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

今天张大夫跟大家唠个闲嗑,有人提问:“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这个问题不但是很多朋友想问的,也是张大夫自己感兴趣的。今天我也来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说,在古代没有仪器能够检测一个东西是否具备药用价值,所以在就有了“神农尝百草”这种说法。而“神农”这个人物不可能有各种疾病状态,所以说即使他尝过百草,也不会全部验证百草具有对某种疾病的治疗价值。说的更加通俗点,你连某个病都没有,即使是你尝了百草,那治疗价值到底怎么样,也没法说啊。我想这一点是很多人心里面一样有疑问的地方。所以说,古人对于一个东西药物属性的界定,肯定不能来自于一个人。即使是后期如何神化一个人,一个人也肯定干不成这个事。


那么,我们的古人如何认识不同东西的药物属性和治疗效果的呢?我个人觉得,还是实践出真知。中国的古人,一代一代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和疾病,于是在实践中找解决方法,时间久了就对很多东西的药物属性认识清楚了。或者说“神农尝百草”这句话里,神农可以是很多人,而非一时一人之功,认识过程肯定跨越很长时间,汇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智慧。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在古代出现了一位叫“神农”的神仙,他尝遍了百草,他一尝就知道了百草能治疗什么病。


这个事就像《黄帝内经》一样,《黄帝内经》这部中国古典医学巨著,虽然名字有“黄帝”二字,但是其中内容也是一个跨越很长时间,汇聚了很多人的智慧而成。如果谁非要说《黄帝内经》是“黄帝”自己写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说的更加通俗点,黄帝即使是在几千年前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啊,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写一本医书呢?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最后,张大夫简单总结一下,关于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这个问题,张大夫认为古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一点点认识不同东西药性的,这其中会有一些聪明人,他们认识得更多、更快,还记录了下来,这就逐渐汇聚成了我们神农尝百草

神农弄




我只说一下我多年学习中医的一个感觉:人可以修炼到很高的层次和境界,现在的社会和科学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人到达一定境界之后会拥有沟通万物的能力,会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会认识到更高层次的经络腧穴,普通人没有谁能够在没有学习经络腧穴之前,透彻的了解经络,并给经络腧穴命名。中药也是一样,达到那个层次后已经透彻的了解了所有药物性味归经,然后才敢尝百草,绝对不会是对药物一无所知就敢随意尝试。我们对古圣先贤了解的太少太浅显了,很多东西都高明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现在仅仅是一些浅显的知识更多一点而已,坐井观天,就敢妄论古圣先贤,太可笑了。一点浅见,贻笑大方。




谢邀。

我认为每一种草的药性,虽然途经很多医学大家的编撰尝试,但是其源头,还是在百姓。我们都知道,在早期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寻找可食用的东西,于是有了稻谷、水果等等,草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比如,三国时期,黄痨病人食用一种叫做茵陈的绿油油的草时,病情竟然好了。于是,这种类似于偏方或者诀窍的方子,被人们口口相传,最终传到了华佗的耳朵里。为了摸清这种草的药性,他分别用根茎叶尝试,最终发现三月的茵陈嫩芽可以医治黄痨病,因此,慢慢流传下来。

每一种草药,都是类似的传承过程。起初,被人们无心尝试,发现了它的某些特性,口耳相传,最终由医者将他们实验,确认,随着朝代的更迭,人们对药性的把握越来越准确,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草药大全。

并且,医学发展永无止境,医学精神永远传承。虽然不要求现在的医者有神农氏尝百草的精神,但是也应该有足够的敬业,尽可能通过实验,减少最大的风险。

我是朴品之道,每天分享传统故事、原创美文,期待与您一起进步!欢迎关注!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中医?首先俺很尊敬他,他是瑰宝,是智慧的结晶,是……总之,再华丽的辞藻用到他身上,一点都不过分。

当然,你别和俺提西医,这呀,那呀的,什么数据呀,什么分子结构呀。俺只告诉你一点,中医在为咱大华夏身体健康提供服务的时候,西方哪里没有什么西医,他们只有放血。

头痛了?没关系,来吧,放个血!感冒了?没问题,来吧,放个血!发烧了?很好,来吧,放个血!

估计说道这里,很多小伙伴会说:“你在逗我?难道他们就没有其他的手段了吗?”

