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臣子见君王真的都要下跪吗,事实是什么?

跪拜大礼是我国古代的最高礼节,一般成年人只跪天、地、君、亲、师,之后又加上了一个恩,救命大恩之类的。其中臣子跪拜君王,由于受影视剧的影响,仿佛成为一种常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这种现象是极少的。

跪拜这种礼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双膝跪地,左右手交叉扶地,只是单纯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交流的常用礼节。这种礼节也随着中国文明制度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秦时代,汉宋时代,元清时代。下面为大家做依次详解:

前秦时代:

主要是指秦朝包括两周夏商时期,在这个时间段里,跪拜依然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礼节意义,它的等级和阶级属性相对较低。臣子对君王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必须用跪拜大礼,当然了,如果你作为臣子非常敬畏你的君王,用这个跪拜之礼也是合理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和臣子要互相行礼,并不是臣子单方面的行礼,所以在那个时期经常出现臣子与君主互拜的现象。一方面可以体现君主礼贤下士的良好品德,另一方面是正常的礼节需要,说明咱们两个都是受过教育的人!

汉宋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主要是以汉族政权为基础,臣子对君王行跪拜之礼,成为了硬性规定,只不过并不是经常性的。首先要从汉朝说起,汉高祖刘邦的出身并不高,说白了就是当地的派出所所长。他所领导的这些人韩信,萧何等并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以在朝堂议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乱七八糟场面,更有甚者拿出宝剑敲着宫殿的柱子来打节奏。正是基于如此,朝堂制度必须要改革,所以孙叔通这个人走上了历史舞台。孙叔通找了一大帮儒家学士专门对朝中的大臣进行培训,等到汉高祖再上朝会的时候,文东武西,列立两厢,向皇帝行跪拜之礼,刘邦非常高兴,这种制度也就保留了下来。

臣子跪拜君王并不是经常性的,而是偶尔发生的。除了像朝会(古代上朝并不是一日一朝像我们今天早自习似的,有时候是十日一朝,或者是五日一朝)祭天祭祖,登基册立之外,大家基本上都是以简单的鞠躬之礼作为日常礼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古代对宰相的待遇尤为之高,讲究拜相。也就是说皇帝在任命宰相的时候,不仅宰相要对皇帝行礼,皇帝也要对宰相行礼;在大街上皇帝的车马与宰相的车马相遇,要同时下车行礼。你可以想象一下,大街上皇帝和宰相对着跪拜,是不是有点不像话?而是中国古代的汉服宽袍大袖,男士下身普遍长裙,跪一次也确实不容易。所以在这个时期,臣子对君王只是在固定场合或特殊时间行跪拜之礼,给足皇帝面子,平常大家还是以鞠躬之礼,其中在南北朝出现叉手礼一直沿用到唐朝。

元清时代:

元朝是中国历代正统王朝之中汉化程度最低的王朝。在元朝统治者心中,汉族的传统礼仪文化并不适合自己,所以在元朝出现了很多开历史倒车的发展现象。在元朝臣子只有先向皇帝行跪拜大礼之后才能奏事,由此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比起汉高祖刘邦来说更要卑贱,刘邦还算是个国家公务员,朱元璋就是社会最为底层的人,所以他对权力的渴望是历朝历代所不能及的。所以明朝废丞相,八股取士等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稳固权利,加强皇权服务的。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一方面是因为清朝本身与明朝的交往多,在入关之前就大概以明朝的政治制度为雏形进行统治。另一方面,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统治汉族人民,没得选择。元朝汉化低主要是因为他接触到的文明比较多,除了中原儒家文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藏传佛教,所以元朝并不依赖于儒家文明。

有一点要详细说明,明清时期的跪拜制度不仅在时间上比古代更为频繁,而且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秦汉一直到宋朝的跪拜之礼是指双膝跪地,上身像鞠躬一样微微俯身即可。到了明清时期,跪拜拜并不是单纯的跪拜,而演变成了磕头,五体投地大礼。皇帝如果不允许你起身,你都不敢抬眼看一眼皇帝。

由于我们现在拍的影视作品,大部分取材于明清时期所以给了我们很多错觉,大家作为影视作品去观看是可以的,但不要信以为真!(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冬雪秋风梅子雨,悠然观史看君名!欢迎大家交流评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非常感谢!




