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是谁干掉曹魏20万人?

街亭之战后,王平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后来在建兴八年南围之战时,张郃领兵攻南围,王平坚守不出,张郃无可奈何,只能退兵。诸葛亮死后,当时魏延叛乱,也是王平平定了魏延之乱。公元244年,曹真之子曹爽任曹魏大将军,领兵十余万伐蜀,当时汉中由镇北大将军王平为都督,兵不足三万,诸将皆惊,认为死守汉、乐二城,放弃阳平关,等成都和涪城来援。王平不同意,他认为涪城及成都离汉中一千多里,如果让曹爽长躯直入,会后患无穷。诸将中只有参军刘敏支持他,王平让刘敏等领兵千人死守兴势山,又另遣将守黄金城,自领主力为后援,曹爽才真的是个草包,面对地势险峻的兴势山和黄金城无计可施,曹魏十多万大军无法前进半步,成都的费袆和涪城诸军火速驰援,曹爽粮草不济,只好仓促退兵,费袆和王平等反攻曹爽,曹爽大败而归。正史上虽没有提及曹魏损失多少人,但据估计可能损失有上十万人。

王平没读过书,所识不到十字,但他精通谋略,深解兵法要义,为当时人所称道。当时,邓芝在永安为督、马忠在南部防止南蛮造反,王平在汉中固守,都是功绩卓著,世人称他们为“平安三侯”。王平生于公元201年,死于248年。可惜早亡了,他比姜维只大一岁,比廖化、宗预、张翼等年龄都小。他如果不死,姜维北伐的局面肯定要好多了。




除了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外,三国中后期,曹魏对蜀汉发动规模最大的战役就是发生在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这一战,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10余万魏军,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对蜀汉发动突然袭击,当时蜀汉汉中守军不到3万人。

这一年,诸葛亮已经去世整整10年了,在这10年之中,除了姜维几次规模不大的北伐之外,曹魏与蜀汉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人数超过一万人的战争几乎都没有,更不用说10万大军级别的战争了,这一年,蜀汉汉中主将是王平。

王平

在兴势之战中,蜀将王平以不到3万的兵力大败10万魏军,要不是曹爽退兵及时,10万魏军有可能全军覆没,那么兴势之战到底是如何打的?为什么曹魏占据绝对的优势,却输得如此之惨?这与王平的指挥有何关系?

先说说王平这个人,他是汉化的賨人,賨人是土家族的祖先,王平从小没读过书,不识字,大老粗一个,公元215年,曹操夺取了张鲁的汉中,王平跟随当地賨人首领一起投靠了曹操,4年之后,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并击败了曹操,而王平在汉中之战趁乱投靠了刘备。

王平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街亭之战,街亭之战中,王产屡次提醒马谡不要在山上扎营,但是马谡不听,之后张颌大败马谡,蜀军溃败,王平只能率领自己的部下一千人鸣鼓诱敌,魏国名将张颌居然不敢追击,王平凭借一己之力阻挡了数倍的敌人。

王平与马谡

王平在街亭之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是王平挡住了张颌,张颌有可能长驱直下,攻占整个祁山道,就会切断蜀军北伐的退路,当时的诸葛亮还在陇右,如果真是这样,蜀军甚至可能会全军覆没,而王平成功阻挡了张颌,也让王平的才能展露无疑,同时也让王平成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唯一的功臣。

这就是王平,虽然不识字,但是懂军事,有思想,有谋略,成为蜀汉中期的名将,在诸葛亮去世、魏延被杀后,王平开始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为了建立军功,以便进一步独揽大权,在形势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发动了南征蜀汉的大战,从关中到汉中自西向东一共有五条道路,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曹爽大军走的是傥骆道

曹爽

傥骆道在关中的入口叫骆谷,在汉中的出口叫傥谷,所以叫傥骆道,全长近600里,其中有500里左右是山路,其余都是河谷,10余万魏军从关中的骆谷深入秦岭,一路都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经过骆谷关、老君岭到达陕西洋县华阳镇,然后再经过八里关、黑峡到傥谷,全程在秦岭深处穿行,还有部分原始森林,对于军队行进及后勤运输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从傥骆道征蜀的优势是离汉中近,劣势是道路最为曲折,当魏军进攻的紧急军情传到汉中时,魏军已经深入秦岭了,王平马上将情报通知蜀汉朝廷,请求援军,为了应对魏军的进攻,蜀军有几个方案:

