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权到底靠什么维持,手底下那么多人都会服他吗,尤其是手握军权的大臣?

古代的皇权到底靠什么维持?不同的朝代,皇帝维持皇权依靠的政治制度不同。

在奴隶制的周朝,周天子通过“分封制”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把天下划分成若干个小国,把治理小国者封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独立王国中行使中央赋予的各种权力,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可以自己收税,并且允许世袭。诸侯们得到了权益,自然而然地会忠于周天子。皇权就是借诸侯之力维护的。后来诸侯王日益坐大,形成尾大不掉,导致国家衰亡。

秦朝: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由中央直辖。全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开始使用“皇帝”称呼。皇帝下面设三公九卿,通过三公九卿 对郡县行使行政管辖权,来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在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基础上,推行刘姓诸侯王封藩制。刘邦希望依靠同姓宗室来帮助自己维护皇权,统治国家。但是,随着藩王军事、经济实力的加强,有了与汉中央叫板的资本。到汉景帝时期出现了“七国之乱”,这种以同姓宗室来维护皇权的做法也不靠谱,汉武帝刘彻时期实行推恩令,事实上就是削弱由姓藩王的实力,以加强了皇族权利。

南北朝时期:无所谓皇权了,“城头变幻大王旗”,权利都掌握在军阀手中,朝代更新周期短。纵使有了皇权,马上就烟消云散了。


隋朝:实际上二世而亡,前后经历不足30年,是依靠名门望族的军事、政治人物(如关陇集团)来维持皇权的。制度不如门阀官僚一句话有用,隋朝实际上也灭于名门望族。

唐朝:推出三省六部制分化了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加强了皇权。缓和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弱,政权不稳,迫不得已启用藩镇制度,导致了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皇权。


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有新气象:收财、军、政三权归属中央,抽取地方精兵强将充当禁军,又设一职多官,并且军官轮值。似乎皇权有所加强,可政令不畅,推诿搪塞成政坛便饭,减弱了国力,导致了靖康之耻!

元朝:废三省六部设行政省制,各省对丞相负责。结果,元末丞相权力大到足以左右皇位的废黜与继承。

明朝:老朱处心积虑地废除了丞相,设锦衣卫,结束了皇权与相权相争的局面,加强了皇权。在文化上,用八股文禁锢人们的思想以加强皇权。明神宗时期设太监势力坐大,皇帝不上朝,太监乱政。事实上,减弱了皇权。刘瑾、魏忠等权宦都出自明朝。

清朝:清用明制,废除亲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增设军机处,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达到了顶峰。


总结:皇帝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职业,掌控天下靠利益分配来维护个人权力,各士族、官僚、地主、皇亲、国戚等都是其人力资源,起决定作用的是军队、监狱、法庭等国家机器!




简单来说,拳头,只要拳头大,什么思想、法理都能找(编造)出来。

所谓君权神授、世袭罔替等等,都是人为制造出的理论,为什么会有人制造这样的理论,因为制造者知道自己这么说了,就能获得更大利益,也即来源于理论最大获益者——君主的奖赏。

早在部落时期,就出现了等级制度,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什么样的人能够当首领?在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一切都显得很现实,只要能够带领部落存活下来、繁衍壮大的人,就能担当首领,往往就是部落中武力值最高或者生存经验最丰富的的几位。

鉴于当时的情况,这类首领的交替是很频繁的,指不定哪天首领就挂了,新的能者上位,继续带领部落。等部落发展扩张到一定程度,农业勉强可以自给,武力强大到只有我揍人、没有人揍我的程度,首领的更迭速度就下降了。

安稳下来的首领,开始有精力琢磨以后的事,当他挂掉后,首领之位传给谁呢?左看右看,自己儿子好像不错啊。

这时候,各种宣传包装就出来,务必将首领及其儿子打造成伟大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也就是贤人。既是贤人,部落的军事力量等等,也可以接手一下吧,首领儿子的拳头就越来越大。

等到首领去世,有人跳出来说首领儿子就是最贤良的人,他不继任谁继任?别管首领也没有指定继承人,我们就认定他了!如果有人表示反对,简单,揍他!对于任何敢否定贤人的人,都可以安上十恶不赦的大罪修理他。

一番较量,拳头大的首领儿子上位了,家天下开始,再按照这种循环来几次,家天下的法理自然就会占据时代的统治地位。

这种法理完全是建立在拳头基础上,如果你拳头不大就敢这么搞,那就是找死。比如你说天下是你家的,凭什么?君主凭他手里的军队,谁敢说个不字,咔嚓掉,你一介平民,凭什么?

