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琮荆州还有很多兵马粮草,为什么不联合刘备刘琦抵抗曹操而直接投降?

这个问题要从刘琮的父亲刘表说起,史书上说刘表恩威并济,招诱有方,使得荆襄九郡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这段描述足见荆州之富庶,刘表之强悍。但是晚年的刘表犯了一个帝王都容易犯的错误,专宠后妻蔡氏,直接导致外戚专权,枪口对内不对外,葬送了荆州也葬送了其妻儿的性命。

刘表生前,以蔡瑁张允为首的蔡氏外戚,就屡屡挑拨离间刘表与刘备的关系,意图加害刘备,因为在在蔡氏看来,刘备是刘表长子刘琦的支持者。在古代“废长立幼”向来都是帝王大忌,要达到废掉刘琦,扶幼子刘琮上位的目的,就必须铲除刘备这个眼中钉,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刘备“飞马越檀溪”才捡回一条命。

刘表死后,公子刘琦和刘备都被蔡氏集团边缘化,但是他们依然不放心这对叔侄,时刻提防着他们来抢班夺权。当曹操大军压境,来取荆州的时候,蔡瑁张允力主投降曹操,当然,投降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归顺曹操后刘琮仍为荆州之主,曹操不战而屈人之兵,轻而易举的得到荆州自然答应了。然而,他们高估了曹操的信誉度,曹操得到荆州之后就加害了黯弱无能的刘琮和蔡氏,蔡瑁张允的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曹操急需水军方面的人才,就留用了蔡瑁张允,但是也没有对他们完全信任,这就导致了赤壁之战时,就凭蒋干盗来的一封书信就杀害了蔡瑁张允。

理论上看,荆州兵精粮足,蔡氏集团如果联合刘表刘备完全可以抵御曹操,至少守住荆州无忧,但是刘琮还是个孩子,蔡氏妇人之见,蔡瑁张允匹夫之能完全没有这个觉悟,胸襟和度量以及见识都决定了他们只想除掉刘琦刘备解除这对叔侄对刘琮“荆州之主”的威胁。至于未作抵抗直接投降曹操,是他们过于天真根本就不懂政治的残酷性。




在三国时期,刘琮是最独特的君主。在所有的割据势力中,唯有他不战而降。在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刘琮继承了刘表的基业。当时的荆州没有经过战乱,兵多粮足。可是刘琮却不战而降,把大好江山恭送给了曹操。那么,为何刘琮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 不战而降的刘琮。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率军南征。他采纳荀彧的建议,“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率军直趋宛叶。在当时,恰逢刘表病死,他的幼子刘琮继位,荆州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如果单单从军事形势来看,刘琮的处境还不算太坏。因为曹操发动的这场攻势,是以奇袭为主,有着试探的意味。曹操为了对南方发动攻势,在讨平袁氏兄弟在北方的势力后,于玄武湖训练水军。可是水军还没有训练成功,就迫不及待地对荆州发动袭击,是因为荆州的形势让曹操坐立不安。

荆州作为三国时期的中心地带,在刘表的治理下,多年没有遭受过战争的摧残。周边的百姓为了避乱,大批迁入了荆州。这使得荆州变得异常的繁荣,也使得它成为各方势力眼中的肥肉。刘备在荆州的内部,孙权在荆州的外侧,都对荆州虎视眈眈。

刘备在逃到荆州后,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在得到诸葛亮之后,健全了自己争夺天下的班底。在很短的时间里,刘备的实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曹操产生了威胁。而孙权的行动更是直接,他动员东吴的军队主力,持续不断地对江夏的黄祖发动攻击。在击杀黄祖后,一度有席卷荆州之势。曹操为了阻止孙权的发展,派兵进入淮南,才迫使孙权撤军。

正是由于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发展,让曹操产生了深深的紧迫感。于是在他的水军还没有训练完成的情况下,曹操就发动了对荆州的攻势。由于没有得力的水军,在水网密布的南方,严重制约了曹军的军事行动,给曹军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在当时的荆州北部,刘备率领部下还在抵抗曹操。刘备的手下拥有水步军万余人,如果得到刘琮的支援,利用曹军缺乏水军的不利因素,是能够阻止曹军的进展的。最起码,刘琮可以以襄阳为主要据点,凭借汉水挡住曹军的攻势。

