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这件事,说句幽默一点的话,可能连这“三千死士”,他们在长安城里住的糊里糊涂,都不知道自己原来是死士。

“养”字,大家可以理解,但这个“阴养”却是博大精深了。

也不是明养,天天带着身边显摆,哟呵,三千个保镖,大家敬而远之。也不是暗养,藏在自家地窖里,收到命令了才冲出来干活。

这个阴养就是让三千“死士”生活在洛阳城里,他们各有各的职业,看起来都是平民百姓,但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身份,那就是“死士”。

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而且都聚集在一个城中,不说司马懿的心机多么深重,他这个儿子就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高平陵之变前一晚,司马昭难以入睡,司马师心都放到了洛河底下,靠的就是这三千死士。但是三千人啊,这数量很有可能就是实指,他们怎么都“卧底”素质这么好,也没人多嘴一句,最后集结的时候默契地暴露身份。

真有这么高保密性、高演技的三千人队伍,司马一家何不如早点夺取天下?

其实看待这“三千死士”,真的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因素组成,三千人很多了,在古代已经属于一个精锐的小军团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其次,把这几千号人连接起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靠“利益”,结合组织+利益的角度再看,其实这阴养的三千死士没有这么玄乎,这里面还是司马师的攻心术起到了绝对的作用。

司马师,一个可以称“虎父无犬子”的传奇人物。

魏明帝驾崩后,曹爽与司马懿顾命辅佐曹芳,其实此时的魏政权已经落入了两大家族的博弈状态,曹爽嚣张跋扈,但是却无心篡位,司马懿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两步一切皆有可能,显得很怂,但是野心最大。司马师作为司马懿长子,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阴狠,更是个天生的政治家,早年潇洒君子,一表人才与夏侯玄、何宴齐名。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

其中夏侯玄通玄学,而何宴更是集美貌与才华一身,都是当时的顶尖才子,可见司马师的起步就不低。

不过若是真的以看待“何宴”这种“比女人还漂亮的男人”的目光去看待司马师,那可就是诋毁了司马师,除了外表之外,司马氏有着一颗不逊色于司马懿的野心,最重要的是,他把这种想法隐藏得很好,当司马懿被曹爽打压的时候,司马家一家子都很沉默,仿佛老实人一样被欺负,但实际上,司马师连“三千死士”都埋好了在洛阳城。

后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知道司马昭带人杀了曹髦,使曹魏彻底没有崛起的机会,为晋朝的建立打下铺垫,但实际上,当年司马懿的高平陵之之变,压根就没带司马昭玩,司马懿起事全程都在和司马师沟通: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最无语的是,司马懿还最后关头才告诉司马昭,把司马昭吓得一整宿没睡,熬夜带着黑眼圈政变,也不知道父子俩是多么看不起司马昭。

司马师的杀手锏是“三千死士”。

高平陵政变那一天,曹芳带着曹爽出去盗墓,司马家一家子立马封锁了洛阳城,还把重要的军权,官职全部换人,这就是高平陵政变,但实际上,高平陵政变更像是一场和平演变,但演变不是为了篡位,只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司马师在政变的时候出的这招让大家冷汗直冒,无缘无故洛阳城多了三千死士,这换谁谁都会怕,也不知道司马师有没有和司马懿说过这三千死士,要是没说过的话,司马懿估计都吓得一跳。安排卧底不可怕,但是你安排三千个就很过分了,这就有一种,除了将军以外,其余士兵军官都是卧底的荒唐感。

可其实细细想来,司马师的这“三千死士”,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史料记载是,三千死士,散于人间,而他们是忽然蹦出来的,在此之前,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原来是死士。

前文说到,其实这三千死士的集结,本质是一场组织+利益的表象。

首先我们知道,高平陵政变中,几乎没有流血事件,曹爽最后是自己乖乖被抓,把别人的哭劝当放屁,自己自投司马家落网。而这三千死士,其实他们负责的工作也很简单,负责镇场子,类似于当雇佣的保镖。

