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罗湾海战中,明朝军队和荷兰武装船只的热兵器差距有多大?

差距不是特别大,但是在火力密度上的差距是真心大。

料罗湾海战之前,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共有20艘军舰,属于三桅帆船中的盖伦船。其中“Middlelburch”、“Balam”、“Oudewater”、“Boucaspel”和“Warmondt”五艘属于大型战舰,也就是有三层侧舷炮的战舰,外加战舰首部和尾部会有额外的4门火炮,这种大型军舰的总载炮量大概在60-80门重型加农炮,在甲板上还会有数十门轻型火炮,这样一艘盖伦巨舰上的轻重火炮数量就可以达到80-100+。

不过看相关文献,在此次战斗中,荷兰的巨舰并没有参加作战,参战战舰多是小型武装军商两用战舰,每艘船的士兵运载量大概在10名左右,水手人数在40-60人。其中最后参加了料罗湾海战的战舰分别是“Couckebacker”、“Berdam”、“Wieringer”、“Zeeburch”、“Salm”、“Brou-nersheaven”、“Bleyswijck”、“Slooterdijck”八艘军商两用战舰,根据“Berdam”作为参考,这些荷兰战舰两侧为单层侧舷装炮,舰首两炮,舰尾4炮,重型加农炮的总炮数在26-30门炮,另外甲板上有8-10门火炮,总炮数在40门以下。

根据明末的战舰形制对比绘画,这些武装商船和明朝当时最大的两桅大福船是差不多一般大的,有的型号要略大一些,按照大福船“9丈”的长度描述,武装商船的长度大概在33米左右,甚至要更大一些。船员使用的都是重型火绳枪和轻型火绳枪,以及荷兰长戟,士兵穿配胸甲和钢制头盔。

再看明军的情况,在厦门海战之后,郑芝龙充分认识到了西方加农炮的威力之大,因而在几个月内,郑芝龙便从英国商人和葡萄牙商人那里购买了大量的红夷大炮,装配在战舰上,不过由于中国的戎克船是由短板拼接而成,因此能承受的后坐力不大,所以无法将红衣大炮装备在侧舷,否则整个船体会因为火炮齐发的巨大后坐力而解体。

在明代《武备志》中记载,大福船的火力装备为: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人员配备上为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

其中武器先进程度上唯一可以和荷兰人达到同一水平的红夷大炮只有一门,不过根据荷兰人对郑氏集团的描述,郑芝龙充分的认识到了明军战舰的这一个短板,所以他在战舰上会提前装备3到4门红夷大炮,用炮车承载,当一炮射毕,迅速换下,将另一门推至炮首,这点在郑成功围攻台湾赤嵌城的绘画中也有所体现。由于主力火炮在舰首,因此明军单个战舰所承受的火力伤害就被大大的减小了。

至于明军的其他火炮,根本没法和荷兰的火炮相比,就是明军之前最为看重千斤佛郎机,压根都够不到荷军的战舰。

也是这种火力上的差距,决定了明军对付荷军只能采用保卫战,不过即便如此,明军还是会承受比荷军大得多的损失。而自私的郑芝龙为了保存实力,把所有福建省不隶属于自己的明军中小型战舰统统当做火船,然后点起漫天火海,把荷兰热和广东海盗刘香的联军逼上了绝路,不过即便如此,荷军的战舰损失也只有两艘,其余全部逃出了包围圈,这样的差距,让大明水师天下无敌的谎言不攻自破。




料罗湾海战是明朝和荷兰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也是有史以来东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而结束。

其实,在料罗湾海战之前,荷兰舰队就已经对郑芝龙发动了一次突袭。当时郑芝龙的舰队停靠在厦门,郑芝龙去广东与两广总督熊文灿会面,商讨打击海盗刘香,荷兰人得知了这个消息,趁此机会,发动了袭击。由于郑芝龙这边一时群龙无首,损失惨重,荷兰舰队共击沉二十五到三十艘大型战船,这些船上配备的大炮最多的有三十六门,几乎是将郑芝龙的精锐一举摧毁。但是,此时郑芝龙已经投靠了明朝,凭借明朝的国力,郑芝龙在短时间就恢复了元气。

荷兰方面参战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海盗刘香。荷兰与海盗联军约有60艘船,其中荷兰夹板船,即大型战舰9艘,海盗船约50艘。明朝海军方面,主要是被明朝招安的海盗郑芝龙,出动了140-150艘船,其中大船约五十艘。可见,如果单论数量,明朝海军的军舰数量是荷兰的两倍之多,那么,双方舰艇的大小、火器装备如何呢?

据明朝时期的《谕西夷记》记载:

“(夷)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许,板厚二尺有咫,内施锡片。舟旁各列大铳三十余,铳中铁弹四五具,重三四十斤,舟遇之立粉。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没,没可行数里。诸凡器械巧诈非诸夷可比,即称强如佛郎机者,且敛手避,殆未易以中国长技敌也。”

荷兰的战舰长有二十多丈,高有数丈,船板有二尺多后,中间又夹有铁板。船舷每边装有火炮30多门,每门火炮配有炮弹四五发,都是重炮,每发重约三四十斤,普通的船被击中之后,当即粉碎。船队里还有黑人水手,水性极佳,可以在水中潜游数里。(荷兰舰队)的武器装备远胜于其他西洋国家,即使像佛郎机(明朝时对葡萄牙、西班牙的称呼)那样的强国,也得避其锋芒,中国要想打赢也不是容易的事。

明朝时期的另一本书籍《却西番记》中也有类似的纪载:

“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双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鋈金锢之。四桅,桅三接,以布为帆,……中横一杆,桅上有斗,斗大容四、五十人,系绳若梯,上下其间,或瞭远,或有急掷矢石。舟前用大木作照水,后用柁。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没,没可行数里。左右两樯列铳,铳大十数围,皆铜铸;中具铁弹丸,重数十斤,船遇之立粉。它器械精利,非诸夷比。”

这段话基本和上段记载差不多,主要是多了对荷兰战船桅杆以及望斗的描述,桅杆上设有望斗,可以容下40-50人,用绳子结成梯子,人员可以上下攀爬,可以瞭望敌情,还可以在上面射击、投石攻击敌人。

总之,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明朝对荷兰战舰评价还是非常高。事实上,在当时,也就是17世纪中期,荷兰打败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了海上霸主,荷兰的战船,基本上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水平。

那么,明朝这边的战船情况如何呢?

