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红旗渠》中的余凤高?

自古忠君报国者经历波折和磨难都是正常的事,电视剧中林捷等一心为民的领导干部做了最好的演绎。而余风高和童昆则代表的是官僚主义、溜须拍马、投机钻营的人物代表。幸亏有省委方书记及地委高书记的实事求是、真正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的支持,如果都像余、昆那样的领导,可以肯定地说就没有当年的红旗渠,就没有今天的红旗渠精神。盼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多一些林捷、方书记、高书记这样的领导干部,少一些余风高、同昆这样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徒。




余凤高,是新版《红旗渠》中频频出现的“反面人物”。但他不是蓄意破坏红旗渠修建的坏人,而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机械贯彻上级指示的“官僚”。他注重的是发号施令中如何维护和树立个人权威。从林捷和他的一段对话中就昭然若揭了,林捷问“余书记,你是对我林捷个人有意见哪,还是反对林县修红旗渠?”“我就是针对你不听话!”。好在,余凤高只是副书记,所起到负面影响有限!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专注热点,净化心灵!还是先来说说余凤高是何许人吧!

他是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红旗渠》里的人物!官居地委副书记,真可谓位高权重啊!

题主问:为何他的脸皮咋那么厚?我觉得一是他有权利为他撑腰,所以他自我感觉良好,有底气!

其二,他三番五次地阻扰修建“红旗渠”,是因为他只看到林县眼前的具体困难,没有深刻认识到林县人民骨子里为了解决“吃水难”而展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

其实,我们现实中这样的人很多啊!我从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呆过几个单位,可不管是国企也好,还是民营企业也罢,都发现或多或少确实存在像余凤高这样的人!

他们在单位里整天不干正事,前怕狼,后怕虎,对想干事的同志是百般刁难,在群众中扇阴风点鬼火,尽显搬弄是非、无中生有之能;有的是自己没真本事,可就是生怕别人超过他,于是就玩命地溜须拍马,巴结领导;在我看来,这些人的脸皮早就丢到九霄云外,或者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生脸皮!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还望喜欢呦!




在中国的各级领导层里,什么时候都有象余风高和董昆这样的小人,不干正事专门帮倒忙,成为官场上的负能量。不过这些人的存在也不奇怪。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教导我们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所以说即使是官场上也不可能是淸一色。




我们还是要正确地看待余凤高,他更多的代表的是“思想固化”没有开拓精神的一批人,更多的看到的是眼前的困难,没有去深挖困难背后的问题根源,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想完成眼前任务上面。没有琢磨如何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和脸皮厚没有太多的关系。

1、他是地位不高,老是顶撞上级和污蔑下级,底气在哪里?余凤高这样做,说明他不是敷衍趋势之人,还是想为政府和老百姓做点事,只是高度不够,总想着眼前的困难。

2、明知红旗渠是利民的大好事,为什么要坚决反对?红旗渠的修建难度和耗费的财力非我们现在的人所能想象,那时候好多人都在饿肚子,上这么大的工程是需要特别大的勇气的,余凤高也是有保护林捷的意思在里面。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真的说过水过不了分水岭,自己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可见当时的情况下,施工难度之大,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以前的事情,还是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修红旗渠不是拍现在的武侠神剧,嗖的一下就搞定啦,那真的是用生命、汗水、泪水及时间等,一块块砌筑起来的生命之渠。我去参观过,非常的震撼,渠道砌筑的质量比现在很多工程都要好。

3、一次次被现实打脸还那样的镇定自若,脸皮咋那么厚?剧情烘托的需要而已。




电视剧演完了,我也说说电视剧中的第二号反面人物余凤高


诚如有些朋友所说,余凤高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机械贯彻上级指示的官僚”,这话说的一点不过分。不过,他代表的是当时的政策走向,而不是他本人的思想,有时候他做出的决定,连同级的高书记与上级的方书记也无法反对。

具体有四个事例:

第一个事例:上马红旗渠前的“抗旱补种”

上级的“抗旱补种”决策显然与林捷的外出找水发生了矛盾。从地委全局的角度看,抗旱补种就是正确的决策。原因很简单,大旱之年,不抓抗旱补种,粮食欠收,来年就会饿死人啊。在林捷看来,抗旱得有水,找水就是主要矛盾。这便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从现实角度看,林捷的思路更正确,找水正是抗旱的关键措施,余凤高犯了哲学上形而上学的错误,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个事例:余凤高反对红旗渠上马

