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刘邦杀“连襟”樊哙,可不是老糊涂。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于长安,在他临终前,曾秘密的下了一道诏令,安排宰相陈平以及周勃,前去军中杀掉舞阳侯樊哙,曾经昔日出生入死的兄弟,最终却要兵戎相见。

樊哙是刘邦的老乡,不仅是好兄弟,还是舍身救刘邦的恩人,在汉朝立国的过程中,樊哙可谓居功甚伟,除此之外,刘邦与樊哙,还是“连襟”,樊哙的妻子吕媭,是吕后的亲妹妹,两人算得上是亲上加亲。

老友加功臣,同时还是亲戚,如此亲密关系,刘邦却在临死前下令,令陈平和周勃“即军中斩哙”,究竟樊哙做了什么让刘邦如此痛下杀手?

事实上,樊哙并没有做什么,只不过在刘邦看来,樊哙这个妹夫,站错了队,为了防止吕后的势大,以及保证戚姬母子的安危,刘邦不得不杀他,更重要的是,只有除掉樊哙,才能在接下来,对吕后下手。

但刘邦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的“所托非人”,陈平的小心思直接打乱了刘邦的计策,更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得会这么快。



刘邦的沛县集团中,樊哙是个很重要的角色。这个“以屠狗为事”的乡野村夫,在跟随刘邦后,摇身一变,成为开国功勋“舞阳侯”。

樊哙和刘邦,同为沛县的老乡,年轻时,皆为泗水河旁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个混混,一个屠夫,两人的故事,要从刘邦吃狗肉不给钱说起。

混混如刘邦,爱吃河西一家狗肉,摊主正是樊哙,吃就吃吧,完事还不给钱。

一来二去,樊哙很是无奈,这不是个事儿啊,不得已,就将摊子搬到河东,以躲开老是赊账的刘邦,

结果,刘邦打听到樊哙去了河东,就心急火燎的赶去,巧遇一只大龟,驮着刘邦就过了泗水河,如愿以偿的吃上了樊哙的狗肉。

一混混一屠夫,再“续前缘”。

刘邦起事后,樊哙选择跟随,期间战功累累,总结来讲,樊哙的功劳大致有三。

首先,打下了沛县这个根据地,使刘邦成为“沛公”,刘邦集团得以在此立足,并图发展,这是日后能够成功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其次,鸿门宴无惧生死,舍命救刘邦。

鸿门宴上,应该是樊哙的高光时刻,在项羽咄咄逼人的气势下,樊哙毫无惧色,喝酒吃生肉,让项羽都赞叹其为“壮士”。

最后,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帮助刘邦夺取天下。



这几项,随便哪一样,都足以让樊哙成为大汉的开国功勋,尤其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时,大小战役中悍不畏死,杀敌无数。

可以说,樊哙就是刘邦身边一个忠心耿耿的打手,为刘邦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

除此之外,樊哙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刘邦的妹夫,两个人是“连襟”,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让刘邦对樊哙信任至极。

当然,最重要的,樊哙的性情也深得刘邦喜爱,屠夫出身的他,向来以直爽著称,做事情也是直来直去,这让同样是混混出身的刘邦,十分的“臭味相投”。

因此,刘邦对于樊哙的感情,是有别于诸如萧何、周勃等沛县老乡的,这不仅仅樊哙的功劳和亲戚关系,更重要是樊哙的忠心。

刘邦晚年病重时,大臣们害怕刘邦乱发脾气,都不敢进去探视,只有樊哙,推门而入,“见上而涕”,这个膀大腰圆的糙汉子,那一刻所表露出来的真情,足以可见他与刘邦之间的关系。

有军功,是亲戚,且曾出生入死,按理来说,刘邦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对樊哙下手,更何况,樊哙的忠心,是有目共睹的。

但世事就是这么无常,病重的刘邦,突下诏令:“平(陈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有人向刘邦进言,樊哙要诛杀刘邦最爱的妃子戚姬以及赵王刘如意。

刘如意是戚姬的儿子,刘邦爱屋及乌,把对戚姬的宠爱,延伸到刘如意身上,有欲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有道是母凭子贵,戚姬对于刘老板这个想法,那是十分赞同。

但当前的太子是刘盈,如果要立刘如意,意味着就要废掉刘盈,这结果,戚姬满意,但有人就十分不满意。

这个不满意的人,就是吕后。

吕后作为刘邦的发妻,跟着老刘是吃尽了苦头,当年还差点被项羽一刀砍了,如今刘老板成了皇上,自己终于可以享享福了。



即便是刘邦三宫六院,后宫多了一个又一个妃子,吕后并没有大发雷霆,只要儿子刘盈是太子,管他老刘怎么折腾。

而随着刘邦对戚姬的宠爱加深,吕后与戚姬的矛盾也就逐渐增大,与宠爱多少关系不大,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太子之位。

刘邦对于吕后一伙和戚姬的斗争自然是有所耳闻,但并没有过于参与这后院争斗,相反,对于戚姬,刘邦是越爱越深。

但他没想到的是,后宫的争权夺利,居然涉及到朝臣,更没想到,樊哙会参与进来。

如果煽风点火的人说的是樊哙之外的任何一个,恐怕刘邦还不会这么生气,但说的是樊哙,刘邦就不得不怀疑了。

为何?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



吕后的亲妹妹,是樊哙的老婆,而太子刘盈,则是是樊哙的亲外甥,于情于理,樊哙确实有诛杀戚姬母子,保全外甥的嫌疑。

这还了得?居然敢杀自己的老婆和儿子!反了你樊哙了!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樊哙,手握重兵,完全有造反的实力,如果不加以控制,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一番权衡利弊之后,病重的刘邦,找来陈平商议,最终决定,让周勃去接管军权,陈平则在军中直接将樊哙斩首!

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其实这结果,并不是陈平的本意,只是没想到,刘邦会如此的决绝。

按照陈平的想法,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一边是刘邦,一面是吕后,杀了樊哙吕后肯定跟他玩命儿,不杀,那么刘邦就会要他的命。

做人好难,当时的陈平,肯定是这个想法。



难归难,事情还是要办,经过陈平深思熟虑,一番权衡之后,做出了堪称完美的决定。

《史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在陈平 的考虑中,樊哙是刘邦的老乡兼生死弟兄,如果贸然就将他杀了,难保日后刘邦后悔,到时候倒霉的就是自己。

即便是刘邦不后悔,那樊哙可是吕后的亲妹夫,显然吕后的身体要比刘邦好得多,也活的长远,如果将樊哙杀了,那吕后日后若是得势,必定跟自己没完。

再者说,樊哙是国家的功臣,这样随随便便就将他杀掉,难免会寒了大臣的心。

因此,陈平决定,将这个个皮球,重新踢给刘邦。

在到达军中后,陈平将樊哙押上囚车,并没有直接杀他,而是把他送往京城,由刘邦来决定是杀还是不杀。

即便是刘邦把樊哙杀了,那也是他自己干的,与陈平无关。

不得不佩服陈平的谨慎,正是因为他的谨慎,救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几条性命。

不过,事情的结果,任谁也没有料到,就在陈平押送樊哙在囚车中,前往京城路上的时候,刘邦驾崩了。

这样一来,樊哙自然是不用杀了,陈平也不用再担心刘邦的怪罪,只是需要找个台阶,让对自己不满的吕后下来就行了。

这件事情,就这样告一段落,樊哙没有死,陈平也通过一系列动作,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虽然在事后,吕后对陈平有些不满,但架不住陈平计谋多,最终还是没让自己受到此事的牵连。


