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八王议政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为何还能控制兵权?你怎么看?

我觉得还是十三爷长期带兵的结果,他为人有情有义,在军队里威望很高。他深谙带兵之道,当年年羹尧血洗江夏镇黑了不少银子的时候,雍正很生气,十三爷就帮年羹尧说话,说带兵得舍得花钱,没有钱是没有人愿意跟着干的,说明他是仗义疏财的。当然,光舍得花钱也不行,年羹尧也舍得花钱,但他凶狠残暴、贪婪狂悖,不体恤手下和百姓,一样得不到士兵的拥护。十三爷宅心仁厚,对待部下、废太子、康熙、八王党等都有情有义,不肯落井下石,从不欺软怕硬。应该说十三爷是电视剧中人格魅力最强的一位。这样的人,在关键时候总是能化危为机、扭转形势的。可以说,没有十三爷,雍正是上不了台的,即使上了台,也是坐不稳的。还是邬先生一语道破天机。




《雍正王朝》中,十三爷仅仅凭借弘昼的一句话就判断出了隐藏的危险,愤而前往丰台大营,重掌兵权。

八阿哥胤禩串通弘时,以整顿旗营兵务为由,召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带兵进京。而在关外的八旗官兵驻扎在丰台大营的时候,弘时又误导弘昼“假传圣旨”,进而让关外四位铁帽子王带来的将领控制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而越想越不对劲的弘昼似乎闻到其中的端倪,因而在上朝前,找到了十三爷胤祥说明了实情,十三爷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只身前往了丰台大营,进而重新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同一时间,朝堂之上,八爷党一众伙同关外四位铁帽子王以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为由,对雍正实施逼宫,隆科多也假借理由撤换了防卫宫殿的御林军,此时的雍正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危机重重。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十三爷带兵赶到,同时更是带来他重新掌握丰台大营控制权的消息,帮助雍正化解了眼前的危机,同时也宣告了八爷党末日的来临。

十三爷之所以能从弘昼的一席话中发掘隐藏的危险,也是有着他的思考和顾虑。

一来,丰台大营驻防北京,必然是上三旗的官兵,况且也是通过他们来关外来的下五旗的旗营兵务,现在反而是被关外来的将领控制了起来,说明关外的铁帽子王并不是来整顿旗营兵务,而是另有目的,而现在失去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使得雍正和整个北京城变得非常的危险。

二来,十三爷非常了解弘昼的性格,做事虽然浮夸但是绝不会出格违制的弘昼必然不会违背雍正的旨意做事,说明其中必然有蹊跷,并且弘昼此时主动向自己说明情况,更说明弘昼从中发现了什么活着因为他的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所以这也让十三爷瞬间紧张了起来。

三来,就是与弘昼同行的是弘时,此时的弘时因为和八阿哥走动的过于亲密,已经进入了十三爷的视线,因而十三爷也断定,此时的弘时已经有了背叛自己父亲雍正的想法,而弘时的背叛无疑是对雍正最大的威胁和打击,也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这才有了十三爷坐在担架上,拖着病重的身躯赶赴丰台大营重夺兵权的一幕。


坐在担架上的十三爷依然能够迅速的控制兵权,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十三爷的身份和地位。

一方面,雍正和十三爷非常清楚丰台大营的重要性,必然一直将其牢牢控制在手中。

在雍正登基前,邬思道就向雍正说明过丰台大营的重要意义,而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也是有赖于十三爷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进而率兵勤王,稳固了皇位。

这使得雍正和十三爷必然非常清楚丰台大营的重要性,实际上雍正登基的当晚,十三爷来到丰台大营杀死成文运,夺取丰台大营兵权的时候,就已经将丰台大营的管理体系进行了撤换,是由十三爷的亲信掌管。而凭借雍正对十三爷的信任以及十三爷军旅阿哥的身份,雍正登基这些年,必然也是一直由十三爷代雍正管理丰台大营,从上到下都是雍正和十三爷的人,因而当十三爷重新出现在丰台大营的时候,可以立马掌管兵权。

另一方面,十三爷是掌握大权的怡亲王,远非关外铁帽子王和他们手下的将领能比。

十三爷胤祥自始至终就坚定地站在雍正一边,因而在雍正刚一登基就被封为怡亲王,并且是“铁帽子王”。

作为雍正亲封的铁帽子王,又是雍正最为信任的宠臣,进入军机处,还是掌管实权的王爷,因而无论是权势还是地位,远不是那四位依靠承袭爵位获得铁帽子王的关外王爷所能比的,因而在十三爷所拥有的绝对权势和地位面前,关外的下五旗官兵必然只能服从交权,即便是四位王爷在场,也无法与十三爷相抗衡。

所以,即便是十三爷躺在担架上,凭借其身份和地位,依然可以重新掌管丰台大营的兵权,带兵进宫勤王,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十三爷能够重掌兵权与八爷党一众对于十三爷的疏忽有着巨大的关系。

