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

在《晓说》中,高晓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明朝“三无朝代”,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

↑有人说这是谣传,高晓松没说过这句话,那我就放上他说这句话的截图吧!

高晓松为什么会说明朝是这样一个三无的朝代呢?

先来看看他的论点:

高晓松认为明朝无名君,是因为朱姓皇帝都存在着一些毛病,要么就是残暴嗜杀,如洪武;要么就是隐居深宫不理朝政数,如嘉靖;要么就是贪玩成性,如正德,总之是奇葩迭出,所以说“无明君”。

PS:照高晓松这么说,有一点毛病就不是明君,那中国历史上就没有明君啦!汉高祖背信弃义,唐太宗杀兄弑弟,宋太祖背叛恩主,宋仁宗优柔寡断,雍正猜忌成性,乾隆好大喜功,他们都有缺点,所以都不是明君。

认为明朝无名将,是因为明朝“以文制武”,直到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之际,都还是一帮文人在指挥打仗,这边打清兵的袁崇焕,一文人,那边打李自成的是洪承畴、卢象升,二文人,所以说“无名将”。

PS:以高晓松“以文制武”,就不是名将的话,那他所崇拜的清朝就也是一个无名将的朝代,清承明制,也是文人指挥军队,所以也是没有名将。

认为明朝无名士,是因为明朝出现过留下特别有名的文章的文人,没有出现过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曾巩这样名垂文史的人物,在高晓松看来只有留下有名的文章的文人才是名士。

PS:何谓“名士”?只要是文人,且在历史上留有一席之地的,有着较为卓越的学术成就的,皆为名士。

其实看完高晓松说明朝的那一集,我们就会发现高晓松对明朝有着很深的偏见。为什么高晓松会对明朝有这么大的偏见呢?或许从他说的一段话可以看出,他说明朝对官员实施廷杖,是对文人的极度不尊敬,随意剥夺文人的性命,让文人很没尊严,故而明朝是最不值得歌颂的王朝。简单地说,高晓松认为明朝轻视文人,故而明朝就是一个三无王朝。

但是,事实上明朝真是一个三无王朝吗?

当然不是。

何谓“明君”,在我看来,只要心存百姓,这就是明君。

明朝有心存百姓的皇帝吗?有!

单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对待贪官污吏最狠的皇帝,为让百姓的生活稍微好些,他当政三十一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同时,为让百姓彻底摆脱贪官的剥削,朱元璋还鼓励民间百姓上访,在京城午门外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闻鸣冤鼓响,朱元璋就会亲自处理。

除此,朱元璋还前无古人地赋予了百姓扭送不法官吏的权力。民抓官,试问历朝历代除了朱元璋,谁还能有这么一颗以民为主的心?朱元璋规定,只要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就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甚至直接扭送,而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被发现是要从重论处的。

此外,朱元璋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免费养老院(养济院)、免费医院(养济院)和免费公墓(漏泽园)统统出现,朱元璋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于南京郊外修筑公房,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你说,就是这样心存百姓的朱元璋,他不是明君吗?

历代王朝皆有名将,若无名将,怎能开国?怎能击败其他割据势力,从而一统天下?终明朝二百余年,从未缺少过名将,前期有开国名将徐达、汤和等,中期有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后期有抗金名将李成梁、卢象升等。试问明朝怎会没有名将呢?

明朝出了一位五百年才能出现的圣人,那就是王阳明。如王士祯所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单单就是王阳明一人,就能秒杀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名士。

明朝能立国276年,这绝对不是一个三无的朝代能够做到的!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若明朝真的这么不堪,早就被人所取代,万万不能坚持这么久!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国祚超过二百年的大一统王朝。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这话对吗?

知道高晓松是他的“酒驾事件”,当时感概此人还算个男人,敢于在大众面前承认错误并且道歉,说实话不是任何一个娱乐圈的人能做到的。只是后来得知他早已入籍美国,对他的好感瞬间跌落至冰点,为何呢?国内这么多政治、科技、文化明星,我干嘛关注一个美国人!



