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动辄非985或211毕业生不要,这合理吗?

如果一个求职者还在到处问“这合理吗?那合理吗?”说明职场心态还不够成熟。职场就是市场,存在即合理,人家不违法不违规,也不公开“歧视”,这是人家的权利啊。反正招聘是双向选择,他不要你,你可以不要他啊。问题是你值多少钱,你心里没点数?

你肯定说,这家企业不给我们一样的进门机会,如果赛跑,我也许比985和211的跑得快?人家企业凭什么信你的这个“也许”呢?再说,你自己不看看,你现在的本科生,已经扩招到什么程度了吗?本科生今天就接近1000万了,贬值了,兄弟,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二十年前,考个本科,那真是千里挑一,都是人精才能考上。现在的一本二本三本,基本上都能上了吧。大水漫灌,本科生还值钱吗?好企业就这么多,吸纳人才就这么多,你乌央乌央地一千万人,都想去好企业,人家凭什么不“筛”一遍呀。你去买苹果,还挑个头大的、果皮红润的呢?

第一,作为成熟的职场人,首先觉得这些企业做的对。只要985和211毕业生,这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招聘策略。与其“错过”你这位普通毕业生,也不愿意花几十万给几千人普校生招聘机会,这要浪费多少招聘成本啊。还不如“优中选优”呢,节约物力财力人力。

第二,高考是干什么吃的?这是世界上最残酷、但也最公平的考试,没有之一。你泄露道题,就被抓。你迟到30分钟就是耽误一辈子,你怪谁?你进考场,都是武警站岗。你还想怎么样?这够公平了吧?农村孩子也能考进清北,也能去美国留学,也能改变命运,你还想怎么呢?人家辛辛苦苦考上985和211,人家流出多少汗水?你现在找工作了,要跟人家攀比?还声称这是公平吗?当年你学习的时候,咋不说公平呢?

第三,换一个角度说,你不进这家企业,就影响你命运了吗?他不要你,你可以创业,等你有钱了,你去买下这家企业,首先把招聘HR开除啊,这才是真正的解恨啊。你进好企业,目的不是与985和211一决雌雄吧?而是想进好企业,拿高薪啊。人家凭什么给你机会啊。再说不进这家企业,就代表你没有机会了吗?人家小学毕业照样当大老板,成为首富呀。从这个道理来讲,你创业更有机会当老板啊,将来你就专门招聘985和211,你爱怎么报复就怎么报复?问题是,等你当了企业家,你也开始挑选985了。




说句让人不太舒服的话:不要动不动就讲“理”!人家又没有违法,剩下的就看人家企业怎么制定自己的用人标准与规则了!

我们任何人思考问题,一定要接地气,更要以自身的综合状况作为出发点来思考对自己有价值的问题!否则就是庸人自扰了。

一、故意气一下部分朋友:你为什么不自责一下?责备自己当初没有用功考上985、211呢?

现在觉着企业招聘标准高,那为什么当初自己没有全力以赴的考取985、211院校呢?难道我们要抹杀当年玩命考取了985、211院校学子们的付出?人家过去努力过,凭什么就不能在未来有一点优势呢?!

万事皆有因果!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进行切割吧!人家当年的努力就是一个“因”啊!凭什么就不能在未来求职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筹码作为“果”呢?

现在想起不合理、不公平了?

别找什么理由!别说高中阶段自己没有意识到!因果并不是你都知道了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回归理性,赶紧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好!计较这个对自己毫无意义的问题不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时间嘛!

老鬼开篇就说了,这个世界、社会,根本不能靠讲道理活着!你以为真的有理能走遍天下呀?!老美看着那个国家不顺眼直接就敢去灭了你,他讲道理吗?整个世界都不可能完全讲道理,你还指望所有的现象、规则都能符合你认为的“道理”?再说了,你认为的有没有理,也不见得是完全正确的呀!

部分企业在规定招聘标准时,既然设计了非985、211院校毕业生不予考虑的标准,那就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了。即使你、我搞明白了、即使评价出了是否合理,又有什么用处呢?能改变的了吗?

思考、纠结于此类问题,出了让自己平添烦恼之外,能够对自己有任何、一丁点儿的帮助吗?恐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吧!

