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分别是干嘛的?哪个的势力最大?

一、 锦衣卫

锦衣卫最初建立是军制比较简单,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有正规军人五千人,卫下设所,包括百户所和千户所。禁卫军共管辖卫所四十八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亲军卫十二个,最重要的就属锦衣卫了。

锦衣卫的首领一般由皇帝信任的武将担任,职责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锦衣卫实际上分为两个职能不同的部门,一个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随同皇帝出巡,与传统禁卫军职责一样。另一个负责巡查缉捕的部门,则是锦衣卫与其他各朝禁卫军真正不同所在。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认为传统的司法机构和大理寺等不实用,于是决定提升锦衣卫的保卫功能,使其变成皇帝的专属私人警察,并且拥有独立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行刑,处决等,无须再通过一般的司法机构。

锦衣卫还有一个比较知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是专供皇帝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种酷刑,由锦衣卫和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起行刑。

二、 东厂

由明成祖朱棣建立,由于不时出现建文帝未死的谣言,以及朝中大臣不支持新政,朱棣为了巩固政权,建立了东厂这样一个专制机构。为什么选宦官呢?因为在朱棣起兵时,和尚和宦官都出了很大一份力,所以朱棣内心认为宦官们是很可靠的。

东厂的职责“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在东厂刚建立时,东厂只有侦缉、抓人的权力,审讯犯人还是由锦衣卫负责审理,但到了明朝后期,东厂势力日益强大,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全国,但东厂的人经常为了谋一己私利诬赖良民,敲诈勒索,导致当时全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东厂在鼎盛时期,连锦衣卫指挥使见到东厂厂长都要下跪叩头。

三、 西厂和内行厂

西厂只存在很短一段时间,是由宪宗设立的一个内廷机构,首领汪直。西厂的军官都是从禁卫军中选拔出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再自行选择部下,短时间内西厂迅速扩张,势力直逼东厂。西厂起初的职责是为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私利,拼命置办大案,一旦发现有嫌疑的京内外官员,就立刻抓获,也不加以请示就严刑逼供,致力于将案件闹大,导致办案数量和速度大大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此举搞的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导致朝中辅臣集体上书要求撤销西厂,宪宗无奈只得遣散西厂。一个月后,在一个奸臣戴缙的怂恿下,宪宗又恢复了西厂。

汪直去世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刘瑾共同掌管东厂和西厂,但两单位间经常互相拆台,互不合作,于是刘瑾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内行厂,职能与东厂西厂一样,一时间天下骚动。五年后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内行厂和西厂。




首先要明确东厂西厂锦衣卫这三个组织构成了明朝的厂卫制度,但是他们并不是一起出现的。最早是锦衣卫,然后有了东厂,最后才有了西厂。

弄清楚三个组织的时间关系,其实你看电影的时候一下子就能看出背景时间来,比如《龙门客栈》和《龙门飞甲》的前后时间顺序,这是打个比方。

最早出现的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手笔。目的当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太祖是如何上的位,自然怕手底下也有人干这样的事儿。锦衣卫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所以呢,其实这一帮子人原本是皇帝的近身侍卫。

锦衣卫木印

朱元璋把他变了性质为军事机构,锦衣卫的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早期锦衣卫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在万历朝鲜战争中,锦衣卫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为太子朱标继位铺路,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将锦衣卫废除。

但是到了明成祖时,为了巩固统治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锦衣卫制度一直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关以后也设立了锦衣卫,虽然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电影《锦衣卫》大火让大家都知道了飞鱼服,但其实锦衣卫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东厂是官署名,也就是东缉事厂,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其性质是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最庞大的时候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需要说明的是东厂的权利在锦衣卫之上,两者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锦衣卫设立在宫外,明成祖由于政权合法性被质疑的原因,所以设立了在宫内的东厂,在明成祖起兵过程中,由于宦官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他很信任宦官,所以这个东厂交给了宦官。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腰牌

《明史·成祖三》记载 “是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但是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西厂。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

简单说来,锦衣卫是武将,外臣,东西厂是内臣,宦官。虽然说的是均权势,但是近水楼台的东西厂势力更大。逐渐就变成了上下级。

三者都有“巡查缉捕”的只能,巡视,侦察,逮捕,缉查。




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大概算是特务机构,锦衣卫还要负责皇帝的保卫工作,算是皇帝的警务员。谁的势力最大呢?