从表面上来看,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是因为听信谗言,说樊哙要杀戚姬母子,因此刘邦大怒,要诛杀樊哙。

相对于吕后,刘邦更担心戚姬,他知道吕后向来对戚姬不满,同时因为太子一事,基本上戚姬与吕后就是不可化解的矛盾。

刘邦活着还好,如果刘邦死了,那么最危险的就是戚姬母子。

樊哙完全有理由对戚姬母子动手,届时,让戚姬拿什么来抵抗?因此,刘邦要为了心爱的女人扫清障碍,杀掉樊哙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除此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刘邦担心刘氏江山的稳定。

樊哙给人的感觉,向来是大大咧咧,直爽鲁莽,打仗是好手,但是没有什么谋略和心机,说白了,就是一个莽夫。

但实际上,樊哙的能耐,远不及此。

打进咸阳时,刘邦这个土老帽,被咸阳宫内无数的金银财宝和美女迷惑了眼,有种乐不思蜀的感觉就想留下来享受这美好生活。

但樊哙则说,是想要天下,还是眼前的暂时?秦国就是因为这个灭亡的。一句话点醒刘邦,最终刘邦依依不舍地离开咸阳,继续征战天下。

鸿门宴上,樊哙毫无惧色,一番话说的项羽连连佩服,并为了救刘邦,生吃猪腿,这份胆识,就是项羽也称樊哙为“壮士”。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每一个例子,都证明樊哙不仅只是一个只会打仗的莽夫,而是一个有胆有识、充满野心和智慧的人。

这样的人,还是吕后妹夫,太子的支持者,这才是刘邦最担心的。假以时日,在樊哙和吕后的操控下,这江山还姓刘吗?

所以,刘邦才会痛下决心,对自己这个生死兄弟动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戚姬母子的安全,也能保证江山的万代千秋。



刘邦所做的这个决定,并非是一个听信谗言的老糊涂,而是由于身居高位,已经没了往日的兄弟情谊,更多的是,要考虑江山稳固,对于樊哙这种功高盖主的大臣,刘邦就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处于多方面考虑,才决定杀掉樊哙。




刘邦,是个思路极为缜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临终之际要杀樊哙,不但不是老糊涂,而且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其中缘故,听司马为君慢慢道来。

首先,刘邦不是因为个人仇恨杀樊哙。樊哙早年是个杀狗卖肉的,刘邦是他的老客户,所以俩人关系不错。后来刘邦做沛公,樊哙便成了他的副官。

樊哙这个人,智略谈不上,似乎唯一可以夸耀的便是武勇,当时打仗是以人头数作为晋升标准的。樊哙在一场战斗中砍下敌军十五个首级,就被封为国大夫。和章邯的军队交手,砍下二十三颗首级。打败李斯之子李由,斩首十六级。攻武关至霸上,樊哙更是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个。鸿门宴那一场局,又是他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用盾撞倒拿着戟的士兵。 进入帐后拿眼珠子瞪项羽,项羽还欣赏他是位壮士,请他吃一条生猪腿。樊哙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这一场吃生肉秀,其实是救了刘邦的命——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很可能就被杀了。

刘邦称帝以后,樊哙依旧为他卖命,燕王臧荼的叛乱,是他搞定,代地的叛乱,则是他与周勃一起平定。直到刘邦临死前的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他还在北方讨伐燕王卢绾的叛乱。

所以,樊哙的军事能力,是不值得怀疑的——但,刘邦最担心的,也就是这个。

为什么呢?因为刘邦此时最大的心事,就是戚姬与儿子刘如意的安危,在他看来,如果戚姬不能反控吕雉,就一定会被吕雉杀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刘如意做太子,接替帝位。可是刘邦又发现,群臣都很拥戴吕雉的儿子刘盈,尤其是樊哙掌握着兵权,一旦他决意废除刘盈甚至说要杀掉吕雉,吕家人会不会谋反作乱,樊哙会不会助吕家一臂之力?

在刘邦看来,这个问题是肯定的。樊哙的老婆是吕雉的妹妹吕媭,而且樊哙很听老婆的话。所以要保住刘如意和戚姬的性命,就必须废掉或杀掉吕雉,而要解决吕雉,前提就是要让樊哙消失。

但刘邦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直到身体快不行了,他才找来陈平,让陈平去樊哙军中传诏,又把武官周勃藏在车子里,打算一到军营,就立斩樊哙,让周勃接管军队。

可问题是陈平是个极会算计的人,他发现形势已经不对了,刘邦说不定马上就要死,而死后吕雉一定掌握大权,而那时如果陈平和周勃拿着樊哙的人头上报,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所以最终,陈平没有杀樊哙,而是将樊哙打入囚车,押回长安,结果在半途就得到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立马转变方向,投向吕雉,而樊哙的保全性命,就成了他的功绩。

刘邦生前没能杀掉樊哙,吕雉便没事,而吕雉没事,戚姬与刘如意母子二人便有事了。




刘邦这个人有多狠,屠狗之辈与他出生入死的樊哙,鸿门宴上执剑从项羽手中救下他,咽气前也要杀掉樊哙。

刘邦临终前,想要杀掉樊哙,理由看似很简单,就因为不知道从哪听说,樊哙想要杀掉戚夫人和刘如意。一个出生入死的兄弟,有过命交情的妹夫,还不如一个女人吗?但仔细想想,这件事背后,反映的却是刘邦毒辣的眼光与敏锐的嗅觉。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本来是一个杀狗卖肉的屠夫,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与刘邦这些狐朋狗友一起喝喝酒,吹吹牛。

樊哙是个大老粗,一个直肠子,他心里有什么事,从来都会吼出来,决不会憋在心里耍心眼。因此,樊哙也是刘邦最信任的兄弟。

那一年,刘邦因为去县里的乡绅家蹭吃蹭喝,吃了一顿霸王餐,被乡绅吕公看中,还讨了一个如花似玉的贤惠媳妇。这个媳妇就是吕雉,吕雉还真不嫌弃刘邦的游手好闲,年纪轻轻地就跟着刘邦过苦日子。

与此同时,吕公还把自己的小女儿吕须许配给了屠夫樊哙,认为樊哙一定有所成就。吕公还真是相术界的高人,一个女儿嫁给了将来的皇帝,一个女儿嫁给了将来汉帝国的开国功臣。

就这样,樊哙与刘邦从当初一个酒肉朋友,变成了刘邦的妹夫。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萧何和樊哙推举刘邦为首领,让刘邦当上了起义军的老大,因为他们都觉得刘邦身上有一种过人的领导气魄。