在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中,就是依托汉水的掩护,不但给了曹军沉重的打击,在关羽撤退的时候,曹军都不能突破关羽水军防守的汉水防线,让关羽安然撤退。如果刘琮能够和刘备精诚合作,复制关羽的战绩也不是不可能的。曹操的这一次对荆州的攻势,采取的是奇袭为主的战术,如果双方进入旷日持久的相持,对曹军是极为不利的。曹操到最后很可能会无功而返。

二、 刘琮投降的原因。

但是,刘琮在拥有众多有利因素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投降。如果从历史记载上看,这并非是刘琮的本意。他在和臣下商讨的时候,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也就是采取刘表过去的策略,保守荆州的地盘,来保证自己的独立性。但是,为什么刘表的策略,到了刘琮那里就执行不下去了,只能拱手而降呢?

首先,是刘琮的才能低下。当年刘表来执掌荆州的时候,是单枪匹马来到荆州的。他凭借个人的能力,将荆州掌控在自己手中。可就是这样的刘表,在诸葛亮的眼中,也是一个庸碌之徒。诸葛亮认为荆州是用武之国,但是刘表却不能守住。

相比刘表,刘琮的能力就更是等而下之了。曹操在日后和孙权相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句著名的话,那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之子,豚犬耳。”曹操在这里对刘琮兄弟的评价是,他们都是些像猪狗一样的人物。由此,也可以看出刘琮的真实能力。

以刘表的能力,仅仅能够保证荆州的安定,可他却日夜生活在外敌窥伺之中。北方的曹操虎视眈眈,西方的东吴日夜攻伐。刘表使尽浑身解数,才勉强维持住自己在荆州的统治。在刘表去世后,刘琮的能力低下,连维持刘表时期荆州的旧况都不可得,更不要说面对曹操亲自率领的大军了。

其次,荆州的世家大族抛弃了刘琮。刘表能够单枪匹马占据荆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得到了荆州的世家大族的支持。这中间尤其是蒯家和蔡家居功至伟。因此,荆州的形势稳定之后,这些世家大族在荆州的统治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刘表通过和蔡氏联姻,重用蒯氏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随着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他手下的世家大族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尤其是蒯越、韩嵩、刘先这些重臣,都建议刘表向曹操示好,投靠曹操。

甚至像韩嵩这样的人,再去许都试探曹操的虚实。在得到曹操假借朝廷的封赏后,就公然以朝廷之臣自居,按照曹操的旨意行事。他盛赞朝廷和曹操的恩德,劝说刘表送自居的儿子去许都当人质。当刘表暴跳如雷要杀韩嵩时,却被他的夫人蔡氏所救。

我们从这些事迹就能够看出,在刘表的手下,这些世家大族早就与曹操勾结。他们对跟随刘表的前途已经失望,把希望寄托在了曹操的身上。刘表虽然采取强硬的手段予以镇压,可是这些人的势力强大,刘表也只能取得表面的稳定。

刘表在立继承人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方面的情况。他废长立幼,立蔡氏所生的刘琮为继承人,就是希望在自己去世后,刘琮能够在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下,保住荆州。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后,这些世家大族根本不理睬与刘琮的亲戚关系,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抛弃了刘琮。对局势失去控制,无依无靠的刘琮,成为了这些世家大族手中的玩物,乖乖地听从他们的摆布,走上了投降的道路。

最后,是刘琮面对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内忧外患没有出路。刘琮即便是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他的处境也并不乐观。这是因为刘琮实际上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忧不但有着世家大族的争权夺利,还有着刘备的虎视眈眈。外患则是要面对曹操和东吴的两面夹击,军事形势举步维艰。

刘备在来到荆州后,虽然他寄人篱下,但是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他确立了《隆中对》的战略方案,并付诸实施。在这个战略方案中,跨有荆益是第一步。刘备在新野发展势力,就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来夺取荆州。

对于刘琦、刘琮兄弟的继承人斗争中,刘备、诸葛亮都是站在刘琦的一方的。他们劝说刘琦出镇江夏,就是让他躲避政敌的陷害,并借机掌握一定的实力。这样,刘备就在荆州有了刘琦这个盟友,为下一步实施他的吞并荆州的计划做准备。