胡宗宪就曾说过:“(西方)佛郎机炮横行海上,他国无敌。”

明朝巡抚南居益也说过: “夷舟坚铳大, 我舟当之无不糜碎。即有水犀十万,技无所施。”

明军将领朱文达:“红夷勇鸷绝伦, 战器事事精工, 合闽舟师, 不足撄其锋。”

明朝学者沈德符记载明军与荷兰海战:“青烟一缕 , 而官军死者已无算。"

明朝学者沈国元:“佛郎机炮一发十里, 当之无不立碎, 我虽有利刃, 勿可与敌, 虽有锐兵, 勿可与战 。

胡宗宪曾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一职,主要职责就是剿灭汪直、徐海等海岛,以及平定倭患,安定东南。这还是16世纪中叶,比料罗湾海战早了将近一百年,这时候的海上霸主是葡萄牙,西班牙。从这时候起,大明的战舰就已经落后了,抵挡不住西方国家的大炮。后来,荷兰崛起,打败了西班牙,明朝的战舰已经远远落后荷兰了。早在1622年,明朝和荷兰就爆发了第一场海战,不过,当时明朝海军以及落后荷兰,基本上无法战胜荷兰的夹板船。这场战争打了三年,明海军只焚毁一艘荷兰战船,而且是偷袭才得手的。

直到招安郑芝龙后,海上力量才得到增强。不过,郑芝龙的海军,其武器装备也基本上是来自西方。

“其船器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坚致,入水不没,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

因此,在料罗湾海战中,明朝海军(主要是郑芝龙部)与荷兰海军的热兵器差距不大,基本在同一水平。但是郑芝龙的战船要比荷兰的主力战舰--夹板船要小,因此要稍微吃亏,不过好在数量上占了优势。

那么明海军是怎么赢的料罗湾海战的呢?

其实,郑芝龙并没有摆开真是,和荷兰军舰对轰,而是借鉴了三国里火烧赤壁的故事,来了个火烧料罗湾。据《台湾外记》中记载,郑芝龙在战前就已经制定了作战计划:

“夹板坚牢难破,须用火攻,方得取胜。汝可选带惯水者五、六十人,小渔船七、八只,将大竹锯筒,每人腰间带两个,船中麻棕灌油,并硝磺引火之物,船头以铁链带钉。他船高炮远,渔船小而撑快,直冲到彼船边,将斧钉住发火,人跳下水,浮漾走回。”

郑芝龙利用了荷兰战船高大坚固、火力强劲,但是行动不灵活的特点,派人驾着小渔船靠近荷兰战船,渔船里面塞满了麻棕灌油等易燃之物,又用硫磺作为引火之物,将荷兰战船焚毁。但是所有的战船都是木制的,而且船舱中有很多火药桶,就像一个大炮仗一样,一点就燃。

此外,明朝海军还使用了接舷战,不跟荷兰战船拼火力,直接把船靠过去,士兵冲上甲板,短兵相接,杀死了很多荷兰人。

这场海战的结果是,明海军摧毁荷兰大型战舰三艘,俘获一艘,俘虏荷兰人84人,缴获大炮六门,小炮两门,乌铳(枪支)十三门,剑十把,火药六筒以及其它多种物品。明海军方面,阵亡86人,重伤130人,取得了胜利




1633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厦门金门岛附近的料罗湾,大明的郑芝龙舰队150艘战舰,与荷兰、广东海盗刘香联合舰队59艘战舰,展开一场海战。

荷兰舰队战败。

明朝战舰大炮明显落后于荷兰舰队。

1、明朝中后期舰队没落

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是明朝舰队最鼎盛时期,号称天下无敌,真的是天下无敌。

但随着明朝的保守化,大臣故意隐藏毁坏郑和航海资料,再加上禁海政策,明朝的海军自我消灭了。

随着倭寇盛行,明朝不断加强海禁政策。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荷兰船只第一次到达明朝沿海。

大明朝拒绝荷兰等国的通商要求。

明朝只有近海防御的船只,依靠招降的海盗头子郑芝龙,封正五品的五虎游击。

2、料罗湾海战经过

战前,因为荷兰人轻敌,认为明朝的船只不堪一击,只派出了13艘战舰,另外还有50艘左右的海盗船。

荷兰舰队总指挥普特曼斯,旗舰密德堡号,11艘盖伦船,1艘中国式帆船(戎克船)。

实际参战的只有9艘。

海盗头子是刘香,原来是郑芝龙的部下,不愿降明,投靠了荷兰人。

郑芝龙知道自己硬碰硬不是荷兰人的对手,决定趁东南风,来一个火烧料罗湾。

郑芝龙总共有150船只,炮船只有50艘,把100艘剩余船只全部变成火船。

荷兰舰队居中,海盗船据外。

郑芝龙以30艘和20艘炮船夹击荷兰海军,先以100艘火船以铺天盖地之势扑入地阵。

荷兰人一时慌了手脚。

荷兰2艘战舰被焚毁,2艘被击沉,1艘被俘虏,其余战舰逃走。

明军俘虏120多人,斩首20级,烧死溺死荷兰人和海盗1000人,刘香的海盗船全军覆没。

郑芝龙手下阵亡86名,重伤132名。

郑芝龙惨胜。

(荷兰盖伦船)

3、荷兰人的战舰与火炮

当时,荷兰人是欧洲最强大的舰队建造者,以中小型盖伦船为主,横帆快速,船只在数百吨以上,侧舷装备20-30门红夷炮(明朝人称荷兰人为红夷)。

西班牙喜欢用千吨以上的大型盖伦船,结果败于灵活迅速的英国中小型盖伦船。

根据明代《武备志》,明朝最大的福船的火力:舰首备红夷炮1门(六千斤)、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

