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芬战争芬兰战败了,为何却说苏联才是真正的输家?

因为这一仗打得太丢人了。在各方面都碾压对手的情况下,居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打赢芬兰,迫使芬兰割了一块地给苏联。这也让欧洲其它国家看不起苏联。德国敢进攻苏联其实也有这场战争的原因在里面。 毕竟德国可是比芬兰强很多的,苏联打芬兰都付出惨痛代价,那么德国打苏联不是手到擒来?




苏芬战争苏联达到了战略目的,迫使芬兰割让了领土,但是却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暴露了苏军的短板,让纳粹德国更加蔑视苏联,为苏联日后遭受入侵埋下伏笔,也让东欧国家更加警惕自己;所以后世很多人说,苏联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输家。

芬兰是基督教国家,是圣诞老人的故乡,主要民族为芬兰族。

芬兰历史悠久,很早成立了芬兰大公国,是个独立的国家。

但是芬兰面积很小,遇到的都是强邻,命运非常悲催,总是被人欺负。

芬兰先是在十二世纪被瑞典入侵、控制,时间长达六个世纪;后又在1809年俄瑞战争被俄罗斯吞并,成为其统治下的一个自治大公国。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国内出现动乱;芬兰趁机在一个月后宣布独立,成立芬兰共和国宣布独立。

芬兰之所以独立这么快,是因为无论是被瑞典还是俄罗斯,都没有将芬兰真正吞并,而是允许其保留相当大的自治权。

换言之,即使被灭国了,芬兰有议会、有国王,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依旧存在。

俄罗斯对芬兰,不像其在其他地方一样,占领一片领土之后,用各种手段让原住民消失,这就为芬兰独立埋下伏笔。

芬兰宣布脱离俄国宣告独立后,推举从俄国返回的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成为芬兰摄政。

对于芬兰独立,苏联一百个不答应,曾经在1918年出兵攻打,但是没有达到目的。

因为刚刚建立起的苏联,内部还没有完全稳定,外部跟波兰有领土纠纷,根本无法集中精力跟芬兰进行一场战争。

而芬兰摄政曼纳海姆,又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非常能吃苦,为了给沙皇收集情报,他曾经在中国待了两年,足迹遍布8个省份,行程上万公里。

靠着惊人的毅力和军事天赋,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士兵步步高升,当上了中将,备受沙皇信任。

但是他骨子里流淌的是芬兰人的血,始终没有认同沙俄的统治,一直在暗暗运作,等待机会,争取芬兰独立。

俄国爆发革命后,机会终于来了,芬兰宣布独立,曼纳海姆成为芬兰摄政。

战争经验欠缺的苏联红军根本不是曼纳海姆的对手,所以被打得落荒而逃。

1919年,苏联就和另一个邻居波兰爆发战争,无力同时进行两场战争,所以芬兰与苏俄于1920年签订了《塔尔图条约》,将两国边界确定下来。

但由于当时苏俄正与波兰恶战,边界划定并不合自己的心。

比如南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紧邻沙俄首都圣彼得堡(后改名为「列宁格勒」)仅32公里,这对苏联人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而北部与东部边界也被认为超出了芬兰大公国时期,也让苏联人耿耿于怀。

所以苏联内心里并不认可这个边界划分,条约不过是权宜之计,开战是迟早的事。

因此,苏联并没有跟芬兰签订正式的停战协定,一旦腾出手来,非要收拾芬兰不可。

在那段时间里,苏联一直在大造舆论,把芬兰说成是敌对国家,是列强的走狗,迟早会勾结苏联的敌人德国和英法进攻苏联。

对于一个强大邻国的战争威胁,弱小的芬兰并没有忘乎所以,夜郎自大,而是非常清醒,战战兢兢。

他们明白,一旦和苏联交战,肯定会被碾得粉碎。

早在芬兰宣布独立的同时,就同时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表示不与苏联为敌,不跟任何一个国家结盟对付苏联。

但是历史经验表明,所谓的中立对德国和苏联这样的强势国家根本就是摆设。

1939年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瓜分波兰之后,芬兰的厄运到了。

1939年10月5日,苏联外交部邀请芬兰代表前往莫斯科进行谈判,要求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的苏芬两国边境向北移40公里,把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雷巴契半岛的领土割让给苏联;将汉科半岛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的代价租借给苏联,为期30年。

苏联人表示,这些领土我们也不白要,可以把奥涅加湖西北两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作为补偿。