所以此后但凡有高的新闻或节目,我都快速滑过,生怕看到他恶心的样子。可好像中邪了似的,关于他的采访或节目视频竟然不少,简直无法完全躲掉。怀着批判一个人先了解一个人的原则,再遇到此类东西,我便也看看,谁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比如《晓说》这个节目。不得不承认一点,高的口才不错,方的能说成圆的,死的能把他说活,用“无所不知”来形容都可能低估了他。而电视台没什么鉴别能力,碰到这么一个能说的名人,自然如同捡了宝,高在台上说得唾沫星子飞溅,电视台领导在台下想象着收视率和收益。咱一帮中国人竟让一个外国人来普及历史,简直笑掉大牙。



最近偶尔看到高在《晓说》中评价明朝,竟大放厥词地声称,明朝是“三无朝代”,即“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他十分轻松平常地说出口,我却听得心里一激灵。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理由:

明朝“无明君”——明朝皇帝都是怪皇帝,朱元璋嗜杀,滥杀无辜;嘉靖一心修道,躲入深宫不见朝臣;正德屡屡有惊人之举,如同神经病患者……

明朝“无名将”——明朝实行“以文制武”的策略,武将但凡有点成就,都离不开文臣的指导,一直到明朝灭亡的时候,仍是一群文人竭尽全力拯救国难,比如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

明朝“无名士”——明朝的文人流传下来的名著文章很少,不如其他王朝,比如唐朝有李杜白居易,宋朝有苏轼辛弃疾,明朝这样的人却少之又少……



老实讲,我是由衷地佩服高老师,能把一知半解的东西讲得理由充分,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然而,他又是何等的狂妄和无知!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而且是夹在元、清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王朝,注定是传奇,注定受万世景仰,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明朝无明君?大错特错。

明朝皇帝天子气质满满,虽有懒于朝政、耽于淫乐者,但多数却是胸怀天下,志在四海之人。

明太祖朱元璋伐元之前,命宋濂起草了《喻中原檄》,其中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话,这是何等的气势!

朱棣靖难成功后,对群臣说道:“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这是何等的豪迈!

即便是亡国之君崇祯,面对入城之贼,宁愿“任贼分割朕尸”,也要求李自成“勿伤百姓一人”,这又是何等的仁慈!

后人对明朝最高的评价“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哪一句说得不是皇帝的傲骨。

明朝“无明君”,呵呵!

明朝无名将?大错特错。

不知道高晓松的“名将”标准是啥,我就想问一句:运筹帷幄算不算名将?冲锋陷阵算不算名将?视死如生算不算名将?难道仅仅因为明朝“以文制武”就说其没有名将吗?

窃以为,能打胜仗的就是名将,管他文人还是骚客。王阳明一介文人,却能不等不靠,利用仅有的少量资源,竟短时间平定了“宁王之乱”,算不算名将?

能挥斥方遒,指挥若定的是名将。徐达为帅,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却为朱元璋打下了万里江山,算不算名将?

能改革军事,多有创新的是名将。戚继光平定倭寇,戍边抗蒙,《纪效新书》流传后世,算不算名将?

明朝“无名将”,呵呵!

明朝无名士?大错特错。

名士者,或学有所长,逞一时之风流;或著有书篇,传百世之流芳。中国文化向来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照高晓松的说法,唐李杜、宋苏轼等人吟诗作对是名士,那明代的小说家自然也算名士。

冯梦龙著有《三言二拍》,流传至今,被人誉为“讽刺小说”,他算不算名士?

罗贯中著有《三国演义》,施耐庵著有《水浒传》,吴承恩著有《西游记》,四大名著明代文人占其三,喜闻乐见,流传海外,他们算不算名士?

唐伯虎一生虽潦倒不堪,但诗文、书画俱佳,直到现在都是影视剧的常客,他算不算名士?

还有上面说到的王阳明,那可是“心学”集大成者,他精通儒释道,“文能治国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立德立言立功,他一个人全占,那可是孔孟之后的“圣人”。日本学了他的思想才有了今天,他算不算名士?

明朝这么多的名士,高晓松竟然视而不见,睁眼说瞎话,可笑不可笑。

明朝“无名士”,呵呵!

小结

高晓松之流如今非常常见,这帮人或早已过气,抛出敏感话题进行炒作,或不知天高地厚,变“娱乐大众”为“愚乐大众”。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机会,归根结底还是存在让他们肆意生存的土壤。中国历史和文化博大精深,不懂可以学,可以问,但绝不可以知道点皮毛,就堂而皇之地胡说八道,误导我们的下一代。明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对于我们的今天是有再造之功的,你可以做“明粉”,也可以做“明黑”,但请光明正大来讲,千万不可凭着所谓“名士”的招牌来展示“风流”。明朝,不是你想黑就能黑的!