郑芝龙的帆船,主要依靠舰首的1尊红夷大炮。

而荷兰人盖伦船,以侧舷的20门大炮齐射为主。

一艘盖伦船的火力是郑芝龙帆船的10倍左右。

差距已相当大。

所以,郑芝龙不得不使用100艘火船对付荷兰人。




真有西方人吹的那么牛叉,鸦片战争至少提前两百年,风雨飘摇的大明都可以让海上马车夫老老实实纳贡,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明朝海军的火器与荷兰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并不大。下面我就说说料罗湾海战时,明、荷的武力对比,以及明朝海军为什么能战胜荷兰战舰。

第一,史料关于荷兰战船火力之描述

晚明有两篇重要的文献,分别是陈学伊的《谕西夷记》与李光缙的《却西番记》,在这两篇文章中,对中国与荷兰在武器上的差距有清晰的表述。

《谕西夷记》写道:“(夷)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许,板厚二尺有咫,内施锡片。舟旁各列大铳三十余,铳中铁弹四五具,重三四十斤,舟遇之立粉。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没,没可行数里。诸凡器械巧诈非诸夷可比,即称强如佛郎机者,且敛手避,殆未易以中国长技敌也。”在荷兰人到来之前,葡萄牙人的坚船利炮已令中国人大开眼界,可是与荷兰战船装备相比,葡萄牙人已经落后了。

《却西番记》中也有类似的纪载:“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双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鋈金锢之。四桅,桅三接,以布为帆,……中横一杆,桅上有斗,斗大容四、五十人,系绳若梯,上下其间,或瞭远,或有急掷矢石。舟前用大木作照水,后用柁。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没,没可行数里。左右两樯列铳,铳大十数围,皆铜铸;中具铁弹丸,重数十斤,船遇之立粉。它器械精利,非诸夷比。

从两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荷兰战船坚固而精巧,船板很厚,中间夹有金属片,外面也用金属固定,这在当时几乎是难以摧毁的。夷船不仅自身防护力很强,更厉害的是它的攻击力,如《谕西夷记》所记,在船的左右两樯各有三十门大炮,共计有六十门炮,而且都是重炮,炮弹有数十斤重,足以把一艘普通船只击得粉碎。

第二,明朝海军在招抚郑芝龙后,缩小与荷兰的武器差距

在第一次明荷战争爆发时(1622年),明朝海军基本上无法战胜荷兰的夹板船。这场战争打了三年,明海军只焚毁一艘荷兰战船,而且是偷袭才得手的。此时明海军的装备与荷兰战船相比,差距十分大。

1628年,明政府招抚著名海盗郑芝龙,海军装备得到飞跃式发展。我们来看看史料文献对郑芝龙武装的记录:“其船器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坚致,入水不没,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其船器皆制自外番,也就是说,郑芝龙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洋货,比起荷兰战船,并不落下风。在郑芝龙纵横台湾时,多次打败荷兰的海上武装。

然而,在料罗湾海战之前,荷兰舰队突袭中左所(厦门),几乎一举摧毁郑芝龙的最精锐的舰队。

1633年,荷兰在福建沿海已经布署了二十艘左右的船只,联合刘香的海盗军,发动对明帝国的进,史称第二次明荷战争。

荷兰舰队首先突袭郑芝龙舰队所在地厦门,当时郑芝龙正好前去广东会晤两广总督熊文灿,商讨打击海盗刘香的作战方案,因而整个舰队群龙无首。此役郑芝龙最精锐的舰队几乎报销了,据荷兰《东印度事务报告》,荷兰舰队共击沉二十五到三十艘大型战船,这些船上配备的大炮分别有十六门、二十门、三十六门之多。从这里可以看到,郑芝龙舰队的大战船,火炮数量虽然不及荷兰夹板船,却也是不可小觑。

第三,明海军是如何赢得料罗湾之战

料罗湾海战,是明海军与荷兰舰队的大决战。双方的兵力是这样的:明海军出动140-150艘船,其中大船约五十艘;荷兰与海盗军约有60艘船,其中荷兰夹板船,即大型战舰9艘,海盗船约50艘。

这场海战,明海军摧毁荷兰大型战舰三艘,俘获一艘,俘虏荷夷84人,缴获大炮六门,小炮两门,乌铳(枪支)十三门,剑十把,火药六筒以及其它多种物品。明海军方面,阵亡八十六人,重伤一百三十八人。

很多人可能会想象,荷兰战船是被火炮击沉的,其实不然。荷兰战船,主要是被火船焚毁的。在《台湾外记》中,郑芝龙对这种战法有如下表述:“夹板坚牢难破,须用火攻,方得取胜。汝可选带惯水者五、六十人,小渔船七、八只,将大竹锯筒,每人腰间带两个,船中麻棕灌油,并硝磺引火之物,船头以铁链带钉。他船高炮远,渔船小而撑快,直冲到彼船边,将斧钉住发火,人跳下水,浮漾走回。”当时的船只都为木制,最忌火烧,而且火焰又极易引爆船上的火药桶,故而这个战术是相当有效的。

除了火船之外,枪炮也是起到重要作用。福建巡抚邹维琏事后所写的《奉剿红夷报捷疏》中有“铳弹如雨”、“铳弹交锋”、“大铳火器齐发”这样的记录。在对付荷兰小艇上,火器还是很管用的,譬如哨官许辉率三艘船“直冲夷船,我船药桶火箭喷筒齐发,夷船(指小艇)登时焚毁三只”。

第三种战术是犁沉战术,即冲撞战术。譬如《报捷疏》所记,哨官方荣“犁沉夷尖船一只”,“犁沉贼船二只”;陈玑“犁沉夷尖尾船二只”等等,在对付荷兰小艇(荷兰战舰上一般配备六七条小艇)上很有效。