樊哙这个杀狗的还真不是不简单,在起义军中可谓是扛把子的人物,接连立下很多大功,就连刘邦也得给樊哙竖一个大拇指。樊哙的军功一直累加,爵位也随着刘邦的强大而水涨船高。

刘邦率军一路北上,攻破了函谷关,攻下了秦国都城咸阳,立即关闭函谷做起了关中王的美梦。这一顿操作可气坏了项羽,明明是我牵制住了秦军主力,为什么胜利的果实让你刘邦摘了呢?于是,项羽派人给刘邦捎个信,让他来鸿门宴“说个事儿”。

鸿门宴上,项羽和范增早就设下了埋伏,想要杀掉刘邦。项庄拿了个剑,在刘邦眼前晃来晃去,就是想趁你不备给你一刀子。可没曾想,半路杀出来个樊哙,樊哙一手拿盾牌,一手拿剑站在项羽面前,眼睛瞪得有铜铃大,气势上毫不留情。

项羽见这么个大英雄站在自己面前,真有英雄相惜的感觉,问了一句“兄弟能喝吗”。樊哙回答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这个大老粗说起假话来还真不脸红,他一直为刘邦辩护,说刘邦入关从来没想过占为己有,就是想献给项王。如果一个文人说这样的话,项羽可能听都不想听,可从樊哙这个大老粗口中说出来,项羽就觉得格外动听,态度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弯。

就当项羽对樊哙英雄相惜,喝酒吃肉的时候,刘邦悄悄的以上厕所为名溜了。鸿门宴这一次,不仅改变了刘邦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格局。而樊哙,可以算得上是刘邦的大恩人,拯救了刘邦,拯救了将来的大号帝国,这一点刘邦一直记在心里。

刘邦称帝后,樊哙被封舞阳侯,虽然没有被封为王,但也算得上功高至伟。而樊哙手中的一张王牌就是媳妇吕须,吕须是皇后吕雉的亲妹妹,而樊哙就是吕后的亲妹夫。因此,大号帝国建立后,樊哙就倒向了吕后阵营,而因为樊哙手中拥有兵权,吕后也一直仰仗着这位屠夫妹夫。

吕后虽然是皇后,但绝不是刘邦最喜欢的女人,刘邦最喜欢的女人是戚夫人。戚夫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不仅会填词作曲,还会编排舞蹈,当然最厉害的还是撒娇。

刘邦在戚夫人身上,可算看到了逝去的青春,整天和二十来岁的戚夫人腻在一起,一起哼着小曲唱着歌。刘邦不仅爱戚夫人,也爱他们的儿子刘如意,他多次当众表示“如意像我”。对寻常人家来说,这一句没什么,可对帝王之家来说,这一句就相当于储君之位的更替,吕后怎么能不害怕。

后来,刘邦也不给大家暗示了,就直接表示他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一举动可算把吕后吓着了,到处求人出主意。而樊哙作为吕后的妹夫,自然是要和吕后站在同一阵线,绝对不能让刘邦废了自己的侄儿。

最后,刘邦的废立风波变成了一场闹剧,刘邦自己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因为太子羽翼已丰。而吕后、樊哙、戚夫人和刘如意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激化,樊哙这个大老粗明里暗里,都会表现出对戚夫人的不满。

岁月是一把杀猪刀,转眼间刘邦也老了。人老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自己百年以后,儿孙们遇到困难。而正巧在这段时间,当初和刘邦骑马打天下的诸侯王,挨个造起了刘邦的反,刘邦是顾头不顾尾,灭了一个又一个,心都累了。

刘邦重病期间,英布也反了刘邦,这件事情对刘邦打击很大,刘邦把自己关起来谁也不想见,大臣们急得心里发慌。樊哙忍不住了,横冲直撞闯进了刘邦的寝宫,哭着爬到刘邦床前。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史记》

樊哙问刘邦,当初咱起兵多么厉害的,现在天下大定,你咋躺床上不问朝政了?这个大老粗说着文绉绉的话,还真把病床上的刘邦逗乐了。刘邦被樊哙这么一激,拖着病躯御驾亲征灭了英布,回来病情又加重了。

刘邦前脚刚回来,就有人报告说燕王卢绾反了,刘邦只能把樊哙叫到身边,授他兵符剿灭卢绾。樊哙集合兵马后却一直按兵不动,一开始刘邦也没疑心什么,但随着一些传言的流入,刘邦心里开始打起了嘀咕。传言说樊哙与吕后勾结,等皇上百年之后,就对戚夫人下手,尽灭戚氏与刘如意。

敢杀刘邦的爱子,这还得了?一打听,樊哙家中的下人也有这种说法。于是日薄西山的刘邦深夜叫来陈平和周勃,给他们下了一道密令:“平至军中,立斩哙头。”但是,陈平是个鬼机灵,他在半路和周勃一商量,我们去杀了樊哙,就等于斩掉了吕后的左膀右臂,那吕后将来还不找我们算账。于是,陈平主张把樊哙押到长安,让刘邦发落,周勃是个老实人也同意了这个想法。

可是当陈平押着樊哙走到半路,才听说刘邦已经驾崩,陈平脸色一沉感到不妙。因为刘邦下的是密令,吕后并不知情,自己抓了樊哙该怎么面对吕后。陈平计上心来,跌跌撞撞的跑到刘邦灵床前哭泣,说“您让我杀了樊哙,我不敢,只好把他带回来让您发落,可是您怎么就走了呢?”陈平这个鬼机灵明显是对吕后说的,不仅没有得罪到吕后,反而让吕后欠了一个很大的人情。

刘邦命令陈平到了军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斩了樊哙再说,用周勃接管军营。一个出生入死的兄弟,真就为了一个女人,将他这么仓促处死吗?

其实,樊哙与吕后暗通这件事,刘邦早就心知肚明。吕须几乎天天和吕雉在一起,而樊哙也经常觐见吕后,刘邦早就有所察觉。刘邦命令立斩哙头,其实真正对付的是吕后,因为没有吕后,樊哙不敢拿戚夫人和刘如意怎么样,所有的根源问题就在吕后。

吕后在当上皇后之后,一直就有心提拔自己吕家的人,只是因为刘邦在世就有所收敛。吕后想要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严密的亲信网络,让朝廷成了吕家的朝廷,让姓吕的既富且贵。刘邦要防止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一样——兵权问题,也就是吕后的亲信不能拥有兵权,显然樊哙手握重兵就犯了刘邦的大忌。

刘邦为了防止吕后的擅权,先是定了一个白马之盟,天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也就是在暗示,如果姓吕的敢搞什么名堂,天下都可以讨伐他。后来,又通过废立之争,来敲打吕后。这次,刘邦命令陈平“立斩哙头”,其实是削掉吕后的左膀右臂,也是在警告吕后一定不要打歪主意。

直到刘邦咽气前,吕后还是摇着刘邦问,萧何之后谁可以继任丞相,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陈平之后呢?最后刘邦告诉吕后,剩下的事就不用你管了。吕后摇着奄奄一息的刘邦,问了这么多遍,没有一个吕氏的人,也没有一个吕后的亲信,足可以看出刘邦临终之前心里是很清楚的,绝对没有老糊涂,而且刘邦定下的丞相人选,保证了汉帝国没有出现一个大的动荡。

