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懿说“诸葛亮如果兵出武功,则魏军危矣,若亮兵出五丈原,则魏无忧”?

司马老贼吹牛逼你也当真?

他就是打不过诸葛丞相不敢应战,然后自我解嘲罢了。千年之后却有一帮给他捧臭脚的“孝子贤孙”绞尽脑汁替他圆谎……

你知道吗,老贼还吹过:"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可实际上呢?蜀汉军是因为丞相去世了没有主心骨才撤退的好吗?而且大军走得从从容容,甚至能做到“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同传甚至同一段记载的,你认不认?

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为了更有力出击,先退后一步,集中力量再行反击是可以的;问题是老贼“击”了吗?又“破”了哪个“之”?甚至魏延闹内乱时他都不敢去趁火打劫一把,缩头乌龟当得好“伟大”?

你说老贼这是“不战屈人之兵”的“高明战略”?

省省吧,坚壁清野避敌锋芒是因为敌强我弱,你得多不要脸才能掰说蜀强魏弱?老贼的脸皮都不如你厚!至少人家还说过一句良心话“天下奇才也”。

退一万步说,因为“种种原因”(实在想不出来),曹魏无力在关陇驻扎重兵(你信么),老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嗯,女装大佬),那也不是坐着啥事不干“欢送”敌人离开——赵车神“雍熙北伐”时,耶律休哥也先避敌锋芒,但他的小股精骑却不断骚扰宋军后路,袭击敌方后勤补给,逼得曹彬进退两难,最后一败涂地。

这才是诱敌深入的正确打开方式。

同样的事,老贼做过吗?曹睿派他提兵关陇,就是让他靡费朝廷粮饷的?




这是演义里的说法,此言是演绎了司马懿的原意,起到了很好的文学效果。这是罗先生一贯的手法,其实,史实远没有那么悬。

01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

《诸葛亮传》记载,青龙二年(234年)春,诸葛亮帅军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

这已经说得很清楚,诸葛亮出兵到了武功,开始屯田,做为长久驻军的打算。但到了秋天,就因病而逝,大军也就撤退了。

诸葛亮已经越过了秦岭,把势力推进到了渭河南岸,想长久驻军,也没有打算进一步讨伐魏国的意思。

《晋书·宣帝纪》记载: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这里司马懿说得也很清楚:诸葛亮如果有勇气的话,就应该兵出武功,沿着北山东进;如果他西上五丈原,则我各路人马就不会有战事。

果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由此司马懿断定:“诸葛亮想争夺渭水南原,但却不向阳遂发兵,其意图已经很明确。”

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

究竟诸葛亮是啥意图,司马懿没有明说,结果一颗流星就从天上坠落下来。司马懿断定诸葛亮不行了,不久就会撤军班师。

果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病逝,蜀汉随即就班师撤军。

02

武功与五丈原的地理位置

五丈原,在今天的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处的五丈原镇。而岐山县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也就是说三国时期的五丈原还不是岐山县的地盘。

武功县隶属于今天的陕西咸阳市,武功县的设置,却要早的很多。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设郡县,将原周朝京畿内地的邰地分为武功,大致范围就是今天郿县和岐山的南部、太白县东部及周至一带。之后,基本延续这一设置。从此看来,汉末三国时期,五丈原就属于武功县。

明确了这个地理位置,就清楚五丈原与武功相距很近。

《诸葛亮传》明确记载,最后一次北伐就是进攻武功,没有五丈原一说。

之所以在司马懿的传记中,有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预测,还是武功与五丈原地理位置的分布有关。

03

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五丈原在渭河以南,而武功具体指的是县治所在地,在渭河以北。

如果诸葛亮渡过渭水,依北山东行,占据武功,那就是准备进攻咸阳、长安的态势。司马懿方面就必须要在渭河北岸、长安等方向阻止诸葛亮大军进犯;而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不渡过渭河,仅在南原驻扎,就没有企图进犯长安的打算。由此,司马懿断定北岸不会有战事。

这是由双方战略意图决定的,根本不存在演义中所说的司马懿判断的魏军危与安的问题。

司马懿真实的意思是,诸葛亮驻军五丈原,就说明诸葛亮不想与魏军决战,魏军没有战事自然不会有危险。

如果诸葛亮进攻武功,就说明诸葛亮要与魏军决战,就必定有战事,就得辛苦大家与诸葛亮打一架哦,这不是说魏军就危险了。

如果魏军这么菜,那诸葛亮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不会去进攻魏军吗?

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司马懿也清楚,诸葛亮不会有大的作为,但不打都省心。

诸葛亮在耍心眼,让孙权进攻曹魏,自己在等待机会。

但曹叡与司马懿的策略就是尽量不与诸葛亮作战,先打败孙权再说。果然,曹叡打败了孙权。同时,诸葛亮也病逝了。

这是根据史料所提供的当时情况的分析。

如果诸葛亮出武功将会如何哪?