刘琮心里对此也十分清楚。如果他借重刘备的力量来抵抗曹操,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局面。如同他手下傅巽所说的,刘备不是曹操的对手,想让刘备抵抗曹操是靠不住的。而且如果刘备抵抗住了曹操,他也不会屈居刘琮之下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刘备在局势稳定后,借助武力拥立刘琦上位,那么刘琮和支持他的这些人将遭受灭顶之灾。

正是大部分人都看出了刘备对荆州的野心,可是也都没有可以制约刘备的能力,对将来的局势感到束手无策。这些世家大族本身与刘备有矛盾,他们认为,与其让荆州落入刘备手中,还不如名正言顺地归顺朝廷,这样对自己的结果还要好得多。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他们才劝刘琮投降。

正是由于内部不稳,使得刘琮失去了抵御外侮的能力。面对曹操和孙权的攻击,刘琮难有抵抗能力。因此在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后,刘琮选择了对曹操投降。这样做,既保证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也让自己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归宿。在刘琮投降后,为了拉拢荆州人士,曹操对荆州的投降人员大肆封赏,刘琮得到了青州刺史、列侯的封赏,他的手下也有十五人封侯,得到了比较好的安置。

结语:

曹操南征荆州的时候,正逢刘表去世,刘琮继承了荆州。面对曹操的攻势,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这是因为刘琮的能力低下,没有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他所依靠的荆州世家大族为了自己的权势,又抛弃了刘琮,不再支持他。在内有刘备、刘琦虎视眈眈,外有曹操、孙权的攻击,刘琮选择投降是他最佳的出路。

不过刘琮不战而降,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曹操轻易得到荆州,打破了刘备的计划,变得志得意满。他不顾自己的水军没有训练完成,就发动了赤壁之战。最终,曹操在孙刘联军的抵抗下遭受惨败。荆州被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分占,进入了更加错综复杂的争夺之中。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794条回答。

其实很简单,刘琮只是一个傀儡而已,操纵他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和曹操作对。

第一,刘琮只是傀儡。

很多人对汉代的情况不太了解。

其实,秦汉距离春秋战国并不久远,地方上还是比较原始的。

掌握地方实权的,主要是门阀家族。

这些家族很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贵族和大地主家庭。

战国时期,农民多依附这些贵族和大地主为生,还要为他们出工和交租,换取一定的保护和可耕种土地。

这些门阀家族实际上控制了地方大量农民以后,又扶持自己的代言人进入本地、本省甚至中央为官,以夺取政治力量。


久而久之,全国形成很多门阀家族,控制一方,成为地方实际的掌权人。

荆州也是一样。

表面上刘琮的父亲刘表是荆州牧、荆州刺史,实际上荆州是蔡家、张家、蒯家、庞家等家族控制。

刘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一个大管家而已,其实并没有实权。

然而,这几大门阀家族发现刘表行政能力出色,对他表示支持,但刘表也要娶蔡家的女孩为妻,等于和几大家族联姻。

这些家族支持刘表,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被东吴等集团吞并。


刘表和几大家族其实是敌对关系,刘表后来扶持黄忠、魏延等嫡系武将,就是为了夺取一些实际的兵权,因为兵权都在张家、蔡家控制。而黄忠因此受到百般排挤,年龄很大了尚且没有什么战绩,不让他带兵出战。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怎么回事了吧。

对于荆州门阀家族来看,只要曹操许诺保持他们的地位,支持刘表同支持曹操没有什么区别。而曹操已经说了,只要荆州愿意投降,门阀家族利益不受影响。

这种情况下,门阀家族当然选择不抵抗,少年刘琮只是傀儡而已,不得不服从门阀的决定。



第二,荆州门阀家族也不能抵抗。

当时荆州的兵力也不少,有8万之众,其中一半是水军。

但是,荆州军队战斗力不强,和东吴杀了这么多年,输多赢少,丢了不少地盘,也没什么名将。

相反,当时曹操平定北方,大军20万南下,其中精锐的青州兵就有六七万人。

以荆州军队的实力,肯定是挡不住的,没有打赢的实力。

说起来,东吴实力较弱,总兵力大概也就是10万左右,除了镇压南方山越族等,大约可以拿出来6万左右对付荆州。

而荆州连东吴6万人都对付不了,何谈对付曹操20万大军?