还是凭拳头,比如成汤的拳头比夏大,那就是革命,而不是篡位;周的拳头比商大,那就是伐,而不是叛。

皇权社会也一样,始皇帝说他们家要统治万世,陈胜起来说不行,于是开打,打着打着秦朝废了,暂时的大拳头项羽实行了分封。又有人不服项羽,又打,打着打着项羽自刎了,刘邦成了大拳头,建立了汉朝。

这个拳头并不只是皇帝个人的实力,而是与皇帝利益关系密切群体的实力,最为明显的就是幼主在位时,比如西汉前少帝在位,为什么没人敢篡位?因为皇帝的祖母是吕后,吕后可以临朝称制,如果这个皇帝换成了陈平,那跟吕后就半毛钱关系没有了,吕后的利益往哪放?她必然会坚定打击这些敢于篡位的。

这就是权臣篡位的第一个难点:难以积攒挑战皇帝群体的实力,因为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独大,会把权力机构不断分割、细化,让他们相互平衡牵制。任何一个权臣,想把这些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都是很难的事。

至于第二个难点,则是皇帝的唯一性。

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有皇帝托孤,并没有给予宗室、外戚多少权力,也就是皇帝群体的实力很弱,按说这是篡位的最佳时机,可皇帝没这么傻,他们会托孤给一帮大臣,而不是一个。

这些辅政大臣,都是手握重权,于他们而言,幼主虽然高高在上,王朝实际的最高权力,却是由他们分掌,等于小范围的元老院。

辅政大臣地位再高,与其它辅政大臣之间,也只是同事关系,而非臣属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权臣想取代皇帝,其实就是威胁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因为这意味着他想彻底凌驾于其它同事之上了。

这样一来,权臣篡位的真正阻力,并不是皇帝群体,而是他的同事,只要他无法迫使这些同事,都愿意对他磕头下跪,变成他的臣属,他再位高权重,也是很难取代皇帝的。

总而言之,权力永远站在力量一边,没有力量,讲什么法理都是扯淡。比如皇帝都说君权神授,宗教跑出来说他们就是神权代表,在中国这是找死,因为宗教没有跟皇帝抗衡的力量,如果有,那就是西方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那种情况了。




在《西游记》中,大闹天空的孙悟空讲了这么一句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这万人之上的皇帝到底是靠什么来维系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对于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大臣们,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安安份份的臣服于皇帝?下面我借朱元璋的创业故事给诸位分析一下。

皇权维系的几点原因

1、创业初期,用兄弟义气、父子亲情维系的权利。

朱元璋的创业班子是比较单一的,其成员大部分是由其安徽老乡组成。这些人在大明建国以后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呼“淮西朋党集团。”如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徐达、汤和、常遇春”是朱元璋的结义兄弟;“李文忠、沐英、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义子;而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老乡。

而朱元璋就是淮西集团的大哥,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关系,作为徐达等人的大哥,李文忠等人的义父,这些人不遗余力的维护着朱元璋的地位。

2、创业成功后,靠封赏和与大臣联姻来维系皇权。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封赏了六位公爵与数十位侯爵、伯爵。这些臣子武将们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封赏和权利,自然对朱元璋感激涕零。而后,朱元璋让他的皇子们与朝中大臣的子女成亲,特别是创业班子中的主要成员“徐达、汤和、李善长”等人。如常遇春之女嫁与太子朱标,徐达之女嫁给燕王朱棣。联姻过后,这些人也成为了皇亲国戚,从此一荣俱荣。如常遇春之女嫁与太子后,常氏家族自然就成为了坚定的太子党,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自然也成为了坚定的太子党。而太子是储君,未来的皇上,这些人自然会不遗余力的维护太子或者皇权的地位。

3、创业成功后,靠封建礼教维系的皇权。

用封建礼教维系皇权是很重要也是很普遍的一点。自汉董仲舒用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儒家神权体系后,皇帝就成为了真命天子,成为了不可冒犯的存在。天地君亲师中,君是仅排于天地之下的。特别是在那些士大夫的眼中,多年的教育使“君为臣纲”的道理深刻的印在了他们的心中,所以士大夫文臣们会主动维护皇帝的权利。