许多人只看到余凤高反对红旗渠,是反面人物,沒有看到反对上马的时代背景

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正在收缩基建战线,许多己开工的项目都纷纷下马或缓建,更不要说未上马的红旗渠。余凤高反对上马红旗渠正是执行国家政策的体现。再进一步讲,“引漳入林”,穿越太行山不是一件小工程,要的是钱粮,投资巨亿,小小的林县负担得起吗?作为林捷的上级,余凤高不能不为林县捏一把汗。更何况,国家还无力对林县提供具体支持,林县人民要孤军奋战。事实上,林捷当时也把引漳入林想的简单了,以为有三百万投资,三、四个月就能解决问题。事实上修建红旗渠投资上亿,整整修了十年。远远超出了林县县委的想象。在施工期间,资金,物资的短缺一直困挠林县县委,以至于林县不得不通过违纪使用国家专项资金来填补投资缺口。在上马红旗渠这个问题上,如果不是林捷的坚持不懈,再假如说,红旗渠如西北甘肃那条引水渠一样半途而废,那么余凤高的反对就真要正确了。

第三个事例:百日休整问题

按史料记载,大跃进开始以后,各地就刮起了“浮夸风”、“共产风”,使群众生活处在死亡线上。1960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百日休整”的通知,基本建设项目全线下马。各地人民进行生产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地委副书记余凤高与林县县委又发生矛盾。林县的做法是大部民工回家,生产自救,留三百人组成青年突击队继续在狼牙山施工。而余凤高的意见是全部停工。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余凤高执行的是国家政策,而不是他本人的意见,你说余的意见错误吗?

有人站在修建红旗渠的立场,说余凤高反对红旗渠建设,是人人厌恶的反面人物。如果站在国家的立场,处于1960年那个特殊时期,余坚决执行国家百曰休整政策,休养民力就是党性的体现。因为在那时,休养民力就是最大的政治,相反,还沒看到影子的红旗渠就算不了什么工程。现在你细想想,我们党的优势是政令畅通,执行力强,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坚决执行党的决定是一个共产党员最起码的要求。从这一点上讲上,余凤高无可厚非。

他最大的问题是官僚主义严重,不做调查研究,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研究红旗渠的特殊情况,并如实向上级汇報,以便上级正确决策。

第四个事例:追查林县县委擅自挪用国家一平二调退赔款

无论林县县委修建红旗渠有多正当的理由,也无论工地上资金有多紧张,这都不是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的理由。这就涉及到国家的纪律红线,也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在这上面,余凤高坚持追查林县违纪问题,同样也是正确的。在农村工作会议还未结束时,当余凤高向上级汇報这个问题时,在场的方书记与焦部长都支持省地调查组调查林县县委违纪问题。由此可见,余凤高做的也只是纪律规定与他职责范围的事情,并不过分

当然上级最终做出裁决,认为林县动用一平两调专资金合情合理,只是使用程序不当问题。这自然是上级的意见,他们拥有政策的解释权,作为下级,余凤高的职责是如实调查并全面汇报。

纵观整个电视剧,余凤高反对红旗渠,并沒有他个人的目的与立场,只是在特殊时期执行政策时有些死板与教条,不够灵活。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工作比较刻板与教条。与善于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为人民办事的林捷相比,余凤高也只能算是比较平庸的领导干部吧了。因为长期反对红旗渠上马,他成了反面人物,不被观众喜欢也就可以理解了。

据电视剧介绍,正因为余凤高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成为阻力,所以后来他就被上级组织调离工作岗位,这也是上下级干部群众对余凤高的最终评价。

不过,余凤高与私心甚重的童昆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不是一类人。




余风高这种人现实并不少见,思想固化,自以为是,动辄高谈阔论,实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以领导身份自居,典型的官僚主义的代表。尤其是自以为是的做派更是令人讨厌至极,一个副职总是咄咄逼人,给上级指点江山,这种人一旦主事就是一根筋,一言堂,按部就班,当地发展就会裹足不前!




感觉余凤高不是共产党员,道像敌人派来,专门破坏国家建设的卧底,他处处掣肘,无孔不入地挑毛病,然后想破坏捣乱。




在当时背景下,余副书记持保守态度是符合现实的。首先是,红旗渠开工时,正逢三年困难的时候,河南四川都是饿死人最多的省份,人力财力都有巨大的困难;其次,经历了大跃进蛮干不讲科学的失败,不少干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尤其是七千人大会后。我不知道三年困难的时候林县饿死了人没有,但一个缺水的县干旱的县,电视剧里说储备了三千万斤粮,不知道真假。是艺术的需要?红旗渠如果不是得到了李先念的支持,纳入国家建设项目,能否建成什么时候建成,都很难说。挪用专款修渠,也是得到了先念的保护,都是干实事的人,理应如此。红旗渠精神值得肯定。电视剧里童昆这个人物,才是一个奸佞之人。




这个副书记比书记厉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红旗渠   大跃进   余风   反面人物   地委   官僚主义   县委   事例   脸皮   上级   书记   困难   正确   评价   政策   国家   科技   余凤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