荆州如果武力和曹操硬打,输的可能性极大,到时候门阀也要全部完蛋,鸡飞蛋打。



第三,荆州内部问题太多,也无法和曹操对抗。

荆州东面就是东吴,跃跃欲试,时刻准备吃掉荆州。

孙权老爸孙坚,是被荆州军队打死的,这是大仇,一定要报。

而内部,刘备野心勃勃,拉拢了荆州一部分实力派支持,不好对付。

刘备一向和门阀家族为敌,一旦掌权一定会恶整他们。

更要命的是,刘琮上面还有个哥哥刘琦,也有上万兵力,盘踞江夏。


理论上来说,刘琦是长子,应该他来继位,这也是重大的祸患。

以刘备和刘琦的为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夺权,成为荆州之珠。

而蔡瑁张允这些人能力虽强,掌握军队,但相比刘备一伙还是差得远,未必斗得过他们。

说来说去,荆州内部就算没有曹操进攻,也会闹得一塌糊涂,未必能够自保。



所以,荆州归顺投降曹操并不是没骨气,而是门阀家族的利益最大化而已。

站在门阀角度考虑,这是最好的选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伐荆州 。荆州之主刘表听说曹操正大举南下, 惊恐异常, 一着急便病重而亡。刘表死后,幼子刘琮继位成为荆州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刘琮年纪不大,无谋无勇,面对曹操大兵压境的严峻局面,他竟不作任何抵抗,轻易献荆州降曹。刘琮在实力保存完整的情况下不战而降,千百年来饱受世人的诟病,几乎成了软弱、低能、败家和绥靖投降主义的代名词。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举南伐时,刘表虽然病亡,继位的刘琮在荆州兵精粮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积极部署防御,阻抗曹军。可他为何在实力雄厚、完全可以放手一搏的情况下,不联合寄居荆州的刘备以及驻军江夏的兄长刘琦奋起抵抗入侵的曹操而是轻易献郡乞降呢?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曹操曾经点评刘琮道:“......刘景升儿子若豚犬尔” 。刘表字景升,刘琮是他儿子。曹操的意思是刘表的儿子和猪狗一样。曹操本来是点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可却用对比修辞法把刘琮也给拉进来了。从此以后,刘琮就成了昏庸无能、高举白旗、“崽卖爷田不心痛” 的败儿典型。

刘琮落得千夫所指的原因是有实力却不战而降,使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易得到沃野千里、“士民殷富”的荆襄九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东孙权面对曹操武力讹诈与政治诱降时,不为所动,奋起抵抗,结果以少胜多,大破曹军。

很多人都有和曹操一样的想法:刘表也算一代枭雄,却为何生了刘琮这样一个不争气的玩意呢?


以当时曹操和刘琮的实力对比看,刘琮虽然稍逊一筹,但在刘表苦心经营下,也留给他数十万军队和堆积如山的粮草,其中荆州水军更是强大无比,完全可以利用荆州水网密布的独特地理环境及以逸待劳的优势,与不谙水战且远道而来的曹军周旋、接战,最终击败甚至驱逐曹操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但为什么拥兵数十万的刘琮,不像孙权那样率军抗曹,而是直接选择了一个令人不齿的下下策,主动献上地盘、交出军队跪地降曹了呢?

探究刘琮投降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从他的性格特征和他与曹操之间实力对比两方面来进行,还必须把刘备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进来。刘琮之所以不战而降,其实是他与曹操、刘备三方博弈的必然结果。

细究史料,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刘备才是导致刘琮降曹的最关键人物 ,正是他的不战而撤导致荆州门户洞开。由于刘备擅自南逃,打乱了荆州整个防御体系,使刘琮失去了防御纵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不得不含恨投降。


彼时的荆州,局势错综复杂,政治波诡云谲。刘琦、刘琮兄弟各成一派,暂时驻扎新野的刘备和刘琦结成联盟,其目的并不像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单纯,他其实就为利用刘琦攫取荆州。刘备除了在政治上联合刘琦外,还积极笼络刘表从前的心腹文武官员,譬如霍峻、尹籍、向朗等荆州旧臣最后都投到刘备的麾下,此即为明证。刘备还利用诸葛亮在荆州编织的关系网和在士人中的影响力,极力扩大其势力,到曹操南伐前,刘备俨然已是荆州政治力量中不容小觑的重要一极。