4、靠杀伐来维系的皇帝权利。

朱元璋后来大肆杀戮开国功臣正是这个原因,因为这些人对皇权有潜在的威胁。即使如退隐多年都七十多了的李善长都避免不了被族诛。但是杀伐不是任意杀,而是杀的那些对皇权有威胁的人。前面也已提过,朱元璋的创业班子是类似老乡会的存在,这些人和朱元璋的关系很深,而他们彼此的关系同样也很密切,很有可能几时就会因不满朱元璋而来一场“黄袍加身”的变故。

5、靠封子戍边来维系皇权的地位。

朱元璋是平民出身,所以他很重视亲情,他也很相信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将自己的子孙全部分封为王,将他们派去大明的边疆统兵戍边。并在《皇明祖训》中留下“若朝中有奸邪,各地藩王可起兵靖难勤王”之类的话。正如此,京城一旦危急,四处藩王便可进京勤王,那些有意图造反的人也会掂量掂量能不能打得过了。

6、大臣不愿意且不会去造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从来都是匹夫讲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大夫们是不会讲这种话的。在他们看来,造反的成本太高了,若是失败就是诛九族的下场,实在是不划算。所以大臣们轻易不会造反,这也间接的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正是由于这些才构建了皇权的稳定,但最重要的还是皇帝本身是否贤明。有一个贤明的帝王,国家方能稳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皇权自然稳定。




古代皇权靠什么维持?这要分时代。

譬如周朝,分封制,以各诸侯拱卫中央,但这个时间长了,礼崩乐坏,诸侯们各自打算盘,互相伤害,扩大地盘,只不过打着维护周王室的旗号。

到秦始皇那儿,就想避免这个现象,于是改郡县制。这种制度集中了王权,政务皆出于帝,对于皇帝的素质也是个考验,所以胡亥依靠严刑峻法,但事出赵高之流,失去掌控。

及至汉朝,分封与郡县并举,多次削藩后,诸侯勋臣有地无权,政务所归中央,地方整治靠朝廷设长官。但到后面,宦官外戚分权,皇权再次旁落。

魏晋之时,门阀家族左右皇权,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权。

隋唐一统,军政大权集于皇帝,外防边镇靠节度。朝廷也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三省六部各有掣肘。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后面李唐皇室并非个个都是牛人,倒也勉力维持,直到藩镇割据势成,内外交患,一命呜呼。

宋与士大夫共天下,皇帝也不随心所欲。拜赵匡胤得天下的手段所赐,宋皇们对武将严防死守,弄得国防脆弱,外敌推倒。

元朝靠什么维持?估计是武力扩张,谁拳头大谁说了算。因为大家都能打,那就分掌权力。像金,吴乞买虽是皇帝,也被众大臣捶打过。

明清都是皇帝权力很大的时代。他们不信任宦官,也不信任外戚。自己一把抓,顶多是设内阁或军机处执行政务。

总而言之,古代皇帝也不是戏台上那么威风,说一不二。他们要想皇权不倒,又要把事情做好,还是要权衡、依靠各方力量的,当然,最主要的是,皇帝们必定要军权。

瞎说一气,请勿重拍。




中国古代社会是家长制,无论是宋之前的门阀政治,还是宋之后的士大夫政治,宗法制度从西周创立以来,都是维持古代政权运作的核心基础。

那么,宗族家长制跟皇权有什么关系呢?

道理很简单,皇帝代表着国家层面的大家长,而千万臣民即是皇帝的子民,是家族的成员之一。皇帝的权威维持,依靠的就是这种社会基本组成单位家族的秩序——家长制。

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资料中看到一个家族的族长是具有多么大的权力,在家族里跟皇帝其实差别已经不大了,他几近掌握着家族成员的生杀予夺。全天下的家族秩序都是依靠这一套宗法制度来维持的,自然每一个家族成员都会对族长的权力充满了敬畏。

但敬畏不代表就会自发的去维持这种制度,这样一来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在自然界中,群居动物都需要一个头领,而且这个头领拥有极大的权力不说,还占有丰厚的资源。

群体性动物是为了生存而抱团,然而在群居过程中总是需要一个领导者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其实源于责任。每一个领导者,他肩负着族群生存兴旺的责任,如果不能履行这些责任,那么,他的权力就无从谈起。

这是从古至今都颠破不灭的道理,我们总是需要一个leader!人人都有权力,那么权力的分散最终导致的只会是族权的衰落,毕竟,人类从来都是一种擅长于内斗的动物。

考察皇权的维系,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皇权的合法性,无论是君权神授,还是家天下的思想,说到底,其实都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有关,在生产力不高的古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生产,但生产之外的问题,比如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分配的问题、外部敌人的威胁,这就需要一部分人脱产出来从事管理和军事训练,保障族群能够正常生产。