行三拜九叩大礼。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跪拜礼出现的时间并不太晚,在一些特定场合和仪式中:夫妻结婚互相跪拜,祝贺父母寿辰,感谢君王赏赐……

春秋战国时期,臣子见君王时候,只需作揖即可,这就是礼,仅仅是礼节的表示,表示双方受过教育!



但是上朝需行跪礼的规定出现的很晚,从方方面面史书记载来看,从元朝开始,大臣上朝奏事就需要跪着汇报。

《元朝名臣事略》“……入见,皆跪奏事。”
《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



上朝礼仪的变化标志着皇权的不断加强

秦朝以前,史书对朝礼并无记载,说明当时上朝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范,个人推测臣子可能行揖礼后直接席地而坐(跪坐,并推测君王也是如此),而从汉朝开始,制定了相关上朝礼仪,后世多朝沿用此礼,皇帝和大臣皆是坐在椅子上议事;到了宋朝,宋太祖撤掉了椅子,宋朝臣子都是站着议政;宋朝之后大家都很清楚了,大臣上朝先行跪拜礼,之后再站起来,如若奏事还需跪着说(巅峰是清雍正设立军机处那会,大臣需要全程跪着完成政事的颁布)



跪拜本是一种大礼,最开始意义是用来表达恭谢、感恩和尊崇等情感;但不知不觉中,跪拜礼变了味,不仅仅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变得也是如此;甚至不仅要跪,还要长跪,不仅要长跪,还要磕头,用这些礼仪来以示尊卑差别,这种跪拜是奴性的培育和人性的摧残!



新中国以后,跪拜这种落后的封建礼仪被挥手、握手和拥抱等新的社交礼仪所取代!




1792年,西方的英吉利派出专使马甘尼出使中国,但当时的乾隆皇帝拒绝接见,因为马甘尼不肯向乾隆行跪下磕头的大礼。

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古代臣子见了君王就要跪下磕头,而且还要把头低下,不能直视君王,觉得这是一种常态。其实这是不对的,只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臣子对皇帝的礼节才越来越隆重。

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和臣子之间虽然也有很大的区别,但臣子见到君王只需要行“拜礼”,并不需要下跪。而君王和臣子之间,也经常像老朋友一样,平起平坐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这种情况在《史记》和《吕氏春秋》中记载很多。

秦朝时,秦始皇开始自称为皇帝,实行郡县制,从此全国就只有一个君王了。皇帝和臣子间,此时仍不需要下跪叩头,基本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节。

举个例子,秦始皇出游的时候,刘邦和项羽都见过秦始皇,刘邦比较含蓄,说我将来要像秦始皇那样,项羽比较奔放,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但这都说明,两个人见到秦始皇的时候,是没有下跪的,至少是没有低头的,否则也就见不到秦始皇了。

刘邦希望自己能坐上秦始皇的位子,可当他真的坐上了之后,却觉得很失望,因为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帮功臣们,毫无礼节的在朝堂上胡吃海喝,有时候喝高了还会即兴演唱一曲,甚至有的还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剑砍皇宫的柱子助兴。

于是,刘邦委托一个叫叔孙通的人制定了一套规矩。根据《史记》记载,这套规矩十分繁复,以致于刘邦都担心是不是太复杂了。可是当他坐在高堂之上,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无人敢大声喧哗,这才高兴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

从此,皇帝跟臣子被这套规矩隔开了距离,战国时代那种君臣间面面对坐,膝盖碰着膝盖长谈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了。

但是,这个时候,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还是可以坐着的。有事情要和皇帝汇报时,一般情况下是需要站起来的,否则就是对皇帝不尊重。只有当有重大请求,或者自己犯了错误等特殊时候,臣子才会跪下磕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魏晋之前,中国人的坐姿一直都是“跪坐”,大体姿势就是跪下来,然后把屁股放在自己的脚后跟上,习惯了的话,还是挺舒服的。魏晋之后,逐渐演变成了“垂足坐”,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坐姿。

所以,史书中经常提到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而是在跪坐时挺直了腰而已。而那时候的人上朝时不能穿鞋子的,否则跪坐起来就不太方便。如果有大臣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就会特许他“剑履上殿”,意思就是佩带宝剑、穿着鞋子上朝,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唐朝的时候,是臣子上朝时最舒服的,因为有椅子可以坐。大臣们按照等级,坐在小椅子上,开会时间再长也不累。当然,有事启奏的时候,还是要站起来的,只是没特殊情况就不必下跪。

