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以后什么最可怕?

邻居张奶奶70岁,退休金有8000多,每天都穿戴整洁地坐在大门口,怀里抱着一只猫晒太阳,总是感觉她应该在等什么人。后来,听我奶奶说了她的故事,我这才恍然大悟。

张奶奶小名叫娟娟,年轻时大家总是这么喊她。

娟娟长得漂亮,性格温顺,工作也好,在化肥厂下的饭店工作。饭点经营的很好,大家的福利待遇都不错,在普通人只能拿三四十块的钱时候,她们能发三四百块钱,多的时候有一千多块钱。

娟娟穿着查理牌小皮鞋,走在林荫小道上,不断有人被这个漂亮的小姑娘吸引回头驻足。她今天要去相亲,厂里的赵大妈听说她还没对象,就张罗着给她介绍。

到了介绍人家里,娟娟甜甜地叫了声阿姨。进了客厅才发现,满满当当坐了五六个人,其中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帅气小伙站了起来。

赵大妈赶忙介绍:“娟娟,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学庆,很棒的小伙子。学庆,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娟娟,我们厂的厂花。”

学庆客气地打着招呼,双眼亮晶晶,看得娟娟有点害羞。

赵大妈又介绍道:“这是学庆的爸爸,妈妈,奶奶和姐姐,他们今天都没事,就一起过来看看。”

娟娟赶忙挨个奶奶叔叔阿姨姐姐地叫着,一脸乖巧。

学庆的妈妈上下打量着娟娟,微笑地问道:“你父母是什么工作呀,今天怎么没有陪你过来?”

娟娟说道:“他们都是普通工人,今天工厂加班,都没时间过来。”

后来,赵大妈私底下告诉了娟娟,给她介绍的学庆家,爸爸是部队里转业回来的,妈妈是干部家庭出身,学庆的工作也很不错,都是家里安排好的,好好把握住,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娟娟心想,我一个姑娘家,怎么好好把握啊,总不能让我去倒追男生吧,说出去还不让人笑话死。反正,“敌不动,我不动”。

对啊,那个年代,结了婚的小夫妻都不好意思在外面手牵手,更何况是没对象的小姑娘呢,哪有女追男的说法呀!

好在,学庆对娟娟一见钟情,总是去娟娟的厂门口等她下班,一起吃饭看电影。

学庆总是喜欢看电影的时候,慢慢伸手,把娟娟的小手包裹在手心里。娟娟一动不敢动,心脏狂跳,任由手指被他撑开,十指相扣。

娟娟恋爱了,她期待着每天下班能在厂门口看到学庆的身影,期待看电影时两只交握在一起的双手,夜深人静送她回家时忽然的一个拥抱,耳朵凑在他的胸口,听着咚咚咚的强有力的心跳声,娟娟觉得幸福极了。

最终,娟娟和学庆幸福地结婚了。

新婚之夜,学庆将娟娟搂在怀里,幸福地起誓:“娟娟,我们一定会幸福到老的。”

婚后半年,娟娟顺利怀上了宝宝,公公婆婆和学庆商量一番后,对娟娟说:“娟儿,你现在怀孕了,身子不方便,不要去上班了,辞掉现在的工作,好好在家里歇息吧,放心,咱们一家人都工作,足够养你和孩子,别担心。”

一番体贴的话,让娟娟特别感动。她去单位和领导打招呼辞职,和同事告别,大家都羡慕娟娟嫁给了好人家。

总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了。没想到,忙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大姑姐单位离家近,知道娟娟每天在家,就对她说:“娟娟,以后我每天中午回家吃午饭,你顺手做一份给我吧,我吃外面的饭吃腻了,把午饭钱节约下来,以后给我小侄子买玩具。”

娟娟一听,也行,给大姑姐带一口而已,反正自己在家也要做饭的。

就这样,每天大姑姐中午回来和娟娟一起吃饭。大姑姐嘴巴叼,吃饭要求三菜一汤,必须要炒菜。每天早上,全家人吃过早饭就急匆匆去上班了。剩下娟娟大着肚子,收拾碗筷,洗洗弄弄。她挺着大肚子把家里的地拖一下,衣服搓洗干净,还要急匆匆择菜做饭。

只有到了下午才有休息时间,躺在床上午睡一个小时。到了傍晚,又要做一家人的饭菜。娟娟有时候都在问自己,究竟是上班累,还是待在家累呢?上班的话,大家都会照顾她,处处帮助她,待在家,她反而无形中要承担一家子的家务,在大家的口中都被称作“顺手”。

不过,除了忙家务,公婆时不时大方地给她生活费,老公学庆买项链送给她,把她哄得开开心心的。

十月怀胎,娟娟顺利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全家人的嘴角更是乐呵得合不拢。街坊邻居全都感叹娟娟是个好命的姑娘。

等到儿子过了一周岁,娟娟提出了压在心里很久的话。

晚上,她对老公学庆说:“我想出去上班了,宝宝现在一岁多,母乳也断了,我也该出去挣钱了,总是待在家里带小孩也不是回事。”

学庆听了,回答道:“行,明天我和爸妈说一下。”

娟娟心里这才放心下来。

谁知,等到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婆婆对她说道:“娟儿,你这才刚生了宝宝,还是好好在家休息,孩子需要妈妈照顾的,女人家不要出去工作,相夫教子才是最重要的。”

公公也开口附和道:“那倒是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钱不够用和学庆拿,他工资很高的,养活你们一家三口足够了。”