1、放弃骆谷,收兵于汉城与乐城,据守城池,固守待援。

2、主动出击,利用秦岭的地形阻击魏军,再拖延时间等待援军。

关中到汉中的五条路

前一个方案是被动应对,后一个方案是主动出击,王平拒绝了前一个方案,选择了后一个方案,当时整个汉中的守军不到3万人,魏军是10余万人,双方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王平并没有害怕这个差距,而是积极应对。

王平派出部将刘敏迅速抢占兴势有利地形,并且故意部署疑兵,在山谷之间大量树立旗帜,并延续百余里,造成蜀军兵力充足的感觉,然后王平本人率军在兵,在黄金谷阻击魏军。

兴势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洋县八里关镇,这里离王平所在的汉中只有一百里路,离曹魏的汉中却有500多里路,所以蜀军可以比魏军先到达兴势,然后在此地部署,魏、蜀两军在兴势的山谷中作战,双方形成对峙。

傥骆道

与此同时,蜀军的数支援军也在不断越来,姜维率领一支军队从涪县赶往汉中,费祎也率领一支军队从成都迅速赶往傥骆道,曹爽无法前进,又面临蜀军援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魏军参军杨伟劝曹爽撤退,而且司马懿也写信给夏侯玄,说魏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司马懿之所以不写信给曹爽,因为曹爽根本不听司马懿的。

最终曹爽在取胜无望的情况下,决定撤退,可还是晚了一步,费祎率领一支蜀军绕到了魏军的身后,到达了曹爽撤退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也就是傥骆道中的沈岭、衙岭、分水岭,占据了险要地势阻击曹爽,十余万魏军死伤惨重,最终拼死逃回关中。

曹爽在兴势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魏军后勤补给不方便。

就算魏军在傥骆道中一天能行军20里路,600里路也得30天时间才能到达,这对魏军的后勤补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魏军的补给线得从关中的周至开始一直到达前线,10万魏军一天消耗的粮食保守估计算20万斤。

兴势之战发生在秦岭山谷中

就算一匹马能运200斤粮食,20万斤粮食就得1000匹马来运输粮食,这还不包括运输部队与马匹的粮食消耗,实际上需要更多的马匹和更多的粮食,傥骆道全是山路和河谷,路又难走,车根本进不来,运输能力大打折扣,而且这还是每天的粮食消耗量。

魏军在傥骆道要走30天时间,各种物质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用来参与运输的部队至少都有十几万人,不低于前线部队的人数,这是巨大的工程。

曹爽选择走傥骆道最大的难度就是后勤补给困难,当魏军被蜀军阻击在兴势时,一天天的无法前进,还得消耗大量的粮食,这对曹魏的后勤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果蜀军再来袭击一下魏军的运输线,那魏军就得全军覆没了。

魏军后勤补给非常困难

兴势这个地方离汉中只有一百里,离关中却有500里,运输对魏军来说很困难,但对于蜀军来说,很有优势,时间拖下去,其实对魏军不利,如果魏军不能取胜,那么后勤的压力也会导致魏军崩溃的,这是曹爽在兴势之战中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2、蜀军占据了险要地形,魏军失去地利

在秦岭的山间作战,最重要的就是抢占有利地形,而兴势的有利地形已经被蜀军占领了,蜀军占据着这些有利地形,就是不攻击魏军,也能阻挡魏军前进的步伐,在有些地方占据有利地形甚至能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谁让蜀军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的呢,蜀军就有地利,魏军想要打败蜀军已经是不可能的,光人多没用的,在山间作战,魏军再能打,也失去了地利,无法打败蜀军,所以就无法前进,无法前进就是失败,所以最终魏军战败。

蜀军占据了有利地形

3、论山地战,蜀军强于魏军

蜀军世居蜀地益州,益州多山,而且蜀道难行,山多路难走,蜀军的长处就是山地作战,魏军却不同,魏军地处中原开阔地带,其优势是骑兵作战,但是兴势一战,魏军是拿自己的劣势与蜀军的长处对抗,这跟赤壁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赤壁之战曹操也是拿魏军的短处(水军)与东吴的优势作战,岂有不败的道理?