八爷党中的九阿哥,在十三爷病重的时候,就曾经说“老十三还是先管好他自己吧。”也正是因为十三爷自雍正执政中期开始,身体大不如从前,长期卧床,因而长期未能参与政务,也正是因为如此,去丰台大营安排旗营兵务整顿的事情,雍正才会交给弘时和弘昼去。毕竟,丰台大营只听雍正和十三爷的,而弘时和弘昼是雍正的儿子,也是因为雍正的关系才会为丰台大营的守将所相信,要不也不会如此轻易的就丢掉了控制权。

由于十三爷的病重,使得八爷党觉得此时的十三爷已经无法再没有能力去妨碍这次逼宫的行宫,更为重要的是,八爷党自认为皇宫内有隆科多的支持,皇宫外由控制了丰台大营,已经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因而对于此次逼宫行动的成功有了盲目的乐观和自信。

而弘昼临时告诉十三爷丰台大营的情况,十三爷突然前往,也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更是八阿哥等人所未曾想到,并且没有及时了解的。

也正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再一次疏忽掉了十三爷,使得十三爷再一次的带兵勤王,将八爷党势在必得的胜利变为了最终的失败,同时也宣告了八爷党的彻底终结。




《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是十分精彩的一段情节,但主要镜头都集中在朝堂之上雍正与八爷党的交锋,老十三躺在担架上夺回兵权被设定为辅助线,一带而过。

但这条辅助线却是雍正逆袭的关键,印证了毛主席那句名言:枪杆子出政权。

奄奄一息的老十三有何本领,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兵不血刃的解决叛乱?这里看似简单,实则牵出了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官场潜规则:山头!

权力是什么?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解释,权力是制度规定下的责任划分,规章制度规定了权力的范围和大小。

但在皇权社会,权力却是由另外两层含义构成。

一则是职位赋予的有形权力,各色朝廷命官,分工不同,权力不同,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则就是源于个人魅力和人脉关系的无形权力,权力的大小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地位职责,而是建立在人心中的号召力。

古代社会主考官是个十分重要的职位,做了主考官意味着当年的所有考生都是自己的学生,所谓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上级需要下级扩展自己的权力,贯彻自己的意志,下级需要通过上级来改变自己的仕途,得到提拔的机会。

基于这种特殊的依附关系,双方结成了无形的利益集团。而有了这层关系,即便是上级归隐一方,或是获罪免官,依然能够呼风唤雨。

这种存在于特定群体内的号召力,便是山头。

十三阿哥无疑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皇子,他早年率军出征,战绩卓著,不仅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许,也受到了将士的爱戴,纵然他已离开军队,但与将士的联系并未中断。雍正继位前就曾拜访被圈禁的十三阿哥,希望他们举荐信得过的将领,以防万一。

雍正上位以后,十三阿哥荣宠至极,虽然电视剧中并未做交代,但昔日的老上司官场得意,老部下自然受益匪浅,即使双方并非直接隶属关系,却丝毫不影响十三阿哥的号召力。

八王爷利用铁帽子王进京的机会夺去了丰台大营的兵权,也是基于自己的号召力,但他的地位比不上皇帝,所派遣的人马影响力有限,十三阿哥一到,就被压制住,兵权顺利回到雍正手里。

雍正信任老十三,同样是基于这种号召力,据史书记载,两人从小就关系融洽,年长些雍正负责教育十三弟,雍正很爱护这个弟弟,十三阿哥也十分尊重四哥,两人的友谊维持了一生。

特殊的情谊赋予是双方更大的信任权限,雍正谁都不信,却对老十三知无不言,而十三阿哥也是实心办差,处处为皇帝分忧解难,这才有了八王议政上的那一幕。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胤祥一生的得失、喜怒哀乐、荣辱兴衰,都与哥哥胤禛息息相关。

胤祥文武全才,最多的一人身兼九职,照样不辱使命,把各类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条,实属罕见。不愧是胤禛赞扬的:柱石贤弟


十三爷胤祥出色忠贞的才干和务实高效的办事能力,为迅速扭转康熙末年人浮于事,民生凋敝,结党营私等做了了杰出贡献,得到了上至雍正皇帝和下至朝臣的忠心拥戴。他根据弘昼的一句话,就断定胤禩在兵权上打主意,拖着病体去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及时夺回了兵权,挽救了大局。


为什么胤祥能轻而易举地就化解兵变呢?

