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吃的是“牛肉罐头”,为何士兵却说伙食连猪食都不如?是真的吗,你怎么看?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十多年前曾听我的朋友的母亲(现年已九十七岁)讲过她的亲见。1939年,日军进驻豫北新乡地区,在一个县城,平时看到最多也就驻有十来个日本军人,另外还有一二十个伪军。日军刚进驻到这个县城的前一两年生活条件很好,常见他们吃肉和鱼罐头、白米饭。皇协军(伪军)是自己起伙请个大师傅做饭,也都是当地特色的家常便饭。日军和伪军吃饭的时候也会蹲在大门口的台阶上,所以附近的老百姓都能看到。大概这样的好日子过了也就是两年左右,老百姓发现日本兵吃的饭质量越来越差,分量越来越少,肉和鱼罐头也不见了,到后来连大米饭都没有了,有一段时间他们吃高粱米,却很黑的面。人们曾经看到过有一个年龄很小身材瘦弱的日本兵,在吃饭的时候,端着碗久久难以下咽,眼里含着泪水。当时年龄长一点的人就在暗暗的议论说,日本人可能不中了,连大米饭都没得吃了,每个人每顿分的饭也很少,看样子根本吃不饱肚子。日本人投降的头一天晚饭的时候,他们端着碗,没有一个人吃得下去,当时的老百姓看到后,感觉很诧异,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天刚亮,起的早的年长的一些人发现,日本人住的大院大门敞开,站岗的也没有了,院子里东西和杂物扔得乱七八糟,人们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后半夜悄悄的离开这里到新乡去参加投降仪式去了。这些情况都是一位亲历的老者讲的。




日军的战地罐头到底怎么样,我们自己人说法就截然不同。


小说《烈火金钢》写到,我们的八路军侦查员进城给八路军伤员买药,(那时候敌人封锁很严,对药品管制也很严,尤其是治疗外伤的药。)买药的同时还通过关系搞到了一箱日本兵的战地午餐肉罐头,侦查员用来慰问伤员,伤员们感激地说,过年都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美味。

而电视《我的兄弟叫顺溜》里,新四军战士在打扫战场时抢到了一些日军的罐头,他们满心欢喜打开后却大失所望,因为一点都不好吃,简直难以下咽。


关于日本的战地罐头,还有一则新闻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有个老大爷在山洞里发现一箱东西,刚开始以为是日军留下炸弹,找了懂日文的人看了才知道箱子里面装的是午餐肉罐头,罐头盒上写着生产日期是1942年8月,生产厂家是日本北海道军需部,打开以后肉香扑鼻。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认为电视里说的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裤裆藏雷”、“手撕鬼子”这一类神剧太多了,电视剧里面好多东西都是导演瞎编,一点都不靠谱。

那么在二战时候,日军的战地罐头到底怎么样呢?上面的说法到底哪个更接近事实?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日军所以要发动侵略战争,就是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国家富强了,甲午战争打败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有钱了,向西方学习以后变成工业化国家了;一句话,国富民强了;因此才野心膨胀,要学习列强对外扩张了。

意思是说,日本有钱了才有恃无恐去打仗。(当然不是每个国家强大了都会欺负别人,像日本法西斯这样的政权毕竟是少数。)所以说,战争初期,日本军人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

那时候日本军人不仅要吃得好,而且很注意营养搭配。日本军部军需处关于日军的伙食专门制定有条条框框。在日本二战博物馆我们看到过日本军需部当年的“红头文件”,文件规定,每个日军士兵伙食标准,每天不少于500克精米、150克糙米、300克肉和250克腌制的菜类。这倒不是日本政府有多么人道、多么仁慈。而是因为他们要把士兵当炮灰,只有士兵吃好喝好才能给他们卖命。


可是到了二战后期日本兵发现,供应给他们的罐头分量越来越轻,也越来越难吃。午餐肉罐头里的肉也少得可怜,有时候甚至都闻不到肉味,里面什么都有,牛血、猪血、腐竹、薯块都出来了,就是没有肉。不仅偷工减料,而且味道怪怪的。知道了是午餐肉罐头,不知道还以为是猪食呢。吃了这些罐头不仅吃不饱,吃了也没有精神,有时候还会反胃、闹肚子呢。可是扔了又舍不得,因为肚子实在饿得慌,只能凑合了,

不过那些日本兵是娇生惯养长大的(相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没有受过什么委屈,比起我们的小米饭、红高粱,他们后期的伙食很不错了;但要跟战争初期的日军罐头相比,那简直是霄壤之别了。

为什么日本兵的战地罐头的质量前后差别如此之大?