4、王平的正确指挥。

王平的正确指挥也非常重要,有人曾经提议把魏军放进汉中,然后固守待援,这个办法很危险,是一把双刃剑,弄不好会伤了自己,看看263年的魏伐蜀之战就知道了,魏军人数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旦放弃了利用险要地形阻击魏军的机会,那蜀军就失去了先机。

王平的正确指挥

王平虽然不识字,但有军事才能和谋略,他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利用险要地形阻击魏军,尽管蜀军人数少,魏军人数多,但这不是问题,只要抢占了有利地形,人数的劣势也会变成优势,王平在兴势成功地挡住了十余万魏军,并且拖住了魏军,给费祎创造了一个伏击魏军的机会,要不是魏军仗着人多势众,就有可能全军覆没在傥骆道。





前言: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十年后,曹魏再一次兴兵伐蜀,只不过,当时诸葛亮虽然去世。


可是蜀汉尚有精兵良将存在,一举挫败曹魏此次进犯。


但是,却并非题主所问的,以三万人,吃掉二十万人,那么,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镇守汉中 曹爽之谋


蜀汉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车骑将军领汉中都督吴懿病逝。


彼时,为了进一步掌控汉中,稳定前线防御,时任蜀汉大将军的蒋琬以安汉侯、安汉将军领汉中太守王平继续担任汉中都督,镇守前线。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大司马蒋琬病重,从前线退军涪县,以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继续留镇汉中地区。



彼时,蜀汉朝堂除了天子刘禅的权力派系外,存在着以大司马蒋琬为首,执掌汉中地区的镇北大将军王平为辅的一派势力。


以大将军费祎为首,执掌庲降都督区的镇南大将军马忠为辅的一系势力,还有尚书令董允居中调和。


所以虽然局部有些争端,但是整体还算是相对稳定的一种局面。



但是,在蜀汉北方的曹魏,争权现象却是颇为激烈。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驾崩,遗诏以曹真之子曹爽为大将军,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朝政。


可是,为了排挤司马懿,曹爽将其明升暗降,升职为太傅的同时,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


为了进一步的坐实自己的掌权地位,曹爽急切的需要军功来辅佐自己。


因为司马懿常年都督荆豫诸军事,还曾对阵诸葛亮,军功方面远远胜于曹爽,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曹魏正始五年、蜀汉延熙七年(公元244年),兴势大战,爆发了。



(二)沉稳迎战 临敌不惧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三月,曹魏大将军曹爽亲至长安,而后,与时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的夏侯玄率军十余万人,大举进犯蜀汉。


魏军从秦岭骆谷进发,直奔蜀汉的汉中而去,当时,大司马蒋琬撤还涪县刚刚一年,留守汉中的蜀军不到三万人。


曹魏十余万大军骤然来犯,一些将领也是不得不慎重,他们认为,应该退守各个碍口固守待援,等待涪县蒋琬和成都大将军费祎的援军。



可是,王平却是否定了这一意见,他认为,不管是成都还是涪县,距离这里太过遥远,一旦汉中蜀军开关延敌,将魏军放进来,那么局面一定会相当的危急。


此时,担任护军的蒋琬的表弟刘敏坚决支持王平的建议。


最终,王平派遣刘敏率军前往兴势防守,而他自己则率军亲自于兴势东面的黄金谷阻击魏军!



四月,魏军在蜀汉的严防死守下,寸步难进,加之运输困难,牛、马、骡、驴等死伤甚多,士卒们也是疲敝不堪,不可再战。


而就在此时,蜀汉大司马蒋琬与姜维亲自率军从涪县赶来,成都的大将军费祎也是率军赶到,局面一下子发生了逆转。



此时,曹魏参军杨伟认为形势相当不利,急忙劝谏曹爽快速退兵,可是,曹爽亲信邓飏却是不同意,气的杨伟愤怒的说道:


“邓飏、李胜两人拿军国大事开玩笑,应当斩首!”