娟娟默默点头应允了。她想说,大姑姐也是女人,不也一直上班么?这些话她淹没在喉咙里,和晚饭一起咽下去了。

一晃眼,八年过去了,娟娟彻底成为了家庭主妇。问她时下流行的话题是什么,她不清楚,要是问她菜市场谁家的菜最新鲜,她头头是道:“张大爷的鱼都是凌晨捕捞上来的,都是野生鱼,刘奶奶的菜是自己种的,量不多,每天早点去买,晚了就被人买光了。”

娟娟和学庆的共同话题除了孩子的学习,也无话可说了。每晚,学庆总是侧身看书,等娟娟把孩子弄睡着了上床想和学庆说会儿话,得到的回应很冷淡:“不早了,我要睡觉了,每天上班太累了,你在家理解不到我的烦恼。”

娟娟无话可说。

到了早上起床,学庆看着她又穿着那一身因为洗的次数太多,领口早已发白的衣服,无语道:“你怎么总穿这一身啊,我没钱给你吗,成天打扮的跟个黄脸婆似的,你自己出去看看,老太婆穿的都比你洋气。”

“上周儿子发烧在医院花掉不少钱,你和儿子这俩月都添置了衣服,我暂时也没上班,能省则省吧,下个月我再去买一件新衣。”娟娟低眉顺眼解释道。

一天周末,老公学庆在单位加班。中午,婆婆心疼儿子上班辛苦,让娟娟送午饭去。她小心地用饭盒装好饭菜和汤,直奔学庆单位。办公室里,老公人不在,同事支支吾吾说,可能在宿舍吧。

看着同事的神情,娟娟心里有点异样,越是临近宿舍,她的脚步就越放轻,到了门口,里面有女人在说话,有说有笑。轻轻扭动门手把,门居然开了。她一步步走近,耳边听到不堪入目的清脆的拍手声。

“你们在干什么!”娟娟猛地大声质问道。

她的突然出现,让床上的两个赤条条男女惊慌失措。男的正是学庆,女的是同单位新来的小姑娘。学庆赶忙爬下床,穿衣服套裤子,把娟娟拉回了家,留下了女的裹着床单遮着脸。

回家的路上,学庆拉着娟娟的衣角,面色苍白,声音颤抖,他不停地和娟娟道歉:“娟儿,我对不住你,我也是脑袋一时发热,你别和我离婚。”

娟娟一言不发。

回到家,娟娟和公公婆婆哭诉刚刚见到的那一幕。

婆婆不愧是见过世面的,看着儿媳妇委屈的模样,自己儿子做错事羞愧连连,心里有了数。她轻抚儿媳后背,安慰道:“娟儿,我当什么大事呢,不过是男人在外面采了下野花,没事的,男人嘛,还不都这个德性!只要他知道错了,就别拿着鸡毛当令箭使了。这么多年,你没出去上班,他一直养着你,如今犯点小错误,你要大度点,多忍让。”

公公听了,也附和道:“对嘛,都说一个家庭要想圆满,就要有个会包容的女人。你不上班,我们都包容你,现在你也要理解学庆啊,他的压力多大呀!”

原本还羞涩难当的学庆,听了父母这一番说辞,慢慢地也无所畏惧了。他看着娟娟,料定她会妥协般,顺水推舟地说道:“娟儿,我知道错了,你给我个机会,以后不会再干这种糊涂事了。”给你个台阶下,你就原谅我,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继续为我洗衣做饭照顾全家。

娟娟看着丈夫一家的嘴脸,口口声声都是他们养活自己。难道自己有手有脚,不会出去赚钱吗?还不是当初被他们用孩子束缚住!难道我要一辈子都过这样的生活吗?当面捉小三,这么大的事情,居然全家人就这么和稀泥了。

娟娟想到以前丈夫对她的穿衣打扮评头论足,一脸嫌弃。自己省吃俭用为了这个家,结果到最后却被戴了绿帽。

“既然如此,我要离婚!”娟娟掷地有声。

什么???

全家人都愣住了,没有想到她会这么干脆直接。

最终,娟娟净身出户,10岁的孩子也没有给她。她自己一个人走了。

离婚后,娟娟没有回到原单位工作。她开了个饭店。以前在家做得一手好菜,口味刁钻的公婆和大姑姐都对她没话说。饭店张罗起来,生意异常火爆,娟娟每天忙前忙后,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她靠着自己的双手,也挣得一片蓝天。

可惜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没有来看过她,虽然都在同一个城市。儿子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一开始母子二人还时常电话联系,后来儿子上了初中,学习越来越忙,就断了联系。娟娟主动去找过他,结果被前夫家拒之门外。

离婚之后,娟娟的追求者不在少数,很多人都爱慕这个能干又勤劳的女人。可是,再成家的话,可能又会有孩子,万一又要照顾孩子抽不开身,自己的饭店正是红火的时候,少不了娟娟坐镇。而且,她放不下自己的亲身儿子。

她总是幻想着,有一天,儿子能够过来看看她,拉着她的手说:“妈妈,这么多年,我真的很想你,你去哪儿了?”