这一点和汉朝差不多,只不过是从在地上跪坐,改为在椅子上垂足坐而已。

但是,到了宋朝,大臣们就只能站着上朝了。而且皇帝一出来,文武百官都要先跪下磕头,等皇帝说“平身”的时候才能站起来。

应该说,从宋朝起,臣子们见到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下跪了,不过跪完了马上就可以站起来。

这就有点苦了,如果朝会事情多,时间长,那么站上几个小时还是很累的。好在宋朝的大臣跟皇上说话时,是可以站着说话的。

到了元朝,更进一步,凡是要和皇帝说话,必须要先跪下才能开口。

明朝更狠,臣子不但要见了皇帝下跪,而且必须低着头,只有皇帝让你抬起头来的时候,你才能抬头,但也绝不能和皇帝对视。

古人常说,皇帝的心思最难猜。我想那不是废话吗?你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看不到表情,看不到眼神,看不到任何肢体动作,如果你提了一个建议,皇帝没开口说话,我就问你怎么猜皇帝的心思?

不过,总的来说,明朝时对大臣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臣子只要没触怒皇帝,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会让臣子一直跪着,会允许他站起来说话。

但是,到了清朝,中央集权达到了历史顶峰,皇帝的威望也达到了巅峰,规矩也越来越大。

在清朝上朝时,臣子们一进去就要跪着,并且要一直跪着,不说话也得跪着。如果要挪动一下位置,那对不起,只能跪着走,叫做“膝行”。

在清朝,臣子见了皇帝,必须马上下跪,低头,有什么事情,必须跪着和皇帝说。就算皇帝格外开恩,让你站起来,一旦和你说话时,你还是必须得跪下回答。

更厉害的是,清朝的大臣不仅见了皇帝要跪下,在言语中提到皇帝的时候也得跪下,不像明朝以前的时候,朝着皇帝的方向拱拱手就算了。

打个比方,清朝以前,下跪是特殊情况;而在清朝,下跪则是常态。

所以,今天很多人以为的,臣子见了皇帝就要下跪、磕头,而且往往一跪不起,也只不过是清朝才有的。至于为什么清朝会将下跪这种礼仪发展到如此地步,我想这跟八旗子弟自称“奴才”有关吧。只是为了不被限,不能细说了。




君臣本是师友情,共坐论道道理明。

天覆地载父母恩,四时八节跪神灵。

去仁舍义信难守,离道失德魂不清。

臣子沉沦生奴性,下跪怎见九天青?

在电视剧特别是无脑的清宫剧中,大臣见到皇帝都要下跪,那么历史上真的是如此吗?其实历史上皇帝的大臣是一个从“师”、“友”、“臣”、“奴”的过程。

上古之时,黄帝的大臣都是他的老师,比如容成子,居住于崆峒山,曾在太姥山炼丹修道、青城山、等处游历修炼仙道,探求长生不老之术。许多史书记收录其著作,如《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家《容成阴道》二十六卷,阴阳家《容成子》一十四篇,《后汉书·方术传》有容成子内容,葛洪《抱朴子·内篇》收《容成经》一卷。黄帝慕其道,为了迎接他的造访竟然要“乃造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即访”,可见仰慕至极。这也难怪道教兴起后,推崇为仙。后来,容成子出山当了黄帝的老师,更是黄帝的重臣,为黄帝造历法,成就了后来影响深远的“黄历”。当然,容成子除了在历法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外,在天文、医学、养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再比如岐伯(很多人知道这个人都是从《黄帝内经》上看到的),也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中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张隐庵《黄帝经世素问合编》:“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

再比如,广成子,上古的道家人物,修行于崆峒山,黄帝听说后专程去拜访他,问治国之术。当然,还有很多,比如,仓颉,风后,力牧,大挠,伶伦,等等等等,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黄帝见上述大臣的时候,都是自己先行礼,大臣回不回礼看当时的状态。