因为本来危险就小,司马师在安排这三千人的时候,可能真正核心的死士也不过才100个,甚至五十个,而这核心的少数人,才是组织起这三千人的关键,其实,这就是组织。

司马师给这三千人安排到洛阳城,或者又是在洛阳城本地让手下的人召“死士”,当时宣传的时候可能不是招聘死士,就是类似于便衣保安一样的东西,你说让这三千死士全都光鲜亮丽地开店当老板,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让他们开店当老板,说不定他们就会喜欢开店做老板的感觉了,谁还当死士,脑子没病的都会背叛司马家。

所以这“三千死士”,很有可能都是一些河道码头,搬运工,酒肆伙计之类的底层人物,这类人有一种特点,只要给钱就干活,不威胁生命安全,受点伤也可以。

这其实就和去叙利亚打暑假工是一个逻辑,工资高,补贴高,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不会死。

然后司马师手下核心的一些真正的死士,就去去有效地联系这批人,可能这批人到了政变那一天,都不知道自己居然是在参加政变,可前面也说了,这场政变压根就没流血,心理战更强于肉搏,这群“死士”听到召唤,换上装备,可能戴上面巾就出发了,感觉就好像黑社会集结一样。

只要没有发生搏斗时间,谁拿把砍刀对峙都是看起来最狠的,是龙是虫真的只有砍起来的时候才知道。

说起来没动手,但是这“三千人”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震慑。

司马师给人一种极为深不可测的感觉,第一张底牌就是这“三千个”临时工,而实际上,司马师到底还有多少后手我们也是不知道的,因为曹爽很快就投降了,说不定司马师还安排了第二计划,第三计划,因为司马师就是一个比他父亲还要可怕,心思更为深沉的人。

但回到三千死士的问题上,可真的别太神化这三千死士,如果政变当天发生了大面积临时工死亡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三千死士”反而会变成司马家的祸端,可能就有死士大喊:

“不是说好了不死人吗,这可不行啊,要加钱”

可问题是司马家早就计划好了,几乎就不可能发生战争,这也是司马懿一开始就占领曹爽的军营的重要原因。

三千死士,就是“组织+利益”结合的心机产物,给别人看到的,却是一个可怕至极的司马家的能量,但实际上,三千个悍不畏死,忠诚的死士,这布置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军队尚有不战而逃,把家国摆在他面前都能选择放弃,更遑论三千死士,说实在的,司马家在东汉末年、三国的历史上,有可能收获这么多死士种子,只忠诚于司马家吗?

显然是不现实的。

司马师是厉害,但是不会真的强到三千死士控制了洛阳,而朝廷无人知。如果真的是这样,司马懿就早可以登基了,毕竟这条件比当年老东家曹操劫持了汉献帝更好得多。但后来司马懿死后,司马师自己都为了晋朝的根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历史总有让人学习的魅力,司马师这一招“人海战攻心术”,的确是历史上计谋的重要的一章。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这个事儿发生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看起来很玄幻,其实在当时来说并不难。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3000死士,并没有对政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真正的胜负手还是司马氏通过权谋和政治手段,迅速掌握了中军。

说回养死士的问题,司马懿本人在曹真死后,成为曹魏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无论是北伐公孙,还是西灭孟达, 还是西拒诸葛, 他都作为一个重要的救火队员,在战场上驰骋,也就是威望非常之高。

而他的儿子司马师,也曾被他安排在中军之中,担任护军,两年左右被免。

曹魏的军事制度,分为三层,核心层为中军,外层为外军,最边缘为州郡兵。

中军和外军都是世袭兵户,战斗力、装备均为最强,为了控制这些士兵,他们的家口,都在曹魏的都城集中居住,之前在邺城,之后在洛阳。

曹丕在位迁都洛阳,为了增强首都防御力量,迁徙冀州士家(兵户)十万家到洛阳,可想而知,这十万家军人家庭,全部都在洛阳周边,乃至城内居住。

而外军,则又分几大集团,一处为许昌,一处为淮南,一处为长安。

其中许昌兵力最重,后在邓艾的建议下,迁移五万户到淮南淮北,也就是东移了。

这些邓艾的屯田旧部会有多少人被拉入司马氏的集团里?

而邓艾也好,石苞也好,都是司马懿这个朝廷高官在寒微中推荐选拔出来的人物,邓艾是屯田小吏,石苞是长安卖铁之徒,可见出身之低。

这俩人是成名角色,那么,以推荐引用人才著称的司马懿,又有多少没有成名的门生呢?