岁月如梭,娟娟最终变成了大家口中的张奶奶。张奶奶积蓄不少,孑然一身,身体健康,没有子女。她喜欢坐在门口眺望远方,在等着谁。眼神里总是带着期待,偶尔能看到她拿着手帕擦拭眼角。




人啊!老了很可怜,老了以后最怕没人要。

我父亲今年88岁了,他年轻时很豁达,把什么都看得很开。

可是从83岁开始,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从去年开始不能自理,白天还好点,他能慢慢地拄着拐杖去上厕所,晚上根本没法起来。

开始我和我哥每晚轮流起来照顾他,可是没几天,明显感觉我们的精力不行,我上半夜起来,我哥下半夜起来,结果我们都睡不好,第二天上班都是无精打采的。

我还好点,中午可以休息一两个小时,我哥就不行了,他是管理人员,在办公室没法休息,有时眼睛刚咪上,人家又来找他,根本无法休息。

他说这样不行,要不到好久得把我们拖垮。

于是我们就晚上给父亲穿纸尿裤,这样我们就很轻松,晚上有时起来一次,也可以不用起来,早上起来给他取了就完事。

一直到今年六月份,天气开始热起来,我哥每天晚上都会给父亲洗澡,那天他说,父亲屁股上有疮,就给他涂了点碘伏。

结果过几天,那疮越来越大,开始溃烂,我们不敢再给他穿纸尿裤了,没办法,我哥就在网上给他买了个接尿器,这个挺好,比较干净,还实用。

但是家里不能离人,我嫂子也不好给他弄,我就只能不上班在家照顾他。

我买来康复新液,纱布,医用胶布,阿莫西林,自己给他治褥疮,慢慢的把褥疮给他治好了。

因为我这一个多月天天在家照顾他,他习惯了,生怕我走了不管他,他除了不能自理,其他一切都很好,吃饭比我多,思维清晰,听力也好。

但他就是没法自己上厕所,不能自己吃饭,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别人帮助才行。有时晚上照顾他睡觉,临走时,看到他眼角滚出一颗泪来,我不说话,只轻轻的不经意地给他擦了。

我知道他内心是很无奈的,感觉自己拖累了我们,我也经常安慰他,不要想那么多,可从他思想是正常的,怎能不想呢?而且他一辈子都是要强的人。

有一天,我哥说:“我们把你送养老院去哈?我们要上班,每天来看你。”

父亲当时的表情,满脸凄惶,仿佛我们不要他了 ,他用一种近乎哀求的口气对我哥说:“我少吃点,你们不要送我去养老院,就当做好事吧!?”

我当时心里那个痛啊!我说:“不得送你去养老院,哥和你开玩笑的。”

我就天天在家照顾他,晚上给他用接尿器,我半夜一点多下楼来看一下他,白天我一整天在床前守着他,他要上厕所了,我就拉他起来,把他扶着去厕所。

可他胆小,怕摔跤,我在前面拉他,他把屁股撅起,腰杆硬起,两只脚蹬地,我使出全身力气,他还往后仰。

于是,我换到他后面去,两只手搂着他的腋窝,把他搂起来,往前走,可他还是把屁股往下蹲,脚蹬着地,好不容易把他弄到马桶边了,我用大腿抵着他,给他脱裤子,他却往下坐,他又高又胖,累得我半死。

每次他上个厕所,累得我大汗淋漓,腰酸背痛。

我这样一直不上班,怎么办?我到处找,想请个人来照顾他,可别人一听说八十多岁,都不来,我哥也不想要一个外人来他家里,他觉得不方便。

那天我们商量说,把他送疗养院,疗养院比养老院好,或者医院。

昨天我给父亲说:“爹,我们把你送去疗养院可以不?疗养院就是医院,去医院有专门人照顾你,不怕摔跤?”

他脸上的表情又暗下去了,明显感觉到他内心的凄楚,我说你不想去就算了,我在家照顾你。

我看着他的表情,感觉我在犯罪。

他也不说话,一整天,到晚上他说:“我把你们拖累了,我也活不久了,你们不要嫌弃我。”

我摸着他的眉毛说:“没有拖累我们,我过几年也会老,每个人都会老,我晓得你难受,我们说的疗养院,是养身体的,你不想去,就不去。”

我往楼上走,一边走,一边难过,真想扇自己两耳光,干啥要说送他去疗养院?

人老了就没有安全感,老了能自理还好,一旦不能自理,所有一切都得靠儿女。

我们小时候,父母看我们是可爱的,父母老了以后,不但不可爱,看起来还很烦,这世上没有哪个儿女能像父母爱儿女小时候那样,爱父母。没有,包括我自己。

古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真的很有深意。

我父亲一生豁达要强,老了也只能这样,我们心里是爱他的,然而时间久了,也难保心里发烦。

这就是人性。

—————————————————

我更新补充一下:我没想到,我写的这篇文章被大家关注,我万分感谢![祈祷][祈祷][祈祷]

本文写的我自己的亲生父亲,他不能自理,我和我哥一起照顾他,我是妹妹。

而我的公公今年也到了人生最后的阶段,我八月七号回老家去看他,因为父亲不能离人,我在老家呆了一天多,照顾了他一天,只能返回成都。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下午六点半,我公公去世了,我连夜赶回老家。因在车上,消息很多,无法一一回复消息,我就在评论区写下一段话,结果引起一些友友的困惑。

再次感谢大家对我的关爱和关注[祈祷][祈祷][祈祷]

如果有兴趣想了解,可以点我的头像,去看我写的那篇《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心酸》这篇文章是我八月七号回去看公公时写下的。

再次感谢大家!