高晓松的学识在艺人里面确实是首屈一指的,因而他所录制的《晓说》很受欢迎,《晓说》所讲的内容也涉及到历史、人文、艺术、体育等方方面面,但是仔细研究你会发现,高晓松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博而不专,对很多问题的解读并不客观准确,甚至是自以为是,以偏概全。比如前一段时间他抛出世界足坛“假球论”,就引起段暄、黄健翔等诸多足球领域内的专业人士的公开驳斥。

他把明朝形容为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的”三无朝代”,环环认为如果不是高老师对《明史》一知半解,那一定是故作惊人之语、哗众取宠。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正朔的汉人王朝,消除了汉朝外戚干政、唐朝藩镇割据、两宋岁币横行的弊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整顿吏治、兴办教育,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这难道还不算明君?明成祖朱棣澄清漠北、四方宾服,社会繁荣、国力强盛、创“永乐盛世”被史书称之为“远迈汉唐‘’这难道还不算明君?不要说这二位,即便是缔造“仁宣之治”明仁宗、明宣宗以及中期的明孝宗都被后世史书称之为明君。

至于无名将更是站不住脚,明朝开国之处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开国六公爵”,中期有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哪怕是在明末也有孙承宗、袁崇焕、熊廷弼、卢相升、孙传庭、曹文昭这些英烈。

而无名士之说更是不值一驳,因为不知道他所谓“名士”的标准是什么,但是不管以那条标准来判断,明朝都是名士云集的,如果要看政治作为有于谦、李东阳、徐介,高拱、张居正,文化艺术方面有解缙、杨慎、徐渭这“三大才子“”,更有以唐寅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当然还有一位超凡入圣和“孔孟”并称的王阳明,说明朝“无名士”实在是无稽之谈。




历史我读的不算多,但也略知一二。首先我想先问问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你读过历史吗,提出这个问题的依据在哪,凭什么说明朝是三无之朝。没有认真解读过历史就敢瞎说,佩服这个提问者的勇气。

首先说无明君,朱元璋、朱棣、朱佑樘,这三个不是明君?朱元璋只是个讨饭的和尚,却靠自己的智慧在南方打出一片天,与陈友谅,张士诚对峙,进而扩大地盘,打败比自己强大的陈友谅,吃掉张士诚。逐鹿中原,手下将才如云如徐达、常遇春、李元忠、邓愈、朱文正、蓝玉等等哪个不声振寰宇,谋士有李善长、刘伯温这些哪个不得之可得治天下。朱元璋开启明朝三百年,文治武治都拿的出手。他儿子朱棣虽然比朱元璋在各个方面比要差点,但永乐大帝的名号不是白得的,身为九五至尊,还可以御驾亲征,多次出征蒙古,身先士卒,留为美谈。其他方面也有拿的出手的,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等等(死后的评价很高: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得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逾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残德亦曷可掩哉!)。而朱佑樘更是贤明,文治武功更是比肩前辈甚至高于先皇。事迹就不多做谈论。

再谈谈有没有将士,这个我倒难写了,因为明朝将星如云,开国的徐达、常遇春后来的戚继光、王阳明、李如松、袁崇焕等等这些,哪个不厉害被后世仰望。说明朝没有名将的人,唉,算了。

最后说说明朝士大夫的骨气,硬绝对是硬,死谏的例子还少吗?而在关键时候站出的忠臣又有于谦这些,后世政治家还有王阳明、张居正、徐阶等等都是干实事的。东林六君子更是文人铁骨的代表。

想说提出明朝是三无之朝的人,真的是无知,三百年的天朝岂是三无。可笑真的令人可笑,劝他多多研究研究明朝吧。

而且末代皇帝崇祯也让人崇拜,尤其是向长平公主挥剑并说:汝何故生在卿家。是皇族一生的荣耀与无奈吧。



有写的不对的地方还要看官大老爷指出来,兄弟不胜感激。​​​




当然这个说法不对,但是这是公众对明朝的印象,真正读过历史、读懂历史的人,不会这么说。

电影、小说、传奇故事中,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清都有路人皆知的人物,但是明朝为什么没有?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用小说体叙述历史,更是因为公众缺乏对明的了解,没有一部描写明朝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媲美其他的作品:

秦不需要艺术,秦始皇陵、万里长城让路人皆知。

汉是我们民族命名起源,张骞、李广、王昭君等频繁在唐宋诗歌出现。

三国不说了,故事比历史出名的多。

隋唐演义虽然不如三国,但是也不差。其实李元霸在民间是不是比李世民出名我没留意过,但是李白、大运河,也算路人皆知吧。

宋朝:岳飞。还有郭靖!苏东坡也是因东坡肉留香千古了。

元--成吉思汗。忽必烈名气也大。

清--康乾有一段时间一直霸占电视剧频道,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牧场经营主这么出名。

明朝有什么?除了东厂西厂太监变成了经典形象,普通老百姓连明朝是什么时代都不知道吧?于谦媲美岳飞的功绩,王阳明心学的领先地位,张居正也是第一个靠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充盈国库的名相,朱厚照打的蒙古彻底死心………即使历史上鲜有伟人能超过明代,但是清朝怎么会去歌颂明?一个个天天做着反清复明噩梦的皇帝,巴不得改写了全部史书吧。

所以明朝不出名是真的,因为清、民国和建国初期,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没有环境也没有条件去生产歌颂明朝的名著。




首先表个态吧,我个人认为高老师还是写歌比较适合他。

说历史,额,正着说吧,他是北京人胡聊砍大山,反着说吧,说他胡说八道,有点过分啦,但是说他以偏概全啦,吾之论断啦,大放阙词啊,秀智商啊,忽悠历史小白呀,这样的形容词那是一点都没错。

我感觉他个人其实是对自己的水平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出了一本书叫做《鱼羊野史》。

一般标榜为野史的书,我都会当做故事会来看高老师的节目,以故事会的形式来说的话,那是妙趣横生, 由娱乐大众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节目。

可是作为一个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公知人物?

我觉得,无论是野史也好,故事会也好,你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在尽量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去做艺术化加工,而不是胡说八道。

关与明朝这个论断出自他曾经一期节目,中间一个段子,这个段子怎么说的呢?我来复述一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朝代。一无明君,二无名将,三无名士,唯一有的一个名士是唐伯虎,原因是因为周星驰。

听完这句话之后,我当时的感受就是,高老师,敢情我们俩看的不是一本书,或者说我看的书跟你看的不一样。最后我的总结就是,高晓松就是故意的,他用哗众取宠之言,表露出心中真实想法。就像现在头条中充斥无数,以贬低明朝为乐,以宣扬清朝为兴趣的所谓历史学家。


明清二朝有褒有贬,ok都没问题,但是明朝没有那么差,也不至于让所有人去随意编排。

数典忘宗,你们混蛋不混蛋,歌颂跪着的奴才和脑后的辫子,怀念过去康乾盛世,你们羞耻不羞耻?做的太过分,是不是会引发更多的争议,然后让别人更加更加更加的反感,本就不堪的大清王朝,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族政权,他不可避免则有着不同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他也不是像那些人口中所说的一无是处,ok。明朝消除了汉朝的外戚干政,唐朝的节度使割据,两宋岁币。经济繁荣,科技发展,国力强盛,我不说是中国历史第一,前三总有吧

太祖皇帝朱元璋,将两宋以来就被异族统治的汉民族江山恢复,并且不断的追元逐北。消灭北元势力。仅此一项就可以说是明君。

朱元璋同时期名叫蓝玉,七次北伐,捕鱼儿海一战,将北元势力消灭殆尽,扬国威于漠北,有卫霍之其功。霍去病之后第二人,你说他是不是名将?

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七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万国宾服,社会繁荣、国力强盛、创“永乐盛世”你说他是不是明君?

朱棣之后,明朝有仁宣之治,明仁宗,明宣宗,难道不算明君好?就算他不是明君,那也是第二等贤君,与满清所谓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相比,我就不说超过了吧,跟他们同类总行吧。

摸着良心,问一问自己,清朝13帝全部都是明君,以此基调,来贬低明朝的皇帝。站得住脚吗?