其实它们都有自己势力最大的时代,在明朝的历史上东厂全是势力最大的,西厂的出现时间最短,全是昙花一现。

一,锦衣卫来历及职责

在元朝时有一种玉琪“璋”,有志青年朱重八深深的感受到了在元朝的统治下,生活是多么的不如意。这时他给自己改了名字“朱元璋”,寓意“诛元璋”。

由于出身贫农,当登上第一统治者,大明王朝的皇帝时,他对皇权的维护有很强烈的愿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总感觉有人要害朕”,就是这种心理让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

锦衣卫的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就是因为这让锦衣卫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二,东厂来历及职责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因为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毕竟不是朱元璋传给他的。所以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

一方面,时常传出建文帝未死的流言,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不是正常登基,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没有很大的积极性。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为了巩固政权。

所以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三,西厂来历及职责

西厂在整个明朝历史上,相比于锦衣卫和东厂它的出现时间真的很短。其实还有一个内行厂,算是是权利最大的一个机构了,只不过也是昙花一现。

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宪宗派太监汪直出宫打探,汪直为了升迁抓住了这次机会,打探了很多“秘密情报”,皇帝认为很有价值,就让他干了下去。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西厂厂址设在灵济宫前,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成立西厂,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在皇帝面前办假案,好凸显自己的才能。所以成立五个月,就被撤销。撤销以后一个月皇帝又重新启动西厂。

西厂的真正消亡始于大太监刘瑾的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要说明朝这几个特务机构哪个势力最大?当属昙花一现的大内行厂,在内行长的时代,不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西厂可都是要归其统领的。可惜物极必反,太膨胀了。

要论寿命,锦衣卫和东厂的存在时间可比西厂长多了,锦衣卫可是在清朝入关后还保留了一年呢。直到顺治二年(1645年),才改称銮仪卫。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除了东厂,西厂,锦衣卫,还有大太监刘瑾建立的内行厂,合称「三厂一卫」。「厂卫」制服是明朝特务政治的典型代表,既巩固了皇权,也是明王朝最终覆灭的重要推手。

长寿的锦衣卫

「卫」和「所」是明朝的军事单位,一卫约 5600 人,卫下设所。跟在皇帝身边的当然得衣冠华丽,「锦衣卫」之所以得此美名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设立锦衣卫,清顺治二年废止。如果延伸至 1661 年南明小朝廷的锦衣卫指挥使在「咒水之难」中被杀,锦衣卫共存在约 290 年,果然坏人都长寿。

锦衣卫首要的职责是负责皇帝的安保和车驾仪仗,类似于清朝的御前侍卫及銮驾的管理机构「侍卫司」和「銮仪卫」。锦衣卫首领称锦衣卫指挥使,为皇帝宠信武将担任,正三品官职,如同现在的正厅级。

锦衣卫的另一个有效职责是搜集刺探情报,特别是针对境外的军事情报。明朝初年明军对北用兵的各种胜利,锦衣卫都立下功劳,包括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锦衣卫也收集了不少日军的情报。仁宣时期的罢边政策,锦衣卫的情报功能被忽视是导致「土木堡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锦衣卫最黑暗的地方在于监察百官,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明朝初期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案要案,锦衣卫的身影都闪烁其中。

锦衣卫之所以存在,是明朝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侦查,逮捕和审问不用经过常规的司法程序,绕开文官集团,高效的为皇帝服务。

明朝大太监的温床——东厂

(明成祖 朱棣)

宦官专权历朝历代都有,但臭名昭著街知巷闻的大宦官。明朝尤其多,如刘瑾,严嵩,魏忠贤,王正,汪直,谷大用等。这些大太监之所以能够赤裸裸的走上政治前台,便与东厂的建立息息相关。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用武力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当时一些建文帝的旧臣士大夫对此并不满意,议论之声四起,朱棣对此也心中不安,对这些大臣也不信任。锦衣卫虽然为皇帝服务,但毕竟属于外官,使用起来并不方便。朱棣需要一个能直接完全为自己所掌控的组织,东厂应运而生。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东场并不全是太监,其首领由太监担任,称为东厂掌印太监,其属官及麾下从锦衣卫中挑选。其功能与锦衣卫大致相同,但地位在锦衣卫之上,有时锦衣卫老大碰到东厂老大,前者还得向后者下跪行礼。

前朝的太监大多用控制皇帝和内廷来控制朝局攫取权力,而明朝的太监手中则拥有一支精干高效残忍的武装力量。这支力量四通八达组织严密,所以明朝的大太监比前朝更加随心所欲,更加残忍黑暗。

短命的西厂

(明宪宗 朱见深!)

比起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算是后浪。于明宪忠朱见深成化十三年设立,而它的设立也是机缘巧合,也可说是心血来潮。

成化十二年,京城出现妖狐案件,同时有妖道以旁门左道迷惑众人,结交权贵,并能出入宫禁,后锦衣卫发现,该妖道伏法。

有传言称此人有行刺皇帝之嫌,于是朱见深心中不安,觉得到处都有危险,便令太监汪直设立西厂,从锦衣卫中挑选干练人员,为自己打听宫外情况消息。汪直为了讨好皇帝,肆意编织各种消息,博得朱见深信任。后正式设立西厂,位置更在东厂之上,其职责和行事手段与东厂大致相同。大太监刘瑾为了控制并管理东西厂及锦衣卫,又设立内行厂。