还是赶紧收一收自己的心吧!社会上还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可以去投递简历、参加面试!你要根据你的综合情况来寻找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三、你的“理”抵不过企业的用人实践!

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限定了985、211院校学生才在考虑范畴,无论您认为这种规定是否合理,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原因非常简单:大量的这类企业通过数年的招聘经历与用人实践证明了这种规定有利于企业高效、高质量的招聘到了他所需要的人才!——这就是现实而已。

既然人家用这种方式可以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那人家就按照这种规则向前走,没什么不妥呀。

再者说,企业的这种招聘标准设定,并没有违反什么法律、法规,人家这样规定自然很正常了。我们凭什么非要去追求人家是否合理呢?再说了,没人给你这个机会和企业讲这个道理!没人陪你玩儿!先耽误时间!

人家的用人实践证明这种招聘规则是有效的、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的任何道理都在实践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四、冷血的一个建议: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没资格谈什么学历、能力之类的话题!

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请不要和别人谈学历、能力之类的话题!更不要拿学历、能力之类的探讨,来说明企业用人过程中对于985、211院校重视程度是否合理。

换位思考一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也是肉眼凡胎的!他们不是算命大仙儿!怎么能够完全准确的知道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底能力如何?

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谁的能力更强?怎么评判?单单靠面试时那简单的几分钟、十几分钟去判断?

明确的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要辩论能力、学历为好!

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都要接纳一个现实:在常年累月的招聘、用人实践过程中,很多企业得出的结论是:那些985、211院校毕业的学生的能力、素质相对而言是很高的!因此才会坚守那样的用人标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985、211院校的学生的能力、潜力一定不高,而是站在用人实践与比例的角度而言,那些985、211院校毕业生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了!企业就没有必要非得放宽招聘要求,花费更多的时间、经历去考虑非211院校的学生了!

通俗的说法是:企业没那个必要去考虑非985、211院校的学生!并非企业不尊重这类学生,而是不需要!985、211院校的学生已经够用了!

这并非不尊重其他院校的毕业生,而是人家的现实用人需求状况决定了:人家不需要!

五、老鬼作为虚长大家二十岁的朋友说句狠话:你刚毕业!还是将精力用在找工作上去吧!咱还没有精力、资格去关心大事!

刚刚毕业啊!不应该还没真正进入社会就已经开始了对社会、企业的抱怨!

社会的发展与现状,不是以某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完全按照大家所设想的方向发展的!有很多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的现象发生也是很正常的。

更别说作为大学毕业生,对于社会上很多问题、现象的看法、评价可能存在偏差了!

因此,不要还没就业、没有真正的步入社会,就开始抱怨社会、怀疑社会、对社会失望......这只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起步阶段就已经先输在了起跑线上!


就谈这么多吧。希望能够用这一根根大棒敲醒更多的朋友。也希望所有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朋友们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欢迎【关注】老鬼,每天分享职场、销售、口才、人脉类实战内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获!




谢谢悟空邀请。

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山大,不少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明确表示只招收985或211毕业生,可是那些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咋办?这种标准真的对公司发展有利吗?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欢迎讨论。

看到题主这么多连续的发问,感觉题主对目前的招聘现状是很不满意的;

而这种看起来对很多人不公平的招聘要求是确实存在的,是遭到了很多人反对的,包括相关部门其实都一直在要求招聘的时候,不准写有歧视性的文字。

虽然书生也不赞成这种非985、211免谈的招聘方式,可是招聘是企业自己的事,就算是出台了相关政策或规定,总不能要求企业按比例招聘各种学历的人吧!

其实,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敢在招聘的时候,只要985、211的毕业生,敢提出这样要求的,一定是在国内排名靠前的企业;

当然,谁都知道,在实际工作中,肯定是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可是,企业特别是名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面对超高的应聘人数,一个一个进行面试?进行能力测试?无论是谁在负责招聘,比较明智的作法,就是先想办法筛选掉一批人,然后再面试留下的人。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学历上下手题主想一想,如果你是公司的HR,你会怎么做

其实近期正在进行的考研复试,不也是根据成绩高低淘汰了一大批考生吗?而分数低的人,真的就是不适合搞研究的吗?肯定有许多人可能更适合去读研,但他们的分数不够!没办法,只能等分数考够了再说吧。你能说现在这种选拨方式不公平吗?或者说你有更公平的方式吗?