在曹操、刘琮、刘备三方面的博弈棋局中,荆州势力中的刘琮、刘备,一旦一方与曹操大打出手,另一方就可以坐收渔利,轻而易举地谋夺荆州。也就是说,刘琮之所以不与曹操开战,并非他没有反抗曹操的能力和意志,主要是害怕刘备乘机抄他的后路。也就是担心自己与曹操鹬蚌相争,两败俱伤,最终让刘备这个老谋深算的“渔翁”轻易获利,白捡荆州。


顺着这个逻辑抽丝剥茧,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曹操大军进攻新野时,刘备稍事抵挡便夺路向南狂奔而逃了。

有人说,刘备实力不济,面对倾巢而来的曹操大军,当时他若拼死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南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可刘备是个身经百战枭雄,自从举兵起事后,不论是镇压黄巾军还是营救徐州牧陶谦,他都是胜多负少。之前在徐州之战中,刘备为增援困守徐州的陶谦,不也和曹军打得难解难分吗?至少在气势上没输。但他在荆州之战时,面对人数不多的曹军先锋,却一败再败,先是放弃新野,再逃奔襄阳,又在樊城被曹军击败,最后逃往夏口,其作战能力与以往比简直是大相径庭,可用不堪一击来形容。刘备一路溃退,并非战力疲软,似乎另有打算。当时的他拥兵数万,完全可以与曹军先锋抗衡,可他似乎无意纠缠,每次都是稍作抵抗就夺路南逃。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从诸葛亮的话中,可以知道刘备虽然大败于长坂,但残余士兵及关羽的水军还有万余人,再加上刘琦的江夏兵有两万之众。由此可见,刘备南逃途中虽然屡遭挫败,但并未大伤元气。


刘备屡战屡败却损失不大唯一合理解释就是:他也同样担心若自己与曹操拼个鱼死网破后会被刘琮一口吃掉,于是消极避战,一路往南溃逃。

正是刘备擅自撤防,导致新野丢失,荆州大门洞开,无险可守,使刘琮失去了抗拒曹操的战略依托,他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奈投降了曹操。

按史料所记,当初刘表之所以收容与曹操反目、在中原无法立足的刘备,主要是想利用他为荆州戍守北部边境,抵御咄咄逼人的曹操,所以将刘备的军队安置在荆州最北边的新野、樊城一带。

史载:刘表死后“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走”。意思是曹操大举来袭,刘琮遣使请降时,刘备一无所知,当曹军开至宛城时刘备才知道,不得已只好率军南逃。

可事实是宛城在新野以北,而新野又在荆州最北部。按常理,刘琮不可能在曹操大军刚开拔时,就派使者穿过刘备的防区,不通知一声就去向曹操请降。

事实是刘备听说曹军大举南进,单方面后撤在先,刘琮降曹在后。

而刘琮的主动投降也大大出乎刘备的意料之外。刘备的如意算盘是刘琮与曹操激烈对抗,两败俱伤后,自己来收拾残局,一举夺取荆州。由于刘备坚信刘琮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会全力抵抗,可以为自己后撤赢得足够的时间,所以他才坚持裹挟荆州父老“十余万,辎重数千辆”缓缓南撤。

但人算不如天算。刘琮因为刘备擅自撤退,打乱了荆州的整个战略部署,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所以被迫投降曹操。

随着刘琮不战而降,打乱了刘备的如意算计,曹军的追击速度明显加快,所以其最精锐的“虎豹骑”在当阳长坂追上了“携民渡江”的刘备。刘备仍然不与曹军硬刚,还是边打边撤,最后辗转撤至江南。

历史上真实的刘琮降曹后并未被曹操杀害。有史料记载,曹操并未诛杀刘琮,还把他从荆州迁往青州,任他为青州刺史。后来刘琮被攫升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被封为列侯。