第四种战术是第四种是接舷战,便是两船靠拢时短兵相接,这时冷兵器便用上派场了。比如《报捷疏》中提到的,捕盗叶富“奋勇先跳过船,战斩夷伙数人,夺回夷王剑一口”;“哨官许辉等纵跳过船,生擒红夷一名,杀死夷伙不计;郑兵跳过夷船,杀死夷人甚多。”

第四,荷兰文献对料罗湾海战的记录

关于这次交战,荷方也有一些记载。

《热兰遮日记》记:“有三艘(中国船)同时钩住快船Brouckerhaven号,其中一艘对他们自己人毫无考虑地立刻点火燃烧起来,像那些丢弃自己生命的人那样疯狂、激烈、荒诞、暴怒,对大炮、步枪与火焰都毫不畏惧,立刻把该快艇的船尾燃烧起来……快船Slooterdijck号被四艘他们最大的戎克船钩住,被他们跳进船来,有两次把那些中国人打出船外,但最后还是被接着跳进来的人数众多的中国人所击破,而被他们夺去了……我们率领Bredam号,Bleyswijck号,Zeeburch号,Wieringen号与 Salm号费尽力气摆脱非常多的火船,向外逃去。”

《东印度事务报告》是这样记录的:

“普特斯曼长官率领快船Perdam、Zeeburch、Couckercken、de Salm、Wieringen、Brouwershaeven和Slotendijck与海盗刘香和李国助的40至50条帆船停泊在围头湾,下令对一支强大的中国船队(至少有一百五十条巨大帆船)发起攻击,但因寡不敌众,中国人和船毫无损伤,他们在第一次攻击时嚎叫着爬上我们的几艘快船,包围夺取并烧毁快船Brouwershaeven,又抢走Slotendijck快船,并将上述快船上的约100名荷兰人抓获。”

从荷方史料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荷兰没有提及一点自己武器上的优势,这是因为优势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大。而且在整个战役中,荷兰文献称“中国人和船毫无损伤”,而中国史料的记录是阵亡八十六人,可以说损失微乎其微,与荷方的说法并无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料罗湾海战时,明荷火器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本文系原创,引用请注出处。)




应该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料罗湾海战在我国古代是一次规划比较大的海战了,大明方面投入了150多艘战舰,几万战士,荷兰人方面印 民总部差遣了最强大的武力,合计数十艘最新式带加农炮的战舰,规划不亚于鸦片战争,同样是兵器落后于西方,可是结局却迥然不同。 战后我国完全驱除荷兰人,而且荷兰人还得需赔偿战争损失,完全就是鸦片战争的反转

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当时明朝的海军其实就已经不如荷兰海军了

虽然这次海战大明胜利,但其实是惨胜,靠的是计谋和兵力优势,因为当时荷兰海军主力战舰不过7艘,但都是先进的三桅帆,转向灵活且速度快,其装备的10门加农炮射程可达5公里,远超明朝海军的宝船,并且炮的数量是宝船的5倍,射程是三倍有余,只不过邓芝龙用了火攻,所以才打败了只有1500人的荷兰混成舰队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料罗湾海战又称明荷海战、金门海战,是我国古代大型海战之一,是决定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关键性战役。在郑成功大军与荷兰军交手的过程中,郑军在船只、火器方面都不如荷军,主要是通过数量的优势弥补了质量的不足,经过近1年的艰苦作战,郑成功最终将荷兰侵略者赶出了台湾。

荷兰侵占台湾始末

自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便垄断了东西方的陆海商道。由于奥斯曼帝国强盛一时,欧洲人便只能绕过奥斯曼帝国,寻找新的商道和市场,由此就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海上探险活动。在海上探险的同时,除了开展贸易,欧洲人还凭借武力在世界各处建立了据点,甚至开拓了殖民地。这股浪潮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是为“大航海”时代,当“大航海”时代结束的时候,整个世界被欧洲人连成了一个整体,世界贸易体系也就此形成。

当然,欧洲各国为争夺海外商业利益和殖民地的同时,其内部也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如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和法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而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要确保本国海上力量的强大,可以说谁拥有的舰船最多,谁就能占据最大的海上竞争优势。在整个17世纪,荷兰人无疑是海上的霸主,他们拥有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船队,也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人在17世纪拥有最多舰船,这也使荷兰人成为了17世纪的海上霸主

1602年,荷兰为方便在东印度地区展开贸易活动,便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简称VOC,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由17名董事负责公司的最高决策。在荷属东印度公司最为鼎盛的时期,整个公司拥有各类人员10万人、士兵1万名、军舰41艘、商船数千艘,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1621年,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仅印尼首都雅加达)设立了东亚总部,1622年占据了澎湖。

当荷兰人来到东亚海域的时候,郑芝龙是这里最大的海盗头子,荷兰人忌惮郑芝龙的海上武力,便与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由此在东亚扎下了根。荷兰人来到台湾后,在大员(今台南)建立了行政中心,自此开始了对台湾部分地区的统治,同时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扩展了东亚海域的商贸路线。

▲荷兰人在台湾的势力范围

荷兰人为巩固其殖民统治,对台湾当地居民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凡服从荷兰人的就支持,而不服从荷兰人的,就出兵镇压。在荷兰人的疯狂镇压下,台湾南部逐渐成为了荷兰人的势力范围。后来荷兰人便以台湾为中心,在中国-台湾-日本之间建立了生丝贸易网络,将中国的生丝大量贩往日本,又从日本赚得了大量的白银(日本生产银矿)。

而荷兰人与郑家的关系一直都不稳定,很多时候荷兰人需要依靠郑家的船只运送货物,但有时候郑家又是荷兰人最大的竞争对手。据日本学者岩生成一统计,1642年到1662年间,赴日本贸易的船只大部分属于郑家,甚至有时候郑家的船只能占贸易船只总数的80%以上。