这样方式的招聘,对企业并不完全是什么好事,因为很多企业工作岗位,并不是需要985、211这样的毕业生才能胜任

上面说的,书生无法证明真实性,但可以肯定,不是所有工作岗位都需要高学历或名校学历的。象前一段时间某作家不就说他的小说是在上班期间写的吗?因为某些岗位确实是没有人不行,有人在呢,却有没什么事做;但学历低的人肯定去不了这种岗位。

可是,如果题主觉得这样的话,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就找不到工作,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普通的企业,是不敢打出只招聘名校学历毕业生的,或者说,许多企业知道自己的几斤几两,根本就不打算招到名校毕业生。

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为什么就一定要去500强企业呢?

当然,书生是支持普通学校毕业生去500强企业应聘的,可是想去这样的企业应聘,就要做好不会被录取的准备!

这就像一个身高只有150厘米的女生,当然可以去和一个身高200厘米的英俊男生相亲,不但一定要做好相亲失败的准备,而且千万不要到处说对方有身高歧视的毛病

书生曾反复说过,书生教过的学生很聪明,不去好的学校招聘会,专门跑到专科学校的招聘现场,投上资料,好几家公司都要和他马上签合同。

书生觉得,名企招聘名校毕业生,名校毕业生去名企就业,这是非常正常的事,名名联手,非常匹配。

而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到普通企业就业,不也非常正常的,普普联手,不也算是门当户对吗?

到适合自己身份的企业工作,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企业所有的行动,肯定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之所以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非985或211不要,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这些学校出来的人,整体优秀率更高

并不是所有985或者211出来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学校出来的人,整体优秀率更高。特别是在一些理科岗位,对学校的要求更高。比如,自动化研究,计算机等。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比第一层级院校的学生普遍要高。因为院校级别越高,教学的复杂程度就越高。比如,一个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如果去了北大,可能都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最终连毕业都毕业不了。

我这里说的整体优秀率,指的是学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智商等方面的优秀程度。

所以,有能力的企业,肯定更愿意到985/211的学校去招聘。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企业要招一群1米8的人,有些院校的平均身高是1米75,有些院校的平均身高是1米78,那如果这个企业要招到合适的人,它肯定会到平均身高是1米78的院校去招聘。

第二,这些学校的学生成才概率更大

其实,一个是否优秀,跟他的很多方面都有关系。但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往往会决定他以后发展的高度。

985/211院校的学生,由于所处的院校都是优势院校,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外面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国外一些世界500强企业,他们会跟985/211院校合作,给该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些学生,在这些世界500强企业实践之后,就把这些经历变成了他们的人生经验,这对他们后期融入职场会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学校去做校园招聘的时候,都会问学生:平时在学校会做哪些社会实践,其实,就是想看看学生后期融入企业的速度。如果这个学生有世界500强的经历,那对他后期进入企业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也会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第三,这些院校的学生的一些素质更加优秀

这些院校的学生,有一些素质和能力是更加优秀的:

1、学习能力

这是毫无疑问的。能考上985/211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肯定是很强的。因此,他们能够快速学习到很多知识,从而能够运用到工作上。对企业来说,也会非常看重这方面的能力。因为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刚进入职场,如果知识掌握不够,学习能力不强,是很难快速成长起来的。

2、创新能力

现在很多985/211院校,都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思维的创新上。这些院校的学生,更擅长去发现问题,从而不断创新。

3、已有成果

985/211院校的学生,经常会参加一些技术活动,甚至有些学生,已经能够在一些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这些已有成果,也是企业看重的。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只会招聘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非985/211院校不要,只是每个企业的价值观所致。我觉得,就算是大专院校,也一样会有很优秀的学生。后期大家走上社会之后,大专院校的学生也有很多成才的。因此,在这里,我呼吁企业也应该给非985/211院校的学生一些机会。同时,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成功,不要寄望于进入哪家企业,而是你自己要快速成长起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职场笔杆子创业】独特观点:公司招聘,之所以敢光明正大地『亮出底牌』,划出『及格线』,非985、211毕业生不要,那可是公司一系列『惨不忍睹』的招聘教训的经验总结。“存在即是合理”!如果招聘市出普遍存在这种现象,那就证明985、211院校毕业生的“价值”和“含金量”有相对优势既然要问这种招聘方式“合理”吗?答案是肯定的,很合理

一、985、211院校毕业生的『含金量』在哪里?