首先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发动侵略战争就是为了侵占别国领土来掠夺资源。日本在开战的时候信心满满,以为日军不可战胜,可以在短期内灭亡中国。可是没想到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国共两党合作抗敌,日军不但没有速战速决,反而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日军在东南亚战场上也遇到各国人民抵抗,局面非常被动。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美国人民的反感,美国政府放弃中立政策开始对日本实行制裁,中断了跟日本的贸易,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美国政府这样一来等于卡住了日本法西斯的脖子,日本狗急跳墙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美日两国开战。

美国对日本开战的同时,对日本进行海上封锁,这下子日本就真的走上了绝路,死到临头了。

到了二战后期,美军在对日本进行封锁的时候,还对日本的工业设施和繁华城市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空袭,后方工人安全都没有保障,工厂都不能开工,前方的日本兵日子能好过得了吗?前线的士兵能吃上猪食罐头已经不错了,还敢有什么奢望,美味可口的午餐肉罐头只能在梦里吃到了。




造假不是中国人的专利,逼格甚高,自律甚严的日本人也造假冒伪劣产品,也是坑自己国人,并且坑的是自己在前线拼死作战的“子弟兵”。

二战时期,日军的伙食供应还是不错的,比起三餐难继的国军和八路军,日军要正规地多。尤其是抗战前期,日军的伙食就如同他们的战场攻势,红红火火,高级军官还能吃香喝辣。

军队等级森严,官兵平等是不存在的,伙食标准也是如此,比如高级军官吃肉,普通士兵只能喝汤。对他们而言,一个“牛肉罐头”就是改善伙食的最佳美食。

所谓“牛肉罐头”,不是纯牛肉,而是“牛肉畑煮”,通俗讲是“牛肉炖菜”,而且牛肉量少菜量多。这种罐头的好处铁盒子可以直接加热,连肉带菜加汤都有了,口味甜咸很下饭,配上饭团就能大吃一顿,因此很受日军士兵欢迎。

抗战初期,日军的牛肉罐头货真价实,日本士兵也吃的很happy;但到了后期,日军物资紧缺,伙食供应乏力,这种牛肉罐头就只能特供给高级军官,低级军官都吃不到,普通士兵更是连汤都喝不着,只能就着各种浓缩酱油、调味品和腌咸菜、风干菜,勉强下咽。

再后来,日本人实在没有牛肉做罐头,就直接用牛血和各种杂粮混合起来冒充牛肉罐头,情节比无良烧烤摊用不知名烂肉冒充假羊肉还严重,味道吃起来“像甘蔗渣”,一点滋味都没有,日本军官也不愿意吃这东西,称之为“猪食”。

但八路军和新四军并不知道,还以为日本的牛肉罐头像美国人支援给国军的牛肉罐头一样美味。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里的新四军将领曾缴获过一批日军牛肉罐头,用来款待战友,结果吃到嘴里才发现,完全是乱七八糟一团烂粥,还不如臭豆腐好吃。

正因为伙食供应每况愈下,所以日军普通士兵喜欢就地取材,每次“扫荡”除了打击八路军游击队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秋风”,抢劫老百姓的鸡鸭猪羊来改善伙食,却不管中国百姓的死活,着实令人愤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老班长眼里噙着泪花:“你们几个敢死队员马上就要组织冲锋了,临冲锋之前还有什么嘱咐需要我代转向你们家人交待的吗?”冲锋队员:“没……没有,可是俺有个要求,能不能给俺一个土豆吃……”

这段对话应该是援朝战争时期的真实写照,当时的士兵在极度严寒的天气下,没有棉衣,没有后勤食物补给,甚至连脚上穿的一双破草鞋都是奢侈品,“只想吃一个土豆”是多么简单的要求,然而也没能得到满足。即便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我军还是坚持到最后,打赢了一次又一次攻坚战。

其实,在战争年代物资严重匮乏,很多时候就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成了奢侈的代名词,那么,为何二战时候日军明明吃的牛肉罐头,却还在说是猪食呢?要知道,罐头这种高大上的食品对于我军简直就是美味佳饶。

当然,这个问题只能从日军自身对伙食标准的高要求来讨论,不能与我军的伙食标准联系到一起。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了“脱亚入欧”的进程,国内经济迅速提升,并且靠着甲午中日战争又拿到巨额赔款以及战略要地,进一步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资本主义在向终端帝国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广泛不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第一次大战的爆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国内想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于是一场掠夺战争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着。

而在日本发动战争的初始阶段,虽国内正在经历危机,但军队的后勤补给仍旧可以得到充分满足。据一名跟随日军第16师团第20联队在1937年到1939年来华的上等兵在自己的日记《东史郎日记》中记载,战争初期日本国内完全能够满足作战部队的食物供给,士兵们吃的牛肉罐头也是正经的牛肉生产出的,甚至有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牛肉。

因为没有充足的营养,士兵的战斗力势必会下降,所以在战争初期,士兵的营养很均衡,大概计划每一名士兵每天所需的食物清单在《东史郎日记》中有记载:米640克、麦200克、牛肉罐头150克、咸菜110克、泡菜40克、酱油20克、盐12克、糖15克,甚至还为士兵提供茶3克或者咖啡之类的提神饮品。