表面上看,苏联人提出的条件很诱人,但仔细一想不对劲。

汉科半岛是芬兰防御苏联的天然屏障,租给苏联人就等于让对方住到自己大门口,睡觉都要提心吊胆,这事绝对不能干。

而且苏联还提出两个匪夷所思的条件,一是芬兰必须拆除曼奈海姆防线;二是苏联觉得自己将要被他国入侵的时候,苏军可以进入芬兰领土进行“自卫”。


第一个条件是要拆掉自己的院墙,更不可接受。

第二个条件等于是跟苏联结盟,芬兰觉得这样就违背了自己的中立原则,在大国较量中自己永远是牺牲品,会把坛坛罐罐打烂,不符合芬兰的利益。

于是,芬兰人没有答应。

苏联正等着拒绝,不然开战找不到理由。

早在1938年他们就制定好了入侵芬兰的计划,苏芬边境的公路与铁路也已经修好,苏联间谍也将芬兰地图交了出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认为德国跟芬兰关系密切,担心入侵芬兰的时候德国作梗,入侵条约签订,苏联可以放开手脚,不用担心希特勒反对。

苏联领土面积相当于60多个芬兰,人口是芬兰的50倍左右。

1939年时苏联拥有500万大军,是芬兰军队(正规军3.3万)将近150倍。

而且苏联在20年代得益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引进了列强大量工业设备和资金、技术,重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军事工业一日千里。

不仅如此,由于俄国对芬兰统治两个世纪,也有不少芬兰人支持苏联人。

比如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兼东方部部长的奥托·维里格里莫维奇·库西宁就坚决欢迎苏军进入,将水深火热的芬兰人民解放出来。


因此苏联认为自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征服芬兰是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苏联高层乐观地认为,要不了半月,苏军就能占领芬兰全境。

就像两个不在一个重量级的拳手较量一样,占优势的拳手让对方一只手也能轻松取胜。

所以苏联举国上下十分轻视芬兰,弥漫着一股轻敌情绪。

相反,芬兰人却做了充足的准备。

1938年苏芬和谈破裂之后,芬兰人明白苏联入侵不可避免,克里姆林宫的铁拳随时都会打过来。

1939年春天,芬兰就开始摩拳擦掌、积极备战,并且在同年10月进行全国战争动员。

为了避免刺激苏联,成为对方侵略自己的借口,芬兰小心翼翼对苏联人解释说,我们这是在“训练”部队,可不是针对你们的。

但是实际上,他们就是把苏联当做假想敌,开展积极防御。

由于拉多加湖以北的苏芬边界多为森林、沼泽,机械化部队难以通过,事实上形成天然屏障,基本不用部署重兵。

芬兰人担忧的,是地势平坦的、临近苏芬交界处的卡累利阿地峡,所以就把有限兵力放在那里。

芬军兵力只有3.3万人,动员后可增加将近10倍,但武器装备落后,火炮与坦克更是少之又少,根本无法跟苏军钢铁洪流对垒。

不过芬兰人是在保家卫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他们同仇敌忾,斗志高昂。

而且芬军拥有“主场”之利,得到人民支持,又熟悉地形,可以采用机动灵活战术。

芬军还装备了大量滑雪板、白色野战服、以及加热帐篷等,在低温严寒环境下作战进退自如。

1939年11月,苏联为了入侵芬兰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说芬兰军队打死了苏军士兵,随后以此为借口,调集五十多万大军入侵芬兰。

苏军调集大量机械化部队,企图克隆纳粹对波兰的闪击战,在半月内拿下芬兰。

芬兰中北部的芬军则利用有利地形,采取游击战术,敌疲我打、敌进我退,敌困我扰,频繁袭击苏军,将其打得焦头烂额。

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则依托曼奈海姆防线,将苏联钢铁洪流阻挡在防线之外。

总之,苏军进展缓慢,大大出乎意料,本来在半个月结束的战争,打了一个月还没有结束,拖到了严冬。

苏军打算速战速决,根本就没有持久战的打算,武器没有防寒设施,官兵没有御寒衣服,加上各部队之间缺乏协同,使得苏军遭遇重大损失,伤亡惨重。

而芬兰人的日子也不好过,本身综合国力就弱,根本打不起持久战。

芬兰的外部环境也非常恶劣,希特勒正利用苏联,对这场战争默不作声、冷眼旁观。

美国因为孤立主义,也对芬兰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

英法虽然谴责苏联发动侵略,将其开除国联,而且声称出兵援助芬兰,但是雷声大雨点小,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派出一兵一卒。

挪威、瑞典担心引火烧身,也停止了对芬兰的援助。

在此情况下,芬兰被迫求和。

1940年3月,苏芬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被迫割让芬兰湾岛屿、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畔卡累利阿、萨拉、雷巴奇半岛等地给苏联并租借汉科半岛。

至此,苏联人的目的全部达到。

但是为什么说,这场战争苏联虽胜犹败?