而这一部分人,即成为了最早的既得利益阶层,也是社会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量,毕竟只有脱产的他们,才能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去搞其他的事情,思考哲学,或者研究社会,又或创造艺术。

这就是皇权诞生时天然所赋予的合法性,从农业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脱产者们,逐步发展成为管理者,又由管理者一跃为特权阶级,为了维系特权,自然就要垄断各类文化知识,以及社会运行,权力运作的最终解释权。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权力运作,不是搞内部民主政治,而却是产生了君主独裁?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民主政治行不通,所以才选择的独裁啊。

每一个当权者,其实都有着不同的利益立场,或因为出身,或因为地域,又或因为其他的因素,反正在一个政权里面,是不可能出现立场完全一致的政治实体的。利益立场不同,自然就会导致争权夺利,由此就会产生严重的内耗,最终导致整个团体的崩坏,由此由来,解决的问题,当然是把权力集中,完全赋予给领导者。

其二、皇权维系实际上靠得不仅皇帝的个人权威,维护他权力运作的还有全天下的家长们。挑战皇权,其实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挑战全天下家长们维持宗族的权力,因为上下尊卑的阶级秩序,在宗族中体现得也十分明显,皇帝的权力被剥夺,同时也代表着宗法制的崩坏,所以这是天下家长们所不能同意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笔者这里讲的剥夺皇权,不是指一个皇帝推翻另外一个皇帝,一个朝代取代另外一个朝代,而是指另外一种制度取代帝制,彻底地消灭掉皇权。

所以在皇帝没有大的失误,能够协调诸多政治势力,利益阶层的情况下,大家都对皇帝的权力运作是认可的,而这样的皇帝,一般都会被称之为“明君”。毕竟每一个拥有政权特权的执政者,他们本身在家族中也等同皇帝一般,推翻一个没有什么大失误的皇帝,本身也就是在挑战他作为家族族长权威的合法性,他又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家族呢?

但当皇帝滥用权力,或者说他与统治阶层的默契不在,肆意地掠夺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那么势必就会导致整个统治阶层的反对,甚至无情地推翻。




金钱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尤瓦尔·赫拉利

皇权建立起暴力机器收税,再把收上来的税分发下去,让金钱流动起来。

所有人看着金钱的面子,想着暴力的可怕,自然会服气皇权了。

手握军权的大臣他的第一任务是喂饱手下的军士们,他有这个经济能力吗?

如果有,自然可以不服气皇权,自己建立一个皇权也可以。

如果没有,那么请去喂饱手下的士兵们吧!免得士兵们反过来吃掉你。

就是这么简单!


两千年前,王莽得位把天下搞的生灵涂炭,饥民遍地,兵不是兵,将不是将。

是刘秀起于田耕,短短十二年收服了天下,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刘秀家是“豪强地主”,他的亲戚朋友也都是“豪强地主”,一大帮子人手中有兵有粮。

不服气吗?来呀,打仗呀,看谁耗得过谁?饿死你。

《后汉书》中说刘秀的哥哥常常笑话刘秀只会耕田:

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一上》

刘秀的哥哥不明白如果没有刘秀经营农业赚钱,他那来的钱“好侠养士”。

所以说最后刘秀哥哥养的“侠和士”都变成了刘秀的“兵和将”支持了刘秀中兴大汉,一点也不奇怪。

大家当然选择相信有钱人刘秀了。

那些手握军权的人,实际上背着成千上万张吃饭的嘴,先得找饭辙吧!




如果我要说所谓的,皇权是靠一种习惯来维持的,你同意吗?

对于一个国家的中下级领导层来说,他们的权力来源于上级的授权。比如,皇帝任命某地俊守,这就是授权。

那么处于权力顶峰的完全是靠什么来维持呢?其实就是习惯。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传统。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教育人民君权神授,其实都是说给老百姓听的。真正的皇权维持在于一种传统和习惯。比如皇帝要将自己的位置传递给太子,嫡长子继承等等,这就是一种习惯。类似于蒙古那种贵族大会选举产生新的领导人,满清那一种幼子继承制,其实也是他们民族的一种习惯。

如果一个国家不发生大的意外,稳定的运行,权力的来源就在于传统和习惯。

只有打破这种习惯,才会产生新的王朝。比如农民起义,外戚专权,产生了新的皇帝。这种习惯和传统就被暂时打破,新的秩序建立起来。




1.维护皇权首要的便是建立政权的正统性,让所有人都知道唯有我这个政权是合法的,是君权神授,是替天行道,谁若不服,都是僭越,谁若造反,举天下攻击之。皇帝忙着神话自己的降生,祭祀天地日月雨雷风神和祖先,建神坛搞封禅,都是出于一个目的,要告诉世人:我是正统。