对公司而言,毕业生“含金量”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毕业生才是公司想要的员工?我认为有以下五点:

(1)“蹲坑型”员工

“蹲坑型”员工,顾名思义就是“稳定型”员工,能够以极强的毅力和信任支撑自己走下去。这类员工信奉的一句哲理名言是:“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走,也要走下去。”

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对就业选择,往往是慎重之慎重,几乎不可能出现动辄离职、辞职或跳槽的现象,因为他们对职业和人生出奇地负责,这也是公司对招聘来的员工的基本要求。

(2)“自奋型”员工

“自奋型”员工,顾名思义就是“不待扬鞭自奋蹄”,无需领导鞭策和激励,永远像“永动机”一般,运转的齿轮咔咔作响。

职场存在一个普遍共识:985、211毕业生,曾经都是那类黑夜里起床、深夜里睡觉、假期内充电的奋斗型学生,他们对人生的规划清晰而具体,职场生涯更是他们精细耕耘的领域,所以这类员工一旦进入职场,带动的就是公司内“争先创优”的氛围。

(3)“突破型”员工

“突破型”员工,顾名思义就是“创新型”员工,不满足传统的条条框框,不屑于既定的规矩线条,希望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和实践。

创新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索精神、科研精神,没有深厚的理论底子,没有系统的思维框架,没有自成的逻辑体系,很难在创新的高地上站稳脚跟

如果你是非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你可以扪心自问:你进入职场以来,工作中有哪些创新?

(4)“超前型”员工

“超前型”员工,顾名思义就是不做“跟随型”员工,不愿意跟在别人的脚跟后,看着别人指向的方向前行。

985、211毕业生,根本优势就是极强的“自学能力”,简称“学习力”。他们在职场中,渴望“充电”,有极强的“危机意识”,总是担心自己本领不强,总是担忧自己能力不足。

(5)“落地型”员工

落地型”员工,顾名思义就是“落实型”员工,能够经常走在“管理”之前,善于自己管理自己。

什么样的领导水平较高?就是不靠人管理、也不靠制度管理、更不靠文化管理,而是靠员工自己管理。985、211毕业生,从求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极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工作自觉完成、进度自动汇报、任务自己跟进。

二、985、211为什么是公司招聘员工的『门槛条件』和『用人底牌』?

排除毕业生个人因素,985、211之所以能够成为公司招聘员工的“门槛”条件和“用人”指标,还存在以下三个因素:

(1)985、211院校不是“浪得虚名”

院校的好与差,毕业生人人心中都“有杆”,“秤砣”就是自己大学四年的收获。自己即将踏出校门时,自己是“几斤几两”,自己心里清楚。

不可否认,院校对毕业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只说一条就足矣:刚步入大学时,请问有几个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清晰的职业规划,能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能够清楚自己要走向哪里?很模糊、很迷茫,父母几乎给不了自己任何有益的人生指引,大学生只有靠老师了

教育环境好的院校,往往给予学生的是人生的指引,而不是“灌输式”的几桶知识。

(2)“供过于求”和“量中取质”

社会上经常会有人说:招聘是双向对接的,现在存在“公司招聘不到员工,员工找不到工作的现状,难道你们没看见“用工荒”吗?

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种“职场假象”!为什么?因为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人才市场员工的数量要远远大于企业需要的员工数量。那为什么有的公司还是招聘不到员工?根本症结就在于“量中取质”的原则

“量中取质”,不是单指公司选择员工,还指员工选择公司。公司想招到“付出薪资较少、能力又强”的员工,员工想获得“薪资较高、工作又好”的岗位,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恰好又赶上90后、00后大学生,他们的就业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他们从来就不会“委曲求全”;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下滑,也注定企业不会“降低标准”。一方不“委曲求全”,一方不“降低标准”,“用工荒”现象自然就出现了。

(3)“沉没成本”的经验教训

凡是亮出只招985、211毕业生“底牌”的公司,基本都有过让人印象深刻的经验和教训。这种公司一般有两类:一是新成立的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精兵强将来提升公司的发展;二是有实力的公司,这类公司已在市场立足,有过多次招聘的经验

关键是这些“有实力”的公司,对招聘的风向和指标影响极大。那为什么这些有实力的公司要开出这么一个条件?原因就在于:以往的招聘后续环节和入职试用期环节,大量非985、211院校的毕业生,辞职率、离职率和跳槽率特别高,企业招聘时付出的成本代价、入职后培训投入的成本代价、岗位空缺付出的成本代价等,都需要企业来承担,“沉没成本”太大。

三、『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如何办?