在姑父的葬礼上,姑姑突然说了一句话,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了。

这是姑姑告诉我们的真实事情。

姑姑和姑父已经70岁了,身体一直很硬朗,他们的健身运动甚至超乎了普通人的想象,姑姑每天早上会慢走2公里,晚上会去村里的广场和老年人跳舞;姑父呢,就更夸张了,这个年纪还在骑自行车,而且每天坚持骑,已经10几年了

所有的的家人,都在劝姑父别骑自行车了,这个年纪骑太危险了。但是老年人的固执,就和小孩子似的,决定了的事,谁劝都不顶用。他觉得已经骑了10几年了,身体会越来越硬朗。

但是毕竟70岁的老人了,反应能力还是迟钝了些许,终究还是出了意外。

在有一天早上,姑父骑出去以后,迟迟没有回来,姑姑就出去找他了,在他常走的那条路上,发现姑父昏迷在地上,自行车在一旁倒着。姑姑打电话,让家人赶紧把姑父送到了医院,检查后,还好没有大碍。等姑父醒后,才知道他是为了躲避一条狗,摔倒了,一下子就没知觉了。

自从那次摔倒后,姑姑就坚决不让他骑车了。但是说来也很奇怪,老人确实不经摔,本来姑父的身体一直很好,自从那天摔倒之后,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毛病。

1年后,那年姑父71岁,虽然身体不如以前,但也没有什么大病。遗憾的是,在那年的秋天,突然离世了。

事发突然,所有人都没有心里准备。特别是姑姑,一直接受不了姑父的突然离世

参加姑父的葬礼

从小姑姑最疼我了,所以我打算请几天假,回去参加姑父的葬礼,最重要的是回去陪陪姑姑,安慰安慰她。

回了村里,到了姑姑家,亲朋好友已经开始张罗开了,村里的白事,一般都是靠亲戚和村里的本家出力,而且一般都会找来几个唱票的,也算是丧事喜办的一种形式吧。

进了家里,我见到了姑姑,看着她苍白的眼神,疲惫的神情,多么的心疼她。我和姑姑聊了好久,一直开导她,姑父也没有什么大病,走的也没有痛苦,也算是件欣慰的事了。姑姑还是心情太低落了,一直流泪,我不停的在安慰她。

晚上,吃过晚饭后,村里帮忙的本家,基本上都回家了,只剩下自己的家的亲戚了,我们都围坐在一起,聊着姑父的后事。

姑姑突然站起来说:本来按计划,应该是我先走的,结果老头子却走在了我前面。

大家听了都蒙了,这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这事还能有计划?

大家都认为姑姑是伤心过度了,开始说胡话了。但是听了姑姑接下来的话,我们才明白了姑姑为什么会冒出那句话来。

姑姑和姑父的秘密

姑姑和姑父小时候就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在他们那个年代,是没有早恋的,就算是喜欢,也不敢说出口。

一直到了20岁,姑父才向姑姑表白了,由于从小俩家人的关系也特别好,现在又是亲上加亲,很快他们就结婚了。

婚后,姑父特别的疼爱姑姑,地里的活从来不让姑姑去,每次回家的时候,路过草地,采上几朵花带回去,给姑姑制造一点浪漫。结婚几十年,邻居们都没听过他俩吵架,因此他们的爱情也为了我们村里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在他们60岁的时候,姑姑和姑父经常讨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夫妻老了之后,先走的痛苦,还是活着的痛苦?

姑姑说:其实人上了年纪,把生死已经看的很淡了。但是我最怕孤独了,接受不了老伴走了之后的孤独。反正你的身体也比我硬朗,咱们说好,一定要我走在你前面

姑父说:好好好,什么都听你的,都听了你一辈子的话了,也不差这最后一个要求,我尽量满足你,你怕孤独,到时候把孤独留给我就行了

姑姑满意的哭了。

虽然这样说,毕竟姑姑和姑父当时才60岁,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这样的讨论也就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了。但是姑姑却记在了心里

听了姑姑说了他们的爱情故事,我们才理解了姑姑说的那句话。

姑父这次食言了,自己先走了,把失去老伴的孤独留给了姑姑。

几个月后,我又回去看姑姑,姑姑一直和我诉苦,活着的孤独,太可怕了。白天还可以去和村里的人聊天,但是每次到了晚上,那种孤独感会越发的强烈

姑姑说:老了之后,最怕另一伴先走了,活着的那个人才是最痛苦的

我的感想

人到晚年,已经看淡了生死,所以最怕的不是死亡,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相濡以沫的伴侣,比如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担心自己走后,老伴过得好不好等等。

我问过好多的老人,大部分人都是害怕,另一伴走了以后的孤独感。

所以最让老年人害怕的事,我觉得就是生死离别了。

老年人都不愿意去谈论这个话题,因为都不忍心面对离别,无论哪一方先走,另一方内心都会舍不得,先走的那个人,内心会放不下,留下的那个人,内心又何尝好过呢?每一天都会想起曾经的朝朝暮暮,每一天都要承受思念的折磨。

那问题来了,到底是先走的痛苦,还是活着的痛苦?

老了之后,往往是先走的那个比较幸福,因为他走的时候身边至少还有老伴在陪他。另一半会听他诉说他的心愿,会好好地跟他道别,先走的那个人可以在爱人的陪伴下去往天堂

活着的那个人不仅要一个人忍受孤独,将来她走的时候,身边却没了老伴的陪伴。留下来的那个人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她却要一个人面对这种孤寂,一个人带着想念度过每一天。要日日夜夜承受这种孤独感。

所以,我觉得老了最可怕的就是孤独感。特别是活着的人比较痛苦,我的姑姑深有体会。

父母是最伟大的人,他们为儿女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想得最多的还是儿女。他们宁愿自己遭罪、受苦,也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尤其是独身老人,他们宁愿独自承受孤独寂寞的苦,也不想儿女们为他们操心。

所以,对于年迈的父母,不仅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灵上的安慰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孤独老人,一定要让父母安享晚年。