因为苏联人口、领土面积、军队和综合国力是芬兰的几十倍,战争中苏联出动120万兵力跟芬兰20万军队较量,苏军伤亡38万,还是保守估计;而芬兰军队的伤亡只有10万人。

除了天气原因外,苏军的伤亡是因为指挥不力。

在之前的大肃反中,90%的集团军司令和军长、70%师级将领被清洗,优秀指挥人才严重缺乏,幸存高级将领人人自危,不能放手打仗。

最后苏军靠人海战术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各国的尊重。

最直接后果就是让希特勒觉得苏军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可怕,而是战斗力低下,根本不堪一击。

而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是苏芬战争结束不久制定的。

也可以说,正是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希特勒自信满满,产生了入侵苏联的念头。

而且苏联建国后面对西方国家的妖魔化宣传,一直声称自己爱好和平,将自己打造一个和平使者形象,但是由于这场战争前功尽弃,成为了西方民间舆论声讨的对象。

甚至芬兰国内一直被政府视为敌对势力的芬兰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们也没有多少人声援苏军,而是谴责、反对苏联的侵略。

而东欧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因此对苏联产生成见,保持了高度的警惕,负面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总之,苏联赢了军事却输掉了政治,更何况是在巨大优势下惨胜,实在不能说是一场胜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苏联此战打的自然是很不好。

芬兰是个小国,人口仅有300万人,以农业为主,工业并不发达。

相反,苏联是个人口1亿多的大国,在沙俄时期就是欧洲的农业和工业强国。

苏芬战争爆发前,苏军已经高达400万规模。

也就是说 ,苏联红军的兵力超过了芬兰全国人口,这么看来红军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苏联就算一人一口吐沫,也能弄死芬兰。


芬兰在1918年借助沙俄崩溃,宣布独立。

到了1932年,苏联认为主要的敌人还是欧洲强国,同芬兰签署了《苏芬互不侵犯协定》,有效期限自1934年起维持10年。

随着欧洲局势的变化,斯大林认为欧洲战争可能在1939年前后爆发。

英美列强忙着同德国为例,难以去兼顾小国芬兰。

在斯大林看来,芬兰是资本主义国家,民族性还悍勇善战,是一个军事威胁。

最重要的是,芬兰同苏联边境,距离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仅有30多公里。

包括苏军参谋总长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内的高级将领,认为苏德必然会发生大规模战争。


如果芬兰被德国控制,德军可以从侧翼猛击近在咫尺的列宁格勒。从军事上来说,对苏联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斯大林认为应该趁着这种有利时机,一举打垮芬兰白色政权,建立一个红色至少是真正中立的芬兰政权,解除苏联侧翼的威胁。

从1935年开始,苏联强迫芬兰在外交上做出让步,放弃部分领土,借口是保护列宁格勒的安全。

此时苏联根本没有把芬兰放在眼里,驻赫尔辛基苏联大使艾力克·阿斯穆斯告知芬兰总理托伊沃·米卡埃尔·基维麦基:“如果德国与苏联爆发战争,红军将会秉持“前沿防御”的原则,于一周内占领芬兰。”

芬兰小国寡民,无力同巨无霸苏联抗衡,只能拼死拉拢英法列强提供援助,另外还同斯堪地纳维亚国家保持军事合作,同时进行扩军备战。



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其中的秘密协定中,德国承认芬兰与波罗的海国家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内。

在1939年9月德军和苏军联手打垮波兰,瓜分了这个国家。

随后苏联压迫波罗的海三国屈服,同意接受苏联的“保护”。

由于这一系列军事行动都非常顺利,波罗的海三国更是直接不战而降,让苏军有着极度的自大心理,对芬兰军队也非常轻视。



开战前,芬兰一方面全力外交斡旋,表示芬兰愿意割让部分岛屿,但无法接受苏联提出割让5529平方公里领土(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的要求。虽然苏联愿意用5500平方公里领土交换,但这个地区全部是原始森林,没有任何经济和军事价值,芬兰自然不可能同意。

双方多次协商,芬兰做出很多让步,比如割让较多的领土,但不可能达到苏联的要求。

斯大林认为自己打垮芬兰不费吹灰之力,果断停止谈判,命令苏军发动进攻。

苏军第一波进攻兵力就高达45万人!