到了后期三王时代,特别是春秋之时,大臣基本上都是天子或者君王的朋友。大臣见到君王从来没有跪拜之说,所谓“三叩九拜”的“九拜”也不是连续拜九次,而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魏文侯去见当时的贤能之士段干木,站得疲倦了却不敢休息。回来以后见翟黄,箕踞于堂上跟他谈话。翟黄很不高兴。文侯说:“我礼遇段干木,是因为让他做官他不肯做,给他俸禄他不接受,现在你想当官就身居相位,想得俸禄就得到上卿的俸禄。你既接受了我给你的官职俸禄,又要求我以礼相待,恐怕很难办到吧。”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最值得注意的是翟黄对他侍奉的君主箕踞于堂上与他说话表示的不满,这与汉代以后的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传》中提到商鞅去见秦孝公时以“强国之语”,说得秦孝公入了迷,“不觉膝之前于席也”,座位对了座位。这表明那时的国君并不像后代的皇帝那样摆臭架子。古人尤其是汉代以前所说的“拜”不等于“下跪叩头”。先秦以前上朝,君主先向群臣行礼,然后群臣一起向君主回礼,这表示说,君主的天下要靠你们啊。

到了汉朝刘邦之时,他的大部分大臣还是他的朋友,只不过他的那些朋友大臣原来都是乡井之徒,就算官居一品也改不了暴发户的特征,大部分人甚至根本不懂什么是礼仪,什么是规矩。司马迁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写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可以看出,当时那在皇宫里喝酒狂欢的劲,跟一群土匪没什么两样,所以刘邦就不开心了。这个时候,有个叫叔孙通的人挺身而出,帮刘邦解除了烦。他开始教大臣礼仪,居然教成功了,在西汉的长乐宫落成之时,叔孙通向刘邦建议,正式启用他修订后的“朝仪”。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汉(王)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庐句传。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殿上者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金。”

到此,已经有跪拜之仪了,但是并不是每次都用,必须是重大节日或重大庆典之时才会如此。至于西汉时候的上朝,皇帝不止要早早的在朝堂上等着,等到丞相来到朝堂时,还会有掌管礼仪的官员大声喊出“皇帝为丞相起立”。这个时候皇帝要从龙椅上恭恭敬敬的站起来,就像学生见到老师那样,就差说“老师好”了。皇帝不止要对丞相行礼,对待御史大夫也不能太过随意。皇帝在接见御史大夫时,也是不能像电视上那样高高在上,一脸冷漠。相反的,在皇帝与御史大夫讨论完国家大事之后,是需要一脸敬重的对御史大夫说谢谢的。而且大臣们上朝的时候也和皇帝一样是坐着的。这可能与当时的西汉初年遵从“黄老之术”有关。

到了唐朝,也只是简单的礼仪,也不是见到皇帝就下跪,也是面对面坐着,偶尔还会赐茶给大臣。到了宋朝之后,基本上上朝就是皇帝坐着,而大臣站着了。不过跪拜之礼还不是很流行。这时候的大臣那才是真正的大臣,已经不能称为“皇帝之友”了。

特别是到了清朝,那许多大臣直接称“奴”“奴才”了!!那才真是恶心至极,把华夏传统、民族尊严等都抛入脑后,一个个奴颜婢膝,尽显殷勤,更难有直谏之说!!!唉,这种奴性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中国华夏儿女,不得说不是一种悲哀!我们常说“跪天跪地跪父母”、“男儿膝下有黄金”,但是如今,我们虽然不从身体上下跪了,但是心里的你真的站起来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当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跪拜之礼,起源于宫廷坐姿,西周时,正坐其实就是跪坐,屁股压在小腿肚上,现在日本人在一些严肃场合也是如此。

《周礼》中制订出了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这是一种由坐姿转化为拜姿的礼仪标准,主用于祭祀。这种拜姿比较自然,后来也不是针对君王一个人的,对长辈、对地位高的人,同样都可以。

西汉初年,汉高祖手下有个叫叔孙通的博士,这个家伙人事关系以前在秦朝政府,后来跳槽项楚,又及时跳到汉朝,他向刘邦建议,沿用秦时的跪拜礼,彰显帝王威严,获得采纳。自此,跪拜礼正式入驻皇廷,绵延至满清。

一拜、再拜、三拜,到了明代,开始五拜三叩,到了满清,开始三跪九叩。头嗑的越来越多,脊梁越来越贴地,屁股再也享受不到小腿肚子的片刻温存了。

为什么到了越到封建王朝的末期,这种向皇帝表忠心的姿势却越下贱?