那就必须先渡过渭河,这样渭河南岸就成了诸葛亮的大后方。如果司马懿占据了渭河南岸,就等于切断了诸葛亮的后勤补给线,一段前进受阻,不能顺利夺取咸阳、长安,很可能诸葛亮就无家可归了。

司马懿的战略是能不开战尽量不开战,即便开战也没大的担忧,反而是诸葛亮会冒着更大的风险。

因此,史实远没有那么复杂,都是演义在故弄玄虚而已。双方都不想打,他们不对峙还会干嘛呢?

从231年到234年,诸葛亮憋了三年的时间,就是想出来放放风,溜达一下。或许是感觉来日无多,一生“鞠躬尽瘁”,还是牺牲在北伐的工作岗位上,更容易留下美名。他哪里会有心思和实力去武功、攻长安、灭魏国呢?




武功在魏军侧翼,司马兵败,诸葛可以趁此时进行最好的兵力配置。五丈原在渭河以南,与司马隔河对峙,难以进兵或者出奇兵。




司马懿的这段话,可不是出于烧香拜佛的焦虑之情,而是发自料敌于先的满满信心!

有充足的信息证明:司马懿已断定诸葛亮不敢出武功,并依此判断做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尽管司马懿看出了诸葛亮不敢出武功,他依然对诸葛亮的实际用意判断不足,若非郭淮的提醒,他险些陷入被动。

司马懿已判定:诸葛亮此次北伐,是求野战!

第四次北伐结束时,魏军就诸葛亮下次北伐的路线、时间进行过讨论。

杜袭、薛悌认为:诸葛亮将于次年麦熟时再出陇右,应赶紧利用冬闲,运粮备战。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次攻陈仓、两次出祁山,都效果不佳。他们攻坚战能力有限,而且蜀军粮草不济,难以持久,不利攻坚。

因此,司马懿判定:诸葛亮下次北伐,必出陇东,以求野战。同时,由于连番北伐都受粮草困扰,下次北伐,必备三熟之粮,才敢出兵。

于是,司马懿在关中恢复生产,积极备战。

看来,司马懿已经判定:下次北伐,诸葛亮必求野战!

司马懿判定:诸葛亮出武功的概率极低

既然诸葛亮此次北伐,要求野战,那么,诸葛亮的下步动作,就需预判。

出武功,自然可以靠近、威胁长安。

但是,蜀军既然吸取攻陈仓、祁山不下的教训,又怎么会在司马懿主力跟在屁股后面的情况下,去真的打长安呢?

而如果是要求野战,以诸葛亮之明,怎么会把决战地点选择在不利的关中平原呢?

假如诸葛亮真如此冒险,当年,他就不会拒绝魏延的子午谷方案了。

因此,司马懿基本判定,诸葛亮更可能向五丈原方向运动。

从司马懿的战前准备来看,他不断迁徙人民到关中地区,兴修水利,其企图,就是准备与诸葛亮打持久战的。他的战前部署,就是以此判断为基础进行的。

我们要注意的是:此战中,司马懿不是一个看客,而是诸葛亮的对手!

假如司马懿真的认为诸葛亮出武功自己就应付不了,甚至还会威胁长安,那他怎么可能悠哉游哉地在这里发表评论,而不紧急做准备呢?

只能说:司马懿判断诸葛亮不大可能出武功,他将根据这个判断做准备。但是,即便诸葛亮出武功,司马懿也有信心应对这种威胁。

郭淮判断出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但是,司马懿依然没有完全判断出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诸葛亮此次前来,要求决战。那么,诸葛亮想要选择在何处决战呢?他会如何防止司马懿继续“坚守不出耗粮草”呢?

郭淮敏锐地捕捉到了危机:如果诸葛亮占领北原,连接北山,就可能切断关、陇通道。

关中与陇右之间,极为依赖渭水运输,一旦诸葛亮横断渭水,关陇水路通道被断,陇右的局势将十分危险。

如此,司马懿将陷入被动,没有资本“坚壁不出”,只有被动决战,以求打通关陇通道。

因此,郭淮建议:提前屯兵北原,阻止诸葛亮的企图。

起初,司马懿及诸将不信,在郭淮的详细分析下,司马懿才采纳郭淮建议,以郭淮率重兵移囤北原。

果然,郭淮连夜占据北原,营垒还未修筑好,蜀军就赶来了!

郭淮粉碎诸葛亮声东击西,守住了北原。

无奈的对峙

由于郭淮的提前部署,诸葛亮无法逼司马懿决战,被迫在五丈原屯兵,长期对峙。

由于无法迫司马懿决战,面对司马懿的乌龟大法,诸葛亮只得转入对峙。

客观地说,这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五丈原屯兵,粮草基本有了保障,可以与司马懿长期对峙。

同时,诸葛亮使用各种手段挑衅司马懿。其目的,不是让头脑清醒的司马懿就范,而是希望激怒魏军诸将,使他们施加压力,出来作战!(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就耐不住诸将的求战情绪,被迫出战)

但司马懿巧妙地与魏明帝唱双簧,压制了魏军诸将的请战情绪,从容应对!

因为已经失了先手,司马懿可以坚守不出,诸葛亮除了挑衅司马懿之外,也别无他法。


最终,诸葛亮在五丈原的瑟瑟秋风中死去,无法实现其抱负!