不过西厂虽是后起之秀,也深受皇帝信任,但相比东厂和锦衣卫两位老前辈和老寿星,西厂设立五年后即被废止。

明朝是中国皇帝制度走向集权的巅峰时代,东厂西厂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绕开正常的司法程序和文官集团,直接对皇帝负责。他们在巩固皇权的同时,也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冤假错案频发,也加剧了明王朝的崩溃和覆灭。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不管是哪个朝代,朝中都有几股不同的势力,代表着各自不同的集团和利益。他们一直在明争暗斗。表面上,他们都忠诚于皇帝,其实不然。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皇帝为了自家的江山社稷能够长存,也不敢完全相信手下这些大臣,都会培植一帮自己的亲信势力,采取一些自己的办法。这或许就是明朝之所以出现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三个组织的原因。

其实,在锦衣卫、东厂、西厂之外,另外还有一个特务组织,是太监刘瑾组织成立的,那就是内行厂。只是它存在时间最短,因此被人们忽略了。

下面分别说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四个特务组织。



一,锦衣卫

锦衣卫这个组织,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它的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的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可见,锦衣卫是这三者中最早建立的,尽管在洪武年间曾被废止,但由于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是以造反起家,因此对下面的臣民始终不放心,后来又恢复了锦衣卫,故此,整个明朝都有锦衣卫的影子。

锦衣卫的职责就是为皇帝服务,保卫皇帝。后来,锦衣卫逐渐发展壮大,成了一个军事组织。因为队伍壮大了,它的职责自然也会延伸出去。除了保护皇帝,锦衣卫还担负着逮捕、审问不法官员、收集情报等工作。

因为有皇帝赋予的特权,即使是皇亲国戚,锦衣卫也不忌惮。真正做到了,在锦衣卫面前,除了皇帝,人人平等。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官阶是正三品。但你别看只是正三品,他的手下可以跟踪、审查、逮捕、审讯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当然也包括那些比他们品级高的正一品朝堂重臣,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卫分为17个所,人数最多的时候超过六万。

锦衣卫在整个明朝几乎一直存在,延续至公元1661年南明永历皇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正式结束了锦衣卫长达290年的历史。

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了一年。另外越南后黎朝、阮朝也效仿明王朝设有锦衣卫。

锦衣卫的指挥使,有文字记载的,大概有二十九人。

明朝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是毛骧。他在处理胡维庸案时,因为牵连的人员太多,事后,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杀了他。

第二任是蒋瓛,处理蓝玉谋反案,蓝玉案之后也被朱元璋赐死。

第三任是明成祖朱棣时的纪纲,他的最“辉煌”的业绩是,在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把解缙放在雪地里冻死了。次年,因支持汉王夺嫡被杀。

有人说纪纲之后是塞哈智,不过查阅资料没有找到这个人。



明英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徐恭、马顺。

明景泰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卢忠其后是逯杲、门达,也都不是好人。

后来是袁彬。这个人的名声是锦衣卫指挥使里最好的,官居一品大员,他母亲和妻子都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接下来是哈铭。

宪宗朝指挥使万通、朱骥,弘治朝的牟斌,历史口碑还不错。

正德朝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张采,他们攀附宦官刘瑾,刘瑾倒台后也被处死。

接任的是钱宁、江彬,而且同时兼管东厂。

嘉靖朝,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的是朱宸、骆安、王佐、陈寅。

后来是陆炳,据说这个人居官没有什么恶迹,对官员们彬彬有礼,不曾陷害一人。

此后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袭封成国公。

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守有。

刘守有以后是骆思恭,被魏忠贤陷害。

接刘守有的是田尔耕。

崇祯皇帝时,锦衣卫指挥使是骆养性、吴孟明。

总之,这些锦衣卫指挥使获得好评的不多。



二,东厂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由于对锦衣卫不放心,又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大臣、普通民众,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东厂建立的目的,就是来分散锦衣卫权力的。起初,东厂的权力没有那么大,他们可以抓人,但必须交给锦衣卫负责审讯。后来,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增加了审讯的任务。锦衣卫的权势被削减。因此,后期东厂的权力比锦衣卫大。

东厂的职责,就是用来防奸臣除贼子。因为锦衣卫无论是指挥使,还是属员,大多数都是正常人,他们的职责,也是以负责防范外面那些大臣的。

朱棣或许觉得锦衣卫人员比较杂乱,不太贴心,也不容易掌控,总感觉不如自己身边的这些宦官更保险、更容易操控。于是朱棣继位以后,在锦衣卫基础之上建立了东厂。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东厂建立初期客观上有反腐败的效果,极大的加强了皇权。但东厂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历史影响。它被诟病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越过正常的官僚机构,进行特务活动,存在大量阴暗面,人为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二、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由于东厂镇压的手段极其残酷,而且很多东厂办案的目的,一是向独裁者邀功请赏,二是有的直接就是为了私利而构陷良善者,所以容易制造大量的冤假错案,以致于东厂在明代社会上的口碑极差。

明代知名的掌权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过东厂。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九百岁”之称。

东厂同样只由皇帝一人负责,也只为皇帝一个人服务。他们可以起到审讯、社会侦查的作用,权力极大,甚至在后期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

说到宦官干政,必须提到四个人:郑和、王振、刘瑾、魏忠贤。



(一)郑和

郑和下西洋,这是凡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的事。

郑和,别称马三保、马三宝、三宝太监、三保太监。明成祖朱棣的亲信太监,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郑和本姓马,是云南人,公元1384年进入燕王府做从侍,后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太监。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指挥两万多人、一百多艘大船七次下西洋,成为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不过,据有人考证,郑和下西洋,除了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目的之外,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追踪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未中国富强......