哦!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他们确实有其他的方法,但要俺说,这些方法中放血还是比较靠谱的。至于其他,你觉得有必要试一试的话,俺不妨告诉你,可以祈祷,或者来个灌肠,要不整个截肢如何。

估计说完这些,很多小伙伴会表示震惊。

请不要震惊,这确实是他们一贯用的手法。

好吧!好吧!

俺们先来一段故事,瞧一瞧阿拉伯人是怎么看待西方人的医术。咱通过对比来感觉一下西医和中医的差异,顺道解决一下题主的问题

举例

说有一个士兵腿上起了脓疮,他去找一个懂医术的阿拉伯人去瞧。

那么对于咱稍微有点常识的人来说,这东西应该先把脓水挤出来,然后熬上草药,最后能来一副口服的草药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事实上这位阿拉伯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结果一位西方所谓的医生看到了,他很严肃的告诉这位士兵。

“喂!伙计这事不能这么搞!这么下去你只能成为两腿的死尸!”

“哦!那该怎么办?”

“你可以尝试一下成为一条腿的活人!”

“把它锯掉?”

“没错!”

好吧!结果就是这位士兵的那条腿确实被锯了下来,但却成功的成为了一条腿的尸体。

这么说吧,最初的西医其实是以哲学的形式出现的,听着似乎就很不靠谱。

其实他们的整个体系来源于希腊,奠基人是一个叫做希波克拉底的人,他就认为这人体其实就是四种液体所组成的,血液,粘液,黄胆液和黑胆液,这就是著名的四体液学说。

而人体生病是因为心情影响了这四体液的存在,所以西方的医生讲究其实不是疾病,他讲究的是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听起来就怪怪的,所以西医最开始真的很不靠谱。

那么这事到了十七世纪的时候,这四体液学说才被人质疑,到了近代才发展成为咱现在看见的西医。以前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

当然西医的发展或多或少依然受到了,之前西医的影响,或多或少有那么点根深蒂固的感觉。

打这么比方吧,来理解一下西医和中医的区别

一截木头,咱要求他的样子应该是保持树木那种有着年轮有着树皮的样子,结果保存不恰当,这木头开始腐烂了,这就想要把他恢复成原来的模样。

西医是怎么做的呢?他是直接把这腐烂的地方挖掉。他回头就告诉你,这截木头已经恢复成原来的模样了。

那么中医呢?他先通过望闻问切把这木头调查好了。

确定他的生存环境应该是咋样的?然后确定这腐烂的环境是怎么造成的,接着就开始下方子。

这方子,其实相当于把这木头拿到了一个适合他存在,不适合腐烂继续发酵的环境,然后通过调理达到最终的目的。

这也就是咱常说的西医治标,而中医去根的意思。

铁砂掌听过吗?估计这功夫大家伙如雷贯耳啊!而且都知道练这玩意的人,拿俩手巴掌天天的插沙子,插到一定的火候,接着插铁砂,把这俩手巴掌练成俩铁巴掌。

说道这里,估计有很多的小伙伴认为,这铁砂掌大成的人,这俩手巴掌估计这大老茧,二老茧,三老茧整个就是长满老茧的手,是这个想法吧!

其实俺告诉你,过去真真练习铁砂掌的人,大成的时候,这手巴掌和那小姑娘的手差不离,葱段一样的水嫩。

你还别不信,毕竟你练铁砂掌的,拿着老茧一层套一层的手去,人家大老远一瞅就知道你是干嘛的,肉搏就算了,至少拎着一根铁棍来伺候你了。

那么这事是怎么做成的呢?很简单天天练习完之后,就用那草药来泡,结果就是这样了。

这事您也别不信,当年台湾著名老一辈的演员李立群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就提到过这事。

这就是中医的神妙之处,这都带美容效果。

所以中医讲究的是,让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题主的问题

那么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都好奇,这中医当中,咱老古人是如何发现药性的呢?

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尝,神农尝百草吗?这老故事都讲透了。

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

话说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很著名的医生,这人不用说大家伙都知道,这就是华佗。

有一次他给一个得了黄痨病的病人治病,咋说呢?这开头就没有方子,就治不了人家。

这不,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就发现这病人的黄痨病居然痊愈了。

这好事啊!华佗对于这事很好奇就问这人:“咋说事?”