不要『抱怨』、没有『歧视』,985、211毕业生客观存在的『优势』,让招聘变得『现实而合理』。

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面对这种“合理的现实”,针对如何提升“竞争力”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实质性改进:

(1)认清自己“几斤几两”,看菜下酒,“先就业再择业”

就业季,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对自己认识不足,过高估足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看不到自己与公司要求的差距,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公司不会“慧眼识英才”!

我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大学生求学的时间待得过长,已经与社会严重脱节,而且进入社会是必然选择,早进入比迟进入要好得多,而且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所以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

(2)“亡羊补牢”,用勤奋补救差距

我们的思维有一个误区:眼光经常过多地聚焦于“起跑线”,而并不注重“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都一直在强调的:过程大于努力、过程大于选择、过程大于结果

“亡羊补牢”的典故,从小就学过,但是它在现实中往往会被“束之高阁”,遇到关键节和艰难阶段,人们往往没有自信将“亡羊补牢”作为自己的信念去挽救和努力,代替而行的却是“心灰意冷”、“一鼓泄气”。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被誉为“铁娘子”,“霸道总裁”是人们对她的直接印象。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董明珠在多大年龄才辞去干部工作南下闯荡的吗?是在36岁!

36岁的年龄,放在一般人身上,早认为人生已定,就这副模样了,哪还有什么未来?但是,董明珠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人皆有可能,事事皆有可能。当然,董明珠是特例,但“特例中肯定有普遍”,这个哲学道理无可否认。用马云的话来讲,那就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3)用心观察,精耕细作,后发而上

职场中处处是学问,处处是宝藏,只是我们经常被自己的意识蒙住了双眼、堵住了双耳,看不到智慧的做法、听不到哲理的话语。

在我们的价值认同谱系中,结果好才是真的好!“成名要趁早”的观念,误导了我们的价值观以及现实工作生活中的步伐,其实,回过头来看过去,“大器晚成”的人,往往才有好的结果。

所以,不怕落后,而怕不能“后来者居上”!那如何才能追上前行人的步伐?我的经验:一是用心观察、用心感知、用心体悟,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用心,结果就会明显不同,欺骗不了人们的眼睛;二是精耕细作,抓住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抓实每一处环节,功夫到了,自己的格局和能力也就提升了。

【小结】:普通院校毕业生,本身在起点就落后于别人,所以在自己的起跑线上,一定要稳打稳地跑出自己的“加速度”。三个节点:就业环节,认清自己;入职当中,勤奋出效;提升阶段,用心精细。

四、结语

公司亮出985、211的招聘底牌,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能不能就业,不是公司多能解决的。在双向招聘的就业轨道上,普通院校毕业生,一定要认清三点:

一是自己与985、211院校毕业生的差距在哪里;

二是公司为什么敢光明正大地划出自己的“及格线”;

三是作为普通院校的毕业生,自己应该如何“后发而上”。

—END—

后话:大学生就业的话题,是一个老话题,似乎长盛不衰。但是,能不能从根子上为大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能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去思考解决的方案和路径,才是“增量信息”需要展现的地方。

我始终相信:“一支笔足以撬动职场,一支笔足以结识你我。”我是【职场笔杆子创业】,我以11年的职场经验为你解疑释惑。【关注】点赞,转发分享,评论交流。




我觉得就业竞争现在压力山大,当然稍好些的单位或岗位入职门槛就会定得更高。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二条腿的人有的是。现在说实话文凭含金量早已大打了折扣。现学校升格扩招一般只要能出钱就可以升学,不论公办民办,本科毕业生上街都能碰到一大群(文革前高考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十几)。新人不了解其能力也就只能看是否名校毕业了(一般只有名校高考录取线才会相对较高)。




不合理,但是你没办法!