写在最后

人的生老病死,悲观离合,都是自然规律。

我们想的再多也没用,该来的早晚会来,该面对的总归要面对,我们所能做到就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态,锻炼好身体,至于其他东西,就顺其自然吧




人在老了以后,怕自己没用,怕给儿女添负担。陈叔80岁时,走得悄无声息,没有一个人知道。


我家老邻居陈叔,四十多岁的时候,妻子生病走了,他独自一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期间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


陈叔在罐头厂上班,我们家居住的那一片平房,是罐头厂家属房。陈婶也是罐头厂的工人,她身体一直不好,脸色苍白,病怏怏的。我经常看到陈叔骑着自行车,后座上驮着陈婶,陈婶手里提着两包药。


后来,陈婶病得越来越严重。很久没在胡同里看到过陈叔用自行车驮着陈婶了。再后来,看到陈叔家的三个孩子胳膊上戴着孝布,才知道陈婶过世了。


那时候,陈叔的大儿子和二女儿都十六七岁了,小儿子也十三四岁。三个孩子从此全靠陈叔一个人工作养活。陈叔家养了两头猪,总看见陈叔傍晚时从江湾回来,车后座上驮着沉甸甸的一袋猪菜。



几年后,陈叔的大儿子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在家待业。后来,陈叔的大儿子跟一伙年轻人跑到码头上去玩,不知道怎么回事,有几个人就被抓了。


陈叔怕大儿子学坏,就不让大儿子再跟那些朋友一起玩。大儿子说:“我没有工作,我要是有工作,我就不出去玩了。”陈叔就想让大儿子做点小生意,大儿子不去,他不会做生意,也抹不开脸在街上摆摊。


陈叔担心大儿子总这么下去,万一交了一些坏朋友,那就把大儿子的一生都毁了。陈叔就下了一个最大的决定,就是提前退休,让他的大儿子接班。


那个时候,罐头厂的生意蒸蒸日上,非常红火,一般人根本进不了罐头厂工作。陈叔当时已经是一个车间的副主任了,他要退休,领导都不同意,找他谈话,希望他留下来。


陈叔把自己的想法跟领导说了,他退休之后,可以出去做点小生意,大儿子接班之后,有了稳定的工作,他能走正路。再说大儿子大了,也该找对象了,他有稳定的工作,也能找一个有工作的对象。


陈叔就办理了退休,大儿子随后接班,去罐头厂上班。不久之后,大儿子和一个车间的姑娘相恋。一年后,两人结婚了。


陈叔无力给大儿子买婚房,大儿子理解陈叔。他说:“爸,你已经把工作给我了,对我够好了,我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需要你养活,我的婚房我自己解决。”


大儿子的未婚妻家里拿了一半钱,大儿子积攒了一点钱,又借了一部分,两人买了一个平房,结婚了。婚后两口子生活挺幸福。


陈叔对大儿子,算是放心了。他还要养活二女儿和小儿子,陈叔就到市场做小买卖。他开始卖冻货,卖鸡骨架,卖青鱼带鱼,都是冻货。生意还可以。


二女儿学习很好,高中毕业,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陈叔别提多高兴了,他在家里做了几桌菜,请亲朋邻居庆祝。



我爸还去参加了酒宴,回来对我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向老陈家你二姐学习,考上大学。”那时,我姐姐学习很好,我学习成绩提不起来。这都是旁支,跟本故事无关,先不说了,还说陈叔的故事。


陈叔那几年站在市场上卖冻货,挣的钱,都给二女儿念大学交学费了。


东北一年有半年能卖冻货,秋末春初,都是很冷的,冬天更是冰天雪地,正好卖冻货。另外半年气温转暖,不能卖冻货,陈叔就卖水果。他推着手推车,站在十字街头,抄着袖子站着,时间久了,他仿佛成了一座雕像。


二女儿大学毕业,又考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二女儿应聘到一所大学,当了老师。后来,她跟同一所大学的老师相恋,结婚了。


陈叔逢人就讲二女儿多出息,那时,陈叔虽然做生意累,但是他眼睛炯炯有神,精神特别好。二女儿也不用陈叔操心了,就剩下了陈叔的小儿子。


陈叔的小儿子没考上大学,陈叔就把小儿子送到技校上学,想让他学到一门手艺。技校就在我们家平房的前面。


陈叔的小儿子技校毕业后,分到罐头厂上班。陈叔想着,小儿子也参加工作了,他就可以歇歇了。不过,天有不测风云,罐头厂那时候却渐渐地开始走下坡路了。


陈叔的小儿子上班不到半年,没开下两个月的工资。工厂的效益不好,最后,罐头厂的工人纷纷下岗,开始自谋职业,自谋出路。


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就业机会这么多。那时候自己做生意,也没有多少门路。小儿子不愿意像陈叔那样,每天推着推车子,到市场上卖货,他在家闲了两年,后来,他就到街上修理自行车。


再后来,小儿子也学会了修鞋的手艺,他就在街角开个铺子,修理自行车,也修鞋。总算也有了一份职业。



这时候,小儿子和一位来修鞋的姑娘相恋了,不久之后,两人谈婚论嫁,姑娘家要求有房子,没房子,她可不嫁。有了房子,家里的一切家电,姑娘说她自己带去。


小儿子这时候,已经快30岁了,他没有正式工作,有姑娘要嫁给他,就是幸运的事情。不就是房子吗?房子好解决!