郑成功攻台

1644年清军入关后,南明无力阻挡满清的攻势,很快就丢失了整个东南。而郑成功则继承了郑家的全部家当,毅然扛起了反清大旗。1659年郑成功北伐南京失败后,其根据地只剩下了东南沿海寥寥几个城市,郑成功认为在没有稳固根据地的情况下,郑军无法与强大的满清对抗,便决定收复台湾,以台湾为根据地继续从事反清大业。

郑军拥有极为强大的海上力量,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资本。在最为强大的时候,郑军战船总吨位为9.2万吨,同时期英国海军总吨位为9万吨,荷兰为6.4万吨,即便在郑军最弱的时候,其海军总吨位也有6.4万吨,无论怎么算,郑军的海上力量在全世界都可以名列前三,这也是郑军能与强大的满清周旋长达23年的原因。

荷兰人在战前的准备

郑成功打算收复台湾的意图很快就被荷兰人知晓。当时荷兰驻台湾的最高指挥官是揆一,他一方面加强了戒备,并对荷兰人据点周边实施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对即将攻来的郑军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措施;另一方面则派人前往巴达维亚求援。

也是天佑郑成功,揆一与巴达维亚东印度公司的特别委员富尔堡有过节,在富尔堡的影响下,巴达维亚当局也不看好揆一,对揆一的求援没有重视,不过后来在揆一的一再请求下,巴达维亚方面还是派了范德兰率12艘战船和600名士兵前往台湾。

范德兰到了台湾后也跟揆一合不来,他认为揆一是小题大做,郑成功根本就不会进攻台湾,后来范德兰就带走了所有的军官和2艘战船反回了巴达维亚,同时还派了6艘战船去其他地方执行任务,最后留在台湾的,只有4艘战船和600名没有军官带的士兵,加上台湾原有的驻军,揆一的总兵力大约在1500人左右。其中80人驻扎在淡水,100人驻扎在赤嵌楼,其余的驻扎在热遮兰城。此外在海军方面,揆一的舰船只有7艘大船和12艘舢舨。

▲盖伦帆船

荷兰人主要有亚哈特船、东印度船、笛型船和盖伦帆船,其中最大的东印度船船体长度在130英尺以上,排水量能达到2000吨;笛型船长度在100到140英尺之间;盖伦帆船的排水量在300到2000吨不等;而亚哈特船的排水量也能达到600吨,可以说荷兰人在17世纪拥有相当高超的造船技术,其船只质量普遍优于郑军。

荷兰陆军当时使用的火炮主要有6磅、12磅、24磅和48磅等四种口径,其中6磅和12磅炮为野战炮,24磅和48磅的重炮主要用于攻城。有时候荷兰人也会使用口径为3磅的小炮。

郑成功在战前的准备

郑成功进攻台湾的第一波部队共计11150人,战船400余艘,再加上后来的增援,总兵力在2.5万人左右。

郑军使用的船只主要有鸟船、炮船、洋船改战船、赶缯船和艍船,船体大小方面,鸟船、炮船和洋船改战船排水量均在540吨以上;赶缯船排水量一般为160吨;艍船为43吨。火力方面,鸟船一般配有2门重炮;炮船船头一般放有一门三四千斤重的红衣大炮,两边有500至1000斤炮20门,鹿铳100至200门;赶缯船配有三四百斤大炮2门、两三百斤斗头铳1门、子母铳(大型火枪)10枝;艍船配有子母铳6枝。

攻克赤嵌楼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舰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发,于次日抵达澎湖。25日澎湖刮起了暴风,船只一时无法出行,郑成功舰队也就耽搁了一段时间,到30日的时候再次出发抵达鹿耳门,在通过鹿耳门后,郑成功兵分三路,一路为百余艘小船驻守北线尾岛以牵制荷兰人的战船;郑成功率主力进入台江;余下船只则包围热兰遮城。

郑成功首先进攻的是赤嵌楼,荷兰人在此只有大约100人驻守,就这点人显然是无法抵挡郑成功的大军的,但赤嵌楼的防御却十分坚固,郑军一时无法攻克,就将其围困了起来。听闻赤嵌楼遭到郑军攻击,揆一派了200人前去支援,但遭到了郑军阻截,最终有60人成功突入城内,其余则回到了热兰遮。

围困赤嵌楼后,郑军很快就切断了水源,同时集结了1万多人对赤嵌楼发动轮番进攻,在郑成功的连续攻击下,赤嵌楼很快就抵挡不住,于5月4日投降,城内140名士兵、20名伤兵和100名妇孺成为了郑军俘虏。

北线尾大战

在围攻赤嵌楼的同时,郑荷双方在北线尾展开了第一场大规模海战。

4月30日,郑军百余艘小船在北线尾登陆,揆一随即派出“拔鬼仔”作率250名士兵乘坐1艘单桅帆船和1艘舢板在北线尾西南登陆。为协助“拔鬼仔”作战,揆一还派出了“赫克托”号、“斯·格拉佛兰”号、“马利亚”号等3艘战船前往北线尾,对郑军舰船发起了攻击。见到荷兰人的舰船后,郑军马上出动30艘戎克船将其包围,双方一经接触便就马上相互发动了炮击,激战中轰“赫克托”号水手不慎点燃火药库引发爆炸,一声巨响后“赫克托”号沉没,船上百余名士兵无一生还,而几艘围攻“赫克托”号的郑军小船由于距离太近,也随同“赫克托”号一起沉没了。

击沉“赫克托”号后,其余郑军船只一拥而上,围攻剩余的2艘荷兰战船,很快郑军士兵就冲上了“斯·格拉佛兰”号,并与船上的荷兰人展开了肉搏战,但郑军最终不敌,退出了战斗。虽然击退了郑军,但“斯·格拉佛兰”号也身负重伤,船体多处着火,最后只好与“马利亚”号一同撤退,郑荷之间的首次海战,以郑军的胜利而告终。