另外,司马师本人属于非常厉害的社交核心,也在他的二代圈子里,大量结交勋贵子弟,同时也重视有才华的人。

也就是说,司马懿父子两代, 即使不用什么旧部的部曲,只把他们家门私恩交结的人凑一凑,也就不止3000人了。

至于这些人的藏匿,呵呵,洛阳的十万士家居住,有多少是司马氏门下?

可不“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




很简单,因为朝廷大臣普遍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所以司马师的作为他们会帮忙遮掩,有朝廷大臣站台,“阴养死士三千”而不被发现就很正常了。


曹睿死后,司马懿、曹爽同为顾命大臣。司马懿是朝臣的代表,曹爽是宗室曹家人的代表。曹爽重用曹氏亲友,把持朝政,曹爽一党中,何晏是曹操的养子,丁谧是曹操同乡兼好友丁斐之子,毕轨是曹睿的亲家,夏侯玄是夏侯氏之子相当于曹家人,曹爽一党的性质是曹氏宗室把持政权,这引起朝廷大臣的普遍不满。



而曹爽对朝廷大臣也心黑手很,曹操时代的谋士蒋济身为护军将军,掌握禁军军权;高柔身为廷尉,掌握司法大权,都被调为三公,虽然地位尊贵,但是职务清闲。掌管选举的卢毓被罢官,曹睿留下来辅佐曹爽的孙礼因为跟曹爽意见不合,先被外放后被罢官。可以说曹爽一党横行无忌,引起了朝廷大臣的普遍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司马懿还有一定实力,是扳倒曹爽的希望。司马懿是托孤大臣,有“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务,儿子司马师是中护军,掌握了部分禁军,加上司马师散养的三千死士,司马懿是朝廷大臣翻盘的唯一机会。


所以朝廷大臣普遍支持司马懿搞政变,不让曹爽继续把持政权。“高平陵之变”是诸多朝臣一起发动的,只是推司马懿为首而已,因为有这么多朝臣支持司马家,所以对于司马师散养死士一事,他们必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司马师自己行事也比较缜密,这死士才养得悄无声息,最后在政变中发挥了作用。



高平陵之变,司马家只是朝廷大臣里带头的,只不过完事以后利用这个机会独揽大权,开始了化家为国的历程,让大家误以为高平陵之变是他们谋朝篡位的活动了。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所依赖的力量有两支:一支是反对曹爽专权的朝廷元老,另一支就是长子司马师秘密培养的三千死士。史书上记载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在全国戒备最森严的地方——魏国的首都洛阳,为什么司马师养了三千死师还能做到“众莫知所出也”。

我们从这句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来看,司马师并不是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一支私人武装每天训练,这样做肯定是找死,曹爽正愁没把柄彻底扳倒司马家。司马师是“阴养”,怎么个“阴养”法呢,“散在人间”。

司马懿作为抗击蜀国大军的元帅,掌握权几十年自然会有很多追随者。而且这些追随者很多都是高级将领,后面司马懿虽然被剥夺了军权,但是追随他的这些高级将领仍然掌握军权。而这些追随司马懿的高级将领也会有一些追随者,就跟现在的三级分销一样,通过自己的追随者控制三千死士完全不成问题。宋朝后期的武将调动频繁就是为了防止司马懿这种情况出现。

宋朝有过“杯酒释兵权”,予功臣元老以田宅土地,黄金万两让他们交出兵权。司马懿也属于这种情况虽然没了兵权,但是国家每个月都会给他花不完的钱财。司马懿就让司马师用这些钱财犒劳自己的追随者,也就是阴养的三千死士,让他们生活无忧。当然司马师不会告诉他们我养着你们是为了以后谋反,就连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昭也是政变前一天才知道父亲和哥哥明天要谋反的,为此吓得一夜都没睡。三千死士也是一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司马家保他们大富大贵,生活无忧,关键时刻他们就得力挺司马家。

能力超凡,雄才大略的人往往都会有大批追随者,图的就是某日能升官发财,甚至封王拜相。当然失败了也跟着一起毁灭!