下面说一堆名单,多的我就不说了。

名将: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辽东大帅李成梁、打败日本李如松,收复台湾郑成功,还有如,孙承宗、熊廷弼、卢相升、孙传庭、曹文昭这些英烈。

名士:硬气尚书于谦,首辅:李东阳。徐介。高拱。张居正。明代三大才子:解缙(永乐大典)杨慎(著作等身),徐渭(诗书画三绝)唐伯虎在他们面前都是小字辈就不说啦。

最后:圣人王阳明,他的事迹人所共知。

以无知秀底线,以抹黑为任务,以编排为消遣。

你们咋不多关心下如何赚钱。这种哗众取宠之言,几十块而已,比五毛进步很多倍,但是还是很廉价。

这就是现行部分历史书明太祖画像,我想问下,要不要如此猖狂,如此丧心病狂。




我是阿狗,我又来了,虽然明粉熟悉明史,但这种问题并不擅长,他写点技术的还勉强行。

高晓松肯定是瞎说,他的神论有“郑成功是倭寇”、“美国一直对华友好”、“明朝是三无王朝”等。今天来我就系统反驳一发。

三无朝代是什么,,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简直是胡扯。

1、明朝的明君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兴王朝,兴利除弊,造盛世景象。

清朝的康熙皇帝都题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乾隆皇帝更是两次去明孝陵祭拜,行三跪九叩大礼,史书记载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

这不是明君吗?

2、明朝的名士

陪祀孔庙的有先儒方孝孺、先儒薛瑄、先儒曹端、先儒胡居仁、先儒陈献章、先儒罗钦顺、先儒蔡清、先儒吕柟、先儒王守仁、先儒刘宗周、先儒吕坤、先儒孙奇逢、先儒黄道周、先儒黄宗義。

王阳明

这么多人配祀圣人,能说没有名士?也许是因为无知吧。

3、明朝的名将

明朝初年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蓝玉,纵横南北、横击塞外,功劳不亚于卫青霍去病,难道不是名将?

明朝中叶,靖远伯王骥去国万里,三征麓川,出征西北,抵御强寇,能不是名将?

威宁伯王越出塞作战,重创草原部落,能不是名将?

王阳明文武兼修,平寇、靖乱,能不算名将?

(戚继光的大鸳鸯阵)

戚继光南北征战,多次重创倭寇,剪灭倭患;在塞上十五年,不使一骑入边,革新军事能不是名将?

总结:

明朝有明君,有明士,有名将。也不知道高晓松怎么想的,哎,理解不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直到崇祯上吊煤山,即使在国难临头的时候未曾丢弃皇都仓皇逃跑,明朝皇帝有不正经的好色的贪玩的,但他们对外敌都很坚决,几次的南京保卫战说明了一切。这在历史上很罕见!对比清朝……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不和亲,对比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所以说战争中女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受伤是最大的,无论战败战胜!在这方面我认同大明不用女人乞和的态度!对比清朝,割地赔款。

公正评价明朝,没有宋朝经济繁荣,没有元朝疆土广阔,没有清朝制度完善,这样三无?在情感上我更偏向明朝!




说“明朝是个三无朝代”,意思是说,明朝没有名士.名将.明君。有书君认为这个说法有失偏颇。


为什么呢?听有书君仔细道来!


1.究竟有无“名将”?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朱元璋以他为左相国,率军消灭线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后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统治。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封为魏国公,享太庙,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明朝军事家、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所建立的“戚家军”,横扫倭寇老巢,解除东南倭患,他便是众所周知的名将,其历史故事曾被载入小学的语文教科书。


自戚家军成立开始,他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


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历朝历代总会受到某些外番骚扰,明朝自从王越任命为大同军区司令后,面对对蒙古人就开启了反攻模式,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1480年,王越兵团出大同,追击蒙古兵团至威宁海,捣毁敌营,擒男女一百七十一人,斩首四百三十七级,这一战使他毫无悬念地被封为威宁伯,这场著名的威宁海战役可是载入史册的。


从1467年王越和蒙古兵团打交道,直到1498年他病逝于甘肃军营的30年中,他取得了十三场中小型战役的胜利。你说他算不算“名将”?



王阳明,他可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是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虽说王阳明前半生也是几起几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嘛。不过自从他在穷山恶岭的贵州龙场悟道之后,他的人生就象开了挂,说他是明朝一哥也不为过。现在,人们关注他的阳明心学似乎更多一些,其实他在战场上是立下卓越功绩的。


1517年,江西南部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每每打了又去,去了又来,地方官员无可奈何。


王阳明临危受命,到江西去剿匪。他采用务实蔽虚;打心理战等方法,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几乎没花几文钱,就把那些匪徒搞定了。只花了一年多时。他搞定匪徒后,并不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他还做出《乡约》,安定一方百姓。他不仅是名将,还称得上名士。


有书君都说了这么多名将了,还说明朝无名将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过说实话,明朝对待读书人是不咋的,一言不合就脱裤子打屁股,还有那么多特务组织,人人都不敢说话。