在外交斡旋的同时,芬兰也在迅速准备战争,将所有适龄男性编入军队,芬兰军队迅速扩大了7倍,达到30万规模。

对于芬兰来说,虽然是个弱小民族,国家实力虚弱,但芬兰的民族性凶悍,男人尚武好战,并不容易对付。

由于苏联是传统敌人,芬兰早在20年代开始就备战,依靠复杂地形修建了永久性防御工事,曼纳海姆防线对付苏联。

在战争爆发前半年,芬兰征召7万多工人对防线进行最后的强化,其中有2500名是自愿工作的芬兰女人。

芬兰长期被沙俄入侵,也曾被俄国人反复屠杀、攻略,将俄罗斯民族视为野兽和暴徒,双方有着深刻的民族仇恨。

此次苏军入侵激发了芬兰人的爱国热情,连老人和妇女都自愿扛枪参加战争。


芬兰军队兵力少,但装备尽量,训练有素,熟悉本国地形,又有民众支持,战斗力不可小视。

相反,苏军虽然数量众多,武器装备并不适合芬兰野外森林和湖泊等高寒地区的作战。

加上斯大林搞大清洗,杀死了5位元帅中的3位、264位师级以上的指挥官中的220位和36,761名各级军官,导致苏军指挥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苏军上下都极为轻敌,认为只要一发动进攻,芬兰就会屈膝投降,同意苏联的任何要求,根本不会有激战。


结果就是,苏芬战争持续了3个多月之久,苏军以40万人的巨大伤亡代价,打败了芬兰人。

芬兰军队伤亡7万多人,仅为苏军六分之一左右。

实战中也不能说芬兰人打得很好,而是苏军打得太烂。

一些战斗中,芬兰人根本不需要打击苏军,只需要切断他们的补给线,缺乏严寒装备和燃料的苏军就会大量冻死冻伤。

芬兰野外零下40度的严寒中,苏军严重冻伤者就有17867人,冻死者也很多。

苏军有39369人失踪,其中很多就是冻死以后被埋入雪中,尸体都找不到了。


苏军表现最好的就是空军,因为芬兰空军力量非常薄弱,只有114架战机可以使用。

即便如此,芬军飞行员常开着机型多样的战斗机冲入数量10倍、甚至是20倍的苏军编队,以寡击众。

面对如此弱小的敌人,苏军竟然损失了521架飞机,其中207架被芬兰战斗机击落,其余都是被高炮或者高射机枪击落,芬兰损失62架战机。

希特勒得到苏芬战争的情报以后,轻蔑地说:苏军的素质太低劣了。如果苏联人尚且打不过芬兰,德军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击溃他们。



此战苏联损失巨大,打得极差,他们还是有重大收获的。

在1940年3月,苏联强迫芬兰签订了《莫斯科和平协定》。

芬兰被迫割让大量领土,一共失去了战前11%的领土、30%的经济资产、12%的人口。

事实证明,小国就算再强悍,也是难以同大国抗衡的。

一般认为苏军拙劣的表现,让希特勒下定决定先攻打苏联,他认为可以速战速决击溃战斗力低下的苏军。




这一仗影响了后来几十年。不久苏德战争爆发,芬兰加入纳粹一边,但战后仍然得了包抬美英法等同盟国的同情,苏联也不敢报复,因为他们还对芬兰人的彪悍心有余悸。芬兰人在北极熊面前成功捍卫了自己的主权,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连赫鲁晓夫都反思过这场战争,他说苏联占领的领土不够给烈士修墓地。苏联的实际伤亡数字可能比公布的还大得多,称得起惨胜。




芬兰如今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了,这个保持“中立”了几十年的国家突然要快速地加入某约了。我还是那句话:只要愿意翻开历史书,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的。

苏芬战争中的芬兰战士——雪橇军

那么历史上芬兰与俄国人发生过什么样的爱恨情仇呢?当年的苏芬战争,明明是苏联打赢了,为什么很多人会说——苏联才是真正的输家呢?我们一起去翻开历史书,一探究竟吧!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芬兰最早是属于瑞典的,1362年瑞典通过战争占领了芬兰。往后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面,芬兰都是跟着瑞典混的。