在北线尾岛,郑军士兵与“拔鬼仔”的部队发生了激战,交战时,荷兰人以排枪战术攻击郑军,而郑军则以弓箭还击,双方各有死伤。正当双方酣战之际,郑军出动伏兵袭击了荷兰军后方,荷兰人顿时阵脚大乱,郑军乘胜追击,斩杀了160多名荷兰人,“拔鬼仔”也在战斗中阵亡,荷军最后仅有60多人乘坐小船逃走。此战郑军损失不详,可能在千人左右,荷军除陆战中阵亡的160人外,海战中也有上百人阵亡。

围攻热兰遮

热兰遮城是荷兰人在台湾的大本营,占地2.5公顷,居民2500人,是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也是荷兰驻台湾最高长官的所在地。此前荷兰人在热兰遮经营多年,将热兰遮建成了一个长宽115米、高9米的城堡,其中墙体厚1.2米,四角棱堡厚1.8米,城内储藏了大量的军火、粮食等物资,能供荷兰人长期坚守。

5月5日和10日,郑成功连续两次谴使劝降揆一,但揆一不从,在劝降无望后,郑成功于25日发动了对热兰遮的第一次进攻。

此时城内有士兵905人,加上家属和仆役,总共1733人。而围攻热兰遮的郑军有上万人,其中大员镇有3000-4000人,仁武镇有7000-8000人。郑军在开战后的2小时内发射了800多发炮弹,荷兰人随即发动反击,由于荷兰人占据了有利地形,炮击中郑军伤亡惨重,之后荷兰人向郑军炮兵阵地发动了两次突袭,第一次被郑军打退,第二次获得了成功,将郑军布置在大员镇的火炮毁坏一空。

郑军强攻受挫,便改攻城为围困,在围困期间,交战双方都完善了自身的防御。郑军在热兰遮的外围修建了壕沟以防荷兰人挖掘地道,并增设了堡篮,荷兰人也乘着交战间隙加紧修补了城墙。

▲热兰遮还原图

到了六七月份,郑军开始缺粮,于是郑成功便派2万人到周边各处屯田,战事就此告一段落。

台江海战

郑成功围攻热兰遮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巴达维亚,由此巴达维亚当局也不得不出兵增援 揆一。7月5日,巴达维亚方面以科布雅·考乌为舰队司令,率5艘战船、5艘货船、725名士兵和足够维持舰队8个月的给养增援台湾,该舰队于8月12日抵达台湾大员。

听闻荷兰援军赶来,郑军高层也大为惊恐,由于此时郑军分散在各处屯田,一时间还无法集结。而当时郑成功在赤嵌楼,身边只有300人,如果荷兰人在此时向赤嵌楼发动进攻,郑成功则很可能阵亡或是被俘,如果失去了郑成功,那么整个郑军就会大乱,荷兰人便可就此翻盘。

但荷兰人也没利用好这次机会,没有对分散的郑军发动进攻,在派了725名士兵增援热兰遮后。卸货的船只却遭遇大风,考乌只好暂停增援,全军移至澎湖避风。

9月16日,荷兰军舰出现在大员附近,郑军很快就以火炮对其发动了攻击,在双方炮击过程中,由于潮水作用,6艘荷兰战船被潮水推到了北线尾岛东角。失去了大船的火力支援,荷兰人只好出动小船与郑军水军交战,双方很快就短兵相接,郑军以火炮、弓箭和各式火器射杀荷军,荷军则投掷石头予以还击。不过大部分荷军选对郑军发动了接舷战,双方在水面上打作一团,不过毕竟郑军人多势众,双方激战一段时间后,荷军被击退。

海战中,郑军出动火船烧毁了“科克伦”号,而“科登霍夫”号则在大员后方搁浅,船上大多数船员弃船逃走,少量留守士兵不敌郑军,科登霍夫”号最终被郑军俘虏。

此后双方继续交战了几日,但未分胜负,便各自罢兵,战事再次告一段落。荷兰人在此战中战死水手80人,士兵48人,损失大船2艘、小船3艘,城中仅剩士兵868人,其中病号300人,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战斗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

10月12日,郑军在北线尾岛东北增兵,并架设火炮切断了荷军的水上补给线。除了海上,郑军还在外城北门也设置了火力点,此举严重威胁到了荷军。10月20日,荷军偷袭北线尾岛上的炮台,被郑军击退。此后郑军继续围困荷军,到11月20日,热城内荷军士兵病死378人,妇女与仆役病死157人,负伤280人,能战斗的仅有950人。

12月3日,考乌带领5艘战船与清朝谈判,在与清军达成一致对付郑军的初步意向后,考乌却抛下部众独自逃回了巴达维亚,5艘战船只好返航。此事传到热城后,荷兰人的士气顿时跌落到了极点,很多人开始逃跑。

到12月16日,荷军上士汉斯向郑军投降,并告知郑军,城内能战者已不足400人,而且士气十分低落。

1662年1月26日,郑军对热城外的乌勒特支堡发动了进攻,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了晚上8点多,经过数小时的激战,荷军眼见城堡陷落,便炸毁了城堡,率先攻入堡内的50名郑军被炸死。

失去乌勒特支堡后,热城内的荷军已无任何胜算,由于兵力太少,野战已不可能。如果继续被郑军围困也只是徒增伤亡,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到了27日下午,荷兰人最终决定投降。

2月17日,揆一和2000名荷人一起登上海船,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38年的统治也就此结束。这场战争,荷军共有2225名陆军士兵、1000名水手、19艘大船、若干舢板参战。郑军则有大约2.5万人、400至600艘战船参战。

▲荷军参战船只情况

荷军在战斗中总共损失陆军1100人、水手300余人和5艘以上的船只,而郑军则在此战中损失了大约一半的兵力,受损战船数量不详。

郑成功率军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此事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也使他成为了我国的民族英雄。




1633年料罗湾之战,明军和荷兰在武器上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是战船 当时荷兰使用的大帆船制造工艺上已经超出了明军所使用的福船沙船,明军战船只能搭载六七门火炮,而大帆船不仅身形高大,而且可以轻松搭载二十门以上的火炮。除了船外,荷兰军队还大量配备了火枪手,火枪和火炮质量都比明军占有优势。但是,尽管如此,明军在战略上仍占尽了先机。