他们对理学的推崇到了疯狂的地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创新。可就是这样的氛围,也还是出了王阳明这样的一代心学大师。


王阳明的心学“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在当今社会仍能广泛传诵。



2. 有无“名士”?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施德政、得民心是他的思想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理论依据。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他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先来陈后取张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作用。



明朝建立后,他建议实行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他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对《大明律》的制定,起到重要作用。


刘伯温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一代名士方孝孺,先后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进京,因拒不投降被捕下狱,诛连十族,连他的学生也没放过,全部被杀了。



明朝大才子解缙,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参与主编《永乐大典》,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永乐大典》是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刘伯温、方孝儒、解缙这些都是明朝有名的名士。


3.关于“明君”。


有书君觉得,明朝皇帝因为太过残忍而掩盖了他们的作为,残忍固然不可取,但也不能将其功劳和业绩连带抹杀,所以不能说没有明君。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可是名符其实的农民皇帝。他能当皇帝,就在于他善于打仁义品牌。在他登基前,可是深得百姓的爱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没错的。而且,当初他对那些投靠的名士,也是能忍的,由此他建立起强大的智力团。比如说柔弱书生朱生提出的九字方针他就能执行。


朱元璋登基后,虽然他残杀了很多人,但也是坚决反对腐败的,对那些贪污腐败份子坚决不手软。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政策,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这两位在位期间,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史称“仁宣之治”,他们算得上“明君”了。


还有,明孝宗朱佑樘,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在位十八年,采取减赋措施、削弱太监乱政,尽管存在诸多弊政,但孝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看看,这明朝的明君也在这儿了。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说“明朝是三无朝代”是失公允。


纵观历史,明朝算得上是个有骨气的王朝,明朝做到了四不——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大明无汉朝时的和亲,无大宋和满清时的赔款,割地。


在历史长河中,古代帝王将相皆为凡人。我们作为后来人看待历史的时候,切忌片面。


是人就充斥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所以即便是帝王也难以免俗,功过是非都是正常的,唯有公正客观,才能以史为鉴。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这个说法一定是不对的。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只是一家之言。所以奉劝有些名人谨言慎行。

明朝的皇帝确实奇葩居多。但作为一个将近三百年的王朝,明朝皇帝并没有哪一个被某一方势力辖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需要智慧和技术支持的。

朱重八同志从一介草根用了十几年时间走到了历史的最前锋,谁能轻视他?很多人诟病他杀功臣,铁血手腕,但明朝的车轮却在他一手推动下缓缓驶入正轨,哪怕经历了后期的“靖难之役”也没有垮掉,谁能说他不是明君?在他统治下,国家建立了公共医疗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基础设施。这些不正是现阶段也在执行的么?那个时代,当大臣确实很苦,老百姓却正在过上安定的日子。出身底层的明太祖,最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还怕什么,反对什么,谁说他不是明君?

朱棣跟不上他老爹。但无论他的皇位正当与否,他都让大明朝更加辉煌。亲征漠北,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郑和下西洋。永乐皇帝用事实证明,自己无愧明君。

朱瞻基,朱祐樘都是不错的皇帝。可惜历史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明君离他们,只差一小步。

受演义小说,评书话本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名将辈出在战国白起,蒙恬等…汉朝韩信等,三国,大唐,两宋,明初。老百姓的口碑证明,明朝的名将就算历史没有赋予他们更多的机会,但也无愧名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春,蓝玉…这些人驱逐蒙元,建立政权。深入漠北,打击北元,虽没有卫青霍去病的名气,却做着一样的功绩。怎么不是名将?至于后边的戚继光,李成梁,孙承宗等等,又哪一个不英勇善战名垂青史?

明朝是一个文人掌权的时代。时代赋予了他们从未有过的荣光和自由。明代虽然没有创造璀璨去如唐诗宋词般文化瑰宝。但解缙的《永乐大典》,江南四大才子的书画,明末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的思想,李梦阳,徐渭,冯梦龙,汤显祖的创造价值,更不用说还有对他们都有影响的王守仁的“心学”。

历史赋予大明王朝的,他们都没有浪费。这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愧名君,名将,名士,还有更多的名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明朝   朝代   蒙古   王朝   漠北   倭寇   名士   名将   永乐   大典   清朝   文人   皇帝   百姓   历史   高晓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