因此,刘邦命令陈平秘密杀掉妹夫樊哙,绝对不是老糊涂,而且有着深远的考虑。为的就是削掉吕后身边的兵权,斩掉吕后左膀右臂。另外,也起到一个敲山震虎的效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朝廷大臣不能与后宫有瓜葛,也不要打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主意。


@历史方位 原创,喜欢的朋友加关注一起探讨哦!您的一个小小的赞许,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刘邦一直到死,都非常清醒,从不糊涂,为什么这么说,病榻问相就是例证。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陛下归天以后,萧相国如果也去世了,谁可以替代他的位置?”刘邦说“曹参是可以的。”

吕后又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和陈平可以代替,他俩可以相互辅助,性格可以互补。而军队之事可托于周勃,此人忠诚于刘氏,可任命为太尉。”

吕后还想问,刘邦却说“你也别问了,再往后的事,不是你我所能知的了,你也活不了那么久。”这就是有名的“病榻问相”。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虽然在弥留之际,头脑依然非常清晰,刘邦死后,吕后也确实是按照刘邦的遗嘱进行人事安排的。


既然刘邦临终前都非常清醒,他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发小、左膀右臂兼妹夫的樊哙呢?

樊哙——刘邦最忠实的小伙伴

樊哙是刘邦的小老乡,都是江苏沛县人,刘邦是平民,樊哙更贫贱,是个杀狗的屠户,干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营生,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和胆识。年轻时候,刘邦没少沾樊哙的光,经常去他那里吃免费狗肉,

刘邦起义后,樊哙成了刘邦最坚实的臂膀,他不但杀狗技术精湛,打起仗来也是非常勇猛,经常是冲在前面,第一个攻上城头,是一个不要命的主儿,当时打仗以人头数作为晋升标准,樊哙在一场战斗中曾经看下敌军十五颗头颅,被封为国大夫,与章邯对抗,砍下二十三颗头颅,打败李斯的儿子李由,斩首十六颗首级。攻克霸上,樊哙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颗,俘获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占领咸阳后,面对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富丽堂皇的宫殿楼台、千娇百媚的宫娥美女,刘邦有点乐不思蜀了,决定当晚就留在秦宫过夜,不走了,萧何苦劝无果,只好去找刘邦的铁哥们儿樊哙,樊哙冲进皇宫,把刘邦从龙床上扛起来就走,出宫后的刘邦如梦初醒,对樊哙非常感激。

除了秦宫惊醒梦中人,鸿门宴上樊哙还救了刘邦一命。

项羽邀请刘邦参加“鸿门宴”,樊哙一直在帐外守候,得知刘邦有生命危险,樊哙立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为了保护刘邦,樊哙直接冲进宴会,像凶神恶煞一般看着项羽,看着铁塔一般的樊哙,项羽当时吓了一跳,立即赐予酒肉,樊哙边啃肉边替刘邦表功,“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说的是有理有据,项羽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刘邦趁机尿遁,才躲过一劫。

除了是好哥们、左膀右臂,两个人还是亲戚,樊哙去了吕后的妹妹吕嬃为妻,樊哙也就成了刘邦的妹夫了,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既然关系这么铁,晚年的刘邦为什么还是对樊哙下毒手呢?

汉朝建立后,樊哙作为开国元勋因功封为大将军、左丞相。

俗话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很多开国皇帝稳固江山后往往对昔日战友举起屠刀,刘邦也没能免俗,先后消灭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将当初一起闹革命的好兄弟们杀的杀、抓的抓,在平叛的过程中,虽然樊哙是主将,出了不少力,但他逐渐对刘邦感到害怕和寒心,原本一腔热血毫无城府的樊哙,开始低调做人,不再事事出头,没想到刘邦最后还是算计到他的头上了。

刘邦一直非常宠幸戚夫人(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了人彘),甚至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废掉吕后的儿子太子刘盈,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才作罢。

感到自己命不久矣的刘邦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命运而担忧,非常害怕吕后和樊哙在他死后难为这娘俩,一直想要限制吕后的权力。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与匈奴勾结造反,重病的刘邦派樊哙去平叛,樊哙刚出发,就有人向刘邦告发,《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大意就是樊哙与吕后勾结,等皇帝百年之后立即杀死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

刘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立即临阵换将,杀掉樊哙,命令陈平“平到军中,立斩哙头”,陈平接到这个烫手山芋,立即犯难了,眼看刘邦是马上要不行了,如果杀了樊哙,刘邦就去世了,吕后能放过自己吗,他儿子可是接班人呀,但是刘邦的话还不能不执行。

考虑再三,陈平计上心来,带着周勃一起到樊哙营中,登上高台,准备传旨,让人持节去叫樊哙,周勃藏在一旁,樊哙见只有文官陈平一人,立即上前接诏,后台突然闪出周勃,将樊哙当场拿下,装入囚车,周勃到营中接管军权,陈平押着樊哙回长安。

一路上,陈平故意磨磨蹭蹭,走到半路就传来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把樊哙交给吕后,邀功请赏,吕后立即原谅了陈平,樊哙捡回一条命,继续荣华富贵,而戚夫人和他儿子就悲剧了,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她儿子刘如意毒死,刘邦是赔了夫人又折了儿子。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刘邦相当聪明,料事如神,如果真的杀了樊哙,吕后也不至于那么嚣张。无奈刘邦英雄迟暮,派去的陈平精于算计,而周勃又世故圆滑,两个人一合计,与其听命于行将就木的刘邦,还不如给自己日后留一线生机。因此樊哙死里逃生,刘邦死后,樊哙就成为吕后身后一只无形的巨手,其阴影笼罩在众臣的头上,人人为其忌惮,而吕后得益于幕后这把推手,无往而不利。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刘邦玩世不恭,游手好闲,樊哙勤勤恳恳,靠实业发家。樊哙狗肉做的十里飘香、闻名乡里,刘邦分文没有,白吃白喝。最后樊哙没办法,为了避免刘邦把他吃于破产,上街卖肉之前先打听刘邦的形踪。刘邦在东他就往西,刘邦忽南樊哙就挑上狗肉向北。最后刘邦实在不好意思,就将小姨子吕媭撮合给樊哙,做为补偿。
(樊哙剧照)

刘邦起义后,樊哙成了刘邦的坚实臂膀,樊哙杀狗手艺精湛,打起仗来勇猛敌,杀人如麻,而且总是冲在最前面,第一个攻上城头的基本都是樊哙。因此每取得一次胜利,樊哙就晋升一级,最后刘邦不得不变着花样赏赐樊哙。刘邦入关后,志得意满,想独霸关中为王,于是重兵把守函谷关。项羽一怒之下陈兵关下,刘邦眼看遭受灭顶之灾,只好听从张良计策到鸿门谢罪。席间项庄把宝剑舞的惊心动魄,刘邦眼看命悬一线,樊哙持盾而入。抓起生猪腿,一边啃食,一边与项羽据理力争,刘邦假借撒尿,逃之夭夭。