雍正皇帝继位后成立军机处,胤祥为首席军机大臣,雍正对胤祥评价:“少称神勇,帷幄运筹,计周万里”

用现在通俗的话说,胤祥就是现在的军委主席。大家都知道,军委主席一般都是国家一把手兼任,可雍正皇帝就把这个职位给了他最信赖的人,他的弟弟胤祥。


剧中胤祥两次亲赴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一次是胤禛登基时,一次就是胤禩利用雍正皇帝刷新吏治,整顿旗务,因为大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满人很少,清初只有区区几万人,采取满蒙联姻,建立八旗制度起家,旗人在清朝是特权阶层,作奸犯科的多半都是旗人,要改革若不从八旗开始,那就是治标不治本。


胤禩和旗主王爷勾结,旗主进京的当晚就夺得了军权(接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又勾结九门提督隆科多,整个京城的兵力全部掌握在八爷党手里),第二天上朝,胤禩觉得万无一失,因为十三爷病重,想恢复八王议政,架空雍正。





朝堂上竟然没有人站出来替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说话,任由胤禩党在朝堂上大肆攻击新政。最后是雍正皇帝曾经为之掌灯的新科状元王文昭实在看不下去了,被九爷胤塘骂得狗血喷头。


“你不过是我们满人的狗。”


状元被气得口吐白沫,当场晕倒。

雍正环视朝堂,竟然都静默无语。

这时顾命大臣、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站出来:九爷不会也说我是满人的一条狗?


张廷玉言简意赅地给大家科普了八王议政。


康熙爷为什么取缔八王议政?


张廷玉的挺身而出,让雍正稍微缓了口气。也用大量的史实告诉朝臣压根就没有什么八王议政,这对胤禩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但胤禩并不是很在意,因为隆科多已经倒戈,军权在握,虽然张廷玉说的都是事实,哪又怎么样,谁控制了军权谁说了算。


八王议政时,隆科多临阵倒戈,嘴上说着要加强安保,手里却将图里琛亲自率领的御林军用自己的人手换掉了,这明摆着是在给雍正施压啊,而图里琛是怎么做的呢?图里琛见到这架势,装模作样地盘问和阻止了一下,之后就没再动作了,而且,八王议政的过程中,图里琛也是不见踪迹,后来才急匆匆地赶到雍正面前谢罪。


带着一大批兵马前来,气势汹汹地要求换防,图里琛率领的御林军从人数上来看不是对手,如果过于强硬地阻拦,那很可能就要爆发械斗了,这样一来,自己和雍正都会陷入被动,可能自己的命都得搭进去,所以图里琛选择了息事宁人,并没有及时禀报。


隆科多这么硬气地过来,可见雍正已经成为了被针对的对象,这场八王议政简直就是暗流涌动、各怀鬼胎,也许权力会重新洗牌也说不定,所以,图里琛干脆选择认怂装傻,一来这样也不算是背叛了雍正,顶多是办事不力而已,二来一旦真的出了什么变故,自己也不会成为活靶子,起码是能保住小命的。这样一分析,其实图里琛的做法根本不算什么“失误”,相反,这正是他精打细算后的结果,他的勇敢和果断,只会用在确定的局势下,一旦局势可能会对自己不利,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避其锋芒,毕竟保存实力才有机会伺机而动,这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八爷很嚣张,面对胤禩的步步紧逼,雍正很恼怒,雍正不知道该拿胤禩怎么办?这时图里深来报:“十三爷来了。”

这时胤禩和隆科多心里有点慌,隆科多想溜走,被图里深拿下。


十三爷命令把旗主手下带上殿。这时旗主王爷控制军营的将领,八爷党和旗主王爷看这情景知道大势已去,这时胤禩破罐子破摔,讽刺雍正虽然今天赢了,但他失了人心,说着带着九爷,十爷扬长而去。


旗主王爷看到胤禩走了,直接慌了,在十三爷提醒下,纷纷下跪认罪。雍正看着脸色苍白的老十三,心里绞痛。惩罚了各个旗主王爷,让他们退下。


雍正痛斥群臣,十三爷看到此情景,为雍正担心,他心痛难当,口喷鲜血,众臣心惊,雍正忙奔了过去,十三爷交代几句,阖然长逝。


十三爷一生,为国为民,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坚定地站在雍正的立场上,为人坦荡,不论是军事,刑狱,水利,经济等方面都贡献卓著。


雍正曾如此称赞胤祥:“王之年齿小朕八岁,不但赖王襄赞朕躬,且望王辅弼于将来,为擎天之柱石,立周公之事业,使我国家受无疆之福。此实朕之本怀。”


意思是,胤祥是值得托付的人,是国家的顶梁柱,如果我的后人,也能得到胤祥的辅佐,定然是周公辅成王一样,是社稷之福。




雍正登基以后,反对雍正的老十四逐渐被削去兵权,由雍正的铁杆兄弟老十三来掌握。




在去往八王议政的路上,老十三从弘昼的提示中意识到兵变的隐患,立即赶往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和九门,重新安排、调整了京城防务的兵权,然后才到八王议政现场。




原来,八王议政开始前,老八和弘时及四位旗主王爷背着雍正和老十三,以整顿旗营兵务为名,安插了自己的将领和兵士。



在八王议政的现场,虽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但是他已经把兵权稳稳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及时粉碎了八爷党用兵变促政变的夺位阴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雍正   兵权   担架   西山   丰台   雍正皇帝   王朝   阿哥   关外   号召力   王爷   将领   帽子   权力   地位   关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