这病人说他用一些野地里的蒿草来充饥,没成想就这么好了。

当这病人给华佗找到这蒿草之后,他发现这其实是茵陈蒿。

那么啥事都不能听一面之词,这华佗就用这茵陈蒿来试药,人家还分段,分成根茎叶来尝试,还分不同的时间,什么时候的最佳。

最终确定是三月份那嫩芽最好。

咋说呢?咱中药这东西相当的神奇,搁过去没有啥提纯的说法,全依靠各种药物的搭配,去激发这含有微弱成分的药物在身体得到全面的发挥。

您别说这个了,就连砒霜这要命的东西都能成为中药的一部分。

就这东西直接吃下去这就的挂了,咱用其他药物配合,将这身体调制一下,再压制一下这毒性,这就能够达到身体承受的量,来对症下药。

就这东西,不是个高手你都不敢用。

现在人生病,如果能找到一好中医,您这病一准就给你去了根,如果没找到,只能说是缘分没到。

毕竟想要学好中医,光各种的药材不知道你得记下多少。

当年,俺就得了鼻炎,啥药都用了就是不见好,遇到了一个老中医,就那大药丸子,比那药房里开出来的足足大了两圈,那草根子俺都能瞅见。

人家自己熬制的,让俺按时间的吃下去,你就别提了,吃的俺嘴巴里的天花板都起小疙瘩,都快变成吃草动物了。看见这大药丸子,把俺愁的呦!

结果却非常的美妙,俩个月的功夫就好了,就这鼻炎折磨俺好多年了,就这么好了,到现在都没有复发过。

所以中医真的很靠谱。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原创

一个好的中医师,在辨证遣方时,巧妙的运用了中药的五色、五味,四性、升降浮沉、取象比类。使其药中病症,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1,五色中,青色入肝,黄色入脾,白色入肺,赤色入心,黑色入肾。

2,五味中酸入肝,甘入脾,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

3,中药的四性中分寒、热、温、凉、对热性病用寒凉药,对寒性病用温热药。不寒不热用平性药。一般苦多为寒性药,甘辛多为热性药。

4,中药的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的药都有向上、向外、升阳、发表、散寒的作用。沉降的药都有向下向内潜阳、降逆、清热、渗湿、泻下的作用。辛、甘、温、热、药主升浮。酸、咸、苦、寒的药主沉降。

5,取象比物,黑豆形肾,黑色入肾,形如肾,故䃼肾。核桃形如脑,故有健脑益智之说。古人有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久病不愈急郞中,邪入络者多用藤。

古人依照上述方法,在生活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到汉代出现了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多是人们在实践中尝出来的。历经数代,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载药1892种,附方11092条。成为当今医药经典。




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

方法有很多种,亲自尝食当然是第一种。

比如李时珍听说在北方有一种曼陀罗花,人吃了之后会手舞足蹈,严重的会麻醉,于是他亲自赶到北方找到了叶子就像茄子叶花就像牵牛花的曼陀罗花,遍问土人,得知“此花确实无毒,尽管食之会令人癫狂。”

李时珍亲自尝食,“乃验也”,记下来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的尝食笔记。

但是,中药材种类何其多也,据说有一千多种,有些药材更是毒物,浅尝立死,一个人怎么可能尝的尽呢?

当然有其他办法了,人民群众是老师。

据说有一次李时珍住在驿站,看到几个赶马车的车夫围着一个小锅,锅里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驿站吃饭是不用花钱的呀!干么要另起锅煮东西呢?又不是狗肉羊肉?煮的野草而已,李时珍上前讯问。

马夫们告诉他说:“我们这些赶车的人,侍候牛马,搬货上货,难免磕着碰着,损筋骨伤骨,一天结束之后,不磕不碰,也是骨疼筋乏不舒服的很,喝了这些野草煮的汤,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痛苦。”

“这个方子你们听谁说的呢?”李时珍追问道。

“没有谁说,大家都这样做而已。”

“那这野草一样的花叫什么名字呢?”