所以说刘琮在关键时刻还算审时度势,并非猪狗不如的软弱之辈。假如他当初奋起抗曹,老谋深算的刘备定会从他背后插上一刀,那他失去的可不是一个荆州,还要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家族血脉。他降曹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特殊情况下的英明抉择。即便戎马半生、深谙权谋的刘备,关键时刻也没算过他。


{插图源自}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东汉末年的政治架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那是一个属于世家大族的时代,很多时候,皇权都会被世家大族所约束,正所谓“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就荆州而言,刘表孤身一人到荆州上任,手里一无军队,二无粮草,三无金银。面对世家大族和土匪横行的荆州,他有心无力,只能选择依靠世家大族帮忙,才平定各路土匪和不服他的势力。

但是,刘表也付出了代价,被蔡、蒯、黄等荆州世家大族霸占了大部分权力。好在刘表也不是庸才,周旋于几大家族之间,倒也相安无事。

后来,曹操大举进攻荆州,刘表因年迈病死,次子刘琮匆忙继位。刘琮年幼,老妈又是蔡家的女儿,所以军权握在舅舅蔡瑁手里,文官又都听蒯家兄弟(蒯通和蒯越)的。可以说,刘琮就是一个傀儡,无权决定荆州的未来,真正决定荆州未来并主宰荆州的,是蔡、蒯等世家大族。



那么,蔡蒯等大族,为什么不帮助刘琮抵抗曹操,要投降呢?

因为“利益最大化”原则。

对他们来说,曹操不仅实力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朝廷大义的名分,如果强行抵抗,根本不是对手,自己反而损失很大。反之,如果投降,曹操还会依靠这些地头蛇管理荆州,他们最多大不了换一个主人,并没有太多的损失。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那么多江东世家劝说孙权投降,不要抵抗曹操的原因。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本家族的利益,那也是那个年代的特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因为荆州的主子虽然名义上是刘琮,但实际上是被势力强大的蔡氏集团控制着。当年刘表为了稳住荆州,跟荆州最大的士族联姻,也就是蔡瑁他们家。

曹操来犯,实力强大,对于蔡瑁来说,胜算不是很大,如果要联合刘备,一方面得提防刘备,另一方面还得对战曹操。刘备的能力他们都清楚,凭借着刘琦,他可以在战争中壮大,一旦控制不住,可能曹操是挡住了,荆州也该归刘备刘琦了。

还有一个心头之患就是江东的孙权,在曹操发兵前夕,孙权刚刚出兵夏口,斩了黄祖,可以说此时荆州和东吴水火不容。保不住曹操联合孙权,一起瓜分自己,一个都不好打,更何况两人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降,曹操要一统天下,必然打江东,打东吴就需要荆州的水军,而荆州水军只有他能指挥,所以首功一定是他的,到时候不只是命保住了,地位也能保住。而且还可以除了孙家和刘琦这两个心头大患,何乐而不为呢?




汉末时候,士族崛起,荆州已经成为荆襄几大士族集团的荆州。汉末刘表孤身前来,通过自己雄才大略才降服了荆襄士族,认为刘表可以在乱世之中保卫一方,所以刘表才成为荆州之主。

等到刘表病逝,不论是刘琦还是刘琮,都不能服众。要是兄弟一心,还能借助刘表余威和荆襄士族斗上一斗。可惜为了继承人问题刘琦和刘琮相互之间的敌意比对曹操敌意还深,更不要说是联合了。

刘琦身为长子,混得朝不保夕,一度有生命危险,逼不得已求教诸葛亮。诸葛亮才建议刘琦学重耳在外而安,不学夷吾在内而亡。刘琦才逃得性命。



刘琮身为幼子,继承刘表一来是名不正言不顺,只能依靠荆襄士族支持。二来刘琮年幼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势力。三来还要提防刘琦前来抢夺继承权。

内部不稳,外部面临曹操的大兵压境。哥哥和自己势不两立,靠得住的刘备早已经率军远逃,自己年幼拿不定主意。

荆襄士族一看刘氏不行了,当然早早就打起来改换门庭的主意,这才是几乎全部荆襄官员要劝刘琮投降的原因。



刘聪面临的局面就是投降也得投降,不投降也得投降。

用鲁肃劝谏孙权的话来说,这些荆襄士族投降曹操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领导罢了,他们照样升官发财。