陈叔就把自己的房子,送给小儿子当婚房,他自己出去,在东江湾,租了一处小小的平房,冬天烧煤都不用,就到江湾打柴禾。


陈叔那些年衰老得很快,一张脸因为常年在街上出摊,已经晒成褐色,脸上的皱纹像刀刻的一样,小儿子结婚的时候,陈叔也快60岁了,他也真的老了。不过,他的两只眼睛还是很有精神。


小儿子结婚后,陈叔也搬离了家属房,很久都没看到过陈叔。陈叔也不在市场卖冻货了,他夏天卖棉花糖。


那时候,小城的广场建起来了,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儿子去广场散步,看到过陈叔,在他的周围,围着一圈孩子,在买他的棉花糖。


陈叔的后背有点驮了,不过,他的声音还很洪亮。看到我带着儿子路过,他就非要送给我儿子一个棉花糖,给他钱也不要。后来,我儿子硬把钱塞到陈叔的衣兜儿里。


再后来,冬天的时候,看到陈叔在街角卖糖葫芦。正月十五的夜里,张灯结彩,全城都在庆祝节日,在大雪飘飘的街头,陈叔就守着他的糖葫芦,站成一根电线杆。他的棉帽子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层白雪。


陈叔没有找老伴儿。这些年有人给陈叔介绍过,陈叔都没有再婚。我爸和我妈曾经议论过陈叔的婚事。我妈说:“他带着三个大孩子,哪个女人愿意嫁给他?”我爸说:“老陈大哥心里装着三个孩子,没心思想媳妇儿的事。”


陈叔一直是一个人过日子。后来,陈叔也不卖糖葫芦了,小儿媳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小儿媳要上班,小儿子要开修理铺,照顾双胞胎的事情,就落在陈叔的身上。


陈叔照顾两个小孙子,肯定很艰辛。等到两个小孙子上小学,陈叔六十六七岁了。他的头发全白了,后背也驮得厉害,眼睛有些浑浊。


不过,他的声音还很洪亮。陈叔站在小学校的门口,跟两个小孙子打招呼:“上课好好听讲,不许胡闹!”



时间过得真快,两个小孙子都19岁了,这年的夏天,竟然双双考上大学。陈叔这年80岁,他觉得他功德圆满,这一生值了。


就在这年冬天,陈叔得了一场感冒,感冒一直不好,一直低烧。他跟小儿子说了,小儿子就带着陈叔去医院,以为打两天吊瓶就好了,没想到,到医院检查之后,医生对陈叔的小儿子说:“你爸的病不太好——”


小儿子拿着化验单,医生的话他有点不相信,可他也知道了,陈叔得了绝症。小儿子当时没告诉陈叔,就说是普通的病,但需要住院治疗。


小儿子回家,给哥哥姐姐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商议,怎么给父亲出钱治病。陈叔这些年,他的平房后来拆迁换成了楼房,再后来,陈叔给小儿子看孙子,没再做生意,手里没什么积蓄,就是有退休金。


陈叔已经知道他得的是不好的病,他偷听了小儿子和医生的话。但他也假装不知道。得知二女儿回来了,在小儿子家,他这天就去了小儿子的家。


陈叔打算跟三个孩子说,他不治了,他活到80岁,孩子都成家立业,孙子都上大学了,他够本了,知足了。


陈叔这些年给小儿子照顾孩子,他一直拿着小儿子家的门钥匙。这天午后,他用钥匙打开小儿子的房门,却听到了客厅里意想不到的话。


大儿子说:“我当年结婚,爸啥也没给我。”二女儿说:“我当年结婚,爸也啥也没给我。”小儿子说:“可我结婚的时候,我没有班,我也没有学历,我是靠自己开个修理铺,养活自己的。老爸的治疗费,应该平摊。”


陈叔听到这里,老泪纵横,转身离开了小儿子的家。他一生的努力,都给了三个孩子,但是,三个孩子只记住了父亲没给他们的东西,却忘记了父亲给过他们的东西。


那天晚上下雪了,陈叔自己炒了两个菜,炒花生米,还炒了一个鸡蛋。头一次,他炒花生米放了很多油。他又给自己倒了二两酒,望着窗外的落雪,他一个人静静地喝酒。



陈叔想起这些年,妻子过世后,他一个人又当爸又当妈,抚养三个孩子长大,他为了大儿子,提早退休,让大儿子接班,有了工作。他把多年做小生意赚的钱,供二女儿上大学。他把自己的老房子,给了小儿子做婚房。


陈叔回忆着往事,觉得自己做为一个父亲,是够格的,这就够了。人这一生是有尽头的,到了尽头,不走也得走。


人到晚年,最怕自己没用,最怕给儿女添负担。陈叔就是这么想的,他不想给儿女添负担——


小儿子家里,三个孩子也想起了陈叔的好。大儿子说:“爸当年为了我,提前退休,让我接班。爸的退休工资一直很低。”


二女儿说:“爸当年冬天在外面出摊,都舍不得买一双雪地靴穿,把钱都给我邮去,供我念书。”小儿子也说:“爸为了让我能结婚,把老房子留给我了——”


陈叔的三个孩子,记起了父亲对他们的好。他们做了决定,大儿子和二女儿出钱给父亲治病,小儿子出力,到医院陪护父亲。


他们商量好了,晚上,想请父亲到饭店吃一顿,第二天,就佩服父亲住院治疗。可是,他们怎么拨打陈叔的电话,陈叔也没接电话。他们很担心。他们冒着风雪,赶到陈叔的家里,发现陈叔的楼里灯光亮着。


但是,他们上楼后,却敲不开陈叔的房门。小儿子有陈叔的楼门钥匙,打开楼门,却看到一灯如豆,灯光下,陈叔已经趴在桌子上,走了。桌子上,一盘花生米,一盘炒鸡蛋,已经冷了。


三个儿女泪如雨下,围绕着陈叔,跪了一地。陈叔留了一封遗书,他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不能帮你们了,也舍不得给你们添麻烦。爸走了,你们要好好地活着……



写在最后:


人到晚年,怕自己疾病缠身,什么也干不了,吃喝都要靠人帮忙。


人到晚年,怕自己没用了,帮不了儿女。怕自己成为儿女的负担。


人到晚年,一生都奉献给了儿女。只希望儿女好好活着,别无他求。请善待晚年的父母,他们把一切都给了我们!