可是,此时曹爽还是看不到危险,司马懿也是急忙给曹爽写信说道:


“以前武皇帝与刘备征战汉中,差点一败涂地,你不是不清楚。如今蜀军已占据兴势,你们前攻不能进,后路再被蜀军包抄,等到全军覆没,恐怕连负责任的命都没了!



这时,夏侯玄认为司马懿说的对,也是劝曹爽撤退,就这样,延熙七年五月,曹爽退兵。


得知了这个消息后,蜀汉大将军费祎亲自率军绕过魏军,紧急抢占了骆谷后方的沈岭、衙岭、分水岭,截断了曹爽的退路!


随即,蜀汉诸军对曹爽展开了猛攻,曹爽亲自督军苦战,最终死伤惨重,才逃回了长安,兴势大战,蜀汉就此获得了大胜!


这一次防御战,最终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使得蜀汉在战略防守阶段依旧打出了威风。


可以说,镇北大将军王平,确乎功不可没,而其被称之为蜀汉的平安三侯,一时良将,也绝对是实至名归的!





244年,魏国集中十余万大军,试图一举攻取汉中。

此时,蜀军主力刚退驻涪县,汉中只有王平所率的不足3万兵,形势看起来十分危急。

然而,仗打起来却令人大跌眼镜。

王平四平八稳,费祎从从容容,不但轻松阻击了魏军,还一度困住魏军,使魏军险些覆灭。

这是怎么回事呢?

气势汹汹,趁虚而入的魏军

243年前后,魏蜀都发生了大事,使汉中前线的形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魏国方面,曹爽在与司马懿争权中占据优势,并以夏侯玄为都督雍凉。

蜀国方面,蒋琬、费祎调整了军事部署,姜维、费祎先后率主力由汉中退驻涪县,只留王平率不足3万兵留守汉中,以减轻供给压力。

见蜀军在汉中力量削弱,曹爽决心趁虚直捣汉中。

244年三月,曹爽到长安,发兵十余万,走骆谷攻汉中。

看起来,这是一次“趁虚而入”,但实际上,这是一次完全没有准备好的仓促进攻。

外强中干的魏军

此时的魏军,可以用外强中干来形容。

首先,是魏国在关中地区的经济仍没有完全恢复。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后,魏国在关中地区的经济已经逐渐恢复。然而,其经济总体上仍处于恢复过程中,仍然比较脆弱。

其次,魏军此时的内部问题十分严重。

曹爽虽安排了夏侯玄都督雍凉,但魏军指挥官中仍有不少司马懿的支持者。比如时任征蜀护军司马昭,比如郭淮,他们并不愿服从曹爽、夏侯玄的指挥,像司马昭这样的人,甚至打心底里不希望曹爽立此大功。

显然,魏军的进攻条件并不成熟,此次进攻属于仓促进攻。

曹爽的部署:袭击+因粮于敌

仓促有仓促的好处。

仓促的好处是,准备时间短,敌人难以提前调整部署。

后来魏灭蜀之战时,司马昭进行了长时间准备,姜维侦知此事后,上书请求调廖化、张翼等人提前到阴平、阳安关。(只是刘禅听信黄皓之言,没有照此部署)

而这一次,魏军的准备却完全没有被蜀军所侦知。

直到魏军先锋出现在骆谷谷口时,汉中蜀军才得知魏军来攻,大惊。

同时,退驻涪县的费祎,直到3个月后才姗姗来迟,足见蜀军此战中的预警系统失灵了。

后人多讥讽曹爽不知兵,但只就这一点看,曹爽还是可圈可点的。

显然,曹爽的计划是:快速进军,进入汉中,然后因粮于敌,稳操胜券。

基于这个设想,曹爽选择了集兵一路,直走傥骆道。


在关中与汉中的主要通道中,傥骆道是相对比较难行的。

然而,全长420里,是关中与汉中之间路程最短的一条主干道,更是距离汉中关键点阳平关最直的一条道。

显然,曹爽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出其不意,入汉中,直取阳平关!