而在实际投降曹操后,荆襄士族被封候的就多达十五人,其他投降的人也大都当上了大官。

蒯越等侯者十五人…其余多至大官。-后汉书

而刘琮、孙权、刘备这样的人投靠曹操,肯定从一方诸侯变为臣子,只能看对方开心与否,一有不开心早晚被其所灭。

所以三国演义罗贯中才编了一个刘琮投降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在半道上派人假装山贼杀人灭口。

虽然后汉书、三国志都没有曹操杀人的记载,等刘琮投降后在历史上的记录也是真的到此为止了。

操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刘琮与刘琦虽是兄弟,实则水火不容。

这一切是源于权力之争。

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是元配夫人陈氏所生。陈氏死后,刘表又娶蔡氏为妻。蔡氏的侄女嫁给了刘琮,因为这层关系,她自然想让刘琮继承家业。于是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兄弟相争的一幕又开演。蔡氏拉拢弟弟蔡瑁与刘表的的外甥张允,天天讲刘琦的坏话,时间一久,谎言也成真了。

刘琦本能察觉到威胁,年迈的父亲对他越发疏远,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不得已之下,他前去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对他说:“你还记得春秋时晋国的故事吗?晋国太子申生留在国内,最后被害了;公子重耳逃到国外,才得以保住性命。”言下之意,你压根儿就不是蔡氏一伙人的对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于是刘琦便向父亲提出来,前往担任江夏太守。不料刘琦刚走不久,就听说父亲病危,赶紧返回襄阳。

此时襄阳早已被蔡瑁、张允一班人把持,岂肯让刘琦探视父亲呢?两人把刘琦挡在门外,斥道:“主公让您镇守江夏,任务相当艰巨,您怎么能随随便便跑回来呢,会引发众怒的。你父亲要是看到你这样做,一定会生气,病情就会加重,这可不是为孝之道。”刘琦没有办法,只得含泪离去。

不久后,刘表去世。蔡瑁、张允匆匆立刘琮为接班人,而作为长子的刘琦仅仅被授予一枚侯印。刘琦闻讯后大怒,打算以奔丧的名义,起兵讨伐刘琮。

这时曹操的大军已突入荆州,兄弟俩还要窝里斗呢。由是可见,刘琮联合刘琦,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那么刘琮为什么不联合刘备呢?

面对虎狼曹操的步步紧逼,刘琮也陷入困境:是战是降呢?

章陵太守蒯越等人认为应当投降,理由很简单:以弱敌强,自找死路。

刘琮却迟疑了,因为父亲临终前有遗言,有事找刘备。刘备毕竟是豪杰,也有自己的军队,如果要抵抗曹操,一定要联合刘备。

然而,蒯越泼冷水说:“刘备铁定不是曹操的对手,况且将军想想,你比起刘备如何?若是刘备抵挡不住曹操,你也无法凭自己的力量生存;若是刘备可以挡得住曹操,那么他有甘心屈居将军之下吗?”

言下之意,刘备要是打不赢曹操,荆州就是曹操的;刘备要是打败了曹操,荆州就是刘备的。无论是输是赢,你刘琮都当不了这个荆州牧。既然荆州铁定是保不住了,投降曹操,或者屈居刘备之下,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刘琮最终决定投降曹操,甚至没把投降的消息告诉刘备,以致于后来刘备没料到曹军竟一路无阻长驱直入,差点就成为曹操的俘虏。




如果仅从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刘琮抵抗曹操虽然谈不上,但是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曹操刚刚平定北方,挥师攻打荆州只是一次以奇袭为主,试探性质的进攻。而曹操攻打荆州的目的,也主要是限制刘表、孙权、刘备三人继续发展。蜀地远离中原战火,兵精粮足。而东吴孙权麾下有天下最强水军。刘备实力弱小,但他麾下有当世猛将。如果曹操继续任由三人壮大实力,无异于养虎为患。三人各自为政还好,如果三人联合,曹操统一的夙愿必将无限期延期。所以曹操才会携大胜之威,试探性地攻打荆州。