这样的局面一直到1808年才彻底地改变:这一年瑞典和沙俄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瑞典战败了,沙俄乘机夺走了芬兰地区。从此以后,芬兰成为了沙俄的自治大公国,并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的时候,沙俄内部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十月革命爆发了;第二件大事就是俄国退出了一战。当时苏俄刚刚成立迫切的需要确立自己的位置,内部局势又非常的复杂。

于是乎,苏俄为了退出一战并确保德国人不再进攻自己等等。在1918年3月3日,双方著名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正式签订了。

这个条约被称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条约之一。按照条约的规定:当时的苏俄一次性失去了超过323万平方公里的领地,超过五千万的人口,赔偿60亿马克的巨款。

当然了,最后德国人战败了,这个条约也就不了了之了。

芬兰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独立出来的,没办法,苏俄当时属于自身难保、也没有功夫去顾忌芬兰了。1918年的时候,芬兰终于从苏俄独立出去了。

此后芬兰与苏联方面总体上矛盾并不大,虽然有点领土争议也并没有到爆发战争的地步。

双方关系后来还发生了不错的好转,在1932年的时候,苏芬两国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双方保证互不侵犯现有边界,避免任何指向对方的侵略行动等等。

当时西方国家为了进一步的制衡苏联,毕竟属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状态。英、德、法等国开始积极地支持和援助芬兰。1935~1938年,英国向芬兰提供了价值2.11亿芬兰马克的武器装备;德国为芬兰空军援建了广泛的机场网等等。

这样一来就让苏联人很不爽了,于是乎他们开始不断地试探芬兰方面的态度。1939年的时候,苏联代表在谈判中明确提出:苏联要利用芬兰领土迎击来犯之敌的要求,并且还表示苏联希望获得在芬兰湾的某些岛屿上设防的权利等等。

不过芬兰方面的表态很简单,芬兰表示自己在大国冲突中执行不介入的政策,宣称它决不站在一个大国一边反对另一个大国。

这也就是说:芬兰表示自己处于中立状态,既不偏向苏联也不偏向西方国家。这样一来,苏联在历次秘密谈判中都因芬兰拒绝苏联的要求而未取得任何成果。

自此以后,苏联人就有攻占芬兰的打算和野心了。没办法,俄国人在历史上就是非常喜欢搞扩张、建立缓冲区的,芬兰跟苏联的边境长达1000多公里,不建立个“缓冲区”心里没底。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人明确表示:如果苏联进攻芬兰的话,德国人是不会插手的。

随后在1939年9月1日就发生了:苏联和德国一起瓜分波兰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全面爆发了。

德国人一开始还是比较遵守与苏联之间的条约的,往后一路向西打去了,一直到占领法国、轰炸英国。最后实在是打不下来英国才回过头来在1941年6月22日突袭苏联的。

这期间,苏联人在德国攻打自己之前还有一年多的空窗期,苏联人可从来不会闲着。苏联人当时正在不遗余力地在打造自己所谓的——东方防线。

苏联于1939年10月5日,紧急约见了芬兰代表。随后苏联对芬兰提出了割让和调整芬兰部分领土的要求,即要求芬兰把苏芬两国边境北移40公里,还要求把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另外的芬兰领土割让给苏联;另外还要租借芬兰的一块地回去,租期是30年。

当然了,苏联方面为了“补偿”一下芬兰人的损失:把自己家两块遥远的荒地送给芬兰。简单的说就是:芬兰与苏联之间的战略要地给苏联,然后苏联把两块郊区的荒地给芬兰作为补偿。

芬兰方面当然是断然拒绝了,这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掠夺了。后来苏联方面就比较直接了,按照苏联的思路这叫做: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苏联后来说芬兰方面在边境打死了苏联的士兵,然后直接废除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这就没啥好说的了,想抢占地盘理由可以随便找的。

1939年11月30日,苏联方面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苏芬战争全面爆发了。这场战争主要是在芬兰这一侧爆发的,没办法当时对于芬兰来说:苏联实在是太强大了。

芬兰当时其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人、武器装备也是一塌糊涂。按照苏联方面的设想:打下芬兰与砍瓜切菜应该没啥区别。

芬兰军队当时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弹药油料,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同样不足,仅有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赫鲁晓夫曾经说过:“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果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当时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勇敢的芬兰士兵