但等到开始打起仗来以后,日军高级将领发现“三个月结束”的小目标完成不了了,于是受限于交通运输等诸多因素,一线士兵不可能吃到上述清单中的所有食物,那些资料上的数字只能是在后方或是在平日演习中才可能吃到的。

并且,随着战线逐渐拉长,日军的后勤补给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原本供给就不是很充足的牛肉罐头,到了后来基本上已经和牛肉没关系了,很多士兵拿到手的牛肉罐头中也就是只有点牛血或者杂碎之类的带有点牛肉味的东西,据日军士兵回忆,战争中后期,人们吃的“牛肉罐头”就像甘蔗渣一样,食之无味,用当时日军士兵的话讲,甚至连猪食都不如。

其实,严格来讲,在日本本土或者中国作战的日军的伙食,即便是他们声称的“猪食罐头”也是非常不错的,且不说我军过草地吃树皮,甚至很多战士直到牺牲之前都没吃过一次热乎的饱饭,肚子之中都是棉絮。单说在东南亚,例如缅甸、印度、太平洋硫磺岛等地作战的日军,其中在有着“绞肉机”称号的硫磺岛战役期间,美军将日军打的喘气的功夫都没有,别说罐头了,任何补给品基本都消耗光了。






图片里的“牛肉大和煮”罐头是“大和号”战列舰罐头储备食品当中的现代仿品…不清楚味道是否与1940年代“大和号”上的一样。

罐头在日本出现的时间也不长,并且牛在日本是“生产工具”,明治维新之前也没有拖拉机,耕地是要靠牛的…虽然没有出现法律上禁止屠牛,但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之前极少吃牛肉,不但牛肉极少吃而且猪肉也很少吃,原因是粮食太少人都不够吃哪有多余的去喂猪?当时的日本人主要的蛋白质获取只有鱼(大米是富人吃的),所以日本直到现在海洋鱼类消费量也多于其它国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现代版的“猪肉大和煮”,仿制的是二战期间日本供应量第二多的军用罐头,所谓大和煮有些类似我们东北的“乱炖”,除了猪肉外里面要方一些根茎类蔬菜,比如:萝卜、土豆、牛蒡…还要加上日本特有的:味噌、味啉。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执行“脱亚入欧”的国策,国家从上层阶级开始,政治体制和生活习惯全面西化(明治本人带头吃肉)…也带动了国民也开始吃畜肉,罐头也随“西风”进入到日本,甚至出现了商业出售…。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虽然也参战,但只是在青岛与德国进行了小规模战斗,不过日本军队派出大量的军事观察员去欧洲观摩,也对欧洲军队的后勤保障有了很深的了解…一战结束之后日本军队的野战食品配给也开始往西方军队靠拢,罐头类食品也出现在日本军队当中,由于日本农业不发达只有鱼类罐头可以满足需求,肉类罐头的原料只能向畜牧业发达的美国和加拿大,甚至巴西去购买。
张大彪吃的牛肉罐头可能是日寇佐官才能享用的真正牛肉罐头,在抗战时期物质供应极度短缺的年代,能吃到日本佐官牛肉罐头确实是享受。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为了战争准备,每一年都从“美加两国”购买几万吨的牛肉制作牛肉罐头进行战备物质储备,可数量还是太少并且大多数牛肉罐头都供应给了海军,原因是海军是要打败“英美鬼畜”,必须要吃的好一些…“陆军马鹿”只能分配到很少的数量,“七七事变”之后英美为了自己再华利益,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牛肉的进口来源也断绝了,牛肉罐头成了稀罕之物,随着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的参战日本在两条线上作战的压力下,国内资源更加缺乏,物质储备也耗尽!军需物品的质量和品种也大幅度下降,牛肉罐头虽然还有,但已经分成了两个档次,一种是佐级以上军官吃的真正牛肉罐头,另一种就是用:牛血、牛肉的边角料、淀粉…等物做成的“代用牛肉罐头”,这种罐头是给低级士兵们吃的猪食!
日本军队是等级森严的“封建军阀”
指挥的严密军事组织,官兵待遇不可能一致!在军官的眼里士兵只是炮灰或者马鹿,没资格吃真正的牛肉罐头。

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国家,本没有资格发动战争!可正是由于资源贫乏才想发动侵略获得生存空间,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战争规模,参战国拼的就是消耗,每年几千万吨,甚至上亿吨的各种物质消耗日本是根本消耗不起!最后只能是败落投降。
这张侵华日军的丑陋形象是“三光政策”的表现!抢了两只鸡也代表着日寇战备物质的极度缺乏和以战养战的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猪食   明治维新   伙食   日军   罐头   牛肉   士兵   午餐肉   军需   战时   日本人   日本   战地   美国   军官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