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而非《金钱经》?是不是要告诉我们“道德至上”,而非“金钱至上”呢?

首先认识“道”。“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道”是太极及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规律规则;“道”是终极存在的、无形的、无限永恒的,是造物者;阴阳合而生万物,“道”生阴阳,造人类。《道德经》中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故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规则;顺应自然,顺其自然,则自然而然;自然而然者,效法宇宙的最高规则_则万事万物就顺畅了。【】其次理解“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①“德”作品德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表面上之德行,因此是有德之人;品德低下的人,时时注意表面上之德行,其本质是无德之人。品德高尚的人表面上没有什么作为,实质上是无所不为,即最有作为;品德低下的人表面上很有作为,实质上最没有作为。②作属性解:属性在西方哲学中指实体之本性,即属于实体的本质方面的特证;笛卡儿认为物质实体的本性是广延性,精神实体的本性是思维性;另有观点认为实体有无限多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我认为事物的属性分一般与特殊:一般属性即事物之共性,运动、发展、变化是事物的一般属性;特殊属性指事物之个性,即此事物区分彼事物之属性;比如人的特殊属性是思维、语言、制造并使用工具,“道”、“德”的特殊属性是无为、自然。【】再者“道”、“德”统一解。“道”乃非常“道”,“德亦非常“德”:品德是人的属性之一,“道的属性是终极、无形、永恒、无为、自然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德”是“道”与“器”的关系;“形而中者谓之人”,《道德经》的妙处在“玄之又玄”,故认识、理解、领悟《道德经》当用非常之法,方可参非常之“道”与非常之“德”。《道德经》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含义有别:故此道非彼“道”,此德亦非彼“德";唯相同者“道”-至高无上,“德”者服务于“道”。






老子著的《道德经》主要阐述天地演化的基本规律及治国安邦理政的基本理念,论述有无、是非、黑白、曲直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精髓。此处的道德,指的是道经和德经,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品行操守。金钱只是物物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象征,可能老子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道德至上还是金钱至上与《道德经》扯不上关系。




认为老子是在谈“道德至上”,一看就知道是望文生义,臆测《道德经》就是一本讲“道德”的书,那就大错特错了!

《道德经》作为“百经之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管理、文学、美学、修身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读《道德经》,一定要有一颗求道之心,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不仅无益,反而害处无穷!

说句不好听的话,若无求道之心,何必庸人自扰?吃饱、喝足、睡好,岂不妙哉?




我们说,道德(阴:精神、虚在)和金钱(阳:物质、实在)二者之间,既不是决绝的水火互不相容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可以平起平坐的同一个范畴的概念。用数学上的十字坐标来描述,如果我们用横向的水平坐标轴,表示人们对实在的、形而下的物质水平追逐;以纵向的垂直坐标轴,表示虚在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追求。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一味追逐“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物质水平(金钱至上),或者完全脱离必要的物质存在条件追求“至高无上,至深无下”的精神境界(道德至上),都是永无止境,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也就是说,人类不可能在横、纵两条坐标轴上存在,只能选择要么生活在兼顾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第1、4象限;要么选择生存在物质水平贫困且每况愈下、精神上相对文明的第2、3象限。毫无疑问,这里的答案就在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当“中”!




因为能称之为圣人的“老子”当然懂得,人类只有道德品质修养好,才能正确获得金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道德经   老子   坐标轴   金钱   道德   形而下   形而上   品德   圣人   论述   实体   属性   宇宙   物质   哲学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