大家说这场战争有没有什么悬念呢?按道理说一点悬念都没有,苏联应该会兵不血刃地打下芬兰的。可是我想说,千万别低估了任何一个国家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意志。

在这场战争中,芬兰发动了一切都可以发动的人、无数的芬兰人纷纷走向战场,目的只有一个:打败侵略者、保卫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亲人。

这一战还把一种“酒”给打出了名——“莫洛托夫鸡尾酒”。由于芬兰缺少反坦克的武器,所以无数人拿着这种自制的燃烧瓶扔向了苏联的坦克。

这场大国侵略小国的战争,芬兰军队创造了以牺牲2万余人的代价,消灭苏军20余万人的辉煌战绩。

不过当时由于德国已经默许了苏联的做法,外加上英法两国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等等。芬兰最终还是战败了。

1940年3月12日芬兰签订了城下之盟——莫斯科和平协定。这个协定导致芬兰丧失了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另外导致:芬兰总人口12%的人丧失了家园被遣送。芬兰还割让了大量的领土给苏联方面。

总之一句话,苏联方面虽然付出了重大的损失,可是这场战争说到底还是苏联方面战胜了芬兰的。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苏联战胜了芬兰抢得了大片的领土和缓冲区,为啥说苏联方面的损失更大呢?

原因一: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特别是希特勒发现:原来苏联不过如此

苏联人口、领土面积、军队和综合国力是芬兰的几十、上百倍。苏芬战争中,苏联先后出动了120万兵力跟芬兰20万军队较量,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苏军伤亡人数达到了40万,还是保守估计,而芬兰军队的伤亡只有10万人左右。

除了芬兰恶劣的天气、不利的地形给苏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以外,苏军最大的问题就是指挥不力造成的。

苏军行进的步兵经常因为速度缓慢而与坦克脱节,被芬兰军队各个歼灭;炮兵经常因为观察的限制和训练水平低下,误伤己方部队等等。

苏军表现还算可以的就只有空军了,因为芬兰空军力量非常薄弱,只有114架战机可以使用。可是面对如此弱小的敌人,苏军竟然损失了521架飞机,其中207架被芬兰战斗机击落,其余都是被高炮或者高射机枪击落,芬兰只损失了62架战机。

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苏联在1937年—1939年初的时候,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对军队来了一个彻底的“大换血”或者说“放血”运动。

这次大清洗直接导致:苏军5名元帅中的3人被杀、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3人、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

希特勒就是在苏芬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希特勒看到了一个战斗力低下、组织严重有问题,甚至是不堪一击的苏联。

不得不说,这一点好像跟这一次的俄军有点像——不打都是世界一流、一战斗也不知道世界几流了。

可是毫不犹豫地说:希特勒就是看到了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糟糕的表现,才下定决心去进攻苏联的。至于苏德战争中,苏联前期如何被吊打、损失有多大,我就不细说了。

当年芬兰保家卫国的战士

原因二:整个东欧都看清了苏联的本质,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苏芬战争之所以会爆发,其实原因特别简单:那是苏联撕毁了双方的《互不侵犯条约》,然后为了占领芬兰的土地随便找个理由就开打了。

前面去瓜分波兰、后来又直接攻占芬兰,一下子让东欧所有的国家看清了苏联的本质——原来苏联人和沙俄也没啥区别了。

苏联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对西方国家进行了妖魔化宣传,一直声称自己爱好和平,将自己打造为一个和平使者形象。可是由于这场战争前功尽弃,成为了大家声讨的对象。芬兰内部原来支持苏联的人也开始彻底地与苏联决裂了。

往后苏联虽然赢得了二战的胜利,自己也经常说自己是:波兰、芬兰的拯救者。可是在这些国家的心里深处认为:苏联与德国其实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已。

大家如果看看今天的局面就一清二楚了: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波兰等等这些东欧、北欧国家,几乎对俄国人一点好感都没有。

现如今芬兰正在积极地加入某约,估计也和当年的历史有关了。很多人说芬兰保持中立就没事,那么在1939年的时候,芬兰不光保持中立还和苏联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可是苏联人该进攻不还是一样进攻了。

最后我只想说一句话:芬兰人也许正是看透了这点,才急匆匆地要去加入某约的。历史有时候就是现实最好的写照和参考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芬兰   苏联   沙俄   苏俄   英法   斯大林   希特勒   波兰   芬兰人   战争   瑞典   输家   德国   领土   军队   独立   财经   苏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