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阴”,一个是“养”。司马师要做到这两点,都离不开父亲司马懿的支持。

先说说“养”。

司马师的死士,相当于黑社会老大手下的小弟和打手,需要的时候可以为老大撑场面,干脏活,极端的时刻,敢于为老大去死。

做为交换,老大要在经济上给他们一份足够体面的收入,最起码可以养家糊口。同时又要给他们提供强大的庇护,并对他们的未来有所许诺。

那么,司马师在经济上有没有能力豢养三千死士呢?他是散骑常侍,后来做了中护军,相信收入并不太高,他自己没有足够的财力。

而司马懿在朝廷享受的各项特殊待遇当中,有这样一项:“嫁娶丧葬取给于官。”什么意思呢?就是司马懿家里一切大事的花费,都由国家来承担。所以,司马师完全可以放手去花钱养死士,再由父亲承担这些费用,而最终还是转嫁给国家。

再说说“阴”。

司马懿深谋远虑,城府极深。他早就要对曹爽动手,而且只与大儿子司马师商量过此事,连二儿子司马昭都瞒着。

所以不难想见,司马师在外面秘密培养自己势力的时候,一定也极为小心。他应该是通过自己的亲信,层层发展死士。这些亲信和死士当然不知道司马师的计划,司马师只要求他们能够效忠他,关键时刻能够为他拼命。

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幼主,共执朝政,他们代表了当时最强大的两股政治势力。所以,司马师发展自己的私人武装,只要能瞒住曹爽一方就可以,其他的人就算知道一些底细,也绝对不敢说出来,去冒犯强大的司马家族。

所以,偌大的洛阳城虽然戒备森严,司马师还是能够秘密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




司马师是个厉害角色。

三马同槽,司马师是最凶那匹,杀妻、养死士、废帝,一系列狠操作,其父司马懿也当自愧弗如。

《晋书·景帝纪》曰: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是历史书上的记载,翻译起来就是说“景帝司马师曾暗自豢养了3000个死士,分散潜伏在民间,有一天突然全都聚集起来,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来的。

死士,一听这名字就不是好惹的,一群亡命徒,随时准备着拼命搞事的角色。

古代的死士,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敢死队或恐怖分子。他们不讲道理,只听从主子的命令。为了富贵,或为了报恩,甘愿为权贵阶级卖命。

死士们执行的任务一般都很隐蔽,例如暗杀和突击,他们为了完成任务随时愿意牺牲生命。通常,在执行任务之前会服毒,例如在牙缝藏毒,一旦任务失败被俘,就吞毒自杀。

“义”是古代的契约精神,也是死士的职业准则,一切为了主子,可以不仁,但不可以不义,必要时会舍生取义。

死士不畏皇权,所以,在古代“阴养死士”可是大罪。

但是,在乱世里,许多王公贵族都会养一批死士,以为看家护院,保家族平安。

像三国时代的袁绍、姜维等都养过死士。

例如,《傅子》曰:(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

司马师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竟在皇帝老子的眼皮底下偷着养了3000枚死士。

3000人啊,一个加强旅。即使养3000只鸡都不容易,一年得发多少工资啊!如此强大的私人武装力量,竟然连他老子司马懿都不知道,司马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电视剧《虎啸龙吟》里说,这3000死士是司马懿让“剑侠汲布”在民间暗自培养的。

我们知道,汲布是按照一诺千金的季布人物原型虚构的,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很可能也是通过别人之手在民间暗自豢养训练的。

司马师年轻时是个愤青,有才华、有眼光、有豪气、有酒钱,而且直到三十多岁才做官,所以说他在做官前的那么多年是有机会结识几个“汲布”那样的江湖人士的。

三千死士这么庞大的影子部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组建的。开始可能只是养着几十上百人,在三国那样一个动荡年代,有钱有势的主子们暗中培养一些敢打敢杀的人,是很常见的事,主要是出于自保。魏齐王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顾命大臣,司马懿是朝臣代表,曹爽是曹氏宗室代表,他俩互相制肘,是权力的最大竞争者。

然而,曹爽飞扬跋扈,重用曹氏宗亲,打压朝臣,大权独揽,司马家族眼看被排挤出核心权力之外。

从古至今,正治斗争中,就没有亚军,输的一方将万劫不复。

司马师深谙此道,为了保命并寻求翻盘的机会,他将筹码压在了“影子部队”的身上。可以判定,大权旁落的这段时间,司马师迅速将死士军团扩充到了3000人左右。

培养这批死士,司马师不用投入精力,给钱就够了。

“曹爽可以剥夺我禁军统制的权利,却端不了我3000死士的力量。”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马懿趁着曹爽陪同魏帝曹芳等大批曹氏宗族去九十里开外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祭祀之机,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司马师的3000死士军团终于在这天登上历史舞台。

接到司马师的起事密令后,发现城东打铁的张三来了,城西杀猪的李四也来了,就连村里沿街乞讨的王二麻子都来了……

汗,大家隐蔽得也真够深的!




