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孔子收集古代各种诗歌编订而成,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地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为《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影响,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而形成。

从历史价值角度而言,《诗经》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

周代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是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深刻影响后代的礼乐文化,《诗经》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了周代的这种礼乐文化,成了保存周礼的有价值的文献之一。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绝大部分诗歌,现存305篇,大约成书于春秋后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颂》有40篇;《雅》包含了《大雅》和《小雅》(《小雅》有6篇有目无词);《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诗经》是周王朝命其乐师把那些由各国乐师搜集、经诸侯进献、最后汇集到王朝经公卿列士、史公等专职人员加以整理、编纂而成的诗歌,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包含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乃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讴歌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为后世留下了立体、形象的历史画卷,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是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诗经》对于中国历史文学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诗经》性质、时代、编订、体制和流派的研究;

二、对内容艺术形式的研究;

三、对有关史料的研究;

四、对文字、音韵、训诂、名物考证以及校勘等资料的研究。

《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朴素鲜明、贴切形象,形成了我国诗歌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为后世广泛应用。除运用赋比兴手法外,还应用对仗、排比、叠词、双声词、对比、反复等多种表现手法,使诗歌的词句工整、音调优美、形象逼真、感情真挚,达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二是独特的结构体裁形式。《诗经》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使得节奏更加和谐、语言更加准确、韵律更加优美。

三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诗经》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把现实生活全方位融汇于作品中,从而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诗经》一书的主要价值体现:

一、政治价值

《诗经》中的许多诗,很多就是政治家为政治目的而创作并被当作政治工具而加以运用的。古人认为诗乐能反映政治,“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诗乐不仅可以反映政治,而且有助于政教,所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于是周代统治者大规模地制礼作乐,将“乐”作为最重要的教化工具,使得《诗经》也成为周代知识分子求学求仕的必修课。一方面用《诗》来提高道德修养,言语修辞,出使专对,美刺时政,同时《诗经》本身也鲜明地表现出周人的政治观念,即敬天保民、敬德保民。最终使《诗经》成为六经之首,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历史价值

《诗经》的历史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真实性。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灾难,使“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然而《诗经》却以它的短小精干、押韵入乐、便于记诵,通过文字记载与口耳相传两条途径真实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诗经》的真实性决定了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故梁启超评价:“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三、文学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七世纪从西周建国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的产物,其空间环境基本上是处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也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诗经》就是在如此辽阔的时空文化背景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历程,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勤劳与善良、创业与守成、反抗与斗争、理想与愿望、欢乐与哀伤及仇恨爱恋,它的每一篇作品,都凝聚了古人无数次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沉淀着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累,使人们能够从世俗中看社会,从个体中看群体,从际遇中看人生,从生活中看历史。从而使《诗经》成为中国文学的“圣典”。

综上所述,可以说《诗经》既是一部儒学之经、文学之经,又是一部人生之经。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其它任何书籍所不能代替的,它不仅是中国文学文化的源头,也是世界文学文化的源头;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人类共同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经典著作,从经典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悟中华文化远古的博大精深。






这可是个太大的题目了。

《诗经》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属于奠基之作。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诗经》,不是“孔子收集古代各种诗歌编订而成”。

孔子所做的工作,是对“古本之《诗》”进行了整理和编定,以作为他教学生的教材,这个本子叫“定本”。

《诗经》非孔子最早编成。

学者们大多赞成,《诗经》成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其实,直到秦汉,《诗经》才最终定型。

今本《竹书纪年》说,周康王三年“定乐歌”,这大约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

《国语.周语上》载:“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可证,周公此诗,曾在《诗》中。也可证,西周初期已有了《诗》的《颂》《雅》部分。

郑玄《诗谱序》言:“至于大王、王季,克堪顾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

“正经”,指的就是“《诗》之古本”。



《诗》在西周初期,已经有了“古本”。

这个“古本”,是由周廷的乐官、史官采编而成。乐官、史官“采诗”“辑诗”不绝于书。

周廷的“文本”编成之后,要分发给各个诸侯国。

按照《周礼.天官.司书》和《左传》的说法,诗、书等典册,是分“邦中之版”和“诸侯之策”的。

诸侯们,根据“诸侯之策”来“统一思想”教育吏民。

《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礼记.内则》又载,周贵族子弟年届十三,即要“学乐、诵《诗》”。

春秋中期,吴公子季札聘鲁观乐,所演奏的乐歌顺序是《风》《小雅》《大雅》《颂》。这是在孔子之前。

从宋儒朱熹到清儒朱彝尊,皆认为孔子不可能删诗。

唯一的解释,传下来的《诗》,是孔子教学生的课本——他从“古本”里,只选编了这“三0五首”。

学者们,称这个版本为“定本”。



西周至春秋,王室和诸侯们,是把《诗》作为“朝廷文件”和“德育课本”看待并使用的。

《国语.楚语上》载,春秋前期,楚庄王的大臣申叔时给太子上课,“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韦昭注云:“导,开也。显德,谓若成汤、文、武、周邵、僖公之属,诸诗所美者也。”

《左传隐公三年》说,“《风》有《采繁》《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这是春秋早期。

孔子极其重视以《诗》教学。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何以如此?