曹爽险些得计。如果不是因为···遇到王平的话。

蜀军的选择

得知魏军来攻,蜀军内部迅速就应对方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多数将领认为:敌众我寡,应该退守汉、乐二城,据城而守,等待费祎自涪县率大军来救。

很多朋友都曾觉得困惑:这都是什么将领,怎么会有这么低劣的主张呢?

其实,后人之所以会困惑,是因为读史者往往有“上帝视角”,不会受到“战争迷雾”的影响。

当时,蜀军刚刚侦察到魏军大队集结于骆谷。那么,其他通道有没有魏军呢?恐怕是谁也不敢拍胸脯打包票的。

如果蜀军前据守傥骆道,又有魏军绕过其防御,那魏军将几乎可以毫无悬念地攻取汉乐二城及阳平关!

因此,这些将领主张不如直接退守汉乐二城,就可以理解了。

然而,王平却认为:涪县距此路途遥远,一时半会到不了,如果敌人攻进来,占据阳平关,那就完了。

众将中,唯有护军刘敏支持王平的看法,并补充了最关键的一点:如果魏军攻入汉中平原,将可以就地获取汉中的粮草为补给,那就大势已去了!

显然,按照刘敏的看法,即便魏军没有攻取阳平关,只要能进入汉中平原,就地获取补给,蜀军就彻底陷入被动了!

唯王平、刘敏主张据险而守,可见:如果不是王平守汉中,曹爽很可能可以得逞!

那么,如果真有魏军从其他通道过来怎么办呢?

王平作出部署:以护军刘敏、参家杜祺率前部据守兴势山,为前拒,王平自率军为后拒。同时,王平又做出预案:如果傥骆道之敌分兵黄金戍,他只需千人即可瞰视敌军。

重点照顾敌人的主要方向,同时保持足够的兵力,用于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王平的部署可谓杰出。

兴势山阻击战

兴势山,在今陕西洋县东北,山形如盆,外甚险,中有大谷,为盘道上数里,才及四门。

山的外侧异常险峻,难以攀登,进攻方要在盘道上辗转数里,才能从一处“门”(相对容易登山处)到另一“门”,运转不便。

而“中有大谷”,不仅使守军在内部调动十分便捷、隐蔽,也可以储备足够的粮草物资。

诸葛亮看重此处,在此建立防御工事,设置烽火台,“处处通照”,使守军能实时掌握各处情况,随时调动。

显然,蜀军通过居高临下观察,通过烽火传递情况,魏军在山下的动向一览无余,而魏军却对蜀军的情况完全无法掌握。

既然魏军难以观察蜀军动向,王平索性下令蜀军多设旌旗,造成蜀军兵力多的假象。

魏军空有兵力优势,却连“门”都摸不到,“不得战”,被阻击于此。

姗姗来迟的费祎

前方开战,费祎遂率涪县蜀军主力北上支援。

出发前,费祎表现得胸有成竹:魏军兴师不争,又失地势,我可以以逸待劳。

于是,费祎在悠哉游哉与来送别的光禄大夫来敏下完棋后,才缓缓上路。

后人多赞许费祎的泰然自若、胸有成竹。

然而,既然蜀汉调整后的防御体系就是:大军驻涪县,随时支援前线。那么,涪县蜀军自然需要尽快抵达前线。

你为了安定军心,外表再是泰然自若,军队也应尽快抵达前线。

然而,费祎却花了2个月才抵达前线。(三月魏军进攻,闰三月费祎出兵,四月抵达汉中)