首先,指挥官对荷兰军事优势了若指掌,郑芝龙此前甚至曾经按荷兰大帆船原样复制过一次中式大帆船,可惜在建的舰队被荷兰人偷袭所毁,但对荷兰战舰的优势和弱点认识的很清楚。正面开战,明军战船肯定不是荷兰战船的对手,但是,荷兰船在近岸水域存在机动性弱,行动迟缓的弱点。此外,荷兰由于人口少,兵员稀缺,所以过分仰仗远程火力,对近战准备很少。

战前,郑芝龙特意故意放出烟雾弹,捏造各路官员要向荷兰靠拢的假象,让荷兰人掉以轻心。而荷兰人袭击中国军港、在中国沿海像在非洲殖民地那样到处烧杀抢掠的行径,也使得大明政权从上到下统一了对荷兰的态度,那就是坚决打 不留情,在这种形式下整个福建的水师力量得到了高度整合,可以说 荷兰的残暴等于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1633年料罗湾战役突然打响,蓄谋已久的明军水师部队按照事先部署向荷兰舰队发起猛攻,并采用火攻的方式发动自杀式冲锋,在付出巨大人员伤亡后最终取得了击沉俘虏荷兰大帆船各一的战绩,其余船只不得不负伤远遁。

料罗湾之战,是大航海运动以来西欧力量如日中天之际在海外扩张中唯一受到重创的一次战役。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在当时是风头盖过西班牙和英国的海上霸主,他们在北非在西非印度洋等地采用舰炮包打天下的一贯计俩在中国沿海终于翻了跟头。

史载,此战俘虏荷兰人上百人 取得首级几十颗,但大部分死者都葬身海底或随船运走了,因此直接损失当在至少三百人以上,伤者数量若以两三倍计,荷兰损失当在千人左右,这在当时全部兵力不足五千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而言堪称重大损失,也因此可见此战之后荷兰人的远遁确实是被打疼了。




许多人提到明郑水师,脑海中皆出现这样的画面;一艘艘长4~50公尺,宽十几公尺,重2000吨的三桅中式容克船航行于海上,三层砲甲板的数十门火砲对外国侵略者发出怒火,夷人灰飞烟灭,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从施琅《靖海纪事》〈飞报大捷疏〉中知道明郑水师战船有「砲船」、「鸟船」、「赶缯」、等;可知,鸟船是明郑水师中最大的船(福船已经在明末消失了)。


鸟船的吨位有多重呢?我们可带入《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一书所提到的公式;

排水量(石) = 龙骨长(尺) × 面阔(尺) × 舱深(尺) ÷ 4,鸟船长9丈、舱深1.2丈、宽

3丈,最后可以求得鸟船的排水量约为540吨(1吨=15石)。



鸟船的火力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从施琅《靖海纪事》〈飞报大捷疏〉知道砲船的武装为:

「每贼炮船安红衣大铜炮一位,重三、四千斤,在船头两边安发熕二十馀门不等,鹿铳一二百门不等。…查所获红衣大铜炮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斤,炮子大者二十二、三斤,中者十七、八斤,次者十四、五斤。鉎(铁)銕大砲二位,每位重七千馀斤,用炮子三十馀斤。」砲船已是明郑水师中最强的船了,假如鸟船与砲船差不多大,那我便假设此等武力在鸟船中也是最高水平。


这样的吨位与火力有比外国侵略者强吗?


答案是否定的,七省号是一艘由鹿特丹出厂的荷兰战舰,1664年动工,1665年下水,它长46公尺、宽12公尺、吃水4.7公尺,排水量为2000吨。它下层火砲甲板为 12门36磅砲与16门24磅砲,上层火砲甲板有14门18磅砲与12门12磅砲,船首、后甲板与船尾楼为 26门6磅砲。他一次侧舷齐射(不算首尾砲)共可打出总当量为606磅重的实心弹,相比之下鸟船的侧舷只能打出总当量为70.5~94磅重的实心弹,高下立见。那七省号在荷兰是怎样的船呢?它这样的船在第二次英荷海战开战前,荷兰人造了50多艘,是荷兰人的一级主力舰。


这样的船留在荷兰本土忙着跟英国人打海战不能来,那明郑水师到底碰上怎样的船呢?


在1633年的料罗湾海战,荷船Perdam号上有船员70人(含士兵10人)、Zeeburch号是60人(含士兵15人)、Coukercken号50人(含士兵6人) 、Wieringen号50人(含士兵10人)。Wieringen号是条1627年出厂的Yacht船,120吨;Coukercken号也是Yacht船,100吨,而Brounersheaven号为200吨,都不是啥了不起的大船。荷兰舰队最大的船是Middelburch号,上面有船员125人外加士兵251名,550吨,但因为太大会搁浅,所以没参加料罗湾海战。


在1661年的郑成功平台之役中,拥有20门火砲的斯‧格拉佛兰号、赫克托号与马利亚号与明郑的30艘鸟船激战,最后赫克托号号自爆沉没,斯‧格拉佛兰号与马利亚号逃离。


那问题来了,斯‧格拉佛兰号在东印度公司到底是多大的船呢?我们有另一条记录可看「最大的船有人员九十到一百人,配备36、37、或40门炮,比较小的船有人员六十到七十人,配备28、24、或20门炮」。由此可知,斯‧格拉佛兰号在VOC只是中等商船的程度,从VOC资料库中可知,东印度公司在远东大部份的船排水量只介于200吨~400吨之间。




料罗湾海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大明方面集结了数万战士,并招安了海盗郑芝龙,作了极大的战力准备,此次海战规划不亚于几百年后的的鸦片战争,但同样是武器落后于西方,可结局却迥然不同明朝耗费以远超荷兰的巨大代价取得了此次海战的胜利,可谓是赢的极为不轻松。那么明朝军队和荷兰武装船只的热兵器差距有多大呢?