司马懿耗退诸葛亮,靠的就是一个耗字。

可是,假若司马懿、郭淮不能提前判明诸葛亮的企图,又怎么可能“想不出战就不出战”呢?

司马懿所谓“如果诸葛亮出武功,我们就要担心了”的说法,透露的,是他对诸葛亮行动的预判信心,而非烧香拜佛的焦虑之情!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踏上了他最后的北伐之路。四月,诸葛亮的大军抵达渭河南岸,为达到与司马懿决战的目的,他一反从祁山进兵的老套路,入斜谷出陇东,并事先在半路上设置了驿站专门转送粮草,充分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当时,在诸葛亮抵达渭河南岸的同时,司马懿的大军也来到了渭河北岸,双方隔河相对,在行军时间上打成了一个平手。

魏军在抵达渭河北岸后,司马懿便召集手下将领讨论作战计划,不少将领都建议在北岸拒敌,他们认为北岸有渭河这条天险可以阻挡蜀军的进攻,胜算更大。如果到南岸拒敌,魏军就不得不背水扎营,这无疑于自陷死地,一旦敌人攻破营垒,大军将退无可退,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虽说当年韩信也曾背水为营,并大破赵军,但试问这里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死地而战的风险太大,即便是像韩信那样不出世的名将,也是预先布置了两千轻骑绕到赵营背后拔旗易帜,否则当日战斗的胜负真的很难说,所以魏军很多将领都认为应该在北岸扎营拒敌。



但是,司马懿却不同意,他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渭河南岸是百姓居住的地方,如果让诸葛亮顺利占领渭河南岸,那么蜀军就可以在这里屯田,反客为主。于是,司马懿果断带领大军渡过渭河,并勇敢地背水扎营。

这样一来,魏军不仅封住了诸葛亮通往关中的道路,还使他不敢放心大胆地进行屯田,看似防守,其实暗藏杀机。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可供选择的进军路线就只剩下两条:

一是从武功出发,沿山势往东进军直取长安;另一条是向西进军五丈原,以此处为基地设法与魏军展开大规模决战,有效摧毁其主力,然后再由这里北渡渭水,根据形势或步步推进,进取长安,或转身向西图陇右。

当时,司马懿对诸葛亮做出这样的判断:“诸葛亮如果有胆子,就出武功向东进攻直取长安,不过那家伙太谨慎了,我觉得他这次一定会上五丈原的。”

司马懿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武功与五丈原东西斜对,若诸葛亮选择进军武功,那司马懿就必须放弃拒敌于渭水的计划,率领大军返回关中防守,这样战争的主动权就由诸葛亮所掌控。更重要的是,如果诸葛亮能打下武功,就可以扎住脚跟,切断司马懿大军与长安的联系,逼着司马懿与蜀军决战,如此魏军将面临凶险万分的境地。

但问题是,进军武功有个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他的主要行军路线是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一条河谷,这条谷道非常狭长,诸葛亮如果从这里行军,士兵就不得不排列成一字长蛇的阵势,正好将自己的侧翼暴露给了魏军,这种情况就如同当年刘备的连营七百里,非常危险。自古侧敌行军就是兵家大忌,诸葛亮他敢冒这个险吗?



司马懿觉得诸葛亮不会冒这个险,但他显然也不敢赌。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个世上只有傻子才会相信真有算无遗策之说,司马懿不敢赌,所以他宁愿犯兵家之大忌也要跑到渭河南岸来背水扎营,目的就是为了扼制蜀军进兵武功的企图。

因为,现在司马懿和诸葛亮都在渭河南岸驻扎,诸葛亮除非抱有必死的决心,坚决不要后方;否则,他就不敢越过司马懿的大军,去进攻司马懿背后的武功;而即使诸葛亮有必死决心,也只能沿着秦岭与渭河之间的河谷行军,这样他的侧翼就会完全暴露给司马懿,魏军便可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袭击。

对于诸葛亮来说,东进武功应该能够调动魏军回救,逼得司马懿与自己展开决战,但是行军风险太大;即便自己能顺利通过秦岭与渭河之间的河谷,但谁又能保证一定能顺利夺下武功,这一切都在未知之中。诸葛亮没有把握,而他需要的恰恰是有把握的胜利。可是,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就是一场赌博,但诸葛亮却不敢豪赌。所以,诸葛亮开始把目光瞄上渭河南岸的五丈原。

五丈原地势险要,进退自如,蜀军进兵此地可进入地势较高的山地,从而把陇西魏军和司马懿切为两段,如此再寻找战机与司马懿展开决战,以摧毁其主力,这也不失为一条路。

况且,五丈原正好处在斜谷北口,斜谷是蜀军粮食运输的命脉,万不可有失;同时蜀军一旦被魏军打败,也可以及时地通过斜谷南撤,避免被司马懿一锅端。

诸葛亮这次是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的,他宁肯求稳,绝不求急,而此地正符合他一贯以防御保全为主的需要。最终,诸葛亮选择带兵进军五丈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武功   岐山县   晋书   渭河   关中   秦岭   长安   粮草   无忧   野战   北岸   南岸   诸葛   大军   意图   决战   财经   魏军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