上面所说的惠帝,便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凡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明白一个事实,朱元璋在世时,本来打算让太子朱标继位。但是,朱标死在了朱元璋前面。朱元璋十分悲痛,就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驾崩以后,朱允炆继位,就是惠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开始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发动了“靖难之役”,一直率军打到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兵败以后,在宫内放火,从此失去了踪迹。朱棣继位以后,心里一直惶惶不安。因此,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就始终是成祖朱棣的一块心病。

《明实录》里记载:”锦衣卫杜子忠等四人,永乐中从太监郑和使西洋......"

郑和下西洋需要带锦衣卫吗?我们知道,锦衣卫的长处,就是搜索和暗访,带他们有什么用呢?显然,这些锦衣卫的任务,让人生疑。显然,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对外文化、经济交流那么简单。

在派出郑和下西洋一路的同时,朱棣又派出由胡濙带领的另一路,在江浙一带密访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二)王振

王振,明朝第一位专权宦官,早年略通诗书,不过他感觉读书从政的道路太过艰辛,便自行了断自己,净身入宫。他很有心机,喜欢揣摩上意,得到了明宣宗的青睐,派他做了东宫局郎,就是专门负责服侍太子的工作。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英宗即位后,将王振升为掌管礼节的司礼太监。公元1449年,瓦剌军队大肆入侵,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瓦剌,酿成土木堡之变,王振也被乱军所杀。

(三)刘瑾

刘瑾,陕西兴平人,原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并净身入宫。后被派到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刘瑾善于取悦孩童,这让生性贪玩的朱厚照十分欢喜。刘瑾渐渐把控了朝政,民间戏称武宗朱厚照是坐着的皇帝,刘瑾是站着的皇帝。

刘瑾这个人虽然贪婪专权,但颇有政治才能,也从未将国事当做儿戏。他曾经搞过一次改革,历史上称刘瑾变法。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他的变法,对当时的明王朝起到过一些积极作用。

公元1510年,太监张永向武宗揭发了刘瑾的罪行,武宗下令彻查刘瑾,听到刘瑾随身藏着两把匕首时,武宗一怒之下将刘瑾凌迟处死了。

(四)魏忠贤

魏忠贤,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少年时是市井无赖,后为了躲债而净身入宫。进宫后改名叫李进忠,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了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

他勾结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排除异己,掌控朝政,以致当时的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惩治阉党,并逮捕了魏忠贤,魏忠贤自知死罪难免,自缢而死。



三,西厂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又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全国各地。因遭反对,运行五个月后被撤销,一个月后再次重新开张,办了五年案子。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从锦衣卫组织机构里选拔出来的。西厂人数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全都包揽了起来,因此,它的职权和管理范围,远远大于东厂、锦衣卫。

西厂的职责是,侦查大臣、民众的言行,并可以“不用上报”,直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也就是说,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了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所有怀疑的对象,从全国的普通老百姓,到朝中大臣,而且不需要向皇帝奏请、汇报。可以独断专行、任意胡为。

或许西厂作恶太过了,因此这是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也只有汪直和谷大用两任提督。

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五月,几位大臣上疏,历数汪直的十大罪状。

宪宗收到奏章后大为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因此,废除西厂一个月之后,西厂重新开张。

在此后的五年里,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提督汪直的朝臣一一剪除。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终于引起了皇帝的警觉,随后,汪直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正德五年(1510年),西厂被永远撤销。尽管西厂短暂,但也从成化13年(1477年)到正德五年(1510年)断断续续存在了33年,前前后后实际运行了十年,而不是人们以为的几个月。




四,内行厂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统一指挥,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他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职权范围更大,侦缉的对象,甚至包括东、西厂、锦衣卫所有人员。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天下骚动,人心惶惶。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刘瑾倒台,西厂、内行厂同时被撤销。也就是说,内行厂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建立,到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被撤销,只存在了五年。

五,四者比较

由上述情况看来,

1,内行厂权力最大,它的职责范围,除了皇帝、刘瑾以外,可以侦缉任何人,包括西厂、东厂、锦衣卫;权力超过其他三个特务机构西厂、东厂、锦衣卫。

2,西厂的权力次之,比内行厂小,但其职责范围、侦缉权力又超过东厂、锦衣卫。

3,东厂的权力,仅次于西厂,但又超过锦衣卫。

故此,在大明王朝,锦衣卫尽管在后世的名气最大,其实,四者比较而言,锦衣卫权力最小。这就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的关系。

内行厂、西厂、东厂和锦衣卫,都是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不过,尽管内行厂权力最大,但存在时间最短,满打满算,也仅仅有五年时间。比它职权小一点的西厂,实际运行时间也仅仅只有十年时间。

锦衣卫存在的时间最长,几乎贯穿了整个明王朝。东厂存在的时间,比锦衣卫时间稍短一些。

因此,锦衣卫和东厂有必要单独多说一下。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几乎每天朝夕相处,故而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指挥使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而东厂厂主可直接口头向皇帝汇报。