内忧外患下的明朝与制霸海上的荷兰

1633年,即崇祯六年。年轻的崇祯帝作为明帝国的君主,既面临着张献忠、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军的时时纷扰,又面临着势头越来越猛的辽东后金政权,明朝军队在一次次的交锋中节节败退。垄断了航海贸易的荷兰,无论贸易还是战船武器配备都发展迅速,荷兰人遂试图将势力扩展至东亚,尤其想获得对明朝的贸易主导权。

要知道15世纪的荷兰号称“日不落帝国”,他凭借航海贸易的飞速发展,进入史上著名的所谓“黄金时代”,他们控制着世界海洋贸易权的绝大部分。实力雄厚强胜。


在当时精疲力尽的情况下,大明朝对于荷兰人的一次次挑衅,究竟要不要应战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商讨,朝中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不应一忍再忍,须立即坚决应战。作为前车之鉴,当年东南沿海的倭患之严重,肆虐长达几十年,好不容易将其扑灭。如若不对荷兰人严惩回击,维护国家尊严,恐怕又酿成新的巨大祸害。

另外一派以为四面楚歌内忧外患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实在没必要和精力打仗。荷兰人只是要做生意,不妨就答应他们也无大碍。


崇祯帝反复权衡后,下定决心要应战荷兰,且必须取胜。如此艰难的时局下,国家迫切需要一场伟大的胜利,来提振人心士气,凝聚力量。


料罗湾海战的爆发及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


1628年,明政府招抚了当时的著名海盗郑芝龙,使得海军水师的装备得到了一次飞跃式发展。郑芝龙算是了不起的贸易家,海盗出身却懂得升级强兵利器,硬性装备跟上时代。其武装及船器皆制自番外,如英国等工业国家。郑芝龙的武器配备,大部分是洋货,较之荷兰战船,有了一战之力。郑芝龙在纵横台湾海域时,就曾经多次打败过荷兰的海上战船。

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7月5日,荷兰的台湾总督普特曼勾结了明海域的恶名昭彰的海盗刘香,大肆进犯福建沿海,还偷袭试图封锁厦门湾。要求明朝终止同葡萄牙等外邦的贸易,只能同荷兰通商贸易,妄图垄断贸易。


1633年10月19日,荷兰与明朝舰队先后在福建海岸料罗湾集结。福建巡抚邹维琏,奉命成为明朝方面的总司令及负责人。此前,邹维琏在福建沿海悉心经营水师舰队三年多,既整顿了军队,还巩固了海防,士气高昂下,将士们皆积极备战誓要与荷兰蛮夷决一死战。

至10月22日,明水师集结了150余艘各式战船,在黎明时分悄悄行进到金门岛南部料罗湾口,随着双方舰炮轰鸣,料罗湾海战打响了。


荷兰方面参战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海盗刘香。荷兰海盗联军约60艘战斗船,其中大型战舰9艘,海盗船约50艘。明军方面,主力是被明朝招安的海盗郑芝龙,战舰数量上是140-150艘,大船约五十艘。如果单论数量,明朝海军的军舰数量确实是荷兰的两倍之多。

但不代表可以轻敌,荷兰虽只有19艘军舰,可都配备了当时最先进工艺的红夷大炮,这种超级大炮射程很远,最远可达10里之外;与之对阵的明朝军队自造的铁火铳却最远只能打3里射程,武器上的失利就将战争变得麻烦起来。


不过,明朝舰船虽无选射程大炮,但大部分战船具有体型小、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利用数量优势与之周旋寻找时机切入,于是明水军便使用了新奇的“火攻”战术,给了荷兰人一个措手不及。战斗打响之后,明朝军队动用100多艘小型船只,载满各类硫磺硝石和干草之物,在接近荷兰船只后,将点燃的火船驶向荷兰舰队,打散了荷兰舰队的战阵。


明军50艘主力舰船紧跟其后,当荷兰舰船进入有效射程后,便立即开炮。一时海上炮声震天,水花翻腾。在一番激战后,荷兰舰队被击沉两艘舰船,无奈撤退。在一次次的交战中,明水师与荷兰舰队都彼此消耗巨大。在鏖战3个月后,这场海战以明朝大伤元气为代价取胜。


双方的巨大的武器差距


荷兰当时共备20艘军舰,真正投入战斗的军舰只有7艘。但荷兰的买办海盗代表带来50艘海盗船,将荷兰总兵力增幅到1300人。

荷兰船多为三桅帆船,且装备着先进英国的加农炮,射程可达5公里左右。每艘军舰装载10门以上大炮,优势明显。相比下,明朝的海军仍然使用晋国宋元改造的“宝船”,最多只装备两门大炮。使用的大炮为自制铁火铳,最大射程不超过1.5公里,且须谨防炸膛。在单只船战斗力上,荷兰是占据绝对优势,明朝水师只能用几十倍的数量优势来抗衡荷兰的船队。


海战结束后,最终荷兰仅仅损失了3艘军舰(一只被击沉,两只被俘),50艘海盗船全军覆没。而明朝军队的损失极为惨重,在整个战斗中,明朝共损失大型战舰超过50艘,小船不计其数。最终明朝击败了荷兰,不过荷兰本身的损失微乎其微。


这次战争,明朝虽取胜,但已经反映出的中西之间的差距是令人细思极恐的


首先国家战略上,明朝实行的海禁,荷兰却殖民扩张;在军事装备上,荷兰已远超于明朝;最终战损,明朝要远超荷兰。之后的荷兰担心明朝会远征荷兰本土更是无稽之谈,明朝根本没有实力远征荷兰。

不过大明朝上下军民一心,团结抗击外侮,彻底击败荷兰侵略者。 此战一举树立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也保证了之后西方国家在200年内无敢大举进攻我国沿海,可谓一战换来200年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明朝   荷兰   海战   船只   战船   荷兰人   火炮   台湾   战舰   大炮   舰队   兵器   海盗   海军   士兵   海上   军队   差距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