我是素老三,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点赞、评论。谢谢!




昨天,我老公和他哥哥商量,要把60岁的公公强行带到工地去打工挣钱。公公如今的结局,都是他自己埋下的祸根,已经到了老年,却还要面临最可怕的现状。

我公婆有三个儿子,最近几年,大哥二哥在工地干活赚到了钱,都陆续在村里盖起了小别墅,还买了小轿车,生活越来越好了,但一家人却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老公是兄弟中的老三,听婆婆说,他们三兄弟小时候成绩都很好,但公公因为怕花钱,上完小学之后,就不让他们上学了,只有我老公在亲戚的帮助下,幸运的上了大学。

所以,儿子们对公公一直是有怨言的,觉得他是个不称职的父亲,生了孩子却又不愿意负责,如果公公能够全力支持他们上学,他们一定不会整天在工地干着最累的活。

虽然有怨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成为了父母,慢慢的也就释怀了,学会体谅父母。新房建好之后,就开开心心的把父母接进了新家居住。

原本以为经济条件好了,一大家人就可以和和睦睦开开心心的过日子了,但没想到事与愿违,公公从一年前突然开始变得行为古怪。

去年回家过年,公公突然说要开家庭会议,把我们全部召集到了一起之后,公公义正言辞的说,我们三家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而他是我们的一家之主,所以每个儿子家挣的钱,都应该交给他统一保管,需要花钱的时候,再找他申请,只有这样我们家才会越来越兴旺。

我万万没想到,都这个年代了,还有人会提出这种奇葩的要求。我们三家自然都不同意,所以异口同声的回绝了公公。看到儿子们都不愿意把钱给他,公公突然恼羞成怒,在家里大喊大叫,骂儿子们不孝顺,并扬言要把分给儿子们的土地都收回去。

本来过年是全家人难得相聚的开心日子,却被公公闹得鸡飞狗跳,为了让他消停,我们三家都同意把他的土地还给他,本来我们都在外面工作,土地也都是公婆自已在管理,所以当初分地也只是个形式。

本以为答应了公公的要求,他就会消停下来,却没想到,公公突然开始酗酒,一开始他是自己喝,儿子们也劝他喝酒伤身,少喝点酒,可他根本不听,还说儿子们就是舍不得让他花钱。

儿子们很生气,也就没再管他,他自己的身体他都不爱惜,其他人也没办法。只想着让他自己开心就好,活多久是他自己的事情。

没想到,才没过多久,他就觉得自己一个人喝酒没意思了。总是把隔壁一个爱喝酒的老头带到家里,一直劝别人喝酒,那老头也是个酒鬼,他家人不让他喝酒,但公公每次一叫他,他就偷偷跑去和公公喝酒。

有一次,那老头和公公喝酒之后,回家路上直接倒在路边睡着了,他家人找了一晚上才找到,还好老人身体没有大碍。但老人的儿子直接给大哥打了电话,说如果公公在找他爸喝酒,出了事我们家得负全责。

为了这事,我老公专门请假回了趟老家,苦口婆心的劝说公公,告诉他隔壁老头家儿子已经打了电话了,如果老头和他喝酒出了事,他得负责。

公公虽不愿意听从儿子的劝说,但他也不是一个愿意吃亏的人,他说自己花钱买了酒,免费请别人喝酒,还被人家倒打一耙。他觉得那老头和他儿子忘恩负义,不值得交往,所以就和老头家断了来往,完全不愿意跟老头说话了。

我老公说,虽然公公这想法让他觉得很无语,但终究问题是解决了,不然他们三兄弟在外工作都不放心,公公酒量大,要是真把别人喝出事了,到头来也是他们三兄弟倒霉。

老公刚从老家回来几天,刚想松一口气,婆婆就又哭着打来电话来了,说村里一个老人去世,那家人办后事,公公一坐下去就一直喝酒,其他桌都换了几波人了,他还依然坐在那里不走,一直让主人家给他上酒。

最后主人家担心他喝多了会出事,就劝他不要喝了,告诉他已经没酒了。公公瞬间大发雷霆,借着酒劲开始撒酒疯,说人家看不起他,连酒都不让他喝够。

主人家觉得他喝醉了,就不想跟他一般见识,没有搭理他。他越就觉得别人不尊重他,气急败坏的把人家的桌子椅子都摔坏了好几个,看他像是疯了一样,也没人敢上前去拉。

主人家非常生气,直接报了警,警察来了之后,直接把公公带走了。婆婆吓的得直哭,直接给她儿子打了电话。

我老公心里很着急,但因为刚请过假,不方便再请假回去,所以就给大哥打了电话。大哥在电话里唉声叹气,说自己怎么这么倒霉,有这样一个父亲,兄弟俩都感觉身心疲惫。

没办法,大哥又开车赶回了老家,向主人家赔礼道歉,并答应赔偿损失,沟通了很久才取得了主人家的谅解,最后才把公公带回了家。

公公这么一闹,不仅让儿子们损失了3000多块钱,而且还让他自己在村里的口碑变得很差。村里人一提起他,都直摇头,没人愿意跟他接触。

大哥本来很愤怒,但还是心平气和的跟公公沟通,他告诉公公,现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只希望公公能好好过日子,有儿子们吃的,就不会少了他吃的,求他不要再闹了。

