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内卷?

所有无意义的内耗,都可以称为内卷!还是让我们欣赏云卷云舒吧!





某公司每周5天每天工作8小时,某人想升职,自愿加班到10小时。变成积极分子,成功升职。他成为领导以后,大家都工作10小时。有一个人也想升职,他来12小时干六天,他也成功升职。然后就一段一段的。简单不,容易理解不。




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突然有一天葵花宝典的秘籍在网上公布了,你本来不想去练的,但架不住周围的人都去练了,尤其还有自己的仇人也练了……这样只好自己也去练了。 最终大家的武功还是差不多,但江湖已经变成了一群太监的江湖……




一户人家,七、八个孩子,兄弟姐妹们在结婚成家之前,把自己从外面赚来的钱都交给父母,那时可谓“外卷”,把外面的钱卷进来,统一使用,ta们互相之间,你亲我爱,团结得有如石榴籽。

后来,ta们一个个先后都结婚了,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也就都有了自己的小算盘。ta们的眼睛都开始盯着父母的钱财,都开始伸手向父母要钱,而且都不愿自己比别人拿得少。于是矛盾来了,争吵来了,象煞了一群强盗,你争我抢。而抢来抢去也就是家族内部固有的那部分钱财,家族的总资产并没有因此多一分钱出来。

这就是内卷。




所谓内卷,我理解就是内耗太厉害,无法一致对外,窝里斗,没有创新,没有斗志,一群乌合之众,不像团队,更像团伙。就像原来有棱有角的一块钢板,边上都已经卷起来了一样。企业成了一块内卷的钢板,但不是铁板一块,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竞争力都出现了问题。整个企业看起来就像一间四处漏风的破屋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只是时间问题。

内卷化的企业,成员大多都是“混江湖”的,属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狭隘,拉帮结派,导致整个企业小山头林立,搞团团伙伙。个人不屑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追逐眼前能够变现的短期利益;自己不学习,不努力,不创新,说着负能量的话,还拉着别人一起不思进取。

“鲶鱼效应”意味着革新,引入新的机制,新的员工,新的动能,搅动死水,为企业赋能,让企业不断奔跑,不断创新、不断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有可能不被市场淘汰。




以牺牲群体收益为代价而进行的同质化竞争。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一个电影院第一排的人站起来看电影时,后面的人只能不断的站起来,以至于最后的人越站越高才能看得到屏幕。




所谓内卷,用几句通俗一点的歇后语来说,那就是“耗子扛枪——窝儿里反”;是“烙饼卷手指头——自己咬自己”;是“烙饼卷炸丸子——朝自己开炮”。

总之,内卷,就是自己人跟自己人互相“卷”,不断的内耗,分不清是敌是友!




勤奋不加以节制,就成了内卷

只有当大环境懒惰的时候,勤奋才是一种优势。一旦个体的勤奋演变为集体的内卷,那勤奋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勤奋反而成了负担。这就是当下社会的现状。


“内卷”这个词现在很火,但是关于内卷的定义往往莫衷一是,大家各有各的意见。


在我看来,勤奋不加以节制,就会变成内卷。


打个比方,就拿学习来说。中午休息的时间大家都在午睡,而你不午睡,留在教室看书做题。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制造一种紧张空气,其他同学担心自己被落下,也会放弃午睡,跟着一起看书做题。如果你的行为被老师发现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那老师该如何评价你呢?表扬你?那相当于就把努力的标准提高了,必然会遭到另外一些同学的敌视。批评你?很明显也不合理,毕竟你取得了成绩。这种时候就需要学校采取强制手段,禁止学生利用午休的时间学习。


工作也是同理。原来大家都是每天8小时,做完就走人。但突然来了一个新同事,为了做出更好的成绩,为了在老板面前有更好的表现,每天主动加班两小时。他这一搞,其他的同事怎么办?就算公司明面说不提倡加班,但没有哪个老板能拒绝一个勤快的员工吧?结果就是,老板亲近了他,疏远了别人,大家被逼无奈,只好也跟着加班。


企业之间就更是如此了。假如你是一家创业公司,想在一片红海当中站稳脚跟,那你总得有所优势吧?你拿什么去跟那些大公司竞争,拿什么去跟其他创业公司竞争?无非是你们工期更短、效率更高、价格更低、服务更优,最好连做出来的产品都更好。这些优势从哪儿来?一是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很难,二无非就是管理上的“优化”。这个优化无非就是把公司内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所以员工才会有被压榨劳动力的感觉。就拿快递公司来说,别人送快递送到代收点,你为了赢得更多客户,要求送货上门,这就浪费了时间,增加了劳动量;别人送一单快递10块,你疯狂压价,9块、8块、7块……最终的结果呢?苦了快递员,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加重了整个行业的负担,但真的多赚钱了吗?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维持平衡了。


之前在B站评论区看到一个比喻,形容得很好:内卷就是,本来大家都坐着看电影,你想看得更清楚就站了起来,其他人为了不被你挡住也跟着站了起来,结果大家都没看好,而且怨声载道。


中国向来是推崇勤奋的,比如我们常听老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业精于勤”等等,这些话说得很笼统,也很正确,但问题在于它们的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你勤奋而别人不勤奋,或者你比别人更勤奋。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不要命地拼,你又凭什么靠勤奋出彩呢?


换句话说,只有当大环境懒惰的时候,勤奋才是一种优势。一旦个体的勤奋演变为集体的内卷,那勤奋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勤奋反而成了负担。这就是当下社会的现状。


更离谱的是,你拼了命地卷,也只是在跟一群和你一样卑微的人抢夺生存空间,你拼了命地卷,也只能给那些不用卷的人当打工仔。你干10块钱的活,拿5块钱的报酬,人家干5块钱的活,拿1000块钱的报酬。钱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就叫“剥削”。题外话了。


这只是狭义上的“内卷”,从更大尺度来说,一切形式的倾轧都可以称为“内卷”。这个世界就这样,总有人想成为“人上人”,也总有人不甘屈居人后,怎能不卷?要想不卷,除非放弃争斗,但可怜你我已经被绑在了时代的马背上,身不由己。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内卷的好处就在于其确实创造了现实价值,也让大众享受到了便利。中国这几十年的突飞猛进,经济如此之快速的发展,跟内卷不无关系。现在连机关单位都跟着卷了,以前周末人家不上班,办不了事,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节假日不休了,说不定以后就会全国普及。


为什么我们不反对勤奋,而要反对内卷,这恰好印证了孔子的那句“过犹不及”。节制,不仅是一种美德,更应该是一条规矩。




经济学角度简单解读一下

产生原因:企业边际效益趋于0甚至负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经营毛利率逐年下降。

具体原因:无法转嫁不断上涨的经营成本,只能设法地提高企业内效益。

外部因素:行业高度成熟,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价格弹性趋于0,市场需求基本被满足,达到帕累托均衡。

内部因素:企业产品及商业模式,无法在行业中保持中上或领先水平,产品或业务无市场定价权,被迫成为价格接受者。

如何破?可以参考教科书里的解释:

1、企业坚持不断在产品及服务上的创新,多搞创新少卖菜。

2、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扶持、挖掘或补贴市场,一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挖掘市场创造需求;必要时也可以直接实行转移支付(这些年也不少例子)

3、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引导风险资金支持创新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烙饼   内耗   同质   升职   块钱   午睡   勤奋   快递   优势   小时   时间   财经   市场   产品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