刘邦称帝后,册封吕雉为皇后,立刘盈为太子。吕后野心勃勃,锋芒毕露,没等刘邦同意就将彭越垛成肉酱,还把一代兵圣韩信捅成筛子。刘盈生性仁懦,大权旁落已成必然,于是刘邦又想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戚夫人以求自保,只能母以子贵,所以非常热衷于为儿子奔走。吕后当然不肯放手,煮熟的鸭子怎么可能飞了,于是一边拉拢众臣,一边向张良问计。樊哙见了戚夫人则凶神恶煞一般吹胡子瞪眼睛,并扬言说迟早杀了老娘们儿,戚夫人被吓得魂飞魄散,只能钻进刘邦怀里啼哭。后来,戚夫人每次见到樊哙就像见了鬼一样,远远的躲着走。

吕后为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费尽心机,如果没有了太子,她的一生抱负也就无从实现,通往权欲的大门也就随之关闭。最终吕雉拼了老命,请来四个白发老头,号称商山四皓,四人都是隐居世外的高人,整日围着刘邦转来转去。刘邦自知来日无多,老骥伏枥,一声叹息,只能接受眼前的现世。刘邦并不畏惧死亡,但他放心不下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刘邦认为,如果没有樊哙的助纣为虐,吕后即便凶残,但也会有所收敛。于是临终前派陈平和周勃前去诛杀樊哙,并要求二人提头来见。

陈平诡计多端,周勃武艺超群,二人强强联手、万无一失。但是现实问题是,刘邦死后,吕后必然掌权,到时二人就成了杀害吕后妹夫的仇人,吕后绝对不会放过二人。于是二人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抓到樊哙以后,就押往长安,一路上还故意磨蹭拖延时间。最终刘邦没有等到樊哙的人头,憾然离世,陈平、周勃借机向吕邀功请赏。
(樊哙剧照)

有了樊哙这个坚强后盾,吕后做起事来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刘氏江山几乎改名换姓。正是由于樊哙的支持,吕后成功登上权力之巅,并实现了一生的夙愿,风光无限、权倾天下。可见刘邦颇有先见之明,并不老糊涂,无奈事不随人愿,让樊哙躲过一劫。

公元前186年,樊哙病逝,6年后吕雉去世,汉室江山回归刘姓。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刘邦病重危亡时,内心很脆弱,时而悲伤,时而绝望,时而暴躁,时而恐惧,在这样的情绪下决策大事,欲杀樊哙,这完全是一怒之下的冲动之举,老糊涂固然算不上,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却当不得真。

将历史的时针朝前拨一拨,更利于看清刘邦与樊哙之间根深蒂固的关系。

英布造反时,病重的刘邦内心很悲凉,甚至有些孤僻,他躲在宫中,不愿见人,整日叫身边的宦官陪着。群臣见他颓废不朝,很想进宫劝一劝,但即便周勃、灌婴这样的心腹重臣也不敢擅自入内。

忍了多日,大家都觉得只有樊哙有资格闯宫,樊哙也不推脱,果真率领一帮兄弟推门径直闯了进去。

闯进去立在刘邦的病榻前,樊哙痛哭流涕说的一席话,不仅识大体顾大局,而且很有人情味。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樊哙这个人虽是屠狗辈,但在关键时刻却不是寻常人,有见识,有胆略,有性情。刘邦刚入关时,是他力劝刘邦还军霸上,勿贪秦宫奢华的享受 ;鸿门宴上,剑拔弩张,险象环生时,是他闯进项羽大帐,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惧霸王天威,破掉了范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图谋。

这样的一个樊哙,在刘邦的心目中自然分量极重,不是一般功臣可以比拟的,这从诸多历史事件中也能看出来——刘邦做沛公时,樊哙就是他身边的随从侍卫;刘邦四处开始征战后,樊哙在其麾下扮演的始终是心腹先锋的角色;到了刘邦定天下,平异姓王叛乱时,樊哙更是其信得过的自己人,征讨叛军的主将,讨伐燕王臧荼,他是主将;诱捕楚王韩信,他是主要随从;讨伐韩王信,他是刘邦手里的硬牌······因为是绝对嫡系,又不断立有战功,大汉开国后,樊哙并未遭遇到刘邦的猜忌、打压,相反是一路上扬,赐爵列侯。

刘邦与樊哙关系非同寻常,还有一个佐证,他俩是连襟,樊哙的正妻是吕后的亲妹妹。刘邦对帝王术是很精通的,若是他对樊哙不放心,大汉开国后,鉴于樊哙身上有一层外戚的身份,刘邦绝不可能信用他,而信用他只能说明,刘邦认为樊哙作为自己人恰恰能起到在吕后势力中掺沙子的作用。

有一种说法,刘邦病危时,有打掉吕后势力的念头,只是吕后羽翼已丰,动不了罢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历史上就不会有刘邦病危时和吕后的那一番对话。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刘邦曰:曹参可。

问其次,刘邦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刘邦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翻译成大白话,再往后也不是你操心的事了。)

由这段临终交代可以看出来,对于吕后操持国政,刘邦也认为这样最稳妥,否则两人不可能这样对话,一个无所顾忌地问,一个用心良苦地答。

但在一个关键环节上,刘邦出现了误判,他认为对大汉江山有可能构成威胁的是异姓功臣,吕后绝不可能干“以吕代刘”的事,所以他才提到了重厚少文的周勃。

这样讲,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这样,刘邦就更没有理由要杀樊哙了。

问题出在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和爱子刘如意身上。如果说刘邦对吕后不放心,只在这一点,他担心自己死后,吕后会因为昔日的嫉恨对戚夫人和刘如意下狠手。

许多人对此有疑惑,既然如此,刘邦死前为何不下诏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呢?

站在一国之君的角度,刘邦是有此心,却无法这样做,一来戚夫人、刘如意没江山社稷重要,二来女人的嫉恨心理,刘邦根本没有办法扼杀。他能做的只有悄悄地给赵王刘如意安排一个对吕后有恩的强相周昌,除此之外,只能寄希望于吕后的仁慈。

话虽这么说,但如果刘邦在临死前听说有人要害戚夫人和刘如意,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等于是一刀捅向了他心理最脆弱的地方。

刘邦欲杀樊哙就是因为这个。

史书上没有记载是谁放出了这样的谣言,说樊哙已经与吕后结成同党,一到皇上驾崩,就立刻发兵将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等全部杀死。

此时的刘邦即将撒手人寰,他的理智已经消耗完了,只剩下脆弱不堪的情绪,所以当他听到此等谣言时,立刻就发作了,一方面,他觉得樊哙在咒他死,另一方面这样的谣言实在让他心里滴血。

愤怒之下,刘邦急召陈平入宫,要其献策。

因为事关吕后,陈平不敢草率表态,最后含糊其辞地说,可否命周勃替回樊哙,然后问罪。

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又令周勃入宫。周勃到来后,刘邦直接对两人下令,急赴燕地斩杀樊哙,由周勃代樊哙之兵,陈平火速提樊哙的人头来见。

陈平、周勃二人面面相觑,惊诧莫名,却又不敢违抗,只好领命而去。

这里有一个细节十分的耐人寻味,按说这样的谣言很容易被揭穿,不管是吕后站出来,还是陈平站出来,但这时候却无人这么做,这是为何呢?