后来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也就是说,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由原来的平级,逐渐演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要下跪叩头。




明朝厂卫,包括东厂、西厂和锦衣卫。而他们能被划为一类,和他们的职能有莫大关系。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明代特务机关,主要负责“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即负责侦缉、抓人,审讯。东厂有资格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他们可以对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东厂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干涉的对象除了从政者,还囊括了普通民众。

东厂由宦官组成,属于内臣。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和东厂职能基本一致。西厂以极快的速度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也为了掌权、敛财而残害普通百姓。

西厂也由宦官组成,属于内臣。

锦衣卫,前身为“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负责皇帝仪仗和护卫。

洪武年间,改为锦衣卫,掌管刑狱,拥有巡察、缉捕和审问的权力。虽然锦衣卫可以逮捕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任何人,并有权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但独立的锦衣卫多数时候都只干涉参政人士,不监管普通民众,也曾成为一个官员清廉,执行高效的机构。

锦衣卫主要由来自民间的身体健康、体貌雄伟、有勇力且没有前科的男子组成,为外臣。

从最初的地位来说,锦衣卫是最高的。作为皇帝的仪仗队,锦衣卫拥有蟒袍、飞鱼服和斗牛服,这是作为外臣的极高礼遇。但是后来,锦衣卫逐渐沦为东厂的附庸。

而东厂作为皇帝的心腹,其首领往往是皇帝的近臣,从皇帝处获得集大权力。刘瑾、魏忠贤等都担任过东厂首领,即东厂提督,全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

而西厂在整个存在过程中,基本是凌驾于东厂之上的。西厂建立之初,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西厂初代提督汪直为谋取权利,大肆虚构案件,处理官员,使得西厂在短期内就牵连了大量势力,限制了东厂的行动。尽管时间很短,汪直期间,东厂势力还是屈居西厂之下的。

西厂第二代提督谷大用是在刘瑾指挥之下的,而当时厂卫都在刘瑾的控制之下。所以这段时期,东西厂基本势力相当。

所以总的来说,西厂存在时权力最大,东厂总的来说权力最大,锦衣卫在一开始权力很大,后来式微,但存在的最久。




所谓的东厂,西厂,锦衣卫都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社稷能够安全运行,动用国家机器所设立的这么一种机构。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安全警察。

这些机构成立之初是专门针对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政府官员而设立的。目的是使广大的政府官员能够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大明王朝服务。但是再执行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原有的路线,成为统治阶级镇压不同声音的有利武器。

任何一种封建制度都是一种双刃剑,就拿锦衣卫这种机构来说,既有它先进的一面,又有它落后的原因。锦衣卫最初确实为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做出过很多贡献。但是由于锦衣卫是一种独立的机构,直接受皇帝本人领导,因而也滋生出很多贪赃枉法的现象,出现很多冤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

明太祖朱元璋在1382年正式成立锦衣卫机构。锦衣卫中的最高行政官员叫做指挥使,是朝廷三品大员,估计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吧。由于指挥使直接受到皇帝的领导,因此手中权利不可小觑。满朝文武多有畏惧。

曾经有种说法,说朱元璋成立锦衣卫之初,就是为了诛杀开国功臣,为自己的后代扫清政治上的障碍,能够顺利继承大业。虽然我们不能对锦衣卫机构妄加评论,但是自从锦衣卫成立以来,经过锦衣卫之手确实迫害致死很多开国功臣。锦衣卫自大明王朝成立之初,作为一种国家机构,就一直伴随着整个大明王朝。

东厂是朱元璋儿子朱棣(夺得其侄儿皇位)称帝后所设立,基本用途和锦衣卫如出一辙,只不过锦衣卫是他老子所设立,朱棣感觉用起来不太顺手而已,另外,朱棣比较相信太监的能力,因此东厂设立以后,由太监管理,权利超越了他老爹朱元璋所设立的锦衣卫。

西厂和东厂,锦衣卫性质相同,都是一种为皇帝服务的特务组织,只不过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西厂设立于明光宗1477年,在东厂之外设立西厂,选用太监汪直为最高统领。权利超过他两个前辈创立的锦衣卫和东厂。

西厂设立后,由于太监汪直为人狡诈,大肆排除异己,利用手中权利大肆培植自己的党羽,狂妄一时。因而遭到朝中多数大臣的反对,仅仅几个月后夭折。

后来明宗皇帝偏听偏信,又把西厂之事重提议事日程,因此汪直等势力逐渐死灰复燃,重新开始作恶多端,对以前反对自己的朝中大臣大肆报复,大有白色恐怖之势。

一直到正德五年,大太监刘瑾倒台以后,西厂这个机构才寿终正寝,正式退出大明历史舞台。

上述就是我对大明王朝这三个机构的一些个人认识,不妥之处,请赐教!