普及一下司马师即晋景帝,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中国三国时期魏大臣。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长子。西晋奠基人之一。司马师沉着坚强,且有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魏景初年间,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曾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魏嘉平四年(252),迁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大败吴将诸葛恪。

正元元年(254),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太后废掉魏帝曹芳,从太后命以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晋朝建立后,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聪明能干的人,往往都有大量门客死士为其效力,图的就是某日能升官发财,甚至封王拜相,失败了也跟着一起毁灭,这是豪赌!




司马师是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大儿子,他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城中,私自养了数千名死士,以至于在他们父子和曹爽等权臣摊牌的时候,可以突然发难,一举控制住曹魏的军权,令曹爽不得不俯首称臣。司马师养了这么多死士,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无外乎这几个方面。一是朝廷大臣的站队问题。曹丕去世之后,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都是托孤重臣,但曹爽所代表的是曹氏宗族的势力,而司马懿代表的是朝中大臣的势力。曹爽为人骄横,大权独揽,那些朝中大臣人人自危,不由自主都靠拢在司马懿手下,客观的便利环境为司马师阴养死士提供了方便。 二是那些中下阶层的臣子,虽然对司马师的行为也有所耳闻,但官职微小,曹爽和司马懿谁也不敢得罪,偶尔有知道一些小道消息的,也干脆睁只眼、闭只眼算了,不闻不问是他们当时主要的心态。 三是司马师为人性格沉稳,用现代的词语就是不招摇,能够沉住气,他懂得低调内敛,做事保密,因此整个行动保密性工作做得很好,只有少数亲信知道情况,那些死士们也不知道自己被别人养起来干什么,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就好了。当时从事这一计划时,只有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人知道,即使是司马昭也被蒙在鼓里,所以那些外人知晓真实内情的就更不多了。 四是经费来源问题。三千人的吃饭花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司马师没有这个经济能力,而司马懿有,他位列三公,一切开销有公款报销,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在其中做一点手脚是没有问题的。 经费有了,保密工作又滴水不漏,从而使得司马师的阴养死士工作很成功,在曹氏宗族的眼皮底下,竟然毫无觉察。




血腥,权斗,阴谋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而三国的大乱斗模式更是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哪个不想在群星璀璨的年代留下自己的印记。

公元249年司马懿为首的政治集团通过“高平陵事变”,消灭了以曹爽为首的宗室集团。

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便是那“阴养死士三千”,而能在曹爽和曹芳眼皮子底下豢养这三千死士,是有深层原因的。

“豢养三千死士”是司马懿首肯,司马师一手操办的。

三千人,在洛阳城并不是一个小武装,而且拥有私人武装还是“谋逆”的重罪。而司马师有什么本事能隐藏这些人呢?


其一,“当初,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今日,一朝而集,众人莫知所出。”司马懿这样评价司马师培养的三千死士。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常用的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法“麻雀战”,是经典游击战的一种。平时三三两两的分散开,到关键战时集合起来直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这样的战法,优点是有利于隐蔽,不容易被敌人察觉。

这三千死士三三两隐藏在洛阳城中,平时小商小贩,关键时刻集合起来给敌人痛击。


其二,有个疑问,三千人并不是小数,骤然洛阳城中增加那么多的人口,怎么能避免有心人的察觉?