只能有一个解释,生命垂危的刘邦因为戚夫人、刘如意,情绪已经彻底失控了,从吕后到重臣,没人愿意节外生枝。

吕后的真实心理还不止如此,她是宁愿看着妹夫樊哙有被杀的风险,却始终保持沉默,不出手相救,这说明这个女人定力十足,也很刚。

当然,看历史要多个侧面的看,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平接到刘邦的诏命后,耍了一个滑头,他深知樊哙杀不得,于是伙同周勃玩了一个拖延战术,只抓不杀,然后将樊哙带回京城。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万一刘邦转危为安,恢复理智后悔了,陈平能有所交代;万一刘邦驾崩了,将活着的樊哙交给掌权的吕后,陈平等于是立了大功。

然而有没有这种可能呢,陈平接到刘邦的诏命之后,就请示或者向吕后表明了意思,史书上的记载不过是他们共同演的一出戏。

凭陈平做事不择手段,极善自保来看,他很有可能这么做,但也有可能,这出戏本就是心照不宣,不用挑明的。

说回刘邦,在即将离世的那一刻,在个人情感上他是个可怜人,他是真担心戚夫人和刘如意,但他能做的也仅限于此。

归根结底,还是江山社稷重要。

再说樊哙,从此之后也是可怜人,刘邦死时,差点人头落地,吕后死后,家破人亡。




刘邦糊涂也罢,清醒也罢,要杀掉其妹夫樊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刘氏江山的稳固。

任何一位帝王,临终之际,都要做后事安排。

无论托孤,还是诛杀重臣,无非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继承人能顺利接班,按照自己的意愿,延续家族统治。

这是家天下永远绕不过的坎,刘邦也不能例外。

秦朝二世而亡,尽管秦始皇确立了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但仅仅是昙花一现。

真正封建制度的完善实践者,还是始于汉朝的刘邦。

虽然东西汉中间有隔断,但四百多年的历史,基本是整个封建时代的集中写照。

从政权的建立,到权力的交接,再到最终灭亡,历朝历代尽管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根本而言,历史一直是在不断地恶性循环。

天下一理,了解了一个朝代,也就基本清楚了所有的套路,没有啥新奇可言。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就很清楚刘邦的所为,也佐证了整个封建社会历史循环的规律。

刘邦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穷屌丝。

如果秦朝按照始皇帝的设想,万世传承,天下稳定一统,刘邦就这么混迹一生,最后挂掉就完结了。

韩信也如此,到处混饭吃,最后在哪里饿死还不好说。

可机会总是给那些不安分的人留着,总有人会碰到,刘邦、韩信之流就是。

刘邦是千古一帝,韩信也是千古一将。

但绝非只有这二人具备这个能力,有的人只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刘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遇到个好时机绝不会放过,就带领一帮兄弟,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彭越、英布、臧荼等等,就干上了,没想到还成了。

汉朝建国伊始,刘邦还不能不顾及兄弟们的感受,直接翻脸。

于是给大家一个交代,封王封侯。

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就成了异姓诸侯王。

但刘邦不会忘了老刘家,又裂土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

接下来,刘邦要做的就是除掉异姓诸侯王,韩信等人被诛杀,这个就不必多说啦,不谋反也得是谋反。

异姓诸侯王除掉后,同姓诸侯王也不老实,这是真的想谋反而被杀掉的。

整个过程,作为刘邦连襟、吕后妹夫的樊哙,都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人处理掉了,就轮到樊哙自己了。

韩信说了,“狡兔死,走狗烹”,樊哙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还有狡兔活着。

一个老道的猎人是不会只养一个走狗,也不会一起杀掉。

走狗眼里只有猎物,想不到自己在别的走狗眼里也是猎物。

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吧。

樊哙就是大街上卖GOU肉的,一个到处打游击的小摊贩。

刘邦做亭长,也负责城管这一块,经常是吃樊哙的GOU肉不给钱。

樊哙远远看到刘邦一来就跑,刘邦经常想吃吃不到。

刘邦就托人跟樊哙说,自己有个小姨子长得很不错,想嫁给樊哙做老婆。

樊哙也老大不小了,一心也想成个家,自然也就巴结一下刘邦,就主动把肉送到刘邦嘴边。

能杀GOU的人,杀个人也算不得啥。

刘邦起事后,樊哙就跟着杀人。

的确也杀了许多人,每次都有很详细的记载。

不过哪,就是杀的人数比别人多几个,也没有特殊的本事。

但看得出来,一般人杀不了他。

鸿门宴,项羽想杀刘邦。

樊哙一看急眼了,姐夫死了,自己还跟着谁去杀人哪?

拼了命也不能让刘邦被杀死,切切的露了一次脸。

立下了这个大功,刘邦当了皇帝,也不会忘记,就封了小侯。

樊哙封侯绝对是拿自己的命,一步步闯过来的,绝不是依靠裙带关系。

但樊哙真正发迹,还是在刘邦做了皇帝,要清除异姓王及平定同姓王叛乱的过程中。

樊哙不仅被赐舞阳侯,还做了左丞相。

自始至终,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对樊哙也是信任有加。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GOU肉也有吃完的时候。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创伤发作病倒,自己感觉来日无多,讨厌见人。

大臣周勃、灌婴都不敢觐见,只有樊哙敢于带领群臣冲入宫内,朝见刘邦。

樊哙就没拿自己当外人,可见刘邦对樊哙的信任。

但是有人却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刘邦百年后图谋不轨。”

刘邦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又听说樊哙跟吕后合谋,立马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与陈平计谋除掉樊哙。

此时樊哙正以相国的身份去讨伐燕王卢绾叛乱。

刘邦命令陈平、周勃前去,杀掉樊哙,让周勃代替樊哙的职务。

可陈平、周勃想啊,刘邦快死了,吕后一定会主持朝政。

如果姐妹俩联手,在刘邦跟前搬弄是非,刘邦临时变卦,他们的日子不好过。

于是,就决定把樊哙绑起来不杀死,带回去交给刘邦处置。

可陈平还没有把樊哙带回来,刘邦就挂了。

陈平就更不敢处置樊哙,害怕被追究责任。

赶紧跑到刘邦的灵前大哭,说“您叫我杀掉樊哙,我不敢随便处置大臣。现在把他绑起来,准备交给您处理,不想您不管啦。”

吕后姊妹一听,樊哙还没死,就松了一口气。

随即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公元前189年,樊哙寿终就寝,谥号武侯。

樊哙只是侥幸逃过一劫,但没有跳出宫廷争斗的怪圈。

如果不是陈平、周勃为了自己想留条后路,樊哙也就挂了。

有意思的是,吕后擅权专政,你杀掉吕后啊,杀掉一个樊哙就行了吗?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其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惠帝年幼,吕太后趁机把持了朝政,毒死赵王,害死戚夫人,把刘姓诸侯王几乎杀尽。