孔老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他认为,他编成的这部《诗》,概括起来,就是让人学过之后能“思想纯正”。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从中整理出一部《诗论》,记载了孔子对《诗》的很多重要观点。其第16号简记载——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氒)初之诗,民眚(性)古(故)然。见其美,必谷反一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蒙棘之古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他从《葛覃》感悟到《诗》初始的“面貌”,这就是人性的表达,人的本性固然如此。人的本性,见到高尚至美的东西,就要追根溯源,《葛覃》就是如此。诗中歌颂“葛”,是因为人们穿了用葛织的绤,就会联想到山谷里生长的葛,由此也会联想自己的本源,那就来自父母呀。自己应当及时归宁父母,以尽孝道。人有了这样的品德,才能给父母增添光辉。后稷那么受人尊敬,靠的就是文王武王身上恪守孝道的品德呢!

孔老师绝非“徒有虚名”,他对《诗》的钻研是蛮下功夫的,感悟也绝不浅薄。



终于说到《诗经》“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地位”了。

一开始就说过了,《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

其重大影响,再高的评价也不为过。

国内外所有中国文学史的书籍中,都对《诗经》有极高的评价,不再重复。

可以说,后世所有文学体裁中,都有《诗经》的影子,特别是韵文——楚辞、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追根寻源,都必回到《诗经》。



当然,体裁和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从《诗经》开始,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水乳交融的先河,此后的数千年中国文学,无不遵循了这一创造的最高原则。所有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或以现实主义著称,如杜甫,或以浪漫主义出新,如李白,但没有哪一个彪炳史册的文学巨匠,能游离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这一中国文学创作主流之外。

从美学角度说,《诗经》几乎从一开始,就为中国文学定下了极高的标准。这是一个足可傲视世界的极高坐标,是后来历代的文学作品,有了“统一”的“度量衡”。于此才可以解释,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楚辞能够达到那么高的艺术水平。在这样的美学标准和思想的推动下,中国文学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在文学创作技法上,亦臻于完美,后代对“赋比兴”的不同理解,不仅说明其创作技法的高超,也证明这是久待挖掘的“富矿”。

《风》《雅》《颂》之区别,既包含了宫廷文学的范式,又囊括了广大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文学,这是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不独为官方所垄断,同时亦在任何时期都可能有多种流派存在,保证了中国文学大花园中“百花齐放”。

特别重要的,《诗经》中的诗,就是歌词;“诵”,即“唱”。《诗》与乐,从一开始就紧密相连。《诗经》只存在,也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其后继遗脉。

《诗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足够广泛深远,还是那句话,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直接开启汉乐府诗歌、唐代新乐府运动,对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巨人杜甫的诗风有直接影响。《诗经》历来备受重视。孔子曾编订、修改《诗经》,后来汉武帝将其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而《毛诗大序》中把“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其实前三者指的是诗的分类;后三者赋、比、兴指的是诗的表现手法。




诗经女孩来回答呀!这里用孔子的3句话来解释一下,《诗经》为何会作为四书五经之首,被列入古人列入高考必考科目,甚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1.诗三百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就是没有邪念,思想纯正。诗经里写爱情的就是爱情,《草虫》里一句“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将女子对心上人浓浓思念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写怨恨也写的很直白,“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没有了我,你后悔去吧!没有拐弯抹角,直来直去。

第二,就是不虚假。此句在《论语今读》中的注文是:“《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虚假。”注释中又说:“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诗经里写小官小吏的生活《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整日忙忙碌碌。写妇人们的劳作,"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每一种生活都很真实,不虚假。

2.诗可以兴可以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义,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诗经,可以激发平生意气, 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培养乐群精神,可以抒发怨恨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能够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所以从此也可看出,诗经作为了解西周的百科全书,它既有文学文化价值,也有科学价值。

3.不学诗无以言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孔子认为,《诗经》三百篇,内容健康,思想纯正,合乎礼义,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诗经》既是“使于四方”所必备的“言语”修养,也是培育德性的读本。

到西汉,随着儒术的被尊崇,儒家经典《诗经》等被当作圣贤大法来读,《诗》便像法典一般神圣

在我们后世的人看来,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诗经里汲取的营养和文化太多了!诗经的历史地位,可以说像母亲河一样,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源泉呢!你们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孔子   诗经   儒家   诗歌   古本   周代   西周   文学   现实主义   中国   中国文学   春秋   地位   古代   政治   价值   财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