只有一种可能,这三千人本身就是洛阳城中的人口。司马懿早年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对其忠心耿耿的人不在少数,在职的、闲赋在家,可以说司马师拥有其父亲司马懿成熟的关系网。在洛阳城中每家权贵都有护卫,家丁,想要凑齐这三千人并不是难事。


其三,这是一场两个集团的斗争,并不是司马懿在单打独斗,以曹爽为代表的的宗室集团独揽大权,早就遭到各方面势力的不满。在三国这个大时代,废立皇帝都成了家常便饭,不满意就可以政变可以造反,以武力逼迫政权倒向对本集团有利的一面。

以上就是西瓜的分析,有疑问或者异议的评论区讨论,我们一起来解密。


感谢阅读 喜欢西瓜的点赞加关注呦





司马师偷偷养士的事情,记载在《晋书》中:“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说的是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头天晚上把这件事给两个儿子说了。两个儿子是截然不同的反应,一整晚都没有睡觉。而司马师不但像平常那样呼呼大睡,而且第二天早上就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并且突然就冒出了三千人来。大家问他,才知道他原来早就在“阴养死士”。

(影视中的“三千死士”)

因此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司马师偷偷地养这么多死士,他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不会被人发现吗?

实际上,当我们在读这段史料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段史料太具有文学描写的成分了。这就是一段人物对比描写的写法,拿司马昭与司马师进行对比。司马昭是一个稍微有点胆小怕事的人,竟然吓得整晚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睡得很好。司马昭睡不着,可是一整晚,他却又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在床上滚来滚去而已。根本没有为政变做过什么积极的建设性的事情。司马师呢?很早就知道他爹会发动政变,因此早早就做好了“阴养死士”的准备。头天晚上还睡得很好,一点儿都没有心理负担。第二天布置准备,安排得井井有条。

由于这一段话太像把司马师与司马昭进行对比的文学描写,因此便让人感到,这一段似乎太具有文学描写性。而因为太具有文学描写性,因此其真实性,便非常值得怀疑了。

鲁迅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谓“史家之绝唱”,就是说《史记》的史学价值很高。所谓“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史记》实在是太像一部文学作品,太像一部像《离骚》那样的,需要依靠想象来完成的文学作品。《晋书》当然不是史记,不过,却也有着像《史记》一样的文学描写特征。

(司马师剧照)

那么,是不是说,因为这一段描写文学性很强,因此是史学家虚构的,很不真实呢?

这一点也不一定。实际上,如果从司马师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完全是做得到这一点的。司马懿去世,他接过司马懿手中的权力,稳定了政局。后来,当朝廷中又有人不满时,他发动了一次政变,不但杀掉了政敌,而且还换了皇帝。尤其是在临终前,冷静地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司马师实际上是一个心思缜密,能力突出的人。若不是后来在战场上被人射中眼睛,意外身亡。那么,最终夺取曹魏江山的人,可能就是司马师,拖不到司马炎的时候了。

而他的弟弟司马昭就没有他强悍,在夺权问题上也没有他干净利落。有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既说明司马昭有野心,但是同时也说明司马昭做事不利落,优柔寡断,搞得天下人都知道他要夺权了,最终他却还是没有夺权。

司马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还说明司马家族想要夺取曹魏的政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至少史书上写这么一句,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司马懿剧照)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司马懿最终夺权,是被逼迫的结果。司马懿是一个能力卓著的人,但是从曹操开始,他就被猜忌。曹操当年就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会“久居人下”,因此还曾提醒曹丕注意。曹丕当然一直重用司马懿,但是他托孤的时候,却把司马懿排在最后。后来曹叡又在托孤的时候,也把司马懿排在最后。这些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打压。曹爽上台以后,就联络各方,极力打压司马懿,把他从太尉变成太傅,夺了他的兵权。可见对司马懿的打压,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我们当然不否认曹氏家族一直在打压司马懿。但司马师“阴养死士”这件事,也说明司马家族早就做好了造反夺权的准备了。

至于司马师的这些“死士”养在哪里,这些人是由什么构成的,其实也不难猜测。由于司马家族长期统领军队,多次在外面打仗。因此,这些士兵,很大一种可能是来自于司马家族的嫡系军队里。为了方便造反,让他们装成老百姓,散落民间,然后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因为他们是经过司马师精挑细选的人,因此他们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最终没有一个人暴露。这也说明司马师做事,确实是相当慎密的。

不过,由于曹爽这个人太怂,再加上司马懿父子做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又获得了太后在政治上以及太尉在军事上的支持。因此,实际上这些死士,在政变中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参考资料:《晋书》《三国志》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司马   洛阳   晋书   史记   军权   都会   宗室   戒备森严   朝臣   追随者   朝廷   大臣   一朝   首都   人间   家族   代表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