惠帝郁闷而死,少帝继位,吕后继续临朝执政,大封吕姓诸侯王,先后封了吕姓十几人为王侯。

这可是刘邦生前没有想到的。

权力的争斗,从权力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

不是被杀,就在被杀的路上。

只要参与到这个圈里来,就不可避免的遭遇这个命运。

樊哙之所以能够逃脱,是他侥幸。

想杀他的人不是糊涂,也不是起了恻隐之心,而是死在了他的前头。

执行杀他的人,也不是与他有多么深的情谊下不去手,而是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愿赌服输,既然想火中取栗,就要做好被火烧伤的准备。

既想吃GOU肉,又怕被GOU咬,恐怕是不行的。




古代许多有作为的君主,老年之后都会变得昏聩,汉高祖刘邦却不是。

刘邦临死前派人杀樊哙,许多人认为是意气用事,老糊涂的表现。此举激化了吕后与戚夫人的矛盾,将本想保护的儿子赵如意推到了更危险的境地,是老糊涂的明证。

其实不然,刘邦最后的举动是要保护刘氏政权。

一、樊哙绝非莽夫,是刘邦托后的人选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从一开始就追随刘邦,攻城略地身先士卒,以勇将闻名于世。但樊哙绝不是一勇之夫,其粗中有细的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1、刘邦打到咸阳,宫殿巍峨、财宝无数、美女如云,瞬间就掉进了温柔乡,樊哙劝道:

"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资治通鉴》

2、鸿门宴,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一番义正词严的言语,说得项羽默默无言。刘邦借机要溜的时候,担心没与项羽告辞,又是樊哙坚定地说: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

能够有上面所列的见识与言语,说明樊哙在鲁莽的外在形象之下,识大体、智勇双全,是刘邦帐下可以托付大事的人选。

刘邦待樊哙也不比常人,将妻子的妹妹吕媭嫁给樊哙。封舞阳侯,并给其军权,放心地让他带兵。刘邦此举是相信他忠于刘氏,能帮助自己的子孙维护好政权。

二、谁是威胁刘氏政权的潜在力量

想要汉朝长治久安、代代相传,就要为后代清除障碍。称帝后,对王朝最大的威胁,在刘邦的心中是异姓王,于是他与吕后合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逐个加以铲除。随后,与群臣杀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除了对异姓王不放心,刘邦的另一个心病就是下一任皇帝,太子刘盈没有表现出一个君主的品质,刘邦不满意,因此,才有了戚夫人换太子的努力,国事与家事掺杂在了一起。

对吕后,刘邦到底是怎么看的,是否将其视为威胁?

首先,刘邦真的视吕后为妻子、家人,女人的手段刘邦也是无力抵挡:

1、白登山脱险后,刘邦欲和亲匈奴,他的女儿只有吕后所生的鲁元公主,吕后日夜啼哭::"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刘邦拗不过妻子,只得另遣宗室女,送去匈奴。

2、英布造反时,刘邦正患病。因此,让太子统领诸将带兵镇压。吕后又来哭诉:英布是劲敌,而诸将都听陛下的,未必肯听太子指挥。这样很难打胜仗......,还是您带病跑一趟吧,有你在,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上曰:

刘邦气得大骂,"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早知道刘盈这小子没用,还得老子自己去。

可见,刘邦并未以吕氏为威胁,吕后、刘盈、戚夫人、刘如意,都是家人。

三、樊哙的举动证明所托非人

在刘邦的认知中,自己身后,吕后作为实际的掌权人,并不会威胁刘汉的政权,有矛盾,也是家庭内部矛盾。

至于吕氏外戚的力量,最有能力的吕泽已死,吕释之能力一般。下一代中也没看到出类拔萃的人物,刘邦的识人之能是有目共睹的,吕后死后,吕家下一代果然无力控制局面,昏招频出,断送了整个家族。

但出乎刘邦意料的是樊哙,竟然与吕氏结党,有人告密说:"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樊哙说这话,证明他彻底倒向了吕后,将会擅权危及刘氏子孙。而吕后一旦没有了制衡,失控的权力将会走向何方?有樊哙这样有勇有谋的人掌军权,为吕氏保驾护航,吕家的做大就不可收拾了。

发现樊哙已经改换门庭,连忙密令:"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结语:

陈平没敢杀樊哙,而是欲把他带回来交给刘邦。

"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刘邦却没有等到再做决定就撒手人寰了。他杀樊哙的命令,不仅仅是得知其欲对戚夫人、赵王不利之语的一时气愤,而是为了维护刘氏政权的需要

但樊哙在后来吕氏做大的过程中,并没发挥多少作用,他很快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刘邦死后六年,樊哙病故




黑暗、肮脏、臭气熏天的猪圈里,一个被切掉四肢和舌头、弄瞎双眼的人,求生不得,求死同样不得……这是一段让今人读来,也难以置信的历史。

由此,历史上也诞生了一个名词——“人彘”。

其实,戚夫人的“人彘”之祸本可避免,因为刘邦死前察觉到,自己钟爱的这个女人未来可能会死于非命。为此,已采取防范措施,只是在实际运作中选错了执行者。

1、杀猴给鸡看

刘邦末年,率军剿灭陈豨、黥布,回军还师长安时,因箭伤发病。此时,又传来燕王卢绾造反的消息,无力亲征的刘邦,派樊哙去平乱。此时,有人打小报告,刘邦听后勃然大怒——

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于是就听取了陈平所献计谋,把周勃召来,在病床上给了他一道圣旨,意思很明确:陈平马上驾车带着周勃,让他取代樊哙领兵,陈平到军营后马上砍了樊哙的头。

为什么要对从自己还是一介白丁,就誓死追随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而且还是自己妹夫的樊哙痛下杀手?

说来简单:杀猴给鸡看。

猴,是指樊哙;鸡,是指吕雉吕后。就是要通过杀樊哙,在吕后面前立个威,告诉她不要胡作非为。

2、小报告是啥内容

刘邦采取的这个行动,源起于那个小报告。那么小报告的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原来有人诋毁樊哙和吕后结党营私,计划刘邦有朝一日死去后,由樊哙带兵把戚夫人、赵王如意等人全部杀死。

注意,在这里司马迁记载时用了“诋毁”二字,如果是真的诋毁,那一定是戚夫人派人所为。如果不是诋毁呢?有没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呢?结合吕后掌握的所作所为,后一种可能极大,就是樊哙和吕后真有这么一个计划……

戚夫人是刘邦晚年最宠爱的女人,赵王如意是戚夫人所生。爱母及子,刘邦一度曾想让赵如意取代刘盈成为太子。最后关头,吕后问计于张良,跑到山里找来4个老头(商山四皓),成功阻止了刘邦换太子的可能。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档子事,已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的刘邦,预料到自己死后戚夫人、赵如意将凶多吉少,在接到小报告后马上采取防范措施,派陈平、周勃去执行“杀猴”任务,剪除吕后的羽翼。