一、公司有用人选择权

公司用什么样的人,是有自主选择权的,人家只要能开得出优厚的待遇,只招博士你也没辙。你若考的学校达不到要求,只能怪自己当初不努力,导致自己的竞争力降低了!

二、学历与能力哪个重要?

都重要,两者根本不冲突。

题主的意思是要说,学校差的人,反而能力强呢?还是想说,好学校出来的人,能力不一定强?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在对一个人不了解时,学历就代表了能力!至少,好学校出来的人,学习能力强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差学校的人出来,你拿什么证明你的能力?

你学校差的人,会努力,好学校出来的人,反而不会努力了?人家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比你努力了!

学校差的人,能力强,好学校出来的人,能力就不强了?人家平台高,资源多,师资力量强,人家只要肯努力,比你的起跑线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哪来的自信比能力?

三、这种标准,对公司有利!

从概率上来说,优秀学校出来的学生,成为优秀员工的概率更大。有些人要拿马云他们说事了,说马云什么学历啊,一样很厉害啊。

全世界有几个马云?马云那是什么年代的人?

马云曾经说过,如果马云以及其他创始人,现在去阿里巴巴面试,连阿里巴巴的大门都进不去。说明什么?还不明白吗?

再说了,招985、211大学的毕业生,对公司发展如果没有利,招不知名的学校,就有利了?

总结来说,不要不服气自己的学校差而导致自己的竞争力丧失,你们的竞争力,不是在大学丢失的,而是在中学就已经丢失了,不要把锅甩到毕业院校好不好上。

当然了,也不能因为大学不好,而就低看一眼,但是竞争力的不足,是既定事实,到了社会上,通过加倍努力,一样可以超越他们。




无可厚非,当然有道理。分别供、需两方面来看:

一、从供方来看

1、985/211毕业生是稀缺资源。

毕业生每年看似很多,到时真正的985/211毕业生是非常少的,学校就100来所,而中国大中专学校2000多所,占比一目了然,优质资源自然被抢。

比如,西安交通大学为例,每年本科生四千多人,真正就业的不足百分之二十,除去淘汰的百分之十,其余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会保研考研,到时每年去招聘的企业有4000多家,真正能签约走的也就是四五百人,为了抢到优质学生,还是要去争取。

2、名校成才率更高。

名校国家投入的各种资源,有好的生源,好的老师,科研条件等,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普遍高很多,起点高,学习环境好,人不会差的。他们普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善于思辨、有清晰的发展目标等。

比如,每年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大佬们饭局受到网友的关注,被疯传的大佬饭桌前合影,二十几人,九成都是重点大学或者名校毕业的,从这个人员分布,也可以看出名校毕业生更容易冒泡成功。

二、从需求方来看

1、竞争激烈、产业升级,更需牛人。

现在越来越强调个体价值和突破能力,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一名优秀的程序员是一般程序员绩效的数十倍,更会愿意向行业领袖人物倾斜资源。

比如,都流行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给四个人的工资,就是这个道理,找牛人效率产出更高。

2、扩招下的人员水平下滑,满足不了要求。

现在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学开始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而不是过往的精英教育,所以不能满足需要,自然拔高要求,优中选优了。

比如,过往上大学都是万里挑一,现在只要是参加了高考,基本都可以读大学大专。扩招后,一些学校降分录取,否则招不满,所以生源水平下降很厉害。

作为企业用人方,都想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同样的支出找最好的人。

企业为增强竞争力,也要培养自己子弟兵,这样避免不了,开始重视校园招人的标准。

这一系列原因,推着企业提高用人要求,而不是随波逐流。


欢迎关注@HR那些事儿 分享干货,陪伴你的职业发展。



感谢邀请。

想反问一下,一些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动辄非985或211毕业生不要,这有什么不合理的?人家招聘员工,想招什么样的人,公司不能自己说了算吗?

好比去菜市场里买菜,买什么样的菜,由买主说了算。卖家还能觉得买主不买萝卜不合理,还是不买白菜不合理?招聘员工时,用人单位在这个方面必须有自主权,否则挑选员工自己都不能自主,企业经营还能自主吗?

如果是非985或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在这个方面没必要有什么不满。发这样的牢骚没什么价值。自己在当年高考时,既然没能考进985工程大学或211工程大学,就不要埋怨毕业后就业时存在的差距。

人力资源经理的想法是啥?