刘表病逝让所有人始料不及,蜀地被刘琮、刘琦以及刘备三人瓜分。从实力来看,刘琮实力最强,刘琮、刘琦争权夺地也给曹操“时不我待”的错觉。抓住可乘之机变虚为实攻占蜀地。刘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曹操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内部来看,虽然刘琮单独对刘琦、刘备都能构成优势。但刘琦一旦和刘备联手,刘琮短时间内绝无胜算。外部来看,曹操大军压境,孙权虎视眈眈。综合内外部环境来看,刘琮投靠曹操不仅是为了发展,更是为了生存。

曹操刚刚统一北方,实力最强。只有投降最强大的曹操,刘琮才能解决近在咫尺的隐患。世人都有一个习惯——仇恨与自己争名逐利的亲人,这种恨意已经超过了对外人的恨意。换位思考下,当时刘琮最真实的想法是,“刘琦,我好不了,你也别想好,咱俩一拍两散,我去投降曹操”。


曹操兵临荆州时,刘琮曾招来群臣商议。从《三国志》记载来看,刘琮的意见仍以保住“先君所留基业”为主。也就是说“保住荆州”才是当时的刘琮最真实想法,从表面看来,刘琮与刘表一样,完全可以实行偏安一隅的固守策略,以此来保住自己拥有的地盘和自主权。但从实际出发,固守策略在刘琮这里真的行不通。

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刘琮自身原因,称其“平庸至极”毫不夸张。当年,刘表单枪匹马来到荆州,凭借个人能力成为蜀地之主。此后,为了稳固权力及地位,刘表委身与当地氏族联姻。毫不夸张地说,氏族是刘表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石,但这一切到了刘琮掌权时却变得完全不同。由于蜀地被刘琮、刘琦划分,二人身后的氏族利益出现分歧。而其中最重要的分歧,竟是追随哪位明主才能让氏族兴旺。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的是天下正统大义,虽然仅是名义上的正义,但从与刘琮、刘琦、孙权、刘备的竞争中胜出绰绰有余。

刘琮、刘琦毕竟是刘表子嗣,如果没有外人插手,蜀地世家大族还能接受蜀地被分治的局面。但刘备也与曹操一样,一直对蜀地虎视眈眈,在当地氏族眼中,刘备一直实力弱小,却还垂涎刘表的基业,当地氏族对其多有抵触。一旦让刘备夺走蜀地,曹操败走后,刘备有对世家大族进行报复的可能。刘备、曹操同样是外来户,蜀地世家大族对曹操的印象却比刘备好很多。换言之,蜀地世家大族觉得,势力最强且占据正统大义的曹操,统一天下是早晚的事,投降曹操更能维护他们的利益。

曹操曾评价刘表的几个儿子,早晚会成为丧家之犬。也就是说刘琮、刘琦兄弟,比起父亲才能多有不如,刘琮、刘琦必然守不住刘表留下的基业。一旦氏族目标明确,他们便可以站在替刘琮着想的角度,劝说他投降曹操。自古夺嫡的兄弟必定会你死我活,这一点刘琮深信不疑。刘琦是其兄长,曹操走后,刘备一旦联手刘琦,刘琮便再无力与之抗衡。

因此,世家大族不断劝说下,刘琮选择了投降曹操。也许刘琮心中也不愿意投降曹操,但自知能力有限,群臣又已经归心曹操,他又如何能违背大势呢?从最终结果来看,投降曹操果然将氏族利益最大化。刘琮被封刺史、列侯,而刘琮手下的臣子也有十五人被曹操封侯。




刘琮虽然做了荆州刺史,但大权掌握在蔡氏家族手里。

蔡氏家族本来就忌恨刘表要把荆州让给刘备,但刘表未死,只好暗中阻拦。一方面千方百计挤掉刘表的大儿子刘琦继位,另一方面又防刘琦勾结刘备夺取荆州大权。

刘表死后,荆州大权落在蔡氏家族手中,刘琮乳臭未干,怎能弄得过蔡氏,蔡瑁等人。他们早已暗中盘算好,一旦曹操大兵杀到,他们就开城出降,这样,就可以继续在荆州掌权。

没想到,曹操一到荆州,即剥夺了蔡氏和刘琮的位子,把他们赶出了荆州,最后死在半道上,落得个一无所有的结局,这是他们绝对没有想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荆州   新野   东吴   青州   士族   门阀   大族   水军   刺史   粮草   兵马   氏族   世家   势力   实力   家族   能力   美食   刘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