2.打造维护政权的利器,包括军队,监狱,监察等机构,军队是核心,每个皇帝都深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军权必须把握在自己手中。手下大将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或干脆让文人掌兵,或兵将分离。

3.打造一套已于为己服务的上下层可以流动的官僚体系,强化对官员的选拔、考核、监督制度。“天下英才尽入我㨌中”的科举制度,御史台、都察院、锦衣卫、东西厂都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4.打造一副制钳臣民思想意识的以“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为核心的教化工具。外儒内法是帝王们青睐的统治模式。

5.帝王们要提高自己的统治艺术,玩好平衡术,杀伐决断,脸厚心黑,张弛有度,赏罚严明。

6.帝王们要想国家机器运转顺畅,必须关注民生,轻徭薄赋,切莫因自身问题葬送整个王朝,亲贤臣远小人,将女祸外戚宦官丞相等威胁消灭在萌娃状态,及早解决继承人问题。皇权最终还是要赢得老百姓的支持才能长久。




古代皇权大多维持不超过300年,自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后朝代更迭,300年视乎成了王朝统治的天花板,少有触及。按王朝、统治时间、灭亡原因罗列,一目了然,其中排除未实现大统一的朝代。

秦朝,15年,胡亥苛政,法治僵化,社会矛盾加剧导致农民起义;

西汉,210年,任用外戚,贫富两极化严重,外戚篡权;

东汉,195年,对比西汉的情况更严重了,贵族、地主已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后农民起义;

西晋,51年,顶端腐化,任用只看出身,最后诸侯内乱;

隋朝,37年,劳民伤财,权贵兵变;

唐朝,289年,宦官弄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

元朝,98年,内部争斗,阶级矛盾严重,分四等人,欲杀五姓,彻底削弱汉人,农民起义;

明朝,276年,宦官弄权,皇帝不干事儿,农民起义,满人入关;

清朝,296年,列强侵略,民族革命。

纵观各个朝代我们,可以发现,一代了打天下,国内损耗严重,励精图治,让国家恢复元气,但是一般皇帝命不长,除了康熙统治了60年,大多统治年限不长。所以有的朝代就会有好几代励精图治,但是国家富裕了,又是中央集权制,后代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也绝不居安思危,开始骄奢淫逸起来,最后大多导致了底层人民民不聊生,起义反抗!所以封建王朝的体制导致他们很难听过300年!

大势所趋,兴也于民,败也于民。





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点,''培养适合的价值观''和''信息的互相不对称''。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培养适合的价值观:

统治者通过教育,礼法,法律等等约束百姓行为,制定道德标准,进而将一整套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根植在全社会当中,通过让百姓接受这套价值体系,来接受自己的统治。

而这套价值体系为了提高可接受度,往往会互相嵌套的,把大众认可的,或愿意接受的,和自己私利的部分捆绑在一起。在中国来说,最典型的就是''三纲五常'',将代表孝的父子纲,代表当时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男性私欲的夫妻纲,代表美德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君臣纲相结合,通过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孝,来强调君臣纲(父母官,子民等词就和这个有关)。。。。同样的还有“嫡庶有别,尊卑有序”、“忠君爱国”等等

在这套价值体系下,造反,就会顶着非常大的舆论压力,甚至由于价值捆绑的原因,造反者无论真实行为如何,都会被骂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其次,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

通过保持统治者和手下享有的信息不对称来制约臣子的行为,只要保证自己信息量高于臣子,就能让其投鼠忌器。

比如说,古代统治者对官员,尤其是武将之间的交流限制极大,你私下见面不上报轻则会受罚,重则要丢命。

造反,夺权,不可能一个人冲上去,需要手下,需要党羽和同伙,需要筹备物资等等。但你很难知道周围人谁是真的想一起造反,谁是忠君的或想拿你开刀上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找错人,很容易脑袋就没了。

再比如说,对打仗带兵的将军,把指挥打仗的,调兵的,监督的,运粮草的,其他后勤的,都分开派任;或把将军调来调去,或把军队的一部分进行轮替,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皇权   大臣   军权   外戚   都会   手底下   农民起义   朝代   首领   诸侯   拳头   皇帝   权力   古代   家族   自然   制度   美食   社会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