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与普通双非院校的差别,很多人都曾经讲过,包括学校的学习氛围、师资水平、课程设置与要求等方面,很明显,整体上是985工程大学与211工程大学比普通双非大学更高一筹,毕业生能力水平更高一筹。其实这种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包括非985或非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他们也清楚这个情况。

还有一类人对这个情况也非常清楚,他们就是负责公司招聘的HR,人力资源经理和专员们。对于毕业生们来说,招聘是找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招聘就是工作。怎么样工作能够节省体力精力时间和成本,他们也会考虑。在一些著名的企业招聘中,他们所接到的应聘简历成千上万。你让他们成千上万个应聘者面试,他们要花费多大的时间成本,付出多大的精力?他们要是傻呵呵地让步成千上万的求职者来面试,估计早已经被踢出HR的队伍了。

985和211的标签作用

985和211的院校背景,对于人力资源经理来说,就是贴在应聘者身上的一个标签。他们利用这个标签,能够快速淘汰一大批应聘者,节约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这对他们来说,何乐而不为?

有人说,他们这样做,会埋没很多人才,双非院校中也会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我也同意这个说法,双非院校中确实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利用院校标签直接淘汰应聘者的做法,当然会埋没很多人才。

可是人力资源经理的目标,是为企业招聘到足够的合格员工,并且尽可能地降低招聘成本。他们并不想埋没人才,但是他们也没有时间精力去发掘人才。为公司负责、为公司节约,人力资源经理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

如果你是人才,那么,请尽量为自己贴上耀眼的标签。如果你是一块金子,请不要用泥巴把自己包裹想来。千里马常有,伯乐的眼睛也想休息。

985和211,就是人才身上的标签。虽然拥有这个标签的毕业生,未必全是优秀人才,但是比例明显更高。而且,人家企业也没说,只要是985或211的毕业生,他们就会留下。企业也会对985和211的毕业生,做进一步的考察遴选。




“一个在酒吧当待应生的女孩子,后来我惊讶地得知,原来她从某名校博士毕业。她说:‘我读了两个博士学位,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却只能在酒吧端盘子。’”

十年前,我从一篇文章看到这段内容的时候,其实是不相信的。但现在,我信了。

高等教育越普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就越高。这是正常现象,无可争辩。

.

许多单位进人的时候,其实条件要比这苛刻得多

某名气很大、实力雄厚的单位,为防止出现工作氛围遭人为破坏的情况,所以进人的时候除硬性的学历要求,还要求“德行过硬”。

顺便说一句,这“学历要求”,远比单纯的“985、211”高得多——不但要求本科是名校、本专业,还要求研究生是名校、本专业,以及博士为名校、本专业。

学历过了关,还需经历诸多的面试,被许多人考校学问、问许多问题,以观察“专业水平、反应能力、性格倾向”等的综合素质。

过了面试这一关,也不一定就成功通过了。负责招聘的人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不厌其烦地去了解应聘者的品质问题......有许多人折在了这一关。

在这重重关口的背后,是这个单位常年不衰的口碑、品质、业务水平,以及内部温和、简单、相对公平的工作氛围。

.

每个人都对自己有要求、有期望,单位也是

如果我们挣得足够多,多到能够负担起更好的生活,那我们肯定会选择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选择继续委屈自己。

在享受到更好的生活之后,提高的不仅是身体的舒适度,还有思想的触动力,以及对于世界(自己的未来)更加深刻的思考。

.

单位也是同样。当单位足够负担得起,他们自然希望得到更好的人才。

在享受到更好的人才带来的更好的工作效率、工作成果,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产品之后,提高的不仅是单位的整体经营水平,还有更加宽阔的视野,以及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思维。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相比埋怨时代,改变自己其实来得更有效些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可以通行的规则。个体只能追随这个规则,或者去改变自己来顺应规则、超越规则,而不能反抗规则。

在这个高等学历已经普及、并会越发普及的时代,埋怨、质疑用人单位的进人要求,是没用的,也是荒谬的。

身处其中,只有想办法改变自己、成长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毕业生   工时   公司   名校   用人   学历   院校   员工   能力   优秀   学校   人才   学生   工作   大学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