“‘鼓子花’,也叫‘旋花’。”

李时珍也就老实不客气的在《本草纲目》上写到:“旋花有‘益气续筋’之功效。”

现代医学有一个名字叫做“临床应用”古人也用这个办法的,只是名字不叫“临床应用”罢了。

三国时期的华佗有一次给一位得“黄痨病”的患者看病,用了好几种办法皆是无用。

后来有人告诉他说有一种叫做“茵陈”的野草可以治疗“黄痨病”,也就去寻了不少给患者服用,因为是第一次用此药,还专门去寻找了更多的“黄痨病”病人,让他们都服用了“茵陈”,然而,没有什么疗效。

第二年开春后,“茵陈”长出了绿芽,煞是好看,华佗心生一念,就采集了很多茵陈的绿芽给患者服用,结果吃一个好一个,治好了很多黄痨病人。

为了摸清茵陈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茵陈的根、叶、茎进行了分类实验,让病人们逐一服用,发现还真的是只有春天的嫩芽可以入药。

茵陈的另一个名字叫做青蒿,现在更有名气,屠吆吆的医学诺贝尔奖就是因为青蒿而来。




中国著名的古代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就是中药药性由来的典范。到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师祖”“医圣”的岐伯,以及黄帝和他问答所著的《黄帝内经》,都是经过历代无数医者,或药性实践者潜心研究,反复亲自品尝、亲身体验,逐一分析每味中药的药性与药用价值而得来,才具备了今天华夏中医药如此辉煌的成就。




很久以前,大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一个名叫三七的小伙子和奶奶相依为命,靠种菜、打柴为生。每日里,三七把菜和柴挑到集市上卖钱,换回些日用品,日子虽不富裕,却也能得温饱。

话说有一日,三七去山里砍柴,走到一棵大树下,看到上面有有个很粗的枯枝,心下欢喜,三下两下爬了上去,脚下踩牢后,便用斧子砍起来,眼看就要砍断,抬手擦汗之际,脚下一滑就摔了下来,落地之时腿撞在了一块凸起的石头上,腿被撞了个大口子,血瞬间把裤子浸湿一片,钻心的疼,三七赶紧从包中拿出干净布条裹上伤口,打算歇息一会儿回家,正在这时,听到对面草丛中悉悉索索的声音,定睛看过去,一只土黄色的兔子,瘸着一条腿啃食一片翠绿的草,奇怪的是它又把草吐在了自己的瘸腿上,过了一会儿,兔子慢慢离开了。三七很纳闷,是草能治伤吗,于是一瘸一拐地走过去,拔起一棵放在嘴里嚼烂敷在伤口上,顿觉疼痛减轻,于是拔了一抱回家,连敷数日痊愈。

后来,村里有人受伤,三七便教他们用此草治疗,村民们都觉得疗效甚好。村民们很是感激三七,于是便给此草取名三七。




古人智慧并不是尝遍所药物,才知道它的药性的,知识在于积累和总结,这是漫长的过程。神农尝百草,也表示很多人尝试过中草药,并记录下来,代代相传或口口相传。




中医药原理与逻辑猜测及现代科学实验,完全是两码事。许多人总是说中医原理来源实践(好象与课本误导有关)。生活实践验证对中医有不分割的关系,但中医药精髓真的不是来自生活实践。试问专家学者以及高端的博士后们,你实践这么多年了总结出了那点药性?那点医理?不还是在古人"经方"基础有点认识吗?

古人是"神农",是李时珍等"大名家"尝草认药性,也不是谁都可尝试药性。

"四气五味"定药性,是有高境界的"医贤医圣"们,尝到嘴里才能知其归经归气。如"经络穴位,阴阳气脉,那么深奥的东西,他们弄的那么清楚,往返走向,阴阳属性,穴位深浅的精度,谁人能及?就用"低俗思维"去随意想象,神奇奥秘博大精深的中医原理。事实证明不可能,永远不可能。

普通人包括现在诸多"医者"连″气"是什么都不知,知什么药性?

四气五味,挺简单,就是鼻闻与嘴舌品尝,不要想的太神,要的就是对自身气脉的"高维悟性",没这个"悟性",就难了。中医理论那么清晰,你猜,你用别的科学办法证明,验证,又能如何?

多琢磨古人的环境与身世,学些"道"的概念,也许能明白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4

标签:药性   李时珍   黄帝内经   华佗   痨病   茵陈   东西   老茧   百草   神农   西医   古人   药物   中药   中医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