摸了一辈子枪把子的刘邦明白,掌握不了军权的吕后翻不了天。

3、陈平没有执行

刘邦明白的事,吕后也明白。她知道戚夫人、赵如意对自己和刘盈的危险只是暂时解除,地痞出身的刘邦向来崇尚实用主义,哪天神经一下,一切都可能翻天。

跟着丈夫白手起家的吕雉,更知道军权的重要性,把舞阳侯樊哙作为军中的靠山,何况这个樊哙还是自己的妹夫。当然,为了防备万一,她跟妹夫、妹妹等人极可能最已制定了紧急预案。

在吕后和戚夫人两派角力中,刘邦走向生命尽头。深知吕后心狠手辣,刘邦派出了最信任的两员大将去杀猴给鸡看。但千算万算,没算到陈平“阵前反水”了。

上路后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皇帝小舅子,立了那么多功,又是吕后妹夫,皇上一时气愤要杀樊哙,万一将来他后悔,我们就倒霉了……所以,陈平没按刘邦圣旨要求,只是把樊哙绑起来,用囚车慢腾腾地押往长安。

史载: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4、“人彘”种子谁洒下的

戚夫人被残害成“人彘”,让今人读史,不免嘘唏感叹。有人说,如果最终是戚夫人当权,吕后的下场是什么样也未可知。但是,历史没有假设。

回看这段历史,与其说是吕后导致戚夫人的“人彘”之祸,不如说陈平才是洒下“人彘”种子的人。

平生以奇谋多计闻名,陈平没有执行刘邦的临终托付,究竟是担心刘邦反悔,还是担心吕后在刘邦死后向自己开刀?

其实,这个问题有答案:陈平在刘邦死前一直跟随左右,不可能不知道刘邦此病非同一般,说不定斩杀樊哙的建议也是他提出来的……

但是,在领命上路之后,他的大脑迅速冷静下来。是把自己未来的命运,拴到将死的刘邦身上,还是跟着吕后继续享受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陈平,背叛了刘邦临终托付,作出了最利于自己的选择。自然,也就播下那粒“人彘”之祸的种子。

最后说一句:史书记载张良和陈平无后、绝户。二人都因谋略阴险甚至狡诈而杀气太重,因此命里无后,失去后嗣传承的机会……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要加一句:陈平尤甚!




在所有帝王当中,刘邦是屠杀功臣最多的皇帝。如果刘邦活的时间够长,很有可能所有的功臣都会被他一网打尽。很可惜,刘邦早死,幸运的留下了那么几个人。那么既然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吕雉姐妹分别嫁给他两个),两人又早就相识,关系那么好,刘邦为什么还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樊哙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刘邦击败项羽后,其实是无心做皇帝的。他明白,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为什么呢?刘邦很了解自己,自己作风随意,说不好听就是个无赖。而做皇帝是需要高尚的品德才能服众,因此,他也怕自己做皇帝后,别人起兵反叛。但是部下跟了他这么多年,要的就是个名分。于是经过三劝三让,刘邦勉为其难做了皇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做了皇帝后,刘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在刘邦称帝后不到半年时间,远离长安的燕地便发生了叛乱。燕王臧荼起兵反叛,攻下代地。刘邦立卢绾为燕王,派樊哙去平叛代地。

刘邦一开始并不在意,为什么?因为燕地偏远,向来都容易叛乱。但是后来的事情就让刘邦摸不着头脑了。什么事情呢?

刘邦来到洛阳,下令召见附近在封的侯爵,想要赏赐他们。但是颍川的侯爵利几却认为刘邦是想趁机除掉自己,于是利几也举兵反叛。虽然刘邦很快的平定了叛乱,但是利几的反叛却起了一个坏头,什么坏头呢?所有的功臣都认为,刘邦此刻要动手屠戮功臣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快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但是谋反这种事情如果等到举兵相向可能就晚了,尤其是像韩信这种能征善战的人。于是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趁机逮捕了韩信。

韩信的被捕彻底激起了全部诸侯紧张的神经,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刘邦为了稳定众人的紧张情绪,于是剖符行封,给他们承诺,自己的子孙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封地,只要不反叛。

很可惜,大家都知道刘邦是个什么人,没有人相信他了。很快,韩王信在匈奴的威逼下叛变,赵相国相贯高叛变,继任的赵相国陈豨仍然继续叛变。韩信紧接着在长安也酝酿宫廷政变,事发被诛。彭越被人诬告谋反,也被逮捕诛杀。淮南王黥布叛变,刘邦差点镇不住。

从以上可以看出,刘邦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多么的窘迫,多么的严重。而刘邦在平定叛乱时,除了亲力亲为,使用最多的将领就是樊哙。由此可见,刘邦对樊哙的信任。但是刘邦为什么又要让陈平除掉樊哙呢?

樊哙当时奉命领兵攻击燕地,继而平定代国国相陈豨的叛乱。当时刘邦病重,到了弥留的境地,就差一口气了。这时有人打小报告,说樊哙也有可能谋反。依照正常情况,刘邦是不会相信的。但是这次,刘邦选择了相信。为什么呢?

来人并没有诬告樊哙要举兵相向于刘邦,而是说樊哙党附于吕雉,就等刘邦一命呜呼,然后领兵除掉赵王如意和戚夫人。这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赵王如意是他最喜欢的儿子,而戚夫人也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吕雉如果得到樊哙相助,除了能够除掉两个自己最心爱的人,也必将祸乱整个刘氏天下。

因此,刘邦紧急召见陈平,让陈平拿着符节带着周勃,让周勃代替樊哙执掌军队。刘邦对陈平说:见到樊哙后立即斩首,不得有误。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可能活不到樊哙回来了,所以让陈平当机立断,就地斩杀樊哙。很可惜,陈平没有听他的。

陈平认为,刘邦病危,很快就会死去。而刘邦一死,太子幼若,吕雉必将掌权。因此,如果仓促斩了樊哙,肯定会得罪吕雉。于是陈平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将樊哙抓起来,然后带着他回去见刘邦,让刘邦自己下令斩首。

结果,还没有等到陈平走到长安,刘邦就已经驾崩了。陈平马上释放了樊哙,为了保命,他去见了吕雉的母亲,请求在宫中留守做官。太后看出他的心思,任命他为郎中令,做了太子刘盈(吕雉的儿子)的师傅。陈平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吕雉差点气歪鼻子。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在刘邦称帝后,各地反叛相继而起,刘邦几乎没有时间去真正区分真与假。因为这些人许多都是和他关系甚好的故友,所以刘邦选择了不加区分,一网打尽。樊哙因为娶了吕雉的妹妹,所以最被刘邦所忌讳。在那种高压紧张的气氛下,有人诬告樊哙要不利于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刘邦肯定会相信。所以,不是刘邦老糊涂了,而是刘邦认为自己时日无多,能多杀一个就算一个。目标就是武将杀尽,保留文臣。这样的话,刘氏江山才会永固。你说刘邦糊涂吗?一点都不糊涂呀!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妹夫   刘邦   舞阳   项羽   燕王   老糊涂   江山   鸿门宴   如意   叛乱   军中   太子   夫人   儿子   秘密   时尚   天下   陈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