但无论大哥再怎么劝,公公都油盐不进,还说不就是赔了几千块钱吗?儿子帮他还债天经地义,哪来的这么多废话。

大哥被气得不轻,直接告诉公公,如果他再惹事,他们兄弟都不愿意再管了,如果再被关进去,那就让他自己在里面过一辈子吧。

公公虽然嘴硬,但其实他心里还是有些害怕了,之后也没有再出去惹事。但他酗酒的毛病却一点都没有改变,只要在家,都在喝酒。

上个月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三家都回去过节,顺便看望公婆,发现公公的脚上长了很多疮,疼得整天坐沙发上呻吟。

婆婆说,她已经带公公去医院看过了,也开了药回家吃,但医生明确说了,他的这个病一定要戒酒,不然即使是用药,也治不好。

但公公不听,回家后依旧每天喝酒,我行我素。所以他腿上的伤才会迅速恶化,婆婆也就不愿意再管他了。

三兄弟虽然很反感他,但毕竟是自己的爹,总不能看着他死,所以就又带他去了医院,医生直接让住院治疗,住院那几天公公没有喝到酒,病情得到了控制,医生让回家养着,不能喝酒。

回家之后,儿子们也千叮咛万嘱咐,让公公一定不能喝酒,他当时迫于压力暂时答应了。但我们一走,他就又开始偷偷喝酒了,他腿上的伤很快开始恶化,晚上经常痛的大喊大叫。

他没脸给儿子们打电话,求婆婆带他去看病,婆婆怕他会因此残废,就又给儿子打了电话。这次,公公在电话里求着让儿子送他去医院的,老公直接告诉公公,要去医院也可以,但之后所有医药费都得他自己去挣,儿子们没能力一次次为他的错误买单。

公公疼得受不了了,就答应他看病的钱之后自己去赚。因为需要自己赚钱看病,公公才有了顾虑,也戒了酒,病才慢慢好起来。

昨天,大哥直接回了老家,说公公病也快好了,既然在家待着不舒服,整天都要闹腾,就跟着他去工地干活,挣他自己的医药费。

婆婆也让大哥把公公带走,不愿意和他生活在一起。大哥强行要把公公拉上车,带他出门,他才突然怕了,说他会自己在老家放羊挣钱,死活不愿意去工地, 他知道工地的活不好干。

见公公不愿意走,婆婆就要求给他们分家,她不愿意和公公同住一个屋檐下。没办法,三个儿子商量之后,给公婆分了家,各自居住,互不干涉。

公公现在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再也吃不上现成饭了,还得自己努力挣钱还自己的医药费。

从我公公的结局来看,我觉得老了以后最可怕的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失去老伴。

少年夫妻老来伴,相伴一生的夫妻到老才最重要。人到老年,老伴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年轻人工作都很忙,真正能每天陪伴在身边的人,就是自己的老伴。

如果到了老年,连自己的老伴都讨厌自己,不愿意和自己过下去的话,自己就只能孤独的度过余生,这对老人而言是很件可怕的事情。

就像我公公,原本和我婆婆住在一起的时候,婆婆每天给他做好吃的饭菜,老两口还可以一起带带孙子,聊聊天。

但他就是要作,导致婆婆对他心生厌恶,再也不愿意和她生活在一起。分家之后,他每天只能自己煮土豆吃,形单影只,后悔也来不及了。

越是老了,越应该珍惜自己的老伴。

2.失去儿女们的尊重和爱戴。

人老了之后亲情会显得越发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差,也越发需要儿女们的关爱和陪伴。

如果老了之后,却为了一些小事各种作妖,难为自己的儿女,最终导致儿女们不仅不尊重自己,还很厌恶自己,这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悲哀。

越是老了,越应该维护好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3.疾病缠身。

俗话说,身体是人生的本钱,无论是对老人还是年轻人而言,身体健康都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了健康,那活着就是受罪。

硬朗的身体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对儿女们的最大付出和支持。作为儿女,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父母能健健康康。

我公公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执意酗酒,最后不仅自己遭了很多罪,还连累了家人,几个儿子被他折磨的身心俱疲。

人到老年,本就到了享福的时候,但也只有身体健康,才有幸福可言,因为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有好吃的也吃不下,有好的风景也没有力气去看,何谈幸福。

越是老了,越是应该注意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4.被周围的人所唾弃。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如果人到了老年,不仅得不到周围人的尊重,反而遭人厌恶和唾弃,那活着就很痛苦。

就像我公公,在村里人的眼里,他就是个蛮不讲理的酒鬼,没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他在周围邻居面前都抬不起头来,老年生活变得没有了尊严,他的老年生活,充满了悲哀。

越是老了,越应该做一个令人尊重的长者。

最后我想说:聪明而有智慧的老人,都明白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能保养好自己的身体,还能把日子过得温馨且幸福。

还可以在人生最后阶段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这样的老人,走到哪都会受人尊敬。

一辈子很短,一定要做一个聪明的老人,让自己健康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姑父   大儿子   小儿子   姑姑   公公   村里   婆婆   儿女   儿子   父亲   父母   身体   娟娟   孩子   财经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