皇权的过度集中和皇帝的绝对不自信是并生痈瘤,打断了一代代生来挺直的脊梁。




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臣子跪拜皇帝的画面,受了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古代的臣子面见皇帝时,都要行跪拜礼。其实,这是不完全符合史实的。

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大多使用矮型家具,因此当时人的社交场合都是席地而坐,即双膝弯曲接地,臀部紧贴足跟。此时,中国社会通行跪拜礼。毕竟只要挺直腰板,臀部离开足跟,便是跪;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顿首、作揖,便是拜。这时候的跪拜是相互的,臣拜君,君也拜臣。

经过秦末战乱后,古礼全失。西汉初年,叔孙通重新制定礼仪。这时候的礼仪就融入了帝制之下君尊臣卑的内涵,臣拜君,君不再回拜,不过要起身答谢。这样的跪拜礼延续到唐宋时期,直到高型椅子的出现才发生改变。毕竟从椅子上趴到地上行跪拜礼,带有明显的以卑事尊色彩。

所以宋代的臣子面见皇帝时,一般是行叉手礼,即作揖,而不是跪拜。跪拜也是有的,但通常是在极为庄重的典礼上。元朝开始,情况又发生了改变。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习惯将君臣关系视为主奴关系,所以规定臣子御前奏闻,一律必须下跪。这时候的下跪,与先秦时期的跪拜完全不一样。先秦时期的跪拜礼,是社交中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元朝时的跪拜显然带有很浓的屈辱、卑贱意味。

元朝的跪奏制度被明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朱元璋不仅规定百官奏事必须下跪,还规定下级向上司禀事也要下跪。到了清朝更是将跪拜礼发展的无以复加,臣子面向皇帝不仅要下跪,还要叩头。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礼仪是有一个变迁的过程的。起初的跪拜是当时通行的一种社交礼仪,不带有卑微色彩,君臣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随着高型椅子的出现,跪拜礼仪逐步取消,君臣之间大多时候是站着行礼。到了元明清时期,君臣关系的不对等愈加明显,臣子俨然成了君主的奴仆了。




不一定,首先是朝代不同,唐朝时,皇帝朝见大臣时是面对面坐着,有时还能赐杯茶给大臣。宋代时,大臣和皇帝说话就必须站着了,明清时站着都不允许了,就只能跪着。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真实的“九拜”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所不同的不仅仅是名称,连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

稽首的基本要领如下: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礼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对君主用此礼,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吉拜的动作要领如下:先拜手,而后重复九拜中的“顿首”动作。也是丧礼之拜。凶拜的要领是先作“九拜”中的顿首而后再拜。奇拜之“奇”表示单数,在这里是拜一次的意思。褒拜指拜的次数在再拜以上。肃拜为女性用的礼拜方式,不跪,俯首两手下垂。中央集权与君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的,唐朝时,皇帝朝见大臣时是面对面坐着,有时还能赐杯茶给大臣。宋代时,大臣和皇帝说话就必须站着了,明清时站着都不允许了,就只能跪着。




那你得看是什么时候了,毕竟古代这个概念太大,在不同时期,这臣子是否跪君王还真不一样。

如果是在战国时期,臣子见到君王还真不需要下跪,当时主要做的是“作揖礼”,并不用经常下跪,并且君王一般还得给臣子回礼,根本就不能直接喊一个“平身”。君臣朝会也是对坐议事,也不需要跪。

比如《大秦帝国》这部剧对这块还原的就不错,当年的臣子见到君王一般不用跪,如果真跪了,那说明是重大场合以及要说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并且君王一般还得回礼然后把人家扶起来。

战国时讲究的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哪能让人随便跪啊。

到了汉朝,这事就有了变化。此时臣子见了皇帝依然不需要每次都跪,大多就还是作捐礼,但得弯一下腰。皇帝与大臣议政之时也全是坐着的,这种议政方式一直到唐、五代都是共用的。

到了宋代,这事就开始有变化了,因为凳子出现了。皇帝坐凳子,臣子就得站着了,议事之时除非皇帝赐坐,否则就需要一直站着。不过还好一些的是,此时大臣们说事也只是站起来,而不用动不动就下跪。

到了元明清,这事就变得过分了。臣子跪拜这时已经是常事了,臣子见到皇帝要跪,臣子上奏说事要跪,甚至皇帝离开也要跪,完全就不能与唐宋以前相比了。

可以说臣子见到皇帝就要跪,这是从元明清三朝开始的,到了清朝达到极致。汉唐宋五代等时期不需要怎么跪,至于战国时期就更不讲究跪了,战国时要让臣子随便跪,那臣子真是分分钟离职的节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臣子   君王   跪拜礼   明朝   元朝   刘邦   宋朝   黄帝   君主   礼节   大臣   清朝   皇帝   礼仪   事实   时期   古代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