太祖朱元璋,因幻想大明续华夏千秋,皇位传朱姓万代。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后,废中书省(剥夺相权)、置内阁(皇帝秘书办)、设司礼监批红权。从行政架构来说,相权被一分为三。决策权被皇权吸收,议政权(票拟)归内阁,行政权下放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原本由皇权与相权制衡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制衡的独裁制),推上了一个唯皇权独裁制为快的新高度。

为了维护皇权独大的独裁统冶。不仅在政府序列内,设立可风闻奏事的六科给事中、御史来制衡百官,还对皇家卫队(如金吾卫 、羽林卫 、府军卫、虎贲卫 、锦衣卫 、旂手卫等)之一的锦衣卫实行部份转型,变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私人特务执法机构,以求皇权辗压性地钳制政府权力。

锦衣卫

锦衣卫全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脱胎于拱卫司,拱卫司统率中、左、右、前、后五卫;洪武六年,造金牌,以仁、义、礼、智、信为号,二面俱篆文:一曰“守卫”,一曰“随驾”;洪武十五年,改名锦衣卫。从金牌刻字来看,锦衣卫不过就是历朝皆有的禁卫军,保驾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而已。

但是,为了确保相权永远匍匐在皇权脚下。太祖赋予了锦衣卫在“直驾侍卫”常规职权之外,一个关键性的权力——“巡查缉捕”职权。这实际上是用皇宫卫队,越权架空了俗称“六扇门”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司法权。在现代政府架构中,这是绝不会被容许的,即便是在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社会中,也是比较出格的做法。

锦衣卫设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只节制锦衣卫的犯法案件和装备督造。是对内的,相当于锦衣卫内部的纪律、装备部门;北镇抚司辖诏狱,对六部和地方政府,执行无需证据的侦缉、监控、逮捕、审判、处罚的行动,且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还无权过问。换句话说,这就是皇帝的私家警察兼私家法官兼私家特务。而且它的私权力比政府序列下的警察、特务、法官的公权力大很多。

由于锦衣卫的本职工作,还是皇家仪仗和侍卫部队。为体现皇家仪仗的壮观雄伟,锦衣卫的工装是特别的华美壮丽,并由织造局提供精作的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其中蟒服是皇帝赐服,属一品官服。其配刀——绣春刀也是皇家赐刀,轻便狭长,秀雅阴柔,且不许一般军人配带。金牌、飞鱼服、绣春刀,即为锦衣卫的标配。锦衣卫在执行任务时叫“缇骑”。看见了这三样东西临面,基本上这个官员也就玩完了。

后来,太祖也觉得锦衣卫滥用职权、动用私刑太过,引起朝庭百官的人人自危和极度恐慌。下诏废除了绵衣卫的“巡查缉捕”职权,一切未决案件、人犯转交由“三法司”依明律处理。



东厂

东厂即东缉事厂,永乐皇帝以“靖难之役”上台,恢复了锦衣卫的“巡查缉捕”的职权。不过锦衣卫毕竟是支卫队,虽有特务情报属性,但仍属于军队序列。显然不够私密,加之上台后对百官的极度不信任,就任用宦官,再置一个纯宦官的私密特务机构——东厂。于是,永乐皇帝比他爹,在皇权独大的中央集权制之路上走的更远了。

为求监督、钳制锦衣卫的职权。东厂的权力外延更大,不仅可对百官进行法外的监督制裁、还可对锦衣卫和百姓实施法外的监督制裁。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权力外延达到连百姓的油盐酱醋、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也要侦知的恶劣程度。这种权力的扩展,直接将特务恐怖力量延伸至民间和属国。

东厂还对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及地方各衙门实行坐班的当面监督。在私密和当面的双重监控之下,令六部、二法司及地方衙门官员陷入如履薄冰、进退失据的惊恐之中。公务活动毫无创造性可言,人人唯恐白天做错事,梦里说错话。根本无心办公,唯有费尽心机地与东厂、锦衣卫拉关系保命。

东厂的职权,当初由永乐皇帝定的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这个杠杠。实际上,这只是东厂的前期状况。在中后期,因东厂的厂督是宦官,与皇帝关系更为紧密,且不似锦衣卫临事需奏呈皇帝之故,东厂行事,仅口头向皇帝汇报即可。显然,东厂的办事效率要更高些。对于特务、情报等强力部门来说,效率就是权力、速度就是恐怖、恐怖又是权力。东厂权力经此循环和自我强化,锦衣卫终将势弱于东厂,实在是一目了然。

西厂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成化皇帝为绀制东厂的渐渐坐大,又设置了西厂。由宦官汪直任厂督。西厂的人员由锦衣卫中选拨,短短几个月,人员极度扩充,一时之势,竟能压制住东厂。可怜的百官、百姓在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三座大山来回反复的恐怖辗轧下,无数人在诏狱中粉身碎骨,化为一缕冤魂。见到了“厂卫”,并被其拘审,才知道,死神原来是多么的仁慈和可爱。

经大学士商辂为首的内阁辅臣集体上书(够胆量,不怕特务,不怕死),痛陈西厂之戕害。成化皇帝方撤销西厂。月余,西厂复开,汪直对曾威胁过自已的商辂等大臣,经罗织罪名后予以处死。