要知道,后来魏灭蜀之战时,远避沓中的姜维,摆脱邓艾、诸葛绪的牵制,也不过十余日就抵达了剑阁(只不过汉中已失)。

如果魏军主帅是钟会、邓艾一类的人物,不执着于一路,而是分路进攻,那汉中就危险了。

所幸:对面是曹爽。

拙劣的指挥

自三月受阻于兴势,到四月费祎抵达,曹爽军一直与蜀军在兴势山相持,基本上没有做出调整。

速攻入汉中,因粮于敌的设想是好的,但遇到问题,不能即时调整,反而久久顿兵,足见曹爽用兵之庸。

四月,费祎的援军抵达了前线。

另一方面,骆谷糟糕的通行条件,使魏军运输部队苦不堪言。车马骡驴大量死在途中,运夫号哭于道路上。

如果说在费祎到来前,曹爽或许还可以通过调整,发挥兵力优势形成突破的话,此时,任何调整都无济于事,只有退兵一路了。

显然,曹爽直接攻入汉中的企图已经撤离失败了。

因此,参军杨伟陈说形势,建议退军。远在洛阳的司马懿也屡屡致信,建议退兵。

然而,曹爽却犹豫再三,迟迟不肯退兵。

这时,本来微妙的内部矛盾,此时已经公开化:魏军名将,担任前部的郭淮,擅自退兵了。(不排除与司马懿有关)

无奈之下,五月,曹爽被迫退兵。

然而,曹爽又一着失误,几乎断送了魏军!使魏军由“无功”变成了“大败”。

魏军的通道,道路狭窄,极易受到敌军威胁。

219年的汉中之战时,曹操“军遮要以临汉中”,驻军于沿途险要,以防止刘备袭其后路。

缺乏军事经验的曹爽却顾前不顾后,没有保护要点!

如此,魏军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惨败

曹爽如此草包,费祎自然不客气了。

曹爽撤军时,费祎立刻进兵,占据了曹爽退兵路上的沈岭、衙岭、分水岭,堵击曹爽。

曹爽被迫强攻,争夺山险苦战。

结果,在付出相当代价后,曹爽军仅能通过,狼狈而走,但征调来运输的牛、马就几乎全部死光丢光了。

此战,魏军损失惨重。羌胡抱怨,关右地区多年辛苦积蓄的物资消耗一空!

曹爽受到时人讥笑,政治声望一落千丈。

5年后,曹爽集团被终究。


平心而论,此战中,蜀汉的问题,不比后来魏灭蜀之战时小。

魏军”大发卒六七万“,动作如此之大,蜀军却直到敌军先锋抵达骆谷才侦知,足见当时情报系统的混乱。(后来魏灭蜀之战时,姜维提前侦知,上书请求刘禅派张翼、廖化抵达预定位置)

得知魏军来攻,前线将领在防御大方向上意见不一,足见,蜀军前线将士在思想上没有预先达成一致。(虽然姜维的“聚谷敛兵”之策有问题,但至少说明后来的蜀军有预案。)

前线开战后,后续的主力部队花了两个多月才抵达前线,更显示出这个防御体系运转不灵。(魏灭蜀之战中,姜维不过十余日就摆脱邓艾、诸葛绪的牵制、堵截,回援)

然而,此战,蜀汉不仅没有灭亡,还打了一个大胜仗。

其关键,就在于汉中守将王平的将略!

正是他力排众议,坚决实施前沿防御,阻敌于秦岭,阻敌进入汉中,既粉碎了曹爽直取阳平关,攻陷汉中的企图,又保护了汉中平原庄稼,避免了蜀国国力的损失,更使魏军进退不得,疲惫不堪。

如此,费祎才有时间表演从容淡定,姗姗来迟,甚至最后获大功。

可以说,王平以一己之力,弥补了蜀汉防御体系上的一切问题,为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不显山露水,却如擎天之柱!

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需要这样的指挥官!




大将王平,以3万蜀军歼灭了20万魏军,延续了蜀国几十年的寿命。王平也是当时被诸葛亮派去与马谡一起守街亭的副将,只可惜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领兵上山,被司马懿的魏军击败丢失街亭,破坏了整个战役。而王平只率本部5千人马当道驻守,延缓了魏军的进攻速度,并派快马通知后方诸葛亮,才让诸葛亮有时间准备,并上演了一场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可见王平的军事谋略是很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魏国   蜀汉   关中   秦岭   汉中   街亭   阳平   都督   援军   成都   地形   公元   前线   将军   优势   财经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