建国称帝,拉开五代帷幕的是朱温,公元907年,建立了后梁。朱温起义经历相当丰富,参加过黄巢起义,后来归附唐朝,靠着帮唐军镇压义军,发展壮大,成了当时最有实力的藩镇势力,控制了唐朝政权,杀了唐昭宗,立其子昭宣帝为傀儡皇帝,三年后接受禅让,正是推翻了唐朝。

朱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是英勇善战,而是其私生活荒淫不堪,霸占儿媳,最后被亲儿子杀了,用毯子草草一包就给埋了。

与朱温同时代的狠人还有一位李克用,两人都在唐末得到重用,本身也是骁勇善战的能人,李克用比朱温幸运的一点是儿子也是个狠人,其子李存勖开疆拓土,于公元923年,灭了后梁,建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比较无耻的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借辽国之手灭了后唐,建立后晋,奉辽国为为父,自诩为儿皇帝。此后,燕云十六州成了汉人心中永远的痛,宋朝建立后,历任宋帝都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这个夙愿终宋一朝都没能实现。

石敬瑭去世后,其侄子石重贵继位,想要摆脱契丹对后晋的控制,两国交战不断,最后后晋不敌,石重贵投降,全家都被俘虏到了契丹,维系了11年的后晋政权灭亡。

时任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不过仅维持了四年。

公元951年,后汉的重臣郭威被军中将领拥立为王,和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桥段如出一辙,后周由此建立。

郭威的儿子早在起兵的时候诸数被杀,临终前便将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郭威和柴荣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君王,就是不太长寿,没有儿孙福,柴荣去世后,传位给了年幼的柴宗训,在那个时代,皇帝年幼基本就要灭国了。

不久之后,作为后周重臣的赵匡胤便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赵匡胤还算比较讲究,善待了柴家后人。

在中原五个朝代更迭的同时,周围一直存在着、且不断吞并征伐的割据政权,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后主李煜所在的南唐,还有诸如前蜀、后蜀、吴越等,统称为十国。

除此之外,人们对唐宋之间的时间差容易产生错觉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人对唐朝的印象基本都是停留在贞观之治、女皇临朝、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仿佛安史之乱后,唐朝就结束了,即使有些人知道后来郭子仪还带动了大唐中兴,可也只是一个知识点,具体的根本不了解,他辅佐了几代皇帝,都是哪些皇帝,一概不知。

应该说从唐玄宗李隆基之后的唐朝历史,已经不被后人熟悉了,纵使唐朝国祚289载,可人们的唐朝记忆也只停留在盛唐的130余载,后面150年的历史被人们的认知自动划到了后来的动乱年代里,故而觉得唐宋之间经历了漫漫的动荡岁月。




就像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乾隆跟华盛顿是同一年去世的……这些历史给我们的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可却又真实存在,莫非我们学习的是假历史?

别慌!我们学的历史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讲,又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根本不会通读历史,只能记住历史上的名人和大事。

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学习的历史是“断代史”,也就是时间不连续,感兴趣的了解得就多,潜意识中,就感觉这段时间非常长,不感兴趣的自然一笔带过,觉得时间短。

比如唐朝时,大家了解最多的是李世民、武则天,然后自李隆基时代的安史之乱后,大家对唐朝的记忆就很模糊了。

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唐朝灭亡是公元907年,然后才进入五代十国,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可以说,虽然唐朝和宋朝之间只隔了短短的53年,但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就开始被人们忽视了,很多人都以为那段时间就是唐朝的末世,被五代十国取代了。

可实际上,从安史之乱结束到唐朝真正灭亡,足足过了144年,这144年加上唐宋之间的53年,一共是197年,相当于两个世纪。

两个世纪自然会给人一种隔了几百年的感觉,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文化素质、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并且,很多朝代都是有重叠的,比如宋朝是在公元960年建立的,但那只代表着五代结束了,而十国真正结束时间是在公元979年,两者之间重叠的时间是19年。

可人们的潜意识里却觉得,先有五代十国,然后才有的宋朝,这样让人们感觉,唐朝和宋朝的时间间隔就更长了。

如果上面我们说这些时间,让大家比较头疼,那现在我们拿一个现代人举例子,张学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于1901年出生,2001年去世,是非常著名的百岁老人。

但如果再过几十年、上百年,人们再学习张学良那段历史时,一定会把他归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人生的高光时刻都集中在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之前。

从1936年到2001年的65年时间里,张学良几乎没有任何值得历史研究的地方,人们也不会对这段时间的张学良感兴趣,所以人们对张学良的记忆会停留在1936年之前。

我相信,再过几十年、上百年,如果跟那时候的人们说,张学良是二十一世纪的人,大家同样会非常惊讶。

有的人活着,但人们却以为他死了;有的朝代存在着,但人们却以为它灭亡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很多不重要的细节,被人们在潜意识里直接忽视了。

那我们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人们觉得乾隆和华盛顿在同一年去世,感觉很惊讶呢?有人会说,因为一个是封建王朝,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情况、思想意识都是不一样的,自然会让人感觉到两人之间的年代感。实际上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学习方法问题。

大家想想,我们是怎么学历史的啊?我们是先学国内历史,然后再学世界史,这必然会导致我们学习过程中把两者割裂开来。

如果是对比着学,自然早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而刘邦和秦始皇的年龄只差三岁,也是因为我们学习历史时,先学秦朝,学完了之后再学汉朝,还是没有放在一起对比着学。

其实,我们学习历史,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按照年代表学,把所有历史都放在年代表中,按照时间顺序捋出来,如果认真做一遍,你会发现历史真的很奇妙!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我是学史知今,如果大家喜欢,就点赞、评论、转发吧!如果想了解更多好玩的历史,欢迎关注我,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宋朝   契丹   后晋   后唐   感觉   安史之乱   唐宋   唐朝   政权   公元   皇帝   时期   制度   时间   财经   历史   唐朝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