内厂

到正德皇帝御极之时,由宦官刘瑾间接节制东、西两厂,刘瑾因对东、西厂互相争权、夺利、拆台之情状极为不满。又开了个厂子,叫内厂,全称大内行厂,由刘瑾直辖。内厂的侦缉查处范围更大,竟将锦衣卫、东厂、西厂也纳入侦办对象之中。

在大明各位皇帝“明星企业家”的艰苦努力之下,为了保持皇权对相权的绝对压制,也为了防止某厂的坐大,厂子是越办越多。终了,就有了四个特务机构并存窥查朝野、百兽齐出樊笼的热闹局面。于是,大明天下,缇骑四出,不论国内国外,不论高官百姓,不论东厂西厂,不论闹市偏壤,一时天下崩塌震动、人人自危、惧不欲生。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经济、美文、军事、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都是明代的情报组织,合称厂卫。

厂卫之中最先设立的是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在理论上是皇帝的仪仗部队,掌守卫值宿。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于绝对的赤贫阶层之人,他对手下大臣始终充满怀疑——这种怀疑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担心手下的文武大臣贪污受贿败坏纲纪,另一方面是担心开国功臣们居功自傲结党营私乃至进而威胁到皇权。朱元璋为强化中央集权就命锦衣卫监视百官,锦衣卫因此被赋予了侦察与逮捕的职能。在明初的“ 胡蓝之狱” 、“ 郭恒案” 、“空印案” 中均能见到锦衣卫的身影。需要注意的是:锦衣卫尽管被赋予了侦察任务,但原有的扈从仪仗职能并没解除,事实上锦衣卫是同时兼任皇帝的扈从仪仗部队和情报机构的双重职能。被锦衣卫逮捕的人不和一般犯人关在一起,锦衣卫设有自己独立的监狱系统——称之为南北镇抚司,南北镇抚司的官员由高到低称之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洪武二十年(1387 年)朱元璋认为锦衣卫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的现象,于是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同时将关押在锦衣卫南北镇抚司中的犯人转交刑部审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确将刑讯从锦衣卫的职能中废除,恢复了之前由法司审理案件的传统,锦衣卫的职能重新被限定在最初的扈从仪仗,不再作为情报机构存在。朱棣以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为打击建文帝旧臣,于是又恢复了锦衣卫的侦察刑讯职能,此后整个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作为情报机构存在。尽管相比如今的CIA、摩萨德等情报机构而言:锦衣卫的职能主要是对内的情报收集和监视,但在明朝同蒙古、倭寇的战争过程中锦衣卫也曾一度承担过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尤其是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期间锦衣卫的军情收集活动一度渗透到朝鲜、日本。锦衣卫成员的招募要求必须是身世清白无案底之人,同时必须绝对忠诚于皇帝,锦衣卫不对其他任何组织机构负责,完完全全只效忠于皇帝一人。作为皇帝的扈从仪仗部队所有锦衣卫成员都必须身怀武功,不过锦衣卫成员的武功也并不见得就像一些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反映的那样高强,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他们的武功,而是他们无孔不入的渗透能力:哪个大臣在家设宴招待同僚,第二天有哪些人赴宴、席间吃的啥、喝了多少酒、吟过什么诗、是否有什么娱乐活动等信息皇帝就全知道了,因为保不齐这家的下人里就有锦衣卫的成员渗透进去。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由此给锦衣卫长达290年的历史正式画上句号。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对建文旧臣的猜疑防范就一刻也没停止,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他恢复了本已被朱元璋废除的锦衣卫的侦察刑讯职能,但他仍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用起来并不方便,同时朱棣对锦衣卫本身也并不太放心——毕竟在锦衣卫系统中也有不少是建文帝时代的旧臣。基于这样的心理朱棣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情报组织,这一组织不仅监察百官,同时也负责监察锦衣卫——这个情报组织就是设立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东厂总部设在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在全国各地乃至藩属国朝鲜皆设有分支机构。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一般呼为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东厂可以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就随意监督缉拿臣民,由于东厂首领由宦官担任,由此开启了明代宦官干政的序幕。关于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力大小问题:东厂的职能之一就是监察锦衣卫,但锦衣卫与东厂之间并无上下级隶属关系,都属于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的机构。同时如果东厂碰到一个强势的锦衣卫指挥使也不会一根筋跟人家死磕到底——像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是嘉靖皇帝奶娘的儿子还救过嘉靖皇帝的命,所以他任职锦衣卫指挥使期间东厂是绝不敢去招惹锦衣卫的。事实上整个有明一代锦衣卫和东厂一直处于竞争关系,总体上而言:由于东厂负有监察锦衣卫的职能,所以权力还是相对更大一些。

西厂是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的情报特务机构:本来在此之前明朝已有锦衣卫和东厂两大情报特务机构,西厂的设立其实是一个偶然因素导致的——当时京城内发生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一时间竟收获不少信众。随着信众的增加李子龙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以致于竟潜入内宫,尽管意图不明,但仍被锦衣卫认定有行刺嫌疑而杀。这一事件引起了明宪宗朱见深的高度警惕,于是他派自己宠信的宦官汪直四处搜罗各种情报,成化十三年(1477年)他又索性授权汪直成立西厂。西厂从设立伊始就负有监察东厂和锦衣卫的职能,但和东厂、锦衣卫之间互不统属,三者形成彼此牵制竞争的关系,三者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也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汪直借助西厂这一工具大肆排挤异己,一时间气势嚣张,引起了朝中大臣以及东厂、锦衣卫的一致警惕,同时皇帝也开始对汪直过大的权力感到不安,于是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西厂被裁撤,此时西厂只存在了短短五年时间。正德元年(1506年)重新复设西厂,由谷大用担任提督,然而到了正德七年(1512年)西厂再次裁撤,至此西厂两度设立的时间加起来一共11年。

事实上除锦衣卫、东厂、西厂之外明代还一度存在过一个名为内行厂的情报特务机构:明武宗正德初年重要自己继位前的亲信宦官——马永成掌管东厂,谷大用掌管西厂,司礼监太监刘瑾在京师荣府旧仓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另设内行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其监察范围之内。正德五年刘瑾倒台后内行厂与西厂亦一同被裁撤,一共只存在了五年时间。




锦衣卫在理论上是皇帝的仪仗部队。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鉴于锦衣卫的前身之一是亲军都尉府,所以它其实是受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卫军,所以,锦衣卫的人员都是军人;同时鉴于锦衣卫的另一个前身是仪鸾司,所以和皇帝郊天祭祖、巡狩出行、宫廷享宴的安排布置和物料食物等的供应也有关。这些职能在锦衣卫成立后也是继续存在的,但是,锦衣卫更为重要的,也是更能显示其势力是因为其掌握了皇帝赋予的巡查缉捕职能。

(《出警入跸图》刻画了明朝万历皇帝谒陵往返的盛况,有大量禁卫军的形象)

这个职能上的定位正如上述是锦衣卫势力的技术性源头。锦衣卫下属“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负责锦衣卫内部的军纪,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有点类似宪兵;而“北镇抚司”专门负责处理明朝皇帝钦定的案件,可以自行逮捕相关人犯进入自己专门设立的监狱(诏狱)、也可以直接进行刑讯甚至(在皇帝旨意下)处决,不必经过明朝法律规定的法律机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些职能的获得和行使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演变,只有锦衣卫才真正属于当初朱元璋设计中的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卫部队。之后亲军都尉府演裁撤后演化而成的新的护卫亲军无论是十二卫还是最后演变而成的二十六卫,除了锦衣卫之外的十一卫或二十五卫,都属于兵部管辖(间接是文官内阁管辖),皇帝很难像使用锦衣卫那样使用得如身使臂、指挥如意。

(锦衣卫的服装曳撒源自于元朝的质孙服,在明代成为内廷侍卫的服装)

(御林军是一个民间的说法,指的就是禁军,仅仅从服装装备看,锦衣卫和其他护卫亲军之间已经因为定位职能的差异有很大的不同)

明朝皇帝希冀的这样的一种得心应手,自然造成锦衣卫突破了王朝时代也曾经形成司法惯例的三法司等相关机构彼此之间的程序正义和互相牵制,“高效”、“迅速”的背后隐含了大概率可能存在的罔顾事实、枉法裁判和草菅人命。

东厂(全称为东缉事厂)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的秘密特务机关。东厂除了最上一层的负责的太监管理者之外,其实用的都是从锦衣卫中挑选的人员(之前谈古论金《为什么武侠电影里太监都武功高强?》这个问题中和大家说起过东厂并非如很多人误解的从上到下都是太监,也没有太监身份的所谓“大档头”——也就是役长)。不过,虽然东厂和锦衣卫在职能和人员上都有重叠和重复,但是两者毕竟是不同的官署和组织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进行本问题后面提到的比较,那就是哪家的势力大?

总体来说,东厂的势力要远远大于锦衣卫,这是基于东厂的组织负责人与皇帝和皇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办事的程序上可以更加便宜行事,因而极端情况下,锦衣卫负责人见到东厂负责人甚至要以下属之礼参拜。

但是,正因为上述的势力大小最根本的原因是与皇帝和皇权的关系,所以东厂高于锦衣卫并不是制度性的安排,所以上面谈古论金加了一个前提即总体来说,不排除在个别皇帝统治期间,比如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时,他的发小陆炳管理锦衣卫,锦衣卫的势力就远大于东厂。

西厂为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三年(1477)于东厂之外增设,在其存在期间,其势力是大过东厂和锦衣卫的——后来居上往往是特务机关的常态——但是其存在时间不长,在成化年间就被裁撤,之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出现了5年左右,又被裁撤。

鉴于西厂是个短命的机构,所以前述总体来说东厂势力大于锦衣卫且东厂势力最大这个命题继续成立。

西厂只有过两任厂公,分别为汪直和谷大用,雨化田这个人物是武侠电影虚构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明朝   锦衣卫   正德   势力   仪仗   皇权   宦官   特务   内行   首领   太监   职能   皇帝   权力   机构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